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刘驰 注译 南越王尉佗者,〔1〕真定人也,〔2〕姓赵氏。〔3〕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4〕置桂林、南海、象郡,〔5〕以谪徙民,〔6〕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7〕至二世时,〔8〕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9〕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10〕虎争天下,〔11〕中国扰乱,〔12〕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13〕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14〕吾欲兴兵绝新道,〔15〕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16〕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17〕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18〕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19〕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20〕急绝道聚兵自守!”〔21〕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22〕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注释】〔1〕“南越”,亦称“南粤”,是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原为族名,后又成为赵佗所建之国的国名。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地区,南至今越南的北部,北至湖南、贵州两省的南部。秦统一六国后,在这一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级机构进行管理。“尉”,郡尉。秦、汉时官名,为郡的最高军事长官,位在郡守之下,西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改称都尉。秦在桂林、南海、象郡三郡未设郡守,以尉为郡的最高长官,统兵,兼掌民政。“佗”,音tuó。〔2〕“真定”,县名。西汉初置,属常山郡,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改隶真定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南。〔3〕“赵氏”,尉佗本来姓赵。因其曾任南海尉,故当时人称其为尉佗。〔4〕“略定”,攻取平定。“杨越”,南越人居住的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杨州,故称杨越。〔5〕“桂林”,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置,治所在今广西桂平西南。“南海”,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置,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市)。“象郡”,郡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置,治所在临尘(今广西崇左)。一说治所在象林(今越南维川南茶轿),又一说治所在卢容(今越南顺化东北)。〔6〕“谪”,音zhé,因罪而受到被降职或流放的处罚。〔7〕“龙川”,县名,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龙川西北。“令”,县令,为县的行政长官。秦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为长官,秩千石至六百石;人口不足万户的县,设县长为长官,秩五百石至三百石。〔8〕“二世”,秦二世胡亥在位时期(公元前二一○年至前二○七年)。〔9〕“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其事迹见本书《陈涉世家》。“作乱”,造反。〔10〕“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其事迹见本书《项羽本纪》。“刘季”,即汉高祖刘邦,其事迹见本书《高祖本纪》。“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其事迹见《陈涉世家》。〔11〕“虎争”,象老虎夺食那样凶猛地争夺。〔12〕“中国”,指中原地区。〔13〕“畔”,“叛”的通假字。〔14〕“盗兵”,强盗的军队。此处系对农民起义军的诬称。〔15〕“绝”,断绝。“新道”,秦朝新开辟的通往南海等三郡的道路。〔16〕“负”,背靠着。“山险”,指五岭等山脉形成的险要地势。〔17〕“中国人”,指被迁徙到这一地区的中原人。〔18〕“长吏”,地位较高的官吏。长,音zhǎng。“无足”,不足以,不值得。〔19〕“行”,代行。一般是指由低级官员代理较高职务。〔20〕“移”,传递。“檄”,古代官府文书的一种,多用于征召、声讨或征伐。“横浦”,关名,在今广东韶关东北。“阳山”,关名,在今广东阳山西北。“湟溪关”,关名,在今广东英德西南。〔21〕“绝道”,断绝道路。〔22〕“党”,党羽。“假守”,代理地方长官。

  高帝已定天下,〔1〕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2〕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3〕与剖符通使,〔4〕和集百越,〔5〕毋为南边患害,〔6〕与长沙接境。〔7〕 【注释】〔1〕“高帝”,即汉高祖刘邦。〔2〕“弗”,不。“诛”,讨伐。〔3〕“陆贾”,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其事迹见本书《郦生陆贾列传》。“因”,因袭,指承认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的事实,正式予以封号。〔4〕“剖符”,皇帝分封诸侯或派遣将帅出征时,将金、玉、铜、竹等制成的符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凭证,需要时可以合在一起以检验真伪。此处系汉朝正式封赵佗为南越王的一种表示。〔5〕“和集”,即和辑,和睦安定。“百越”,南方越人各分支的总称,亦作“百粤”。〔6〕“毋”,不要。“南边”,指汉朝的南部边境。〔7〕“长沙”,指长沙国,系西汉初分封的诸王国之一,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

