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盛冬铃 注译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1〕至于广厉学官之路,〔2〕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3〕幽厉微而礼乐坏,〔4〕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5〕于是论次《诗》《书》,〔6〕修起礼乐。适齐闻《韶》,〔7〕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8〕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10〕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11〕“西狩获麟,〔12〕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13〕以当王法,以辞微而指博,〔14〕后世学者多录焉。

   【注释】〔1〕“功令”,此指有关教育制度、学校功课以及学官考选等方面的法令。〔2〕“厉”,通“励”,激励,振奋。〔3〕“《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属《周南》。这是一首君子思得淑女的情诗,后儒治《毛诗》者,或以为是颂后妃之德,或以为是以淑女喻贤才。司马迁早年曾从孔安国问《诗》,孔治《鲁诗》;此言《关雎》是周王朝有了衰微的迹象,诗人见机而作的刺诗,当本《鲁诗》说。〔4〕“幽”,周幽王姬宫涅,西周最后一个王,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年在位。“厉”,周厉王姬胡,幽王的祖父,在位期间约在公元前九世纪中叶。幽厉都是西周末年昏庸暴虐的统治者,在他们在位期间,西周国势迅速衰微。“礼乐”,礼指礼法制度,乐指音乐制度。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的人礼乐不同,所以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统治秩序。〔5〕“王路”,大路,正道。〔6〕“论次”,讨论编次。“《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辑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朝堂宗庙宴飨祭祀时用的配乐歌诗。据说曾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又称“《诗经》”。“《书》”,即《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件和原始资料。据说曾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经》”。〔7〕“齐”,诸侯国名,西周初武王封吕尚于齐。孔子在世时,齐为大国之一,领有今山东大部及河北东南一小部地区,都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东)。“《韶》”,传说是舜时的乐曲。《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8〕“卫”,诸侯国名。西周初周公封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封于卫。春秋时卫国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都屡迁,孔子在世时卫都为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鲁”,诸侯国名。西周初武王封弟周公旦于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当时鲁国保存西周礼乐制度最多。孔子是鲁国人,所以这里说“返鲁”。〔9〕“《雅》《颂》”,《诗》依音乐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孔子自卫返鲁,整理《诗》之《雅》、《颂》,据《左传》记载,事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四八四年)〔10〕“仲尼”,孔子字。“干”,干谒,指求见统治者,希望得到任用。孔子曾周游列国,以求得到任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此言“干七十余君”,本《庄子·天运》之说,数字夸张不实。〔11〕“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语见《论语·子路》。“矣”,《论语》原文作“可也”。“期”,音jī。“期月”,周月,谓遍历一年之十二月,即一整年。〔12〕“西狩获麟”,事见《春秋》哀公十四年。《公羊传》:“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狩”,冬季行猎。“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仁兽。麒麟出现是圣王临世的祥瑞,而当时并无圣王,所以孔子听说鲁哀公西狩获麟,就感伤祥瑞没有效应,周道难以复兴,有“吾道穷矣”之叹。〔13〕“《春秋》”,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相传是孔子据鲁国的史籍修订而成,为儒家经典之一。〔14〕“指”,通“旨”,意旨,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思想内容。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1〕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2〕故子路居卫,〔3〕子张居陈,〔4〕澹台子羽居楚,〔5〕子夏居西河,〔6〕子贡终于齐。〔7〕如田子方、段于木、吴起、禽滑釐之属,〔8〕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9〕后陵迟以至于始皇,〔10〕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11〕孟子、荀卿之列,〔12〕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13〕以学显于当世。

