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谢孝苹注译 赵氏之先,〔1〕与秦共祖。至中衍,〔2〕为帝大戊御。〔3〕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4〕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5〕为周所杀,其后为秦。〔6〕恶来弟曰季胜,〔7〕其后为赵。

  【注释】〔1〕“赵氏之先”,《秦本纪》作“秦之先”,《楚世家》作“楚之先”(今本作“楚之先祖”,王叔珉曰“祖”字衍),《魏世家》“魏之先”,本文“氏”字疑衍。〔2〕“中衍”,《正义》:“中音仲。”据《秦本纪》,中衍是柏翳子大廉玄孙。中衍鸟身人言。〔3〕“大戊”,《殷本纪》作“太戊”,为殷王朝第九代帝王。帝雍己时,殷道衰,至太戊殷复兴,诸侯归之,号称中宗。〔4〕“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秦本纪》:“仲衍玄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季胜。”“蜚廉”,一作“费仲”,王符《潜夫论》:“嗣及费仲,生恶来、季胜,武王伐纣,并杀。”〔5〕“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蜚廉本人亦事纣。《秦本纪》:“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殷本纪》:“恶来喜毁谗,诸侯以此益疏。”〔6〕“其后为秦”,恶来后有非子,以美畜,周孝王封之于秦,号曰秦嬴。传五世为秦襄公。详具《秦本纪》。〔7〕“季胜”,《正义》曰:”胜音升。”

  季胜生孟增。〔1〕孟增幸于周成王,〔2〕是为宅皋狼。〔3〕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4〕造父取骥之乘匹,〔5〕与桃林〔6〕盗骊、〔7〕骅骝、〔8〕绿耳,〔9〕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10〕乐之忘归。〔11〕而徐偃王反,〔12〕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13〕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14〕由此为赵氏。

  【注释】〔1〕“增”,《汉书·古今人表》作“会”。“会”为“增”之误字。见钱大昕《考异》。〔2〕“周成王”,名诵,武王之子,是周王朝第二代帝王。〔3〕“宅皋狼”,《地理志》云:“皋狼是西河郡之县名。盖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故曰皋狼。”按《地理志》“故曰”下夺“宅”字,应作“故曰宅皋狼”。〔4〕“造父幸于周缪王”,周缪王名满,西周第五代帝王。或作周穆王。“缪”、“穆”古字通。〔5〕“造父取骥之乘匹”,谓造父甄选驯调八骏良马。驷马曰乘,双马曰匹。《盐铁论·论儒篇》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6〕“与”,通“以”。“桃林”,地名。孔安国曰:“桃林在华山东。”《正义》引《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中多马。”〔7〕“盗骊”,《秦本纪》作“温骊”。《索隐》曰:“温音盗。”马黑色细颈曰盗骊。《索隐》又引《刘氏音义》云:“盗骊,■骊也。”■,浅黄色。《考证》:“盗乃浅青色。”按:一马而有三种毛色,当是杂色之马,今罕见。〔8〕“骅骝”,《穆天子传》一、《汉书·地理志下》,“骅”并作“华”。色如花而赤之马曰骅骝。〔9〕“绿耳”,《秦本纪》作“騄耳”。双耳毛色作绿,因名绿耳。按上举盗骊、骅骝、绿耳,皆周穆王八骏之属。其余为赤骥、白义、渠黄、騟■、山子。〔10〕“西巡狩,见西王母”,穆王西狩故事,《周本纪》不载。见于晋武帝太康二年汲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冢而得的《穆天子传》。同时发现之《竹书纪年》亦云:“穆王十七年西征,于昆仑丘见西王母。”按:西王母应是古代中亚地区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后人加以美化,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于世。〔11〕“乐之忘归”,《秦本纪》作“乐而忘归”。“之”、“而”义同。〔12〕“徐偃王反”,徐偃王相传是与荆文王同时的徐国国君。《秦本纪》亦曰:“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按:所谓“徐偃王反”,盖有误。《韩非子·五蠹篇》谓徐偃王行仁义,为荆文王所灭。《盐铁论·和亲篇》亦云:“徐偃王行仁义而灭,好儒而削。”徐偃王去周穆王之时己远。“徐偃王反”,当指春秋以前徐夷之乱。《书·费誓》“徐戎并兴”,《诗·常武》“徐方绎骚”、“徐方来庭”,可见徐夷确在春秋前为乱。周穆王时徐焰特盛,宣王时是其余波。本文应作“徐王反”,“偃”字是衍文。〔13〕“日驰千里马”,《风俗通义·六国篇》作“日驰千里”。〔14〕“乃赐造父以赵城”,晋州赵城县为造父邑。明清时属平阳府。今与洪洞县合并,改名洪洞县,属山西省。

  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1〕为御。及千亩战,〔2〕奄父脱宣王。〔3〕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4〕去周如晋,〔5〕事晋文侯,〔6〕始建赵氏于晋国。

  【注释】〔1〕“周宣王”,名静,公元前八二八年——前七八二年在位。“伐戎”,谓西夷姜氏之戎。周宣王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据《诗》则为英主,据《国语》则失德正多,两种古文献的记载,判然若两人。〔2〕“千亩”,今山西介休县南。〔3〕“奄父脱宣王”,《周本纪》:“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千亩之战,宣王陷入敌围,奄父掩护突围,故曰“脱宣王”。〔4〕“周幽王”,名湦,又作涅。公元前七八一年——前七七一年在位。〔5〕“去周如晋”,《太平御览》卷二百引“如”作“入”。据《诸侯年表》,晋文侯元年,当周幽王二年。幽王为犬戎所杀在晋文侯十年。叔带去周事晋,应在公元前七八○年至前七七一年之间。〔6〕“晋文侯”,名仇。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四六年在位。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1〕赵夙。〔2〕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3〕而赵夙为将伐霍。〔4〕霍公求犇齐。〔5〕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6〕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7〕晋献公赐赵夙耿。〔8〕【注释】〔1〕“五世而生赵夙”,《潜夫论·志氏姓篇》云:“至于赵夙,仕晋卿大夫。十一世而为列侯,五世而为武灵王,五世亡赵。”〔2〕“赵夙”,《考证》云此二字衍。按:“赵夙”二字非衍。晋献公以下述赵夙事,故于晋上特标“赵夙”二字。下文“赵朔。晋景公之三年,……”云云,《韩世家》“韩厥。晋景公之三年……”云云,皆同此例。〔3〕“晋献公”,名诡诸。公元前六七六年至前六五一年在位。“霍”,山西霍县西南。“魏”,山西芮城北。“耿”,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4〕“而赵夙为将伐霍”,《晋世家》“赵夙御戎”,此言“为将”,盖尊之。〔5〕“霍公求犇齐”,霍始封君为周文王子叔处,姬姓。《集解》徐广曰:“求亦作来。”“犇”,同“奔”。〔6〕“霍太山为祟”,杜预曰:“永安县东北有霍太山。”按:永安县辖境在今山西霍县、洪洞两县间。霍太山即今霍山。“祟”,音suì,鬼神强加于人的灾祸。〔7〕“晋复穰”,“穰”,音ráng,农业丰收曰穰。〔8〕“晋献公赐赵夙耿”,闵公元年《左传》:“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1〕共孟生赵衰,字子余。〔2〕【注释】〔1〕“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考证》:“崔适曰‘夙生共孟’四字,当在‘鲁湣公元年’句下,‘湣公元年’,上承‘赐赵夙耿’而言,以下乃言赵氏之世系。闵,《世家》、《年表》作湣。”按:崔适说是。鲁湣公,姓姜名开,公元前六六一年——前六六○年在位。鲁湣公元年当晋献公十六年。〔2〕“共孟生赵衰,字子余”,赵氏世系紊乱,难以确考。《索隐》引《系本》云:“公明生共孟及赵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左传》云:“衰,赵夙弟。”而《赵世家》云:“共孟生赵衰。”梁玉绳曰:“夙与衰皆共孟子,公明、共孟音相近,其实一人也。”赵衰即赵成子,亦称成季、孟子余。

  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1〕卜事公子重耳,吉,〔2〕即事重耳。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3〕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4〕翟以其少女妻重耳,〔5〕长女妻赵衰而生盾。〔6〕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7〕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8〕得反国。重耳为晋文公,〔9〕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10〕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11〕语在《晋》事中。

  【注释】〔1〕“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音bǔ,古人用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曰卜。晋献公有八子:齐姜子申生为太子。诸公子有重耳、夷吾及骊姬子奚齐等。骊姬女弟生子卓子。卓子生晚(献公二十五年),不在赵衰请卜公子之列。〔2〕“公子重耳”,后承晋祚为晋文公,公元前六三六年——前六二八年在位。重耳母狐姬,晋大夫狐突女。〔3〕“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晋献公五年伐骊戎,得骊姬,献公爱幸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子奚齐。献公二十一年,献公信骊姬谗,欲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申生于十二月自杀。重耳逃亡至蒲。二十二年献公伐蒲,重耳奔翟。事具《晋世家》。〔4〕“翟伐廧咎如,得二女”,“廧”,音qi2ng,廧咎如,赤狄分支。僖公二十三年《左传》:“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5〕“少女”,季隗。《晋世家》以长女妻重耳。此与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合。〔6〕“长女妻赵衰而生盾”,与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合。《晋世家》作“以少女妻赵衰,生盾”。“长女”,叔隗。〔7〕“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僖公二十四年《左传》:“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8〕“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重耳,献公二十一年奔蒲,至文公元年归国,前后二十一年。所云十九年者,当自重耳离开晋国国境,即奔狄之翌年起算,正十九年。〔9〕“重耳为晋文公”,公元前六三六年,为晋文公元年。当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齐孝公七年。齐桓公霸业已衰,晋文公起而代之。〔10〕“赵衰为原大夫”,“原”,河南济源西北。赵衰为原大夫,在文公二年十二月。《诸侯年表》误入文公元年。〔11〕“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据《晋世家》,重耳返国及霸,赵衰为之策划,举其大者有七事。(一)里克杀奚齐悼子,使人迎重耳于翟,重耳谢不入,是赵衰策。(二)重耳徙齐,谋之赵衰。(三)重耳过五鹿,野人盛土器中进,赵衰制重耳之怒而拜受之。(四)桓公卒,齐乱。赵衰、咎犯谋于桑下,趣重耳行。赵衰与齐女谋,醉重耳载以行。(五)过曹、过宋、过郑、过楚、赵衰教重耳受楚适诸侯礼而毋让。过秦,缪公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以示欲急返国。(六)文公二年,赵衰说文公尊王,入襄王于周。(七)文公四年,晋作三军,赵衰举郤縠将中军,三让三辞,不失其义。

  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1〕而以其子盾为適嗣,〔2〕晋妻三子皆下事之。〔3〕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4〕谥为成季。〔5〕【注释】〔1〕“翟妻”,廧咎如长女季隗。〔2〕“而以其子盾为適嗣”,晋之妻以季媿随成季流亡在外十余载,备尝艰苦,以其子赵盾为嫡嗣,贵其子而尊其母也。〔3〕“晋妻三子皆下事之”,僖公二十四年《左传》:“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预注:“原、屏、楼三字食邑。”宣公十二年《左传》称赵同、赵括、赵婴齐。按:赵婴齐通于赵文子母庄姬,兄同、括放之。春秋时善走楼季,疑即其人。〔4〕“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晋襄公名欢,公元前六二七年——前六二一年在位。襄公六年,为公元前六二二年。赵成子衰、栾贞子枝、霍伯先且居、臼季狐偃四大夫,皆同年卒。〔5〕“谥”,音shì,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1〕二年而晋襄公卒。〔2〕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3〕欲立襄公弟雍。〔4〕雍时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5〕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6〕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7〕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8〕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注释】〔1〕“赵盾代成季任国政”,文公六年《左传》云:“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至自温,改蒐于董,易中军。阳子,成季之属也。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能。曰:使能,国之利也。是以升之。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2〕“二年而晋襄公卒”,晋襄公在位七年,卒于七年八月。“二年”,谓宣子任国政二年。〔3〕“盾为国多难”,宣子任国政时,晋国多难。三年孟明攻晋,取晋汪以归。四年,秦缪公大兴兵,度河取王官,封殽尸。晋恐不敢出。五年,晋又伐秦,取新城,报王官之役。〔4〕“欲立襄公弟雍”,《晋世家》:“赵盾曰:‘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固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按:公子雍之母为杜祁。杜祁以襄公故,让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媿而己次之,故班在四。文公是以爱杜祁之子雍,使仕秦为亚卿。〔5〕“太子母”,缪嬴,太子夷皋之母,当是秦宗女。〔6〕“释”,《左传》、《晋世家》并作“舍”。〔7〕“灵公”,名夷皋,立时在怀抱中。公元前六二○年——前六○七年在位,共十四年。〔8〕“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晋使先蔑、士会如秦迎公子雍。赵盾既变计立夷皋,又为将往击秦,败之令狐。先蔑、随会败走,逃亡秦国。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1〕赵盾骤谏,〔2〕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3〕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4〕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5〕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6〕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7〕赵盾复反,任国政。〔8〕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9〕放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10〕晋景公时而赵盾卒,〔11〕谥为宣孟,〔12〕子朔嗣。

  【注释】〔1〕“灵公立十四年,益骄”,《晋世家》:“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射人,宰人胹熊蹯不熟,怒杀宰夫。”〔2〕“赵盾骤谏”,士会先谏,赵盾后谏,皆不听。事具宣公元年《左传》。〔3〕“蹯”,音fān,兽足,此指熊掌,味美而难熟。“胹”,音6r,炖,煮。〔4〕“灵公由是惧,欲杀盾”,赵盾、随会数谏灵公不听,灵公患之,使力士鉏麑刺赵盾。鉏麑不忍,触树死。〔5〕“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尝”犹“曾”。赵盾尝猎于首山,见桑下有饿人示眯明(《左传》作提弥明),盾与之食,又义其孝母,益与之饭肉。后示眯明为公宰,反击灵公伏士以脱盾。〔6〕“而赵穿弑灵公”,《晋世家》:“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左传》注穿是赵夙庶孙,为盾从父昆弟之子。又文公十二年《左传》疏云:“赵穿别为邯郸氏,赵谢■、赵胜、邯郸午是其后。”〔7〕“成公”,黑臀,公元前六○六年——前六○○年在位,共七年。是文公少子,其母周女。〔8〕“赵盾复反,任国政”,成公元年,赐赵氏为公族。〔9〕“君子”,《正义》:“谓孔子也。”《考证》:“《左传》以为太史董狐之言。”按:下文有“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作总结,则前“君子”,似非董狐。〔10〕“太史”,董狐。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11〕“晋景公”,名据,成公子。公元前五九九年——前五八一年在位,共十九年。〔12〕“而赵盾卒,谥为宣孟”,赵盾卒于晋景公何年,未见载记。梁玉绳曰:“孟非谥,也当作宣子。”《考证》:“枫山、三条本‘谥’作‘是’,当依订。”

  赵朔。〔1〕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2〕与楚庄王战河上。〔3〕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4〕【注释】〔1〕“赵朔”,《考证》认为此二字衍文。按:“赵朔”二字非衍文,说见前“赵夙”注。〔2〕“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晋世家》:“三年,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晋使荀林父将中军,随会将上军,赵朔将下军。”宣公十二年《左传》:“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3〕“与庄王战河上”,《晋世家》:“六月至河,闻楚已服郑。郑伯肉袒,与盟而去。荀林父欲还。先縠曰:‘凡来救郑,不至不可。将率离心。’卒渡河。楚已服郑,欲饮马于河为名而去。楚与晋军大战,郑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晋。晋军败,走河争渡,船中人指甚众。(《左传》曰:“舟中之指可掬也。”)楚虏我将智■归。”〔4〕“朔取晋成公姊为夫人”,梁玉绳曰:“贾、服、杜皆以庄姬为成公女。‘姊’是‘女’字之误。”按:崔适曰:“赵朔妻,成公姊,本不误。成公为文公子。成公姊亦文公女。自文公卒,至景公三年,计二十二年。朔妻若自文公卒前二三年所生,至此年甫三十四五,应有遗腹。……八年,《疏》谓庄姬年少,故贾、服、杜以为成公女,不知成公姊亦未老也。”崔说是。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1〕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2〕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3〕盾卜之,兆绝而后好。〔4〕赵史援占之。〔5〕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6〕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7〕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8〕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9〕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皋,〔10〕请诛之。”韩厥曰:〔11〕“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12〕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13〕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14〕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15〕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16〕【注释】〔1〕“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景公三年,赵朔返自邲,即为屠岸贾所杀,而赵同、赵括尚在。杀赵朔的理由,是赵盾弑其君灵公。杀赵同、赵括的理由,是庄姬诬告原、屏谋反。诛赵朔在景公三年,诛赵同、赵括则在景公十七年。二事本不相涉,被史迁混为一谈,铸就千秋一大疑案。此处“欲诛赵氏”,指诛杀赵朔,与原、屏无关。〔2〕“叔带”,赵氏始迁祖。叔带以后,赵氏递兴。“要”,与“腰”通。〔3〕“拊”,音fǔ。“拊手”,拍手。〔4〕“兆”,灼龟坼。古以龟卜,视坼裂之纹,以定吉凶。凡占验吉凶,皆谓之兆。“绝而后好”,意即逢凶化吉。〔5〕“赵史援占之”,《考证》:“史上赵字疑衍。赵氏不宜别有史官。”按:《说苑》亦有“赵”字,似非衍文。〔6〕“乃”,《考证》云枫山、三条本“乃”作“及”。按:《说苑》“乃”亦作“及”,形近之误。〔7〕“至孙,赵将世益衰”,《说苑》云:“至子赵朔世益衰。”〔8〕“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司寇六卿之一,主管刑狱。《太平御览》卷四二○引作“至景公时为司寇”。〔9〕“贼首”,《说苑》、《新序》并作“首贼”。〔10〕“辠”,古罪字。〔11〕“韩厥”,韩武子之后。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伐齐。十二年,晋作六军,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韩厥曾为赵氏所抚养,韩、赵二氏的联盟有深远的历史背景。〔12〕“非”,《说文》:“违也。”“今”,王叔珉曰:“景祐本南宋补版‘今’作‘后’。《说苑》作‘後’,《史记》故本‘後’字作‘后’。‘后’之作‘今’,盖涉上文‘今诸君’而误,或后人所改。”〔13〕“趣”,疾,快快。〔14〕“必”,犹“若”。〔15〕“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下宫族诛赵氏的起因,是由于赵朔死后,庄姬与朔叔赵婴齐通室。赵同、赵括逐放其弟婴齐于齐,旋死于齐。庄姬怀恨,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又由于栾氏、郤氏的排挤和倾轧,栾书为庄姬诬告作证,赵同、赵括遂及于难。至于屠岸贾其人,景公时为司寇,如果真如《赵世家》所描绘那样权倾一时,视一卿之位的韩厥如草芥,则为何晋世家在灵公、成公、景公时,未见任何有关屠岸贾的记载?敢于“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语涉荒诞,不足为信。〔16〕“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下宫之难,景公所诛仅赵同、赵括二家。成公八年《左传》记此事甚详。《传》云:“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春秋》鲁成公八年亦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晋世家》景公十七年亦云“诛赵同、赵括”,不及赵朔。而本文曰“杀赵朔”,盖与史实不符。赵朔已前死。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在景公十三年被发现。景公十四年,赵同、赵括逐放赵婴齐于齐。成公八年《左传》杜预注曰:“赵婴亡在五年。”成公五年,亦即晋景公十四年。下宫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赵朔已死,赵婴死亦四年,何得与赵同、赵括同受诛。“皆灭其族”,亦不实。如赵氏之族皆灭,何以赵穿之后,赵午、赵稷得以食邑邯郸?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1〕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2〕“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3〕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4〕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5〕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6〕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心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7〕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8〕衣以文葆,〔9〕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10〕“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11〕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注释】〔1〕“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氏孤儿事本虚诞,是由赵氏家乱衍而成的小说家言。“走公宫匿”,非事实。〔2〕“公孙杵臼”、“程婴”,二人是赵盾、赵朔两代家臣。〔3〕“即”,若。与下“即不灭”之“即”义同。〔4〕“免”,音miǎn,同“娩”,生孩子。〔5〕“夫人置儿绔中”,“绔”,音kù。《新序·节士篇》作“袴”。“绔”、“袴”古今字。《说文》:“绔,胫衣也。”今称套裤。套裤中如何藏一小儿,此是赵氏孤儿故事中最大破绽。孔颖达以为事与《左传》皆违,自是司马迁根据战国时的传说的兴来之笔,不可信。〔6〕“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此作“赵宗若灭,即号;若不灭,即无声”。〔7〕“彊”,通“强”。《说文》:“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8〕“乃”,王叔珉曰:“乃犹‘于是’也。”“负”,老姆异称,通“媍”。“负姆”,谓保姆。“负之”,言抚养起来。〔9〕“文葆”,绣花儿衣。《新序》“葆”作“褓”。《说文》:“緥,小儿衣也。”“葆”是借字。〔10〕“谬”,音miù,错误。《考证》:“《新序》‘将’下无‘军’字,下文亦无‘军’字。”〔11〕“良”,信。《太平御览》引此无“良”字。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1〕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2〕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3〕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4〕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5〕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6〕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7〕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8〕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9〕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10〕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11〕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注释】〔1〕“居十五年”,谓自三年屠岸贾诛赵朔起算,至此十五年,推次为晋景公十七年。《晋世家》“十九年夏,景公病”。成公十年《左传》“晋侯梦大厉”。鲁成公十年,当晋景公十九年。故梦大厉应与景公病同一事。“晋景公疾”,自应如《晋世家》记在景公十九年。此云“居十五年”,与《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并误。晋景公十七年,为赵同、赵括受诛之年。〔2〕“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按:大业为秦之先,亦赵之远祖。〔3〕“厥”,《考证》:“古钞本‘厥’上有‘韩’字。”〔4〕“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秦本纪》:“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按:中衍先祖大费,舜赐姓嬴氏。大费子二人,一曰大廉,一曰若木。大廉玄孙曰孟戏、仲衍。故自虞舜赐姓嬴氏中衍,传已五世。〔5〕“噣”,音zhòu,鸟嘴。“人面鸟噣”,《秦本纪》作“鸟身人言”。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后有仲衍,鸟体人言,为夏帝大戊御。”〔6〕“下及幽厉无道”,周幽王、厉王皆无道君。厉王为父,幽王为子。习惯称作“幽厉”。〔7〕“策”,同“■”。古时卜筮工具。《楚辞·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诚不能知事。”〔8〕“赵尚有后子孙乎”,《考证》:“古钞本作‘赵后有子孙乎?’”按:各本中“子孙”二字,皆是衍文。〔9〕“赵孤名曰武”,《晋世家》作“赵庶子武”。《说苑》、《新序》并无“赵”字。〔10〕“微”,犹“无”。〔11〕《考证》:“枫山、三条本重‘诸将’二字。”按:赵武复立亦应在晋景公十九年,公元前五八一年。

  及赵武冠,为成人,〔1〕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2〕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3〕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4〕为之祭邑,春秋祠之,〔5〕世世勿绝。〔6〕【注释】〔1〕“及赵武冠,为成人”,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礼。《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而冠。《荀子·大略》、《仪礼·士冠礼》、《说苑·建本》皆谓男子十九而冠。〔2〕“昔下宫之难”,谓晋景公十七年,屠岸贾攻杀赵同、赵括之事。〔3〕“赵宣孟”,赵宣子盾。〔4〕“齐衰”,丧服名,五服之一,次于斩衰。以粗麻布制成丧服,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仅次于子女服父母之丧。〔5〕“春秋祠之”,本书泷川资言本作“春秋祀之”。“祠”、“祀”古通。〔6〕“世世勿绝”,《正义》:“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矣。”

