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阴法鲁注译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1〕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2〕而股肱不良,〔3〕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4〕推己惩艾,〔5〕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6〕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7〕嘄噭之声兴而士奋,〔8〕郑卫之曲动而心淫。〔9〕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10〕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注释】〔1〕“《虞书》”,指《尚书·虞书》中的《皋陶谟》、《益稷》等篇。〔2〕“几”,万几。国家的各种机要事务。〔3〕“股”,大腿。“肱”,手臂。“股肱”,这里指辅佐帝王的大臣。〔4〕“颂”,指《诗经·周颂·小毖篇》,古注认为是周成王鉴于管叔、蔡叔的叛乱而作。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鲜于管,称管叔;度于蔡,称蔡叔。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乘机与商纣王之子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后被周公平定。〔5〕“推”,度量,责备。“惩艾”,因受惩创而知所戒惧。“艾”,音y@。〔6〕“明堂”,古代朝廷用以宣示政教之堂,并在此举行祀典。〔7〕“《雅》、《颂》之音理”,典出《论语·子罕篇》。“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曾整理过《诗经》,使《雅》和《颂》都恢复了各自的面貌。〔8〕“嘄噭”,呼叫的声音。音ji4oj9。〔9〕“郑卫之曲”,古代儒家认为郑国和卫国的乐曲放荡。〔10〕“五常”,即五常之道。古代指仁、义、礼、智、信五德。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1〕名显邻州,争以相高。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2〕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刺时,〔3〕犹莫之化。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注释】〔1〕“封君世辟”,指诸侯国君。“辟”,也是国君的意思。音b@。诸侯都是周天子封的,国君世袭。〔2〕“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事见《论语·微子篇》。《微子篇》云:“齐人归(馈赠)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季桓子是当时鲁国的执政上卿。〔3〕“五章”,《索隐》认为“五章”是指《孔子家语》所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引《诗》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梁玉绳认为,此歌只是五章之一,不能包括五章。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1〕轻积细过,恣心长夜,〔2〕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3〕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4〕二世然之。

  【注释】〔1〕“祖伊”,殷纣王时贤臣。曾规谏殷纣,纣不听。〔2〕“长夜”,通宵达旦。《史记·滑稽列传》云:“齐威王之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3〕“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4〕“騄耳”,良马名。也写作“绿耳”。相传为周穆王八骏之一,以毛色为名号。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1〕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沛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

  【注释】〔1〕“《三侯之章》”,《索隐》认为即《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认为“侯”是语词,即指“兮”字。此诗有三“兮”字,因而称“三侯之章”。《汉书·札乐志》作“《风起之诗》”。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1〕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2〕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坐《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注释】〔1〕“十九章”,《汉书·礼乐志》著录《郊祀歌》十九章。〔2〕“协律都尉”,宫廷音乐机构乐府中主持工作的长官。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1〕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

  【注释】〔1〕“正月上辛”,正月上旬的辛日。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纪日。“太一”,古代神名,或称“天帝”。《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甘泉”,秦汉宫名。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1〕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2〕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注释】〔1〕“渥洼水”,水名。在今甘肃安西县。古史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名叫暴利长的人在渥洼池畔得天马,献给朝廷,并跪称马从水中跑出,他用勒绊擒获云云。〔2〕“大宛”,古西域国名。在前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产良马。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1〕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2〕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注释】〔1〕“干”,盾牌。“戚”,大斧。“羽”,雉尾。“旄”,旄牛尾。干、戚,武舞所用。羽、旄,文舞所用。〔2〕“先王”,古代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帝王禹、汤、文王及武王等。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懑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搥,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

  桑间濮上之音,〔1〕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注释】〔1〕“桑间濮上”,古史相传,濮水之上,地有桑间,晋国乐师师涓曾在此闻殷纣时的靡靡之音。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

   清庙之瑟,〔1〕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注释】〔1〕“清庙”,清静的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1〕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注释】〔1〕“颂”,同“容”。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1〕乐之器也;诎信俯仰缀兆舒疾,〔2〕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3〕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4〕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术。〔5〕作者之谓圣,术者之谓明。明圣者,术作之谓也。

  【注释】〔1〕“籥”,排箫。〔2〕“缀兆”,“缀”原作“级”,据《礼记·乐记》改。《礼记·乐记》郑玄注:“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3〕“簠簋俎豆”,都是盛供品的器皿。“簠”,长方形,“簋”,圆形,用以盛稻粱黍稷。“俎”,用以盛全牲。“豆”,高座圆盘。〔4〕“裼”,两袖微卷。音x0。“袭”,放下所卷之袖。〔5〕“术”,通“述”,是传授的意思。下同。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1〕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2〕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

  【注释】〔1〕“患”,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解为“漶漫”,今译为“泛滥”。〔2〕“顺”,《正义》解为“慎”。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亨孰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1〕不相沿乐;三王异世,〔2〕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3〕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注释】〔1〕“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一般认为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而言。〔2〕“三王”,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一般认为是指燧人、伏羲、神农而言。〔3〕“鬼”,古人认为人死为鬼。这里指先王。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大小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

   ,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云乐云”。〔1〕【注释】〔1〕“礼云乐云”,《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的原意在强调指出礼乐的内容是重要的,而形式是次要的。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1〕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大章》,章之也;〔2〕《咸池》,备也;〔3〕《韶》,继也;〔4〕《夏》,大也;〔5〕殷周之乐尽也。