   【注释】〔1〕“七十子”,据说孔子有学生三千人,其中优秀的,《孟子·公孙丑上》说有七十人,本书《孔子世家》说有七十二人,《仲尼弟子列传》则记七十七人。此言“七十子”,是举其约数。〔2〕“见”,音xiàn,同“现”,显露。〔3〕“子路”,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东)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刚直勇敢,长于政事,长期追随孔子,后任卫大夫孔悝(音kuī)封地的邑宰,在卫国的一次内乱中被杀。详见本书《仲尼弟子列传》。〔4〕“子张”,孔子弟子,春秋时陈国人,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归居于陈,不仕。“陈”,诸侯国名,西周初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微亳县一带,都陈(今河南淮阳)。〔5〕“澹台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因貌丑不为孔子所重,后南游楚地,有学生三百多人,名闻诸侯。“楚”,诸侯国名,西周初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楚国领有今长江、淮河一带的广大地域,国势强盛,都郢(今湖北江陵)。〔6〕“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姓卜名商,字子夏。长于文献之学,战国初为魏文侯师,讲学西河。“西河”,战国魏地,在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两岸,一说在今河南安阳及其附近地区。〔7〕“子贡”,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长于言辞,善于经商。战国初游说诸侯,曾任鲁国和卫国的相,最后居齐而死。〔8〕“田子方”,战国初魏国人,名无择,子方是其字,是当时著名的文士,曾为魏文侯师。“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与田子方齐名,隐居不仕,得到魏文侯的敬重和礼遇。“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师事孔子弟子曾参。后先后任鲁将、魏将,胜敌有名。仕魏为西河守,被魏相所忌,出奔楚国,楚悼王用为令尹。在楚变法图强,得罪宗室大臣,悼王死后,即被楚贵族杀害。详见本书《孙子吴起列传》。“禽滑釐”,战国初人,曾师事孔子弟子子夏,后为墨子弟子。〔9〕“魏文侯”,战国初魏国的国君,名都(一说名斯)。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四四五年)继位,在位五十年(一说三十八年),曾尊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以好学尊贤著称。又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锐意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之一。〔10〕“陵迟”,衰落。〔11〕“威”,指齐威王田因齐。战国时齐国首先称王的国君,桓公午之子,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前三四三年在位。“宣”,指威王子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三四二年至前三二四年在位。〔12〕“荀卿”,即荀子。孟子名轲,荀子名况,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事迹可参看本书《孟子荀卿列传》。〔13〕“润色”,此谓修饰、阐发。

  及至秦之季世,〔1〕焚《诗》《书》,阬术士,〔2〕《六艺》从此缺焉。〔3〕陈涉之王也,〔4〕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5〕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6〕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7〕驱瓦合適戍,〔8〕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9〕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注释】〔1〕“季世”,末世,衰世。〔2〕“阬”,同“坑”。此用作动词,坑陷,活埋。“术士”,此指儒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事,详见本书《秦始皇本纪》。〔3〕“《六艺》”,此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4〕“王”,音wàng,用作动词,称王。〔5〕“礼器”,祭器。儒家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孔氏世传的礼器具有象征儒家正统的意义。〔6〕“孔甲”,孔子八世孙,名鲋(音fù),字甲。“博士”,官名,战国时即已设置,秦汉相承,由通熟文献或精于技艺者充任,备国君顾问差遣。〔7〕“匹夫”,此指平民。〔8〕“瓦合”,指未经训练的临时聚集的乌合之众。“適”,音zhé,通“谪”,责罚,流放。“適戍”,此指因罪遣送边地担任守卫的戍卒。〔9〕“缙”,通“搢”,插。“绅”,束腰的大带。古代士大夫上朝秉笏,插笏于带。后因称士大夫为“缙绅”。此言“缙绅先生之徒”是指儒生。“委质”,“质”谓形质,即身体,“委质”谓屈膝而委体于地,也就是归顺的意思。

  及高皇帝诛项籍,〔1〕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2〕斐然成章,〔3〕不知所以裁之”。〔4〕夫齐鲁之间于文学,〔5〕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6〕叔孙通作汉礼仪,〔7〕因为太常,〔8〕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9〕于是喟然叹,兴于学。〔10〕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11〕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12〕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13〕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注释】〔1〕“项籍”,即项羽。项羽名籍,羽是其字。〔2〕“狂简”,志向远大而疏于事理。〔3〕“斐然”,文彩焕发的样子。〔4〕“裁”,此谓节制,指导。案:上引孔子之语见《论语·公冶长》。〔5〕“文学”,文献经典之学,与现代专指文艺创作的“文学”概念不同。〔6〕“大射”,古代射礼的一种,在祭祀以前,由诸侯率群臣按一定的仪范赛射。儒家经典《仪礼》中有《大射》一篇,专讲此礼。“乡饮”,古代乡里中按一定仪范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礼》中有《乡饮酒礼》一篇,专讲此礼。〔7〕“叔孙通”,薛(今山东滕县南)人,秦时儒生,曾为博士,后归顺汉高祖,先后任博士、奉常、太子太傅,惠帝时又复任奉常,汉代的礼仪制度有许多是由他主持制定的。详见本书《刘敬叔孙通列传》。〔8〕“太常”,官名。秦设奉常以掌礼乐祭祀之事,汉因之,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至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称太常。叔孙通在汉初所任为奉常,此称太常,是司马迁用后来的官名追记前事。〔9〕“选首”,此指选官时优先受到任命的人。