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李解民注译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1〕皆异能之士也。〔2〕德行:〔3〕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4〕冉有,季路。言语:〔5〕宰我,子贡。文学:〔6〕子游,子夏。师也辟,〔7〕参也鲁,〔8〕柴也愚,〔9〕由也■,〔10〕回也屡空。〔11〕赐不受命而货殖焉,〔12〕亿则屡中。〔13〕【注释】〔1〕“孔子”,名丘,字仲尼,氏孔,殷人后裔,宋国贵族后代,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在鲁国从政,先后担任委吏、乘田、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但不得重用。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样没得各国诸侯采用。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春秋》等古典文献和周代的礼仪音乐,被奉为儒家始祖。汉以后,孔子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影响极为深广。由其弟子编纂的《论语》,较集中地保存了他的言行和思想。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详见本书《孔子世家》。“受业身通者”,按本书《孔子世家》云“身通六艺者”,又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郑环曰:“宋大观四年议礼局言:《史记·弟子传》曰受业身通六艺者……”,则此“身通”当指六艺而言。“六艺”,或为省略,或系脱夺。“七十有七人”,关于孔子高足弟子的人数,有不同记载。《汉书·地理志下》云“弟子受业而通者七十有七人”,与此同。又《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名为七十二人,实也是七十七人。另有作“七十二人”者,如本书《孔子世家》及文翁《礼殿图》、《后汉书·蔡邕传》、《水经注》八、汉鲁峻《冢壁像》、《魏书·李平传》等。还有作“七十人”,者,本书《伯夷列传》,《孟子·公孙丑上》,《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遇合》,《淮南子》、《泰族》、《要略》,《汉书·艺文志》、《楚元王传》等。所谓“七十”,当系举成数而言。〔2〕“异能”,特殊才能,才能出众。〔3〕“德行”,道德行为。“行”,音x0ng,旧读x9ng,行为。按自“德行”至“子夏”,当是孔子对这十个弟子的评价。“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皆为对他们十人特长所作的分类归纳。〔4〕“政事”,行政事务。〔5〕“言语”,言辞口才。〔6〕“文学”,文献典籍。〔7〕“师”,颛孙师,详后。“辟”,音pì,通“僻”,偏僻,偏激。〔8〕“参”,曾参,详后。“鲁”,钝挫,迟钝。〔9〕“柴”,高柴,详后。“愚”,愚笨。〔10〕“由”,仲由,即季路,详后。“■”,音4n,粗鲁。〔11〕“回”,颜回,即颜渊,详后。“屡”,常,经常。“空”,空乏,贫穷。〔12〕“赐”,端沐赐,即子贡,详后。“命”,教命,教诲。或谓天命,或谓官命。“货殖”,居积货物,经营增值。即经商。〔13〕“亿”,通“臆”,预料,揣度。“中”,音zh^ng,适中,猜中,算中。按自“德行”以下至此,见《论语·先进》。

  孔子之所严事:〔1〕于周则老子;〔2〕于卫,〔3〕蘧伯玉;〔4〕于齐,〔5〕晏平仲;〔6〕于楚,〔7〕老莱子;〔8〕于郑,〔9〕子产;〔10〕于鲁,〔11〕孟公绰。〔12〕数称臧文仲、〔13〕柳下惠、〔14〕铜鞮伯华、〔15〕介山子然,〔16〕孔子皆后之,不并世。〔17〕【注释】〔1〕“严”,尊敬。“事”,服事,对待。〔2〕“周”,朝代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所建,姬姓,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向东迁徙,建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以前史称西周,东迁以后称东周。东周习惯上依司马迁的《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以公元前四七六年为界划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两个时期。公元前二五六年被秦国所灭。此“周”当指东周京都洛邑。“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他的姓名、身世,传说不一。本书《老子列传》即有三说。一说氏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当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居,著《道德经》。或谓即楚人老莱子。或谓即周太史儋。详见本传。〔3〕“卫”,国名,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之弟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当时大国。公元前六六○年被翟人击败,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沦为小国。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公元前二五四年被魏国所灭。后一度复国,都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公元前二○九年被秦所灭。〔4〕“蘧伯玉”,氏蘧(音qú),“蘧”或作“璩”,名瑗,字伯玉,谥成,蘧庄子无咎之子,卫国大夫。〔5〕“齐”,国名,西周初年所封异姓诸侯国,姜姓,始封君吕尚,建都营丘,改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领有今山东北部。春秋初年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国力强盛,称霸诸侯。春秋后期君权逐渐转入大臣田(亦作“陈”)氏家族。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6〕“晏平仲”,即晏婴,氏晏,名婴,字平仲,或谓谥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卿晏弱之子,袭父职任齐卿,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卒于公元前五○○年。有《晏子春秋》一书传世,系后人撰作,集中记载了他的言行。详见本书《管晏列传》。〔7〕“楚”,国名,芈姓,原为古代南方部族。西周初,其首领熊鬻归附周文王,立国于荆山一带。熊鬻后裔熊绎于周成王时受封子爵,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疆土向长江中游拓展。公元前七○四年,楚君熊通自号武王,其子熊赀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庄王时称霸,辖境西北至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至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是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公元前五○四年迁都鄀,亦称鄢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战国时疆域东北到达今山东南部,西南及于今广西东北。公元前二七八年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二四一年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二二三年被秦国所灭。〔8〕“老莱子”,楚人,隐居耕作蒙山下,楚王闻其贤,打算起用,他又至江南隐居,终身不仕,撰作十五篇。《汉书·艺文志》道家有《老莱子》十六篇,其逸已久。参看本书《老子韩非列传》。〔9〕“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即郑桓公,公元前八○六年受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周幽王时,郑桓公将财产、部族向东转移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时,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领有今河南中部之地。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王室卿士,春秋初强盛一时。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三七五年被韩国灭亡。〔10〕“子产”,名侨(或作“乔”);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郑穆公之孙,故氏公孙;子国之子,故又氏国。亦称“公孙侨”、“国侨”、“公孙成子”等。公元前五五四年为郑卿。公元前五四三年执政,实行改革。于公元前五二二年去世。〔11〕“鲁”,国名,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就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建都曲阜(今山东曲阜),领有今山东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春秋后期公室被卿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所瓜分。公元前二五六年被楚国灭亡。〔12〕“孟公绰”,鲁国大夫。按《论语·宪问》云:“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孟公绰语。〔13〕“数”,音shuò,屡次,频繁。“称”,称道,称赞。“臧文仲”,氏臧,名辰,字文仲,亦称“臧孙”,鲁孝公后裔,任鲁卿大夫,历仕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四朝,卒于公元前六一七年。〔14〕“柳下惠”,氏展,名获,字禽,亦称“展获”、“展禽”;谥惠,食邑于柳下,故称“柳下惠”,鲁国大夫,曾任士师。〔15〕“铜鞮伯华”,即羊舌赤,氏羊舌,名赤,字伯华,晋卿羊舌职之子,食邑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故称“铜鞮伯华”,晋国大夫。〔16〕“介山之然”,即“介之推”(或作“介子推”),名推(或作“绥”),字然,晋文公未即位前流亡时的侍臣。晋文公结束流亡登上君位后,赏赐随从人员,未及于他,他便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后晋文公寻找而不获,将绵上作为其封田,本书《晋世家》云:“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故后人以“介”或“介山”称呼他,又称“介子”、“介推”、“介山子推”。“介山之然”的“之”和“介之推”的“之”,当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所云,系语助词。另《庄子·盗跖》云:”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楚辞·九章·惜往日》亦云:“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所传有异,但均以“介之推”为忠臣贤士。〔17〕“并世”,同世,同时代。按《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云:“孔子曰:‘……其为人之渊泉也,多闻而难诞也,不内辞,足以没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生,国家无道,其默足以容,盖桐提伯华之行也。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亡汲汲,盖蘧伯玉之行也。孝子慈幼,允德禀义,约货去怨,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平仲之行也。德恭而行仁,终日言,不在尤之内,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位而不援其上,观于四方也,不忘其亲,苟思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学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山子推之行也。’”较集中地汇录了所谓孔子对铜鞮伯华、蘧伯玉、柳下惠、晏平仲、老莱子、介山子推的评说,可参看。

  颜回者,〔1〕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2〕【注释】〔1〕“颜回”,氏颜,名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后被尊为“亚圣”、“复圣”。〔2〕“少孔子三十岁”,依此推算,则颜回生于公元前五二一年。按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枫山、三条本‘岁’上有‘七’字。”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云:“回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下脱‘七’字。”依此,则颜回生于公元前五一四年。又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认为“少孔子三十岁原是‘四十’之误”。依此,则颜回生于公元前五一一年。

  颜渊问仁。〔1〕孔子曰:“克己复礼〔2〕,天下归仁焉。”〔3〕【注释】〔1〕“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准则。具体包括多种含义。此处所说的“克己复礼”,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2〕“克”,克制,约束。“复”,归复,归依。“礼”,礼仪制度,此指周代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由周公所制定的周礼是冶国之本,恢复周礼是他的最终政治理想。“克己复礼”,按《左传》昭公十二年云:“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知“克己复礼”为古语,且为“仁”的一项内容。〔3〕“归”,与,称许。“焉”,句末语气词,表叙述。按语见《论语·颜渊》。原作:“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为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司马迁此处约取其语。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1〕一瓢饮,〔2〕在陋巷,〔3〕人不堪其忧,〔4〕回也不改其乐。”〔5〕“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6〕亦足以发,〔7〕回也不愚。”〔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9〕唯我与尔有是夫!”〔10〕【注释】〔1〕“箪”,音d1n,古代一种竹制的盛饭容器。〔2〕“瓢”,音pi2o,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或盛酒器。“饮”,饮料,汤水。〔3〕“陋”,狭小,狭窄。〔4〕“堪”,音k1n,承当,忍受。〔5〕按此语见《论语·雍也》。〔6〕“省”,音x@ng,省察,考察。〔7〕“发”,发明,发挥。〔8〕按语见《论语·为政》。“回也如愚”,原作:“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语意较显豁。〔9〕“舍”,舍弃,此指不用。〔10〕“尔”,你。“是”,此,这。指称上面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按语见《论语·述而》。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1〕孔子哭之恸,〔2〕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3〕鲁哀公问:〔4〕“弟子孰为好学?”〔5〕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6〕不贰过。〔7〕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8〕【注释】〔1〕“蚤”,通“早”。按颜回的享年及卒年,说法不一。颜回年寿,《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作“三十一”;《史记索隐》、《文选·辨命论》《注》所引《家语》和《列子·力命》,均作“三十二”;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孝辨》卷一《孔鲤颜回卒年考》则以为当作“四十一”。关于颜回的卒年,分别有公元前四九○、前四八三、前四八一年三说。颜回的生卒年,主要有以下四说:1.公元前五一二至前四九○年。依《史记》颜回小孔子三十岁,与别本《家语》颜回寿“三十二”而作的推算。此说流行较广,如《辞源》、《辞海》均采此说。其实最不可信。前人据《论语》本身材料已有驳正,可参看《史记志疑》。2.公元前五一四年至前四八三年。此为阎若璩说(见《四书释地又续》)。3.公元前五一一年至前四八一年。此为毛奇龄说(见《论语稽求篇》)。4.公元前五二一年至前四八一年。此为钱穆说。后三说皆有可能,但目前无法论定。〔2〕“恸”,音t^ng,极其悲痛,悲痛之极。按语见《论语·先进》。〔3〕“门人”,门徒,弟子。“益”,更,更加。按《尚书大传》云:“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4〕“鲁哀公”,名蒋(或作“将”),鲁定公之子,母定姒,公元前四九四年至前四六七年在位。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5〕“孰”,谁,哪个。“好”,音hào,爱好。〔6〕“迁”,迁徙,转移。〔7〕“贰”,再,重复。“过”,过失,过错。〔8〕“亡”,通“无”。按自“哀公问”至此见《论语·雍也》。“今也则亡”下,《论语》还有“未闻好学者也”一句。

  闵损,〔1〕字子骞。〔2〕少孔子十五岁。〔3〕【注释】〔1〕“闵损”,氏闵,名损,鲁国人。〔2〕“骞”,音qi1n。〔3〕“少孔子十五岁”,依此推算,则闵损生于公元前五三六年。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2〕“如有复我者,〔3〕必在汶上矣。〔4〕【注释】〔1〕“间”,音ji4n,非间,非议。“昆弟”,兄弟。按语见《论语·先进》。〔2〕“污君”,污秽的君主。“禄”,俸禄,古代多以粮食作为俸禄。按《论语·雍也》云:“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则此“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当指闵子骞拒绝季氏任用之事。〔3〕“复”,再,此指再次征召。〔4〕“汶”,音wèn,水名,即今大汶河。源出今山东莱芜北,向西南流,经东平南,至梁山东南流入济水。“汶上”,即汶阳,汶水之北。汶阳之地原为鲁地,后被齐国夺占。则此“汶上”实指齐国。

  冉耕,〔1〕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

  【注释】〔1〕“冉耕”,氏冉,名耕,鲁国人,比孔子小七岁,生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据《论衡·自纪篇》云:“鲧恶禹圣;叟顽舜神;伯牛寝疾,仲弓洁全……”则冉耕为冉雍之父。而《史记索隐》引《家语》云冉雍“为伯牛之宗族”。

  伯牛有恶疾,〔1〕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2〕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3〕命也夫!”〔4〕【注释】〔1〕“恶疾”,痛苦难治的疾病。《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休注云:“恶疾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论之属也”。《淮南子·精神》云“冉伯牛为厉”。《论衡·自纪篇》云“伯牛寝疾”。按“厉”通“疠”,为麻疯病。“寝疾”,为卧床不起之病。〔2〕“牖”,音yǒu,窗户。“执”,持,握。〔3〕“斯”,这,这样的。〔4〕按语见《论语·雍也》。

  冉雍,〔1〕字仲弓。

  【注释】〔1〕“冉雍”,氏冉,名雍,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

  仲弓问政。〔1〕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2〕使民如承大祭。〔3〕在邦无怨,〔4〕在家无怨。”〔5〕【注释】〔1〕“仲弓问政”,按自此以下语见《论语·颜渊》。“问政”,《颜渊》作“问仁”。〔2〕“大宾”,重要宾客,贵宾。“出门如见大宾”,按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枫山本、三条本在“出”字前有“仁之道”三字。〔3〕“使”,役使,使用。“承”,承受,承当。〔4〕“邦”,国,国家。“在邦”,指在诸侯国中任职。按“在邦无怨”前,《论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5〕“家”,当时称卿大夫为家。“在家”,指在卿大夫家中任职。或谓在自己家中。

