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陈抗注译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1〕陛下过听,〔2〕使臣去病待罪行间。〔3〕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4〕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5〕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6〕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7〕至今无号位师傅官。〔8〕陛下恭让不恤,〔9〕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10〕昧死愿陛下诏有司,〔11〕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12〕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13〕三月乙亥,〔14〕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奏未央宫。〔15〕制曰:〔16〕“下御史。”

  【注释】〔1〕“大司马”,汉代武职的最高官位,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废太尉官后,于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始置,加在将军称号之上。“去病”,即霍去病,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年十八为侍中。为人质重少言,果敢任气,善骑射。以军功封冠军侯,为骠骑将军。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元狩四年,以骠骑将军加大司马之号。元狩六年卒。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昧死”,冒死,不避死罪。臣下奏疏习用语,以表示对皇帝的敬畏。“再拜”,一拜而又拜,是一种极为恭敬的礼节。“疏”,奏章。“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此指汉武帝。表示自己不敢直接向皇帝陈说,只能通过在陛下(宫殿台阶下)的近侍之臣转达,故称“陛下”。〔2〕“过听”,误听。〔3〕“待罪”,听候治罪,为供职的谦词。意谓身居其位而力不胜任,必将因失职而获罪,故称“待罪”。“行间”,行伍之间,军中。“行”,音h2ng。〔4〕“暴骸”,暴露尸骨,指死于野外。“中野”,旷野之中。〔5〕“惟”,考虑。“他议”,此指军事以外的其他事情。“干”,冒犯,干预。“用事”,当权。〔6〕“郎”,郎中令的属官,侍从皇帝,掌守宫殿掖门户,出充车骑侍卫。〔7〕“胜衣”,体力已能承受得起成人的衣服,表示儿童长大了。“胜”,音sh8ng。“趋拜”,趋走奉拜,行礼。〔8〕“号位”,封号爵位。“师傅官”,汉制,诸侯王有太傅辅王。〔9〕“恭让”,谦恭礼让。“恤”,顾念。〔10〕“窃”,谦指自己,犹言“私下”。“犬马”,古时臣下对君主的自卑之称,表示愿如犬马奔走效劳。〔11〕“有司”,古时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12〕“盛夏吉时”,《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礼记·月令》:“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故夏日吉时封诸侯,为古礼之常。〔13〕“闻”,禀告使闻。〔14〕“乙亥”,为该月的二十八日。〔15〕“御史”,御史大夫的属官,掌受公卿奏事,察举不法。“光”,御史人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守”,署理,暂时代理。

  “尚书令”,少府的属官,掌章奏文书。“未央宫”,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之西南角,为天子视朝之所。〔16〕“制”,皇帝的命令中有一种称为“制”。

  六年三月戊申朔,〔1〕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非,〔2〕下御史书到,言:“丞相臣青翟、〔3〕御史大夫臣汤、〔4〕太常臣充、〔5〕大行令臣息、〔6〕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7〕大司马去病上疏曰:‘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愿陛下幸察。’制曰:‘下御史。’臣谨与中二千石、〔8〕二千石臣贺等议:〔9〕古者裂地立国,并建诸侯以承天子,〔10〕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11〕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子未有号位。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憧而不逮事。〔12〕方今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13〕臣旦、〔14〕臣胥为诸侯王。〔15〕昧死请所立国名。”

  【注释】〔1〕“六年”,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朔”,初一。〔2〕“丞”,指尚书丞,尚书令的副手。“非”,尚书丞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3〕“丞相”,汉代中央政府协助皇帝总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青翟”,即庄青翟,汉文帝时嗣爵为武强侯,武帝建元年间为御史大夫,元狩五年为丞相,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有罪自杀。〔4〕“御史大夫”,汉代中央政府仅次于丞相的长官,辅助丞相,主管监察、弹劾,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汤”,即张汤,杜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曾为长安小吏,武帝时为御史,屡迁至太中大夫、廷尉,元狩二年为御史大夫,元鼎二年有罪自杀。详见本书《酷吏列传》。〔5〕“太常”,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充”,《史记索隐》谓“盖赵充也”。按赵充其人,不见于《史记》、《汉书》。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元狩六年太常为栾贲。此处疑有误。〔6〕“大行令”,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接待少数民族等事。“息”,即李息,郁郅(今甘肃庆阳)人,曾三为将军,出击匈奴。元狩元年为大行令。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7〕“太子少傅”,以辅导太子为职,并主管太子官属。“安”,《史记索隐》谓“任安也”。任安,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人,曾为卫青舍人,后被武帝选中,使护北军,又曾用为益州刺史。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因与戾太子发兵事有牵连,被诛。案《史记》、《汉书》均无任安为太子少傅的记载,《索隐》之说未知所本。“行”,代行。“宗正”,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皇族事务。〔8〕“中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月得百八十斛谷。〔9〕“二千石”,月俸得百二十斛谷。“贺”,即公孙贺,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人,武帝时太仆,曾七为将军,出击匈奴,先后被封为南窌侯、葛绎侯,太初二年(公元前一○三年)为丞相,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因巫蛊事下狱死。详见本书《卫将军骠骑列传》。〔10〕“承”,侍奉。〔11〕“宗庙”,帝王祭祀祖宗的处所。“社稷”,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所以把社稷当作国家的象征,也用为国家的代称。〔12〕“愚憧”,愚蠢。“憧”,音ch#ng。“不逮事”,耽误事情。“逮”,及,赶上。〔13〕“闳”,即刘闳,王夫人所生,元狩六年立为齐王,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卒,谥曰怀王。“闳”,音h$ng。〔14〕“旦”,即刘旦,李姬所生,元狩六年立为燕王,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八○年)因谋反而自杀,谥曰剌王。〔15〕“胥”,即刘胥,李姬所生,元狩六年立为广陵王,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五四年)因祝诅皇帝而自杀,谥曰厉王。“诸侯王”,汉代封建诸侯,分为二级,大者为王,小者为侯。

  制曰:“盖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1〕或子、〔2〕男、附庸。〔3〕《礼》‘支子不祭’。〔4〕云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朕无闻焉。且天非为君生民也。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强君连城,〔5〕即股肱何劝?〔6〕其更议以列侯家之。”〔7〕【注释】〔1〕“姬姓”,指与周王同宗之人,周王姓姬。《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曰:“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2〕“子”,古爵位名。相传周代封立诸侯,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子为五等爵的第四等,男为第五等。〔3〕“附庸”,附属于请侯的小国。〔4〕“支子不祭”,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或继承先祖嫡系之子为宗子,其余儿子为支子,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礼记·曲礼》曰:“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礼记·王制》亦曰:“支子不祭。”〔5〕“连城”,城邑相连,土地甚广。《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当时的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6〕“即”,则,连词。“股肱”,大腿和上臂,此处比喻辅佐帝王的大臣。“即”,则,连词。“劝”,勉励。〔7〕“列侯”,爵位名。原称彻侯。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又称列侯。汉代分封诸侯只分两等,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家”,汉代分封列侯称“家”。