叔孙通定朝仪以后,汉高祖应他的请求,把追随他的儒生弟子全部任为郎官,事见本书《刘敬叔孙通列传》。〔10〕“喟”,音kuì,叹息的声音。〔11〕“遑”,义同“暇”。“暇”、“遑”义复,疑衍一字,《汉书·儒林传》于此无“暇”字。“庠序”,据说殷代的学校称“庠”,周代的学校称“序”,后因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12〕“刑名之言”,此称战国法家中以申不害为代表的主刑名一派的学说。其要旨是强调循名责实,强化上下关系,以利于国君控制全局,进行统治。〔13〕“窦太后”,汉景帝的母亲。本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少时入宫侍吕后,吕后以宫女赐诸王,窦氏归代王刘恒,在代国生子有宠。后代王被汉大臣迎立为帝(即汉文帝),窦氏成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黄老之术”,指道家学说。“黄”指黄帝,为传说中上古的圣帝;“老”指老子,即老聃(音dān),春秋战国时人,《道德经》的作者。后世的道家尊黄帝、老子为祖,其书亦多托名黄帝、老子。

  及今上即位,〔1〕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2〕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3〕于齐则辕固生,〔4〕于燕则韩太傅。〔5〕言《尚书》自济南伏生。〔6〕言《礼》自鲁高堂生。〔7〕言《易》自菑川田生。〔8〕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9〕于赵自董仲舒。〔10〕及窦太后崩,〔11〕武安侯田蚡为丞相,〔12〕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13〕封以平津侯。〔14〕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15〕 【注释】〔1〕“今上”,汉武帝。〔2〕“乡”,音xiàng,通“向”,趋向,向往。〔3〕“鲁”,此指以曲阜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故地,汉武帝时其地为鲁郡。“申培公”,即后文的“申公”,其人姓申名培,“公”为尊称。〔4〕“齐”,此指以临菑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故地,亦即汉武帝时诸侯王国齐国及其邻近诸郡国在地理上的统称。“辕固主”,其人姓辕名固,“生”是儒生的通称。〔5〕“燕”,此指以蓟(今北京市城区西南)为中心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故地,亦即汉武帝时诸侯王国燕国及其邻近诸郡在地理上的统称。“韩太傅”,名婴,即下文的韩生。韩婴曾为常山王太傅。〔6〕“济南”,汉郡名,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南市及章丘、济阳、邹平等地。“伏生”,名胜。〔7〕“《礼》”,指古《礼经》,儒家经典之一,为春秋战国时期朝会宴飨、婚冠丧祭等方面的礼仪制度的汇编。汉儒附会为西周初周公所制订。后世称之为《仪礼》。“高堂”,复姓。〔8〕“《易》”,指《周易》,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主要内容西周时已形成,其中包括不少原始资料。汉儒附会为周文王所作,尊为经典。“菑川”,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剧(今山东寿光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及附近寿光、益都等县部分地区。〔9〕“胡毋”,复姓。据《汉书·儒林传》,胡毋生字子都。〔10〕“赵”,此指以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为中心的战国时赵国故地,亦即汉武帝时诸侯王国赵国及其邻近诸郡国在地理上的统称。〔11〕“窦太后崩”,事在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崩”,帝后死称崩。〔12〕“武安侯田蚡”,汉武帝母王太后同母弟,武帝即位之初封武安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起任丞相,权倾一时,元光四年(公元前一三一年)病死。详见本书《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汉县名,属魏郡,故治在今河北武安西南。“蚡”,音fén。〔13〕“公孙弘”,字季,薛(今山东滕县南)人,少时曾为狱吏,后学《春秋》杂说。武帝初为博士,因故免归。元光五年(公元前一三○年)以文学征,对策第一,拜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病死。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白衣”,古未仕者服白色布衣,因以“白衣”代称没有官职的平民。“三公”,朝廷中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三个最高级的官员,当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秩皆万石。〔14〕“平津”,汉邑名,属勃海郡高成县,故地在今河北盐山南。〔15〕“靡然乡风”,随风倾倒。此指习儒之事,风靡一时。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1〕乃请曰:“丞相、御史言:〔2〕制曰:〔3〕‘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4〕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5〕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6〕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7〕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8〕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9〕博士平等议曰〔10〕:闻三代之道,〔11〕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12〕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13〕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14〕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15〕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16〕补文学掌故缺;〔17〕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18〕太常籍奏。