  高后时,〔1〕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2〕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3〕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4〕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5〕会暑湿,〔6〕士卒大疫,〔7〕兵不能逾岭。〔8〕岁余,高后崩,〔9〕即罢兵。〔10〕佗因此以兵威边,〔11〕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12〕役属焉,〔13〕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14〕称制,〔15〕与中国侔。〔16〕 【注释】〔1〕“高后”,即吕雉,汉高帝刘邦的皇后。其事迹见本书《吕太后本纪》。〔2〕“有司”,有关部门。“关市”,在边境关口所设立的贸易市场,与境外少数民族进行交换贸易。〔3〕“使物”,使者与物资。〔4〕“长沙王”,指长沙恭(一作“共”)王吴右,他于公元前一八六年至前一七八年在位,是吴芮的曾孙。〔5〕“隆虑”,县名,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林县。“灶”,即周灶。周灶跟随刘邦进攻项羽有功,于汉高帝刘邦六年(公元前二○一年)正月被封为隆虑侯。〔6〕“暑湿”,夏季酷热潮湿的天气。〔7〕“大疫”,疾疫流行。〔8〕“逾”,翻越。“岭”,指阳山岭,在今广东阳山县境内。〔9〕“崩”,皇帝或皇后去世称崩。〔10〕“罢兵”,停止军事行动。〔11〕“威边”,在边境耀武扬威。〔12〕“赂遗”,赂赠。“遗”,音wèi。“闽越”,族名,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详见本书《东越列传》。“西瓯”,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一说即骆越。“骆”,骆越,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13〕“役”,役使。“属”,归属。〔14〕“黄屋”,以黄缯作车盖的里子,是皇帝所乘车辆上的专有装饰。“左纛”,置于车衡左侧的以旄牛尾或雉尾作成的装饰旗,也是皇帝所乘车辆上的专有装饰。“纛”,音dàO。〔15〕“称制”,自称皇帝,以制书发布命令。〔16〕“中国”,指汉朝。“侔”,音móu,相等。

  及孝文帝元年,〔1〕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2〕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冢在真定,〔3〕置守邑,〔4〕岁时奉祀。〔5〕召其从昆弟,〔6〕尊官厚赐宠之。诏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7〕平言好畤陆贾,〔8〕先帝时习使南越。〔9〕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10〕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11〕曾无一介之使报者。〔12〕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13〕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14〕前日高后隔异南越,〔15〕窃疑长沙王谗臣,〔16〕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17〕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18〕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19〕老臣妄窃帝号,〔20〕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21〕乃顿首谢,〔22〕愿长为藩臣,〔23〕奉贡职。〔24〕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25〕遂至孝景时,〔26〕称臣,使人朝请。〔27〕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28〕其使天子,称王朝命如诸侯。〔29〕至建元四年卒。〔30〕 【注释】〔1〕“孝文帝”,即汉文帝刘恒,其事迹见本书《孝文本纪》。〔2〕“使”,派遣使者。“代”,代国,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刘恒于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被封为代王。高后八年(公元前一八○年),周勃等平定诸日之乱后,迎请刘恒到长安即位称帝。〔3〕“佗亲”,赵佗的父、母亲。“冢”,坟墓。〔4〕“置”,设置。“守邑”,专门守护坟墓的民户。〔5〕“岁时”,逢年过节。“奉祀”,举行祭祀。〔6〕“从昆弟”,堂兄弟。〔7〕“丞相”,朝中百官之首,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兼掌司法、军事,可自己辟置僚属,有举荐、劾奏及处罚官员的权力,秩万石。“陈平”,汉初重要政治家,其事迹见本书《陈丞相世家》。〔8〕“好畤”,县名,治所在今陕西乾县东北。“陆贾”,见前文注。陆贾系好畤人。〔9〕“先帝”,指汉高帝刘邦。“习”,熟悉。〔10〕“太中大夫”,皇帝左右的侍从官员,掌顾问应对,奉诏出使。属郎中令,秩比千石。亦作“大中大夫”。〔11〕“让”,责备。〔12〕“一介”,一个。〔13〕“谢”,谢罪,表示歉意。〔14〕“大长”,首领。“老夫”,上年纪男子的自称。〔15〕“隔”,隔绝。“异”,不同。延伸为视为异类。〔16〕“窃”,私下,暗中。“谗”,说别人坏话以破坏他人间的关系。〔17〕“以故”,因此。“自弃”,自暴自弃。此系赵佗通过自贬而掩饰自己的过失。〔18〕“卑湿”,地势低下,气候潮湿。〔19〕“瓯骆”,西瓯与骆越。“裸国”,百姓赤身裸体的国家。岭南气候炎热,当地少数民族衣着较少,故被视为裸体。〔20〕“妄窃”,妄自窃取。〔21〕“岂敢”,怎么敢。“闻”,听见。此处指向上汇报。“天王”,对汉朝皇帝的尊称。〔22〕“顿首”,叩头。〔23〕“藩臣”,属国之臣。〔24〕“奉”,遵从。“贡职”,进贡的职守。〔25〕“说”,音yuè,欢喜。〔26〕“孝景”,即汉景帝刘启,其事迹见本书《孝景本纪》。〔27〕“朝请”,朝见天子。古代诸侯王朝见天子,春季朝见称为朝,秋季朝见称为请。〔28〕“居国”,在国中。“故号”,原先的皇帝名号。〔29〕“称王”,自称汉朝封授的南越王号。“朝命”,接受朝廷命令。〔30〕“建元”,汉武帝所置年号。建元四年为公元前一三七年。“卒”,去世。赵佗如于此年去世,则享年一百余岁。一说“卒”为衍字,“至建元四年”与下文连读。