  三月丙子,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谨与列侯臣婴齐、〔1〕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谏大夫、〔2〕博士臣安等议曰:〔3〕伏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奉承天子。康叔以祖考显,〔4〕而伯禽以周公立,〔5〕咸为建国诸侯,以相傅为辅。〔6〕百官奉宪,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7〕窃以为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诸侯各以其职奉贡祭。〔8〕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礼也。封建使守藩国,〔9〕帝王所以扶德施化。陛下奉承天统,〔10〕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续萧文终之后于■,〔11〕褒厉群臣平津侯等。〔12〕昭六亲之序,〔13〕明天施之属,使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户邑,〔14〕锡号尊建百有余国。〔15〕而家皇子为列侯,则尊卑相逾,〔16〕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统于万世。〔17〕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三月丙子,奏未央宫。

  【注释】〔1〕“婴齐”,列侯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2〕“谏大夫”,郎中令的属官,掌进谏议论。〔3〕“博士”,太常的属官,掌通古今,备顾问。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初置《五经》博士,掌经学传授。“安”,博士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4〕“康叔”,周武王之弟,名封。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周公平定武庚禄父之乱后,把殷余民及殷商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建立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成王亲政,又举康叔为周司寇。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考”,父亲。〔5〕“伯禽”,周公旦长子。周武王灭殷后,封周公于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卒,周公又相成王,使伯禽代就封于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县北),故称周公。他辅佐武王灭殷。武王卒,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国,东征平乱,并营建洛邑作为东都。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6〕“相傅”,相与傅,皆官名。相为百官之长,傅则辅导诸侯国君。〔7〕“国统”,国家的体统,统治体制。〔8〕“贡”,诸侯把财物进献给天子。〔9〕“封建”,帝王分封土地以建立诸侯国。“藩国”,帝王分封诸侯,使作藩屏,辅卫王室,故称诸侯国为藩国。〔10〕“天统”,上天所安排的承继次序。〔11〕“萧文终”,即萧何,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为秦沛县主吏掾,后辅佐刘邦起义、建立汉王朝,功第一,位至丞相,封酂侯。汉惠帝二年(公元前一九三年)卒,谥为文终侯,故称萧文终。其后嗣以罪失酂侯之封。武帝元狩三年萧庆以萧何曾孙续封酂侯,元狩六年庆卒,子寿成嗣。详见本书《萧相国世家》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酂”,地名。西汉有二地名酂。一治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汉属南阳郡,音z4n,《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酂,侯国”,颜师古注曰:“即萧何所封。”一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西,汉属沛郡,音cu$。《索隐》认为萧何初封沛之酂,其后嗣续封南阳之酂。〔12〕“褒厉”,赞扬勉励。“平津侯”,即公孙弘,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少时曾为薛狱吏,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年六十,征为博士。元朔三年拜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为丞相,封平津侯(平津乡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汉代拜丞相而封侯,自公孙弘始。元狩二年卒。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13〕“六亲”,六种亲属关系,具体所指历来说法不一。〔14〕“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推私恩分子弟户邑”,元朔二年,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制:“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武帝通过批准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分封子弟为侯,以削弱藩国势力。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元朔二年至元狩元年,王子封侯者有一百四十余。“推私恩”,将自己所得到的皇帝恩惠,推广及于他人。〔15〕“锡”,通“赐”,赐给。〔16〕“逾”,超越。此指卑者的地位超过了尊者。〔17〕“垂统”,指把这种分封办法流传下去。

  制曰:“康叔亲属有十而独尊者,〔1〕褒有德也。〔2〕周公祭天命郊,〔3〕故鲁有白牡、骍刚之牲,〔4〕群公不毛,〔5〕贤不肖差也。〔6〕‘高山仰之,景行向之’,〔7〕朕甚慕焉。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注释】〔1〕“康叔亲属有十”,指康叔同母兄弟十人,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2〕“褒有德”,康叔受封为卫国国君,能安抚百姓使和睦相处,百姓大悦。后来成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表彰康叔有德。〔3〕“郊”,郊外祭天。《鲁周公世家》曰:“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4〕“白牡”,毛色纯白的公牛。“骍刚”,毛色纯赤的公牛。“骍”,音x9ng。“刚”,通“■”。鲁国祭祀周公用白牡,祭祀伯禽用骍刚。〔5〕“群公”,指伯禽以后的鲁国其他国君,或谓指其他诸侯。“不毛”,毛色不纯。此谓祭祀群公则用毛色不纯之牲。〔6〕“不肖”,不贤。“差”,音ch1,差别,不同。〔7〕“高山仰之,景行向之”,语见《诗经·小雅·车■》,今本“向”或作“行”。“高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光明的品行。一说指大路。此言道德高尚、行为光明正大,使人敬仰向往。