〔19〕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20〕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21〕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22〕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23〕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24〕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25〕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26〕补左右内史、〔27〕大行卒史;〔28〕比百石已下,〔29〕补郡太守卒史:〔30〕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31〕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佗如律令。〔32〕”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33〕 【注释】〔1〕“道”,此指儒家的学说、理想。“郁滞”,阻塞不通。〔2〕“御史”,官名,此指御史大夫,为朝廷三公之一,掌言论纠察之事,秩万石。当时的御史大夫是番系(番音pān)。公孙弘与番系联名上此奏,是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六月的事。〔3〕“制”,皇帝的诏命。〔4〕“风”,音fèng,通“讽”(今读fěng),委婉地劝导。〔5〕“居室”,指夫妇同居。“婚姻者,居室之大伦”,语本《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6〕“朕”,音zhèn,第一人称代词,上古本人人可用,从秦始皇起,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愍”,音mǐn,忧伤。〔7〕“详”,周备地,广泛地。“延”,请,引进。〔8〕“与”,通“予”,给予,这里是为之配备的意思。〔9〕“太常臧”,当时的太常孔臧。其人为孔子后裔,父孔丛(音cōng)初以功封蓼侯,孔臧于文帝前九年(公元前一七一年)袭爵,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为太常,元朔五年因罪免官。〔10〕“博士平”,史失其姓,本书仅此一见。〔11〕“三代”,指夏、商(殷)、周三代。〔12〕“复”,免除赋税劳役。〔13〕“郡国县道邑”,汉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两级。郡直属于朝廷,下辖县。国指诸侯王国,与郡平行。道与县同级,在少数民族聚居处设置。邑是居民点的统称,此指列侯、公主等的封邑。〔14〕“令相长丞”,指县或与县同级的行政单位的长官。汉制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一人,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县设县长一人,秩三百石至五百石。丞指县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副职,秩二百石至四百石。相指侯国相,汉列侯所封的侯国,相当一个县,由侯国相施政治民,侯国相的地位与县令、县长同。“二千石”,此指郡守或诸侯王国的相,汉制这种郡国长官的秩禄都是二千石(月得俸谷一百二十斛)。〔15〕“计偕”,此谓与上计吏一起到京师来。汉制每年年终各郡国要派遣官吏携带这一年度地方上人口、钱粮、盗贼、狱讼等方面的统计资料去京师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16〕“一艺”,指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典之一。〔17〕“文学掌故”,一种低级的学官,此官熟悉某种文献和国家礼乐制度的旧例。〔18〕“高弟”,品第高,此谓学业优秀。“弟”,通“第”。“郎中”,汉代郎官的一种,秩比三百石,为皇帝近侍,属郎中令(光禄勋)。〔19〕“籍”,名籍。“籍奏”,开列名单上奏。〔20〕“诸不称者”,指谬加荐举的地方官、选拔不当的太常和教育失职的博士等。〔21〕“天人分际”,指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认为天道与人事有关,是古代的一种迷信。〔22〕“尔雅”,雅正。〔23〕“治礼次治掌故”,一本作“次治礼学掌故”(见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义较明豁。“次治”,排比研究。〔24〕“迁”,徙官,此专言升职。〔25〕“比二百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的一种,月得俸谷二十七斛。〔26〕“百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最低的一种,月得俸谷十六斛。〔27〕“左右内史”,官名。秦代称首都行政长官为内史,汉因之。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又分置左右内史,秩皆二千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右内史改称京兆尹,左内史改称左冯翊(音píngyì)。〔28〕“大行”,官名,即大行令,掌管朝觐典礼,接待宾客,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本承秦制称典客,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改名大行令,后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又改称大鸿胪。“卒史”,高级官员的一种属吏。当时朝廷九卿和左右内史属下的卒史秩二百石(月得俸谷三十斛)。〔29〕“百石以下”,汉代正式规定的官吏俸禄最低一级为百石,不足百石的称“斗食小吏”,计日论俸,日得俸谷一斗。〔30〕“郡太守”,汉地方行政区划为郡县二级,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郡守,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以后改称太守,亦称郡太守。郡太守属下的卒史秩为百石。〔31〕“掌故”,此为官名,性质与文学掌故类似而级别稍高。“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的一种,月得俸谷一百八十斛。朝廷九卿以及列卿中的中尉都是中二千石级的。〔32〕“佗”,音tu6,通“他”,其他。〔33〕“斌斌”,同“彬彬”,此指外露的文辞礼容和内涵的品质修养相辅相成,配合得很好。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1〕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2〕已而郢为楚王,〔3〕令申公傅其太子戊。〔4〕戊不好学,疾申公。