  赵氏复位十一年,〔1〕而晋厉公杀其大夫三郤。〔2〕栾书畏及,乃遂弑其君厉公,〔3〕更立襄公曾孙周,是为悼公。〔4〕晋由是大夫稍强。

  【注释】〔1〕“赵氏复位十一年”,景公十九年赵氏复位。至晋厉公八年杀三郤,才及八年,此云十一年,误。〔2〕“晋厉公”,名寿曼,公元前五八○年——前五七三年在位,计七年。“三郤”,郤锜、郤犨、郤至。成公十七年《春秋》:“(十有二月)晋杀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鲁成公十七年为晋厉公七年。《晋世家》作厉公八年杀三郤。〔3〕“栾书畏及,乃遂弑其君厉公”,据《晋世家》,栾书囚厉公在厉公八年闰月乙卯,杀厉公在正月庚申。〔4〕“更立襄公曾孙周,是为悼公”,悼公,公元前五七二年——前五五八年在位。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号桓叔。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1〕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2〕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3〕曰:“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4〕赵武死,谥为文子。〔5〕【注释】〔1〕“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名彪。公元前五五七年——前五三二年在位,共二十二年。以平公立时,赵武已续赵宗二十七年推次,复赵武田则在景公十七年,时景公尚未病厉。“二十七年”疑误,应为二十九年。〔2〕“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襄公二十五年《春秋传》:“秋,赵文子为政,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鲁襄公二十五年,赵文子为政,即为正卿。当平公十年。此云十二年,误。〔3〕“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吴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季子。寿梦欲传以位,辞不受。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县),故称延陵季子。据《诸侯年表》,吴季札聘晋,在平公十四年。此云十三年。〔4〕“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梁玉绳曰:“‘武子’乃‘文子’之误,然三子见存,不应称谥。《史诠》曰‘武子、宣子、献子六字衍’。”按:韩宣子名起,韩厥之子。魏献子名荼,魏庄子子。《魏世家》作“魏嬴之子”。〔5〕“赵武死,谥为文子”,赵武死年,未见记载,昭公元年《春秋传》“乐桓子相赵文子,欲求货于叔孙”的记载,及赵文子与叔向语,可见鲁昭公元年,赵文子尚在。鲁昭公元年为晋平公十七年。至昭公三年晏婴聘晋时,《春秋传》不记赵文子事,而韩宣子主政。昭公三年为晋平公十九年,以此推次,赵武崩年,当在晋平公十八年。

  文子生景叔。〔1〕景叔之时,齐景公使晏婴于晋。〔2〕晏婴与晋叔向语。〔3〕婴曰:“齐之政后卒归田氏。”〔4〕叔向亦曰:“晋国之政将归六卿。〔5〕六卿侈矣,而吾君不能恤也。”〔6〕【注释】〔1〕“景叔”,名成。《左传》曰赵成子。〔2〕“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五四七年——前四九○年在位。“晏婴”,齐相。晏婴使晋在齐景公九年,晋平公十九年。〔3〕“叔向”,晋公室羊舌肸,号叔向。〔4〕“田氏”,昭公三年《春秋传》:“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按:陈完如齐,因始食采邑于田,改姓田氏。〔5〕“叔向亦曰:晋国之政将归六卿”,昭公三年《春秋传》,亦记叔向之言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云云。叔向言及公室日卑,政在家门,民无所依的情况。“六卿”,韩、魏、赵、范、中行、知氏。〔6〕“六卿侈矣,而吾君不能恤也”,“侈”,音chì,放纵。“恤”,音xù,顾,忧愁。言大权落在六卿之手,晋君还在醉生梦死,不知道犯愁。

  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1〕【注释】〔1〕“简子”,生年不详,据史推次,平公十九年晏子聘晋时,简子已生。

  赵简子在位,晋顷公之九年,〔1〕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2〕其明年,入周敬王于周,〔3〕辟弟子朝之故也。〔4〕【注释】〔1〕“晋顷公”,名去疾。公元前五二五年——前五一二年,在位十四年。顷公九年为前五一七年,当周敬王三年。〔2〕“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顷公九年夏,简子在黄池会诸侯,共商平定周敬王弟子朝之乱。事具昭公二十五年《春秋传》。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3〕“其明年,入周敬王于周”,《诸侯年表》,顷公十年“知栎、赵鞅内王于王城”。周敬王名丐,周景王子。〔4〕“辟弟子朝之故也”,“子朝”,周景王长庶子。景王崩,子朝与子丐争立。国人立景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国人攻子朝而立丐,为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于泽。敬王三年,赵鞅会诸侯于黄池,谋入敬王。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奔楚。“辟”,排除,驱逐。

  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1〕分其邑为十县。〔2〕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3〕晋公室由此益弱。

  【注释】〔1〕“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公族”,即公室,姬姓。“祁氏”,祁傒孙。“羊舌氏”,叔向子。晋平公十九年,晏婴使晋,晋公室叔向,就告诉晏婴:“晋公室卑。”梁玉绳曰:“二姓之灭,由于祁胜赂荀跞,非关六卿之故。”按:晋顷公十三年,晋国始公布范宣子《刑书》,此云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可见晋《刑书》在正式公布前一年,已在晋国试行。〔2〕“分其邑为十县”,昭公二十八年《春秋传》:“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按:祁氏七县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羊舌氏三县为铜鞮、平阳、杨氏。〔3〕“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据昭公二十八年《春秋传》,任十县大夫者为司马弥牢、贾辛、司马乌、魏戊、知徐吾、韩固、孟丙、乐霄、赵朝、僚安。梁玉绳曰,十县大夫除赵朝、韩固、魏戊、知徐吾四姓为六卿之族,其余六人,皆以贤举。

  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1〕赵简子受赂,厚遇之。

  【注释】〔1〕“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后十三年”,晋定公十一年,公元前五○一年。“阳虎”,春秋鲁人,为李氏家臣,事季平子。鲁定公九年,欲去三桓,劫定公,伐孟氏败,取公宫宝玉大弓出奔至齐,齐不纳,又奔晋,赵鞅纳之。《论语》作阳货,有《阳货篇》。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1〕出,董安于问。〔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3〕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4〕‘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5〕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6〕其后将霸,未老而死;〔7〕霸者之子且令,〔8〕而国男女无别。”’〔9〕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10〕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11〕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间,〔12〕间必有言也。”

  【注释】〔1〕“扁鹊”,姓秦名越人,郑国人。年轻时为舍长,从投宿客人长桑君学医,尽得其传,能透视病人五脏,在齐、赵一带悬壶,为人治病。〔2〕“董安于问”,董安于为简子家臣。鲁定公十三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鞅先备。鲁定公十四年,知文子以安于预谋乱闻,安于自缢死。赵氏定,祀安于于赵氏庙。〔3〕“血脉治也,而何怪”,血脉上的毛病,你何必大惊小怪。“治”,病。〔4〕“公孙支”、“子舆”,皆秦大夫。公孙支字子桑,《左传》作公孙枝。子舆,亦作子车。〔5〕“适有学也”,《扁鹊传》“有”下有“所”字。〔6〕“五世”,献公,奚齐、卓子、惠公、怀公。〔7〕“其后将霸,未老而死”,谓图霸业,则必穷兵黩武,其民乃不得终其天年。〔8〕“霸者之子”,是说称霸的那些人们。“且令”,号令诸侯。〔9〕“而国男女无别”,男女无别,死于道路。〔10〕“谶”,音chèn,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11〕“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晋襄公元年(公元前六二七年)败秦于殽。“殽”,音y2o,山名,秦岭东段支脉,河南省洛宁西北。〔12〕“间”,音ji4n,病痊愈或好转。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1〕九奏万舞,〔2〕不类三代之乐,〔3〕其声动人心。〔4〕有一熊欲来援我,〔5〕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6〕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7〕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8〕曰:‘及而子之壮也,〔9〕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10〕嬴姓将大,〔11〕败周人于范魁之西,〔12〕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13〕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14〕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15〕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注释】〔1〕“大夫”,董安于。“钧天、广乐”,是天帝居所,见《列子·周穆王篇》。“广乐”,亦可释为“广陈钟鼓之属以为乐”,见《淮南子·天文训》。以文义观之,前义胜。故本文应在“广乐”作断。〔2〕“九奏万舞”,《周礼·春官》“九奏乃终,谓之九成”,郑注云:“乐一更端曰奏。”“万舞”,干戚舞,干戚是兵器,万舞应是武舞。〔3〕“三代”,夏、商、周。“不类三代之乐”,当是更古之乐。后面说到“思虞舜之勋”,意为虞舜之乐。〔4〕“其声动人心”,《考证》:“《扁鹊传》无‘人’字。”《风俗通义·皇霸》亦无“人”字。〔5〕“欲来援我”,《考证》:“古钞本无‘来’字,与《传》及《艺文类聚》合。”按:《传》,谓《扁鹊传》。〔6〕“罴”,音pí,体大于熊,毛色黄白,力能拔树,遇人则人立而攫之,俗称人熊。〔7〕“笥”,音sì,盛饭的竹制饭具。圆者曰箪,方者曰笥。“副”,笥内盛有饭食。〔8〕“翟犬”,“翟”,通“狄”。翟犬是北方游牧民族畜以守卫羊群之犬。《晋书·挚虞传·思游赋》“睨翟犬于帝侧兮,殪熊罴于灵轩”,即用此故事。〔9〕“及而子之壮也”,《风俗通义·皇霸》作“及汝子之壮也”。按:“而”即“汝”。〔10〕“七世”,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至静公为七世。〔11〕“嬴姓将大”,赵氏之先,与秦同祖,俱嬴姓。此云赵将强大。〔12〕“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败周人事亦无考。范魁,地名,不详何在。〔13〕“今余思虞舜之勋”,赵之先大费,受知于虞舜,嬴姓,亦舜所赐。故云“思虞舜之勋”。〔14〕“胄女”,帝王贵族之女。“孟姚”,吴广之女,姓姚字孟。“七世之孙”,谓武灵王。按:简子至武灵王十世,此讹七字。〔15〕“而书藏之”,王叔珉曰:“《扁鹊传》作‘书而藏之’,于文为长。上文‘公孙支书而藏之’,亦同例。”

  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1〕从者怒,将刃之。〔2〕当道者曰:“吾欲有谒于主君。”从者以闻。简子召之,曰:“譆,〔3〕吾有所见子晣也。”〔4〕当道者曰:“屏左右,愿有谒。”简子屏人。当道者曰:“主君之疾,〔5〕臣在帝侧。”简子曰:“然,有之。子之见我,我何为?”〔6〕当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与罴,〔7〕皆死。”简子曰:“是,且何也?”当道者曰:“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8〕夫熊与罴皆其祖也。”〔9〕简子曰:“帝赐我二笥,皆有副,何也?”当道者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翟,〔10〕皆子姓也。”简子曰:“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11〕曰‘及而子之长以赐之’。〔12〕夫儿何谓以赐翟犬?”〔13〕当道者曰:“儿,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14〕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及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15〕并二国于翟。”〔16〕简子问其姓名而延之以官。当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17〕遂不见。〔18〕简子书藏之府。〔19〕【注释】〔1〕“辟之不去”,意谓让他躲开,他不躲开。“辟”,音pì,辟除,躲避。〔2〕“从者怒,将刃之”,《风俗通义》无“怒”、“之”二字,作“从者将刃”。《论衡》“刃”作“拘”。〔3〕“譆”,音x9,通“嘻”,表示惊诧之意。〔4〕“吾有所见子卹也”,“有”,犹“曾”。陈仁锡曰:“晣,明也。见子晣,谓梦中明见子尔。”〔5〕“主君之疾”,《风俗通义》同。《考证》:“古钞本、三条本‘疾’下有‘日者’二字。”《论衡》“主君”上有“日者”二字。〔6〕“我我”,崔适曰:“各本重‘我’字,衍也。”按:《论衡》、《风俗通义》不重“我”字。〔7〕“与”,《风俗通义》无此字。〔8〕“二卿”,范、中行氏。〔9〕“熊”、“罴”,范、中行二氏图腾。〔10〕“二国”,谓代、智氏。〔11〕“帝”,《风俗通义》无此字。《论衡·纪妖篇》有此字。〔12〕“及而子之长以赐之”,句与《论衡·纪妖篇》合。《风俗通义》“而”作“汝”。〔13〕“谓”,《论衡》、《风俗通义》并作“说”。《广雅·释诂二》:“谓,说也。”〔14〕“翟犬者,代之先也”,《论衡》、《风俗通义》并无“者”字。代之先民,以犬作图腾。〔15〕“且有革政而胡服”,王国维曰:“胡服,其制,冠则惠文,其带具带,(按:具带,贝带之误),其履靴。”详见《观堂集林》十八《胡服考》。〔16〕“并二国于翟”,《正义》:“武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楼烦、榆中是也。”事在赵武灵王二十年。〔17〕“致帝命耳”,传达上帝的旨意。〔18〕“遂不见”,此下《风俗通义》有“无几,范、中行作乱,简子灭之,此熊罴之效应也”十八字。〔19〕“简子书,藏之府”,谓藏之册府。册府者,国家档案馆。

  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1〕简子遍召诸子相之。〔2〕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3〕简子召子毋卹。〔4〕毋卹至,则子卿起曰:〔5〕“此真将军矣!”〔6〕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7〕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8〕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卹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9〕先得者赏。”〔10〕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11〕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12〕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卹为太子。〔13〕【注释】〔1〕“姑布子卿”,姓姑布,名子卿。哀公二十九年《春秋传疏》引作“孤布子卿”。〔2〕“简子遍召诸子相之”,《论衡·骨相篇》及《纪妖篇》并作“简子使姑布子卿相诸子”。〔3〕“殆”,音dài,大概。〔4〕“毋卹”,或作“无卹”、“毋恤”、“无恤”,“毋”与“兀”同。“卹”、“恤”古通。哀公二十七年《春秋传疏》引“乃废大子而以母恤为大子”,“母”涉上文“其母贱”而误。〔5〕“则”,时间副词,与“即”同。此处有立即、马上之义。〔6〕“此真将军矣”,《绛侯世家》汉文帝称周亚夫亦云:“此真将军矣!”〔7〕“道”,介词,由也。主表事之原因。《晏子春秋·杂篇》:“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8〕“天所授,虽贱必贵”,哀公二十七年《春秋传疏》作“天之所授,虽贱必贵”。〔9〕“常山”,即恒山,五岳中之北岳,主峰在河北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北行四百五十里,有飞狐口,是极险要的关塞。飞狐口迤北为代国。〔10〕“先得者赏”《初学记》记作“往得者立为后”。〔11〕“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初学记》引作“诸子皆竞往,无所得”。〔12〕“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代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一带。《御览》八○二引作“登常山而临代”。〔13〕“太子”,梁玉绳曰:“简子大夫也,而称其子为太子,可乎?”据下文,以无卹为太子,在晋定公十二年。

  后二年,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1〕明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2〕“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3〕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4〕倍言。〔5〕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6〕晋君使籍秦围邯郸。〔7〕荀寅、范吉射与午善,〔8〕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9〕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10〕以梁婴父代之;〔11〕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12〕荀栎言于晋侯曰:〔13〕“君命大臣始乱者死。〔14〕今三臣始乱,〔15〕而独逐鞅,用刑不均,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16〕魏哆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17〕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18〕韩、魏以赵氏为请。〔19〕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盟于公宫。其明年,〔20〕知伯文子谓赵鞅曰:〔21〕“范、中行虽信为乱,〔22〕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也。〔23〕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

  【注释】〔1〕“晋定公之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晋定公”,名午,公元前五一一年至前四七四年在位。“范”,范吉射,范献子士鞅之子。“中行”,中行寅,荀偃之孙。邯郸大夫赵午是中行寅之甥。中行寅则范吉射之姻。范、中行作乱,《晋世家》、《诸侯年表》、定公十三年《春秋》并在晋定公十五年。此云“十四年”,误。“范、中行作乱”五字亦是错简。〔2〕“明年春”,晋定公十五年春。《世族谱》云,夙孙穿,穿生■,■生胜,胜生午。故邯郸午于赵孟是同族。又文公十二年《春秋传》:“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注云:“侧室支子穿,赵夙庶孙。”疏曰:“《世族谱》穿赵夙之孙,则是赵盾从父昆弟之子也。盾为正室,故谓穿为侧室。穿别为邯郸氏,赵■、赵胜、邯郸午是其后也。”〔3〕“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赵鞅于晋定公十二年围卫。定公十年《春秋》云:“晋赵鞅帅师围卫。”服虔曰:“往年赵鞅围卫,卫人恐惧,故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又欲更徙于晋阳。”“晋阳”,赵鞅邑,今山西太原市西南。〔4〕“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寘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言五百家在邯郸,卫与邯郸亲。今远徙晋阳,则失卫亲。侵齐,齐反击邯郸。惧齐而徙,则卫与邯郸之好不绝。〔5〕“倍”,通背。〔6〕“赵稷”,邯郸午子。“涉宾”,午家臣。〔7〕“籍秦”,晋大夫籍游之孙,籍谈之子。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8〕“荀寅、范吉射与午善”,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杜预曰:“婿父曰姻,荀寅子娶范吉射女。”〔9〕“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定公十三年《左传》作“七月”,此讹“十月”。按:范氏,晋大夫隰叔之子,士■之后,■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会生文叔燮,燮生宣叔

   , 生献子鞅,鞅生吉射。吉射为士■之后,亦称士吉射。晋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寅伯庚叔,庚叔生献伯偃,偃生穆伯吴,吴生寅。本姓荀,自荀偃将中军,晋改中军曰中行,因以中行为氏。本文“中行氏”,即荀寅。〔10〕“魏襄”,魏舒孙曼多,即魏襄子多。〔11〕“梁婴父”,晋大夫。〔12〕“范皋绎”,范氏侧室子。定公十三年《春秋传》:“范皋夷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荀跞),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韩起孙不信,即本文韩不佞)与中行文子(荀寅)相恶,魏襄子亦与范昭子(范吉射)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晋定公二十年十一月,赵鞅杀士皋夷。事具哀公三年《春秋传》。〔13〕“荀栎”,智文子。《左传》作知文子荀跞。《系本》云:“逝遨生庄子首,首生武子,■生庄子朔,朔生悼子盈,盈生文子栎。栎生宣子申,申生智伯瑶。”〔14〕“君命大臣始乱者死”,定公十三年《春秋传》:“荀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15〕“三臣”,范吉射、荀寅、赵鞅。〔16〕“韩不佞”,韩简子。《左传》、《晋世家》皆作“不信”。“佞”、“信”古通。《说文》:“佞,从女信省。”〔17〕“魏哆”,据《魏世家》,魏献子生魏侈。魏侈与赵鞅共攻范、中行氏。《索隐》:“他本亦作‘哆’,盖‘哆’字误。按《系本》‘献子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而《左传》云‘魏曼多’是也。则侈是襄子,中间少简子一代。”〔18〕“二子”,谓范、中行。“朝歌”,河南淇县。〔19〕“韩魏以赵氏为请”,服虔曰:“以其罪轻于荀、范也。”〔20〕“明年”,晋定公十六年。〔21〕“知伯文子”,智文子荀栎。〔22〕“信”,的确。〔23〕“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也”,定公十三年《春秋传》:“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董安于由一个告发人被诬为同谋人。

  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叛。”〔1〕【注释】〔1〕“赵鞅以晋阳叛”,定公十三年《春秋经》云:“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1〕周舍死,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辠。〔2〕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3〕诸大夫朝,〔4〕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5〕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6〕【注释】〔1〕“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韩诗外传》七:“赵简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使人问之,曰:‘子欲见寡人何事?’周舍对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成也,岁有效也’。”〔2〕“辠”,音zuì,古“罪”字。《说文》:“辠,犯法也,以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3〕“腋”,音yè,人体肩臂内面交接之处,俗曰胳肢窝,或禽兽的翅腿与腹部连接处。《商君列传》:“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4〕“诸大夫朝”,王念孙云:《文选·辩亡论注》引此‘朝’上有‘在’字,于义为长。”〔5〕“鄂鄂”,直言貌。《韩诗外传》七、《新序》、《商君列传》并作“谔谔”。“鄂”、“谔”二字通。〔6〕“附”,归附,顺从。《淮南子·主术训》:“群臣亲,百姓附。”“怀”,归向。《书·大禹谟》:“黎民怀之。”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1〕中行文子奔邯郸。〔2〕明年,卫灵公卒。〔3〕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4〕卫不内,〔5〕居戚。〔6〕【注释】〔1〕“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晋定公十八年”,为鲁哀公元年,公元前四九四年。赵简子两次围朝歌,一在鲁哀公元年,一在哀公三年,并见《春秋左传》。〔2〕“中行文子奔邯郸”,晋定公二十年冬十月癸丑,荀寅奔邯郸。见哀公三年《春秋传》。〔3〕“明年,卫灵公卒”,“卫灵公”,名元姬姓。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前四九五年在位。“明年”,乃承晋定公十八年而言,而非荀寅奔邯郸之明年。司马迁将赵简子两次兴兵代罪,合为一谈,故有此混淆。〔4〕“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卫灵公三十九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不和,欲杀南子未成,蒯聩奔宋,不久投奔赵简子。灵公四十二年夏卒。卫人立太子蒯聩之子为君。六月,赵简子令阳虎诈命送蒯聩入卫,卫人发兵拒之,蒯聩不得入。〔5〕“内”,同“纳”。〔6〕“戚”,卫邑,河南濮阳县北。

  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1〕简子又围柏人。〔2〕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3〕赵竟有邯郸、柏人。〔4〕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5〕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6〕【注释】〔1〕“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哀公四年《春秋左传》:“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柏人”,晋邑,河北隆尧县西尧城镇。〔2〕“简子又围柏人”,哀公五年《春秋传》:“春,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哀公五年当晋定公二十二年。〔3〕“范昭子”,范吉射。〔4〕“竟”,古“境”字。〔5〕“赵名晋卿”,《考证》:“古钞本、枫山、三条本‘赵’下有‘鞅’字,‘名’下有‘为’字。”〔6〕“奉邑”,即俸邑。“侔”,音móu,相等。晋定公三十年,〔1〕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2〕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3〕定公三十七年卒,〔4〕而简子除三年之丧,期而已。〔5〕是岁,越王勾践灭吴。〔6〕【注释】〔1〕“晋定公三十年”,公元前四八二年。〔2〕“吴王夫差”,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四九五年至前四七二年在位。“黄池”,宋国邑名。河南封丘西南。〔3〕“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晋定公三十年七月辛丑,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盟会,争当诸侯盟主。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争夺激烈,几乎要动干戈。结果如何,记载不一。《晋世家》、《赵世家》皆曰:“卒长吴。”《吴世家》曰:”吴乃长晋定公。”《韩诗外传》曰:“吴公先歃,晋公次之。”哀公十三年《春秋左传》曰:“乃先晋人。”究竟谁先歃,不可考。〔4〕“晋定公三十七年卒”,公元前四七五年。钱穆先生说,定公三十七年是简子卒年,不是定公卒年。“卒”字应在“简子”下。〔5〕“简子除三年之丧,期而已”,钱穆说,“简子”下有“卒”字。“除三年之丧,期而已”,是指襄子而言。按:“期”,音jī,期服的简称。齐衰一年之服,叫做期服。〔6〕“是岁越王勾践灭吴”,越沼吴在晋出公二年,即周元王四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字乃围字之误。钱穆《考辨》云:“自‘是岁越王勾践灭吴’,至‘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一节,应删去。”

  晋出公十一年,〔1〕知伯伐郑。〔2〕赵简子疾,使太子毋卹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毋卹。毋卹群臣请死之。毋卹曰:“君所以置毋卹,为能忍訽。”〔3〕然亦愠知伯。〔4〕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卹,简子不听。毋卹由此怨知伯。〔5〕【注释】〔1〕“晋出公”,名错,《晋世家》及《世本》名凿。公元前四七三年至前四五七年在位,计十七年。〔2〕“知伯代郑”,“知伯”,一作“智伯”,即荀瑶,智文子荀栎之孙,谥襄,亦称知襄子。《郑世家》云:“(声公)二十六年,晋知伯伐郑,取九邑。”按:知伯伐郑在鲁哀公二十七年,郑声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六八年。《郑世家》云二十六年。《六国年表》书于周定王五年,皆误。〔3〕“为能忍訽”,谓能忍辱负重。“訽”,音gòu,耻辱。〔4〕“愠”,音yùn,恼怒。〔5〕“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卹,简子不听,毋卹由此怨知伯”,《六国年表》赵表:“赵简子五十四年,知伯谓简予,欲废太子襄子,襄子怨知伯。”按:简子逝已十二年,安得有谓简子使废襄子之事。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1〕太子毋卹代立,是为襄子。〔2〕【注释】〔1〕“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简子卒于晋定公三十七年,梁玉绳说为三十六年。梁氏差误一年。本文自“是岁勾践灭吴”,至“简子卒”一节,共九十六字,应全删去。说详钱氏《考辨》。〔2〕“太子毋卹代立,是为襄子”,《六国年表》襄子立在周定王十二年。“代”字,应是衍文。按:襄子立年,应在简子卒年,不在周定王十二年。