  四月戊寅,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1〕昧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制曰:‘康叔亲属有十而独尊者,褒有德也。周公祭天命郊,故鲁有白牡、骍刚之牲,群公不毛,贤不肖差也。“高山仰之,景行向之”,朕甚慕焉。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臣青翟、臣汤、博士臣将行等伏闻康叔亲属有十,〔2〕武王继体,〔3〕周公辅成王,〔4〕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为大国。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5〕而伯禽据国于鲁,盖爵命之时,未至成人。康叔后扞禄父之难,〔6〕伯禽殄淮夷之乱。〔7〕昔五帝异制,〔8〕周爵五等,〔9〕春秋三等,〔10〕皆因时而序尊卑。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11〕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12〕皇子或在襁褓而立为诸侯王,〔13〕奉承天子,为万世法则,不可易。陛下躬亲仁义,体行圣德,表里文武。显慈孝之行,广贤能之路。内褒有德,外讨强暴。极临北海,〔14〕西溱月氏,〔15〕匈奴、西域,〔16〕举国奉师。舆械之费,〔17〕不赋于民。〔18〕虚御府之藏以赏元戎,〔19〕开禁仓以振贫穷,〔20〕减戍卒之半。〔21〕百蛮之君,〔22〕靡不乡风,〔23〕承流称意。〔24〕远方殊俗,重译而朝,〔25〕泽及方外。〔26〕故珍兽至,〔27〕嘉谷兴,〔28〕天应甚彰。今诸侯支子封至诸侯王,〔29〕而家皇子为列侯,臣青翟、臣汤等窃伏孰计之,〔30〕皆以为尊卑失序,使天下失望,不可。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四月癸未,奏未央宫,留中不下。〔31〕【注释】〔1〕“庆”,博士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2〕“将行”,博士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3〕“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他继承文王遗志,联合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族,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详见本书《周本纪》。“继体”,继位。〔4〕“成王”,周成王姬诵,周武王之子。武王卒,成王年幼,曾由周公摄政当国。〔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周公摄政相成王,故称“在三公之位”。〔6〕“扞”,抵御。“禄父之难”,禄父,殷纣之子。武王灭殷,封禄父于殷都旧地。成王继位,禄父与管叔鲜、蔡叔度作乱,为周公所平。事详本书《周本纪》及《卫康叔世家》。〔7〕“殄”,音tiǎn,消灭。“淮夷之乱”,淮夷,古代居住于淮水下游的少数民族。管、蔡、禄父作乱时,淮夷亦反。伯禽率师伐平之。〔8〕“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9〕“周爵五等”,公、侯、伯、子、男。〔10〕“春秋三等”,公、侯、伯。〔11〕“高皇帝”,即刘邦。刘邦死后,群臣认为,“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故上尊号为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治理乱世,使恢复正常安定。〔12〕“爵位二等”,诸侯王与列侯。〔13〕“襁褓”,音qi3ngb3o,背负婴儿的布带、布兜及包裹婴儿的被子。〔14〕“极临北海”,远至北海。北海,指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武帝元狩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五万北击匈奴,大胜,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禅姑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临翰海而还。翰海即此北海。〔15〕“溱”,通“臻”,至,到。“月氏”,古族名,武帝时居住在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上游一带。又称大月氏。“氏”,音zh9。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曾到达大月氏。〔16〕“匈奴”,古族名,散居于大漠南北,游牧为生,善骑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散布着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如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17〕“舆械”,车辆器械,泛指各种作战用品。〔18〕“赋”,收取赋税。〔19〕“御府”,皇帝的府库。“藏”,音z4ng,财物。“元戎”,一种大型战车,用以冲锋陷阵。此指奋勇争先的将士。〔20〕“禁仓”,皇帝的仓廪。“振”,通“赈”,救济。〔21〕“减戍卒之半”,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众数万降汉,次年,武帝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减轻天下的徭役负担。〔22〕“百蛮”,泛指诸少数民族。〔23〕“靡”,无。“乡风”,闻风向慕,归顺。“乡”,音xi4ng,通“向”。〔24〕“承流”,承受教化。〔25〕“重译”,辗转翻译。“重”,音ch$ng。〔26〕“方外”,域外。〔27〕“珍兽至”,元狩元年获独角兽,其状如鹿,以为白麟,因而改元。〔28〕“嘉谷”,长得特别茁壮的禾谷,古人以为瑞征。司马相如《封禅文》有“渠一茎六穗于庖……嘉谷六穗”之文,即谓此。〔29〕“诸侯支子封至诸侯王”,如元狩二年,胶东王寄卒,武帝以其长子贤嗣为胶东王,又封其少子庆为六安王。〔30〕“孰”,“熟”的本字。再三,周密。〔31〕“留中”,指把奏章留在宫中。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1〕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前奏大司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号位,臣谨与御史大夫臣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等为诸侯王。陛下让文武,〔2〕躬自切,〔3〕及皇子未教。群臣之议,儒者称其术,或悖其心。〔4〕陛下固辞弗许,家皇子为列侯。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5〕皆曰以为尊卑失序。高皇帝建天下,为汉太祖,〔6〕王子孙,广支辅。〔7〕先帝法则弗改,所以宣至尊也。臣请令史官择吉日,〔8〕具礼仪上,〔9〕御史奏舆地图,〔10〕他皆如前故事。”〔11〕制曰:“可。”

  【注释】〔1〕“太仆”,汉代中央政府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车舆马政。元狩六年之太仆为公孙贺。〔2〕“让”,谦让。此承上文“陛下躬亲仁义,体行圣德,表里文武”而言,谓武帝虽有文武之功而谦让不居。〔3〕“切”,责备。“躬自切”即制书所谓“朕之不德,海内未洽”。〔4〕“悖”,音b8i,违背。〔5〕“列侯臣寿成”,即酂侯萧寿成,萧何的玄孙。〔6〕“太祖”,对开国之君的通称。〔7〕“支辅”,天子分封子孙为诸侯,诸侯以藩国辅卫天子,犹如分支之于主体,故称诸侯国为“支辅”。〔8〕“史官择吉日”,汉代太常属官有太史令,分封诸侯王等大典,当由太史令选择吉日上奏。〔9〕“具”,准备。〔10〕“舆地图”,地图。古人把地比作大舆(车箱),能承载万物,故称地为舆地。〔11〕“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成例。

  四月丙申,奏未央宫。“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诸侯王。臣昧死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礼仪别奏。臣昧死请。”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1〕旦为燕王,〔2〕胥为广陵王。”〔3〕【注释】〔1〕“齐”,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2〕“燕”,燕国都蓟(今北京市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北京市大兴及河北固安一带。〔3〕“广陵”,广陵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

  四月丁酉,奏未央宫。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1〕丞书从事下当用者。〔2〕如律令。〔3〕【注释】〔1〕“郡太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诸侯相”,诸侯王国之相,由天子委任,掌统众官。〔2〕“丞书从事”,接受诏书遵旨处置。“丞”,通“承”,汉简多作“承书从事”。“当用者”,指在封王典礼中操办具体事务的人员。〔3〕“如律令”,按照律令执行。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1〕曰:於戏,〔2〕小子闳,受兹青社!〔3〕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4〕封于东土,世为汉藩辅。於戏念哉!恭朕之诏,惟命不于常。〔5〕人之好德,克明显光。义之不图,俾君子怠。悉尔心,〔6〕允执其中,〔7〕天禄永终。厥有■不臧,〔8〕乃凶于而国,〔9〕害于尔躬。於戏,保国艾民,〔10〕可不敬与!〔11〕王其戒之。”

  【注释】〔1〕“庙立”,在太庙赐策封立。〔2〕“於戏”,通“呜呼”,叹词。〔3〕“青社”,天子以五色土为社,称泰社(一作“太社”),以祭祀土神。封立诸侯王,依方位授以泰社之上,裹以白茅,使归国立社。齐王封地在东方,授以泰社中象征东方的青色土,此土即称青社。〔4〕“稽古”,查考古制。〔5〕“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意谓天命经常变化,只有好德者才能得到天命的保佑,失德为恶,则将失去保佑。语出《尚书·康诰》。〔6〕“悉”,尽。〔7〕“允执其中”,真诚地保持中正之道。〔8〕“■”,音qi1n,同“愆”,罪过,过失。“臧”,音z1ng,善。〔9〕“而”,义同“尔”,你。〔10〕“艾民”,治理百姓。“艾”,音yì,通“乂”。〔11〕“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右齐王策。〔1〕【注释】〔1〕“策”,策书。汉代皇帝发布封土授爵之命的文书。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旦为燕王。曰:於戏,小子旦,受兹玄社!〔1〕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北土,世为汉藩辅。於戏!荤粥氏虐老兽心,〔2〕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3〕於戏!朕命将率徂征厥罪,〔4〕万夫长,〔5〕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6〕降期奔师。〔7〕荤粥徙域,北州以绥。〔8〕悉尔心,毋作怨,毋俷德,〔9〕毋乃废备。〔10〕非教士不得从征。〔11〕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注释】〔1〕“玄社”,天子泰社中的黑色土。燕王封地在北方,故授以象征北方的黑色土。〔2〕“荤粥氏”,古族名,此即指匈奴。“荤粥”,音x&ny)。“虐老”,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3〕“边萌”,边地居民。“萌”,通“氓”,民众。〔4〕“率”,通“帅”。“徂”,音cú,往。〔5〕“万夫长”,匈奴中统率万人之首领。下之“千夫长”为统率千人之首领。〔6〕“三十有二君皆来”,元狩二年秋,匈奴三十二王降汉。〔7〕“降期”,收卷军旗。“期”,《汉书·武五子传》作“旗”。“奔师”,军队溃散。〔8〕“绥”,安定。〔9〕“■”,音fèi,背弃,败坏。〔10〕“废备”。废弛武备。〔11〕“教士”,受过训练的士卒。