〔5〕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6〕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7〕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8〕无传,〔9〕疑者则阙不传。〔10〕 【注释】〔1〕“以弟子从师”,据《汉书·儒林传》,申公之师是齐人浮丘伯。〔2〕“刘郢”,《汉书》作“刘郢客”,刘邦弟楚元王刘交之子,文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继位为楚王,文帝前五年卒,谥夷王。时刘郢为王子,亦从浮丘伯学《诗》。〔3〕“楚”,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辖境约当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安徽东北部一小部分地区;都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4〕“太子戊”,刘郢子,于文帝前五年(公元前一七五年)继位为楚王,至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与吴王刘濞(音pì)等共同发动叛乱,兵败自杀。〔5〕“疾”,憎恨。〔6〕“胥靡”,用绳索拘缚并迫使服劳役。〔7〕“王命召之”,此王不是楚王刘戊,而是鲁王刘余。景帝前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分楚国北部地设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徙淮阳王刘余(景帝子)为鲁王。〔8〕“为训以教”,《汉书·儒林传》作“为训故以教”。“训”,训故,指解释古书文义。〔9〕“传”,音zhuàn,解释经义的著作。〔10〕“阙”,同“缺”。“传”,传授,与上句“无传”的“传”音义有别。

  兰陵王臧既受《诗》,〔1〕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2〕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3〕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4〕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5〕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6〕弟子二人乘轺传从。〔7〕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8〕舍鲁邸,〔9〕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10〕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注释】〔1〕“兰陵”,汉县名,属东海郡,故治在今山东苍山西南。〔2〕“太子少傅”,官名,掌辅导太子,为太子太傅的副职,秩二千石。〔3〕郎中令”,官名,掌管宫殿禁卫,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以后改称光禄勋。〔4〕“代”,汉郡名,治所在代(今河北蔚县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以及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5〕“明堂”,据文献记载,明堂是西周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祭祀祖先、朝会庆赏、选士命官,乃至教学、养老等典礼都在此举行。其制久已失传,众说不一。汉代儒家十分推崇明堂制度,把立明堂作为一种政治理想。〔6〕“束帛加璧”,束帛之上又加玉璧,这是国君征聘贤士时用的最高贵的礼物。“安车”,一种小型的马车,可以坐乘(古代一般的马车都是立乘)。“驷马”,指用四匹马驾车。安车驾一马,礼尊者驾四马。“安车驷马”是对征聘对象的特殊的礼遇。〔7〕“轺传”,使者所乘的车,驾二马。“轺”,音yáo。〔8〕“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应对之事,并执行皇帝临时指派的任务,秩千石。〔9〕“邸”,音dǐ,王侯府第。汉代诸侯王都在长安设邸,以备朝觐时居住。“鲁邸”,鲁王在长安的的府第。〔10〕“说”,音yuè,通“悦”。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1〕周霸至胶西内史,〔2〕夏宽至城阳内史,〔3〕砀鲁赐至东海太守,〔4〕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5〕徐偃为胶西中尉,〔6〕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7〕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注释】〔1〕“孔安国”,字子国,为孔子十二世孙。“临淮”,汉郡名,治所在徐(今江苏泗洪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睢宁、宿迁、涟水以南地区(不包括扬州市、高宝湖附近和泗水)以及安徽嘉山、天长。〔2〕“胶西”,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胶河以西,高密以北地区。“内史”,官名,此谓诸侯王国的内史。汉于各诸侯王国设内史以理民政,秩二千石,成帝后废置,其职权归并于王国相。〔3〕“城阳”,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莒(今山东莒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莒县、沂南及蒙阴东部地。〔4〕“砀”,汉县名,属梁国,故治在今河南永城东北。“东海”,汉郡名,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5〕“长沙”,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华容、沅江、汉寿以西,邵阳市、衡阳市、酃县以北,以及江西莲花、湖北通城地。“缪”,通“穆”。〔6〕“中尉”,官名,汉于诸侯王国设中尉,掌治安及军事,相当于郡的都尉,秩比二千石。〔7〕“邹”,当是“驺”字之误。春秋邾国,战国时为驺,汉于其地置驺县,属鲁国,故治在今山东邹县东南。“驺”,唐以后始改为“邹”。“阙门”,复姓。“胶东”,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平度、莱阳、莱西等县及其迤南一带。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1〕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2〕乃弑也。”