  【注释】〔1〕“夔”,人名,舜臣。〔2〕“《大章》,章之也”,《集解》引郑玄曰:“尧乐名。言尧德章明。”〔3〕“《咸池》,备也”,郑玄曰:“黄帝所作乐名,尧增修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4〕“《韶》,继也”,郑玄曰:“舜乐名。言能继尧之德。”〔5〕“《夏》,大也”,郑玄曰:“禹乐名,言禹能大尧、舜之德。”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1〕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所谓大路者,天子之舆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葆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注释】〔1〕“而礼反其所自始”,今据本书“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语意加以推论解释,意谓“而礼则要求反映事物的本性”。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翮奋,角觡生,蛰虫昭稣,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辩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辩乎宗庙之礼,故后尸;〔1〕商祝辩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注释】〔1〕“尸”,祭礼中由亲属代表受祭者,称为“尸”。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忧;啴缓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经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1〕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2〕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类小大之称,〔3〕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注释】〔1〕“度数”,中国古代审定乐律,以竹管或丝弦的长短来计算并定出不同的音高。〔2〕“五常”,五行。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古代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以五声宫、商、角、徵、羽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声“旋相为宫”。〔3〕“类”,《礼记·乐记》作“律”。今采取此词义。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世乱则礼废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废礼不接于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1〕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代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注释】〔1〕“从以箫管”,当指舞蹈者所执乐器而言。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1〕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释】〔1〕“乐气”,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引作“乐器”,作“器”字较妥。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君子动其本,乐其象,〔1〕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2〕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3〕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以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注释】〔1〕“乐其象”,吉联抗《乐记》译注认为“乐”是动词。〔2〕“先鼓以警戒”,指西周歌颂武王伐纣故事的《大武》舞而言。〔3〕“乱”,乐舞的最后一段,即高潮部分。《大武》舞有“乱”,见下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谦,〔1〕乐主其盈。礼谦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2〕以反为文。礼谦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注释】〔1〕“谦”,《礼记·乐记》作“减”。今取此词义。下文同。〔2〕“反”,同“返”。在此多次出现。旧注的说法不同。今采取王肃的解释:“乐充气志而返本也。”返本,返始,即不离人的本性,也就是下文所说的“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1〕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释】〔1〕“中和”,《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齐矣。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1〕“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2〕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注释】〔1〕“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四四五年至前三九六年在位。“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2〕“端”,古代礼服名。“冕”,古代礼冠名。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合守拊鼓,〔1〕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2〕讯疾以雅。〔3〕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注释】〔1〕“拊”,古代打击乐器,也称“搏拊”。《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拊形如鼓,以韦为之,著之以糠。”〔2〕“相”,古代打击乐器。舂地以节乐。〔3〕“雅”,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口小中宽),以羊皮鞔(蒙覆)之。”

  文侯曰:“敢问如何?”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1〕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莫其德音,〔2〕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

  【注释】〔1〕“六律”、“五声”,见《律书》注。〔2〕“莫其德音”,此诗节录自《诗经·大雅·皇矣》。“莫”,通“漠”,清静。今据陈子展《诗经直解》译文而加以改动。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趣数烦志,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1〕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2〕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3〕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硁,硁以立别,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注释】〔1〕“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诗出《诗经·周颂·有瞽》。〔2〕“诱民孔易”,诗出《诗经·大雅·板》。“诱”,原作“牖”,是启发的意思。〔3〕“鞉”,小摇鼓。“椌”,也称“柷”,“楬”,也称“敔”,都是敲击乐器。“埙”,吹奏乐器。陶制。“篪”,管乐器。按《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大意是上天引导人民,好像埙和篪的声音互相应和。《乐书》当沿用此意。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众也。”“永叹之,淫液之,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答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答曰:“有司失其传也。如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1〕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注释】〔1〕“苌弘”,周大夫。传说孔子曾向他学乐。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夫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1〕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2〕释箕子之囚,〔3〕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4〕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复服;车甲弢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苞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5〕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驺首》,右射《驺虞》,〔6〕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税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注释】〔1〕“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周武王大败殷军于此。〔2〕“比干”,商纣的庶父。相传被商纣残害。〔3〕“箕子”,商纣的庶父。相传被商纣囚禁。〔4〕“商容”,商朝贵族。相传被商纣废黜。〔5〕“建櫜”,经学者考证,应作“鞬櫜”。鞬櫜原是盛弓箭的器具。〔6〕“《貍首》”,逸《诗》。这里表示刀枪入库,偃武修文的意思。“《驺虞》”,《诗经·召南》篇名。

  子贡见师乙而问焉,〔1〕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

  【注释】〔1〕“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师乙”,乐师名。

  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志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志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诗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诗者,见利而让也。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1〕句中钩,累累乎殷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子贡问乐》。

  【注释】〔1〕“居”,《礼记·乐记》作“倨”。“倨”,微曲。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而卫灵公之时,〔1〕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2〕“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3〕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4〕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5〕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涓鼓而终之。

  【注释】〔1〕“卫灵公”,卫国国君。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前四九三年在位。〔2〕“师涓”,卫国乐官。〔3〕“晋平公”,晋国国君。公元前五五七年至前五三二年在位。〔4〕“师旷”,晋国乐官。〔5〕“师延”,古代传说中的乐师。

  平公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平公曰:“可得闻乎?”师旷曰:“君德义薄,不可以听之。”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1〕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注释】〔1〕“玄鹤”,黑鹤。“二八”,谓十六。

  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1〕【注释】〔1〕《史记·乐书》和《礼记·乐记》内容基本相同,文字也大同小异。1958年,吉联抗同志即发表《乐记》译注本,提供了最早的《乐记》译文,开拓之功深受学术界赞扬。事隔三十年,现在有些同志又把《史记》的今注今译工作提上日程,让我译注其中《乐书》和《律书》两篇。我翻译《乐书》时,就由于联抗同志的《乐记》译文已导夫先路,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益,也采用了他的很多见解和译法;同时又参考了台湾出版的周何先生《乐书》译文,采用了他的一些译法。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对《乐书》的理解仅仅是初步的探索而已。谨在此向联抗同志致谢,并请联抗同志及读者指教。

   译文 太史公说:我每次读《虞书》,看到关于君臣互相勖勉,一心期望国家大事都能得到妥善处理,而掌权大臣如果懈怠失职,则诸事废弛败坏的记载,我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周成王作《颂》,反躬自省,警戒于未来,哀叹家族中发生的患难,能不说他是个兢兢业业,善于守成,而又善于保持完美结局的帝王吗?君子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才修养德行,而到显达之后就抛弃了礼义。那种在逸乐时能想到帝业的创始,安居时能想到帝业的艰辛,处于富贵豪华的生活中而时时歌颂创业的勤苦,假如不具备特殊的品德,谁能做到这一步呢!古书上说:“政治安定,大功告成之日,制礼作乐的事业于是兴起。”这时四海之内,人们需要理解立身处世之道日益迫切,德性的修养日益完善,各人所引以为欢乐的兴趣也日益不同。水满而不损减就会泛溢,器满而不扶持就会倾覆。因此,作乐的目的乃是为了调节人们的欢乐。君子把谦退作为制礼的准则,把损抑作为作乐的准则,音乐就这样产生了。君子认为各州各国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感情习惯也不同,所以广泛地采集各地的乐歌,协调整理声律,用以弥补政治的不足,移风易俗,协助推行政治和教化。天子亲临明堂观赏,而万民通过音乐清除了心中的污秽,并从中斟酌吸取教益,使自己的精神饱满,提高德性的涵养。所以说,《雅》、《颂》能各得其所,民风就趋于纯正;呐喊的声音兴起,士卒就感到振奋;郑国、卫国的歌曲演唱起来,人们的心情就流于放荡。一旦音乐能达到调和谐合的地步,连鸟兽都会受到感化,更何况心怀五常之德,含有喜好或嫌恶感情的人,这不是自然的趋势吗?治国之道被破坏废弃之后,郑国的音乐就泛滥起来了。那些诸侯国君,在邻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却都以郑声争相夸耀。孔子自从不能忍受和齐国优伶在鲁国共处的屈辱,便隐退下来,整理诗乐,以劝戒世人,作五章诗以讽刺当时的风气,但没有使那些人受到感化。世风从此衰落下去,至于战国时代,诸侯国君都沉溺于安逸颓废的生活之中,再也不能归于正道,结果是身败名裂,宗庙毁灭,国家都被秦国吞并了。秦二世更是一个沉溺于安逸颓废生活中的人。丞相李斯进言规谏说:“放弃了《诗》、《书》的教导,一心沉溺于声色的逸乐,这是祖伊所担心的事情;不注意细小的过失,就会积成大恶,而纵情享乐,通宵达旦,这就是殷纣亡国的原因。”赵高说:“五帝、三王的音乐各有不同的名称,是为了表示不相沿袭的意思,上至朝廷,下至人民,因此都能在相处时欢乐喜悦,交往时情意殷勤;如果没有音乐,那么,和悦的感情就不能相通,推行的恩泽就不能传布,这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化,各有适应时代需要的音乐,何必一定是华山的骏马‘騄耳’才能走得远呢?”秦二世赞许他的见解。