  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1〕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藩臣,〔2〕毋得擅兴兵相攻击。〔3〕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于是天子多南越义〔4〕,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5〕兵未逾岭,闽越王弟余善杀郢以降,〔6〕于是罢兵。

   【注释】〔1〕“此时”,指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2〕“两越”,即南越、闽越。〔3〕“擅”,擅自。〔4〕“多”,赞许。〔5〕“两将军”,即大行王恢与大农令韩安国。〔6〕“余善”,闽越王郢之弟,其事迹见本书《东越列传》。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1〕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2〕谓助曰:“国新被寇,〔3〕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4〕助去后,其大臣谏胡曰:“汉兴兵诛郢,亦行以惊动南越。且先王昔言,〔5〕事天子期无失礼,〔6〕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7〕入见则不得复归,亡国之势也。”于是胡称病,〔8〕竟不入见。后十余岁,胡实病甚,太子婴齐请归。胡薨,〔9〕谥为文王。〔10〕 【注释】〔1〕“庄助”,人名。后世史家避东汉明帝讳,改“庄”为“严”,遂称其为严助。其事迹见《汉书》本传。“谕”,告诉。〔2〕“宿卫”,在宫中侍卫。赵胡遣子入侍,既是亲密与汉朝的关系,又有充作人质的意思。〔3〕“被”,遭受。“寇”,敌人侵扰。〔4〕“装”,整顿行装。〔5〕“先王”,指南越武王赵佗。〔6〕“事”,奉事。“期”,希望。〔7〕“要之”,总之。“说”,音yuè,喜欢。“好语”,动听的言辞。“入见”,入朝拜见天子。〔8〕“称病”,自称有病。〔9〕“薨”,音hōng,去世。古代只有帝王、诸侯或高官去世称薨。赵胡的墓葬于一九八三年六月被发现,位于今广州市象岗山,内有随葬器物数千件,并发现刻有“文帝行玺”的龙纽金印,表明其在国内亦曾使用帝号。出土器物证实墓主系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在国内自称文帝,与赵胡系一人。有些学者认为史籍中的赵胡系赵昧之误,目前尚无定论。墓葬发掘情况详见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载《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三期。〔10〕“谥”,谥号。帝王及诸侯、大臣去世后,由君王或其后人根据其一生事迹所加给的有褒贬含义的称号。