  右燕王策。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胥为广陵王。曰:於戏,小子胥,受兹赤社!〔1〕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为汉藩辅。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2〕五湖之间,〔3〕其人轻心。〔4〕杨州保疆,〔5〕三代要服,〔6〕不及以政。’〔7〕於戏!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8〕毋迩宵人,〔9〕维法维则。《书》云:‘臣不作威,不作福。’〔10〕靡有后羞。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注释】〔1〕“赤社”,天子泰社中的赤色土。广陵王封地在南方,故授以象征南方的赤色土。〔2〕“大江”,指今长江。〔3〕“五湖”,五个湖的总称,历来有多种说法,此当指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4〕“轻心”,人心轻佻。〔5〕“杨州”,古九州之一,在我国东南部。《尚书·禹贡》称“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氏》称“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称“江南曰扬州”,所指方位大致相同。淮为淮水,海指东海,江指长江。“杨”,一作“扬”。广陵国即在古杨州之地。“保”,恃,依仗。“疆”,通“强”。〔6〕“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要服”,古代把王畿以外的土地依远近分为五种,称为五服,即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要服离王畿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边远地区。“要”,音y1o。〔7〕“不及以政”,政教难以施及。〔8〕“侗”,音t$ng,无知妄动。“轶”,通“逸”,放纵,游乐无节制。〔9〕“迩”,接近。“宵人”,小人,坏人。“宵”,通“小”。〔10〕“臣不作威,不作福”,语见《尚书·洪范》,今本作“臣无有作福作威”,意谓臣下不能妄自尊大,滥用权势,赏罚逾制。

  右广陵王策。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1〕故王者壃土建国,〔2〕封立子弟,所以褒亲亲,〔3〕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4〕广同姓于天下也。是以形势强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也,故弗论箸也。燕齐之事,无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5〕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注释】〔1〕“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语见《孟子·万章》。〔2〕“壃土”,划分土地。“壃”,同“疆”。〔3〕“亲亲”,亲戚。〔4〕“支体”,此喻兄弟子孙。“支”,通“肢”。〔5〕“烂然”,华美而有光彩。

  褚先生曰:〔1〕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2〕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3〕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主之指意。〔4〕【注释】〔1〕“褚先生”,名少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元帝、成帝时为博士,曾补过《史记》。〔2〕“文学”,即贤良文学,西汉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侍郎”,郎中令的属官,为宫廷近侍。〔3〕“长老”,年长者。“长”,音zhǎng。“故事”,旧事,旧闻故实。〔4〕“指意”,旨意,意向。

  盖闻孝武帝之时,〔1〕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于齐,一子于广陵,一子于燕。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2〕人民之轻重,〔3〕为作策以申戒之。谓王:“世为汉藩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4〕至其次序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5〕皆有意,人莫之能知。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

  【注释】〔1〕“孝武帝”,即刘彻,汉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前八七年)。〔2〕“土地之刚柔”,如下文所言“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广陵“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铜山之富,天下所仰”,“燕土墝埆”之类。〔3〕“人民之轻重”,如下文所言“齐地多变诈”,广陵“其民精而轻”,燕“其人民勇而少虑”之类。〔4〕“博闻强记”,见闻广博,强于记忆。“究竟”,穷尽,探明。〔5〕“参差”,音c5nc9,长短不齐貌。

  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1〕而生子闳。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2〕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雒阳。”〔3〕武帝曰:“雒阳有武库敖仓,〔4〕天下冲阸,〔5〕汉国之大都也。先帝以来,无子王于雒阳者。去雒阳,余尽可。”王夫人不应。武帝曰:“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6〕齐东负海而城郭大,〔7〕古时独临淄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8〕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幸甚。”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9〕赐夫人为齐王太后。”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国绝,为郡。天下称齐不宜王云。

  【注释】〔1〕“卫夫人”,即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歌女,后得幸武帝,入宫为夫人,生太子据,立为皇后。详见本书《外戚世家》。〔2〕“何等”,犹言“何物”,什么人。〔3〕“雒阳”,邑名,在今河南洛阳市东。〔4〕“武库”,储藏武器的大库。“敖仓”,秦汉时在敖山上所置谷仓,故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邙山上。〔5〕“冲阸”,交通要冲,形势险要。〔6〕“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7〕“负海”,背靠大海。〔8〕“膏腴”,形容土地肥沃。〔9〕“太中大夫”,郎中令的属官,掌论议。“明”,太中大夫之名,余不详。《史记》仅见此篇。

  所谓“受此土”者,〔1〕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春秋大传》曰:“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故将封于东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黄土。各取其色物,〔2〕裹以白茅,封以为社。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此之为主土。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维稽古”,维者度也,〔3〕念也,稽者当也,当顺古之道也。

  【注释】〔1〕“受此土”,即策书之“受兹青社”、“受兹玄社”、“受兹赤社”。土指天子泰社之土。〔2〕“色物”,指天子泰社中与五方相应的五色土。〔3〕“度”,音duó,考虑。

  齐地多变诈,不习于礼义,故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人之好德,能明显光。不图于义,使君子怠慢。悉若心,信执其中,天禄长终。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齐王之国,〔1〕左右维持以礼义,〔2〕不幸中年早夭。〔3〕然全身无过,〔4〕如其策意。

  【注释】〔1〕“之”,到。〔2〕“维持”,维系护持。〔3〕“夭”,少壮而死称“夭”。〔4〕“全身”,保全自己。

  传曰“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者,〔1〕教使然也。〔2〕远哉贤主,昭然独见:诫齐王以慎内;诫燕王以无作怨,无俷德;诫广陵王以慎外,无作威与福。

  【注释】〔1〕“传”,音zhu4n,书籍,记载。此语亦见《荀子·劝学》,今本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采”,青的色彩。“采”,通“彩”。“蓝”,植物名,其叶可制青色染料。“质”,指提炼出来的颜色。〔2〕“教”,教育。此以教育比喻对蓝草的加工提炼。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江湖之间,其人轻心。

  杨州葆疆,三代之时,迫要使从中国俗服,〔1〕不大及以政教,〔2〕以意御之而已。〔3〕无侗好佚,无迩宵人,维法是则。无长好佚乐驰骋弋猎淫康,〔4〕而近小人。常念法度,则无羞辱矣”。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5〕铜山之富,〔6〕天下所仰。故诫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轻以倍义也。〔7〕【注释】〔1〕“迫要”,强迫,强制。“要”,音y1o,强迫。〔2〕“不大及以政教”,没有在那里深入推行政教。〔3〕“以意御之”,依据政教的基本精神而进行控制。〔4〕“弋”,音yì,以绳系箭而射。“淫康”,过度享乐。〔5〕“三江”,历来诸说不一。近人认为“三江”当为众多水道的总称,而非确指某三条江。〔6〕“铜山”,产铜之山。〔7〕“倍”,通“背”,背弃。