〔3〕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4〕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5〕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6〕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7〕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8〕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注释】〔1〕“清河王”,此指景帝子清河哀王刘嘉。当时清河国辖境约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都清阳,在今清河东南。“太傅”,官名。王国太傅负责辅导诸侯王,秩二千石。〔2〕“汤武”,汤是商代的开国之君;武即周武王,是周代的开国之君。在儒者的心目中,汤武是古代的圣君,如《易·革》所言,他们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王朝,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命”,天命,即天的意志。古代开基创业的君主托神权以自重,往往自称禀受天命。〔3〕“弑”,音shì,此指以臣杀君。〔4〕“桀”,即帝履癸,夏代最后一个王。夏代灭亡,桀被汤放逐于南巢(今安徽巢县)。“纣”,即帝辛,商代最后一个王。周武王伐商,纣兵败自焚。桀纣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5〕“与”,顺应,随从。〔6〕“关”,音guàn,通“贯”,此谓穿着。〔7〕“践”,登上。“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的位置为最尊,天子接见诸侯群臣,必南面而坐,后因以“南面”代称君位。〔8〕“食肉不食马肝”,古人误认马肝气热有毒,吃了会去杀人,所以有不食马肝的禁忌。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1〕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2〕乃使固入圈刺豕。〔3〕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4〕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注释】〔1〕“家人”,此指奴仆。〔2〕“司空”,官名。汉代宗正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少府属官有左右司空,职责都是管理服劳役的囚徒。“城旦”,汉代的一种刑罚,刑期四年,服筑城戍边的劳役。“司空城旦书”本指法律文书,窦太后信奉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认为儒家求治过急,在这里把儒家学说比作“司空城旦书”。〔3〕“圈”,兽栏。“豕”,此指野猪。〔4〕“假”,给予。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1〕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注释】〔1〕“薛”,汉县名,属鲁国,故地在今山东滕县南。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称公孙弘为“菑川薛人”,以薛县属菑川国,疑有误。

  韩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1〕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2〕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3〕自是之后,而燕赵间言凇妒氛哂珊:锷涛裆喜┦俊* 【注释】〔1〕“常山王”,指景帝子常山宪王刘舜。常山原名恒山,避文帝刘恒讳改常山。常山国辖境约当今河北唐河以南,曲阳、行唐、栾城、赵县、高邑、临城以西,内丘以北地区;都元氏,在今元氏西北。〔2〕“《内外传》”,据《汉书·艺文志》,韩婴撰有《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内传》阐述经义,在两宋之间亡佚。今存《韩诗外传》十卷,卷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不同,当非原书之旧。从内容看,《外传》与《诗》义无关,只是讲述若干故事,一一引《诗》为证。〔3〕“淮南”,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约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贲”,音féi,一说音bēn,姓。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2〕 【注释】〔1〕“朝错”,即晁错,颍川(今河南中部)人,早年曾习法家刑名之学,后于景帝初任御史大夫,创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以加强中央政权,改变因诸侯王势力过大而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反,景帝为暂时安扰吴楚等诸侯王,斩晁错于长安东市。详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2〕“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对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以东广大地区的称呼。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1〕欧阳生教千乘兒宽。〔2〕兒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兒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3〕及时时间行佣赁,〔4〕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5〕是时张汤方乡学,〔6〕以为奏谳掾,〔7〕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兒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8〕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位至御史大夫。〔9〕九年而以官卒。〔10〕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11〕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注释】〔1〕“欧阳生”,据《汉书·儒林传》,其人字伯和,千乘人。〔2〕“千乘”,汉郡名,治所在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辖境约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滨县等地。