  婴齐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玺。〔1〕婴齐其入宿卫在长安时,〔2〕取邯郸樛氏女,〔3〕生子兴。及即位,上书请立樛氏女为后,〔4〕兴为嗣。〔5〕汉数使使者风谕婴齐,〔6〕婴齐尚乐擅杀生自恣,〔7〕惧入见要用汉法,〔8〕比内诸侯,〔9〕固称病,〔10〕遂不入见。遣子次公入宿卫。婴齐薨,谥为明王。〔11〕 【注释】〔1〕“藏”,收藏起来,不再使用。“先”,先人,祖上。“玺”,皇帝所用印章的专称。〔2〕“长安”,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3〕“取”,即“娶”。“邯郸”,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邯郸。“樛氏”,姓樛的人家。“樛”,音jiū。〔4〕“后”,王后。〔5〕“嗣”,王位继承人。〔6〕“风谕”,用较为含蓄的话进行暗示与劝告。“风”,音fěng。〔7〕“尚”,仍然。“乐”,喜好。“擅杀生”,擅自使用生杀予夺的权力。“自恣”,自我放纵,为所欲为。〔8〕“要”,要挟。“要”,音yāo。〔9〕“比”,比于,与……相同。〔10〕“固”,坚持。〔11〕一九八三年在广州西村车辆段宿舍工地发掘一座西汉前期大型木椁墓,曾被盗掘,根据整理出的玉饰等器物推测可能系赵婴齐之墓。见麦英豪《象岗南越王墓反映的诸问题》,载一九八七年《岭南文史》第一○辑。

  太子兴代立,其母为太后。太后自未为婴齐姬时,〔1〕尝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2〕及婴齐薨后,元鼎四年,〔3〕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4〕勇士魏臣等辅其缺,〔5〕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6〕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尝与安国少季通,其使,复私焉。〔7〕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8〕即因使者上书,〔9〕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10〕于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吕嘉银印,〔11〕及内史、中尉、大傅印,〔12〕余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13〕用汉法,比内诸侯。使者皆留填抚之。〔14〕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赍,〔15〕为入朝具。〔16〕 【注释】〔1〕“姬”,妾。〔2〕“尝”,曾经。“霸陵”,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安国少季”,人名。安国为复姓。“通”,私通。〔3〕元鼎”,汉武帝年号。元鼎四年为公元前一一三年。〔4〕“辩士”,长于论辩之士。“谏大夫”,官名。掌谏议,属郎中令,秩比八百石,无定员。“终军”,人名。其事迹见《汉书》本传。“宣”,宣达,宣讲。〔5〕“辅”,辅助。“缺”,不足。《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决’。”《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作“决”,颜师古注曰:“助令决策也。”〔6〕“卫尉”,官名。掌统率卫士守护皇宫,有时亦被派遣统兵出征。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路博德”,人名。其事迹附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将”,音jiàng,统率。“屯”,驻扎。“桂阳”,郡名,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7〕“复私”,再次私通。〔8〕“内属”,向内归属汉朝。〔9〕“因”,通过。〔10〕“除”,撤除。“边关”,边境上的关口要塞。〔11〕“丞相”,官名。此系南越王国最高行政长官,与朝廷中的丞相名称虽同,地位相差甚远。汉朝丞相秩万石,金印紫绶;诸王国相秩二千石,银印青绶。西汉初,诸王国设相国,辅佐国君掌管国政;汉惠帝元年(公元前一九四年),改名为丞相;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又改名为相。因南越王国的独立性较大,故仍称丞相。“银印”,银制成的印章,一般授予二千石官员使用。〔12〕“内史”,官名。诸王国中掌管民政事务的官员,地位仅次于相。“中尉”,官名。诸王国中的军事长官,掌国中军事。“大傅”,官名,即太傅。诸王国置,以辅导国君,一般不管理具体事务。〔13〕“黥”,古代的一种刑罚。以刀刻刺犯人的额部或面颊,再涂上墨,亦称墨刑。“劓”,古代的一种刑罚,以刀割去犯人的鼻子。汉文帝时期下令废除这些残损人肢体、形象的肉刑,代之以其他刑罚。〔14〕“填抚”,镇定安抚。“填”,此处为“镇”的通假字。〔15〕“饬治”,整治。“饬”,音chì。“赍”,音zī,为“资”的通假字,资财。〔16〕“具”,准备。