  高祖经过沛邑时曾作诗《三侯之章》,使当地儿童歌唱。高祖驾崩之后,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庙里歌唱舞蹈。经过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没有增加什么,只是在乐府里经常练习旧乐章而已。

  到当今皇帝(指汉武帝)即位以后,作《郊祀歌》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作成乐曲,从此,李延年升任为协律都尉。只通晓一种经书的人,还不能单独了解这些歌辞的含义,必须把通晓五经的专家集中到一起,共同研究阅读,才能通晓歌辞的含义,因为其中使用了很多古雅的词语。

  汉朝常常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从黄昏时开始夜祭,到黎明时礼成。祭祀时常有流星经过祭坛的上方。令童男童女七十人一齐唱歌。春季唱《青阳歌》,夏季唱《朱明歌》,秋季唱《西暤歌》,冬季唱《玄冥歌》。这些歌诗,社会上多有流传,所以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此外,还从渥洼水中得到一匹神马,于是又作了《太一之歌》。歌辞说:“太一的恩赐啊,天马降临;身上冒出赤色的汗珠啊,口中流着赭色的唾津。从容驰骋啊,万里扬尘;有谁能相比啊,只有神龙和它并进齐奔。”后来讨伐大宛,得到千里马,马的名称叫“蒲梢”,为此又作了一首歌。歌诗说:“天马到来啊,来自极西之地;途经万里啊,投向有德的皇帝;依赖上天的神威啊,镇慑异域,远及流沙大漠啊,四夷向归。”中尉汲黯进谏说:“大凡帝王作乐,是为了对上继承祖宗的道德帝业,对下教化亿万人民。现在,陛下得到了天马,竟然为它作诗歌唱,而且在宗庙举行祀典,祖先和百姓难道能了解这种音乐吗?”皇上默然,表示很不高兴,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皇上的意旨,应当全族诛戮。”大凡“音”的出现,是由人心产生的。人心的变动,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人心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因而形成“声”;“声”互相应和,因而发生变化;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则,就称为“音”;把不同的“音”组织起来,并演奏出来,再配合上用干戚羽旄等表演的舞蹈,这就称为“乐”。“乐”是由“音”组合而成的,但其根源则是由于人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动。因此感受外物而产生的悲哀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急迫而短促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快乐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舒畅而和缓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悠扬而清爽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愤怒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正直而庄严的;感受外物而产生的喜爱心情,它发出的“声”必定是亲切而柔和的。这六种心情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于感受外界不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动,所以先王十分注意能对人心产生影响的一切外界事物。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来防止人们的奸私,礼、乐、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人同心同德,以建立太平盛世的秩序。凡是“音”,都是从人心产生的。情感在内心激动,从而形成“声”;把不同的“声”组织起来,就称为“音”。因此,太平盛世的“音”安宁而欢乐,表示政治的和平;动乱时代的“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的混乱;灭亡国家的“音”悲哀而优虑,表示人民的困苦。可见声音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五声中,宫相当于君,商相当于臣,角相当于民,徵相当于事,羽相当于物。这五项不混乱,就不会产生不和谐的“音”了。如果宫声混乱,则表示悖谬,国君骄纵;商声混乱,则表示邪僻,臣属堕落;角声混乱,则表示忧郁,人民怨恨;徵声混乱,则表示悲哀,徭役烦苛;羽声混乱,则表示危急,财物匮乏。这五项都陷于混乱,互相侵凌,则是轻慢的表现。这样,国家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郑声、卫声,是动乱时代的音乐,是属于轻慢一类的。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表示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臣属欺诬君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

  大凡“音”,都是从人心产生的,而“乐”则是和各类事物的道理息息相通的。所以只了解“声”而不了解“音”的,是禽兽;只了解“音”而不了解“乐”的,是普通人。唯有君子才能审察“声”,进而了解“音”,审察“音”,进而了解“乐”,审察“乐”,进而了解政治,这样就可以完全了解治民之道了。所以对不了解“声”的人,不要和他谈论“音”;对不了解“音”的人,不要和他谈论“乐”。了解了“乐”,就差不多了解“礼”了。对礼乐的了解都有所得,这就可称为有道德的人了。道德的“德”,就是得到的意思。因此,“乐”的隆盛,并不在于音响极其悦耳,祭享之“礼”,也不在于调味极其美好。清庙中所鼓的瑟,朱红色的丝弦,瑟的底部有疏朗的孔眼,一段乐曲领起,紧跟着奏起反复的应和曲调,这样就能保留着古代的遗音。祭享大礼中,献玄酒(清水),用托盘摆出生鱼,羹汤里不加作料,这样才能保持着古代的遗味。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不是为了充分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为了教导人民正确地区别所爱好或所厌恶的事物,而回到纯正的人生道路上来。人在初生的时候,原是安静的,这本来是自然形成的本性;但由于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这是本性的变形。一接触到外界事物,人们就用智慧了解它,然后就对它形成了喜好或厌恶的感觉。假如自己在内心里对喜好或厌恶的感觉不能节制,而在智慧上又继续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不能回到安静的本性上去,这样,作为本性的天理就灭绝了。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而人对自己的爱好或厌恶的感觉又不能节制,这样,一接触外界事物,人就被它所左右了。所谓人被外界事物所左右者,即灭绝作为本性的天理而尽量满足人的欲望的意思。因此,有悖谬、忤逆、欺诈作伪的念头,有淫荡放纵犯上作乱的行为。强者威胁弱者,众人压迫少数人,聪明人欺负老实人,勇敢的人折磨懦怯的人,患病的人得不到疗养,老人、幼童、孤儿、寡妇都没有安身之地,这就是天下大乱的形势啊。因此,先王制礼作乐,使人们有所节制。披麻戴孝,为死者哭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丧礼;鸣钟击鼓,执盾牌、大斧而舞,是为了调和人们的欢乐;举行婚姻、加冠和及笄的礼仪,是为了使男女有别;乡里射箭宴会,是为了使人们的交往纳入正轨。用礼节制人们的情绪,用乐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推行治民之道,用刑防范犯法的行为。礼、乐、刑、政,行之四方而相辅相成,那么,先王治民之道就可以完满实现了。