  赵襄子元年,越围吴。〔1〕襄子降丧食,〔2〕使楚隆问吴王。〔3〕【注释】〔1〕“赵襄子元年,越围吴”,哀公二十年《左传》:“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杜预曰:“赵孟,襄子无卹,时有父简子之丧。”此为赵襄子元年,应为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四七五年之证。因史有误,襄子元年,后移十七年。《赵表》公元前四五七年,误为襄子元年矣。〔2〕“襄子降丧食”,谓降低祭馔供品规格。事见哀公二十年《春秋左传》。〔3〕“使楚隆问吴王”,事亦见哀公二十年《左传》。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1〕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2〕请代王。〔3〕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4〕行斟,〔5〕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6〕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7〕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8〕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9〕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注释】〔1〕“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吕氏春秋·长攻篇》:“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2〕“未除服”,《吕氏春秋》作“服衰”。吴承仕曰:“丧服自齐斩以讫缌麻,皆上衰而下裳。衰服以游,失礼之尤。”“夏屋”,山名。在山西代县。按:史公既云“简子既葬,未除服”,则灭代在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四七四年。〔3〕“请代王”,《年表》作“诱代王”。〔4〕“铜枓”,“枓”,音d%u,形方有柄,酌酒器。《吕氏春秋·长攻篇》作“大金斗”,《燕策》、《年表》并作“金斗”。〔5〕“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方苞曰:“及从者为句,行斟为句。行斟谓羹汁。《张仪传》所谓进熟啜者也。”按:“熟啜”,《燕策》作“热歠”,“行斟”,作“进斟羹”。〔6〕“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徐孚远曰:“本文各字,盖言杀代王及其从官,各用铜枓击之也。”按:代王既死,从官之被杀,何必问其用何器?岂有庖人尽持金斗作武器之理。“各”,当是人名。〔7〕“摩”,同磨。“笄”,音jī,簪,妇女头饰。〔8〕“摩笄之山”,《括地志》:“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为山,在蔚州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按:山在张家口市东南。山名靡笄不止一处。成公二年《春秋左传》:“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贾逵曰:“靡笄,山名。”成公二年,当晋灵公十四年,晋兴师救鲁、卫,与齐师遇于莘,相持于靡笄山下。莘,卫地,今山东莘县北。靡、摩皆唇音,靡笄即摩笄,当另有一摩笄山在卫境。靡笄之名亦非自代王夫人自杀始。〔9〕“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据《年表》,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在周定王十二年,即襄子元年。按:襄子元年,不在周定王十二年,应在周元王二年,公元前四七五年。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1〕晋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2〕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3〕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4〕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5〕请地赵,赵不与,〔6〕以其围郑之辱。〔7〕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8〕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9〕【注释】〔1〕“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襄子立于周元王二年,襄子立四年,应在周元王六年。《晋世家》、《六国年表》并误。〔2〕“四卿”,智襄子、赵襄子、韩康子、魏恒子。〔3〕“出公奔齐,道死”,据《晋世家》,出公奔齐道死在十七年。按:徐广云“《年表》出公立十八年,或云二十年”,《索隐》引《竹书纪年》作二十三年,盖奔齐后六年始薨,不是道死于十七年奔齐时。〔4〕“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晋世家》、《六国年表》并无晋懿公。《晋世家》云,出公奔齐,知伯继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六国年表》,哀公名忌,公元前四五六年至前四三八年在位,共十九年。《索隐》引《竹书纪年》作昭公孙晋敬公,公元前四五一年至前四三四年在位。按自晋出公出奔,晋已名存实亡,晋大夫或各有拥立,因此世系紊乱,难以考定。〔5〕“请地韩、魏,韩、魏与之”,《韩非子·十过篇》云,知伯瑶请韩割让一些土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谏之,只好以万户人口的大县,割让给知伯。知伯又要求魏割让一些土地。魏宣子起初也不愿意。赵葭谏之,为避免兵祸,宣子也只好把一个有万户人口的大县,割让给知伯。〔6〕“请地赵,赵不与”,《韩非子·十过篇》云,知伯派人去赵,要求赵把蔡皋狼的地方,割让给他。赵襄子不肯给。〔7〕“以其围郑之辱”,围郑之辱,在晋出公十一年,事见前。〔8〕“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韩非子·十过篇》:“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9〕“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晋阳”,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赵简子曾先后派董安于和尹铎于晋阳修筑城防工事和安抚百姓。简子曾经嘱咐襄子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因赵的首邑耿,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西岸,难守。所以赵襄子奔保晋阳。并见《韩非子·十过篇》、《国语·晋语》九。

  原过从,〔1〕后至于王泽,〔2〕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3〕曰:“为我以是遗赵毋卹。”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三日,〔4〕亲自剖竹,〔5〕有朱书曰:“赵毋卹,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6〕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知氏。〔7〕女亦立我百邑,〔8〕余将赐女林胡之地。〔9〕至于后世,且有伉王,〔10〕赤黑,〔11〕龙面而鸟噣,〔12〕鬓麋髭■,〔13〕大膺大胸,〔14〕修下而冯,〔15〕左衽界乘。〔16〕奄有河宗,〔17〕至于休溷诸貉,〔18〕南伐晋别,〔19〕北灭黑姑。”〔20〕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21〕【注释】〔1〕“原过”,赵襄子家臣。〔2〕“王泽”,《正义》引《括地志》:“王泽在绛州正平县南七里。”按:正平县在山西新绛县西南。《论衡·纪妖篇》“王泽”作“托平驿”。〔3〕“莫通”,不令原过剖竹见书。〔4〕“襄子齐三日”,“齐”,“斋”之古字。〔5〕“亲自剖竹”,《论衡·纪妖篇》“剖”作“割”。按:“剖”、“割”虽义近,仍以剖竹为胜。《风俗通义·皇霸篇》亦作“剖竹”。〔6〕“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霍泰山”,或作霍太山,今名霍山,在山西省霍县、洪洞二县间,阳上“山”字是衍文。“天使”,《风俗通义·皇霸篇》作“大吏”,作“天使”者是。“大吏”是“天使”的坏字。〔7〕“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知氏”,三国反灭知氏,详见《战国策·赵策》、《韩非子·十过》、《淮南子·人间训》。〔8〕“百邑”,地名。北魏时名观阜,今名观塠峰,在山西霍县霍山北。〔9〕“林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10〕“伉王”,《考证》:“冈白驹曰:‘伉王,盖谓武灵王也。’”〔11〕“赤黑”,《考证》:“各本‘赤’作亦。今从宋本、毛本。”“赤黑”,谓其肤色红里泛黑。今古铜色差近。〔12〕“龙面而鸟噣”,“噣”,音zhòu,鸟嘴,通咮。《潜夫论·志姓氏篇》:“后有仲衍,鸟体人言。”仲衍是赵氏远祖。此古代赵氏部族以鸟为图腾之证。〔13〕“鬓”,音bìn,靠近耳边的头发,亦作“髩”。“麋”,音mí,眉毛。“髭”,音zì,唇上边短胡。“■”,音ran,颊上长须。《风俗通义》作“须眉髭髯”。〔14〕“膺”,胸。〔15〕“修”,长。“冯”,高隆。谓伉王腿长而身躯魁梧。《风俗通义》作“修下而冯上”。〔16〕“左衽界乘”,《风俗通义》作“左任界乘”。“左衽”,胡服。“衽”、“任”,占字通。“介乘”,谓披甲。此暗指胡服骑射。〔17〕“奄有河宗”,《正义》:“《穆天子传》云:‘河宗之子孙■栢絮。’按:盖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按:岚,今山西岚县。胜,战国赵地,汉为云中郡,唐置胜州,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北。〔18〕“休溷诸貉”,“貉”,通“貊”。河宗休溷诸貉,皆戎狄地。〔19〕“晋别”,晋的其他城邑,谓韩、魏之邑。〔20〕“黑姑”,《正义》:“亦戎国。”〔21〕“受三神之令”,原过所见三人,故口三神。按:陈胜鱼腹丹书,固非始作俑者,原过已为之先。

  三国攻晋阳,〔1〕岁余,〔2〕引汾水灌其城,〔3〕城不浸者三版。〔4〕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5〕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惟高共不敢失礼。〔6〕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7〕以三月丙戌,〔8〕三国反灭知氏,〔9〕共分其地。〔10〕于是襄子行赏,〔11〕高共为上。张孟同曰:〔12〕“晋阳之难,惟共无功。”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13〕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14〕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15〕其后娶空同氏,〔16〕生五子。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17〕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18〕襄子立三十三年卒,〔19〕浣立,是为献侯。〔20〕【注释】〔1〕“三国攻晋阳”,“三国”,谓知伯、韩、魏。下文有“岁余引汾水灌其城语,因知三国围晋阳在赵襄子四年,实为襄子二十三年。《六国年表》在襄子五年,实为襄子二十三年。〔2〕“岁余”,梁玉绳曰:“‘岁余’,《国策》作‘三年’。《韩非子·十过》亦作‘围晋阳三年’。”按:攻晋阳当以本文“岁余”为是。〔3〕“引汾水灌其城”,《韩非子·十过》作“决晋阳之水以灌之”。晋阳之水即晋水。《魏世家》依《战国策》以为晋水。按:晋水注于汾水,云“引汾水灌其城”,虽不误,然以“晋阳之水”或“晋水”为确切。〔4〕“城不浸其三版”,《正义》:“何休云:‘八尺曰版。’”《考证》:“胡三省曰:‘高二尺为一版,三版,六尺。’王念孙曰:‘浸当为没,字之误也。《魏世家》作湛(与沉同),湛亦没也。’”〔5〕“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考证》云:《国语·晋语》、《战国策·赵策》、《淮南子·人问训》“皆不云‘易子而食’四字,史公以意加之”。按:《风俗通义·皇霸篇》直引史公文作“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6〕“惟高共不敢失礼”,“高共”,徐广所见本作“高赫”,《吕氏春秋》作“高赦”。《太平御览》卷六三六引“失”作“废”。〔7〕“张孟同”,《战国策》、《韩非子》、《风俗通义》皆作“张孟谈”。谈,史迁父名,迁例改作同。《国语·晋语》作“张谈”,韦注:“张谈,赵襄子之宰孟谈。”〔8〕“以三月丙戌”,《论衡·纪妖篇》:“三月丙戌,余将使汝灭知氏”,“竟以三月内戌之日,反灭知氏”。亦本于《史记》。〔9〕“三国反灭知氏”,知瑶骄纵暴戾,大夫智果早就预料知瑶有亡国灭宗之祸,见《国语·晋语》九。〔10〕“共分其地”,《战国策·赵策》云:“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可见三国共分知氏地,赵所分者独多。〔11〕“于是襄子行赏”,《韩非子·难一篇》、《吕氏春秋·孝行览》、《说苑·复恩篇》并云:“赏有功者五人。”〔12〕“张孟同曰”,《考证》:“襄子行赏以下,依《韩非子·难一篇》、《淮南子·人间训》,张孟谈作群臣。”按:《淮南子·人间训》作“群臣请曰”,《韩非子·难一篇》仍作“张孟谈曰”。《考证》失检。〔13〕“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韩非子·难一篇》曰:“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如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14〕“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据《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战国策》鲍注,初分晋时,赵的疆域,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原、上党。〔15〕“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太山祠祀”,《正义》引《括地志》云:“三神祠,今名原过祠,今在霍山侧也。”〔16〕“空同”,亦作“空桐”,殷商以后,以国为姓。《考证》引枫山、三条本“氏”下有“女”字。〔17〕“代成君”,伯鲁之子,名周。〔18〕“浣”,黄善夫本《年表》、《索隐》作“晚”。〔19〕“襄子立三十三年卒”,襄子卒年在周威烈王元年,公元前四二五年,在位四十九年。〔20〕“浣立,是为献侯”,献侯立于周威烈王元年。是年赵尚未列为侯。称曰“献侯”,是追尊。献侯少,即位,治中牟。〔1〕【注释】〔1〕“中牟”,在今河南汤阴西二十里。襄子弟桓子逐献侯,〔1〕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2〕【注释】〔1〕“襄子弟桓子”,《索隐》:“《系本》云:‘襄子子桓子。’与此不同。”《汉书·古今人表》:“赵桓子,襄子弟。”与《世家》合。《年表》、《索隐》并云桓子名嘉。按:桓子立于周威烈王二年,为公元前四二四年,立一年而卒。〔2〕“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献侯再立在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四二三年。十年,中山武公初立。〔1〕十三年,城平邑。〔2〕十五年,献侯卒。〔3〕子烈侯籍立。〔4〕【注释】〔1〕“十年,中山武公初立”,赵献侯十年,为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四一四年。“中山”,古鲜虞国,姬姓,国在今河北定县、完县、灵寿一带。中山武公或谓是西周桓公之子,但无确证。〔2〕“十三年城平邑”,“平邑”,今河南南乐县。钱穆曰:“赵城平邑,在威烈王八年。《赵世家》献侯十三年城平邑者误。”按:周威烈王八年,为赵献侯六年。〔3〕“十五年献侯卒”,时为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四○九年。〔4〕“子烈侯籍立”,时为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四○八年。钱穆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魏武侯元年,当赵烈侯十四年。”是年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后八年。故赵烈子已改称赵烈侯。据此,赵之始侯,始自烈子。”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1〕使太子击守之。〔2〕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3〕追尊献子为献侯。〔4〕烈侯好音,〔5〕谓相国公仲连曰:〔6〕“寡人有爱,〔7〕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8〕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9〕吾赐之田,人万亩。”〔10〕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11〕问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顷,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君自代来,〔12〕谓公仲曰:“君实好善,〔13〕而未知所持。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乎?”〔14〕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15〕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如何?”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16〕烈侯逌然。〔17〕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18〕所与无不充,〔19〕君说。〔20〕烈侯使使谓相国曰:〔21〕“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22〕荀欣为中尉,〔23〕徐越为内史。〔24〕赐相国衣二袭。〔25〕【注释】〔1〕“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魏文侯名斯,或讹作郁,魏桓子之孙。中山在赵北,魏在赵南。魏伐中山,借道于赵。〔2〕“太子击”,《魏世家》作“子击”。〔3〕“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烈侯六年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晋之侯,魏最先,赵次之,韩又次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特赵人始侯之年,其前二十二年,魏已称侯。其后十六年,韩始称侯。此三晋称侯之始末。说具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四三。〔4〕“追尊献子为献侯”,烈侯六年,献侯始获追尊。前凡称“献侯”,皆应作“献子”。〔5〕“烈侯好音”,《年表》“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载在烈侯七年。〔6〕“公仲连”,《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春秋后语》“连”作“建”。《御览》卷六三○引此文“连”亦作“建”。〔7〕“寡人有爱”,《御览》引《春秋后语》“有”作“所”。“有”犹“所”也。〔8〕“可”,《御览》引上有“则”字。〔9〕“夫郑歌者枪、石二人”,枪、石,人名。春秋战国时,郑地流行为群众所喜爱的民间音乐,当时上层阶级士大夫认为这种音乐不是正声,是淫声,受到打击和排斥。而著名的歌唱家多出自郑地。〔10〕“人”,《白帖》引作“各”。〔11〕“烈侯从代来”,赵襄子灭代,后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襄子弟桓子逐代成君子献子,自立于代。代为赵重要都邑。“烈侯从代来”,当是巡视归来,当时赵首邑在中牟。〔12〕“番吾君”,“番”,音pán,徐广曰:“番音盘。”“番吾”,赵邑,亦作“播吾”、鄱吾”,今河北平山县东南。“番吾君”是食邑在番吾的赵氏族人。〔13〕“君”,谓赵烈侯。〔14〕“有”,犹曾也。〔15〕“皆可”,《御览》引“皆”下有“贤”字。“贤”字属上为句。“可”,一字句,谓可进也。〔16〕“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言牛畜向烈侯灌输仁义的思想,以王道为国策。儒家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叫做王道。《孟子·梁惠王上》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的巨义辞是“霸道”。〔17〕“通”,音yóu,笑貌,古字与“攸”同。〔18〕“功”,成绩。“德”,作风。〔19〕“所与无不充”,谓牛畜、荀攸、徐越三人所参预决断的工作,都很允当。“与”,预。“充”,允当。〔20〕“说”,古通“悦”。〔21〕“使使”,《御览》引上有“乃”字。〔22〕“师”,众官之长。〔23〕“中尉”,赵官,负责选任官吏。秦汉以后,中尉为武职。〔24〕“内史”,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赵用周制。秦时,内史为管理京师之官。〔25〕“袭”,单衣、夹衣一套为一袭。

  九年,烈侯卒,〔1〕弟武公立。〔2〕武公十三年卒,〔3〕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4〕是岁,魏文侯卒。〔5〕【注释】〔1〕“九年,烈侯卒”,烈侯九年为周安王二年,公元前四○○年。〔2〕“弟武公立”,梁玉绳曰:“武公名缺,史先失也。而武公之前为烈侯,武公之后为敬侯,不应武独称公。”钱穆曰:“赵实无此君。”〔3〕“武公十三年卒”,时为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三八七年。〔4〕“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敬侯立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三八六年。同年,秦出公、韩文侯、齐田和皆新立。〔5〕“是岁魏文侯卒”,“是岁”为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魏世家》、《年表》并同。据《竹书纪年》,魏文侯在位五十年。

  敬侯元年,〔1〕武公子朝作乱,〔2〕不克,出奔魏。〔3〕赵始都邯郸。〔4〕【注释】〔1〕“敬侯元年”,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三八六年。敬侯在位十二年。〔2〕“子朝”,《魏世家》作公子朔。按:“朔”字讹。朔为赵氏远祖,何故名之。〔3〕“不克,出奔魏”,《魏世家》:“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赵、魏以兵戎相见,此其嚆矢。魏文侯所建立的三国友好关系,自此破裂。〔4〕“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邯郸本卫邑,后归晋。赵最初都邑为赵城,后在耿,又居原。二次奔保晋阳,治中牟,城平邑,至敬侯元年,始都邯郸,终赵之世,邯郸为赵首邑。

  二年,败齐于灵丘。〔1〕三年,救魏于廪丘,〔2〕大败齐人。四年,魏败我兔台。〔3〕筑刚平以侵卫。〔4〕五年,齐、魏为卫攻赵,〔5〕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6〕八年,拔魏黄城。〔7〕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8〕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9〕【注释】〔1〕“二年败齐于灵丘”,《年表》赵表,敬侯九年“伐齐至灵丘”。《通鉴》书在周安王二十四年,亦当赵敬侯九年。“灵丘”,山东禹城县西南。〔2〕“廪丘”,山东鄄城县东北。〔3〕“兔台”,不详所在。〔4〕“刚平”,山东宁阳东北。〔5〕“为”,与也。《管子·戒篇》曰:“自妾之身之不为人持接也。”尹知章注:“为,犹与也。”〔6〕“棘蒲”,今河北赵县。〔7〕“黄城”,河南潢川境。〔8〕“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梁玉绳曰:“是当移书于八年以前,而补之曰:“七年齐代燕,赵救燕,伐齐至桑丘。’于九年则补之曰:‘代齐至灵丘。’”〔9〕“房子”,亦作“防子”。战国赵邑,在河北高邑县西南。

  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1〕伐中山,又战于中人。〔2〕十二年,〔3〕敬侯卒,子成侯种立。〔4〕【注释】〔1〕“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赵敬侯十一年,为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七六年。按:灭晋者当为赵成侯、韩共侯,不当有魏。其年应在赵成侯五年,即周烈王之六年,不当在赵敬侯十一年。〔2〕“中人”,河北唐县西北。〔3〕“十二年”,赵敬侯十二年,为周烈王喜元年,公元前三七五年。〔4〕“子成侯种立”,周烈王二年,公元前三七四年立。赵成侯在位二十五年。

  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为乱。二年六月,雨雪。三年,太戊午为相。〔1〕伐卫,取乡邑七十三。〔2〕魏败我蔺。〔3〕四年,与秦战高安,〔4〕败之。五年,伐齐于鄄。〔5〕魏败我怀。〔6〕攻郑,败之,以与韩。〔7〕韩与我长子。〔8〕六年,中山筑长城。〔9〕伐魏,败湪泽,〔10〕围魏惠王。〔11〕七年,侵齐,至长城。〔12〕与韩攻周。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13〕九年,与齐战阿下。〔14〕十年,攻卫,取甄。〔15〕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16〕十二年,秦攻魏少梁,〔17〕赵救之。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18〕虏其太子、痤。〔19〕魏败我浍,取皮牢。〔20〕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21〕十四年,与韩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齐。

  【注释】〔1〕“太戊午”,“太”字、“戊”字皆讹,应为“大成午”。〔2〕“取乡邑七十三”,《考证》引张文虎:“《表》,‘乡邑’作‘都鄙’。”〔3〕“蔺”,《汉书·地理志》云:“属西河郡也。”按:蔺,山西临汾县西。〔4〕“高安”,地望不详。《正义》云:“盖在河东。”〔5〕“五年,伐齐于鄄”,“鄄”,卫地,山东鄄城县西北。《年表》作甄。按:赵成侯五年,是韩、赵、魏分晋之年。《水经》引《纪年》云:“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无韩共侯,作懿侯,《表》作庄侯。分晋之年,为公元前三七○年。〔6〕“怀”,本周地,先属郑,后属晋,今河南武陟县西。〔7〕“与”,许也。〔8〕“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郊。〔9〕“中山筑长城”,中山长城在河北定县、唐县一带。〔10〕“湪泽”,《魏世家》作浊泽。《战国策·韩策》:“秦、韩战于浊泽。”浊泽即浊水,出山西解县东北平地。浊水近魏都安邑,今山西运城盐池。〔11〕“围魏惠王”,“魏惠王”名子,魏武侯子。按:伐魏围魏惠王在魏惠王元年,当赵成侯五年。赵系于六年者,因魏用夏正故。〔12〕“侵齐至长城”,《正义》:“齐长城西头在济州平阴县。”《太山记》:“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太山千余里,琅邪入海。”《括地志》:“所侵处在密州南三十里。”按:密州,河南密县东南。〔13〕“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八年”为周显王扃二年,公元前三六七年。东西二周有隙,显王二年赵、韩攻周,是为了将两个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政治实体,用武力使其固定。〔14〕“阿”,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15〕“甄”,是“鄄”之讹,今山东鄄城县西北。〔16〕“石阿”,今地不详。〔17〕“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二十里。〔18〕“伐”,《考证》引枫山、三条本作“围”。〔19〕“虏其太子、痤”,《魏世家》作“虏我将公孙痤”。《年表》作“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按:“痤”,应是公孙痤。“虏其太子”下夺“及将公孙”四字。〔20〕“浍”,水名,源出河南,经安徽入淮。“皮牢”,河北武安县。〔21〕“韩昭侯”,《年表》作韩庄侯。《系本》、《韩世家》作韩懿侯。

  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1〕【注释】〔1〕“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十六年”为周显王扃十年,公元前三五九年。“端氏”,今山西平阳县。梁玉绳谓成侯十六年分晋,封晋君以端氏是误书。按:赵成侯五年,韩、赵已分晋地,迁晋桓公于屯留。《水经注》引《纪年》,韩昭侯十四年,“韩取屯留、长子、涅”。韩昭侯十四年即赵成侯十六年。三国蚕食晋之余地,复徙晋君于端氏。以卿位夺君之地,自不可曰封。故梁玉绳以为是误书。

  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1〕十九年,与齐、宋会平陆,〔2〕与燕会阿。〔3〕二十年,魏献荣、椽,〔4〕因以为檀台。〔5〕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6〕齐亦败魏于桂陵。〔7〕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8〕与魏盟漳水上。〔9〕秦攻我蔺。〔10〕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立,〔11〕緤败,亡奔韩。