  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1〕【注释】〔1〕“南面”,面南,面向南。坐北朝南,为古人尊位,因此“南面”常用以指称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尊长。按语见《论语·雍也》。

  仲弓父,贱人。〔1〕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其舍诸?”〔4〕【注释】〔1〕“贱”,地位低下。〔2〕“犁牛”,耕牛。或谓毛色不纯的牛。“子”,子女,此指牲口的下一代。“骍”,音x9n,毛色纯赤。“角”,指牛角长得周正。〔3〕“虽”,纵然,即使。“用”,使用,此指用作牺牲(祭祀的供品)。〔4〕“山川”,此指山川神灵。“其”,通“岂”,难道。“诸”,之乎。按语见《论语·雍也》。

  冉求,〔1〕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2〕为季氏宰。〔3〕【注释】〔1〕“冉求”,氏冉,名求,《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仲弓之族”,鲁国人。〔2〕“少孔子二十九岁”,据此推算,则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3〕“季氏”,即季孙氏,鲁国世卿。“宰”,家宰,家臣之长。“为季氏宰”,按《孟子·离娄上》云“求也为季氏宰”。

  季康子问孔子曰:〔1〕“冉求仁乎?”曰:“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求也可使治其赋。〔4〕仁则吾不知也。”复问:“子路仁乎?”〔5〕孔子对曰:“如求。”

  【注释】〔1〕“季康子”,氏季孙,名肥,谥康,故亦称“季孙肥”,季桓子之子,鲁国卿大夫,公元前四九一年至前四六八年执政。按以下对话,见《论语·公冶长》,文字有较大出入。且此“季康子”,《论语》作“孟武泊”。〔2〕“室”,家室,民户。“邑”,都邑,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通常也为一级居民组织的行政单位。此指卿大夫的采邑。采邑经国君封赐后,由卿大夫派人管理,所收租税,归卿大夫享用。〔3〕“乘”,音sh8ng,车乘,兵车,古时以一车四马为一乘。“百乘之家”,指拥有兵车一百辆的卿大夫之家。〔4〕“赋”,赋税,指军赋、田税。按鲁国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初税亩”,于鲁成公元年(公元前五九○年)“作丘甲”,于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四八三年)实行“用田赋”。“求也可使治其赋”,按《论语·先进》云:“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孟子·离娄上》云:“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由此可见冉求“可使治其赋”的具体含义。〔5〕“子路”,即仲由,仲由字子路。详下。

  求问曰:“闻斯行诸?”〔1〕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子华怪之:〔3〕“敢问问同而答异?”〔4〕孔子曰:“求也退,〔5〕故进之;〔6〕由也兼人,〔7〕故退之。”〔8〕【注释】〔1〕“斯”,则,就。“诸”,之乎。〔2〕“如之何”,如何,怎么。〔3〕“子华”,即公西赤,公西赤字子华,孔子弟子。详后。“怪”,奇怪,此用作动词,感到奇怪。〔4〕“敢”,胆敢,自言冒昧之词。〔5〕“退”,退缩,拘谨。〔6〕“进”,促进,鼓励。〔7〕“兼人”,胜过人,此指做事好胜争强。〔8〕“退”,贬退,抑制。按此节文字本《论语·先进》而有所缩略。

  仲由,〔1〕字子路,〔2〕卞人也。〔3〕少孔子九岁。〔4〕【注释】〔1〕“仲由”,氏仲,名由。〔2〕“子路”,《史记索隐》引《家语》云一字季路。按“季”当系仲由排行,故可与字连称,犹如孔子字尼,而常称仲尼。〔3〕“卞”,或作“弁”,鲁国邑名,在今山东泗水东。〔4〕“少孔子九岁”,依此计算,则仲由生于公元前五四二年。卒于公元前四八○年。

  子路性鄙,〔1〕好勇力,志伉直,〔2〕冠雄鸡,〔3〕佩豭豚,〔4〕陵暴孔子。〔5〕孔子设礼,〔6〕稍诱子路,〔7〕子路后儒服委质,〔8〕因门人请为弟子。〔9〕【注释】〔1〕“鄙”,鄙朴,质朴。〔2〕“伉”,音kàng,通“亢”,刚强。“直”,直率。〔3〕“冠雄鸡”,戴形似雄鸡的冠。〔4〕“豭”,音ji1,公猪。“豚”,音t*n,小猪。“豭豚”,公猪。按《庄子·盗跖》《释文》引李颐云作“豭斗”。此为佩带之物。洪颐煊《读书丛录》释为用豭豚皮制成的剑饰,可备一说。按《庄子·盗跖》有“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史记集解》云:“冠以雄鸡,佩以豭豚。”则“豭豚”也有可能为长剑之名。〔5〕“陵暴”,欺侮,欺压。〔6〕“设礼”,设施礼教。〔7〕“稍”,逐渐。〔8〕“儒服”,儒生穿戴的衣帽。“委”,致送。“质”,通“贽”,古代初次求见时所送的礼物,也可专指致送老师的礼物。“委贽”,致送见面礼。这里指致送拜师礼。〔9〕“因”,通过。“门人”,门徒,即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1〕劳之。”〔2〕请益。〔3〕曰:“无倦。”〔4〕【注释】〔1〕“先之”,为百姓之先,即带头示范。〔2〕“劳”,旧读lào,慰劳。〔3〕“请益”,请求增益,此指请求多回答一些。〔4〕“倦”,疲倦,懈怠。按语见《论语·子路》。

  子路问:“君子尚通乎?”〔1〕孔子曰:“义之为上。〔2〕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3〕则盗。”〔4〕【注释】〔1〕“君子”,这里指有身份地位的人,即当时的贵族官僚。“尚”,崇尚。〔2〕“义”,指行为合乎礼法和道德规范。“义之为上”,按《论语·阳货》作“义以为上”。“上”,通“尚”。〔3〕“小人”,这里指相对于“君子”而言的没有身份地位的平民百姓。〔4〕按语见《论语·阳货》。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1〕唯恐有闻。〔2〕【注释】〔1〕“未之能行”,即未能行之。〔2〕“有”,又。按语见《论语·公冶长》。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1〕其由也与!”〔2〕“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4〕“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5〕其由也与!”〔6〕“由也升堂矣,〔7〕未入于室也。”〔8〕【注释】〔1〕“片言”,半言,片言只语。或谓即“单辞”,指一面之辞。“折”,断,判决。“狱”,讼事,诉讼案件。〔2〕“其”,副词,大概,恐怕。“与”,通“欤”,语气词,表示推测。〔3〕“材”,材料,此指制造渡海木筏的材料。按此语见《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或谓“材”通“裁”,或谓通“哉”。〔4〕“不得其死”,不得好死。“然”,句末语气词,用法同“焉”。按语见《论语·先进》。〔5〕“衣”,音yì,动词,穿。“敝”,坏,破旧。“缊袍”,以乱麻作絮的破袍。“貉”,音hé,亦称“狗獾”。其毛皮可做皮衣。“衣狐貉者”,穿着用狐貉之皮做的袍子。〔6〕按语见《论语·子罕》。〔7〕“堂”,厅堂。〔8〕“室”,内室。按先进门,次登堂,后入室,孔子以此表示学问道德由低到高的几个阶段。入室为最高阶段。按语见《论语·先进》。

  季康子问:〔1〕“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2〕不知其仁。”

  【注释】〔1〕“季康子”,按此节见《论语·公冶长》,原文所问者为孟武伯。〔2〕“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千乘之国在春秋时代为大国。

  子路喜从游,〔1〕遇长沮、桀溺、荷■丈人。〔2〕【注释】〔1〕“从”,跟从,随从。此指跟随孔子。〔2〕“长沮、桀溺”,二隐者名。见《论语·微子》,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云:“此盖以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丈人之类。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也。”可备一说。“荷”,音h8,扛,“■”,音di4o,古时耘田的一种竹器。“丈人”,老人。“荷■丈人”,扛着■的老人。按《论语·微子》,云:“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为季氏宰,〔1〕季孙问曰:〔2〕“子路可谓大臣与?”〔3〕孔子曰:“可谓具臣矣。”〔4〕【注释】〔1〕“季氏宰”,季氏家宰,季氏家臣之长。〔2〕“季孙”,按《论语·先进》作“季子然”,季孙氏族人。〔3〕“大臣”,重臣,辅佐大臣。〔4〕“具臣”,备位充数之臣,指一般的臣僚。按语见《论语·先进》。

  子路为蒲大夫,〔1〕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2〕恭以敬,可以执勇;〔3〕宽以正,可以比众;〔4〕恭正以静,可以报上。”〔5〕【注释】〔1〕“蒲”,卫国邑名,在今河南长垣。“蒲大夫”,蒲邑行政长官。〔2〕“语”,音yù,告诉,告诫。〔3〕“执”,控制,驾驭。按《说苑·政理》、《孔子家语·致思》作“摄”。〔4〕“比”,亲近,安抚。按《说苑·政理》作“容”。〔5〕“报”,回报,报答。《说苑·政理》作“亲”。按本节可参看《说苑·政理》、《孔子家语·致思》。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1〕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2〕惧诛出奔。〔3〕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4〕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5〕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6〕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7〕蒉聩乃与孔悝作乱,〔8〕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9〕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10〕谓子路曰:“出公去矣,〔11〕而门已闭,子可还矣,〔12〕毋空受其祸。”〔13〕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14〕子羔卒去。〔15〕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16〕蒉聩与孔悝登台。〔17〕子路曰:“君焉用孔悝?〔18〕请得而杀之。”〔19〕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20〕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21〕击断子路之缨。〔2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23〕遂结缨而死。〔24〕【注释】〔1〕“卫灵公”,卫国国君,名元,卫襄公之子,母婤姶,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前四九三年在位。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南子”,亦称“釐夫人”,宋女。〔2〕“蒉聩”,音ku4iku9,亦作“蒯聩”,即卫庄公。因与南子构恶,于公元前四九六年出奔宋国。于公元前四八○年返回卫国国都即位,于公元前四七八年被戎州人己氏所杀。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得过”,得罪。〔3〕“惧诛出奔”,按《左传》定公十四年和本书《卫康叔世家》,蒉聩于卫灵公三十九年(公元前四九六年)因谋杀南子不成而出奔宋国。〔4〕“公子郢”,卫灵公庶子,名郢,或作“逞”,字子南,谥昭。〔5〕“亡人太子”,指太子蒉聩,当时逃亡在外。“辄”,卫灵公之孙,卫庄公之子,于公元前四九二年至前四八一年、公元前四七六年至前四六九年两度在位。详见本书《卫康叔世家》。〔6〕“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卫出公第一次在位十二年(公元前四九二年至前四八一年),其间蒉聩一直居住在卫国戚邑。〔7〕“孔悝”,氏孔,名悝,排行叔,亦称“孔叔”,孔文子圉之子,母孔伯姬为蒉聩之姊,卫国执政大夫,于公元前四八○年拥立蒉聩即位,不久出奔宋。“悝”,音ku9。“孔悝之邑宰”,即孔悝采邑之宰。〔8〕“蒉聩乃与孔悝作乱”,指蒉聩与其姊孔伯姬及浑良夫合谋,胁迫孔悝作内应,驱逐卫出公以夺取君位。详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和本书《卫康叔世家》。〔9〕“方”,当,正方。〔10〕“子羔”,即高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时为卫国大夫。详后。“卫城门”,指卫都城门。〔11〕“出公”,《史诠》曰:“‘出公’当作‘卫君’。”子羔当时不可能以谥号相称,当系追述之词。“去”,离开。〔12〕“还”,返回。〔13〕“毋”,不要。“空”,白白,徒然。〔14〕“食其食”,吃孔悝的粮食,即得到孔悝发给的俸禄,指子路做孔悝的家臣。〔15〕“卒”,终于,结果。〔16〕“造”,往,到。“造蒉聩”,到蒉聩处。当时蒉聩在孔悝家。〔17〕“台”,指孔悝家中之台。〔18〕“焉”,安,哪里。〔19〕“得”,得到,获得。〔20〕“燔”,音fán,焚烧。〔21〕“下”,使动用法,让……下台。“石乞、壶黡”,二人均为蒉聩侍臣。按“壶黡”,《左传》哀公十五年和本书《卫康叔世家》作“盂黡”,《汉书·古今人表》作“狐黡”。“黡”,音y3n。〔22〕“缨”,系在颔下的冠带。〔23〕“免”,脱。〔24〕“遂”,就,于是。“结”,打结。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1〕由死矣!”已而果死。〔2〕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3〕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4〕【注释】〔1〕“嗟”,音ju5,感叹声。“乎”,语助词。〔2〕“已而”,事后,不久。按自上节“初……”至此,见《左传》哀公十五年及本书《卫康叔世家》。〔3〕“恶言”,诽谤中伤的话。按《尚书大传》云:“孔子曰:‘……自吾得由也,恶言不至于耳,……’”当为司马迁所本。〔4〕“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按张文虎《校史记札记》曰:“此与上下文皆不相涉。《索隐》本出此九字于子贡传‘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条后。疑今本错简”。

  宰予,〔1〕字子我,利口辩辞。〔2〕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3〕君子三年不为礼,〔4〕礼必坏;三年不为乐,〔5〕乐必崩。旧谷既没,〔6〕新谷既升,〔7〕钻燧改火,〔8〕期可已矣。”〔9〕子曰:“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10〕闻乐不乐,〔11〕故弗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2〕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13〕【注释】〔1〕“宰予”,氏宰,名予,鲁国人。〔2〕“利口辩辞”,即口利辞辩,嘴快而言辞雄辩。按宰成以善于谈说而被列为具有“言语”特长。〔3〕“三年之丧”,儒家主张父母死亡,子女应当服丧三年。“已”,太。〔4〕“为”,行,举行。“礼”,礼仪。〔5〕“乐”,音乐。〔6〕“旧谷”,旧粮,陈粮。“没”,尽,此指吃尽。〔7〕“新谷”,新粮。“升”,登场,收获。〔8〕“钻燧”,古时取火的一种方法。分别用木制成钻和燧,然后以钻木钻燧木,通过强烈摩擦取得火种。按揭子宣《璇玑遗述》云:“如榆刚取心一段为钻,柳刚取心方尺为盘,中凿眼,钻头大旁,取窦寸许,用绳力牵如车,钻则火星飞爆出窦,薄煤成火矣。”“改火”,更火,更换火种。古代有每年定时更换火种的习俗。按《史记集解》云:“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檀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9〕“期”,音jī,一年,一周年。“已”,止,停止。〔10〕“旨”,味美,此指美味食物。〔11〕“闻乐不乐”,前一个“乐”,音yu8,音乐;后一个“乐”,音lè,快乐,高兴。〔12〕“免”,脱离。“怀”,怀抱。〔13〕“通义”,即“通仪”,通行的丧仪。按自“问”以下至此,见《论语·阳货》。