  “乐”是为了沟通感情,“礼”是为了区分差等。沟通感情就互相亲爱,区分差等就互相敬重。过分侧重“乐”,就会失于散漫;过分侧重“礼”,就会发生隔阂。感情既和谐,而行动又严肃,这就是“礼”、“乐”的效用。“礼”的内容确立了,贵贱就显出了差等;“乐”的形式能沟通感情,上下的关系就趋于和谐;所喜好和所厌恶的有了不同的标志,贤人和坏人就有了区别;用“刑”禁止暴行,用“爵”引进贤才,政治就会公正和平。然后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指导百姓。这样,美好的社会秩序就可以实现了。

  “乐”发自内心,“礼”表现于外貌。“乐”发自内心,所以是静止的;“礼”表现于外貌,所以是活动的。雅正的“乐”必定平易,庄严的“礼”必定质朴。“乐”发挥了充分效用,人们就没有愤恨;“礼”发挥了充分的效用,人们就没有纷争。互相谦让而使天下成为太平盛世,这是指“礼”和“乐”的功用说的。残暴的人无所行动,诸侯都服从王室,战争停息,刑罚不用,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再施展权威,这样,“乐”的效用就达到了。促进父子之亲,明定长幼之序,使四海之内互相尊敬。天子能做到这一步,“礼”的效用就推行开了。

  雅正的“乐”和天地万物一样地和谐,庄严的“礼”和天地万物一样地有节制。和谐,万物就不失其本性;有所节制,人们就能按尊卑等级祭祀天地。人间有“礼”、“乐”指引,幽冥中又有鬼神佑助,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互相尊敬、互相亲爱了。“礼”,区分事物的差等而取得互相尊敬的效用,“乐”,表现不同的形式而取得互相亲爱的效用。“礼”、“乐”的效用相同,所以明王制礼作乐,总是先后沿袭。因此,他们的事业与时代相适应,名声与功绩相符合。钟、鼓、管、磬、羽、龠、干、戚,是表演“乐”的器物;屈伸、俯仰、缀兆、舒疾,是表演“乐”的形式。簠簋俎豆、制度文章,是行礼用的器物和规范;升降、上下、周旋、裼袭,是行礼的形式,所以能了解“礼”、“乐”意义的人,就能制作礼乐;能识别“礼”、“乐”形式的人,就能传授礼乐。制作者称为“圣”,传授者称为“明”。“明”和“圣”是传授和制作的意思。“乐”,表示天地万物间的和谐;“礼”,表示天地万物间的秩序。“和谐”,所以一切事物都能互相融合而无冲突;“有序”,所以一切事物又都有区别而不混淆。“乐”是根据天生万物一视同仁的道理而作成的,“礼”是根据地有山川高卑的道理而制定的。制礼失序,会引起混乱;作乐失和,会引起动荡。通晓天地的道理,才能制礼作乐。和谐而不泛滥,是“乐”的内容;使人欣喜欢乐,是“乐”的效用。中正而不偏颇,是“礼”的本质;使人仪态庄重、肃敬、谦恭、谨慎,是“礼”的规范。至于“礼”、“乐”由金石等乐器表现出来,由歌曲演唱出来,用于宗庙社稷及山川鬼神的祭祀,这是从天子到人民都相同的。帝王在功业有了成就之后才作“乐”,在国家安定之后才制“礼”。功业成就大的,所作的“乐”就完备;政教广被四方的,所制的“礼”就齐全。手执盾牌、大斧而舞,还不算完备的“乐”;用经过烹调的祭品举行祭祀,也不算明达的“礼”。五帝的时代不同,先后不沿袭“乐”;三王所处的社会不同,先后不沿袭“礼”。“乐”流于泛滥,即使人忧怨;“礼”流于粗疏,即失之偏颇。到了使“乐”达到促进和谐的地步而不使人忧虑,使“礼”达到完备的地步而不偏颇,那是只有大圣才能做到的吧?天在上,地在下,一切事物分散而各不相同,因此,“礼”的节制效用便推行开了;一切事物流动而不停息,融合而化为一体,因此,“乐”的和谐效用就发挥出来了。春天生芽,夏天成长,这就是天地间“仁”的表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就是天地间“义”的表现。“仁”和“乐”的性质相近,“义”和“礼”的性质相近。“乐”促进和谐,遵从天神意志而顺应天时自然的变化;“礼”区分适宜,遵循先王遗法,而顺应地上山川高卑的形势。所以圣人作乐以顺应天时,制礼以顺应地理。“礼”、“乐”彰明完备,天地万物都各得其所。

  天尊贵而地卑下,这就确定了君和臣的关系。高卑既然显示出来,贵贱的名位也就确定了。天地万物,或静或动,各有常态,而形体大小不同。万物中,同类的相聚合,不同类的相分离,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天上出现迹象,在地面出现形体,这样,“礼”就表示出天地万物的差别。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二气互相切摩,天地互相激荡。由于雷霆的震动,风雨的浸润,四季寒暑的推移,日月光辉的照耀,具有生机的万物都滋长起来,这样,“乐”就表示出天地万物的和谐。