  【注释】〔1〕“葛孽”,不详所在。〔2〕“平陆”,古厥国,山东汶上县北。〔3〕“阿”,山东阳谷县。〔4〕“荣”,屋翼,屋檐两端上翘的部分,通称飞檐。左思《魏都赋》:“厦屋一揆,华屏齐荣。”“齐荣”,是说同样高低的飞檐。“椽”,音chuán,椽子,放在檩子上承屋瓦的木条,通称檩条。“荣”、“椽”为二物。“荣”不是形容词。〔5〕“檀台”,赵檀台在河北省永年县。齐亦有檀台。燕都东北郊之台,亦曰檀台。〔6〕“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魏世家》、《六国年表》、《田完世家》、《穰侯传》的记载,并与此同。梁玉绳不信有此事。〔7〕“齐亦败魏于桂陵”,“桂陵”,一说在河南长垣县西北。一说在山东菏泽县东北。战国时,齐将孙膑在困魏救赵的战役中,大败魏军于此。齐、魏桂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8〕“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魏惠王十七年,魏围邯郸。齐兴兵救赵时,邯郸犹未拔。逮齐围襄陵不利,而魏亦拔邯郸。时在惠王十八年。魏遂分兵反斗,齐亦济师迎击,为桂陵之役。梁军战败,邯郸犹在其手。赵、魏仍相持于邯郸之下,兵连祸结。诸侯救赵不力,坐自渔利。直至魏惠王二十年,魏既力竭,乃归邯郸言和。〔9〕“漳水”,《正义》:“漳水源出洺州武安县三门山。”按:洺州,河北永年县。〔10〕“秦攻我蔺”,《秦本纪》、《年表》俱未载攻蔺事。“蔺”,山西离石附近。〔11〕“肃侯”,《系本》云名语。中井积德曰:“太子肃侯,宜曰太子语。”

  肃侯元年,〔1〕夺晋君端氏,徒处屯留。〔2〕二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3〕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四年,朝天子。六年,攻齐,拔高唐。〔4〕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5〕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虏其将公子印。〔6〕赵伐魏。〔7〕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死。十五年,起寿陵。〔8〕魏惠王卒。〔9〕【注释】〔1〕“肃侯元年”,为周显王扃二十年,公元前三四九年。肃侯于公元前三四九年至前三二六年在位。〔2〕“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屯留”,山西长子县。按:赵肃侯元年,当韩昭侯十年,梁惠王二十二年。《韩世家》云:“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钱穆曰:“按悼公为晋最后一君,被弑于韩,惟未详其立年,或此乃悼公九年也。晋至是始灭。”〔3〕“阴晋”,陕西华阴县。〔4〕“高唐”,山东高唐县东三十五里。〔5〕“首垣”,河南长垣县。〔6〕“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虏其将公子印”,商君伐魏虏公子印事,《秦本纪》在孝公二十二年。《年表》、《魏世家》并在魏惠王三十一年。皆当肃侯十年。此误后一年。〔7〕“赵伐魏”,齐会赵伐魏,《年表》在齐宣王三年,当赵肃侯十年。此云“十一年”,误后一年。〔8〕“寿陵”,生圹。徐广曰:“在常山。”〔9〕“魏惠王卒”,司马迁记载魏惠王卒年有误。自《竹书》之出,其事乃明。《魏世家集解》引荀勗曰:“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案《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今按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太史公书为误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魏襄王也。”

  十六年,肃侯游大陵,〔1〕出于鹿门,〔2〕大戊午扣马曰:〔3〕“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4〕【注释】〔1〕“大陵”,《括地志》云:“大陵城在并州文水县北十三里。”按:今山西文水县。〔2〕“鹿门”,《正义》:“并州盂县西有白鹿泓,源出白鹿山南渚,盖鹿门在北山水之侧也。”并州盂县,今山西盂县西。〔3〕“大戊午”,即成侯三年为相之“太戊午”。“扣马”,吕忱曰:“扣,牵马。”《御览》卷四五一引“马”下有“谏”字。〔4〕“肃侯下车谢”,《艺文类聚》卷二四引作“肃侯下车而谢之”。《御览》卷四五一及卷八二二引文并同。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1〕筑长城。〔2〕【注释】〔1〕“黄”,原宋邑,后入魏。河南民权县东。〔2〕“筑长城”,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

  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张仪相秦。〔1〕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2〕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3〕死于桑丘。〔4〕【注释】〔1〕“二十二年,张仪相秦”,据《年表》,张仪相秦先后四次,此为首次相秦,在秦惠文王十年。〔2〕“蔺”,山西离石县西。“离石”,山西离石县。〔3〕“韩举”,赵将。〔4〕“桑丘”,河北徐水县西南。

  二十四年,肃侯卒。〔1〕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2〕子武灵王立。〔3〕【注释】〔1〕“二十四年,肃侯卒”,当周显王扃四十三年,公元前三二六年。〔2〕“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肃侯十五年在常山营寿陵,记在史册,规模必大,故有诸侯会葬之盛,独韩不与。〔3〕“武灵王”,名雍,立于周显王扃四十四年,公元前三二五年。在位二十七年。

  武灵王元年,〔1〕阳文君赵豹相。〔2〕梁襄王与太子嗣、〔3〕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4〕武灵王少,〔5〕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6〕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7〕加其秩。〔8〕国三老年八十,〔9〕月致其礼。

  【注释】〔1〕“武灵王元年”,公元前三二五年。〔2〕“阳文君赵豹相”,赵豹,疑即十三年为秦所虏将军赵庄。《樗里子传》:“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庄豹,《秦本纪》作赵将庄。《年表》作赵庄。因知赵庄亦名赵庄豹。赵豹或即赵庄豹之省。赵豹先为相,后为将。〔3〕“梁襄王与太子嗣”,梁玉绳曰:“‘襄’当作‘惠’,嗣乃是襄王,《索隐》引《世本》襄王名嗣,可验此文之误。而尤足征是时惠王非三十六年卒也。”〔4〕“韩宣王”,《韩世家》作宣惠王。“太子仓”,《秦本纪》作太子苍,曾质于秦。“信宫”,《正义》:“在泃州临洺县也。”按:洺州临洺,今河北临洺县。〔5〕“武灵王少”,《战国策·赵策二》曰:“赵王曰: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赵王”,谓武灵王。武灵王亦自曰:“寡人年少。”〔6〕“博闻轿?师”,犹顾问。“左右司过”,犹监察御史,皆赵官,不见秦制。〔7〕“肥义”,《元和姓纂》载,肥义,赵?贤人。〔8〕“秩”,音zhì,俸禄。〔9〕“国三澹袁不老”,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服虔曰:“三老者,工老、商老、农老。”

  三年,城鄗。〔1〕四年,与韩会于区鼠。〔2〕五年,娶韩女为夫人。

  【注释】〔1〕“三年城鄗”,《年表》在二年。“鄗”,今河北高邑、柏乡二县地。简、襄时,中山攻鄗,引水灌城,城毁,今重行修建。按:武灵王三年,五国相王,《赵世家》缺书。〔2〕“区鼠”,地望不详。

  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1〕五国地望不详。相王,赵独否,〔2〕曰:“无其实,敢处其望不详。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3〕掖ζ渫幌辍?

  【注释】〔1〕“八年,韩击秦,不胜而去”,据《年”,表》,秦惠文王后元元年,五国击秦,不胜而还。此云“韩击秦”,似韩为击秦同盟军主力。惟《韩世家》宣惠王十五年不记击秦事。〔2〕“五国相王,赵兰摇?独否”,称王者燕、秦、楚、齐、赵、魏、韩、宋、中山九国。楚僭王在春秋前。韩、燕在武灵王三年。武灵王八年称王之五国,不知谁属。〔3〕“曰”,《考证》:“古钞本‘曰’作‘为’。”

  九年,与韩、魏共击秦,〔1〕秦败曰”,《考我,斩首八万级。〔2〕齐败我观泽。〔3〕十保犊夹山九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4〕齐破燕,燕,《考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5〕十一年,王,《考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6〕使乐王,《考池送之。〔7〕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考赵庄。〔8〕楚、魏王来,过邯郸。十四年,,《考赵何攻魏。

  【注释】〔1〕“九年,与韩、魏共击秦”,九年击秦九之役,韩败于脩鱼,秦虏韩将■、申差于浊泽。《魏世家》哀(襄)王二年,不记击秦事。〔2〕“斩首?八万级”,秦制,战争中斩敌之首,一首赐爵一级,谓之首级。斩敌首八万,曰“八万级”。〔3〕“观?泽”,春秋卫邑,战国属魏,今河南浚县。〔4〕郜“中都”、“西阳”,地望皆不可考。〔5〕“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事在燕王哙五年。〔6〕“公子子职”,郭沫若《金文余释之余释库》引唐兰说,“往年齐地所出北燕名器,多见郾王职名,即是燕昭王”。〔7〕“乐池”,赵人,与乐毅同族。〔8〕巴?“赵庄”,疑即阳文君赵豹。

  十六年,秦惠王卒。〔1〕王游大同族。〔8〕巴?陵。〔2〕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族。〔8〕巴?曰:“美人荧荧兮,〔3〕颜若苕之荣。〔4〕〔8〕巴?九命乎命乎,曾无我嬴!”〔5〕异日,〔6〕王〔8〕巴?烤努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7〕〔8〕巴?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8〕〔7〕〔8〕巴?

  【注释】〔1〕“十六年,秦惠王卒”,《年表》在十?五年。《秦本纪》作“十四年,惠王卒”。惠王更元十四年,即赵武灵王十五年。此误,晚一年。〔2〕?“王游大陵”,赵肃侯游大陵亦在十六年。甚巧合。此处“王游大陵”四字疑重出。〔3〕“荧”,音稀?yíng,光艳貌。〔4〕“苕”,音tiáo,紫云英。“苕之?荣”,紫云英的花。〔5〕“命乎命乎,曾无我嬴”,苕之?《列女传》云:“命兮命兮,逢天时而生,曾莫我嬴嬴!”按:“嬴嬴”,犹盈盈,言其体态轻盈。〔6〕嬷“异日”,《考证》:“旧本、《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异日’作‘旦日’,梦见美女之明日也。”〔7〕平御览》“吴广闻之,因夫人而纳其女娃嬴,孟姚也”,“娃”、“嬴”,皆女子姣好之称。娃、嬴不是名号,女娃嬴,犹今云漂亮的女儿。《列女传》云:“赵灵吴女音,号孟姚,吴广之女。”孟姚乃其名号。〔8〕“是为惠?后”,《年表》作“立为惠王后”,“王”字疑衍。

  十七年,王出九门,〔1〕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2〕【注释】〔1〕“九门”,《集解》引徐广曰:“在常山”。按:常山即恒山,主峰在河北曲阳县西北。〔2〕“为野台”,《集解》引徐广曰:“野,亦作望。”《正义》引《括地志》云:“野台一作义台,在定州新乐县西南六十三里。”按:定州新乐县,今河北新乐县。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1〕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2〕【注释】〔1〕“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秦本纪》:“四年……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秦武王四年当赵武灵王十九年。《年表》亦在十九年,此误前一年。“绝膑”,膝盖骨骨折。“膑”,音bìn。〔2〕“赵王使代《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昭王名稷。《索隐》云:“名则,一名稷。”《考证》:“事又见《秦纪》。”按:《秦本纪》无赵王使代相赵固迎立事,而是“燕人送归”。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1〕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2〕遂之代,北至无穷,〔3〕西至河,登黄华之上。〔4〕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5〕属阻漳、滏之险,〔6〕立长城,又取蔺、郭狼,〔7〕败林人于荏,〔8〕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9〕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10〕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11〕吾欲胡服。”〔12〕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注释】〔1〕“信宫”,《春秋后语》作“信武宫”,在今河北临洺县。〔2〕“房子”,赵邑,在今河北武宫”,高邑县西南。〔3〕“代”,赵襄子所灭国,在今河武宫”,北蔚县一带。“无穷”,即无终。今河北蓟县在无终故城。〔4〕“黄华”,西河侧之山名,在今山西山阴县北。〔5〕“以长南藩之地”,中井积德曰:“赵在北边,宜言北藩也。”按:就韩、魏言,赵在北边。然就上文代、无穷而言,赵曰南藩,亦无不可。〔6〕“属阻漳、滏之险”,中井积德曰:“阻字疑衍。”,按: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水,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滏”,音fǔ,即滏阳河,源出河北磁县西北滏山,东流入于漳。〔7〕“又阳河,取蔺、郭狼”,蔺”,今山西离石西。《考证》:“《汉书·地理志》,西河郡有蔺、皋狼。郭狼疑是皋狼。”按:“郭”、“皋”音相近。皋狼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北。知伯使人之赵,欲吞并蔡、皋狼,即其地。〔8〕西北。“林人”,林胡人。“荏”,音rěn,不详所在。〔9〕“北有燕,东有胡”,《汉书·地理志》云:“赵分晋,北有信都、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此皆燕之南界,故曰“北有燕”。又“赵东有瀛州之东北”。营州之境,即东胡、乌丸之地。东胡南邻燕,后为燕将秦开所破,北迁今西辽河上游。秦末,东胡强盛,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破。〔10〕“西有林胡胡、楼烦、秦、韩之边”,《正义》:“林胡、楼烦即岚、胜之北也。岚、胜以南石州、离石、蔺等,七国时赵边邑也。”按:“楼烦”,春秋战国时以游牧为主的民族,精骑射,是匈奴族的一支。“岚”,音lán,汉太原郡汾阳县地,今山西岚县。“胜”,胜州,赵地,汉为云中郡,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北。〔11〕“夫有,汉为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考证》:“语意与《商君传》‘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同。‘遗’,犹离也、违也。”按:此为西汉先妻习俗语。《战国策·赵策二》作“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鲍彪曰:“不与俗同,俗所遗也。”〔12〕“吾欲胡服”,《年表》曰:“初胡服。”按:“胡”,匈奴。“胡服”,匈奴服。

  于是肥义侍,王曰:〔1〕之烈,计胡、翟之利。〔2〕为人臣者,〔3〕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4〕通有补民〔3〕益主之业,〔5〕此两者臣之分也。今吾〔3〕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6〕而〕卒世不见也。〔7〕为敌弱,〔8〕功多,〔9〕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10〕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鴀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11〕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12〕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13〕王既定负遗俗之无虑,〔14〕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15〕昔者舜舞有苗,〔16〕禹袒裸国,〔17〕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18〕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19〕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志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20〕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21〕胡地中山吾必有之。”〔22〕于是遂胡服矣。〔23〕山吾必有之。”〔22〕【注释】〔1〕“王”,武灵王。“王曰”,以下有脱误。《战国策·赵策二》“王曰”以下数语,是肥义侍坐时所言。“为人臣者”以下,始为王言。〔2〕“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简、襄主”谓赵简子鞅、赵襄子无卹。“烈”,功烈,功业。“胡翟”,北方匈奴,西陲诸翟。按:此肥义言。《战国策·赵策二》: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3〕“为人臣者”,《战国策·赵策二》“为人臣者”四字前,尚有“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四十四字。〔4〕“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仁?节”,《战国策·赵策二》作“穷有弟长辞让之节”。按:“宠”,当依《赵策》作“穷”,形近之误。“穷”与下文“通”相对。游本正作“穷”。〔5〕“通”,达。〔6〕“开于胡翟之乡”,《战国策·赵策二》作“启胡庇胂?翟之乡”。张文虎曰:“‘于’字疑衍,《策》无。”〔7〕“卒世”,犹言没世。〔8〕“为敌弱”,此句有”讹脱。《战国策》作“敌弱者”。注云:“敌谓胡、翟。”〔9〕“用力少而功多”,与弱为敌,事半功倍。〔10〕“而序往古之勋”,“序”,《战国策》作“享”。“享”,受也。言不劳百姓,而坐受往古之功。〔11〕“骜民”,犹悍民。《商君书·更法篇》:“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史记·商君传》亦云:“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智之虑者,心见敖于民。”〔12〕“将”,《广雅·释诂》云:“将,欲也。”按:令语“打算”。〔13〕“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商君语“打书·更法篇》:“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史记·商君传》:“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战国策·赵策二》:“闻”下有“之”字,余同。〔14〕“既”,《赵策》作“即”。“定”,犹必也。〔15〕“夫论至德,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更法篇》:“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史记·商君传》语同。〔16〕“昔者舜舞有苗”,鲍彪曰:“不用兵而舞干羽,夫欲以服人,亦异于俗。”〔17〕“禹袒裸国”,《赵穑?策》作“禹袒入裸国”。《淮南子》:“禹之裸国,解衣而入,衣带而出,由之也。”〔18〕“约”,《赵策》作“要”,“要”、“约”通。〔19〕“愚者暗成事,知者睹未形”,《商君书·更法篇》:“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又见《史记·商君传》。〔20〕“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商君书·更法篇》:“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王叔珉曰:“案‘之’、‘所’互文,‘之’犹‘所’也《赵策》‘所’作‘之’。《新序》云:‘愚者之笑,知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考证》引《商君书》‘笑之’乃‘之笑’之误倒。”〔21〕》“虽驱世以笑我”,谓尽一世以笑我。〔22〕“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徐孚远曰:“武灵王胡服,本以收胡地,而实欲图秦。今此不及,正其深谋也。”〔23〕“于是遂胡服矣”,钱穆曰:“又按《年表》,赵武:‘愚灵王初胡服在十九年,攻中山在二十五年。《世家》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年皆略地中山,中山献四邑以和。二十三年,(此据《表》。)二十五年,(此据《世家》。)复攻中山。二十六年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吴师道谓:‘攘地时中山已定。’(见《齐策》)。而《水经注》引《纪年》:‘魏今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吕东莱《大事记》谓此即胡服事,特年与《史记》不同。今考是年乃武灵王二十四年,而翌年,武灵王二十五年,《世家》载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赵策》亦记其事。)赵人胡服,本非一时遍及全国也。……赵之胡服骑射,其大行乃在武灵晚年。至《史表》‘武灵十九年初胡服’,盖指其最先言之,与《纪年》并不背。”(《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三)

  使王緤告公子成曰:〔1〕“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2〕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3〕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4〕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5〕事成功立,然后善也。〔6〕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7〕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愿慕公叔之义,〔8〕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9〕“臣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10〕寝疾,〔11〕未能趋走以滋进也。〔12〕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13〕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14〕远乐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15〕乐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16〕离中国,〔17〕故臣愿王图之也。”〔18〕使者以报,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

  【注释】〔1〕“王緤”,《赵策》作“王孙緤”。前与肃侯争立亡奔韩之公子緤,疑即其人。緤亦武灵王叔,或为灵王所赦归。“緤”,音xi8。“公子成”,又作“公叔成”,成侯之子,肃侯雁行,灵王之叔。〔2〕“兄弟”,《赵策二》作“先王”。〔3〕“之”,《通鉴·周纪三》作“己”。〔4〕“明德先论于贱,而保锻?行政先信于贵”,《赵策二》作“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5〕“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赵策二》作“事有所出,而功有止”。下文“事成功立”承此二句而言。“出”犹“成”,“止”犹“立”。〔6〕“事成功立,然后善也”,《赵策二》作“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鲍彪曰:“且作可。”〔7〕晒Γ“以辅叔之议”,《赵策二》作“以辅公叔之义”。“议”、“义”古通。〔8〕“故愿慕公叔之义”,《赵策二》作“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鲍彪曰:“募作慕。”〔9〕“稽首”,叩头至地。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10〕“佞”,音nìng,才能。自谦无才曰“不佞”。〔11〕“寝疾”,卧病。〔12〕“未能趋走才曰“不以滋进也”,《赵策二》作“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意谓因病不能行走,乃疏于进谒。〔13〕“徇智”,即睿智,聪明敏捷之智。〔14〕“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赵策二》作“异敏技艺之所试也”。“异”,出类。“敏”,疾于事也。〔15〕“义”,中井敏技艺之所试也”。积德曰:“义,仪同,则也。”王叔珉曰:“案《通鉴》义作则,盖中井所本。又《通鉴》行作效,义亦相近”。〔16〕“而怫学者”,《赵策二》作“畔学者”。“怫”,音艺之所试也”。b8i,通“悖”,违反,悖逆。〔17〕“离中国”,使中国遭难。“离”,同“罹”。〔18〕“故臣愿王图之也”。也”,《赵策二》作“臣愿大王图之”。《通鉴》“王”下有“孰”字。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1〕瓯越之民也。〔2〕黑齿雕题,〔3〕却冠秫绌,〔4〕大吴之国也。〔5〕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6〕况于山谷之便乎?〔7〕故去就之〔5〕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8〕不知而不疑,〔9〕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10〕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11〕与齐、中山同之,〔12〕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13〕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14〕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15〕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16〕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17〕侵暴吾地,系累吾民,〔18〕引水围鄗,〔19〕微社稷之神灵,〔20〕则鄗几水于不守也,先王醜之,〔21〕而怨未能报水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22〕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23〕而水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辠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24〕【注释】〔1〕“错”,涂饰。《索隐》:“谓以丹青错画其臂。”〔2〕“瓯越”,厂东、海南地区的古称。丹青错〔3〕“黑齿雕题”,以草染齿为黑色。“雕”谓刻其肌,错以青丹涅之。“题”,头额。〔4〕“却冠秫绌”,《战,错国策》作“鳀冠秫缝”。“却冠”,义难通,恐有误字。“鳀冠”,鱼皮冠。“秫”,通“鉥”,长针。“绌”,缝絍。“秫绌”,言女功针缕缝缀。〔5〕“大吴之国也”,保臁觥?史例,凡称“大”或“太”,指新辟地。称“小”则为故地。如“太皞”、“大月氏”,为新辟地。“小皞”、“小月氏”,则为故地。“大吴”,谓吴所灭越。《越王勾践世家》云:“越王勾践……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疑“大吴之国也”,与“瓯越之民也”,两句错置,应互易,则皆与其俗相符。〔6〕“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战国策》上下句“俗”、“礼”二字互易。〔7〕“便”,《战国策》作“士”。〔8〕“穷乡多异,曲学多辩”,“异”,异俗。“曲学”,只见一隅之学。《商君书·更法篇》:“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按:“辨”,读为“辩”。〔9〕“不知而不疑”,鲍彪曰:“言不知其异而不疑之。”〔10〕“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众”,广也。此句《战国策》作“公于求善也”。〔11〕“薄洛之水”,徐广曰:“安平经县西善有漳水津,名薄洛津。”按:安平,今河北深县。《通鉴》注引“洛”作“落”。〔12〕“与齐中山同之”,胡三省曰:“按赵都邯郸东接于齐,中山在其东北。故《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之言曰:‘吾国东有河、薄落之水,与齐、中山同之。’盖河、薄洛之水在赵之东,与齐、中山同此地险也。”〔13〕“自常山以至代、上党”,徐广曰:“一云,自常山以下,代、上党以东。”〔14〕“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括地志》云:“林胡、楼烦即岚、胜之北也。岚、胜以南,石州、离石、蔺等,赵边邑也。秦隔河也。晋、洛、潞、泽等州皆七国时韩地,赵西境也。”〔15〕晋、洛、“三胡”,林胡、楼烦、东胡。〔16〕“不塞”,不设、守备。鲍彪曰:“志在远略。”〔17〕“负”,仗恃。〔18〕“系累”,捆绑、拘囚。《孟子·梁惠王下》:“系累其妻子。”〔19〕“鄗”,河北高邑、柏乡二县》:“系地。鲍彪曰:“属常山。光武即位于此,改高邑。”〔20〕“微”,无,没有。〔21〕“先王”,献侯以后,“系列为诸侯,故曰“先王”。“醜”,同愧。〔22〕后,“系“便”,审察,通“辨”。〔23〕“而远可以报中山之“系怨”,谓报中山恃齐之强,引水围鄗之耻。〔24〕山之“系“于是始出胡服令也”,武灵王初与楼缓谋,提出胡服的主张,得到楼缓的赞同。再与肥义商量,肥义也表示支持。最后说服叔父公子成接受胡服的改革措施。朝野赞同胡服的已占大多数,条件成熟,于是颁布胡服的命令。以上皆武灵王十九年事。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1〕如故法便。王曰:〔2〕“先王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3〕虑戏、神农教而不诛,〔4〕黄王事。帝、尧、舜诛而不怒。〔5〕及至三王,〔6〕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7〕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8〕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9〕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10〕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事。奇行也;〔11〕俗僻者民易,则是吴、越无事。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12〕故谚曰:‘以书御事。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13〕遂胡事。服招骑射。