  宰予昼寝。〔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2〕粪土之墙不可圬也。”〔3〕【注释】〔1〕“昼”,白天。“寝”,睡,睡觉。〔2〕“朽”,腐朽,腐烂。“雕”,雕琢。〔3〕“粪土”,秽土,脏土。“圬”,音wū,通“杇”,涂饰墙壁的工具,即镘,俗称瓦刀。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杇涂饰墙壁。按语见《论语·公冶长》。

  宰我问五帝之德。〔1〕子曰:“予非其人也!”〔2〕【注释】〔1〕“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远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详见本书《五帝本纪》。“德”,道德,德行,此泛指有关情况。〔2〕“予非其人也”,言宰予不是能修明五帝之德的人。按关于宰予和孔子就五帝德的问对,详见《大戴礼记·五帝德》。

  宰我为临菑大夫,〔1〕与田常作乱,〔2〕以夷其族,〔3〕孔子耻之。〔4〕【注释】〔1〕“临菑”,即临淄,齐国都城,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临淄大夫”,临菑行政长官。〔2〕“与”,音yù,参预。“田常”,氏田,亦作“陈”;名常,亦作“恒”;谥成,故亦称“田常”、“陈恒”、“田成子”、“陈成子”等。齐国大夫,陈釐子乞之子。继承其父大斗出、小斗进的做法,争取民心。公元前四八一年,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铲除公族中强者,扩大自己封邑,开创田氏专擅齐国权柄的局面。详见本书《田敬仲完世家》。〔3〕“夷”,夷灭,杀灭。“族”,家族。〔4〕“耻之”,以此为耻。按前人多不信宰予参预田常作乱而死之事,认为司马迁误记。《史记索隐》云:“按《左氏传》无宰我与田常作乱之文;然有阚止字子我,而因争宠,遂为陈恒所杀。恐字与宰予相涉,因误云然。”清代不少学者也力辩其无。今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宰我死齐考》认为此说出于战国田氏对宰予的仇恨和诬谄。考本书《李斯列传》云:“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于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杀宰予于庭,即弑简公于朝,遂有齐国。”又《田敬仲完世家》云:“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常与田氏有郤。……田常于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所言与此各有■牾,可见司马迁所述必有讹误。

  端沐赐,〔1〕卫人,字子贡。〔2〕少孔子三十一岁。〔3〕【注释】〔1〕“端沐赐”,氏端沐,或作“端木”,名赐。〔2〕“子贡”,或作“子赣”。按钱大昕《廿二史札记》云:“古人名字必相应,《说文》‘赣,赐也。’‘贡,献功也’。则端木子之字当为子赣无疑。”可备一说。〔3〕“少孔子三十一岁”,按此推算,则端沐赐生于公元前五二○年。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1〕问曰:“汝与回也孰愈?”〔2〕对曰:“赐也何敢望回!〔3〕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4〕【注释】〔1〕“黜”,通“绌”,屈,亏屈。〔2〕“愈”,胜,胜过。〔3〕“望”,通“方”,比。〔4〕按自“问曰”至此,见《论语·公冶长》。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1〕曰:“何器也?”曰:“瑚琏也。”〔2〕【注释】〔1〕“器”,器物,器具。〔2〕“瑚琏”,音h*li3n,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放粮食的器皿,簠形方,簋形圆,属于宗庙重器。《史记集解》云:“包氏曰:‘瑚琏,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宗庙之贵器。’”按自“问曰”至此,见《论语·公冶长》。

  陈子禽问子贡曰:〔1〕“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3〕在人。贤者识其大者,〔4〕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5〕而亦何常师之有!”〔6〕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7〕求之与?抑与之与?”〔8〕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9〕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10〕【注释】〔1〕“陈子禽”,即陈亢,名亢,字子禽。按《论语》郑玄《注》、《礼记·檀弓》均以陈亢为孔子弟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陈亢,陈人,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但本传无陈亢。臧庸《拜经日记》谓陈亢即本传之原亢籍,不足信。按以下问对见《论语·子张》,问者为“卫公孙朝”,而非“陈子禽”。〔2〕“焉”,安,哪里。〔3〕“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修身治国之道。“坠”,坠落,失落。〔4〕“识”,音zhì,通“志”,记住。〔5〕“夫子”,对孔子的尊称。〔6〕“常师”,固定的老师。“何常师之有”,即“有何常师”。〔7〕“适”,往,到。〔8〕“抑”,还是。〔9〕“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让。〔10〕“其诸”,表示推测、不肯定的语气,为当时齐鲁习用语,意为恐怕,或者。按自“又问”至此,见《论语·学而》。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1〕何如?”〔2〕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3〕【注释】〔1〕“谄”,音ch3n,谄媚,巴结奉承。〔2〕“何如”,如何,怎么样。〔3〕按本节见《论语·学而》。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1〕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2〕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3〕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注释】〔1〕“惮”,音d4n,害怕,畏惧。“高”,即高氏,姜姓,齐国公族,受周天子策命,世代为齐国上卿。“国”,即国氏,姜姓,齐国公族,受周天子策命,世代为齐国上卿。“鲍”,即鲍氏,姒姓,齐国大夫世家。“晏”,即晏氏,姜姓,齐国大夫世家。〔2〕“二三子”,诸子,各位。“何为”,即为何,为什么。“莫”,没有谁。〔3〕“子张”,即颛孙师,子张为其字,孔子弟子。详后。“子石”,即公孙龙,子石为其字,孔子弟子。详后。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1〕其地狭以泄,〔2〕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3〕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4〕甲坚以新,〔5〕士选以饱,〔6〕重器精兵尽在其中,〔7〕又使明大夫守之,〔8〕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9〕“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10〕则交日疏于主。〔1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12〕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13〕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14〕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15〕去而之吴,〔16〕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17〕【注释】〔1〕“以”,而。“卑”,低,矮。〔2〕“地”,按《越绝书·陈恒传》、《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作“池”,当是。“泄”,按《越绝书·陈恒传》、《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作“浅”,与下文“广以深”之“深”相对,当是。〔3〕“吴”,国名,亦称“句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太伯、仲雍因太王欲立少子季历,避奔荆蛮。太伯自号句吴,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去世,仲雍继位。周武王灭商后,正式封仲雍曾孙周章为吴君,列为诸侯。建都吴(今江苏苏州),辖境约有今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安徽东南部一带。春秋时,寿梦称王,国力渐强。公元前五○六年吴王阖闾曾击败楚国。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领兵攻入越国,迫使越王句践臣服,并北上与晋争霸。公元前四七三年被越国所灭。〔4〕“地广以深”,按此“地”亦当作“池”。〔5〕“甲”,铠甲,此指武器装备。〔6〕“士”,士卒。“选”,挑选,选拔,这里是精良的意思。〔7〕“重器”,宝器。“精兵”,精良的武器。〔8〕“明”,贤明。〔9〕“忿”,音fèn,通“愤”,愤怒。“作色”,改变脸色。〔10〕“与”,音yù,参与,存在。“焉”,于是,于此。“与焉”,在其中。〔11〕“日”,日益。“疏”,疏远。〔12〕“恣”,音zì,恣肆,放纵。〔13〕“郤”,音xì,通“隙”,缝隙,隔阂。〔14〕“过”,责备,怪罪。〔15〕“业”,既,已。〔16〕“之”,往,到。〔17〕“南”,向南行,南下。“吴王”,指吴王夫差,吴王阖闾之子,曾一度大败齐、越,与晋争霸,后被越灭国,自杀身亡。于公元前四九五年至前四七三年在位。详见本书《吴太伯世家》。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1〕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2〕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3〕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4〕诛暴齐以服强晋,〔5〕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6〕栖之会稽。〔7〕越王苦身养士,〔8〕有报我心。〔9〕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10〕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11〕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12〕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13〕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14〕乃使子贡之越。

  【注释】〔1〕“王者”,实行王道的人。王道为儒家所鼓吹的政治主张,即用所谓仁义之道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王者”与下“霸者”相对,以武力强权治理国家,统一天下,被儒家称为“霸道”。《孟子·公孙丑》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绝世”,断绝世系,即灭亡国家。按《孔子家语·屈节》作“灭国”。〔2〕“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千钧”,比喻巨大的重量。“铢两”,均为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云:“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比喻极小的重量。〔3〕“万乘”,一万辆兵车,这原是天子拥有的军事力量。这里用来指齐国,当是战国的情形。战国时代万乘之国为大国。“私”,私有,占为己有。“千乘”,一千辆兵车,千乘之国在春秋时代为大国,至战国时代仅为中等国家。〔4〕“抚”,安抚。“泗上”,泗水之滨。“泗上诸侯”,指泗水之滨的十二个诸侯小国。按《战国策·楚策一》有“泗上十二诸侯”之语。一般认为指邹、鲁、陈、蔡、宋、卫、滕、薛、费、任、郯、邳。〔5〕“晋”,国名,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辖境有山西西南部。春秋初,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西北),出现分裂局面,后曲沃武公取代公室,统一晋国。晋献公时迁都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晋文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晋景公时迁都新田,亦称新绛(今山西曲沃西北),疆域不断扩展,成为中原强国。春秋后期,执政的六卿势力日益强大,逐渐侵夺君权。在六卿的互相争斗中,赵氏、魏氏、韩氏三家兼并了范氏、中行氏、知氏。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策命魏文侯、韩景侯、赵烈侯为诸侯。晋国从此正式分裂为魏、韩、赵三国。〔6〕“尝”,曾,曾经。“越”,国名,亦称“于越”。姒姓,相传为夏禹的后裔,始祖为夏后少康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奉守对禹的祭祀。春秋时,常与吴国发生争战。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亡吴国。此后向北扩张,称霸诸侯,辖境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之地。战国时衰落,约于公元前三○六年被楚国所灭。〔7〕“栖”,栖身,居住。“会稽”,即会稽山,原名苗山(或作“茅山”、“防山”),在今浙江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相传禹到此大会诸侯,计功封爵,始命名“会稽”,取会计之意。〔8〕“越王”,即越王句践,越王允常之子,亦称“菼执”,公元前四九七年至公元前四六五年在位。详见本书《越王句践世家》。〔9〕“报”,报复、报仇。〔10〕“置”,放下,放过。〔11〕“穷”,止,废弃。“约”,规约,礼法。“穷约”,废弃礼法。或解为穷困潦倒,亦通。〔12〕“相率”,相从,相继。〔13〕“且”,句首语助词,表示提起下文。“必”,一定,实在。“恶”,音wù,憎恨,讨厌,这里是担心的意思。〔14〕“说”,音yuè,通“悦”,喜悦,高兴。

  越王除道郊迎,〔1〕身御至舍而问曰:〔2〕“此蛮夷之国,〔3〕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4〕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5〕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6〕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句践顿首再拜曰:〔7〕“孤尝不料力,〔8〕乃与吴战,困于会稽,痛入于骨髓,〔9〕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10〕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11〕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12〕太宰嚭用事,〔13〕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14〕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15〕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16〕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送子贡金百镒,〔17〕剑一,良矛二。子贡不受,遂行。

  【注释】〔1〕“除道”,缮治打扫道路。“郊迎”,到郊外迎接。〔2〕“身”,亲身,亲自。“御”,驾车。“舍”,客舍,馆舍。〔3〕“蛮夷”,古代对东南各族的称呼。相对于中原而言,蛮夷地区一般来说经济文化尚处较为落后阶段。越王自称“蛮夷之国”,表示谦恭。〔4〕“俨”,音yǎn,恭敬庄重。“俨然”,庄重的样子。”辱”,受辱,屈尊。“临”,光临,来到。〔5〕“拙”,音zhuō,笨拙,拙劣。〔6〕“殆”,音d4i,危险,失败。〔7〕“顿首”,头叩地而拜。“再拜”,连拜两次。〔8〕“料”,量,估量。〔9〕“髓”,音suì,骨中的凝脂。“骨髓”,这里比喻最深的地方。〔10〕“徒”,只。“踵”,音zh%ng,脚后眼。“接踵”,足踵相接,即跟随,随从的意思。〔11〕“敝”,困,困乏。“数”,音shuò,屡次,频繁。〔12〕“子胥”,即伍子胥,氏伍,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奢在楚被杀,他出逃进入吴国。帮助阖闾夺权治国,成为吴国重臣。后攻破楚国,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吴王夫差时,进谏反对接受越国求和与进攻齐国,渐受冷落。公元前四八四年吴王夫差赐剑命他自杀。详见本书《伍子胥列传》。〔13〕“太宰嚭”,氏伯,名嚭(音pǐ),故亦称伯嚭(或作“帛喜”、“白喜”、“帛否”、“伯喜”),字子余。楚大夫伯州犁之孙,出亡奔吴,以功任吴国太宰。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吴破越后,他接受贿赂,许越媾和,并进谗言杀害伍子胥。吴亡后,降越为臣。本篇说他被越王句践所杀。“用事”,主事,执政。〔14〕“残”,残余,将尽,将要灭亡。〔15〕“诚”,确实,果真。“徼”,音yāo,通“邀”,迎候,迎合。〔16〕“重甲”,重兵。〔17〕“镒”,音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或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1〕内不自量,抵罪于吴,〔2〕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3〕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4〕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曰:〔5〕“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6〕敢修下吏问于左右。〔7〕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强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8〕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9〕甲二十领,〔10〕鈇、屈卢之矛,〔11〕步光之剑,〔12〕以贺军吏。”〔13〕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14〕又从其君,〔15〕不义。君受其币,〔16〕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17〕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18〕【注释】〔1〕“少”,年少,年幼。“先人”,即先父,指已故去的父亲。〔2〕“抵”,抵冒,冒犯。〔3〕“虚”,大丘,土山,废墟。“莽”,草丛。〔4〕“奉”,捧。“俎豆”,均为古代祭祀时盛放食物的礼器。“俎”,音zǔ,载放牲体的长方形容器。“豆”,形似高足盘的容器。“修”,修行,举行。“祭祀”,指祭祀宗庙社稷。〔5〕“文种”,氏文,名种,字少禽(一作子禽)。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越王句践困栖会稽时,他献计向吴国太宰嚭行贿,得免亡国,并辅助句践东山再起,灭亡吴国。后因句践听信谗言,被赐剑而自杀。〔6〕“东海”,指今黄海及东海北部。越国东临大海,故句践自称“东海”云云。“役臣”,徒役臣隶。此为越王句践自我谦称。〔7〕“修”,修书,写信。“下吏”,手下官吏,低级官吏。“问”,问候。“左右”,指吴王左右侍臣。“问于左右”,问候吴王左右侍臣。是向吴王问候的一种委婉说法。表示自己不敢直接问候吴王,请左右侍臣转致。也是越王句践自谦的说法。〔8〕“被”,音pī,通“披”。“被坚执锐”,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9〕“因”,通过。“奉”,献纳。〔10〕“领”,件。〔11〕“鈇”,音fū,通“斧”。按《史记索隐》引刘氏云:“一本无此字。”“屈卢”,矛名。原为善制矛戟的工匠名。按《史记·商君列传》《索隐》云:“屈卢、干将并古良匠造矛戟者名。”〔12〕“步光”,剑名。〔13〕“贺”,庆贺,道喜。“军吏”,军中执法官吏。此亦如上文“左右”,指代吴王夫差,表示越王的谦卑。〔14〕“悉”,尽。〔15〕“从”,随从,跟从。这里为使动用法,使……相从。〔16〕“币”,帛,此泛指礼品。〔17〕“谢”,谢绝,辞退。〔18〕“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时“郡”小于“县”,战国时“郡”大于“县”。“九郡”,泛指各郡,即全国各地。按《孔子家语·屈节》作“国内”。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1〕“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2〕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3〕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注释】〔1〕“晋君”,晋国国君,此当指晋定公,名午,晋顷公之子,公元前五一一年至前四七五年在位。详见本书《晋世家》。〔2〕“虑”,思考,谋划。“应”,应付。“卒”,音cù,通“猝”,突然,此指突发情况。〔3〕“辨”,音b4n,通“办”,治理。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1〕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2〕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3〕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4〕去城七里而军。〔5〕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6〕三战不胜,城门不守,〔7〕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8〕破吴三年,东向而霸。〔9〕【注释】〔1〕“艾陵”,齐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或谓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按《左传》,艾陵之战在鲁哀公十一年,即公元前四八四年。〔2〕“获七将军之兵”,按《左传》哀公十一年云:“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与此有异。〔3〕“黄池”,鲁国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按《左传》,黄池之会在鲁哀公十三年,即公元前四八二年。〔4〕“涉”,渡水。“江”,松江,即今吴淞江,亦称苏州河。〔5〕“城”,指吴国都城。“军”,驻军,驻扎。〔6〕“五湖”,即今太湖。或谓泛指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7〕“不守”,失守。〔8〕“相”,国相,指太宰嚭。按《左传》,越灭吴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四七三年。〔9〕“东向而霸”,面向东而称霸。按本书《越王句践世家》云:“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1〕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2〕【注释】〔1〕“使势相破”,使各国形势相继发生变化,打破旧格局。〔2〕“五国”,指鲁、齐、吴、晋、越。按自“田常欲作乱于齐”至此,亦见《孔子家语·屈节》、《越绝书·陈恒传》、《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许多学者历辨其中谬讹,认为这是战国纵横家的假托之语,司马迁误信而加以采入。这种看法大致正确。