  天时的变化失去常规,万物就不能生长蕃育;男女没有区别,在社会上就必然造成混乱的后果,这是天地间自然的情理。到了“礼”、“乐”的功效能完全表示天象的和谐及地面万物的区别,符合阴阳的变化,而又和先王及天神的意志息息相通,可以达到极高极远的上天和深厚莫测的山川,那么,“乐”显明地取法乎天,而“礼”则取法乎地上的万物。能显明地表现变化不息的是“天”,能显明地表现不变化的是“地”。而有动有静、循环变化的则是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圣人说:“多么深奥的礼啊,多么深奥的乐啊!”从前,舜做了五弦琴,弹着琴吟唱《南风》诗;夔开始作乐,用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作乐,是为了赏赐诸侯中有德行的人。德行盛美而教化严明,五谷年年丰收,然后天子赏赐给他“乐”。因此,凡是治理不善而人民生活劳苦的,他的舞蹈行列就远而长;凡是治理良好而人民生活安乐的,他的舞蹈行列就近而短。看到他的舞蹈,就了解他的德行;听到他的谥号,就知道他的作为。《大章》用以表彰德政,《咸池》用以表示德政广被,《韶》表示能继承德政,《夏》表示对德政能发扬光大。至于殷周两代的“乐”,也都是为了表示帝王的德政的。按天地间的自然之道,寒暑变化违反季节,人们就要生病;风雨不合时令,就要发生饥荒。乐教对人民来说和气候的寒暑一样,如果不合时令,就会对社会有害。礼制对人民来说,和风雨一样,如果没有节度,就不会有功效。所以先王作“乐”,是为了推行治民之道,如果效果良好,人们的行为就符合德行的准则了。如以养猪酿酒为例,原来并不是为了惹祸,但争讼事件日益增多,却是由于饮酒所引起的。因此先王制定酒礼,每饮一杯酒,宾主要多次行礼,即使整天喝酒,也不会喝醉的。这就是先王所以防范饮酒惹祸的方法。饮酒宴会,只是为表示交接欢乐而已。“乐”表现的是德行,“礼”防止的是邪恶。因此,先王有丧亡等大事,必定根据“礼”来表示悲哀;有喜庆等大福,必定根据“礼”来表示欢乐。表示悲哀欢乐的分寸,都以“礼”为准则。

  “乐”是施予,“礼”是回报。“乐”发于自己内心的喜悦,而“礼”则要求反映事物的本性。“乐”表彰盛德,“礼”报答施予之情。所谓“大路”者,是天子的车;车上的龙旂,有下垂的旒穗九条,这是天子的旗帜;天子带着占卜用的宝龟,龟甲的边缘呈现出青绿色;还带着大群的牛羊,是为赏赐诸侯用的。

  “乐”表现的是不可改变的共同感情,“礼”表现的是不可更动的不同事理。“乐”沟通相同之处,“礼”区分不同之处,“礼”、“乐”的道理中贯穿着人们的感情。探索人们的本性,并了解它的变化,这是“乐”的内容;显示人们的诚心而排除虚伪的表现,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都表现了天地的本性,显示了神灵的德行,因此能感动天地上下的神灵,而表现出礼乐外部形式和内在意蕴,反映出父子君臣的关系。

  由于先王制礼作乐,人们可以从此认识到,天地万物将表明了各自的本性。天和地自然结合起来,阴阳融会调和,照耀孕育万物。因而草木茂盛,幼芽破土萌生,飞禽翱翔,走兽生角,冬蛰的昆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胎产仔,胎生者不致成为死胎,卵生者不致卵壳过早破裂,这样,作乐的道理就显示出来了。

  “乐”并非单指黄钟、大吕等音律,弹琴歌咏等声音,以及使用盾牌、大斧等表演而言,这是“乐”的末节,所以可以由儿童舞蹈演奏;铺设筵席,摆列酒樽案盘,讲求升堂降阶的仪式,这是“礼”的末节,所以由小吏掌管。乐师通晓声音和歌诗,所以朝北坐着奏乐;礼官宗祝通晓宗庙礼仪,所以跟随神主之后;商礼的礼官熟悉丧礼,所以跟随主祭人之后。由此看来,有道德成就的居上位,有技艺成就的居下位;品行高尚的居前,而只通晓事务的居后。所以先王能区别上下先后,然后才能为天下制“礼”作“乐”。“乐”是圣人所推崇的,它可以促使人心向善。它能深刻地感化人们的心灵,能自然地移风易俗,因此,先王特别重视“乐”的教育功用。凡是人都有情感和理智的本性,而哀乐喜怒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变动,然后就产生了不同的心情。所以琐细急促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感到忧郁;舒缓自然、悠长而节奏从容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感到平静快乐;粗犷、暴躁、勇猛、奋发、愤激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刚强果敢的表现;凌厉、正直、庄严、诚挚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严肃、恭敬的表现;舒展、温润、流畅、和谐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慈爱之心;邪恶、混乱、放荡、轻佻的声音兴起,人们就有淫乱之行。所以先王要根据人们的感情,考察乐律的度数,依照礼仪的规定,来适应阴阳二气的融和状态,导引五行的运转,使具有阳刚气质者不放任,具有阴柔气质者不拘泥,具有阳刚气质者不粗暴,具有阴柔气质者不懦怯。阴阳刚柔四种气质通畅地交触于内心,而后表现于外形,这样就能使人们各安其位而不互相凌越。然后按每人的资质定出学习音乐的程序,熟习乐曲节奏,领会乐曲的组织结构,以便表达仁厚的道义。据以制造大小不同的乐器,安排声音高低循环的次序,来表现人间的伦理,使亲密、疏远、高贵、卑贱、长辈、幼年、男性、女性的区别,都从音乐表现出来;所以古语说:“从音乐可以观察到深刻的意义。”

  地力尽竭,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流湍急,鱼鳖就不能长大;气候反常,一切生物就不能繁殖;世道荒乱,礼义就废弃而音乐就放荡。因此,声音悲哀而不庄重,逸乐而不安宁,涣散轻浮而节奏混乱,迂曲拖沓而无所归宿,缓慢的声音包含邪恶,急促的声音引动人们的利欲,煽惑逆乱的心情而消除平和的仁德,所以君子对这种音乐是深恶痛绝的。

  凡是用邪恶声音感动人的时候,逆乱气质就相应而生,逆乱气质形成常法,淫荡音乐就兴起了。凡是用严正声音感动人的时候,和顺气质就相应而生,和顺气质成为常法,和平音乐就兴起了。有唱必有和,前后呼应,不端正的、曲折的和平直的,各呈现其原貌,一切事物的关系都是由于同类而互相引起变动的。