  【注释】〔1〕“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周袑即下文“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之人。赵俊,《战国策》作“赵燕”。赵文、赵造的谏词,俱详载于《战国策》。周袑、赵俊的谏词,《战国策》缺载。〔2〕“王曰”,以下的答辞,是武灵王答赵摺?造的话,载在《赵策二》。〔3〕“先王不同俗,何摺?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赵策》“先王”作“古今”。《商君书》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4〕“虙”,音fú。“虙帝戏”,即伏羲,《战国策》作“宓戏”。“虙戏”、“神农”都是古代部落领袖。“虙戏、神农教而不诛”,反映了那一时代的部落领袖,还没有生杀予夺之权。〔5〕“黄帝、尧、舜诛而不怒”,黄帝、尧、舜时代,部?落领袖的权限,显然比虙戏神农时代加大,能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擅有诛戮之权。〔6〕“三王”,谓夏禹、商汤、周文王。〔7〕“衣服器械”,《商君书》作“兵甲器备”。《新序》作“甲兵器备”。〔8〕“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依梁玉绳、王念孙、王叔珉诸家说,此二句应作“故理世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法古”。按:赵武灵王在其十九年所说关于改革的话,大部分承袭商鞅之言。当时未必有商鞅的言论集传世。疑商鞅之言,本是后人依据其行实所伪托。武灵王和商鞅同属改革派,又把伪托于商鞅的话,同样施之于赵武灵王。〔9〕职?“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王叔珉曰:“案《商君书》、《商君传》、《新序》、《长短经注》‘圣人’皆作‘汤、武’,与下文‘夏、殷’相对。”〔10〕“然则反作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此亦商鞅之言,见《商君书·更法篇》。〔11〕“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王念孙曰:“‘服奇’、‘奇行’两奇字,皆读为‘奇邪’之奇。此言服正者未必正,服奇者未必淫。若谓服奇者志必淫,则是邹、鲁之士儒冠儒服,必无奇邪之行也。中国未必无莠民,蛮异未必无俊民。若谓俗僻者民必易,则吴越风俗邪僻,必无秀异之士也。”按:《庄子·田子方篇》:“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庄子之言,亦同此义。“且”,犹若。〔12〕“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便俱”,按:《赵策二》作“圣与俗流,贤与变俱”,义不可通。“圣”疑为“民”之讹。“民与俗流,贤与变俱”,与《赵世家》言合。〔13〕“子不及也”,《赵策二》作“子其勿反》言也”。“及”、“反”形近易讹。“及”疑为“反”之讹。按:本文从“于是肥义侍”至此,皆采《战国策·赵策》。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1〕摺ふ圆摺贰?西略胡地,至榆中。〔2〕林胡王献马。〕摺ふ圆摺贰?归,使楼缓之秦,〔3〕仇液之韩,〔4〕王贲·赵策》。之楚,〔5〕富丁之魏,〔6〕赵爵之齐。〔7〕代ふ圆摺贰?相赵固主胡,〔8〕致其兵。〔9〕之齐。

  【注释】〔1〕“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关于中山史实,最为迷惑难考。魏所封中山君,此时虽未全灭,然已有部分领土为武灵王所占。二十年略中山地,为巡视其所占中山地,而非掠取。“略”,有巡行之义。隐公五年《左传》疏:“略者,巡行之名也。”下文“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是当时赵已奄有林胡地,故其王献马。“略胡地”无疑是巡行。“略中山地”,自应同义。“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2〕“榆中”,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笔易?〔3〕“归,使楼缓之秦”,“归”,巡行宁葭、榆中归。据矗?《赵策》,楼缓是赵臣中主张与秦、楚联合的人,是亲秦派。武灵王二十六年,楼缓二次入秦,并为秦相。见《穰侯列侯》。〔4〕“仇液之韩”,梁玉绳曰:“案:《国策》‘仇’原作‘机’,‘液’作‘郝’,又作‘赫’,盖一人而记别也。但《策》云主父令仇赫相宋,不言之韩,岂有误耶?”按:《穰侯列传》载,秦昭王七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赵使仇液之秦。此又一说。〔5〕“王贲”,赵人,非秦王翦子王贲。?〔6〕“富丁之魏”,据《赵策》,富丁是赵臣中主张与?齐、魏结盟的人,是亲齐、魏派。〔7〕“赵爵”,不与?详,当是赵公族。〔8〕“代相赵固主胡”,代是赵挥胙北陲重镇,自襄子并代,皆有重臣或世子守代。如伯鲁子为代成君。武灵王时必有世子主代,设相辅之。武灵王十八年,赵固已为代相。“主胡”,谓主管诸胡事务。“胡”,主要指匈奴。〔9〕“致兵”,即?《春秋传》之“致师”。古时为向敌方显示军威,采取先声夺人、震慑敌军锐气的军事行动,曰致师。与现代在边境线进行军事演习、秋操、冬练类似。

  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1〕王并将之。〔2〕牛翦将车骑。〔3〕赵希并将胡、似。代。赵与之陉,〔4〕合军曲阳,〔5〕攻取丹似。丘、〔6〕华阳、〔7〕鸱之塞。〔8〕王军取鄗、〔9〕石邑、〔10〕封龙、〔11〕东垣。〔12〕中山献四邑和,〔13〕王许之,罢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五年,惠后卒。〔14〕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15〕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16〕九原。〔17〕【注释】〔1〕“公子章为中军”,公子章为武灵王前后所生。《索隐》称为太子章。二十一年攻中山时,太子之位在拟立未立之际,故《世家》称作“公子章”。同年,使周袑傅孟姚子王子何,孟姚有宠,王已属意于王子何。然废长立幼,不为大臣支持,太子位虚悬七年之久,七年之中,必多争议。直至二十七年,传国,乃立王子何为王。公子章失位。〔2〕“王并将之”,武灵王与公子章共同将中军。?〔3〕“牛翦将车骑”,《战国策》载,王破原阳,以原阳为训练骑射的基地。赵人牛赞胡服主其事。牛赞率领骑兵为赵辟地千里。牛赞即牛翦。“赞”、“翦”古通。〔4〕“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牛翦”、“赵希”、“赵与”,皆赵将名。三将分路进攻,最后会师曲阳。“陉”,今山西雁北地区。此句谓命赵与率军通过雁北地区出击,以与牛翦、赵希会师于曲阳。〔5〕“合军曲阳”,在曲阳会师。“曲阳”,在今河北省定县境。〔6〕“丹丘”,在今河北定县,在境。〔7〕“华阳”,今河北唐县西北。〔8〕“鸱兀?之塞”,诸家以为即定州之鸿上故关。在今河北定县境。〔9〕“王军取鄗”,赵与中山连年征战,中山为赵北陲之患。武灵王曰:“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鄗是赵与中山争夺的军事要地,时失时取,有似拉锯战。〔10〕“石邑”,徐广曰:“在常山。”《括地志》云:“石邑故城,在恒州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六国时故邑。”按:常山即恒山,主峰在河北曲阳县西北。恒州,今河北正定县。〔11〕“封龙”,在今河北元氏县西今北。〔12〕“东垣”,在今河北正定县南。氏县西今〔13〕“四邑”,即鄗、石邑、封龙、东垣。〔14〕“惠:“石后”,惠文王生母,即吴娃孟姚。〔15〕“使周袑“惠:“石胡服傅王子何”,《赵策》但言王子,不言名何。鲍彪曰:“《大事记》书赵惠后卒,使周袑胡服傅玉子。《解题》云:惠后,吴娃也。娃方死,怜其子而将立之,废长立少之意已见于此。〔16〕“云中”,在立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17〕“九原”,今内蒙立古包头西。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1〕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2〕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3〕是为惠文王。〔4〕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5〕主父欲令子主治国,〔6〕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7〕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8〕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9〕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10〕审问之,乃主父也。〔11〕秦人大惊。〔12〕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13〕因观秦王之为人也。〔14〕【注释】〔1〕“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武灵王二十七年,为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二九九年。〔2〕“立王子何为王”,《年表》云:“十六年,吴广入女,生子何,立为惠王后。”据《表》推算,王子何年十二岁,立为王。〔3〕“悉”,人名。悉与肥义皆为王傅。〔4〕“赵惠文王”,公元前二九八年至前二六六年在位,计三十三年。殁年四十五岁。〔5〕“武灵王自号为主父”,顾炎武曰:“《史记》赵武灵王传位于子惠文王,自称主父,此内禅之始。”〔6〕“子”,《太平御览》卷四九四引作“‘何”。〔7〕“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赵西隔黄河与秦为界。赵、秦武装冲突常在黄河东蔺、离石一带发生。赵伐秦进军路线,通常也是自离石、蔺西渡黄河。武灵王二十六年,赵攘地已西北至云中、九原。因而赵可以自河套地区渡河,一直向南进军,略取秦陇西、北地诸地,从而绕过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天险,发挥骑射的威力。〔8〕“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秦昭王”,名则,一名稷,《秦本纪》作昭襄王。武灵王十八年,使代相赵固迎之于燕,送归所立。昭王亭国久,至五十六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卒,赵祚已再传。武灵王诈入秦,在秦昭王九年,《秦本纪》缺书。〔9〕“度”,《太平御览》引作“量”。〔10〕“脱”,犹“出”。《管子·霸形篇》:“言脱于口。”尹知章注:“脱,出也。”〔11〕“审问之,乃主父也”,主父既已出关,不明所审问者为谁,盖有脱文。〔12〕“秦人大惊”,主父入秦,《秦纪》末载,恐与播吾之迹,同出虚诞。〔13〕“欲自略地形”,为了亲自观察地形。〔14〕“因”,就此。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1〕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注释】〔1〕“主父行新地”,《通鉴注》:“赵新取中山之地也。”“行”,视察。

  三年,灭中山,〔1〕迁其王于肤施。〔2〕起灵寿,〔3〕北地方从,代道大通。〔4〕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5〕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6〕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7〕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8〕【注释】〔1〕“三年,灭中山”,灭中山在赵武灵王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曰“复攻中山”,乃拓并其余土。以惠文王三年灭者,以得其君。四年迁其君肤施。〔2〕“迁其王于肤施”,惠文王四年迁其王。“肤施”,今陕西榆林县南。〔3〕“灵寿”,主父生圹。徐广曰:“在常山。”〔4〕“北地方从,代道大通”,北地入于赵版图,去代之道,畅通无阻。〔5〕“酺”,音pú。《汉书·文帝纪》诏:“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颜师古注:“酺之为言布也。王德布于天下,而合聚饮食为酺。”〔6〕“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正义》引《括地志》云:东安阳故城在朔州定襄县界。《地志》云:“东安阳县属代郡。”按:朔州定襄县,今山西定襄县。〔7〕“立”,据《考证》,枫山、三条本作“为”。〔8〕“田不礼”,《墨子》作“佃不礼”,《道藏》本作“伷不礼”。《吕氏春秋·当染》作“田不禋”,《荀子·解蔽篇》杨倞《注》亦作“田不禋”。《古今人表》作“田不礼”,《御览》卷六二○引同。

  李兑谓肥义曰:〔1〕“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2〕二人相得,必有谋阴贼起,〔3〕一出身徼幸。〔4〕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5〕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于公子成?毋为怨府,〔6〕毋为祸梯。”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7〕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8〕义再拜受命而籍之。〔9〕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进受严命,退而不全,负孰甚焉。变负之臣,不容于刑。〔10〕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11〕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12〕且夫贞臣也,〔13〕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14〕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15〕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之事。〔16〕【注释】〔1〕“李兑”,封邑在奉阳,称奉阳君。〔2〕“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吕氏春秋·当染》:“……宋康王染于唐鞅、田不禋,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田不禋即田不礼。宋康王即宋君偃。《年表》魏表“昭王十年,宋王死我温”,时在赵惠文王十三年。主父使田不礼相章在惠文王三年。田不礼在宋覆国十一年前即去宋之赵,田不礼逆迹赵人皆知之,独主父不顾,宜其饿死沙丘,为天下笑。〔3〕“必有谋阴贼起”,《通鉴》作“必有阴谋”,无“贼起”二字。“谋阴贼起”四字不辞,崔适正之为“阴贼谋起”。〔4〕“一出身徼幸”,此句亦有脱误。“徼幸”,即侥幸。“出身徼幸”谓田不礼。〔5〕“先患”,先受其祸。〔6〕“怨府”,大众埋怨的对象。〔7〕“毋变而度”,“而”,汝。“度”,胸怀、器量。〔8〕“坚守一心,以殁而世”,坚持一个信念,一直到死。〔9〕“籍”,录也。“籍之”,谓记录在书册上。〔10〕“变负之臣,不容于刑”,中井积德曰:“罪大而刑小,不足相容。”〔11〕“死者复生,生者不愧”,此荀息对晋献公言,载在《晋世家》。中井积德曰:“是谚于献公荀息为切,以献公死而难作也。于主父、肥义有未切者,以主父未死难作也。当时受命之日,安逆知君之死生,难之迟速哉!唯以是誓于心耳。”按:此谚尤有未切者,肥义作此语时,岂仅主父未死,抑且难亦未作。誓于心之辞,又何由而公诸世?〔12〕“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国语·晋语》荀息答里克曰:“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此肥义所本。〔13〕“贞”,王叔珉曰:“案《记纂渊海》卷五八引‘贞’作‘正’,盖避宋仁宗讳改。仁宗讳禛,宋人兼避贞也。”〔14〕“忠臣也,累至而行明”,“累”音lèi,忧患、危难。此二句谓忠臣在遭逢危难时,行为光明磊落。〔15〕“吾见子已今年耳”,胡三省曰:“已,止也,言肥义命止于今年也。”〔16〕“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之事”,胡三省曰:“数见者,相与谋为之备也。”

  异日,肥义谓信期曰:〔1〕“公子与田不礼甚可忧也。其于义也声善而实恶,〔2〕此为人也,不子不臣。〔3〕吾闻之也,奸臣在朝,国之残也。〔4〕谗臣在中,主之蠹也。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为暴。〔5〕矫令为慢,〔6〕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7〕祸且逮国。〔8〕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9〕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10〕我将先以身当之,〔11〕无故而王乃入。”〔12〕信期曰:“善哉,吾得闻此也!”

  【注释】〔1〕“信期”,即下文高信。〔2〕“声善而实恶”,《考证》:“声,名也,外也。”〔3〕“此为人也,不子不臣”,裴学海曰:“此犹其也。此与其为互文。下文‘此人贪而欲大,此亦训其。”〔4〕“国之残也”,《说文》:“残,贼也。”《张耳陈余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除残”,谓除贼。〔5〕“胡三省曰:“得主,谓章为主父所怜也。”〔6〕“矫令”,矫主父之命。“慢”,漫也,倨也,无所限怠之意。《通鉴》无“为慢”二字,作“矫令以擅一旦之命”。〔7〕“难”,犹“惮”也。〔8〕“逮”,及。〔9〕“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胡三省曰:“言盗在主父左右,出入不可不备也。”〔10〕“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考证》:“枫山、三条本‘来’下有‘令’字。‘若’下无‘有’字。”按:王者至尊,孰能召之。此盖谓主父召王。后果有矫主父命召王事。〔11〕“我将先以身当之”,《通鉴》作“我将以身先之”。〔12〕“无故”,谓无他故。指矫主父之令召王,以加害于王者。

  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1〕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傫然也,〔2〕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3〕心怜之,〔4〕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注释】〔1〕“安阳君”,惠文王三年封公子章为安阳君。“安阳”,今山东曹县东。〔2〕“见其长子章傫然也”,“傫”,音lěi,同“儽”,颓丧貌。〔3〕“诎”,同“屈”。〔4〕《考证》:“古钞本、枫山、三条本‘心’下有甚字。”

  主父及王游沙丘,〔1〕异宫。〔2〕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3〕杀之。高信即与王战。〔4〕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5〕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6〕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7〕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8〕李兑为司寇。〔9〕【注释】〔1〕“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2〕“异宫”,胡三省曰:“异宫而处也。”主父与王及公子章并在沙丘,主父与王异宫而处,故章得矫主父令召王。〔3〕“肥义先入”,《考证》:“古钞本、枫山、三条本‘先’下有‘王’字,‘入’下有‘公子章’三字。”〔4〕“高信即与王战”,“与”,犹“为”。言高信即为王战。〔5〕“自国至”,赵都邯郸,自邯郸至也。〔6〕“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赵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东有广平、巨鹿、河间及渤海之东平、中邑,南至浮水、繁阳,西有太原、上党,此之谓四邑之兵。盖赵全邑之兵。“距”,犹“拒”。〔7〕“其党”,谓公子章之徒众。“贼”,疑衍。〔8〕“安平君”,公子成封邑安平,今河北深县。〔9〕“李兑为司寇”,《周礼·秋官》大司寇,主管刑狱,为六卿之一。

  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父开之,〔1〕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2〕即解兵,〔3〕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而食之,〔4〕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5〕主父定死,〔6〕乃发丧赴诸侯。〔7〕【注释】〔1〕“开”,开门纳之。〔2〕《考证》:“枫山、三条本‘章’下无‘故’字。”按:《列女传》亦无“故”字。〔3〕“即”,犹“若”也。〔4〕“探爵■而食之”,《艺文类聚》,《御览》卷四八六、卷九二二,《尔雅·释鸟》邢疏引“爵”皆作“雀”。《列女传》、《通鉴》并同。“雀”、“爵”正假字。“■”,音kòu。《尔雅》曰:“生哺,■。生噣,雏。”释云:“辨鸟子之异名也。鸟子生而须母哺食者为■,谓燕、雀之属也。生而能自啄食者为雏,谓鸡、雉之属也。”〔5〕王叔珉曰:“案《艺文类聚》、《御览》四八六、九二二引‘而’并作‘遂’,《列女传》同,而犹遂也。”〔6〕“定”,王叔珉曰:“定犹已也。《项羽本纪》‘项梁闻陈王定死’,《宋世家》‘闻文公定立’,定亦并与已同义。”按:武灵王,赵肃侯之子,史佚名。《索隐》曰:“名雍。”“定”,疑为“雍”之坏字。〔7〕“赴”,讣告。

  是时王少,〔1〕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2〕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3〕【注释】〔1〕“是时王少”,这时候王十六岁。〔2〕“吴娃”,吴广之女孟姚。武灵王十六年,吴广因夫人内其女娃嬴于王。吴、楚间谓美女曰“娃”。〔3〕“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集解》:“徐广曰:‘或无此十四字。’”按:《通鉴》无此十四字。此十四字为叙事中夹议论之文体。

  主父死,惠文王立立。〔1〕五年,与燕鄚、易。〔2〕八年,城南行唐。〔3〕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及。〔4〕十年,秦自置为西帝。〔5〕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6〕秦取梗阳。〔7〕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死。〔8〕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9〕取灵丘。〔10〕与秦会中阳。〔11〕十五年,燕昭王来见。〔12〕赵与韩、魏、秦共击齐,〔13〕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14〕【注释】〔1〕“主父死,惠文王立立”,与上文“故围主父”句遥接。“立”字误重。“惠文王立五年”云云,则是述五年之事,亦正相承。〔2〕“鄚”,今河北任丘市北鄚州镇。“易”,今河北易县。〔3〕“南行唐”,今河北行唐县。〔4〕“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及”,惠文王九年齐、赵合军攻韩事,《田敬仲完世家》不载。“鲁关”,今在河南省鲁山县。“及”,乃“反”之讹。各本以“及”字属下文,误。〔5〕“十年,秦自置为西帝”、秦置西帝在赵惠文王十一年,此误前一年。〔6〕“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三十五里。〔7〕“梗阳”,今山西清徐县。〔8〕“公主死”,三字应是衍文。〔9〕“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据《年表》及韩、魏等《世家》,五国攻齐在明年。《通鉴》记乐毅将五国兵伐齐,赵王授相国印在周赧王三十一年,亦当赵惠文王十五年。然此下文有十五年共击齐语。意授相印,造联军攻齐声势在十四年,大举进攻则在十五年。〔10〕“灵丘”,齐灵丘在山东禹城西南。赵亦有灵丘,曰代灵丘,在今山西灵丘县。武灵王葬在代灵丘。〔11〕“举秦会中阳”,“中阳”在今山西省中阳县。按中阳,《吕氏春秋》作“空雄”。《吕览·淫辞篇》云:“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陈奇猷曰:“观下文所言平原君、公孙龙,则此为赵惠文王事,而秦王为秦昭王也。《史记》秦、赵世家及《六国表》,秦昭王二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四年,秦、赵有中阳之会。此空雄,盖即中阳也。《秦本纪》又云‘昭王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与此下文谓居无几何,秦攻魏,赵救之正合。”〔12〕“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惠文王十五年当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召公世家》未载燕昭王聘赵事。〔13〕“赵与韩、魏、秦共击齐”,梁玉绳曰:“此言伐齐,失书楚,说在《秦纪》。”王叔珉曰:“案《年表》书秦、魏、韩、赵、燕共击湣王,不及楚。《通鉴》亦不及楚。”〔14〕“取临菑”,《燕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并作“临淄”,《通鉴》同。“菑”、“淄”古通。地在今山东淄博市。

  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1〕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曰:〔2〕【注释】〔1〕“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赵惠文王十六年,即齐襄王保莒之年。田单守孤城即墨,齐地尽入于燕,齐仅存二城。秦实无必要与赵数击齐。此处史实或有误。全祖望谓惠文王此五年中(十六年至二十年),无一事可信。〔2〕“苏厉为齐遗赵王书”,苏厉为东周雒阳人,苏秦之兄。谯周云:“秦兄弟五人,秦最少。兄代,代弟厉及辟、鹄,并为游说士。”《考证》:“苏厉作苏秦,鲍本依史改秦作厉。”按:此章见《赵策一》,原题“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苏秦为齐上书,说赵王”,当是赵惠文王十四年事,是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之兵攻齐,取灵丘。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1〕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2〕甘露降,时雨至,〔3〕年谷丰孰,〔4〕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5〕【注释】〔1〕“教顺非洽于民人也”,张文虎曰:“顺,读为训,古通。”《战国策》作“教训慈爱,非布于万民也”。〔2〕“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考证》:“常,古钞本、枫山本作尝,《策》作当,无数字。愚按:常字疑衍。”按:“常”、“尝”古通。“常”、“当”古亦通。“常”字非衍。〔3〕“甘露降,时雨至”,《战国策》作“甘露降,风雨时至”。《战国纵横家书》作“臣闻〔甘〕洛降,时雨至”。按:“臣闻”下战国帛书有脱字。《赵策》与《赵世家》并多三十余字。〔4〕“年谷丰孰”,《战国策》作“农夫登,年谷丰盈”。《战国纵横家书》作“禾谷绛盈”。按:“年谷”复语。年亦谷也。“孰”、“熟”正俗字。〔5〕“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考证》:“《策》图作恶。中井积德曰:图者,惧思之意。”按:《战国纵横家书》作“众人喜之,贤君恶之”。喜之、恶之,并与《战国策》同。“贤主恶之”,是说今之贤主,与古之贤君不一样,不以此为满足,所以恶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1〕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2〕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3〕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4〕物之甚者,〔5〕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6〕欲亡韩而吞二周,〔7〕故以齐■天下。〔8〕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9〕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10〕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11〕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12〕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13〕楚久伐而中山亡,〔14〕今齐久伐而韩必亡。〔15〕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16〕【注释】〔1〕“今足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战国策》作“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于秦国”。鲍彪曰:“功力谓战伐。”〔2〕“怨毒积怒,非索深于齐也”,《战国策》作“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于韩也”。《战国纵横家书》作“怨竺积怒,非深于齐”。帛书与《史记》同,作“韩”者误。〔3〕“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赵策》、《战国纵横家书》并无此十字。〔4〕“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战国策》作“以秦为爱赵而憎韩”。《战国纵横家书》作“下吏皆以秦为夏(忧)赵而曾(憎)齐”。“忧”,《战国策》与《赵世家》并作“爱”。“忧”字胜。〔5〕“物”,事也。“甚”,大也。〔6〕“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战国纵横家书》作“秦几(岂)夏(忧)赵而曾(憎)齐(哉)”。〔7〕“欲亡韩而吞二周”,“二周”,谓东周、西周,一在洛阳,一在王城,通称二周。帛书作“欲以亡韩,呻(吞)两周”。〔8〕“故以齐■天下”,“■”,音d4n,饼饵类食物。《战国纵横家书》作“故以齐饵天下”。《战国策》“齐”作“韩”。鲍彪曰:“赵时恶韩,故秦以亡韩(齐)悦赵,赵遂以为爱己也。”〔9〕“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不合”,《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并作“不成”。“劫”,《战国纵横家书》作“割革”,《战国策》作“佯示”。“佯示”,鲍彪曰:“虚以伐韩(齐)示之。”〔10〕“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战国策》“畏”作“疑”。《战国纵横家书》:“恐天下之疑己,故出挚(质)以为信。”按:此似专为秦而发,就这一时期的秦昭王而论,他本人就是为质于燕的公子,后迎归立为秦王。昭王六年,使泾阳君市质于齐,后又使太子悼质于魏。〔11〕“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战国纵横家书》无此句。《战国策》作“恐天下之惊觉,故微韩以贰之”。鲍本“微”下补“伐”字。鲍彪曰:“微下有缺文。《史》作‘征兵韩以威之’。贰犹疑。”〔12〕“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战国纵横家书》作“声德与国,实伐郑韩。”王叔珉曰:“声与实对言,声犹名也。而犹则也。”按:郑韩连称,犹荆楚连称。韩哀侯迁都郑,又称郑国。〔13〕“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自“夫物”句至“王之获利孰与秦多”,凡六十四字,《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并在下“祸及于赵后”,文亦多舛异。《战国策》在句下又增“又有势同而患异者”一句。〔14〕“楚久伐而中山亡”,楚怀王二十八年,秦、齐、韩、魏合攻楚,败唐昧,赵乘机伐中山。公元前二九五年赵灭中山。鲍彪曰:“此言楚受秦伐,赵无秦患,故破中山灭之。”〔15〕“今齐久伐而韩必亡”,自“今齐久伐”而下,至“孰与秦多”四十七字。《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并无。〔16〕王叔珉曰:“案‘与’犹‘如’也,其例习见。”