  其相吕嘉年长矣,〔1〕相三王,〔2〕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3〕男尽尚王女,〔4〕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5〕其居国中甚重,〔6〕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7〕得众心愈于王。〔8〕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9〕有畔心,〔10〕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11〕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12〕乃置酒,介汉使者权,〔13〕谋诛嘉等。使者皆东乡,〔14〕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15〕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16〕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17〕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18〕即起而出。太后怒,欲嘉以矛,〔19〕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20〕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乃阴与大臣作乱。〔21〕王素无意诛嘉,〔22〕嘉知之,以故数月不发。太后有淫行,〔23〕国人不附,欲独诛嘉等,力又不能。

   【注释】〔1〕“相”,丞相的省称。〔2〕“三王”,指南越文王赵胡、明王赵婴齐及赵兴。〔3〕“官仕”,出仕为官。〔4〕“尚”,娶,一般指臣民与帝王之女结亲。〔5〕“及”,与。“苍梧秦王”,即赵光,是居住在苍梧地区的越人首领,他自称秦王。汉朝平定南越后,设置苍梧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有连”,有联姻关系。〔6〕“甚重”,权势甚重。〔7〕“耳目”,侦听消息的人。〔8〕“愈”,超过。〔9〕“弗”,不。〔10〕“畔”,叛的通假字。〔11〕“势”,当时的形势。〔12〕“先事发”,首先发动政变。〔13〕“介”,凭借。〔14〕“东乡”,面向东方。“乡”,音xiàng,为“向”的通假字。以下同。〔15〕“将卒”,统率兵士。〔16〕“相君”,对丞相的尊称。〔17〕“狐疑”,疑虑不决。“相杖”,相互观望。〔18〕“耳目非是”,酒席中的侍者与平常不同。〔19〕“”,音cōng,本义为小矛,引申为用矛等兵器冲刺。〔20〕“就舍”,返回家中。〔21〕“阴”,暗中。〔22〕“素”,一向。〔23〕“淫行”,淫荡行为。

  天子闻嘉不听王,〔1〕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2〕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3〕参曰:“以好往,〔4〕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5〕辞不可,〔6〕天子罢参也。〔7〕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8〕“以区区之越,〔9〕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愿得勇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于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10〕专欲内属,〔11〕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12〕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13〕取自脱一时之利,〔14〕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15〕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16〕而韩千秋兵入,破数小邑。其后越直开道给食,〔17〕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击千秋等,遂灭之。使人函封汉使者节置塞上,〔18〕好为谩辞谢罪,〔19〕发兵于要害处。于是天子曰:“韩千秋虽无成功,亦军锋之冠。〔20〕封其子延年为成安侯。〔21〕樛乐,其姊为王太后,首愿属汉,封其子广德为龙亢侯。”〔22〕乃下赦曰:“天子微,〔23〕诸侯力政,〔24〕讥臣不讨贼。〔25〕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26〕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27〕 【注释】〔1〕“不听”,不服从。〔2〕“怯”,胆怯,怯懦。“无决”,不能决断。〔3〕“庄参”,人名。〔4〕“好”,友好的形式。〔5〕“无足以为”,不足以有所作为。〔6〕“辞”,推辞。〔7〕“罢”,停止。〔8〕“郏”,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郏县。“故”,先前的,前任。“济北相”,官名,即济北国相。济北国治所在卢县(今山东长清东南)。“韩千秋”,人名。“奋”,奋然,挺身而出。〔9〕“区区”,小。〔10〕“乱”,淫乱。〔11〕“专欲”,一心只想。〔12〕“宝器”,帝王玺印筹各种珍贵器物。〔13〕“虏卖”,掠卖。〔14〕“自脱”,自己脱身。〔15〕“虑计”,考虑,着想。〔16〕“明王”,即赵婴齐。“长男”,长子。“越妻子”,即赵婴齐元配南越籍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建德”,即赵建德,据本书《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赵建德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因是南越王赵兴之兄而被封为术阳侯。术阳侯食邑在东海郡下邳县(今江苏睢宁西北)。〔17〕“直”,径直。“开道”,让开道路。“给食”,供给饮食。〔18〕“函封”,装在匣内并封好。“节”,符节,是授予使者的凭证。〔19〕“谩辞”,欺骗人的言辞。〔20〕“军锋”,军队前锋。“冠”,第一,引申为楷模,榜样。〔21〕“成安侯”,其食邑在今河南临汝东南。〔22〕“龙亢侯”,其食邑在今安徽蒙城东南。〔23〕“微”,衰弱。〔24〕“力政”,极力干预政事。一说“政”系“征”的通假字,意指诸侯相互起兵攻击。〔25〕“讥”,讥刺。〔26〕“晏如”,安然无事的样子。〔27〕“楼船”,建有高楼的大船,指汉朝水军。“师”,军队。