  子贡好废举,〔1〕与时转货赀。〔2〕喜扬人之美,〔3〕不能匿人之过。〔4〕常相鲁、卫,〔5〕家累千金,卒终于齐。〔6〕【注释】〔1〕“废”,通“发”,发出,卖出。“举”,按本书《平准书》作“居”,《货殖列传》作“著”。“举”、“居”、“著”音近相通,意为贮蓄。“废举”,即“废居”、“废著”,指高价发出,低价收进,以从中取利,即买卖、经商之意。〔2〕“与时”,随时。“转”,转手,倒卖。“赀”,同“资”,财物。〔3〕“扬”,宣扬,褒扬。“美”,美德,长处。〔4〕“匿”,隐匿,隐藏。“过”,过失,短处。〔5〕“常”,通“尝”,曾。“相”,国相。此用作动词,为……相。“常相鲁、卫”,按子贡任鲁、卫之相,于史无征。〔6〕“卒”,最后,结果。“终”,死。

  言偃,〔1〕吴人,字子游。〔2〕少孔子四十五岁。〔3〕【注释】〔1〕“言偃”,氏言,名偃(《说文解字》作“■”)。其后学战国时期形成一派,《荀子·非十二子》云:“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2〕“子游”,或作“子■”。〔3〕“少孔子四十五岁”,依此,则言偃生于公元前五○六年。

  子游既已受业,为武城宰。〔1〕孔子过,闻弦歌之声。〔2〕孔子莞尔而笑曰:〔3〕“割鸡焉用牛刀?”〔4〕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6〕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7〕前言戏之耳。”〔8〕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9〕【注释】〔1〕“武城”,亦称南武城,鲁国邑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2〕“弦歌”,演奏琴瑟等弦乐器作为伴奏歌唱。〔3〕“莞尔”,微笑的样子。“莞”,音wǎn。〔4〕“割”,宰。“焉”,安,哪里。“牛刀”,宰牛的刀。〔5〕“诸”,“之于”的合音。〔6〕“使”,役使,使唤。〔7〕“是”,对,正确。〔8〕“戏”,戏弄,开玩笑。按自“为武城宰”至此,见《论语·阳货》。〔9〕“习”,熟习,熟悉。

  卜商,〔1〕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2〕【注释】〔1〕“卜商”,氏卜,名商。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或说卫国人。对儒学经典的整理、传授起过重要作用。其后学形成一派,《荀子·非十二子》云:“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2〕“少孔子四十四岁”,依此推算,卜商生于公元前五○七年。

  子夏问:“‘巧笑倩兮,〔1〕美目盼兮,〔2〕素以为绚兮。’〔3〕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4〕曰:“礼后乎?”〔5〕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6〕【注释】〔1〕“巧”,美好。“笑”,笑容。“倩”,音qi4n,面颊长得好,笑起来有酒涡。“兮”,音xī,语助词,常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在的“啊”。〔2〕“盼”,黑白分明,形容眼睛清秀。或谓眼珠转动。按以上两句见《诗·卫风·硕人》。〔3〕“素”,白色的生绢。在纸没有发明和推广以前,绢帛常用作绘画的材料。“绚”,音xuàn,华丽多彩的样子。按此句或谓逸诗,或谓鲁诗原有而后来脱夺。〔4〕“绘事”,绘画的工作。“后素”,后于素绢的编织。〔5〕“礼后乎”,礼仪的产生在后吧?按孔子认为“仁”为“礼”之本,则礼仪当产生于仁之后。〔6〕按本节见《论语·八佾》。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1〕子曰:“师也过,〔2〕商也不及。”〔3〕“然则师愈与?”〔4〕曰:“过犹不及。”〔5〕【注释】〔1〕“师”,即颛孙师。〔2〕“过”,超过,指过分,过头。〔3〕“不及”,没有赶上,没有达到。〔4〕“愈”,胜,胜过。〔5〕“犹”,如,如同。按本节语见《论语·先进》。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1〕无为小人儒。”〔2〕【注释】〔1〕“儒”,春秋时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一批知识分子。原为一种职业,后来形成一个学派,再后泛指读书人。“君子儒”,具有君子气质的儒。按“君子”和“小人”原指贵族和平民,到春秋后期又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本节的“君子”、“小人”当是后一种涵义。〔2〕按本节语见《论语·雍也》。

  孔子既没,〔1〕子夏居西河教授,〔2〕为魏文侯师。〔3〕其子死,哭之失明。〔4〕【注释】〔1〕“没”,音mò,通“殁”,死。〔2〕“西河”,魏国地区名,在今河南安阳,其时黄河流经安阳之东,西河意即河西。或谓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魏文侯在此设置西河郡,亦称河西郡。“教授”,教学授业。“子夏居西河教授”,按《后汉书·徐防传》李贤注引《史记》云:“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3〕“魏文侯”,氏魏,名斯,谥文,晋国世卿魏氏后裔,魏桓子驹之孙(或谓子),战国魏国创建者,公元前四四五年至前三九六年在位。详见本书《魏世家》。“为魏文侯师”,按本书《魏世家》云:“文侯受子夏经艺。”〔4〕“其子死,哭之失明”,按事亦见《礼记·檀弓上》、《淮南子·精神》。

  颛孙师,〔1〕陈人,〔2〕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3〕【注释】〔1〕“颛孙师”,氏颛孙,名师。其后学形成子张儒一派,见《韩非子·显学》、《荀子·非十二子》。〔2〕“陈”,国名,周武王灭商后所封诸侯国,妫姓,始封公满,相传是舜的后代,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领有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四七九年被楚国所灭。“陈人”,按《吕氏春秋·尊师》云:“子张,鲁之鄙家也。”考《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云:“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张盖其后,故又为鲁人。”可信。〔3〕“少孔子四十八岁”,依此推算,颛孙师生于公元前五○三年。

  子张问干禄。〔1〕孔子曰:“多闻阙疑,〔2〕慎言其余,则寡尤;〔3〕多见阙殆,〔4〕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5〕【注释】〔1〕“问”,按《论语·为政》作“学”。“干”,求,干求。“禄”,俸禄,此指官职。〔2〕“阙”,音què,通“缺”,空缺,这里是放弃、避开的意思。“阙疑”避开疑点,也就是存疑不论的意思。〔3〕“寡”,少。“尤”,过失,失误。〔4〕“殆”,疑,疑惑。〔5〕按本节见《论语·为政》。

  他日从在陈、蔡间,〔1〕困,〔2〕问行。〔3〕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4〕虽蛮貊之国,〔5〕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6〕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7〕在舆则见其倚于衡,〔8〕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9〕【注释】〔1〕“蔡”,国名,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姬姓,始封君是周武王弟叔度,因参与武庚反叛而被周公流放,后改封其子蔡仲胡于此。建都于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时,蔡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亦称下蔡。公元前四四七年被楚国所灭。〔2〕“困”,困厄,窘困。〔3〕“行”,通行,行得通。〔4〕“笃”,音dǔ,厚,厚道。〔5〕“貊”,音mò,同“貉”,古代北方边远部族名。“蛮貊”,南方、北方的边远部族,这里泛指异国他乡。〔6〕“州里”,州、里均为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二十五家为里,二千五百家为州。此指乡里、家乡。〔7〕“参”,参与,并列。〔8〕“舆”,车厢。“衡”,车辕头上的横木。〔9〕“书”,写。“诸”,之于。“绅”,音shēn,古代士大夫系束外衣的大带。按本节见《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1〕孔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国必闻,〔2〕在家必闻。”〔3〕孔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者,质直而好义,〔4〕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5〕在国及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国及家必闻。”〔6〕【注释】〔1〕“达”,通达。此指明白道理大义,办事行得通,能达到目的。〔2〕“国”,指诸侯国。“闻”,闻名,出名。〔3〕“家”,指卿大夫之家。或谓指一般人家,亦通。〔4〕“质直”,质朴正直。〔5〕“虑”,思虑,考虑。或谓即“无虑”,意为大都,大抵。“下人”,甘居人下,指谦虚有礼。〔6〕按本节见《论语·颜渊》。

  曾参,〔1〕南武城人,〔2〕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3〕【注释】〔1〕“曾参”,氏曾,名参。“参”,音c1n。按《史记会注考证》云:“方密之曰:曾参当读如参乘之参。王引之曰:参读为骖。名参,字子舆者,驾马所以引车也。”当是。〔2〕“南武城”,鲁国邑名,亦称“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或谓在山东嘉祥。〔3〕“少孔子四十六岁”,依此推算,曾子出生于公元前五○五年。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1〕故授之业。作《孝经》。〔2〕死于鲁。

  【注释】〔1〕“通”,通晓。〔2〕“《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今存十八章,当成于战国时代孔门后学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著录“《曾子》十八篇”。此书已佚。《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等十篇,后人谓《曾子》中文;又谓《礼记·祭义》也为《曾子大孝》篇中文。

  澹台灭明,〔1〕武城人,〔2〕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3〕【注释】〔1〕“澹”,音t2n。“澹台灭明”,氏澹台,名灭明。〔2〕“武城”,即“南武城”。或谓“东武城”,见《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卢辩注。〔3〕“少孔子三十九岁”,依此推算,澹台灭明生于公元前五一二年。

  状貌甚恶。〔1〕欲事孔子,〔2〕孔子以为材薄。〔3〕既已受业,退而修行,〔4〕行不由径,〔5〕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注释】〔1〕“状貌”,容貌,长相。“恶”,音è,丑恶,难看。〔2〕“事”,师事,拜孔子为师。〔3〕“材”,资质,才能。“薄”,浅薄,低下。〔4〕“修行”,修习实行。〔5〕“行”,行事,做事。“由”,经由,从。“径”,小路,邪路。

  南游至江,〔1〕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2〕名施乎诸侯。〔3〕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4〕以貌取人,失之子羽。”〔5〕【注释】〔1〕“江”,长江。“南游至江”,按今江苏苏州吴县东南有澹台湖,相传曾是澹台灭明旧宅所在。〔2〕“设取予去就”,此语费解,疑有讹夺。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然其为人公正无私以取与去就,以诺为名。”则此似谓澹台灭明待人处事、取舍进退都公正无私,讲究信用。〔3〕“施”,音yì,延及,普及。〔4〕“宰予”,在孔门弟子中以善于言辞出名。〔5〕“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按《韩非子·显学》云:“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胜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同。则与此谓澹台灭明容貌丑恶正相反。又按《大戴礼记·五帝德》云:“孔子曰:‘吾欲以颜色取人,于灭明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未言澹台灭明容貌丑好。

  宓不齐,〔1〕字子贱。少孔子三十岁。

  【注释】〔1〕“宓”,音fú。“宓不齐”,氏宓,名不齐。鲁国人。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有《宓子》十五篇,今佚。〔2〕“少孔子三十岁”,依此推算,宓不齐生于公元前五二一年。或谓宓不齐小孔子四十九岁。

  孔子谓子贱:〔1〕“君子哉!鲁无君子,斯焉取斯?”〔2〕【注释】〔1〕“谓”,说,谈论,评论。〔2〕“斯”,这,指宓子贱。“焉”,安,哪里。“斯”,这,指君子的德行。按语见《论语·公冶长》。

  子贱为单父宰,〔1〕反命于孔子,〔2〕曰:“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3〕教不齐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4〕【注释】〔1〕“单父”,音Sh4nfǔ,鲁国邑名,在今山东单县。〔2〕“反命”,复命,报告情况。〔3〕“国”,按《说苑·政理》、《孔子家语·辨政》作“地”,当是。“贤不齐者”,即“贤于不齐者”,比不齐贤能的人。〔4〕“庶几”,接近,差不多。按《韩诗外传八》、《说苑·政理》、《孔子家语·辨政》所载,指跟尧舜差不多。