  说士之计曰:〔1〕“韩亡三川,〔2〕魏亡晋国,〔3〕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4〕燕尽齐之北地,〔5〕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6〕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7〕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关,〔8〕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9〕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10〕羊肠之西,〔11〕句注之南,〔12〕非王有已。踰句注,斩常山而守之。〔13〕三百里而通于燕,〔14〕代马胡犬不东下,〔15〕昆山之玉不出,〔16〕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17〕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18〕愿王孰虑之。

  【注释】〔1〕“说”,音shuì。“说士”,游说之士。〔2〕“三川”,谓伊、洛、河。庄襄王元年,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程恩泽曰:“高诱云,三川,谓宜阳,以一县言。张守节云,三川,谓洛阳,以一郡言。又云,三川,河南之地,两川之间。《国策》所云,不过如此。”按:韩之三川在今河南省宜阳县一带。〔3〕“晋国”,鲍彪曰:“晋国谓安邑。”〔4〕“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战国策》作“恃韩未穷,而祸及于赵”。《战国纵横家书》作“市朝未罢,过及于赵”。“市朝”,即早市。《孟尝君列传》:“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是说市集已散,无人留连空旷的场地。“市朝未变”,以喻时间之短暂,犹云不朝食。〔5〕“燕尽齐之北地”,《战国纵横家书》作“燕尽齐之河南”,《战国策》同,惟“齐”作“韩”。《战国纵横家书》“河南”应是“河北”之误。《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七章“且使燕尽阳地,以河为竟”,又“北地归于燕”,可见阳地在河北,方能以河为境。阳地即齐之北地。〔6〕“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沙丘”,《战国纵横家书》作“莎丘”,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钜鹿”,《战国纵横家书》作“巨鹿”,今河北平乡县。二地皆赵邑。“敛”,减少。谓北地入于燕,燕地与赵邑距离,缩短三百里。〔7〕“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有脱文。《战国纵横家书》作“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王布属壤芥者七百里。秦以强弩坐羊肠之道,则地去邯郸百廿里”。《战国策》句略同而有舛异。“七百里”,谓共同边界。“百廿里”,谓与赵都之距离。时上党一部分为韩所占,一部分赵固守,下文“王之上党”,则赵所守。〔8〕“上郡”,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挺关”,《战国策》作“扞关”,《战国纵横家书》作“麋关”。麋关,不详所在。《考证》:“扞关,楚北境,与赵无涉。”〔9〕“榆中”,即榆林塞,亦曰榆谿,赵武灵王二十年向西拓地至此。今内蒙古准格尔旗。〔10〕“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考证》:“中井积德曰:韩上党降赵在后二十年,是时赵未取上党也。然上云韩之上党,此云王之上党,则韩赵分有之耳,但不得以始皇所置上党郡作解。”〔11〕“羊肠”,太行山地名,曰羊肠阪。《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壶关县有羊肠阪,在今山西省壶关县东南。曹操《苦寒行》:“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即其地。《正义》:“沁州在羊肠阪之西。”沁州,今山西沁水县。〔12〕“句注之南”,“句注”即雁门山,为古代九塞之一,今山西代县西北。《正义》:“仪、并、代三州在句注山之南。”《战国策》作“则句注之西”,《战国纵横家书》作“注之西”。〔13〕“踰句注,斩常山而守之”,《战国策》作“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鲍彪曰:“鲁作踰。”《战国纵横家书》作“今增注,■恒山而守”。按:《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均有误脱。“斩”,断绝之意。“斩常山而守”,谓断绝常山对外交通以固守。〔14〕“三百里而通于燕”,《战国策》作“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按:《齐策》权之难章云:“燕战胜兵罢,赵可以取唐、曲逆。”《战国策》“曲吾”当作“曲逆”,《战国纵横家书》正作“曲逆”,“唐”作“阳”,音近可通。阳,今河北省唐县东北。曲逆在河北省完县东南。原并中山地。〔15〕“代马胡犬不东下”,前云“斩常山而守”,对外交通阻隔,故西北之代马胡犬不东入赵。郭璞云:“胡地野犬,似狐而小。”“胡犬”,《战国纵横家书》作“胡狗”,《战国策》作“胡驹”。〔16〕“昆山之玉不出”,“昆山”,《战国纵横家书》作“纶(仑)山,《战国策》作“崐山之玉不出”。鲍彪曰:“金城临羌有羌山。”《正义》云:“崐冈在于阗国东北,出玉。”〔17〕“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战国纵横家书》作“此三葆者或非王之有也”。〔18〕“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帛书作“今从强秦久伐齐,臣恐其过(祸)出于此也”。《战国策》作“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1〕天下属行,以谋王也。〔2〕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3〕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4〕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5〕反高平、根柔于魏,〔6〕反巠分、先俞于赵。〔7〕齐之事王,宜为上佼,〔8〕而今乃抵辠,〔9〕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愿王孰计之也。

  【注释】〔1〕“以事王也”,中井积德曰:“事王,谓与赵王亲交也。后文齐之事王同。”〔2〕“属行”,《正义》:“上音烛,下胡郎反,言秦欲令齐称帝,与约五国共灭赵,三分赵地。”方苞曰:“‘属行’,相属而起兵也。《齐策》:‘使犀首属行而攻赵。’”〔3〕“五国三分王之地”,《正义》:“谓秦、齐、韩、魏、燕三分赵之地也。”《正义》于“三分”,未有释辞。按:五国谋攻赵,各有所图,不可能三分赵地。如五国而三分,五国必自相攻伐矣。《战国策》作“参分赵壤”,参与三同。《战国纵横家书》作“疎分赵壤”。“疎分”,义同瓜分。当以《战国纵横家书》为是。“疎”字坏作“束”,与“参”形近,后人又改参作三,因有五国三分之误。《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皆有五国之王合谋攻赵语,因齐倍约未实现。〔4〕“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谓齐不惜牺牲以赴赵王之难。“殉”,音xùn,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不顾身曰“殉”。〔5〕“秦废帝请服”,据《六国年表》秦昭王十九年(赵惠文王十一年)十月为帝,十二月复为王。〔6〕“高平”,今河南济源县西南向城。“根柔”,一作枳、轵,在今河南济源县南。〔7〕“巠分”,《战国策》作“三公”,《战国纵横家书》作“王公”,徐广所见本亦作“王公”。不详所在。“先俞”,《战国策》作“什清”,《战国纵横家书》作“符逾”。徐广谓即雁门。〔8〕“齐之事王,宜为上佼”,“佼”,音jiān,通交。“上佼”,上等之交。言齐之事王如此,当为王之上等之交(好朋友),而今反触罪。〔9〕“而今乃抵辠”,《战国策》作“今乃以抵罪取伐”。《战国纵横家书》作“乃以柢(抵)罪取伐”。《正义》曰:“谓共秦伐齐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社稷而厚事王,〔1〕天下必尽重王。义,王以天下善秦,〔2〕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3〕【注释】〔1〕“抱”,《战国纵横家书》作“■”。“■”即“保”。“抱”,亦有持守义。〔2〕“义,王以天下善秦”,“义”上夺一“秦”字。《战国纵横家书》以“齐义”与下文“齐逆”对言。“齐”乃“秦”之讹。《赵策》以“韩义”与下文“韩慕”对言。“韩”亦“秦”之讹。“慕”乃“暴”之误。〔3〕“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战国策》作“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巳”。《战国纵横家书》作“是一世之命制于王也”。于是赵乃辍,谢秦不击齐。〔1〕【注释】〔1〕“谢秦不击齐”,梁玉绳曰:“秦果欲共赵击齐,赵又何敢谢之,其谬不辨自明也。”

  王与燕王遇。廉颇将,〔1〕攻齐昔阳,〔2〕取之。

  【注释】〔1〕“廉颇”,赵良将。赵惠文王十六年,为赵将伐齐,取阳晋,为上卿,以勇闻于诸侯。〔2〕“攻齐昔阳取之”,廉颇攻齐,《传》在十六年,《表》在十五年。“昔阳”,《表》作“准北”。洪颐煊曰:“当作‘晋阳’,是‘阳晋’之讹。”

  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1〕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2〕十八年,秦拔我石城。〔3〕王再之卫东阳,〔4〕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5〕魏冉来相赵。〔6〕十九年,秦取我二城。〔7〕赵与魏伯阳。〔8〕赵奢将,攻齐麦丘,〔9〕取之。

  【注释】〔1〕“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赵惠文王十七年,为齐襄王法章二年。乐毅方将燕师略齐,不能复为赵将,此事非实。《魏世家》亦不载乐毅为将攻魏事。乐毅虽不为赵将,而赵攻占伯阳之事则有。后文有“赵与(许)魏伯阳”可证。“伯阳”,今河南安阳市西北。〔2〕“两城”,蔺、离石。〔3〕“秦拔我石城”,石城即离石。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编年记》于秦昭王二十六年云:“攻离石。”秦昭王二十六年,即赵惠文王十八年。《史记》“秦拔我石城”,即《编年记》秦昭王二十六年之“攻离石”。〔4〕“东阳”,在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地区和邯郸地区一带。襄公二十三年《左传》“赵胜率东阳之师以追齐军”,即其地。〔5〕“漳水”,即漳河。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今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又东流至大名县入卫河。〔6〕“魏冉来相赵”,“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弟,封于穰,又称穰侯,其先楚人,姓芈氏。按:惠文王十八年,魏冉相赵事并非事实。〔7〕“败”,秦略赵、魏地皆曰“拔”,此亦当作“拔”。惟赵惠文王十九年《年表》,秦虽击赵,不言拔赵二城。疑涉上文“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而衍。〔8〕“赵与魏伯阳”,“与”许也。十七年赵师攻占魏伯阳,十九年许魏归伯阳。〔9〕“麦丘”,齐邑,今山东商河县。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1〕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2〕【注释】〔1〕“二十年,廉颇将,攻齐”,梁玉绳曰:“是年乐毅在齐,次年田单始败燕军,复有七十余城。此时齐无可攻,他处皆无其事,疑亦《史》误。”按:燕下齐七十余城,力不能全守。惠文王十九年赵奢攻齐麦丘,麦丘自非燕所守。可见齐人仍在燕无兵戍守处,起义兵抗燕、赵。廉颇攻齐,与赵奢攻齐麦丘正相类。〔2〕“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据《年表》赵表,惠文王二十年,“与秦会黾池,蔺相如从”。《集解》徐广引《表》作“渑池”。在今河南省渑池县。战国时为渑池邑,初属韩,后属秦。

  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1〕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2〕【注释】〔1〕“徙”,筑坝使其改道。“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2〕“太子丹”,即赵孝成王。

  二十三年,楼昌将,〔1〕攻魏幾,不能取。〔2〕十二月,廉颇将,攻幾取之。〔3〕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4〕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5〕取之。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6〕与魏共击秦。〔7〕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8〕二十六年,取东胡欧代地。〔9〕【注释】〔1〕“楼昌”,楼缓族。《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即其人。〔2〕“幾”,古与“冀”通。哀公十七年《左传》云:“日日以幾。”注:“冀君来。幾音冀,本或作冀。”魏幾,即魏冀。魏之冀州,今山西河津县东北。〔3〕“十二月,廉颇将,攻幾取之”,赵惠文王二十三年,赵将楼昌、廉颇先后攻魏。是年为魏安釐王元年,秦亦攻魏。是秦、赵皆乘魏之丧,伐人之国。〔4〕“房子”,亦作“防子”,今河北高邑县西南。房子本赵邑,或先为魏攻占,二十四年,廉颇率军反攻,拔之。〔5〕“安阳”,今河南安阳市。〔6〕“二十五年,燕周将,攻昌城、高唐,取之”,“燕周”,赵人赵将。惠文王二十五年,赵、魏矛盾缓解,因得挥师东击齐。“昌城”,在今山东淄博市境。“高唐”,齐邑,在今山东禹城西南。〔7〕“与魏共击秦”,与魏共击秦,在惠文王二十六年,此误前一年。〔8〕“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白起”,秦郿人,穰侯任举,为秦名将,封为武安君。《白起列传》,起攻魏拔华阳在昭襄王三十四年,《六国年表》同,当赵惠文王二十六年,此误前一年。惟《秦本纪》记其事在秦昭王三十三年,与本文合。此止言秦将白起,而遗却主帅穰侯、客卿胡阳。“华阳”,韩邑,今河南新郑县东南。“破我华阳”者,谓破赵魏联军于韩邑华阳。“得一将军”,《白起列传》作“虏三晋将”。〔9〕“欧”,东胡、匈奴之间有地名瓯脱,有瓯脱王辖之,见《匈奴列传》。“瓯”、“欧”古字通。

  二十七年,徙漳水武平南。〔1〕封赵豹为平阳君。

  【注释】〔1〕“赵豹”,惠文王同母弟,惠后吴娃次子。

  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1〕至平邑。〔2〕罢城北九门大城。〔3〕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4〕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5〕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6〕赐号为马服君。〔7〕【注释】〔1〕“蔺相如”,赵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以完璧归赵封为上大夫。〔2〕“至平邑”,蔺相如伐齐至平邑者,谓未入齐境,止军不进。“平邑”,今河南南乐县东北。〔3〕“九门”,赵邑,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即其地。〔4〕“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徐广曰:“《年表》云:是燕武成王元年。”“其王”,谓燕惠王。〔5〕“阏与”,韩邑,后属赵,今山西武乡县一带。《战国纵横家书》作“阏舆”。〔6〕“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赵奢,初为田部吏,后用于赵。秦伐赵围阏与。廉颇、乐乘皆曰:“道远险狭,难救。”问赵奢,奢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奢遂将兵救之。赵奢先据北山,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师,解阏与之围而还。事详具《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赵奢传》。〔7〕“赐号为马服君”,《正义》:“因马服山为号也。”虞喜《志林》云:“马,兵之首也,号曰马服者,言能服马也。”按:马服山在邯郸县西北十里。以地为号义胜,《志林》释词牵强。

  三十三年,〔1〕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2〕【注释】〔1〕“三十三年”,当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二六六年。〔2〕“孝成王”,在位二十年,卒年为秦始皇帝元年。

  孝成王元年,〔1〕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2〕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3〕“必以长安君为质,〔4〕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5〕太后盛气而胥之。〔6〕入,〔7〕徐趋而坐,〔8〕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9〕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10〕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耳。”〔11〕曰:“食得毋衰乎?”〔12〕曰:“恃粥耳。”〔13〕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强步,〔14〕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15〕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16〕昧死以闻。”〔17〕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8〕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19〕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20〕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21〕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23〕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24〕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25〕“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26〕而挟重器多也。〔27〕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28〕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2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30〕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释】〔1〕“孝成王元年”,据《六国年表》,此年“平原君相”。〔2〕“太后用事”,“太后”,指孝成王母惠文后。鲍彪曰:“惠文王威后。”《战国纵横家书》作“赵大(太)后规用事”。“规”,疑“亲”字之误。《赵策》作“新”。〔3〕“齐曰”,《通鉴》“齐”下有“人”字。《太平御览》卷七四○引《春秋后语》下有“王”字。〔4〕“长安君”,惠文王少子。《赵世家》“封长安君于饶”。饶,今河北饶阳,疑即赵之长安。孔衍曰:“赵亦有长安,今其地阙。”〔5〕“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战国策》“龙言”二字作“詟”。《战国纵横家书》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当以“触龙”为是。〔6〕“胥”,犹“须”,等待。《战国纵横家书》句同。《战国策》作“揖”,盖误。母后之尊,何为揖其臣,况在盛气时。〔7〕“入”,此字《战国纵横家书》属下,作“入而徐趋”。《赵策》同。《通鉴》“入”字上属,作“太后盛气而胥之入”。按:本文“入”自为句。诸书因上下行文不同而各异。〔8〕“坐”,《考证》:“枫山、三条本‘坐’作‘至’。”按:《赵策》、《战国纵横家书》“坐”并作“至”。〔9〕“窃自恕”,刘伯庄曰:“自恕,犹言自忖度也。”〔10〕“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中井积德曰:“自推其衰,恐太后之衰也。”《通鉴》采《史记》。《战国策》作:“而恐太后玉体有所郄也。”《战国纵横家书》作“舆(与)恐玉■(体)之有所■(郄)也”。按:“与”、“而”古通。“■”字不见字书。《赵策》作“郄”,为“■”之别体。“■”、“郄”、“郤”,皆劳累、倦乏之义,与《赵世家》“苦”字义通。〔11〕“辇”,音niǎn,人挽之车。后世称天子之车为辇。〔12〕“毋”,《太平御览》卷八五九引作“无”,二字同。《战国策》亦作“无”。《战国纵横家书》作“食饮得毋衰乎”。〔13〕“粥”,《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并作“鬻”。鲍彪曰:“鬻、粥同。”〔14〕“乃强步”,《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并作“乃自强步”。〔15〕息”,儿子。〔16〕“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考证》:“古钞本、枫山、三条本‘愿’下有‘令’字,与《策》合。黑衣,皁衣也,卫士之服。”《战国纵横家书》“愿”下亦有“令”字。〔17〕“昧死”,冒死。《战国策》作“没死”。鲍彪曰:“没者,沉溺之辞。”“以闻”,二字连读,为臣下上书套语。〔18〕“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鲍彪曰:“死则填壑。”《通鉴》注:“谦言死必填沟壑,愿及未死而托少子也。”〔19〕“妇人异甚”,鲍彪曰:“异于丈夫而有甚焉。”裴学海云:“异犹尤也。尤作更字解。”〔20〕《通鉴》注:“媪,乌浩翻,妇之老者之称。赵太后之女嫁于燕,故称之曰燕后。”〔21〕“必勿使反”,鲍彪曰:“失意于燕乃反耳。”〔22〕“为”,《考证》:“‘久’下‘为’字,《策》作‘有’。”“有”犹为也。〔23〕“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考证》:“古钞本、枫山、三条本‘于’下有‘赵之为赵’四字,与《策》合。《策》‘主’作‘王’,可从。”《战国纵横家书》“于”下亦有“赵之为赵”四字。姚本《赵策》与《史记》同,作“赵主”,鲍本《赵策》作“赵王”。〔24〕“微独”,不但。〔25〕“曰”,《考证》:“《策》‘也’下无‘曰’字。太后之言未毕,左师急言。”鲍彪亦曰:“此下左师对。”按:《战国纵横家书》无“也”字,有“曰”字。〔26〕“奉厚而无劳”,《通鉴》注:“奉,读曰俸。凡奉禄之奉皆同音。”〔27〕“而挟重器多也”,鲍彪曰:“重器谓名位金玉。”〔28〕“山陵崩”,《考证》:“山陵,喻尊高也。亦坟墓所在,山陵崩,言死也。讳辞。”〔29〕“恣君之所使之”,王叔珉曰:“《记纂渊海》引‘所’下有‘见’字。”〔30〕“约”,办备。

  子义闻之,〔1〕曰:“人主之子,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持无功之尊,〔2〕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于予乎?”〔3〕【注释】〔1〕“子义”,鲍彪曰:“赵之贤士”。〔2〕“犹不能持无功之尊”,“持”《战国策》作“恃”,《战国纵横家书》作“持”。按:“持”、“恃”古通。〔3〕“而况于予乎”,梁玉绳曰:“‘予’字非。一本作‘子’字,尤非。《国策》作‘人臣’是也。”按:《战国纵横家书》作“人臣”。

  齐安平君田单〔1〕将赵师而攻燕中阳,〔2〕拔之。又攻韩注人,〔3〕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4〕【注释】〔1〕“齐安平君田单”,“田单”,齐诸田疏远亲属。湣王时为临菑市掾,以莒、即墨二城复燕所侵七十余城。襄王封单安平君。本书《田单列侯》叙其事至迎襄王入临菑听政,后事不详。何时入赵,何为入赵,皆阙。恐亦功高不容于齐耳。“安平”,今山东临淄县东。〔2〕“中阳”,应作“中人”,《六国年表》与燕、赵《世家》并误作“中阳”。地在今河北唐县。〔3〕“注人”,在今河南省临汝县。〔4〕“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田单于赵孝成王元年将赵师攻燕中人,又攻韩注人。二年为赵相。田单入赵,在赵惠文王晚岁。《赵策三》有“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语。赵惠文王三十年,正赵奢破秦军阏与后一年。田单时为齐相。故称都平君,都平君即安平君,齐所封也。田单入赵,自在赵惠文王三十年以后。

  四年,王梦衣偏裻之衣,〔1〕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见金玉之积如山。明日,王召筮史敢占之,〔2〕曰:“梦衣偏裻之衣者,残也。乘飞龙上天不至而坠者,有气而无实也。见金玉之积如山者,忧也。”〔3〕【注释】〔1〕“裻”,音dū,衣背缝。《说文》作“■”。《国语·晋语》一:“是故使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注:“裻在中,左右异,故曰偏。”杜预曰:“偏衣,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2〕“筮”,音shì,以蓍草占休咎。“筮史”,是占卜凶吉的官。“敢”,人名。〔3〕《考证》:“忧即祸。”

  后三日,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1〕曰:“韩不能守上党,〔2〕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3〕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4〕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5〕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6〕“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7〕王曰:“人怀吾德,〔8〕何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9〕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10〕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11〕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12〕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13〕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14〕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15〕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16〕此大利也。”