  元鼎五年秋,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1〕出桂阳,下汇水;〔2〕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3〕出豫章,〔4〕下横浦;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下厉将军,〔5〕出零陵,〔6〕或下离水,〔7〕或抵苍梧;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8〕发夜郎兵,〔9〕下牂柯江,〔10〕咸会番禺。〔11〕 【注释】〔1〕“伏波将军”,将军名号。〔2〕“汇水”,一作“洭水”,或作“湟水”,即今广东连江。〔3〕“主爵都尉”,官名,掌管封爵事务。“杨仆”,人名,其事迹见本书《酷吏列传》。“楼船将军”,将军名号,统领水军。〔4〕“豫章”,郡名,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市)。〔5〕“故”,先前。“归义”,归向大义,即投降汉朝。“越侯”,被封侯的南越人。“二人”,据梁廷楠《南越五主传》,此二人为郑严、田甲。“戈船”,将军名号。以郑严为戈船将军。一说是因将戈置于船下,以防蛟龙及越人凿船,即以之作为将军名号。“下厉”,将军名号。以田甲为下厉将军。“厉”,一作“濑”。〔6〕“零陵”,县名,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7〕“离水”,即今漓江。〔8〕“驰义侯”,《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驰义侯,越人也,名遗。”据梁廷楠《南越五主传》,驰义侯为何遗。“因”,凭借。“巴”,郡名,治所在江州(今四川重庆北)。“蜀”,郡名,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9〕“发”,征发。“夜郎”,国名,见本书《西南夷列传》。〔10〕“牂柯江”,水名,即今北盘江。“牂”,音zāng。〔11〕“咸”,全部。“会”,会合。