  会孝武帝崩,〔1〕孝昭帝初立,〔2〕先朝广陵王胥,〔3〕厚赏赐金钱财币,直三千余万,益地百里,邑万户。

  【注释】〔1〕“崩”,按照封建等级制,皇帝死称“崩”。〔2〕“孝昭帝”,即刘弗陵,汉武帝子,在位十三年(公元前八七年至前七四年)。〔3〕“先朝”,先使入朝。

  会昭帝崩,宣帝初立,〔1〕缘恩行义,以本始元年中,〔2〕裂汉地,尽以封广陵王胥四子:一子为朝阳侯;〔3〕一子为平曲侯;〔4〕一子为南利候;〔5〕最爱少子弘,立以为高密王。〔6〕【注释】〔1〕“宣帝”,即刘询,汉武帝曾孙,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七四年至前四九年)。〔2〕“本始”,汉宣帝年号(公元前七三年至前七○年)。〔3〕“朝阳侯”,即刘圣,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朝阳,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济阳东北。〔4〕“平曲侯”,即刘曾,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平曲,县名,治所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南。〔5〕“南利侯”,即刘昌,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南利,县名,治所在今河南上蔡东。〔6〕“高密王”,高密国都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高密一带。高密王之封,据《汉书·宣帝纪》在本始元年七月,据《诸侯王表》则在十月。

  其后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1〕楚王宣言曰:“我先元王,〔2〕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3〕今地邑益少,〔4〕我欲与广陵王共发兵云。立广陵王为王,我复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时。”事发觉,公卿有司请行罚诛。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于胥,下诏书无治广陵王,独诛首恶楚王。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5〕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其后胥复祝诅谋反,〔6〕自杀,国除。

  【注释】〔1〕“楚”,诸侯国名,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一带。“楚王”,即刘延寿,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一○○年)嗣位,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六九年)因谋反被诛。详见《汉书·楚元王传》。〔2〕“元王”,即楚元王刘交,汉高祖之弟。高祖六年(公元前二○一年)封为楚王。详见本书《楚元王世家》。〔3〕“封三十二城”,据《史记·荆燕世家》,刘交始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汉书·楚元王传》亦谓其封地包括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与此所记异。〔4〕“今地邑益少”,景帝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楚王戊(楚元王之孙)由于在为薄太后居丧期间私奸于服舍,被削去东海郡,见本书《楚元王世家》。(《汉书》称“削东海、薛郡”。)〔5〕“传曰”,此语见《荀子·劝学》,今本作“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音ni8,黑泥。〔6〕“祝诅”,一种巫术,企图借鬼神降祸于所憎之人。“祝”,音zh^u,通“咒”。广陵王胥多次使巫祝诅天子,觊觎帝位。

  燕土墝埆,〔1〕北迫匈奴,〔2〕其人民勇而少虑,故诫之曰“荤粥氏无有孝行而禽兽心,以窃盗侵犯边民。朕诏将军往征其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旗奔师。荤粥徙域远处,北州以安矣”。“悉若心,无作怨”者,勿使从俗以怨望也。〔3〕“无俷德”者,勿使王背德也。“无废备”者,无乏武备,常备匈奴也。“非教士不得从征”者,言非习礼义不得在于侧也。

  【注释】〔1〕“墝埆”,音qi1oqu9,土地贫瘠。〔2〕“迫”,近。〔3〕“怨望”,心怀不满,怨恨。

  会武帝年老长,而太子不幸薨,〔1〕未有所立,而旦使来上书,请身入宿卫于长安。〔2〕孝武见其书,击地,怒曰:“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于是使使即斩其使者于阙下。〔3〕【注释】〔1〕“太子”,即戾太子刘据。武帝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后江充以巫蛊事诬陷太子,太子发兵,事败自杀,时在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薨”,音h#ng,按照封建等级制,太子死称“薨”。〔2〕“宿卫”,在宫中值宿警卫。“长安”,汉都,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3〕“阙下”,宫阙之下,宫门前。“阙”,音qu8。

  会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1〕自以长子当立,与齐王子刘泽等谋为叛逆,〔2〕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3〕今立者乃大将军子也。”〔4〕欲发兵。事发觉,当诛。昭帝缘恩宽忍,抑案不扬。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御史二人,〔5〕偕往使燕,风喻之。〔6〕到燕,各异日,更见责王。〔7〕宗正者,主宗室诸刘属籍,〔8〕先见王,为列陈道昭帝实武帝子状。侍御史乃复见王,责之以正法,〔9〕问:“王欲发兵罪名明白,当坐之。〔10〕汉家有正法,王犯纤介小罪过,即行法直断耳,安能宽王。”惊动以文法。〔11〕王意益下,心恐。公户满意习于经术,最后见王,称引古今通义,〔12〕国家大礼,文章尔雅。〔13〕谓王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周公辅成王,诛其两弟,〔14〕故治。武帝在时,尚能宽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15〕未临政,委任大臣。古者诛罚不阿亲戚,〔16〕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辅政,奉法直行,无敢所阿,恐不能宽王。王可自谨,无自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大臣欲和合骨肉,难伤之以法。

  【注释】〔1〕“望”,怨恨,责怪。〔2〕“齐王子刘泽”,齐王指齐懿王刘寿,刘寿乃齐孝王刘将闾太子,故《汉书》或称刘泽为“齐孝王孙刘泽”。此齐国始封者为高祖之子刘肥,传至齐懿王子厉王刘次景(一作“次昌”),立五年,自杀,无后,国除为郡,时在武帝元朔二年。刘泽勾结燕王旦谋反,于昭帝始元元年八月伏诛。〔3〕“我安得弟在者”,燕王怀疑昭帝非武帝之子,故为此言。昭帝生于太始三年(公元前九四年),即位时年仅八岁,时距元狩六年封刘旦为燕王已三十年,燕王与昭帝年龄相差甚大。〔4〕“大将军”,指霍光,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宫廷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得武帝亲信。武帝病笃,以光为大将军大司马,使受遗诏辅立昭帝,政事一决于光。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贺淫乱,光废之,又迎立宣帝。霍光于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六八年)卒。详见《汉书·霍光传》。〔5〕“公户满意”,姓公户,名满意,尝从鲁徐氏习《礼》。〔6〕“风喻”,示意开导,劝告。“风”,通“讽”。〔7〕“更见”,交替着去见。〔8〕“属籍”,宗族的名册。〔9〕“正法”,堂堂正正的国家法令。〔10〕“坐”,获罪。〔11〕“文法”,法令条文。〔12〕“通义”,普遍适用的道理。〔13〕“文章尔雅”,文辞雅正。“尔雅”,近于雅正。“尔”,通“迩”。〔14〕“两弟”,指管叔鲜、蔡叔度。据《史记·周本纪》、《鲁周公世家》及《管蔡世家》,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15〕“富于春秋”,今后的岁月尚多,指年轻。“春秋”,指年岁。〔16〕“阿”,音ē,偏私袒护。