  【注释】〔1〕“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韩世家》载,桓惠王十年,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韩桓惠王十年当赵孝成王三年,此记在四年。《汉书·冯奉世传》云:“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拒秦,战死于长平。”按:《战国策》言冯亭辞封入韩。《后汉书·冯衍传》注引“守”上有“太”字。〔2〕“韩不能守上党”,武安君白起伐韩,拔野王,上党至韩都新郑路绝,故韩不能守上党。〔3〕“为”,《通鉴》作“于”。“为”、“于”义同。〔4〕“城市邑”,《通鉴》注曰:“言邑之有城市者,指言大邑也。”〔5〕“财”,《战国策》作“才”,即裁也。殿本作“听”。按:此到装句法。〔6〕“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战国策》作“赵王喜,召平原君而告之曰”。误平阳君为平原君。若果平原,下文不应复云召赵胜。〔7〕“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战国策》作:“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通鉴》注:“甚祸者,言甚以为祸也。”王叔珉曰:“案《后汉书》注引对作豹,祸作恶。”〔8〕“人怀吾德”,《赵策》作“人怀吾义”。《通鉴》作“人乐吾德”。〔9〕“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考证》:“此时白起伐韩,拔韩野王,上党至韩之道不通。”《六国年表》云昭王四十五年,“秦攻韩,取十城”。按:野王,今河南沁阳县治。〔10〕“固”,《考证》:“固,《策》作故。古钞本、枫山、三条本作因。”按:《通鉴》“固”字同,“固”、“故”古通,“因”字误。〔11〕“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战国策》作“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通鉴》注:“毛晃曰:推恶与人曰嫁怨、嫁祸。”〔12〕“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吴汝纶曰:“牛田之水,言少水也。盖沟渠资溉田者,秦用以通粮也。蚕食属上指。”按:句有夺误,未可遽解。“蚕食”二字,《战国策》无。或谓上属,或谓下属,或曰衍。注家皆削足就履,未以为得。〔13〕“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战国策》作“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中井积德曰:“上乘,谓良马劲卒也。”“上地”,鲍彪曰:“韩之上流。”《考证》:“此言秦裂所取之国以为功臣死士食邑也。”〔14〕“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考证》:“其字承上文秦时,《策》‘政行’下,有‘令严’二字。”按:姚本《赵策》“令严”二字在“政行”上。〔15〕“未得一城也”,《考证》:“枫山、三条本城作地。”王叔珉曰:“案《赵策》得作见。下同。王念孙《杂志》云:‘见当为■,■,古得字。’是也。”〔16〕“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正义》:“冯亭将十七邑入赵,若币帛之见遗,此大利也。”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1〕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2〕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3〕千户都三封县令,〔4〕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5〕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6〕冯亭垂涕不见使者,〔7〕曰:“吾不处三不义也:〔8〕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9〕入于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10〕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11〕赵遂发兵取上党,〔12〕廉颇将军军长平。〔13〕【注释】〔1〕“平原君”,《考证》:“《策》平原君作赵胜。王、柯本原讹陵。”按:黄善夫本“原”亦讹作“陵”。〔2〕“乃令赵胜受地”,《通鉴》作“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注云:“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故赵之祸不在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3〕“以万户都三封太守”,《战国策》作“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当依《赵策》。郡守更为太守,始景帝中二年七月。《正义》以“太”为衍字。吴师道、凌约言以《战国策》中“太守”凡五言,决非衍。泷川资言谓太守不始于汉,李笠订补有证。阎若璩以为史家有追书之词,每以后代官名制度叙前代事。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书后》据《墨子》、《赵策》证战国时已有太守,“更名郡守为太守,不过整齐画一之耳”。王氏说近是。〔4〕“千户都三封县令”,《战国策》作“千户封县令”。依前句致讹之由,应为“三千户都封县令”。〔5〕“吏民皆益爵三级”,《考证》:“以级定爵,诸国未闻,但秦有之,赵亦仿之耶。”〔6〕“皆赐之六金”,秦以一溢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7〕“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战国策》作“冯亭垂涕而勉”。鲍彪本“勉”作“免”。“免”,辞也。“勉”、“免”通。〔8〕“吾不处三不义也”,《战国策》“吾不”作“是吾”。梁玉绳曰:“《策》言冯亭辞封入韩。然《汉书·冯奉世传》云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括距秦,战死长平。所说不同,未知谁实。”〔9〕“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考证》:“固字枫山、三条本作国。《策》无。”按:《战国策》作“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10〕“入于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赵策》作“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考证》:“《策》入上有主字。王念孙曰:脱去主字,文义不明。谓韩王入上党于秦,而冯亭不听也。”〔11〕“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战国策》作“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鲍彪曰:“食,食封户也。”〔12〕“赵遂发兵取上党”,鲍彪曰:“平阳嫁祸之言,岂不易晓,而孝成怒之,昏于利也。胜、禹入而顺旨,以济其欲,不几于一言而丧邦欤!故为邦者以远佞人为急。”按:胜、禹谋浅,非佞。〔13〕“廉颇将军军长平”,廉颇军长平在赵孝成王六年。“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七年,廉颇免,〔1〕而赵括代将。〔2〕秦人围赵括,〔3〕赵括以军降,〔4〕卒四十余万皆阬之。〔5〕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6〕【注释】〔1〕“七年,廉颇免”,“廉颇免”,《白起传》在六年七月。《六国年表》亦在六年,《通鉴》并书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孝成六年。只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于七年,与本文合。〔2〕“而赵括代将”,赵括,赵奢子。赵王以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以为赵王以名使,如胶柱鼓瑟。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赵括母亦上书言于赵王,“括不可使将”。赵王不听,遂坐取长平之败。〔3〕人围赵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坚壁守以待救至。〔4〕“赵括以军降”,《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起列传》并云:“秦军射杀赵括。”赵括战死,非降将。〔5〕“卒四十余万皆阬之,”《白起列传》坑卒亦并书在六年,《通鉴》同,皆可证上文“七年”之误。“四十余万”,《白起列传》、《六国年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四十五万”,《通鉴》同。〔6〕“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胡三省曰:“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故赵之祸不在受上党而在用赵括。”

  王还,不听秦,〔1〕秦围邯郸。〔2〕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3〕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4〕【注释】〔1〕“王还,不听秦”,“还”,犹仍也。崔适曰:“‘王还不听秦’五字,不知所谓,当是衍文。”〔2〕“秦围邯郸”,徐广曰:“在九年。”《六国年表》亦在九年。《魏世家》、《魏公子列传》并在魏安釐王二十年,亦当赵孝成王九年。九年邯郸之围,秦将为王龁,武安君已于十月(年初)免为士伍。〔3〕“武垣”,徐广曰:“河间有武垣县,本属涿郡。”涿郡,今河北涿县。“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武垣本燕地,今属赵,其众亦本为燕人,故云率燕众反燕地。〔4〕“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春申君黄歇有救赵之功,赵以灵丘封之。

  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1〕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2〕【注释】〔1〕“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毛遂自荐的故事,就发生在平原君如楚请救的过程中。事具《平原君列传》。〔2〕“秦围邯郸乃解”,秦解邯郸围,《楚世家》、《魏世家》及《魏公子列传》、《燕世家》皆当孝成九年。《春申君列传》与本文“八年”合。作八年者误,应作九年。

  十年,燕攻昌壮,〔1〕五月拔之。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2〕太子死。〔3〕而秦攻西周,拔之。徒父祺出。〔4〕十一年,城元氏,〔5〕县上原。武阳君郑安平死,〔6〕收其地。十二年,邯郸■烧。〔7〕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8〕【注释】〔1〕“昌壮”,《正义》:“壮字误,当作城。”《括地志》云:“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县西北五里。此时属赵,故攻之也。”按:冀州信都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2〕“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正义》:“信梁盖王龁号也。”按:梁玉绳曰:“《秦纪》言‘将军摎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疑即此事。信梁即摎号也。”按:《正义》及梁玉绳说,皆无实据,姑存疑。〔3〕“太子死”,赵之太子,史佚名。〔4〕“而秦攻西周,拔之,徒父祺出”,秦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徒父祺”,赵大夫。《正义》曰:“赵见秦拔西周,故令徒父祺将兵出境也。”〔5〕“城元氏”,今河北省元氏县。〔6〕“武阳君郑安平死”,郑安平匿范睢以见王稽,因此入秦为相,范睢保任安平而用之。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7〕“■”,音ku4i,堆积秣草的仓房。〔8〕“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梁玉绳曰:“《年表》、《列传》在十五年,此误。”按:《通鉴·秦纪一》书于昭襄王五十六年,亦当孝成王十五年。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1〕燕王令丞相栗腹约欢,〔2〕以五百金为赵王酒,〔3〕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4〕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5〕对曰:“赵,四战之国也,〔6〕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7〕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8〕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9〕栗腹将而攻鄗,〔10〕卿秦将而攻代。〔11〕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12〕虏卿秦、乐间。〔13〕【注释】〔1〕“尉文”,钱大昕、沈钦韩皆以尉文为赵地,而以《正义》“尉文盖蔚州地”为非。〔2〕“燕王”,燕王喜。“栗腹”,燕相。《姓谱》:“栗姓,栗陆氏之后。”“约欢”,友好访问。〔3〕《考证》:“酒当作寿,寿、酒音近。《策》作‘寿酒’,衍其一字。”王叔珉曰:“案《燕世家》、《通鉴》酒字并同。酒即谓寿酒也。《燕策三》作‘寿酒’,不误。”〔4〕王念孙曰:“氏当作民,字之误也。《燕世家》及《燕策》皆作民。”《考证》:“氏,《燕世家》作王,《燕策》作民。”按:《廉颇蔺相如列传》、《通鉴》并无“氏”字。〔5〕“乐间”,乐毅子。毅奔赵后,燕王复以其子乐间为昌国君。〔6〕“四战之国也”,《通鉴》注:“言其四境皆邻于强敌,四面拒战也。”《燕策三》作“四达之国也”。〔7〕“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燕策》作“吾以倍攻之,可乎”。〔8〕“即”,犹“若”。〔9〕“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二军”,栗腹、卿秦各为一军。车二千乘。以随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二千乘共十五万众。《燕策二》军共六十万众,显是夸大。战国之燕,空其国亦不足其数。〔10〕“鄗”,今河北省柏乡县北。魏救赵,解邯郸围,赵王曾以鄗为魏公子无忌汤沐邑。〔11〕“卿秦”,《燕策》作“庆秦”。〔12〕“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燕策》作“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13〕“虏卿秦、乐间”,《燕策三》:“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庆秦即卿秦。乐间以谏燕王不听归赵,非被虏。

  十六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1〕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2〕围其国。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3〕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4〕十九年,赵与燕易土,〔5〕以龙兑、〔6〕汾门、〔7〕临乐与燕。〔8〕燕以葛、〔9〕武阳、〔10〕平舒与赵。〔11〕【注释】〔1〕“以乐乘为武襄君”,《燕策三》有燕王遗乐间乐乘书,书中有“故君捐国而去”语。可见乐乘本亦燕臣,不为燕用而为赵用。〔2〕“假相”,犹今之代总理。官吏署理政事,真除以前曰假。〔3〕“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赵先世功臣有延陵君。《赵策一》:“乃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鲍彪本“延陵王”作“延陵君”。本文延陵钧当是襄子时延陵君之裔。“钧”、“君”音同致误。或如《正义》说其人名钧亦可。“信平君”,书传不详。〔4〕“榆次”,在今山西榆次市。〔5〕“赵与燕易土”,赵、燕易土是一次以调整土地为目的的平等交易。〔6〕“龙兑”,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7〕“汾门”,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易水之北。〔8〕“临乐”,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9〕“葛”,在今河北高阳县东北。〔10〕“武阳”,在今河北易县东南。〔11〕“平舒”,在今河北大城县东。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1〕秦拔我晋阳。〔2〕【注释】〔1〕“秦王政初立”,秦始皇正月初一日生,故名正。是以改正月为端月。《史记》古本是“正”,不知何时讹作“政”。凡《本纪》、《世家》、《列传》所称始皇之名,皆讹作“政”。〔2〕“秦拔我晋阳”,秦取晋阳,始置太原郡。《通鉴·秦纪一》庄襄王三年:“晋阳反。”注云:“是年,秦攻得晋阳,置太原郡。”秦拔赵晋阳,应在赵孝成王十九年,此及《六国年表》赵表并误后一年。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1〕廉颇将,攻繁阳,取之。〔2〕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3〕【注释】〔1〕“孝成王卒”,此句下文有错简。《廉颇列传》云:“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文较顺。“孝成王卒”四字,当在“攻繁阳,取之”下。而“子偃立,是为悼襄王”八字,应紧接“孝成王卒”四字下。“使乐乘代之”,则在“是为悼襄王”五字下。“之”,亦应依《廉颇列传》改作“廉颇”,否则不辞。今将“二十一年,孝成王卒”一节文订正如下:“二十一年,廉颇将,攻繁阳,取之。孝成王卒,子偃立,是为悼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2〕“繁阳”,魏邑,在今河南内黄市。〔3〕“是为悼襄王”,赵悼襄王偃,公元前二四四年至前二三六年在位。

  悼襄王元年,〔1〕大备魏。〔2〕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3〕【注释】〔1〕“悼襄王元年”,秦始皇三年,公元前二四四年。〔2〕“大备魏”,对魏实行警戒。因廉颇亡入魏,赵索廉颇于魏,魏不听。赵、魏交恶,赵对魏实施警戒。〔3〕“平邑”,在河南南乐县。“中牟”,在今河南汤阴县西。

  二年,李牧将,〔1〕攻燕,拔武遂、方城。〔2〕秦召春平君,〔3〕因而留之。泄钧为之谓文信侯曰:〔4〕“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妒之,〔5〕故相与谋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与谋而内之秦也。今君留之,是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君不如遣春平君而留平都。〔6〕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7〕王必厚割赵而赎平都。”文信侯曰:“善。”因遣之。〔8〕城韩皋。〔9〕【注释】〔1〕“李牧”,战国赵人,守赵北边,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匈奴不敢犯边。〔2〕“武遂”,在今河北武强县东北。“方城”,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3〕“春平君”,《战国策》作“春平侯”。凌稚隆曰:“赵太子也。”中井积德曰:“据甚爱、妬之、言行信等语,春平君必王之亲臣矣,非太子;且太子未闻有君号者。”〔4〕“泄钧”,《战国策》作“世钧”。“文信侯”,秦相吕不韦。〔5〕“郎中”,宫内之官。郎中为君王心腹亲要之臣,不仅可以参与制订政策,有时甚至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本文泄钧谓吕不韦之言,可以窥见一斑。〔6〕“平都”,《战国策》作“平都侯”。“平都”地望不详。〔7〕“春平君者言行情于王”,《战国策》作“春平侯者,言行于赵王”〔8〕“因遣之”,徐广曰:“《年表》云:太子从质秦归。”《正义》:“太子,即春平君也。”按:太子非春平君。〔9〕“韩皋”,不详所在。

  三年,庞煖将,〔1〕攻燕,擒其将剧辛。〔2〕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3〕不拔,移攻齐,取饶安。〔4〕五年,傅抵将,〔5〕居平邑。庆舍将东阳河外师,〔6〕守河梁。〔7〕六年,封长安君以饶。〔8〕魏与赵邺。〔9〕【注释】〔1〕“庞煖”《李牧列传索隐》:“庞煖即冯煖也。”钱穆曰:“《史》、《策》言冯煖,当在宣王末、湣王初。下至庞煖杀剧辛已六十年。则孟尝客冯煖,决非赵将庞煖。”又曰:“《楚策》之临武君,即《赵世家》之冯煖。”〔2〕“剧辛”,与庞煖善,见《燕世家》。钱穆曰:“《汉志》法家有《处子》九篇。处子即剧子。剧辛与公孙龙同时,又与邹衍齐名,亦学者。《史记》剧子,殆即剧辛。”〔3〕“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蕞”,在今陕西新丰。五国攻秦,此失书韩。《秦纪》则以卫代燕。〔4〕“饶安”,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南。〔5〕“傅低”,赵将。〔6〕“庆舍”,赵将。孝成王十年,与乐乘共攻破秦信梁军者。“东阳”,赵地,相当于今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河外”,黄河南岸。〔7〕“河梁”,黄河渡桥。〔8〕“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长安君为赵惠文王幼子,孝成王元年质于齐。“饶”,今河北饶阳县。〔9〕“魏与赵邺”,“邺”,今河北临漳县北。

  九年,赵攻燕,取貍、阳城。〔1〕兵未罢,秦攻邺,拔之。〔2〕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3〕【注释】〔1〕“貍”,在今河北任丘县北。“阳城”,在今河北保定市西南。〔2〕“秦攻邺,拔之”,《秦始皇本纪》:“十一年,王翦、桓■、杨端和攻邺,取九城。”〔3〕“子幽缪王迁立”,徐广曰:“又云湣王。王迁无谥。今惟此独称幽缪王者,盖秦灭赵之后,人臣窃追谥之。太史公或别有所见而记之也。”按赵王迁,秦始皇十二年立,十九年,为秦将王翦所虏,在位八年。

  幽缪王迁元年,〔1〕城柏人。〔2〕二年,秦攻武城,〔3〕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4〕【注释】〔1〕“幽缪王迁元年”,当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二三五年。〔2〕“柏人”,在今河北隆尧县尧城镇。〔3〕“武城”,赵邑,在今山东武城县。平原君赵胜封东武城即此。〔4〕“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李牧列传》:“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按:武遂,应作武城。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1〕李牧率师与战肥下,〔2〕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3〕李牧与之战,却之。

  【注释】〔1〕“赤丽”,不详所在。“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南。〔2〕“肥下”,今山西昔阳县东冶头镇有肥子国,即肥下故城。〔3〕“番吾”,即蒲吾城,在今河北平山县西北。

  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1〕北至平阴,〔2〕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注释】〔1〕“乐徐”,河北涞源县东南。〔2〕“平阴”,山西阳高县东南。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1〕李牧诛,司马尚免。〔2〕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3〕赵怱军破,颜聚亡去。〔4〕以王迁降。〔5〕【注释】〔1〕“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击之”,赵王迁七年,当秦始皇十八年。《秦始皇本纪》云:“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2〕“李牧诛,司马尚免”,《赵策四》:“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李牧列传》云:“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方苞曰:“曰欲反,则无实迹可知。曰使人微捕,则非谋反迹见。此史迁之微指也。”〔3〕“赵怱”,《赵策》及《李牧列传》作“赵葱”或“赵■”,“怱”字讹。“颜聚”亦作“颜最”,见《战国策》及《汉书·冯唐传》。“聚”、“最”二字通。〔4〕“赵怱军破,颜聚亡去”,《赵策四》曰:“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李牧列传》“杀赵军”作“杀赵蔥”,余同。〔5〕“以王迁降”,是“王迁以降”倒文。“以”,因。

  八年十月,邯郸为秦。〔1〕【注释】〔1〕“八年十月,邯郸为秦”,《秦始皇本纪》:“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1〕“赵王迁,其母倡也,〔2〕嬖于悼襄王。〔3〕悼襄王废適子嘉而立迁。〔4〕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5〕岂不缪哉!〔6〕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7〕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8〕遂灭赵以为郡。〔9〕【注释】〔1〕“冯王孙”,《冯唐传》云:“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复为官,乃以唐子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2〕“赵王迁,其母倡也”,《集解》引徐广曰:“《列女传》曰邯郸之倡。”《冯唐传》:“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叔珉曰:“《索隐》亦引《列女传》云:‘邯郸之倡。’今本《列女传·孽嬖篇·赵悼倡后传》无此四字。云‘倡后者’,赵悼襄王之后也。梁端校注本据《史记集解》、《索隐》所引,于‘者’下补‘邯郸之倡’四字,是也。”〔3〕“嬖”,音bì,宠爱。〔4〕“適”,音d0,正妻。“適子”,即嫡子,正妻所生长子。〔5〕“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王叔珉曰:“案《赵策》、《李牧传》、《冯唐传》并称王迁信郭开谗,斩李牧。《列女传》又称倡后‘多受秦赂,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是迁之斩李牧,兼信倡后之谗矣。”〔6〕“缪”,音miù,乖错,通“谬”。〔7〕“秦即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秦始皇本纪》:“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8〕“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年表》代王嘉六年,书“秦将王贲虏王嘉,秦灭赵”。《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与此言六岁合。〔9〕“遂灭赵以为郡”,秦置三十六郡,《秦始皇本纪》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年表》在二十七年。代、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诸郡皆赵地,秦置为郡。

   译文 赵的先世,与秦同祖。传至中衍,为殷帝大戊当驭手。中衍的后代蜚廉有子二人。一名恶来,是商纣的臣下,被周人所杀。恶来的后代为嬴秦氏。一名季胜,为恶来之弟。季胜的后代,就是赵氏。

  季胜生孟增,孟增得到周成王的宠幸。孟增又被称作“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是周缪王的宠臣。造父善于驯调良马。他把从桃林调驯好了的良马:盗骊、骅骝、绿耳等诸骏,献给缪王。造父亲自驾车,载着缪王去中国西部地区巡游,会见了西王母。正当缪王乐而忘返的时刻,徐偃王造反。缪王坐上造父驾驭的日驰千里的车乘,攻打徐偃王,大获全胜。于是缪王将赵城赏赐给造父。自此,造父就以赐邑赵作为自己的姓氏。

  造父下传六代到奄父。奄父号曰公仲。周宣王征讨戎人时,奄父为周王驭车。在千亩地方作战时,奄父掩护宣王突围。奄父生叔带。叔带时,周幽王无道。叔带离开周去晋国,臣事晋文侯。自此,赵氏在晋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基业。

  自叔带以下,赵氏宗族愈益兴旺,下传五代而至赵夙。

  赵夙。晋献公于十六年讨伐霍、魏、耿三小国。赵夙率军伐霍。霍公求逃往齐国。这一年,晋旱魃为灾。献公命人占卜,说是“霍太山的神灵在作祟”。献公派赵夙去齐国召回霍君,允许他复国,并主持霍太山神灵的祭祀。晋国再次获得丰收。晋献公将耿赐给赵夙。

  赵夙生共孟,时当鲁闵公元年。共孟生赵衰,字子余。

  赵衰用占卜来决定是否臣事晋献公及诸公子,都不吉。卜及公子重耳时,吉利。赵衰就去臣事重耳。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翟,赵衰跟着去翟。翟君讨伐廧咎如时,抢走廧咎如的两个女儿。翟君将小女儿嫁给重耳,大女儿嫁给赵衰,生下了赵盾。当初重耳在晋国时,赵衰原配妻已经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随同重耳逃亡在外,总共十九年,才得以返回晋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任赵衰为原大夫,居住在原,掌管国政。文公所以能够回到晋国,成为诸侯霸主,多亏赵衰为之出谋划策。所有这些情况,都记载在《晋世家》中。

  赵衰回到晋国后,晋妻坚持要赵衰把在翟娶的妻子迎来晋国,并以翟妻所生赵盾为嫡子。晋妻所生三子位皆在赵盾下。晋襄公六年,赵衰去世,谥号成季。

  赵盾继承成季执掌国政的第二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少。赵盾考虑正值国家多事,想拥立襄公之弟雍继位。雍时在秦国,乃派遣使者迎雍回国。太子夷皋的母亲日日夜夜啼哭不休,叩着头对赵盾说:“先君犯什么罪啦!为何抛弃他亲生的儿子而另立国君呀!”赵盾有些害怕,生恐母后宗亲和大臣们不平,把他搞掉。只好仍立太子为君,即位为晋灵公。同时发兵阻拦去秦迎接公子雍的使者。灵公即位后,赵盾进一步专擅国政。

  灵公即位十四年,愈益骄横。赵盾屡次劝谏,灵公不听。有回吃熊掌,炖煮的火候不够,灵公杀了厨师。尸体抛出宫外时,被赵盾看见了。灵公有些惧怕,便想杀掉赵盾。赵盾素来仁厚爱人。一个曾经饿倒在桑下,被他送水送饭救活的汉子,挺身而出,保护了赵盾,赵盾得以逃脱。尚未逃出国境,赵穿弑杀了灵公,迎立襄公弟黑臀为国君,是为成公。赵盾回到了都城,依然执掌国政。君子讥讽赵盾说:“身为一国的正卿,逃亡未出国境,回来又不惩治弑杀国君的贼臣!”所以太史秉笔写道:“赵盾弑杀国君。”晋景公时,赵盾去世,谥号为宣子,儿子赵朔嗣位。

  赵朔,晋景公三年,赵朔为晋国统帅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沿岸作战。赵朔娶成公的姊姊为夫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图谋诛灭赵氏。当赵盾在世时,有回梦见叔带手杈着腰在哭,哭得真伤心。一会儿又笑,一边抚掌,一边唱歌。赵盾求教占卜。结果,烧灼显示的龟背纹,先有断裂,后又完好。赵史官援解释说:“这是一场恶梦,虽与你本身无关,但关系到你儿子身上。不过,也是你种下的祸根。到你孙子时,赵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人在晋灵公时就有宠。晋景公时,当上了司寇。他在发难时,借口惩治弑杀灵公的贼臣而追查到赵盾。他向三军将领们宣称:“赵盾虽未预闻,仍然是祸首。以臣下弑杀君上,子孙仍然在朝做官,今后如何能依法惩办罪犯呀!非诛灭赵氏不可!”韩厥说:“灵公被贼臣杀害时,赵盾流亡在外,先君成公认为赵盾无罪,所以未加诛伐。现在诸位要诛杀他的子孙,是违背先君的旨意,而乱杀无辜。乱杀无辜就是作乱。臣下处理这样的大案而不禀告国君,那是目无君上。”屠岸贾不听。韩厥告知赵朔快逃走。赵朔不肯。说:“你若能保住赵氏的香火维持不断,我死也无憾。”韩厥答应了,装病不出门。屠岸贾也不禀告国君,擅自率领诸将攻打赵氏于下宫,杀害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氏宗族被斩尽杀绝。