  原宪,〔1〕字子思。

  【注释】〔1〕“原宪”,氏原,名宪。排行仲,或称仲宪(见《礼记·檀弓》)。鲁国人,或谓宋国人。按《史记索隐》所引《孔子家语》及今本《孔子家语》均云“少孔子三十六岁”,则原宪生于公元前五一六年。据《论语·雍也》,原宪做过孔子的管家。

  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谷。〔1〕国无道,谷,耻也。”

  【注释】〔1〕“谷”,粮食。古代以粮食充官俸,故“谷”也常用以指称俸禄。此用为动词,意为领取官俸,即做官。

  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1〕可以为仁乎?”〔2〕孔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弗知也。”〔3〕【注释】〔1〕“克”,胜,好胜争强。“伐”,自我夸耀。“怨”,怨恨,怨天尤人。“欲”,贪欲,贪婪。〔2〕“为”,音w8i,通“谓”。〔3〕按以上两节见《论语·宪问》。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1〕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2〕排藜藿入穷阎,〔3〕过谢原宪。〔4〕宪摄敝衣冠见子贡。〔5〕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6〕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7〕终身耻其言之过也。〔8〕【注释】〔1〕“草泽”,荒野之地。〔2〕“驷”,音sì,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指马车。“骑”,马匹。“结驷连骑”,随从车马接连不断,前呼后拥,指出行排场盛大。〔3〕“排”,披,分开。“藜藿”,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当作“藜藿”,即灰藋,一种高过人的野草。“穷”,陋。“阎”,巷门,此指里巷。〔4〕“过”,过访,探望。“谢”,告谢,问候。〔5〕“摄”,整理。“敝”,败,破。〔6〕“夫子”,对人的尊称。“岂”,难道。“病”,辱,耻辱。〔7〕“怿”,音yì,喜悦,高兴。〔8〕按本节所言事,亦见《庄子·让王》、《韩诗外传一》、《新序·节士》、《高士传》。

  公冶长,〔1〕齐人,〔2〕字子长。〔3〕【注释】〔1〕“公冶长”,氏公冶,名长,或谓名苌,又谓名芝。〔2〕“齐人”,或谓鲁人。〔3〕“字子长”,或谓字子张。

  孔子曰:“长可妻也。〔1〕虽在累绁之中,〔2〕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3〕【注释】〔1〕“妻”,音qì,以女嫁人。〔2〕“累绁”,音léixiè,亦作“缧绁”,栓缚囚犯的绳索,此指代监狱。〔3〕“子”,古代儿子、女儿皆可称子,此指女儿。按语见《论语·公冶长》。

  南宫括,〔1〕字子容。

  【注释】〔1〕“南宫括”,氏南宫,名括(或作“适”),一名縚(或作“韬”)。鲁国人。

  问孔子曰:“羿善射,〔1〕奡荡舟,〔2〕俱不得其死然;〔3〕禹、稷躬稼而有天下。”〔4〕孔子弗答。容出,孔子曰:“君子哉若人!〔5〕上德哉若人!”〔6〕“国有道,不废;〔7〕国无道,免于刑戮。”〔8〕三复“白珪之玷”,〔9〕以其兄之子妻之。〔10〕【注释】〔1〕“羿”,音yì,人名,即后羿,亦称夷羿,夏代东夷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曾一度夺取夏朝的王位,旋即因沉湎狩猎,不理政事,而被臣子寒浞杀死。〔2〕“奡”,音ào,亦作“浇”、“敖”、“傲”,后羿臣子寒浞的儿子。寒浞杀死后羿当政,派他领兵攻灭斟灌氏、斟寻氏,受封于过。极有力量,传说能陆地行船。后被夏少康所杀。“荡舟”,疑即《楚辞·天问》“覆舟斟寻”之“覆舟”,指奡在攻打斟寻氏时曾倾覆对方船只。或谓“荡”为冲杀之意,“荡舟”,言以舟师冲锋陷阵。〔3〕“不得其死”,不得好死。“然”,句末语助词。〔4〕“禹”,亦称夏禹、大禹、戎禹,姒姓,或谓名文命。鲧之子,夏后氏部落首领。曾奉舜命治水,取得成功,亲自劳作,发展农业生产。后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其子启建立夏朝。详见本书《五帝本纪》。“稷”,即后稷,名弃,周人的先祖。传说在尧、舜时任农官,教民耕种。被周族奉为开始种植稷、麦的人。详见本书《周本纪》。“躬”,身,亲身,亲自。“稼”,种植,耕种。〔5〕“若”,此,这。〔6〕“上”,通“尚”,崇尚。按以上见《论语·宪问》。〔7〕“废”,废弃,废黜。〔8〕按此句见《论语·公冶长》。〔9〕“复”,重复,此指反复诵读。“珪”,同“圭”,长条形玉器。此泛指玉器。“玷”,音di4n,玉上的斑点。“白珪之玷”,此为《诗·大雅·抑》中句子。原诗为:“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为: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但言语中的污点,便无法去掉。旨在规劝人们说话谨慎小心,合于礼法,以免遭受祸患。〔10〕“其兄之子”,孔子有异母兄孟皮,此当指孟皮之女。按此语见《论语·先进》。

  公皙哀,〔1〕字季次。〔2〕【注释】〔1〕“公皙哀”,氏公皙(或作“析”),名哀(或作“克”、“剋”)。齐国人。〔2〕“季次”,或作“季沈”。

  孔子曰:“天下无行,〔1〕多为家臣,仕于都;〔2〕唯季次未尝仕。”〔3〕【注释】〔1〕“天下无行”,意谓天下士人没有德行。〔2〕“仕”,出仕,做官。“都”,都邑,此当指卿大夫采邑。〔3〕按本书《游侠列传》云:“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鄙天下多仕于大夫者,是故未尝屈节人臣。孔子特叹赏之。”可与此参看。又《淮南子·氾论》云:“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王念孙云“襄”为“哀”字之误,季哀即此季次。可信。

  曾蒧,〔1〕字皙。〔2〕【注释】〔1〕“曾蒧”,氏曾,名蒧(音di3n),亦作“点”。曾参之父。〔2〕“字皙”,按《孔子家语》作“字子皙”。

  侍孔子,〔1〕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2〕冠者五、六人,〔3〕童子六、七人,浴乎沂,〔4〕风乎舞雩,〔5〕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6〕“吾与蒧也!”〔7〕【注释】〔1〕“侍”,侍奉。“侍孔子”,按《论语·先进》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成”,定。按《论语·先进》于“春服既成”前有“暮春者”三字,语意更明确。暮春为春三月,天气转暖,气温趋高之势已定,故春服也确定了。〔3〕“冠”,音gu4n,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加冠之称,标志已经成年。“冠者”,指成年人。〔4〕“员,洗澡。“沂”,水名,发源于山东邹县东北,西流经曲阜与洙水合,入于泗水。〔5〕“风”,吹风。“舞雩”,古代求雨之祭叫“雩”,因有舞蹈,故亦称“舞雩”。此指举行雩祭之处,旧称“雩台”,在今山东曲阜南。〔6〕“喟”,音kuì,叹声。“喟尔”,叹息的样子。〔7〕“与”,心许,赞成。按本节见《论语·先进》。

  颜无繇,〔1〕字路。〔2〕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注释】〔1〕“颜无繇”,氏颜;名无繇,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作“由”。又《家语》云“少孔子六岁”,则生于公元前五四六年。鲁国人。〔2〕“路”,按《家语》作“季路”。“季”当为颜无繇排行。

  颜回死,颜路贫,请孔子车以葬。〔1〕孔子曰:“材不材,〔2〕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3〕有棺而无椁,〔4〕吾不徒行以为之椁,〔5〕以吾从大夫之后,〔6〕不可以徒行。”〔7〕【注释】〔1〕“请孔子车以葬”,按《论语·先进》作“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即此“以葬”,具体含义是“以为之椁”。〔2〕“材”,通“才”,才能。〔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生于公元前五三二年,死于公元前四八三年。〔4〕“椁”,音guǒ,古代贵族官僚的棺木一般有两重,里面的叫棺,外面的叫椁。〔5〕“徒行”,步行。“之”,其。〔6〕“从大夫之后”,随从大夫之后,意即为大夫。这是一种委婉自谦的说法。孔子曾任鲁司寇等职,级别相当于大夫。〔7〕按本节见《论语·先进》。

  商瞿,〔1〕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2〕【注释】〔1〕“商瞿”,氏商,名瞿。〔2〕“少孔子二十九岁”,依此推算,当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

  孔子传《易》于瞿,〔1〕瞿传楚人馯臂子弘,〔2〕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3〕疵传燕人周子家竖,〔4〕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5〕羽传齐人田子庄何,〔6〕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7〕同传菑川人杨何。〔8〕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9〕【注释】〔1〕“《易》”,即《周易》,亦称《易经》,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此当指今传《周易》的《经》,成于西周时代,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皆有文字说明的《卦辞》、《爻辞》。本书《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认为解说《易经》的《易传》系孔子所作。但根据后来学者的考证,《易传》应为战国人作品,很可能是商瞿及其后学所撰。〔2〕“馯臂子弘”,氏馯(音h2n),名臂,字子弘。按“弘”或作“弓”,张文虎认为“弘”系“厷”之讹。《汉书·儒林传》谓馯臂为江东人。〔3〕“江东”,长江在今芜湖至南京呈西南、东北走向,古人习惯称此段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矫子庸庇”,氏矫(或作“■”、“桥”),名疵(音cì,或作“庇”),字子庸(或作“肩”)。《汉书·儒林传》谓矫疵为鲁人。按《汉书·儒林传》云:“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传授次第正好与此相反,后人多从《汉书》所载。〔4〕“燕”,本作“匽”、“郾”,诸侯国名,西周初年所封,姬姓,始封君是召公奭,辖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西南隅)。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国所灭。“周子家竖”,氏周,名竖(或作“丑”),字子家(或作“林”)。〔5〕“淳于”,地名,在今山东安丘东北。春秋时为国,后为杞国都城,公元前四四五年杞国被灭,入楚为邑。“光子乘羽”,氏光,名羽,字子乘。按《汉书·儒林传》,子家所传为“东武孙虞子乘”。〔6〕“田子庄何”,姓田,名何,字子庄,秦末汉初间人。〔7〕“东武”,县名,汉代琅邪郡郡治,在今山东诸城。“王子中同”,姓王,名同,字子中(或作“子仲”)。〔8〕“菑川”,西汉侯国名,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一六四年)置,都剧(在今山东寿光),辖有今山东淄博市区及寿光、益都等部分地。“杨何”,姓杨,名何,字叔元。〔9〕“元朔”,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即公元前一二八年至前一二三年。按本书《儒林传》和《汉书·儒林传》,均作“元光”。元光亦为汉武帝年号,共六年,公元前一三四年至前一二九年。“中大夫”,汉代官名,郎中令属官,职掌议论,秩八百石。

  高柴,〔1〕字子羔。〔2〕少孔子三十岁。〔3〕【注释】〔1〕“高柴”,氏高,名柴。《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齐人,高氏之别族。”或谓卫人,又谓郑人。〔2〕“子羔”,“羔”或作“皋”、“高”,当为同音通假。又称“季羔”,排行季。〔3〕“少孔子三十岁”,依此推算,高柴生于公元前五二一年。按《孔子家语》作“少孔子四十岁”。

  子羔长不盈五尺,〔1〕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2〕【注释】〔1〕“五尺”,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作“六尺”。〔2〕“孔子以为愚”,按《论语·先进》云:“柴也愚。”

  子路使子羔为费郈宰。〔1〕孔子曰:“贼夫人之子!”〔2〕子路曰:“有民人焉,〔3〕有社稷焉,〔4〕何必读书然后为学?”〔5〕孔子曰:“是故恶夫佞者。”〔6〕【注释】〔1〕“费”,音bì,亦作“鄪”、“肸”,鲁国邑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北。“郈”,音hòu,鲁国邑名,在今山东东平东南。“费郈宰”,按今本《论语》及《史记》别本无“郈”字,故许多学者以为“郈”系衍字。但沈涛《铜熨斗轩随笔》云:“盖古本《论语》作‘郈宰’不作‘费宰’。《论衡·艺增篇》正作郈宰,可见汉以前本皆如是也。《正义》但释‘郈’不释‘费’,可见所据本无此字。”〔2〕“贼”,害,毒害。〔3〕“民人”,人民,百姓。〔4〕“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都邑亦设社稷坛举行祭祀活动。此指祭祀社稷。〔5〕“为”,是,算。〔6〕“恶”,音wù,厌恶,憎恨。“佞”,音n9ng,善用花言巧语来诡辩或谄媚人。按本节见《论语·先进》。

  漆雕开,〔1〕字子开。〔2〕【注释】〔1〕“漆雕开”,氏漆雕,名开(或作“启”、“凭”)。鲁国人,或说蔡国人。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少孔子十一岁”,则生于公元前五四○年。又《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有“《漆雕子》十三篇”,自注云:“孔子弟子漆雕启后。”孔子死后,自成一派,为《韩非子·显学》所云“儒分为八”之一。〔2〕“子开”,或作“子若”、“子修”。

  孔子使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1〕孔子说。〔2〕【注释】〔1〕“斯之未能信”,即“未能信斯”。“之”为使宾语“斯”置前的结构助词。〔2〕按语见《论语·公冶长》。

  公伯缭,〔1〕字子周。

  【注释】〔1〕“公伯缭”,氏公伯,名缭(音li2o,亦作“僚”、“寮”、“辽”、“■”)。鲁国人。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无公伯缭。后人多认为公伯缭是鲁国大夫,不是孔子弟子,司马迁所见弟子籍似有误窜。

  周愬子路于季孙。〔1〕子服景伯以告孔子,〔2〕曰:“夫子固有惑志,〔3〕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孔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5〕【注释】〔1〕“愬”,音s),同“诉”,进谗言,毁谤。“季孙”,季孙氏,鲁国世卿,执掌国政。〔2〕“子服景伯”,氏子服,名何,谥景,子服昭伯回之子,鲁国大夫,系鲁国世卿孟孙氏之族。〔3〕“夫子”,指季孙。“固”,本来,原来。“惑志”,疑心。〔4〕“犹”,还。“肆”,陈尸。古代有处死罪犯后将其尸体陈列示众的做法。“诸”,“之于”的合音。“市朝”,市场、朝廷,泛指人众会集之处。〔5〕按本节语见《论语·宪问》。