  所以君子根据情感来调和意志,按照事物以类相引动的道理来促使行为完善。邪恶的声音和颜色不留在耳朵和眼睛里,淫荡的音乐和应废弃的礼仪不扰乱心境;怠慢乖戾的气质不沾染身体,使耳、目、鼻、口、心境以及全部器官,都在和顺严正的状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然后才以声音表达出来,操琴鼓瑟,挥动干戚,以羽旄为装饰,手执箫管吹奏,来发扬天道的光辉,促进四时的调和,显示万物以类相引动的道理。所以歌声清明象苍天,钟鼓宏亮象大地,乐调周而复始,象四时循环,舞容回旋,象风飘雨落。服饰具五色文彩而不杂乱,乐曲声调协八方之律而不互相干犯,一切度数都有规定,乐器大小,互相配合,乐曲首尾接连,循环相生,有唱有和,或清或浊,互相更迭而成常法。所以严正音乐推行之后,伦常就归于端正,耳目聪明,情感和平,改变风俗,天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音乐是使人欢乐的”。君子感到欢乐的是得到了道义,小人感到欢乐的是得到了利欲。用道义克制利欲,人们都会感到欢乐而不迷乱,为了利欲而忘却道义,人们就会迷惑而不觉得欢乐了。所以君子根据情感来调和意志,推广音乐来达到教化的目的。音乐得到推广,人们都向往道义,这时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德行了。道德是情感的根本,音乐是道德的英华,用金、石、丝、竹制成的乐器是演奏音乐的工具。诗,表述音乐的意志;歌,咏唱音乐的声调;舞,表现音乐的形容。意志、声调、形容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用乐器表现出来。所以性情深刻,音乐的文彩就清明,顺气充沛,音乐的作用就显著,和顺气质积蕴于内心,反映道德英华的乐章就从而出现了,只有音乐是不可作伪的。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音乐的现象,文彩节奏是声音的修饰。君子先有了性情的活动,才能形成音乐的现象,然后加以修饰。所以表演时,开始时先鸣鼓,以表示警戒众人,举足三顿,表示即将行动。第二次开始,则表示等待诸侯会师后,再次出征。最终的“乱”段表示振旅西归。动作迅速而整齐,歌曲深刻而清明。人要以坚持意志为欢乐,而不厌弃道义;完全遵守道义,而不图谋利欲。这样,音乐才能表现情感而树立道义,乐舞终了而道德从而尊显;君子从而更崇尚善行,小人从而改过自新。所以说“治理人民的事业中,音乐教育是最重要的”。君子说:“礼”和“乐”是不能片刻离开自己的。学习“乐”,用以陶冶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情,就蓬蓬勃勃地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体谅的心情一产生,就会觉得欢乐,欢乐就平静,平静就能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会受到像神一样的尊重。天不说话而有信守,神不发怒而有威严。学习“乐”,是为了陶冶内心;学习“礼”,是为了端正仪态。仪态端正就能表现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表现严肃而有威风。内心只要有片刻的不和顺、不欢乐的情绪,那么,卑鄙欺诈的念头就会乘机而入;仪态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的迹象,那么,傲慢轻浮的念头就乘机而入了。所以“乐”属于内心的活动,“礼”属于外表的活动。“乐”的目标是平和,“礼”的目标是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们看到他的颜色就不会和他相争,望见他的容貌就不会有轻浮怠慢的表示了。道德光辉发自内心,人们没有对他不听从的,言谈举止表现于外貌,人们没有对他不服从的,所以说“了解‘礼’、‘乐’的意义,用以治理天下,那就没有困难了”。

  “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礼”是外形活动的表现。“礼”以简约为主,“乐”以丰满为主。“礼”主简约,但人应奋勉,在奋勉行动中达到完美的境地;“乐”主丰满,但人应返本,在返本行动中达到完美的境地。“礼”主简约,如人不知奋勉,“礼”就会消亡;“乐”主丰满,如人不能返本,“乐”就会放纵。所以“礼”有回报,而“乐”有归宿。“礼”有回报,人们就欢乐;“乐”有归宿,人们就心安。“礼”的回报,“乐”的归宿,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

  “乐”是使人欢乐的,欢乐是人之恒情所不能避免的。欢乐必然由声音表现出来,由舞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们所制作的“乐”。声音、形象以及所反映的性情的变化,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能没有欢乐,欢乐就不能没有声音形象。有声音形象而不合礼义,就不能不发生混乱。先王担心这种混乱状况,所以制定了《雅》、《颂》之声作为引导,使声音足以使人欢乐而不放任,使文辞足以使人感到清晰而不至散失,使歌曲的曲折与平直、复杂与简练、质朴与完善,以及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动人们的善心就是了,不使放纵的念头、邪恶的气质沾染自己的志意,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因此,在宗庙里奏乐,君臣上下一起听,没有不融和恭敬的;在家族或乡里奏乐,长辈幼年一起听,没有不融和恭顺的;在家庭里奏乐,父子兄弟一起听,没有不融和亲爱的。所以作乐先要审察律数,定出谐和的声音,然后以乐器来表示节奏,节奏和合以组成乐曲,这是为了促进父子君臣的关系而使万民亲附的缘故。这就是先王作乐的道理。所以听到《雅》、《颂》的声音,人们就感到心胸宽广了;手持干戈,学习了俯仰屈伸的动作,人们就觉得容貌庄严了;了解了舞蹈的行列位置,熟悉了音乐的节奏,行列就整齐,进退就一致。所以音乐的道理和天地间的道理相同,是抒发情感的准则,人情所不能避免的。“乐”是先王表示欢乐的标志,军容斧钺是先王表示愤怒的标志。所以先王的欢乐和愤怒,都有相应的表示。先王欢乐时,天下的人都随着欢乐;先王愤怒时,那些暴虐作乱的人都恐惧。先王治民的方法中,“礼”、“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魏文侯问子夏:“我穿上祭服,戴上礼帽,庄重严肃地听古乐,直怕睡着了,听郑国和卫国的乐曲,却一点不感到疲倦。请问古乐竟然会是那样,是什么原因?而新乐却是这样,又是什么原因呢?”

  子夏回答说:“现在看古乐,就舞蹈说,齐进齐退,平和端正,气象广大;就乐器说,弦匏笙簧等乐器都要依照‘拊’和鼓的声音,一起演奏起来。开始表演文舞,至结束舞蹈的‘乱’段则表演武舞。用乐器‘相’节制‘乱’段的节奏,用乐器‘雅’指挥迅速的动作。因此,君子于是讲论音乐的意义,于是追溯古代的道德,希望音乐达到涵养德行,治理家邑,平定天下的目的,这是古乐所发挥的作用。现在看新乐,就舞蹈说,前进弯腰,后退也弯腰;就音乐说,邪恶而放荡,使人陷溺而不能自拔,加上俳优侏儒,男女混杂,父子无别。因此,乐舞结束后,无从讲论音乐的意义,无从追溯古代的道德,这是新乐所发挥的作用。现在你问的是‘乐’,而你所爱好的却只是‘音’。‘乐’和‘音’有关系,但实际上不同。”

  文侯说:“请问这究竟应当如何对待?”

  子夏回答说:“古代天地间万物正常,四时风调雨顺,人民有道德修养而五谷茂盛,人民不生病疫,也没有妖孽,这就是大顺时代。然后圣人规定了父子君臣的关系,作为纲常伦理,纲常伦理一经确定,天下于是安宁,然后制定六律,调和五声,弹琴唱诵诗歌赞辞,这就是有德之音,有德之音才称为‘乐’。《诗经》说:‘人们默默铭记着他的德行,他的德行在于是非能明。是非能明,善恶就判然分清。能做长者,能为人君,统辖这个大国,慈爱为怀,上下相亲。到文王继位,更显出王季的德行无缺而永存。既受到上帝的福祉,遗泽还要加于他的子孙。’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现在你所爱好的,恐怕只是使人沉溺之音吧?”