“兒”,音ní,姓,后世作“倪”。〔3〕“都养”,谓为众人治炊做饭。〔4〕“间”,音jiàn,暗中。“佣赁”,受雇为人劳作以取酬。〔5〕“廷尉史”,廷尉属下的一种低级官员。廷尉为九卿之一,掌刑狱之事。当时的廷尉是张汤。〔6〕“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由小吏起家,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用法严峻,摧抑权贵富商兼并之家,为武帝所宠信。后于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被朱买臣等人陷害,得罪自杀。详见本书《酷吏列传》。〔7〕“谳”,音yàn,议罪。“掾”,音yuàn,长官属吏的通称。〔8〕“见问”,垂问,赐问。“见”是表示他人的行为下及于己的敬词。〔9〕“张汤死后六年,兒宽位至御史大夫”,时为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10〕“九年而以官卒”,《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兒宽任御史大夫八年,卒于太初三年(公元前一○二年)。〔11〕“从容”,安闲随和。“从”,音cōng。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1〕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2〕而安国以今文读之,〔3〕因以起其家,〔4〕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注释】〔1〕“雒阳”,即洛阳,汉县名,当时是河南郡治所,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贾嘉”,据《汉书·儒林传》颜师古《注》,其人是文帝时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孙子。〔2〕“古文《尚书》”,景帝时鲁共王刘余毁坏孔子故居扩建自己的宫殿,在孔宅的夹墙中发现了一批古书。这批古书是秦始皇下焚书令后孔子后人偷偷藏起来的儒家经典,其中包括《尚书》。新发现的《尚书》内容同伏生所传的二十九篇相比,多出了十六篇。由于它是用科斗文(先秦古文字)书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相对而言,原先由伏生口授,儒生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尚书》则被称为今文《尚书》。〔3〕“今文”,指汉代通行的隶字。〔4〕“起其家”,清代学者何焯认为此谓别起一家,成为传授《尚书》的一个新的学派。其说可从。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1〕高堂生能言之。

   【注释】〔1〕“《士礼》”,《仪礼》的别称。

  而鲁徐生善为容。〔1〕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2〕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3〕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4〕桓生、单次,〔5〕皆尝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6〕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注释】〔1〕“容”,仪容,威仪。此指进退揖让,皆有法度。〔2〕“礼官大夫”,官名,职责为掌礼仪,备顾问。〔3〕“广陵”,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原称江都国,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改为广陵郡,元狩五年以其地置广陵国。〔4〕“公户”,复姓。〔5〕“单”,音shàn。〔6〕“瑕丘”,汉县名,属山阳郡,故治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淮阳”,汉郡名,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扶沟、太康、柘城、鹿邑、淮阳等地。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1〕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2〕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3〕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4〕官至中大夫。〔5〕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6〕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7〕鲁人周霸,莒人衡胡,〔8〕临菑人主父偃,〔9〕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注释】〔1〕“商瞿”,孔子弟子,鲁人,字子木。〔2〕“六世至齐人田何”,据本书《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自商瞿至田何为六世。《汉书·儒林传》则谓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3〕“东武”,汉县名,为琅邪郡治所,故地即今山东诸城。〔4〕“元光”,武帝年号。元光元年为公元前一三四年。〔5〕“中大夫”,官名,为皇帝侍从,备顾问应对,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后改称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6〕“即墨”,复姓。〔7〕“广川”,当时有广川国,又有广川县。广川国辖境约当今河北武邑、景县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以东及山东德州市地;都信都,即今河北冀县。广川县属广川国,故治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太子门大夫”,官名,为太子僚属,秩六百石。〔8〕“莒”,汉县名,属城阳国,故治即今山东莒县。〔9〕“临菑”,汉县名,属齐国,故治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主父偃”,其人初习纵横家术,又通《易》、《春秋》,元光年间上书求用,得到武帝的赏识。曾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抑制豪强贵族兼并土地,设置朔方郡以防御匈奴,所言都被武帝采纳,一年之中四次升官。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任齐相,掌握了齐王刘次昌与其姊通奸的隐私。刘次昌惧罪自杀,主父偃也因胁迫亲王致死而得罪族诛。