  司马耕,〔1〕字子牛。

  【注释】〔1〕“司马耕”,氏司马,名耕。前人多以为即《左传》哀公十四年的“司马牛”,为宋人,是宋国司马桓魋的弟弟。《论语》孔安国注云名犂;《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司马黎耕,宋人,……兄桓魋……”但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孔子弟子的司马牛与宋国桓魋弟弟的司马牛难以混为一人。

  牛多言而躁。〔1〕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3〕【注释】〔1〕“牛多言而躁”,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牛为人性躁,好言语。”〔2〕“讱”,音r8n,迟钝,慎重。〔3〕“得”,能。按语见《论语·颜渊》。

  问君子。〔1〕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可谓之君子乎?”〔2〕子曰:“内省不疚,〔3〕夫何忧何惧!”〔4〕【注释】〔1〕“问君子”,询问怎样才是君子。〔2〕“斯”,这,此。〔3〕“省”,音x@ng,检察,反省。“疚”,音ji),忧虑,内心不安。〔4〕按语见《论语·颜渊》。

  樊须,〔1〕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2〕【注释】〔1〕“樊须”,氏樊,名须。齐国人。或说鲁国人。曾为季孙氏家臣。〔2〕“少孔子三十六岁”,依此推算,樊须生于公元前五一五年。或谓小孔子四十六岁。

  樊迟请学稼,〔1〕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2〕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3〕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4〕焉用稼!”〔5〕【注释】〔1〕“稼”,种庄稼,种粮食。〔2〕“圃”,种植蔬菜、花果或苗木的地。此用作动词,指种植蔬菜水果。〔3〕“情”,实,真实情况,此指真心实意。〔4〕“襁”,音qi3ng,背负婴儿用的布带。〔5〕按本节语见《论语·子路》。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1〕曰:“知人。”〔2〕【注释】〔1〕“智”,按《论语·颜渊》作“知”。〔2〕按本节语见《论语·颜渊》。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1〕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2〕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3〕有所不行;〔4〕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5〕亦不可行也。”“信近于义,〔6〕言可复也。〔7〕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8〕亦可宗也。”〔9〕【注释】〔1〕“有若”,氏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常称作“有子”。“少孔子四十三岁”,依此推算,则有若生于公元前五○八年。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少孔子三十三岁”。〔2〕“和”,和谐,适中,恰到好处。〔3〕“由”,经由,依从。“之”,指礼。〔4〕“有所不行”,有行不通的地方。〔5〕“节”,节制,规范。〔6〕“信”,信用,信约。“近”,接近,符合。“义”,义理,道义,指行为处事适宜。〔7〕“言”,诺言。“复”,实践,履行。〔8〕“因”,依靠,依仗。〔9〕“宗”,宗仰,尊崇。按本节有若的两段话均见《论语·学而》。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1〕师之如夫子时也。〔2〕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3〕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4〕月离于毕,〔5〕俾滂沱矣。〔6〕昨暮月不宿毕乎?’〔7〕他日,月宿毕,竟不雨。〔8〕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9〕孔子使之齐,〔10〕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11〕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12〕已而果然。〔13〕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14〕【注释】〔1〕“相与”,相互、共同。〔2〕“师之”,师从他。此指师从有若。“夫子”,指孔子。按《孟子·滕文公上》云:“昔者孔子没,……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当为司马迁上述所本。〔3〕“持”,拿,带。〔4〕“《诗》不云乎”,按以下诗句见《诗·小雅·渐渐之石》。〔5〕“离”,音lì,通“丽”,依附,附着。“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因形状像毕网而得名。〔6〕“俾”,通“比”,从,随。“滂沱”,音p1ngtuó,雨下得很大的样子。〔7〕“宿”,住,在。〔8〕“竟”,最终,结果。按自“昔夫子当行”至此,亦见《论衡·明雩》及《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9〕“取”,通“娶”。“室”,妻室。〔10〕“使”,让,派。〔11〕“无”,通“毋”,不要。〔12〕“丈夫子”,男孩子。〔13〕按自“商瞿年长无子”至此,亦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14〕关于本节文字,有人认为系战国杂说而不足信,可备一说。

  公西赤,〔1〕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2〕【注释】〔1〕“公西赤”,氏公西,名赤,鲁国人。〔2〕“少孔子四十二岁”,依此推算,公西赤生于公元前五○九年。

  子华使于齐,冉有为其母请粟。〔1〕孔子曰:“与之釜。”〔2〕“请益。〔3〕曰:“与之庾。”〔4〕冉子与之粟五秉。〔5〕孔子曰:“赤之适齐也,〔6〕乘肥马,〔7〕衣轻裘。〔8〕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9〕【注释】〔1〕“粟”,小米。〔2〕“与”,予,给。“釜”,也称“鬴”,古代量器名。其容量为六斗四升,亦用作容量单位。〔3〕“益”,加,增加。〔4〕“庾”,音yǔ,古容量单位,一庾为十六斗。〔5〕“秉”,古容量单位,一秉为一百六十斗。〔6〕“适”,往,去到。〔7〕“乘肥马”,指乘坐由体肥膘壮马匹所驾的车。〔8〕“衣”,音yì,穿。“轻裘”,轻暖的皮衣。〔9〕“周”,通“赒”,救济。“急”,急难,困乏。“继”,接济,增益。按本节见《论语·雍也》。

  巫马施,〔1〕字子旗。〔2〕少孔子三十岁。〔3〕【注释】〔1〕“巫马施”,氏巫马,名施,鲁国人,或说陈国人。〔2〕“子旗”,按《论语》及《孔子家语》,“旗”作“期”。〔3〕“少孔子三十岁”,依此推算,则巫马施生于公元前五二一年。

  陈司败问孔子曰:〔1〕“鲁昭公知礼乎?”〔2〕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3〕“吾闻君子不党。〔4〕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5〕孟子姓姬,〔6〕讳称同姓,〔7〕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8〕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9〕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10〕为讳者,礼也。”〔11〕【注释】〔1〕“陈司败”,人名,氏陈,名司败。或谓指陈国的司败。司败,即司寇,职掌刑法的官员。〔2〕“鲁昭公”,名裯(或作“稠”、“袑”),鲁襄公之子,母齐归,公元前五四一年至前五一○年在位。〔3〕“退”,指孔子退出。“揖”,拱手为礼,作揖,揖请。〔4〕“党”,偏私,偏袒。〔5〕“命”,叫,称。“孟子”,《论语》作“吴孟子”。春秋时代,对诸侯夫人的一般称谓,为所生国之名加她的本姓。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当称为吴姬。这里隐去了她的姓。“孟”为其排行。〔6〕“孟子姓姬”,孟子为吴国之女,吴国系太伯之后,姬姓,故云“孟子姓姬”。按鲁国系周公旦之后,亦为姬姓。〔7〕“讳”,回避。“讳称同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礼法,为掩饰鲁昭公违反礼法的婚姻,就设法避言夫人称谓中所包含的同姓——姬。〔8〕“而”,如,如果。〔9〕“苟”,假如,如果。〔10〕“君亲”,君主、父亲。此指君主。“恶”,丑,丑恶,〔11〕按本节见《论语·述而》。

  梁鳣,〔1〕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2〕【注释】〔1〕“梁鳣”,氏梁,名鳣(音zh1n,或作“鲤”)。齐国人。〔2〕“少孔子二十九岁”,依此推算,则梁鳣生于公元前五二二年。

  颜幸,〔1〕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岁。〔2〕【注释】〔1〕“颜幸”,氏颜,名幸(或作“辛”)。鲁国人。〔2〕“少孔子四十六岁”,依此推算,则颜幸生于公元前五○五年。按《史记索隐》引《孔子家语》云“少三十六岁”。

  冉孺,〔1〕字子鲁。〔2〕少孔子五十岁。〔3〕【注释】〔1〕“冉孺”,氏冉,名孺(或作“儒”)。鲁国人。〔2〕“子鲁”,或作“子曾”、“子鱼”。〔3〕“少孔子五十岁”,依此推算,则冉孺生于公元前五○一年。

  曹恤,〔1〕字子循。少孔子五十岁。〔2〕【注释】〔1〕“曹恤”,氏曹,名恤。或谓蔡国人。〔2〕“少孔子五十岁”,依此推算,曹恤生于公元前五○一年。

  伯虔,〔1〕字子析。〔2〕少孔子五十岁。〔3〕【注释】〔1〕“伯虔”,氏伯,名虔(或作“处”)。或谓鲁国人。〔2〕“子析”,或作“子皙”。〔3〕“少孔子五十岁”,依此推算,伯虔生于公元前五○一年。

  公孙龙,〔1〕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2〕【注释】〔1〕“公孙龙”,氏公孙,名龙(或作“宠”、“砻”)。楚国人,或谓卫国人。〔2〕“少孔子五十三岁”,依此推算,公孙龙生于公元前四九八年。

  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1〕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2〕其四十有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3〕【注释】〔1〕“已”,通“以”。“已右”,以右。古代书写格式,一般采用竖行,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自右至左。则此“已右”相当于今言“以上”、“以前”。〔2〕“显”,明显,明确。《史记》别本或作“颇”。“年”,年岁,年龄。“名”,此指姓氏名字。“闻”,《史记》别本作“问难”,于义长。“书传”,书籍传记。按梁玉绳《史记志疑》云:“三十五人中无年者十二人,不见书传者五人。”则今本《史记》或有脱夺、讹误。〔3〕“纪”,通“记”,记录。“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下、后。按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四十二人中有年及见书传者,若颜骄、公良儒、秦商、申枨、叔仲会五人。”

  冉季,〔1〕字子产。

  【注释】〔1〕“冉季”,氏冉,名季,鲁国人。

  公祖句兹,〔1〕字子之。

  【注释】〔1〕“公祖句兹”,氏公祖,名句兹(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作“兹”)。或谓鲁国人。

  秦祖,〔1〕字子南。〔2〕【注释】〔1〕“秦祖”,氏秦,名祖。秦国人。〔2〕“子南”,或作“南”。

  漆雕哆,〔1〕字子敛。

  【注释】〔1〕“漆雕哆”,氏漆雕,名哆(音chǐ)。鲁国人。

  颜高,〔1〕字子骄。〔2〕【注释】〔1〕“颜高”,氏颜,名高。按本书《孔子世家》、《汉书·古今人表》和今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高”均作“刻”,或有作“亥”、“尅”者,另《史记索隐》所引《家语》作“产”。此“颜高”当作“颜刻”,说详梁玉绳《史记志疑》。又《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少孔子五十岁。”〔2〕“子骄”,《通典》卷五十三作“子精”。

  漆雕徒父。〔1〕【注释】〔1〕“漆雕徒父”,氏漆雕,名徒父。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名徒,字子文。”《史记索隐》引《家语》云字固。或谓鲁人。

  壤驷赤,〔1〕字子徒。〔2〕【注释】〔1〕“壤驷赤”,氏壤驷,名赤。秦国人。〔2〕“子徒”,按今本《孔子家语》作“子从”。

  商泽。〔1〕【注释】〔1〕“商泽”,氏商,名泽。《史记集解》所引《家语》字子季,《史记索隐》所引《家语》字季,今本《孔子家语》字子秀。或谓鲁国人。

  石作蜀,〔1〕字子明。

  【注释】〔1〕“石作蜀”,氏石作(或作“石子”、“石之”),名蜀。

  任不齐,〔1〕字选。〔2〕【注释】〔1〕“任不齐”,氏任,名不齐(或作“子齐”),楚国人。〔2〕“选”,按《孔子家语》作“子选”。

  公良孺,〔1〕字子正。

  【注释】〔1〕“公良孺”,氏公良(或作“公襄”),名孺(或作“儒”)。陈国人。按本书《孔子世家》云:“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孔子家语》亦云“贤而有勇,孔子周行,常以家车五乘从。”且列在前三十五人之中。而司马迁将公良孺列于所谓“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的四十二人,有误。

  后处,〔1〕字子里。〔2〕【注释】〔1〕“后处”,氏后,名处。齐国人。〔2〕“子里”,今本《孔子家语》作“里之”。

  秦冉,〔1〕字开。〔2〕【注释】〔1〕“秦冉”,氏秦,名冉(或作“宁”、“察”)。按今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无秦冉。〔2〕“开”,或作“子开”。

  公夏首,〔1〕字乘。〔2〕【注释】〔1〕“公夏首”,氏公夏,名首(或作“守”)。鲁国人。〔2〕“乘”,或作“子乘”。

  奚容箴,〔1〕字子晳。〔2〕【注释】〔1〕“奚容箴”,氏奚容,名箴(“箴”当依《史记》别本作“箴”,梁玉绳《史记志疑》有辨正)。卫国人,或谓鲁国人。〔2〕“子皙”,或作“子楷”。

  公肩定,〔1〕字子中。〔2〕【注释】〔1〕“公肩定”,氏公肩(或作“公坚”、“公齐”),名定。鲁国人,或谓晋国人,又谓卫国人。〔2〕“子中”,或作“子仲”。

  颜祖,〔1〕字襄。〔2〕【注释】〔1〕“颜祖”,氏颜,名祖(或作“相”)。鲁国人。〔2〕“襄”,或作“子襄”。

  ■单,〔1〕字子家。〔2〕【注释】〔1〕“■单”,氏■(音qi1o,或作“邬”、“县”),名单(音sh4n,或作“亶”)。按卢文弨《龙城札记》、梁玉绳《史记志疑》谓此“■单”即今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之“县亶”,是。〔2〕“子家”,或作“子象”。

  句井疆。〔1〕【注释】〔1〕“句井疆”,氏句(或作“钩”),名井疆(或作“疆”)。卫国人。其字,或云子界,或云子野,或云子孟。

  罕父黑,〔1〕字子索。〔2〕【注释】〔1〕“罕父黑”,氏罕父(按今本《孔子家语》作“宰父”,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史记》误,可从),名黑。〔2〕“子索”,或作“索”。

  秦商,〔1〕字子丕。〔2〕【注释】〔1〕“秦商”,氏秦,氏商,鲁国大夫秦堇父之子。按《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有传,云:“秦商,鲁人,字丕兹,少孔子四岁。其父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力闻。”〔2〕“子丕”,或作“丕兹”、“丕慈”、“不慈”、“不慈”。当以作“丕慈”为是。

  申党,〔1〕字周。〔2〕【注释】〔1〕“申党”,氏申,名党(或作“傥”、“棠”、“枨”)。按《孔子家语》,其名作“续”,又有作“绩”、“缋”、“缭”者。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盖申子有枨、续二名。”而“党”、“傥”、“棠”均系“枨”之音近通假字,“绩”,“缋”、“缭”系“续”之形近通假字。可备一说。鲁国人。又《论语·公冶长》云:“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申枨”即此“申党”。〔2〕“周”,或作“子周”。