  文侯说:“请问沉溺之音出于什么地方?”

  子夏回答说:“郑国之音浮滥,使人志意放荡。宋国之音轻靡,使人志意颓唐。卫国之音急促琐细,使人志意烦乱。齐国之音乖僻,使人志意傲慢。这四种音都放纵淫荡,损害德性,所以祭祀时不使用。《诗经》上说:‘发出肃穆深沉的应和之声,祈求先祖的神灵来听。’肃,是肃敬的意思;雍,是雍和的意思。能保持肃敬平和,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为人君者,对于所爱好和所厌恶的事情,要谨慎处理就是了。人君爱好的事情,臣下就会去做;在上者做什么,人们就会跟着做什么。所以《诗经》上说:‘引导人民为善,是非常容易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作鞉、鼓、椌、楬、埙、篪等,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就是质朴而促进道德的声音。然后再用钟、磬、竽、瑟加以配合,用干、戚、旄、翟等表演舞蹈。这种乐舞是为祭祀先王宗庙时用的,为宾客宴饮时敬酒酬酢用的,也是为了区别官秩贵贱,以适应不同的身份。总而言之,这种乐舞的作用在于对后世表示尊贵、卑贱、长辈、幼年的秩序。钟声铿然洪亮,洪亮才能发号施令,能发号施令才能树立气势,有气势才能显示威武;因此,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武功烜赫之臣。磬声硁然清越,清越才能显示节义分明,节义分明才能杀身成仁;因此,君子听到磬声,就想到效死疆场之臣。丝弦的声音哀怨,哀怨使人廉洁正直,廉洁正直才能树立坚强的意志;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想到大义凛然之臣。竹管的声音丰富,丰富表示会合,会合才能使万众归心;因此,君子听到竽、笙、萧、管之声,就想到善于慰劝人民之臣。大鼓小鼓的声音欢乐,欢乐能使人激动,激动才能使人踊跃前进;因此,君子听到大鼓小鼓之声,就想到带领千军万马的将帅之臣,君子听声音,不只是为了它铿锵悦耳而已,而是要从声音中引起自己不同的心情。”

  宾牟贾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谈到音乐。孔子问:“《大武》舞开始前,击鼓警戒群众的时间很长,这是为什么?”

  宾牟贾回答说:“是担心战争不得人心的缘故。”

  “歌声舒缓而悠扬,这是为什么?”

  回答说:“是担心准备还没有完成吧。”

  “忽然又过早地开始举袖顿足,气势严厉,这是为什么?”

  回答说:“到了行动的时候了。”

  “《大武》舞进行中,跪下时右膝着地,左腿弯曲以支撑着身体,这是为什么?”

  回答说:“这不是《大武》舞中跪的动作。”

  “声音悠扬而又多商音,这是为什么?”

  回答说:“这不是《大武》舞的声音。”

  孔子说:“既然不是《大武》舞的声音,那又是什么声音呢?”

  回答说:“这是因为典乐者没有传授下来;假如不是这种情况,那就是周武王因年老而处理失当。”

  孔子说:“是啊!我听到苌弘谈论过,和你所说的差不多。”

  宾牟贾站起来,走下坐席,请教说:“关于《大武》舞开始前戒备的时间很长一事,我已经有所理解。请问舞蹈者站在原处迟迟不动,等待了很久,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所谓‘乐’,原来是事业成功的象征。舞队都手持干盾,像山岳一样,挺立不动,这表示周武王正在等待诸侯集合;举袖顿足,气势严厉,这表示姜太公的奋勇志意;到《大武》的‘乱’段,大家都跪下,这表示周公、召公的文治。《大武》这个舞蹈,一开始表示向北进军;第二段表示灭掉商朝;第三段表示向南挺进;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国列入疆域;第五段表示以陕为界,把疆域划为左右两区,周公主持左方,召公主持右方;第六段,舞蹈者回归原位,表示对天子的崇敬。在舞蹈进行中,由两人摇铎,其它人则表演以四刺四击为一组的动作,这表示在中国耀武扬威。分队前进,表示大功迅速告成的希望。久久站在固定位置上,表示等待诸侯的到来。再进一步说,你难道没有听过关于牧野之战的传说吗?周武王攻灭殷朝,到达商都,还没有下车,就封黄帝后裔于蓟,封帝尧的后裔于祝国,封帝舜的后裔于陈国;下车之后,又封夏后氏的后裔于杞,封殷朝的后裔于宋,为王子比干的墓培土,把箕子从监狱里放出来,并让他寻访商容,而恢复商容的官职。对庶人减免苛政,对庶士增加俸禄一倍。周武王渡过黄河,西归镐京,把战马散放到华山之南,不要它再驾战车,把牛散放到桃林的野外,不要它再为战事运输;把战车铠甲封套起来,收藏在府库里,不再使用;把干、戈倒置装车载运回来,用虎皮包好;封带兵作战的将帅为诸侯,把这种制度称为‘建櫜’:从此,天下都知道周武王不再用兵了。解散军队,在郊外学宫练习射箭,左方射箭时用《貍首》伴唱,右方射箭时用《驺虞》伴唱,废除了足以穿透铠甲的射箭方式;使军士穿起官服,戴上官冕,腰带间插上笏板,勇猛善战的将帅都解下佩剑。天子在太庙明堂祭祀祖先,然后人民就理解孝道;建立朝觐天子之礼,然后诸侯就理解怎样为人臣的道理;天子亲耕藉田,然后诸侯就理解怎样以严肃态度对待自己的职分:这五者是天下最重大的教育事项。在太学里举行宴请年高德劭的长者的礼仪,天子挽袖亲自割切生肉,端着酱请他们吃肉,拿着酒杯请他们喝酒,然后戴上礼帽,手持干盾,这些举动是为了教导诸侯怎样敬老尊贤。能做到这一步,周朝的教化就能普及四方,礼乐传播到各地,那么,《大武》舞如此迟缓而历时长久,不是很自然的吗?”

  子贡见到师乙便问道:“我听说,唱歌因人而不同,各有所宜。像我宜于唱什么歌?”