  其后旦复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1〕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将军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燕王旦不改过悔正,行恶不变。”于是修法直断,〔2〕行罚诛。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有司请诛旦妻子。孝昭以骨肉之亲,不忍致法,宽赦旦妻子,免为庶人。〔3〕专曰“兰根与白芷,〔4〕渐之滫中,〔5〕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6〕所以渐然也。

  【注释】〔1〕“上官桀”,陇西(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人,以善骑射从军。武帝时为搜粟都尉,因功拜少府,后为太仆、左将军。武帝卒,受遗诏辅少主。昭帝时封安阳侯。后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勾结燕王旦谋反,于元凤元年(公元前八○年)伏诛。〔2〕“修法”,遵照法令。〔3〕“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4〕“传曰”,此语见《荀子·劝学》,今本作“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兰根”、“白芷”有清香,为人所爱。〔5〕“渐”,音ji1n,浸渍。“滫”,音xi(,臭水。〔6〕“服”,佩戴。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1〕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2〕以奉燕王祭祀。

  【注释】〔1〕“安定侯”,即刘贤,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安定,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束鹿东北。〔2〕“广阳王”,广阳国都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辖有燕王旦故地。昭帝元凤元年,除燕国为广阳郡,此时复更为广阳国。广阳王之封,据《汉书·宣帝纪》在本始元年七月,据《汉书·诸侯王表》则在五月。

   译文 “大司马臣去病冒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误听人言,让我在军中供职。我自应专心考虑边塞的事务,即使战死旷野也无以报答君恩,现在竟敢考虑其他事情来打扰当政官员,实在是因为我看见陛下为天下忧虑操劳,对百姓怜悯关心,而忘了自己,以致减少膳食,削减音乐,压缩郎员。皇子们托天之福,已经长大,能衣着整齐地行礼朝拜,但至今还没有封号爵位,也没有师傅辅导官员。陛下谦恭礼让,并不顾念这些事情,群臣尽管私心盼望,可是不敢越职奏请。臣私下深怀犬马效忠之心,冒死愿陛下命令有关官员,趁着盛夏吉时,定下皇子们的爵位。希望陛下明鉴。臣去病冒死再拜启奏皇帝陛下。”三月乙亥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将此奏疏在未央宫上奏皇帝。皇帝下制说:“交付御史处理。”

  元狩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尚书丞非,交付御史的制书下达,(有关官员讨论后)上奏皇帝说:“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冒死上奏:大司马去病上疏道:‘陛下误听人言,让我在军中供职。我自应专心考虑边塞的事务,即使战死旷野也无以报答君恩,现在竟敢考虑其他事情来打扰当政官员,实在是因为我看见陛下为天下忧虑操劳,对百姓怜悯关心,而忘了自己,以致减少膳食,削减音乐,压缩郎员。皇子们托天之福,已经长大,能衣着整齐地行礼朝拜,但至今还没有封号爵位,也没有师傅辅导官员。陛下谦恭礼让,并不顾念这些事情,群臣尽管私心盼望,可是不敢越职奏请。臣私下深怀犬马效忠之心,冒死愿陛下命令有关官员,趁着盛夏吉时,定下皇子们的爵位。希望陛下明鉴。’制令说:‘交付御史处理。’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等议:古代分地立国,建立起一个个诸侯来侍奉天子,为的是尊重宗庙社稷。如今臣去病上疏,他没有忘记他的职责,并以此宣扬陛下的恩德。他说天子谦让,减损自己而忧劳天下,他担心的是皇子至今还没有封号爵位。臣青翟、臣汤等本应尊奉礼义履行职责,但愚蠢而没想到此事。如今正当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冒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冒死请示所立国名。”

  制令说:“听说周代封立诸侯八百,姬姓的人同时受封,或为子、男,或为附庸。《礼》上说‘支子不得奉祭宗祖’。你们所谓建立起一个个诸侯目的在于尊重社稷,朕却没有听说过。况且上天不是为了君王而降生百姓的。由于朕的无德,海内尚未和睦,现在竟让没有教导好的皇子勉强去做封地连城的诸侯王,那又如何能激励朕的股肱之臣呢?你们还是重新商议,以列侯的爵位赐封他们。”

  三月丙子日,群臣又上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冒死上奏:臣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谏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议道:臣等听说周代封立诸侯八百,姬姓的人同时受封,侍奉天子。康叔因他的祖、父而显赫,伯禽因其父周公而立国,都封了国土,成为诸侯,并以相、傅为辅佐。百官奉守法令,各人履行职责,国家的体制也就完备了。臣等私下认为建立诸侯所以能使社稷得到尊重,是因为各地诸侯分别根据自己的职司奉献贡品举行祭祀。虽然支子不得奉祭宗祖,是礼法的规定,但分封土地,建立诸侯,使他们守护藩国,帝王就能用以扶助德义、施行教化。陛下奉承天统,开创圣明的端绪,尊敬贤良,表扬功臣,复兴灭亡的侯国,继续断绝的后嗣,把萧文终的后代续封在酂,表扬勉励群臣如平津侯等。陛下为了昭示六亲的次序,彰明上天所施与的亲属关系,还让诸侯王封君把领受的皇帝恩宠分施子弟,分封子弟户邑,陛下从而赐给封号立为诸侯的有一百余国。现在却把皇子封为列侯,那就使尊卑颠倒,名位的安置失去了次序,这种做法是不能流传万世千秋的。臣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三月丙子日,上奏未央宫。

  制令说:“康叔的亲属有十位而他独尊的原因是周天子褒扬有德之人。周公的鲁国受命郊外祭天,鲁国祭祀周公、伯禽可以分别用白牡、骍刚这样的祭品,其他鲁君就不能用纯色的牲畜去祭祀,这是因为贤与不贤有差别。‘巍巍的高山令人敬仰,光明的品行令人向往’,朕很仰慕德高望重的人。为了对尚未教导好的皇子有所抑制,封他们为列侯便可。”