  〔1〕〔2〕【注释】〔1〕“颜之仆”,氏颜,名之仆。鲁国人。〔2〕“叔”,或作“子叔”。

  荣旂,〔1〕字子祈。〔2〕【注释】〔1〕“荣旂”,氏荣,名旂(或作“祈”、“祁”)。鲁国人。〔2〕“子祈”,或作“子旗”、“子祺”、“子期”。

  县成,〔1〕字子祺。〔2〕【注释】〔1〕“县成”,氏县,名成(或作“成父”)。鲁国人。〔2〕“子祺”,或作“子谋”、“子横”、“子期”、“子旗”。

  左人郢,〔1〕字行。〔2〕【注释】〔1〕“左人郢”,氏左人(或作“左”),名郢。鲁国人。〔2〕“行”,或作“子行”。

  燕伋,〔1〕字思。〔2〕【注释】〔1〕“燕伋”,氏燕,名伋(音j0)。鲁国人。〔2〕“思”,或作“恩”、“子思”。

  郑国,〔1〕字子徒。〔2〕【注释】〔1〕“郑国”,氏郑,名国。鲁国人。按一些学者认为即《孔子家语》的“薛邦”,“薛”与“郑”系字误,“国”与“邦”系避汉高祖刘邦名讳而改。也有个别学者主张是两人。〔2〕“子徒”,或作“徒”、“子从”。

  秦非,〔1〕字子之。

  【注释】〔1〕“秦非”,氏秦,名非。鲁国人。

  施之常,〔1〕字子恒。〔2〕【注释】〔1〕“施之常”,氏施,名之常(或作“常”)。或谓鲁国人。〔2〕“子恒”,或作“思”。

  颜哙,〔1〕字子声。

  【注释】〔1〕“颜哙”,氏颜,名哙(音ku4i,或作“会”)。

  步叔乘,〔1〕字子车。

  【注释】〔1〕“步叔乘”,氏步叔(或作“少叔”),名乘。齐国人。

  原亢籍。〔1〕【注释】〔1〕“原亢籍”,氏原,名亢(或作“抗”、“忼”、“冗”),字籍(或作“子籍”)。鲁国人。

  乐欬,〔1〕字子声。

  【注释】〔1〕“乐欬”,氏乐,名欬(音k6,或作“欣”、“颀”、“颜”)。鲁国人。

  廉絜,〔1〕字庸。〔2〕【注释】〔1〕“廉絜”,氏廉,名絜。卫国人。〔2〕“庸”,或作“子庸”。

  〔1〕字子期。〔2〕【注释】〔1〕“叔仲会”,氏叔仲(或作“仲叔”),名会。郑玄谓晋国人。按今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云:“叔仲会,鲁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岁,与孔璇年相比,每孺子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孟武伯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乎壮哉?’孔子曰:‘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而《史记索隐》所引《家语》云“少孔子五十四岁”。〔2〕“子期”,或作“子其”。

  颜何,〔1〕字冉。〔2〕【注释】〔1〕“颜何”,氏颜,名何。鲁国人。按今本《孔子家语》无“颜何”,但《史记索隐》云:“《家语》字称。”可知是今本脱夺。〔2〕“冉”,或作“称”。

  狄黑,〔1〕字晳。〔2〕【注释】〔1〕“狄黑”,氏狄(或作“炉”),名黑(或作“墨”)。或谓卫国人。〔2〕“皙”,或作“皙之”。

  邦巽,〔1〕字子敛。〔2〕【注释】〔1〕“邦巽”,氏邦(或作“邽”、“国”),名巽(或作“选”)。鲁国人。〔2〕“子敛”,或作“子钦”。

  孔忠。〔1〕【注释】〔1〕“孔忠”,氏孔,名忠(或作“患”、“弗”)。按《史记集解》、《史记索隐》所引和今本之《孔子家语》均云:“字子蔑,孔子兄之子。”

  公西舆如,〔1〕字子上。

  【注释】〔1〕“公西舆如”,氏公西,名舆如(或作“与”、“与如”、“举如”)。或谓鲁国人,或谓齐国人。

  公西葴,〔1〕字子上。〔2〕【注释】〔1〕“公西葴”,氏公西,名葴(或作“蒧”、“藏”、“点”、“箴”,梁玉绳《史记志疑》云“‘葴’乃‘蒧’之讹”)。鲁国人。〔2〕“子上”,或作“子尚”、“子索”。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1〕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2〕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3〕近是。〔4〕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5〕并次为篇,〔6〕疑者阙焉。〔7〕【注释】〔1〕“或”,有的。〔2〕“钧”,通“均”。“厥”,其,他们的。〔3〕“则”,而。“论言弟子籍”,指古文《论语》中的弟子名籍,其内容如同《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家的《孔子徒人图法》及《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先秦汉初,书无定名现象十分普遍。据王充《论衡·正说》,《论语》亦可称《传》、称《论》,云:“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敕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论言弟子籍”即古文《论语》中的一部分,下文的“论语弟子问”也是古文《论语》中的一部分。“孔氏古文”,一般认为指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书籍。据荀悦《前汉纪·成帝纪》、《汉书·艺文志》、王充《论衡·佚文》、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其中有《论语》。所谓“古文”,实指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4〕“近是”,接近事实,接近原貌。〔5〕“《论语》弟子问”,指古文《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问对。按《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今本《论语》内容,就主要是孔子与弟子的问对。〔6〕“并次”,合并编排。〔7〕“疑者”,疑惑不清的地方。“阙”,空缺。

   译文 孔子说“接受学业兼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都是才能出众之士。其中德行突出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政事的是:冉有,季路。擅长言语的是:宰我,子贡。擅长文献的是:子游,子夏。颛孙师偏激,曾参迟钝,高柴愚笨,仲由粗鲁,颜回啊经常穷乏。而端沐赐不接教命而去经商谋利,预测市场行情总是屡猜屡中。

  孔子一生中所尊奉的人:在周京洛邑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平仲;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多次称道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都后于他们,不在同一年代。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渊询问仁的含义。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言行,一切归依周礼,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孔子说:“贤人哪,颜回啊!一碗饭,一瓢汤,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听讲时如同蠢人;但退回去后再考察他的言行举止,也足以发明讲学的内容,颜回可不愚蠢。”“任用的话就身体力行,舍弃不用的话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啊!”

  颜回二十九岁那年,头发全部变白。颜回过早死去,孔子哭得极为悲痛,说:“自从我有了颜回,门人就更加亲密无间。”鲁哀公询问:“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失。可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像他这样的了。”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孔子说:“孝顺啊,闵子骞!人们对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言语没有非议。”他不到卿大夫那里做家臣,不吃昏君的俸粮。(他拒绝季氏的委任,说:)“如果再来征召我的话,我就必定在汶水之北的齐国了。”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恶病,孔子前往探望他,从窗口握住他的手,说:“命啊!这样的人而有这样的病,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询问为政。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会见贵宾,役使百姓如同承当重大祭祀。在国中没有怨恨,在家中也没有怨恨。”

  孔子认为仲弓有德行,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独当一面,统领一方。”

  仲弓的父亲,是个地位低下的人。孔子说:“耕牛的儿子毛色纯赤而且双角齐整,即使想不用它作为祭祀的供品,但山川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曾任季孙氏的家宰。

  季康子询问孔子道:“冉求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千户人家的都邑,百辆兵车的封地,冉求呀,可以让他去管理那里的赋税。至于称不称得上仁,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问:“子路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说:“如同冉求一样。”

  冉求问道:“事情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子路问道:“事情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子华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冒昧地提个问题,为什么问题相同而回答各异?”孔子说:“冉求呀退缩拘谨,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呢好胜争强,所以我抑制他。”

  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生性质朴,喜好勇猛武力,心地刚强直率,头带雄鸡样式的帽子,身佩叫做豭豚的长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设施礼教,逐渐诱导子路,子路后来改穿儒服,送上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做弟子。

  子路询问为政。孔子说:“先给百姓作出样子,并慰劳关心百姓。”子路要求多说几句。孔子说:“永远不要懈怠。”

  子路问道:“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义是至高无上的。君子爱好勇武而没有义理,就会作乱造反;小人爱好勇武而没有义理,就会偷盗抢劫。”

  子路听到一件事,还没能去做,就唯恐又听到别的事。

  孔子说:“根据片言只语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喜好勇武超过了我,但没地方取得制造渡海木筏的材料。”“像仲由这样,将会不得好死。”“穿着用乱麻作絮的旧袍同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吗,已到了登堂的地步,但还没达入室的境界。”

  季康子问道:“仲由称得上仁吗?”孔子说:“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管理赋税,但不知道他的仁德。”

  子路喜好跟随孔子出游,途中遇到过长沮、桀溺、荷■丈人。

  子路担任季氏的家宰,季孙询问孔子道:“子路可以说是辅佐大臣吗?”孔子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罢了。”

  子路出任蒲邑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有许多壮汉勇士,而且难于治理。但我告诉你几句话:谦恭敬谨,可以驾驭勇士;宽厚中正,可以安抚民众;恭敬中正而清静,就可以回报君上了。”

  当初,卫灵公有宠爱的姬妾叫做南子。卫灵公的太子蒉聩得罪了南子,因为惧怕诛杀而出国逃奔宋国。等到卫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为国君。但公子郢不肯,说:“流亡人太子的儿子辄在此。”于是卫人拥立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在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居住外地,不能进入卫国都城。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于是与孔悝发动叛乱,设法进入孔悝家中,接着和他的党徒袭击进攻卫出公。卫出公逃奔鲁国,从而蒉聩进入国都即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发动叛乱时,子路正在国外,闻讯后飞驰前往卫国。子路遇到子羔出卫都城门,子羔对子路说:“卫出公已经离去了,而城门也已关闭,你可以返回了,不要白白遭受那里的祸害。”子路说:“我吃孔悝的饭就不能躲避孔悝的危难。”子羔结果离去。有使者进入卫都城中,城门打开,子路跟随而进入。子路赶到蒉聩处,蒉聩和孔悝登上孔宅内的高台。子路说:“国君哪里用得着孔悝?请求让我得到孔悝而杀死他。”蒉聩不听从。于是子路准备焚烧高台,蒉聩恐惧,就命令石乞、壶黡下台攻打子路,打断了子路系帽的带子。子路说:“君子死了但帽子不能脱掉。”于是结好帽带而被杀死。

  孔子听说卫国内乱,说:“唉,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接到子路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后,恶言恶语就不再进入耳朵。”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在齐国。

  宰予,字子我,尖嘴利舌,能言善辩。接受孔子教授的学业后,问道:“为父母服三年之丧,这丧期不也太长了吧?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必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定毁弃。陈粮既已吃尽,新谷就又登场,钻木取火,更换火种,(全都一年轮回一周,)丧期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这样做对你来说心安吗?”宰予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居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甘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所以不这样做啊。”宰我出去。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那三年之丧,是天下通行的礼仪啊!”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再雕琢了,污秽的墙壁无法再粉刷了。”

  宰我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说:“宰予不是问这问题的人。”

  宰我担任临菑大夫,与齐国大臣田常发动叛乱,因而诛灭他的家族,孔子为此感到耻辱。

  端沐赐,是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快嘴利口,巧于言辞,孔子经常被他辩得理屈词穷。孔子问道:“你和颜回比哪个强?”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

  子贡接受学业完毕后,问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器皿。”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皿呢?”孔子说:“宗庙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容器——瑚琏。”

  陈子禽问子贡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仁义之道并没有失落于地,而是保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记住了其中的大道理,不贤能的人记住了其中的小道理。无处没有周文王、周武王的仁义之道。夫子哪里不能学习?而且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陈子禽又问:“孔子到达一个国家,必定知道那里的政事。这是向人索求来的呢?还是别人提供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善良、恭敬、俭仆、谦让得来的。夫子求索的方法不同于一般人求索的方法。”

  子贡问道:“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比不上贫穷而乐于求道,富有而谦逊好礼。”

  田常打算在齐国发动叛乱,但又害怕大臣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的势力,所以就调遣齐国的军队,准备攻伐鲁国。孔子闻讯,对门下弟子说:“鲁国,是祖宗坟墓的所在地,是父母生活的国度。国家的危难到了如此地步,诸位为什么没人挺身而出?”子路请求出去活动,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出行,孔子不允许。子贡请求出行,孔子应许了他。

  子贡于是出行,到达齐国,进言劝说田常道:“您攻伐鲁国的计划是失误了。那鲁国,是难以攻伐的国家,鲁都的城墙薄而矮,鲁都的护城河窄而浅,鲁国的君主愚蠢而不仁,大臣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人百姓又厌恶武器军队之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与它交战。那吴国,城墙高而厚,护城河宽而深,武器装备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充足,贵重的器物、精良的兵器全都在都城之中,又选派贤明的大夫守城,这样的国家容易攻伐呀。”田常愤怒变了脸色说:“你所说的难,是一般人所说的易;你所说的易,是一般人所说的难。居然用这来教我,是什么道理呢?”子贡说:“臣下听说过这样的话,忧患存在于内部的就进攻强大的国家,忧患存在于外部的就进攻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就在内部。我听说您三次求封而三次不成,其原因是因为有的大臣不听从啊。如今您将攻破鲁国来扩张齐国的领土,征战取胜来使君主骄傲,打败敌国来尊崇大臣,但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那就会与君主的关系日益疏远。这样您上面让君主的心思骄傲自大,下面让群臣肆无忌惮,以此企求成全夺取国政的大事,就困难了。君上骄傲就会随心所欲,臣下骄傲就会争权夺利,这样您上面与君主有矛盾,下面与大臣互相争斗。像这样的话,您要在齐国站住脚就危险了。所以说攻伐鲁国不如攻伐吴国。攻伐吴国不能获胜,百姓在外战死,大臣在内空虚,这样您在上面没有强大的群臣相对抗,下面没有百姓的责难,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尽管如此,但我们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离开而前往吴国,大臣们会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发起进攻,臣下请求前往出使吴王,叫他救援鲁国而攻伐齐国,您就乘机领兵迎击吴军。”田常答应所请,派子贡南下面见吴王。