  元鼎六年冬,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陜,〔1〕破石门,〔2〕得越船粟,〔3〕因推而前,〔4〕挫越锋,〔5〕以数万人待伏波。伏波将军将罪人,道远,会期后,〔6〕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遂俱进。楼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7〕楼船自择便处,居东南面,伏波居西北面。会暮,〔8〕楼船攻败越人,纵火烧城。越素闻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为营,遣使者招降者,赐印,复纵令相招。〔9〕楼船力攻烧敌,反驱而入伏波营中。犁旦,〔10〕城中皆降伏波。吕嘉、建德已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11〕以船西去。伏波又因问所得降者贵人,以知吕嘉所之,〔12〕遣人追之。以其故校尉司马苏弘得建德,〔13〕封为海常侯;〔14〕越郎都稽得嘉,〔15〕封为临蔡侯。〔16〕 【注释】〔1〕“寻陜”,地名。《史记索隐》引姚氏云:“寻陜在始兴西三百里,近连口也。”连口,即今广东连江汇入北江处。一说“寻陜”即浈阳峡,在今广东英德南。“陜”,音xiá。〔2〕“石门”,地名。在今广东广州西北。〔3〕“船粟”,船只与粮食。〔4〕“因”,于是。“推”,推进。〔5〕“挫”,挫败。“越锋”,南越军的前锋。〔6〕“会”,碰巧。“期”,约定的会师期限。〔7〕“城守”,据城防守。〔8〕“会暮”,恰好在天黑时。〔9〕“复”,再次,又。“纵”,放出去。“相招”,去招降南越将士。〔10〕“犁旦”,黎明。“犁”,为“黎”的通假字。“旦”,天明。〔11〕“亡”,逃亡。〔12〕“所之”,所去的方向。〔13〕“故校尉”,前任校尉。“司马”,伏波将军司马,为伏波将军的主要僚佐。“苏弘”,人名。〔14〕“海常侯”,《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在东莱。”谓其食邑在东莱郡,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掖县。一说其食邑在琅邪郡,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县。〔15〕“越郎”,南越国的郎官。郎官为帝王的侍从官员,掌守卫门户,侍从出行及顾问应对等。“都稽”,人名。本书《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作“孙都”。〔16〕“临蔡侯”,其食邑在河内郡,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苍梧王赵光者,〔1〕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2〕自定属汉,〔3〕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4〕皆得为侯。〔5〕戈船、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6〕伏波将军益封。〔7〕楼船将军兵以陷坚为将梁侯。〔8〕 【注释】〔1〕“赵光”,即前面提到的苍梧秦王。〔2〕“及”,和、同。“揭阳”,县名。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揭阳西北。“定”,人名。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揭阳令为史定。〔3〕“自定”,自己安定境内。“属汉”,归属汉朝。〔4〕“桂林监”,官名。南越所设管理桂林地区的官员。“居翁”,人名。“喻”,开导,告知。〔5〕“侯”,侯爵。据本书《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赵光被封为随桃侯,史定被封为安道侯,居翁被封为湘成侯。〔6〕“九郡”,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其统治区域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7〕“益封”,增加食邑户数。〔8〕“陷坚”,攻陷坚固的城防、阵地,亦可指击溃敌军的中坚力量。

  自尉佗初王后,〔1〕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2〕 【注释】〔1〕“初王”,开始称王。〔2〕“五世”,五代。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1〕遭汉初定,〔2〕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3〕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后亡国,征自樛女;〔4〕吕嘉小忠,〔5〕令佗无后。〔6〕楼船从欲,〔7〕怠傲失惑;〔8〕伏波困穷,〔9〕智虑愈殖,〔10〕因祸为福。〔11〕成败之转,〔12〕譬若纠墨。〔13〕 【注释】〔1〕“本”,原本,本来。〔2〕“遭”,遇到。“初定”,刚刚平定。〔3〕“隆虑”,指隆虑侯周灶统率的军队。“离”,为“罹”的通假字,碰到,染上。“湿疫”,潮湿闷热季节流行的瘟疫。〔4〕“征”,征兆,预兆。“樛女”,指赵婴齐娶姓樛女子,并立其为王后一事。〔5〕“小忠”,指吕嘉不肯归属汉朝的行为,是仅忠于南越,而没有考虑大局的发展变化,故只能称为“小忠”。〔6〕“无后”,指南越王国不能传续,不是指没有后裔。〔7〕“从欲”,放纵欲望。“从”,为“纵”的通假字。〔8〕“怠傲”,怠惰骄傲。“失惑”,昏惑失职。一说“失”为“泆”的通假字,意为放荡。〔9〕“困穷”,困迫不得志,遭遇坎坷。〔10〕“智虑”,智谋。“愈殖”,愈益增多。〔11〕“因”,由。〔12〕“转”,转换。〔13〕“纠墨”,几股绳索缠绕在一起。引伸为祸福转换,就象绳索缠绕,随时会变换位置一样。“纠”,原义为三股绳绕在一起。“墨”,为“纆”的通假字,原义为两股绳绕在一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