  四月戊寅日,群臣上奏未央宫。“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冒死上奏: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臣等冒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制令说:‘康叔的亲属有十位而他独尊的原因是周天子褒扬有德之人。周公的鲁国受命郊外祭天,鲁国祭祀周公、伯禽可以分别用白牡、骍刚这样的祭品,其他鲁君就不能用纯色的牲畜去祭祀,这是因为贤与不贤有差别。“巍巍的高山令人敬仰,光明的品行令人向往”,朕很仰慕德高望重的人。为了对尚未教导好的皇子有所抑制,封他们为列侯便可。’臣青翟、臣汤、博士臣将行等听说,康叔的亲属有十位,其中武王继承王位,周公辅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他们祖、父的尊贵地位而被封立大诸侯国。康叔年纪幼小,周公身在三公之位,伯禽在鲁据守封国,原来他们在承受爵命的时候,也都还没到成年。但后来康叔抵御了禄父造反,伯禽平定了淮夷叛乱。从前五帝的制度各不相同,周代的爵位有五等,到春秋时分三等,都根据当时情况来安排尊卑的次序。高皇帝拨乱反正,显示了最高的德操,平定海内,分封土地,建立诸侯,爵位分为两等。皇子们有的还在襁褓之中就立为诸侯王,侍奉天子,这已成为万世的法则,不可更改。陛下亲行仁义,体现圣德,文武兼备。您表彰慈爱孝顺的行为,拓宽任用贤能的道路。对内褒扬有德之士,对外讨伐强暴之徒。远至北海,西到月氏,匈奴、西域,举国拥护陛下的军队。车辆兵械等军费,不从百姓那里收取。拿出皇家府库的财物来奖赏奋勇杀敌的将士,打开天子的仓廪以周济贫穷的百姓,又把戍卒人数减少一半。百蛮的君主,无不闻风向慕,承受您的教化,使您满意。远方的人语言风俗不同,经过了几重翻译前来朝觐,陛下的恩泽遍及域外。因此,珍异的兽类出现,吉祥的禾谷生长,上天的瑞应十分明显。现在诸侯的支子都封到了诸侯王,而封皇子为列侯,臣青翟、臣汤等私下考虑再三,都认为这样做尊卑失序,使天下失望,是不可以的。臣等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四月癸未日,上奏未央宫,奏议留在宫里,没有发下。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冒死上奏:臣青翟等前奏大司马臣去病上疏说,皇子还没有封号爵位,臣谨与御史大夫臣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冒死请立皇子臣闳等为诸侯王。陛下有文德武功而谦让不居,责备自己,谈及皇子还没有教育成人。群臣所议,儒者宣扬其分封的学说,有的是违背其本心的。陛下坚决推辞不许,只封皇子为列侯。臣青翟等私下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商议,都认为这样做就尊卑失序了。高皇帝创建天下,身为汉代开国之君,封子孙为王,广布支辅力量。先帝奉为法则,遵行不改,是为了宣扬皇帝的至尊地位。臣请陛下令史官选择吉日,准备好典礼仪式呈上,御史奏上地图,其他都照成例办理。”制令说:“可以。”

  四月丙申日,群臣上奏未央宫。“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冒死上奏:太常臣充言,卜定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诸侯王。臣冒死奏上地图,请示所立国名。典礼仪式另行奏上。臣冒死请示。”

  制令说:“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四月丁酉日,上奏未央宫。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将制书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二千石,下达郡太守、诸侯王国之相,接受诏书依旨从事,下达有关办事人员,按照律令执行。

  “时在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封立皇子闳为齐王。说道:呜呼,小子闳,接受这块青色社土!朕承继先人,稽考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在东方,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呜呼,你要放在心上啊!你要敬听我的诏命,要知道天命无常。一个人如果崇尚德操,就能发出明亮的光辉;如果不勉力于道义,就会使君子懈怠。你要尽你的心力,真诚地保持中正之道,那么天赐的禄命就会长久。如果昏庸邪僻,不行善政,就会殃及你的封国,害你自身。呜呼,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齐王你要以此为戒!”

  右方是封齐王的策书。

  “时在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封立皇子旦为燕王。说道:呜呼,小子旦,接受这块黑色社土!朕承继先人,稽考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在北方,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呜呼!荤粥氏虐待老人,禽兽心肠,侵犯劫掠,又加以欺诈边民。呜呼!朕命令将帅前往征讨他们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三十二个君主都来归顺,降下旗帜,军队溃散。荤粥氏迁到了别处,北方州郡从此太平。你要尽你的心力,不要制造怨恨,不要背弃德义,不要废弛武备。不是受过训练的士卒,不要征发从军。呜呼,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燕王你要以此为戒!”

  右方是封燕王的策书。

  “时在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在宗庙封立皇子胥为广陵王。说道:呜呼,小子胥,接受这块赤色社土!朕承继先人,稽考古制为你建立国家,封在南方,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古人说:‘大江之南,五湖之间,人心轻佻。杨州恃强,三代时地处要服,政教不能施及。’呜呼!你要尽你的心力,十分小心谨慎,惠施下民,忠顺君上,不要无知妄动,贪图游乐,不要亲近小人,要遵守法度循行规则。《尚书》上说:‘臣下不要作威作福。’这样才不至于有日后的羞辱。呜呼,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广陵王你要以此为戒!”

  右方是封广陵王的策书。

  太史公说:古人说:“爱他就希望他富,亲他就希望他贵。”所以君王划分疆土,建立国家,封立子弟,为的是褒奖亲属,使亲疏有序,尊崇先祖,使兄弟子孙显贵,在天下广布同姓宗族。因此国势强大而王室安宁。自古至今,由来已久。这并无特殊之处,所以不再专门论述。燕、齐的事,没有值得采录的。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恪守道义,文辞华美,很可观览,所以附入世家。

  褚先生说:臣有幸能以贤良文学而官至侍郎,我喜欢阅读太史公写的列传。列传里称赞《三王世家》文辞可观,但从其世家中寻找却始终不能得到。我私下从喜好旧闻故实的长老那里取到三王的封策书,把事情编列起来以广流传,使后世的人得以看到贤明君主的意向。

  听说孝武帝时,一天里同时封拜三子为王:一子封在齐,一子在广陵,一子在燕。分别按各人的才力智能和当地土质的不同、民风的差异,为之作策书申明告诫他们。对三王说:“世世代代作为汉家的藩屏辅佐,安国治民,能不敬慎吗!你要以此为戒!”贤明君主的所作所为,本来不是见闻浅陋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不是博闻强记的君子就无法透彻了解其真意所在。至于策书的次序分段,文字的前后,策简的参差长短,都有用意,只是没有人能够知晓。我谨依次汇集皇帝的真草诏书,编列在左方,使读的人自己会通其意而解说它。

  王夫人,是赵人,和卫夫人一起得到武帝的宠爱,生子闳。闳将要立为王的时候,他母亲病了,武帝亲自去慰问她。武帝说:“儿子要当王了,你希望在什么地方安置他?”王夫人说:“陛下在,妾有什么资格可说呢?”武帝说:“虽然如此,你心里总有所想的,你想在什么地方安置他为王呢?”王夫人说:“我愿安置他在雒阳。”武帝说:“雒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险要的交通要冲,汉国的大都邑。先帝以来,从没有一个皇子封在雒阳为王的。除去雒阳,其余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没有回答。武帝说:“关东的封国没有比齐更大的。齐东面靠海而城郭大,古时候光临淄一地就有十万户,天下的富饶地区没有超过齐国的了。”王夫人用手拍头,谢道:“太幸运了!”王夫人死后,武帝很悲痛,派遣使者拜告王夫人亡灵道:“皇帝谨派使臣太中大夫明奉上玉璧一枚,赐夫人为齐王太后。”皇子闳封做齐王,年少,无子,立为王后,不幸早死,国绝,封地为郡。天下都说齐地不宜封王。