  师乙说:“我不过是个低贱的乐工,承询问你适宜唱什么歌,我怎么敢当。现在让我说说过去所听到的见解,由你自己决定吧。性情宽厚而平静、柔和而正直的人,宜于唱《颂》:性情开阔而平静、爽朗而诚实的人,宜于唱《大雅》;性情恭敬谨慎而注重礼节的人,宜于唱《小雅》;性情正直廉洁而谦逊的人,宜于唱《风》;性情直率而慈爱的人,宜于唱《商》;性情温良而果断的人,宜于唱《齐》。唱歌,本来就是按照自己的德性而选定歌曲的;只要内心有所激动,就会引起天地感应,四时调和,星辰运行如常,万物化育。所以《商》原是五帝遗留下来的乐歌,商朝人世世代代传授下来,所以称为《商》;至于《齐》,则是三代遗留下来的乐歌,齐国人世世代代传授下来,所以称为《齐》;了解《商》诗的,遇到什么事,往往能作出果断决定;了解《齐》诗的,遇到什么利益,就让给别人。遇到什么事,往往能作出判断,这是勇敢的表现;遇到什么利益,就让给别人,这是义气的表现。有勇气、有义气,如果不是乐歌,怎么能保存下来呢?关于唱歌,声调昂扬时有如抗升,声调低沉时有如坠落,声调曲折时有如断绝,声调停止时有如枯木。声调的微小转折合乎曲尺,较大的转折合乎半环状的钩形。声音接连,简直像一串珍珠。所以唱歌就是把言语的声音拖长了。有意思要表达,所以讲话;讲话不能充分表达,所以拖长了声音讲;拖长了声音讲不能充分表达,所以要加上感叹的声音;加上感叹的声音还不能充分表达,所以人们就不知不觉地挥动手臂、顿足跳跃。”以上为《子贡问乐》章。凡是声音都是由于人心的激动而产生的,而天和人是可以通过声音沟通的,就如同影子像原物的形状,回响随原声而相应。所以行善的人,上天会赐给他福气,作恶的人,上天会加给他祸殃,这是自然的报应。所以舜弹五弦琴,歌《南风》诗而天下成为治世;商纣听朝歌北面野外的音乐而身死国亡。舜的治民之道是何等宽广?而商纣的治民之道是何等狭隘?《南风》诗是生长的声音,舜爱好它,他的爱好和天地的意志相同,得到万国的欢心,所以天下成为治世。但“朝歌”意即早晨唱歌,时间不会很久,而“北”又是败北的意思,“鄙”是鄙陋的意思,商纣却爱好那里的音乐,和万国人民的心情不同,诸侯不服,百姓离心离德,天下皆叛,所以他身死国亡。卫灵公时,他去晋国,在濮水河畔驿舍留宿。半夜里他听到弹琴的声音,问左右侍从臣僚,都说“没有听到”。于是召师涓来,对他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问左右侍从臣僚,他们都没有听到。看情况像有鬼神,你为我听着,把乐曲记下来。”师涓说:“是。”于是端正地坐下来,手按在琴上,听到鬼神弹琴声,就把乐曲记下来,次日,师涓说:“我已经得到了,还没有练习,让我练习一晚上。”卫灵公说:“可以。”师涓又留宿一夜。次日,上报称“已经练好了”。于是前往晋国,见到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之台设宴。饮酒酣畅时,卫灵公说:“这次来晋国途中,听到新乐曲,请让乐师弹奏。”晋平公说:“可以。”于是令师涓坐在师旷旁边,取琴弹奏。乐曲还没有结束,师旷就按琴制止弹奏,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听下去了。”晋平公问:“乐曲出自什么地方。”师旷说:“这是师延作的乐曲,曾献给商纣,作为靡靡之乐。”周武王伐纣,师延往东方逃走,投濮水自尽。所以,能听到这支乐曲的地方,必定是在濮水河畔。先听到这支乐曲的,国家必定灭亡。”晋平公说:“我所爱好的是声音,希望能听完。”师涓一直演奏到乐曲结束。

  晋平公问道:“还有比这支乐曲更悲伤的吗?”师旷说:“有。”晋平公说:“我可以听听吗?”师旷说:“国君德义微薄,不要听这种乐曲。”晋平公说:“我所爱好的是音乐,希望听听。”师旷不得已,于是取琴弹奏。弹奏一段,有十六支黑鹤聚集在廊庙门前;再弹奏一段,黑鹤都伸长了颈项鸣叫,展开翅膀起舞。

  晋平公非常高兴,站起来向师旷赐酒。他回到座位后,问道:“还有比这只乐曲更悲伤的吗?”师旷说:“有。从前黄帝举行合祭众鬼神的盛典时曾用这种乐曲,而今您德义微薄,不足以听这种乐曲,如果听了就会遭遇灾难。”晋平公说:“我已经老了,我所爱好的是音乐,希望能够听到。”师旷不得已,只好取琴弹奏。弹奏一段,有白云从西北方升起;再弹奏一段,大风忽然袭来,而暴雨随之降落,掀掉了廊庙顶上的瓦,左右侍从臣僚都奔逃躲避。晋平公极为恐惧,趴在廊庙的室内。从此,晋国大旱,三年间赤地千里。听音乐的后果,或者吉利,或者凶恶。音乐是不能妄自演奏的。太史公说:上古时代,明君圣上演奏音乐,并不是为了自己娱乐,使自己的情意畅快,欲念放纵,而是为了推行教化的目的。正常的教化都由正常的声音开始,声音正常而后行为才能正常。所以音乐可以振动血脉,焕发精神,还可以使心情平和端正。所以宫音振动脾脏,使“圣”(当指“信”)德平和端正;商音振动肺脏,使“义”德平和端正;角音振动肝脏,使“仁”德平和端正;徵音振动心脏,使“礼”德平和端正;羽音振动肾脏,使“智”德平和端正。所以音乐在内可以辅助端正的心情,在外可以区分高贵和卑贱的差等,对上可以供奉宗庙,对下可以使庶民移风易俗。琴长八尺一寸,这是正规的度数。粗弦发宫音,张在琴的中央,它象征君。商弦张在宫弦右旁,其余按粗细排列,次序井然。这样,君臣的位置就摆正了。所以听到宫音,使人性情温和舒畅而胸怀开朗;听到商音,使人性情方正耿直而崇尚义气;听到角音,使人性情慈善而爱人;听到徵音,使人乐于行善,不吝施舍;听到羽音,使人性情严肃而注重礼节。“礼”由外部规定人们的举止,“乐”自内心抒发人们的意志。所以君子不可片刻离开“礼”,只要片刻离开“礼”,那粗暴傲慢的行为就充分表现于外部;不可片刻脱离“乐”,只要片刻脱离“乐”,那奸诈邪恶的欲念就充分纠结于内心。所以君子爱好音乐,为的是涵养道义。在古代,天子诸侯一定要听钟磬,这种乐器从来不撤离宫廷;卿、大夫一定要听琴瑟,这种乐器从来不撤离他们的席前。其目的在涵养道义,防止荒淫颓废的行为。荒淫的行为是由于不遵守“礼”而发生的,所以圣王总使人耳听《雅》、《颂》的乐歌,目视容仪威严的姿态,履行恭敬的礼仪,口称仁义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谈论仁义,则邪恶乖僻之欲念即不能渗入他们的内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