详见本书《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复姓。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1〕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2〕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3〕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4〕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5〕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6〕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注释】〔1〕“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谓弟子以从学时间长短先后递相传受,即让先来从学的弟子教授后来的弟子。〔2〕“江都”,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江都王刘建因罪自杀,国废为广陵郡,后又改为广陵国。〔3〕“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案:董仲舒发挥阴阳五行的学说,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道与人事密切相关,之所以有天灾和怪异的自然现象发生,是因为人世的政治伦理有所缺失,致使阴阳失调,而上帝即以天变灾异作为警告。他即用这套理论来推验《春秋》所记的各种灾异,解释一些自然现象。〔4〕“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董仲舒认为久旱不雨是因为阳气太盛,久雨不晴是因为阴气太盛,求雨或止雨除了应修明政治外,还要用祈禳的办法。在他所撰的《春秋繁露》中专门立有《求雨》、《止雨》之章。“闭”,幽闭。“闭诸阳”指闭南门(南属阳)、禁举火(火属阳)、丈夫欲藏匿(丈夫谓男子,男属阳)之类。“纵”,放纵。“纵诸阴”指开北门(北属阴)、水洒人(水属阴)、女子欲和且乐(女属阴)之类。〔5〕“辽东”,汉郡名,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辖境约相当于今辽宁大淩河以东地区。“高庙”,祭祀汉高祖的庙。汉时各郡国都有高庙。“灾”,此指火灾。辽东高庙灾是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的事。〔6〕“当”,判罪。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1〕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2〕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3〕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4〕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5〕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6〕 【注释】〔1〕“攘”,音ráng,排斥,抵御。“外攘四夷”指武帝时征伐匈奴、南越、闽越、朝鲜、西南夷的各次战争。〔2〕“希世”,迎合世俗。〔3〕“从谀”,怂恿奉承。“从”,音sǒng,通“怂”。〔4〕“胶西王”,指景帝子胶西于王刘端。据本书《五宗世家》,刘端为人阴险狠毒,朝廷派到胶西去任相的官员,往往被他设计陷害或下毒谋杀。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任胶西相,是想置之于死地。〔5〕“五世”,自高祖以下,经惠帝、文帝、景帝至当时在位的皇帝(后谥武帝),为五世。〔6〕“公羊氏”,公羊是复姓,此指公羊高。其人相传是战国齐人,曾为《春秋》作传,世称《春秋公羊传》,所传多发明微言大义,又涉谶纬之说,汉代武帝、宣帝时由于董仲舒等人的鼓吹倡导,公羊之学曾盛行一时。

  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1〕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注释】〔1〕“谷梁《春秋》”,谷梁是复姓,此指谷梁赤。其人相传是战国鲁人,曾为《春秋》作传,世称《春秋谷梁传》。所传以解释《春秋》体例为主。《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合称《春秋三传》。

  仲舒弟子遂者:〔1〕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2〕褚大至梁相。〔3〕步舒至长史,〔4〕持节使决淮南狱,〔5〕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6〕至于命大夫;〔7〕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8〕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注释】〔1〕“遂”,登进,此指功成名就。〔2〕“温”,汉县名,属河南郡,故治在今河南温县西。〔3〕“梁”,当时的一个诸侯王国,都雎阳(今河南商丘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地。〔4〕“长史”,官名。汉制丞相、太尉等高级官府设有长史,秩千石,负责督率其他属官。“长”,音zhǎng。〔5〕“节”,符节,古代用以表示使者身份的一种凭证。“淮南狱”,指淮南王刘安谋反的案件。刘安为高祖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前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继位,景帝时即广纳宾客,多蓄攻战兵械,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至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事败自杀。这一案件牵连颇广,其他诸侯王如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非、胶东王刘寄等也都受到追究。〔6〕“通”,通显,仕宦顺利。〔7〕“命大夫”,受有各种称号的大夫,如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秩八百石至比二千石不等。〔8〕“郎”,皇帝的侍从官员,分侍郎、中郎、郎中等,隶属于郎中令(光禄勋),平时轮流宿卫宫廷,皇帝出行则扈从警卫。又有议郎,备顾问应对。郎官秩位不高,仅为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却是晋升其他较高级官员的一个阶梯。“谒者”,官名,掌管朝会赞礼,引见宾客,隶属于郎中令(光禄勋),秩比三百石至比六百石不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