  子贡劝说吴王夫差道:“臣下听说这样的话:实行王道的人不绝灭别的国家,实行霸道的人没有强大的对手,互相抗衡的千钧重量双方,即使只在其中一方增加一铢一两就会出现重心的转移。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私下兼并千辆兵车的鲁国,来和吴国争强斗胜,臣下暗中替大王感到危难。况且那救援鲁国,有显赫的名声;攻伐齐国,有巨大的利益。以此安抚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国,诛伐残暴的齐国来制服强大的晋国,得到的利益没有比这更大的。名义上保存行将灭亡的鲁国,实际上使强大的齐国受困,聪明的人对此坚信不疑。”吴王夫差说:“讲得好。尽管如此,但我已经与越王交战,使之栖息于会稽山上。越王句践自己吃苦来供养士人,对我存有进行报复的心思。你等我攻伐越国后再来听从你的安排。”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攻伐越国,那么齐国马上就可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在用救存危亡复兴灭国作为号召,但那攻伐弱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不是勇者的行为。勇者不回避危难,仁者不废弃礼法,智者不丧失时机,王者不灭亡诸侯,以此来建立自己的道义。如今大王能保存越国来向诸侯显示仁义,救援鲁国进攻齐国,威力施加到晋国,各国诸侯必定相继前来吴国朝见,那么霸业就建成了。同时大王一定担心越国的话,臣下请求东进面见越王,叫他出兵相从,这实际上是空虚越国的力量,名义上则是使诸侯相从而讨伐齐国。”吴王夫差非常高兴,于是派遣子贡前往越国。

  越王句践修缮打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为子贡驾车到馆舍而询问道:“这里是不开化的蛮夷之邦,大夫为何恭敬庄重地屈尊光临此地?”子贡说:“如今我劝说吴王救援鲁国攻伐齐国,他心里愿意而畏惧越国的复仇,说‘等我攻伐越国以后就可以’。像这样的话,攻破越国是必定的了。况且没有报复他人之心却使人怀疑,是笨拙;存有报复他人之心而让人知道,是失败;事情没有发作而消息先传出去,是危险。这三种情况是举行事情的重大祸患。”句践伏地叩头连拜两次说:“我曾经自不量力,便与吴军作战,因而被困在会稽山,痛恨刻骨铭心,日夜唇焦舌干,只想和吴王相随死去,这就是我的愿望啊。”句践于是询问子贡如何是好。子贡说:“吴王夫差为人凶猛残暴,朝中群臣不堪承受;国家困于频繁战争,军队士卒无法忍耐;百姓怨恨君上,大臣内部变心;伍子胥因为直言进谏而死,太宰嚭执掌政事,顺从国君的过错来保证自己的私利:这是行将灭亡国家的政治啊。如今大王果真能调发军队帮助吴国来迎合吴王的意旨,献纳重器珍宝来讨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来尊崇对他礼仪,吴王攻伐齐国就必定无疑了。他出战不胜,就是大王的福运了。出战取胜,他必定率领军队进攻晋国,臣下请求北上面见晋君,让他出兵共同攻打吴军,削弱吴国那就是必然的了。吴国的精锐士卒在齐国消耗殆尽,主力部队在晋国疲惫困乏,从而大王便掌握了吴国的致命弱点,这样灭亡吴国就必定无疑了。”越王句践听了大为高兴,答应按子贡的计策出兵。越王赠送子贡金子一百镒,剑一把,好矛两杆。子贡不接受,接着上路。

  子贡回报吴王夫差说:“臣下恭敬地把大王的话告诉越王,越王大为恐惧,说:‘我很不幸,从小失去父亲,内心不自量力,冒犯得罪了吴国,以致军队战败自己受辱,栖身在会稽山,国家变为一片废墟,依赖大王的恩赐,使我得以捧上俎豆礼器而举行宗庙社稷的祭祀,这一切我死都不敢忘记,还有什么别的谋略敢考虑!’”过了五天,越王句践派大夫文种向吴王夫差叩头上言道:“东海服役之臣孤家句践的使者臣下文种,冒昧修书给左右官吏谨向大王致以问候。近日私下听说大王将要振兴大义,诛伐强暴、拯救弱小,围困残暴的齐国而安抚周朝王室,请求全部出动境内的三千士卒,我请求亲自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来冲锋陷阵,首先承受飞矢流石。通过越国卑贱的臣子文种奉献先人收藏的兵器,铠甲二十套,斧子,屈卢矛,步光剑,来向大王表示祝贺。”吴王夫差非常高兴,把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说:“越王句践准备自己随从我攻伐齐国,可以吗?”子贡说:“不可以。使他人的的国家空虚,让他人的部众全部出动,又让他的国君随从,不合乎义。国君接受越国的礼物,应许越国的出兵,而谢绝越君出征。”吴王答应,于是谢绝越王句践亲自随从出征的要求。到这时吴王夫差就马上征发吴国九郡的兵马攻伐齐国。

  子贡乘机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君说:“臣下听说这样的话:谋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够应付突发事件,军队不事先准备就不能够战胜敌人。如今那齐国和吴国将要开战,吴国战而不胜的话,越国大乱吴国是一定的了;但吴王和齐国交战而获胜的话,必定会把吴国军队开向晋国。”晋君大为惊恐,说:“对这该怎么办?”子贡说:“修缮武器、休养士卒来等待吴国军队。”晋君答应。

  子贡离开晋国前往鲁国。吴王夫差果真在艾陵与齐人交战,大败齐军,俘获七名将军所辖的部队而不返回,果真又率领军队开赴晋国,与晋人在黄池之上相遇。吴、晋双方争强斗胜。晋军攻击吴军,大败吴军。越王句践闻讯,领兵渡过松江而袭击吴国,在离吴国都城七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吴王夫差得知情报,离开晋国而返回,与越军在五湖地区交战。吴军三次交战都没有取胜,都城大门失守,越军于是包围王宫,杀死吴王夫差而将他的国相太宰嚭斩首示众。攻破吴国三年后,越王句践在江、淮之东称霸。

  所以子贡一次出使,保存了鲁国,大乱了齐国,灭亡了吴国,加强了晋国而使越国称了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得各国形势的旧格局相继打破,十年之中,鲁、齐、吴、晋、越五个国家各有重大变化。

  子贡喜好经商做买卖,根据时机转手货物。喜欢褒扬别人的美德,但不能隐匿别人的过失。曾经出任鲁国、卫国之相,家产积累达到千金,最后死在齐国。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完成学业以后,出任武城之宰。孔子经过武城,听到弹奏琴瑟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宰鸡哪里用得着杀牛刀?”子游说:“往日我从夫子那里听说:‘君子学习道理就会爱护他人,小人学习道理就会容易使唤。’”孔子说:“诸位弟子,言偃的话是对的。先前我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熟悉文献典籍。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道:“‘美妙的笑容酒涡深深啊,美丽的眸子黑白分明啊,洁白的素绢上画得绚丽多彩啊。’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绘画的事情原在素绢的编织之后。”子夏说:“礼仪的产生在(仁之)后吧?”孔子说:“卜商现在可同他谈论《诗》了。”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贤能?”孔子说:“颛孙师做事过头,卜商做事达不到要求。”“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做事过头和达不到要求是一样的。”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孔子死后,子夏居住在西河教学授业,担任魏文侯的老师。他的儿子死去,哭得瞎了眼睛。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询问如何谋求官职。孔子说:“多听,对疑惑的地方存而不论,谨慎地谈论其余明白无误的地方,就可以减少过失;多看,对疑惑的地方存而不论,谨慎地实行其余明白无误的地方,就可以减少悔恨。言语少过失,行动少悔恨,那么官职俸禄便在其中了。”

  有一次,子张随从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陷入困境,便询问如何行得通。孔子说:“言语忠诚可信,行为厚道谨敬,即使在偏远的异国他乡,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诚有信,行为不厚道谨敬,即使在老家乡里,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并列竖在前面,在车厢里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并列挂在横木上,(时刻记着,)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束衣的大带子上。

  子张问道:“士人怎么做就可以称得上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指什么情况?”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中必定闻名,在大夫家中必定闻名。”孔子说:“这是闻,不是达啊。那达者,质朴正直而爱好道义,对人善于分析言语而观察表情,考虑问题注意谦虚让人,无论在诸侯国中,还是在大夫家里必定通达。至于那闻者,表面上装作仁义而行动上背道而驰,以仁自居而深信不疑,无论在诸侯国中,还是在大夫家里必定闻名。”

  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他能通晓孝道,所以向他传授学业。曾参撰作《孝经》。曾参最后死在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澹台灭明容貌非常丑恶。他想拜孔子为师,但孔子认为他天资低下。澹台灭明接受学业完毕后,退回家中而修习实践孔子教授的学业,做事从不走歪门邪道,不是公事就不拜见卿大夫。

  澹台灭明南下出游到达长江,随从的弟子有三百人,对待人事的取舍进退公正无私,名声遍及诸侯各国。孔子听说这些情况后,说:“我凭言辞来判断人,错看了宰予;凭外貌来判断人,错看了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评论子贱说:“子贱是君子啊!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是从哪里取得君子德行的呢?”

  子贱出任单父邑宰,向孔子报告情况,说:“这个地方有比我贤能的五个人,教导我治理都邑的方法。”孔子说:“可惜啊!不齐所治理的地方太小,如果所治理的地方大,那就有希望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什么叫做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有道,做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无道,也做官领取俸禄,这就叫耻。”

  子思说:“好胜争强、自我夸耀、怨天尤人、贪得无厌这四点都没有任何表现,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至于仁,那我还不知道。”

  孔子去世,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贡出任卫国之相,随从的车马前呼后拥,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进入僻陋的里巷,探望问候原宪。原宪整理好所穿戴的破旧衣帽会见子贡。子贡为此感到羞耻,说:“夫子难道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这样话: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而不是病啊。”子贡觉得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

  公冶长,齐国人,字子长。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她。虽然他曾在监狱中关押过,但不是他的罪过啊。”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

  南宫括,字子容。

  南宫括问孔子道:“羿善于射箭,奡能倾覆船只,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亲自种植庄稼,结果享有天下。(应当如何理解?)”孔子没有回答。子容出去,孔子说:“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这个人!”〔孔子称赞南宫括说:〕“国家政治有道,能够不被废黜;国家政治无道,能够免于刑罚杀戮。”南宫括多次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便把他兄长的女儿嫁给南宫括。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说:“天下的士人没有德行,大多成为卿大夫的家臣,在都邑做官;只有季次不曾做官。”

  曾蒧,字皙。

  曾蒧侍奉孔子,孔子说:“谈谈你的志向。”曾蒧说:“春天的服装穿定了,我和成年人五、六位,儿童六、七个,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最后唱着歌儿回家。”孔子叹了一口气说:“我赞同曾蒧的志趣啊!”

  颜无繇,字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父子曾经各在不同的时候师事孔子。

  颜回死去,颜路贫穷,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帮助安葬颜回。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起来也各是自己的儿子啊。鲤儿死了,只有内棺而无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行走来为他置办外椁,因为我曾忝列大夫之后,所以不可以卖掉车子而徒步行走。”

  商瞿是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孔子传授《周易》给商瞿,商瞿传授给楚国人馯臂子弘,馯臂子弘传授给江东人矫子庸疵,矫子庸疵传授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子家竖传授给淳于人光子乘羽,光子乘羽传授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子庄何传授给东武人王子中同,王子中同传授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帝元朔年间凭研治《周易》担任汉朝的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岁。

  子羔身高不满五尺,师从孔子接受学业,孔子认为他愚笨。

  子路让子羔出任费郈的邑宰。孔子说:“这是坑害了人家的子弟!”子路说:“那里有老百姓,有社稷的祭祀,何必要读书然后才算有学问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能言善辩的人。”

  漆雕开,字子开。

  孔子让漆雕开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做官没有信心。”孔子高兴。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对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将这情告诉孔子,说:“季孙他老人家原来就对子路有疑心,对公伯缭,以我的力量还是能把他陈尸于大庭广众。”孔子说:“仁义之道将要实行,那是命啊;仁义之道将要废弃,也是命啊。公伯缭能把命怎么样!”

  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牛话多而且急躁。他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说话很慎重。”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可以称之为仁吗?”孔子说:“实行仁很难,谈论仁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可以称之为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有什么忧愁什么恐惧!”

  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樊迟请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这方面不如老农民。”樊迟请求学习种蔬菜,孔子说:“我这方面不如老菜农。”樊迟退下出去。孔子说:“小人呀,樊迟!上面执政的人喜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上面执政的人喜好义理,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上面执政的人喜好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用真心实意。像这样的话,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他们的子女而来投奔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樊迟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就是爱护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就是了解人。”

  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有若说:“礼的作用,以和谐适中最为可贵。在先王的治国之道里,这是其中最美好的。事无巨细都要依从礼,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和谐适中而去求和谐适中,不用礼来调节,也是不可行的。”“信用符合道义,说的话就能履行。恭敬符合道义,便能远离耻辱。有依仗而不失去自己的亲族,也就值得尊崇了。”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仰慕。有若的长相像孔子,弟子们一起共同立他为老师,如同孔子在世时那样对待他。有一天,弟子进来问道:“昔日夫子要出门上路,让弟子带上雨具,后来果真下了雨。弟子问道:‘您凭什么知道会下雨?’夫子说:‘《诗》中不是这样说吗:月亮附着在毕宿,接着就要下滂沱大雨了。昨天晚上月亮不就在毕宿吗?’有一天,月亮在毕宿,结果却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很大仍没有孩子,他的母亲要为他另娶妻室。孔子派商瞿前往齐国,他的母亲请求暂不要派商瞿。孔子说:‘不要担心,商瞿四十岁以后当会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真如此。冒昧相问,夫子凭什么知道这些?”有若沉默无语,没法回答。弟子起身说:“有子避开此位,这不是你该坐的地方啊!”

  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请求给些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给她一庾。”结果冉子给了五秉小米。孔子说:“公西赤前往齐国,乘着肥马驾的车,穿着轻暖的皮衣。我听说君子救济急难穷困,而不接济富人。”

  巫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岁。

  陈司败问孔子道:“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退出去后,陈司败揖请巫马旗上前,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任何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君娶了吴国女子作为夫人,称她为孟子。孟子本姓姬,为了回避称同姓,所以叫她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的话,那还有谁不知礼!”巫马施把陈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幸运啊,倘若有过错,人家必定知道。臣子不可谈论君主的丑事,为鲁君避讳,是礼啊。”

  梁鳣,字叔鱼。比孔子小二十九岁。

  颜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冉孺,字子鲁。比孔子小五十岁。

  曹恤,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岁。

  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岁。

  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从子石以上共三十五人,他们的年龄、姓名以及受业情况明确见于文献记载。其它四十二人,不知年岁以及不见于文献记载的,著录于下: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子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旂,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蒧,字子上。

  太史公说:学者中许多人说到孔子的七十位高足弟子,称誉者有的言过其实,毁谤者有的篡改真相,但全都没有见到过他们的容貌。而《论语》弟子名籍出自孔子宅第壁中古文,接近事实。我收集有关孔子弟子的姓名、文字全都取自《论语》中的弟子问对,合并编排,有疑惑不清的地方就空缺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