  所谓“受此土”,是指始封的诸侯王,一定要在天子的泰社里接受一块土,回到自己的封地立这块土为国社,每年岁首四时祭祀它。《春秋大传》说:“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土,南方赤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上方黄土。”所以将要封在东方的取青土,封在南方的取赤土,封在西方的取白土,封在北方的取黑土,封在上方的取黄土。各取其相应颜色的泰社之土,用白茅包裹,回去封为国社。这是开始接受天子封立时的情形。这叫做主土。主土,就是要立社奉祀它。“朕承祖考”,祖指祖先,考指父亲。“维稽古”,维是考虑、思念的意思,稽是应当的意思,这句是说应当遵循古制。

  齐地百姓多变诈,不熟悉礼义,所以告诫他说:“你要敬听我的诏命,要知道天命无常。一个人如果崇尚德操,就能发出明亮的光辉;如果不勉力于道义,就会使君子懈怠。你要尽你的心力,真诚地保持中正之道,那么天赐的禄命便会长久。如果有过失,不行善政,就会殃及你的封国,害你自身。”齐王到他的封国后,左右大臣用礼义维护辅佐他,不幸他中年早死。然而他保全了自己,没有过失,正如策书所告诫的那样。

  古代的记载上说“青的色彩出于蓝草,而它的色泽比蓝草还青”,这是经过加工而使它这样的。目光长远的贤明君主,他清楚地独自看到问题所在:他告诫齐王要对自己谨慎,告诫燕王不要心怀怨恨,不要背弃德义,告诫广陵王要谨慎对外,不要妄自尊大,赏罚逾制。

  广陵在吴越地区,百姓精明而轻佻,所以告诫他说:“大江、五湖之间,人心轻佻。杨州恃强,三代的时候,强使它接受中原的习俗服饰,但没有使政教在那里深入普及,只是依其大意进行控制而已。你不要无知妄动,贪图游乐,不要亲近小人,要以法度为准则。不要总是贪图游乐,骑马打猎,享乐过度,从而亲近小人。要经常想到法度,这样就不致遭受羞辱了。”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铜矿之富,是天下所羡慕的地方。所以告诫他“臣不作福”,是不让他滥用钱财,加重赏赐,以树立自己的声誉,博取四方的拥护。又说“臣不作威”,是不让他因当地人心的轻佻而背弃道义。

  到孝武帝去世,孝昭帝初即位,就先让广陵王胥入朝,重重赏赐他金钱财币,价值三千余万,还增加封地百里,封邑万户。

  到了昭帝去世,宣帝初即位,又出于恩情施行仁义,在本始元年中,分出汉地,对广陵王胥的四个儿子全部加以分封:一子为朝阳侯;一子为平曲侯;一子为南利侯;最喜爱的小儿子弘,封立为高密王。

  后来胥果然作威作福起来,和楚王的使者交往勾结。楚王扬言道:“我的先人元王,是高帝的小弟,受封三十二城。现在楚国土地城邑越来越少,我要和广陵王一起发兵。立广陵王为帝,我仍然治理楚三十二城的封地,像元王时那样。”事情发觉后,公卿及有关官员请求进行惩罚诛讨。天子因为与胥有骨肉之情,不忍按法律办他罪,下诏书不治广陵王的罪,只处死首恶楚王。古代的记载上说“蓬草生在麻丛里,不用扶正,它自然会生直;白沙混在泥里,就会和泥一样黑”,这是环境和教化使他这样的。这之后胥又咒诅谋反,自杀身亡,封国也被撤除。

  燕国土地贫瘠,北边靠近匈奴,那里的百姓勇猛而少智谋,所以告诫他说:“荤粥氏没有孝行而有禽兽心肠,他们窃盗侵犯边民。朕诏令将军前往征讨他们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三十二个君主都来归顺,降下旗帜,军队溃散。荤粥氏迁到远处居住,北方州郡从此太平。”“悉若心,无作怨”,是不让他依从流俗而心怀怨恨。“无俷德”,是不让燕王背弃德义。“无废备”,是说不要缺乏武备,要时常防备着匈奴。“非教士不得从征”,是说不是熟悉礼义的人不能在身边使用。

  后来到武帝年老,太子又不幸去世,没有再立太子,因而燕王旦派使者来上书,请求亲自到长安进宫值宿警卫。孝武帝看到燕王的上书,把它扔到地上,生气说道:“生了儿子应当把他安置在齐鲁礼义之乡,现在却把他放在燕赵,果然产生了争夺之心,不肯相让的苗头已经露出来了。”于是派人立即将燕王旦的使者斩首于宫阙之下。

  到武帝去世,昭帝刚即位,旦果然心怀怨恨而责怪大臣。他自以为是长子,应当继承皇位,于是与齐王之子刘泽等阴谋造反,放出话来:“我哪里有这个弟弟在!现在即位的是大将军的儿子。”想要发兵。事情被发觉,按罪当杀。昭帝出于恩情,加以宽忍,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张扬。公卿让有关大臣请示,派遣宗正和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御史二人,一同出使燕国,去启发开导燕王。他们到了燕国,分别在不同的日子里交替着去见王,责备他。宗正,是主管宗室刘氏家族名籍的,先去见王,为他列举事实说明昭帝确实是武帝儿子的情况。侍御史接着再去见王,用正式的法律责备他,问道:“王打算发兵的罪名很清楚,应当定罪。汉家有正法,王犯了细微的小罪过,就要执法公正断案,怎么能宽恕你。”用法令条例触动他。燕王心中越来越觉得理亏,内心恐慌起来。公户满意熟悉经术,最后一个去见王,称引古今通行的道义和国家的大礼,文辞雅正。他对燕王说:“古时候天子在朝廷内必定要有异姓的大夫,为的是匡正亲属骨肉;在朝廷外必定要有宗室同姓的大夫,为的是匡正异族之人。周公辅佐成王,处决了他的两个弟弟,所以天下安定。武帝活着的时候,尚能宽大对待你。现在昭帝刚即位,年纪还小,来日方长,尚未亲自执政,把政事托付给大臣。古时候执行诛罚从不袒护亲戚,所以天下安定。现在大臣辅政,按照法律公正行事,不敢有所偏袒,恐怕不能宽恕王。王可自重,不要自己造成身死国灭,为天下所笑。”于是燕王旦恐惧服罪,叩头认错。大臣们都想使皇帝的骨肉之亲和好,不忍用法去伤害他。

  这之后燕王旦又和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扬言道“我仅次于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继承皇位,都是大臣们合谋压抑我”云云。大将军霍光辅政,和公卿大臣商议说:“燕王旦不悔过改正,行恶不变。”于是依法直断,执行诛罚。旦自杀,封国撤除,正如封燕王策书警告的那样。有关官员请诛旦的妻儿。孝昭帝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不忍按法处罚,宽赦了旦的妻儿,将他们削为平民。古代的记载上说“兰根和白芷,如果浸在臭水里,君子不愿接近,一般人也不愿佩带”,这是它所处的环境使它这样的。

  宣帝初立,广施恩泽,宣扬德义,在本始元年中又都封立燕王旦的两个儿子:一子为安定侯;把燕王旦原来的太子建立为广阳王,来奉守燕王的祭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