  赵朔妻是成公的姊姊。赵朔死时,怀着身孕逃到宫里藏起来。赵朔有位名叫公孙杵臼的家臣,找到赵朔的朋友程婴问道:“为何不死?”程婴说:“赵朔妻怀着身孕。如有幸是男孩,我要抚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死也不迟。”没有多久,朔妻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知道后,在宫中大事搜索。夫人把孩子藏在裤裆中,暗自祷告:“赵氏如果注定断子绝孙,你就哭;如果不该断子绝孙,你就不要有声音。”临到搜查时,孩子竟一声不响。孩子脱险了。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一次搜查未得,一定还会反复搜查,怎么办?”公孙杵臼问道:“扶立孤儿与殉死哪个难?”程婴说:“死容易,扶立孤儿那可难啦!”公孙杵臼说:“那好,赵氏先君对您恩厚,您就勉为其难。我呢,拣容易的做,请让我先死。”于是二人商量好,弄来一个别人的孩子抚养,裹着绣花的儿衣,躲到山里藏着。程婴从山里出来,骗将军们说:“我程婴没能耐,不能扶立赵氏孤儿。谁肯给我千金之赏,我就说出藏匿赵孤的地方。”将军们很高兴,答应给予赏金,派兵跟着程婴进山搜捕公孙杵臼。杵臼假意骂道:“程婴啊!程婴啊!你真是小人!过去在下宫蒙难时没死,我俩商量藏匿赵氏孤儿,今天你却来出卖我。你不能扶立赵孤也就算了,反而出卖我,你好忍心啊!”杵臼抱着孩子呼号:“天老爷啊!天老爷啊!小孩子有什么罪,请你们饶了孩子吧!要杀,杀我杵臼一人好啦!”诸将不答应,杀了杵臼和孩子。诸将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死,很高兴。不知赵氏真正孤儿仍然活着。程婴悄悄地和孤儿一起藏匿在山中。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占卜说是“大业因断了后代的香火而作祟”。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知道赵孤尚在人世,回答说:“大业的后代在晋国断了香火的,不就是说的赵氏吗!从中衍以来的后代都姓嬴。中衍人面鸟喙,来到人间辅佐殷帝大戊和周天子,都有明显的功绩。及至周幽王、周厉王两个无道的君王时,叔带才离开周,来到晋,臣事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赵氏世世代代,建立功勋,从未断过祭祀。是您灭了赵氏宗族,老百姓都哀怜赵氏的不幸。这一切都显现在龟策上,您可得好好想个办法才对。”景公问道:“赵氏还有没有后代子孙呀?”韩厥以实情相告。于是景公和韩厥商量,谋立赵氏孤儿,便把赵武召来,藏匿在宫中。诸将入宫问疾。景公嘱咐韩厥布置好警卫武士,强令诸将与赵孤相见。赵氏孤儿名曰武,诸将不得已,只好说:“过去下宫发难,都是屠岸贾的主意。他假传君命,强迫大家跟着他作乱。否则的话,谁敢哟!要不是君王有病,我们早就打好主意,请求重立赵氏的后代啦!今天君王下达的旨意,本来就是我们大家的愿望啊!”于是召来赵武、程婴,一一拜见诸将。诸将反而跟着程婴、赵武袭击屠岸贾,灭其全族。景公把原来赵氏的封邑,依然赐给赵武。

  不久赵武长大成人,行了冠礼。程婴辞别诸大夫,对赵武说:“当年下宫那场灾难,许多人都以身殉难,我不是不能死。我是想要为赵氏立后。现在赵武已立,长大成人,恢复故位。我将到泉下向赵宣子和公孙杵臼通报这一情况。”赵武啼哭不止,一再叩首请求说:“赵武愿意劳苦一辈子来报答您老人家,直到为您送终,老人家怎能忍心丢下我去死哟!”程婴说:“不行,他们相信我能成事,才先我而死。我不去告诉他们,还以为我办不成事啦!”程婴终于自杀。赵武为之服齐衰之丧三年。并为他设置祭邑,春秋两祭,世世代代不绝。

  赵氏复位后第十一个年头,晋厉公杀了大夫三郤。栾书害怕株连及己,索性弑杀厉公,改立襄公曾孙周为晋君,是为悼公,晋国大夫从此逐步强大。

  赵氏复位后第二十七个年头,晋平公即位。平公十二年,任赵武为正卿。十三年,吴延陵季子聘访晋国。他说:“晋国的政权,终归要落到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们的后人的手中了。”赵武死,谥号文子。

  文子生景叔。景叔执政时期,齐景公派晏婴来晋聘访。晏婴和叔向私下议论。晏婴说:“齐国政权将来必定属于田氏。”叔向也说:“晋国政权也将归于六卿。六卿坐大,可叹我们国君,一点也不犯愁!”

  赵景叔去世,生赵鞅,就是简子。

  赵简子执政时期,在晋顷公九年,简子统率来会的诸侯陈兵于周境。明年,护送周敬王返回王城,驱逐其弟子朝之故。

  晋顷公十二年,六卿援法诛灭姬姓公族祁氏、羊舌氏,将他们的食邑分为十县。六卿安插各自的宗族为这些县的大夫。晋公室自此更加衰弱。

  其后十三年,鲁国贼臣阳虎前来投靠。赵简子接受阳虎的贿赂,予以优待。

  赵简子生病,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都害怕。请来名医扁鹊为之诊治。扁鹊看完病出来,董安于询问病情。扁鹊说:“是血份上的毛病,不要大惊小怪。以前秦穆公也有过这种病。七天后苏醒过来。醒来那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了天帝的住所,太好啦!我为何逗留那么久呢?正好有些事情需要知道。天帝告诉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得安宁。后代将霸,可惜未老就死去。称霸的人号令诸侯,可怜的老百姓将不分男女,流离于道路了。”’公孙支记下了这些话,藏之策府。秦王之谶,终于传开了。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襄公败秦师于殽,战胜归来,纵情淫乱,这些事,你都是知道的。今天主公的病与秦穆公同,不出三天,病就见好。病一好,一定有话要讲。”

  过了两天半,简子醒来,对董安于说:“我到了天帝的住所,很高兴。上天百神陪我熬游于钧天、广乐之宫。天帝的乐队为我奏九成之乐,诸神为我舞干戚之舞。到底是天乐,与三代人间之乐不一样,那是撼人心旌的声音。有一熊跑来抓我。天帝命我发箭射之。一箭中熊,熊死。又有一罴冲我奔来,我又发箭射之,中罴,罴死。天帝很高兴,赐给我两个饭笥,都盛有饭食。我见一个孩子站在天帝身旁。天帝牵来一条翟犬,吩咐我说:‘等到你儿子长大成人,把这条翟犬赐给他。’天帝告诉我:‘晋氏将逐步衰落下去,到第七代就亡了,嬴姓将兴旺起来,在范魁之西战败周人,可是也不能有天下。我缅怀虞舜的功勋,我会将其胤女孟姚配给你的七世孙为妻。’”董安于聆听了简子的话就书而藏之,并把扁鹊的那番话禀告简子。简子以四万亩良田赏赐扁鹊。

  一天,简子外出,有一人挡住去路,赶也不走。随从的人很生气,举起刀就要砍过去。挡道的人说:“我有话要和主君说。”随从当即禀报。简子招呼那人过来。见到那人时说:“哎呀!我在哪儿好像见过你呀!没错!”挡道的说:“请屏退左右,有事奉告。”简子命令随从走开。那人说:“您生病那时光,我正侍立天帝一旁。”简子说:“不错,有这么回事。你见到我时,我在干嘛呀?”挡道的说:“天帝让你射熊和罴,都被你射死了。”简子说:“是的,将来会怎么样呢?”挡道的说:“晋国将有大难,而首先发难的是您。天帝命您诛灭二卿,熊和罴就是二卿的祖先。”简子说:“天帝赐我两个饭笥,里面装着饭食,这是什么意思?”挡道的说:“您的世子将在翟地征服两个国,它们都是子姓的国。”简子问:“我见到有个孩子站在天帝身旁。天帝赐我翟犬时说:‘等到你儿子长大时,将翟犬赐给你的儿子。’那个孩子是怎么回事?赏赐翟犬又是怎么回事?”挡道的说:“孩子,是您的儿子。翟犬,是代国的祖先。您的儿子将占有代国。您的后代还会有进行改革,衣胡人衣裳的人,并在翟地兼并两个国家。”简子问其姓名,并请他做官。挡道的那人说:“我是个粗人,不过是来传达天帝意旨的呀!”一霎间,那人不见了。简子记下这事,藏之于册府。

  又一天,姑布子卿来看简子。简子把儿子们都叫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说:“没有一个当将军的相。”简子说:“照这么说,赵氏将要绝灭啦!”子卿说:“适才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孩子,兴许也是您的儿子。”简子把儿子毋卹叫来。毋卹走到跟前,子卿立即站起来说:“这才真是将军的相啊!”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出身卑贱,是翟人送来的婢妾,哪里谈得上贵呀!”子卿说:“天帝所赐,虽出身卑贱,将来也必然尊贵。”不久,简子把儿子们找来交谈,发觉毋卹最有才能。简子向儿子们宣称:“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巅,你们都去找,先找到的有赏。”诸子连奔带跑向常山进发,可什么也没有找到。独有毋卹回来,声称:“我找到宝符啦!”简子说:“说说看!”毋卹说:“登常山之巅,可以鸟瞰代国,代国可以占而有之呀!”简子由此知道毋卹确实有才能,于是废去太子伯鲁,以毋卹为太子。

  过了二年,晋定公十四年。范氏、中行氏作乱。翌年春天,赵简子通知邯郸大夫赵午说:“还给我卫国贡户五百家。我将把他们安置在晋阳。”赵午答应了。回到邯郸,父兄们不答应。赵午无法实现诺言。赵鞅逮捕赵午,把他关押在晋阳。告诉邯郸人说:“我有权诛杀赵午,你们考虑继位人选吧!”简子杀了赵午。赵稷、涉宾在邯郸造反。晋君派籍秦率军进围邯郸。荀寅、范吉射和赵午友善,不肯帮助籍秦而图谋作乱。董安于知道这件事。十月,范氏、中行氏起兵讨伐赵鞅。赵鞅跑到晋阳。晋兵包围晋阳。范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策划驱逐荀寅,代之以梁婴父;驱逐范吉射,代之以范皋绎。荀栋向晋侯进言说:“君王的法规,大臣带头作乱者死。今带头作乱的是三家,而单独讨伐赵鞅,这不公道,请对三家同时下令讨伐。”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晋公之命讨伐范、中行氏,未能取胜。范、中行氏反而袭击晋公。晋公回击,范、中行氏战败逃走。丁未,二人逃到朝歌。韩不佞、魏哆请求晋公宽赦赵鞅。十二月辛未,赵鞅来到绛都,和晋公在宫中结盟。明年,知伯文子对赵鞅说:“范、中行氏带头作乱不假,董安于告发他们,可见董安于也参与其事。晋国有法,带头作乱处死刑。范、中行二人已依法治罪,而董安于至今逍遥法外。”赵鞅很为难。董安于说:“我死,赵氏安宁,晋国太平。我现在去死,可已经晚了。”董安于自杀身死。赵鞅告诉知伯,董安于已死。赵氏才算安宁无事。

  孔子听说赵简子不请示晋君就拘捕邯郸午,退保晋阳,所以在《春秋》中直书:“赵鞅在晋阳发动叛乱。”

  赵简子有臣名周舍,好直言规谏。周舍死后,简子每于上朝议处政事时,常常不高兴。大夫们以为自己有了过失,引咎请罪。简子说:“你们没有过错。我听人说: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的狐腋。诸位大夫上朝,凡事都是好!好!好!却听不到周舍那样的声音:不可以!不可以!我为此担忧呀!”简子有此谦虚谨慎的作风,所以能安抚赵邑,怀柔晋人。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攻范、中行氏于朝歌。中行文子逃奔邯郸。明年,卫灵公去世。简子与阳虎护送卫太子蒯聩回国。卫拒绝蒯聩回来,蒯聩居留于戚。

  晋定公二十一年,赵简子攻克邯郸。中行文子逃奔柏人。简子又围柏人。中行文子、范昭子逃奔齐国。赵的疆域扩展到邯郸、柏人。范、中行的其余领地,为晋所并吞。赵鞅名义上是晋卿,实际上垄断晋国的政权,俸禄和封邑与诸侯相等。

  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盟会,争当诸侯盟主。赵简子随从晋定公赴会,勉强占了吴国的先。定公三十七年去世,简子为之服丧三年,实际仅一年。这年越王句践灭吴。

  晋出公十一年,知伯伐郑。赵简子有病,让太子毋卹领兵围攻郑国。知伯喝醉了,跑来强灌毋卹的酒。毋卹群臣要求杀死知伯。毋卹不答应,说:“主君所以安排我替他将兵,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不过毋卹也怨恨知伯。知伯归来后,要求简子废黜毋卹,简子不听,毋卹由此恨透知伯。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去世,太子毋卹继位,是为襄子。

  赵襄子元年,越军围攻吴都。襄子降低祭馔规格,以示同情,并派楚隆慰问吴王。

  襄子之姊原是代王夫人。安葬了简子以后,守制之期末满,襄子北登夏屋山,宴请代王。吩咐厨师用铜斗盛肴馔招待代王及其随从。在进羹汤时,暗中命令宰人们各自用铜斗击杀代王和随从的官员,并立即兴兵平定代地。姊姊得到消息,仰呼苍天,号哭不止,用磨尖的发笄,自杀身死。代国百姓可怜代王夫人的死,名其杀身之地为“摩笄之山”。襄子以代国封给伯鲁的儿子周,号代成君。伯鲁是襄子之兄,原先的太子。太子早就去世,所以封他的儿子。

  襄子继位四年,知伯和赵、韩、魏全部瓜分范、中行原来的领地。晋出公很生气,通告齐、鲁出兵,准备讨伐四卿。四卿害怕,联合起来攻打出公。出公逃奔齐国,死在道途中。知伯立昭公曾孙名骄的继承王位,是为晋懿公。知伯自此更加骄横,向韩、魏索取土地,韩、魏割让土地给他。又向赵国索取土地。因为过去围郑时,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往事,赵拒绝割让土地。知伯生气,率领韩、魏之师攻赵。赵襄子害怕,跑到晋阳固守。

  原过随从襄子奔逃晋阳,走到王泽地方,前面出现三个人,腰带以上,看得清楚,腰带以下,模糊不清。三个路人递给原过两节竹筒,不让剖竹观看,说:“请为我们把竹筒交给赵毋卹。”到了晋阳,原过禀告襄子。襄子斋戒沐浴三天,亲自剖竹,见到朱书上写道:“赵毋卹,我是霍太山阳侯的天使。三月丙戌,我将保佑你反败为胜,诛灭知氏。你就在百邑为我建庙,我将以林胡之地赏赐给你。你的后代,将有一位勇猛的王。紫铜色的皮肤,龙脸鸟嘴,髻发浓眉纠结。满脸髭须虬髯,虎背熊腰,腿长头大,穿的是左衽衽衣襟,骑的是高头大马。他将奄有河宗之地,直到沐溷、诸貉地界。南攻晋国其他城邑,北灭黑姑。”襄子再拜,接受三神的指令。

  三国围攻晋阳,历时一年,引来汾河水倒灌晋阳城,不被水淹的城墙只胜下六尺余。城中居民把炊具悬挂起来做饭,交换孩子杀了吃。群臣渐怀二心,礼节一天比一天疏慢,唯有高共一人不敢失礼。襄子也害怕了。连夜派其相张孟同出城,私下与韩、魏结盟。韩、魏与张孟同一起策划,于三月丙戌日,三家联合起来,消灭知氏,共分其土地。事成以后,襄子论功行赏,授与高共一等奖赏。张孟同说:“晋阳被围时,只有高共没有立功呀!”襄子说:“当晋阳危急的时候,大家都松松垮垮,不讲礼节。惟独高共不敢失人臣之礼,所以给他一等奖。”这时,赵北边有代地,南方吞并知氏土地,比韩,魏强大。赵在百邑为三神立庙祭祀,派原过主持霍太山神祠的祭典。

  襄子娶空同氏女为妻,生下五个儿子,为了伯鲁未能嗣位,襄子迟迟不肯立后,一定要传位给伯鲁的儿子代成君。代成君却先死了,乃立代成君的儿子浣为太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去世。浣继立,是为献侯。

  献侯嗣位时年少,治所在中牟。

  襄子弟桓子把献侯赶走,自立于代,一年死去。国人认为桓子之立并非襄子本意,大家把桓子的儿子杀了,迎接献侯复位。

  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即位。十三年,修筑平邑城。十五年,献侯去世,子烈侯籍嗣位。

  烈侯元年,魏文侯讨伐中山国,使太子击守中山。六年,魏、韩、赵相继立为诸侯。追尊献子为献侯。烈侯爱好音乐。一天,对相国公仲连说:“我所喜爱的人,可以给他们显贵的地位吗?”公仲连说:“可以让他们富裕起来,不能给他们显贵的地位。”烈侯说:“那好。郑国来的歌手枪、石二人,我赐给他俩每人一万亩田。”公仲说:“好吧!”实际上没有给田。过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回来,问起赐田歌者的事。公仲说:“正在办,没有找到合适的。”又过些时,烈侯又查问此事。公仲依然不给歌者田,声称有病不上朝。番吾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说:“你确具一片善心,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办。公仲作为赵相,于今已有四年,你可曾保荐过有贤能的人?”公仲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有才能哟!”公仲于是保荐三位贤者于朝。上朝的时候,烈侯又问:“赐田歌者的事,办得如何?”公仲说:“正在派人挑选良田。”牛畜以仁义开导烈侯,劝他实行王道,很合烈侯的心意。荀欣建议烈侯选拔精干,起用贤才。徐越进言烈侯节财俭用,考核臣下的功绩品德。他们所提的建议,都取得很好的效果。烈侯非常高兴,派人通知相国说:“赐田歌者的事,就暂且停一停吧!”于是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给相国两套衣裳。九年,烈侯去世,弟武公继位。武公十三年去世,赵复立烈侯太子章继位,是为敬侯。这一年,魏文侯去世。敬侯元年,武公儿子赵朝作乱,没有成功,出奔魏国,赵开始以邯郸为都城。敬侯二年,在灵丘打败齐军。三年,发兵救魏,在廪丘大败齐人。四年,魏败赵于兔台。赵筑刚平准备侵卫。五年,齐、魏会同卫国攻赵,夺取我刚平。六年,向楚国借兵攻打魏国,攻占棘蒲。八年,攻占魏国黄城。九年,讨伐齐国。齐国征讨燕国,赵救燕。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魏、韩、赵一起灭掉晋国,瓜分晋地。讨伐中山,又和中山战于中人。十二年,敬侯去世,子成侯种嗣位。成侯元年,公子赵胜与成侯争位,发生动乱。二年六月,下雪。三年,大戊午为相,讨伐卫国,占领了七十三个乡镇。魏败我于蔺。四年,和秦国在高安发生战事,打败秦国。五年,攻打齐国的鄄城。魏在怀打败赵。攻打郑国,把郑打败,以郑地给韩国。韩给赵长子。六年,中山修筑长城。攻打魏国,败魏于蔺泽,围困魏惠王。七年,侵略齐国,进至长城。与韩进攻周。八年,与韩瓜分周为两部分。九年,与齐战于东阿城下。十年,攻打卫国,占领甄城。十一年,秦攻魏,赵救魏于石阿。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赵来救。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再次攻魏少梁,虏魏太子和公孙痤。魏在浍河水域打败赵国,攻占皮牢。成侯与韩昭侯在上党会晤。十四年,联合韩国攻秦。十五年,协同魏国攻齐。

  十六年,赵与韩、魏瓜分晋国,以端氏封晋君。

  十七年,赵成侯、魏惠王会于葛孽。十九年,成侯与齐、宋会于平陆,与燕会于东阿。二十年,魏进献荣、椽两种器材,因而修筑檀台。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二十二年,魏攻占我邯郸。同时,齐在桂陵打败魏国。二十四年,魏归还我邯郸,和魏在漳水上结盟。秦攻我蔺城。二十五年,成侯去世。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位,緤失败,逃奔韩。

  肃侯元年,夺取晋君端氏,流放晋君于屯留。二年,肃侯与魏惠王会于阴晋。三年,公子赵范进袭邯郸,战败而死。四年,朝觐周天子。六年,进攻齐国,占领高唐。七年,公子赵刻进攻魏国首垣。十一年,秦孝公派商君伐魏,俘魏将公子卬。赵进攻魏。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君死。十五年,修建寿陵生圹。魏惠王去世。

  十六年,肃侯巡狩大陵。经过鹿门,大戊午牵着马进谏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没有饭吃呀!”肃侯下车认错。

  十七年,围攻魏国黄城,攻不下。这年修筑赵长城。

  十八年,齐、魏伐赵,赵打开黄河堤坝,水淹齐、魏兵。齐、魏兵撤退。二十二年,张仪任秦相。赵疵与秦战,战败,秦杀赵疵于河西,攻占我蔺、离石二地。二十三年,赵将韩举与齐、魏作战,在桑丘阵亡。

  二十四年,赵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各派精兵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继位。

  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为相国。梁襄(惠)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信宫朝贺。武灵王年少,未能听政,有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为之辅佐。到他亲政时,首先存问先王贵臣肥义,晋升他的官秩。国内年跻八十的三老,每月馈致礼物。

  三年,修筑鄗城。四年,与韩会于区鼠。五年,娶韩女为夫人。

  八年,韩进攻秦,打了败仗。五国互贺称王,独赵不参加。灵王说:“无王之实,要此虚名何用?”通告国人,称自己为“君”。

  九年,与韩、魏联兵攻秦,被秦打败,斩首八万级。齐在观泽败赵。十年,秦攻占我中都及西阳。齐打败燕。燕相子之当了国君,君反为臣。十一年,武灵王召回居住在韩国的公子职回燕。由乐池护送回国,立为燕王。十三年,秦攻占赵国的蔺,俘虏将军赵庄。楚王、魏王来赵,到达邯郸。十四年,赵何攻魏。

  十六年,秦惠王去世。武灵王巡狩大陵。有一天,他梦见一位姑娘弹着琴,唱着歌,歌辞说:“漂亮的姑娘呀!像紫云英花儿一般的艳丽。命运呀!命运呀!为何没有人欣赏我的美丽?”过一天,武灵王饮酒作乐,一再谈起他那一天的美梦,描绘所见姑娘的姣好。吴广听说此事,通过韩氏夫人把他的女儿孟姚奉献给王。孟姚很受王的宠爱,是为惠后。

  十七年,王出九门,修建野台,借以瞭望齐和中山的国土。

  十八年,秦武王和力士孟说比赛共举龙文赤鼎,膝盖骨骨折,受伤而死。赵王派代相赵固去燕迎接公子稷,将他护送回国,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十九年春正月,大会群臣于信宫。召见肥义,共议天下大事,历时五天结束。王北行巡视中山边境,到达房子,因此来到代国,北行到达无穷。西行到黄河边,登上黄华山的山顶。召见楼缓议事。王说:“我先王适应时局的演变,称雄长于南藩之地,凭借漳河滏水之险,修建长城,又攻取蔺、郭狼,击败林胡于荏,可是大功尚未告成。现在中山埋藏在我的腹心之中,北有燕,东有东胡,西接林胡、楼烦、秦、韩的边境,如果没有强大武力作后盾,国家社稷危亡在即,如何是好!凡有超人的作为,就会遭到落后势力的反对。我要改衣胡人之服如何?”楼缓说:“好啊!”群臣都反对。

  这时肥义侍王左右,王说:“简子、襄子的功业,衡量匈奴西翟的轻重。(按:本文此处有误。据《赵策》,“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是肥义侍坐时所说;“为人臣者”以下,始为王言。)为人臣者,受宠则应保持孝、悌、长、幼、顺、明的操守,显达则应从事造福民众增加君王威信的工作。这两件事是人臣的本分。现在我要继承襄主的步伐,开拓疆土于匈奴西翟之乡,恐怕辛苦一辈子也不见得成功。为了削弱敌人,事半而功倍,可以节省老百姓的劳役,达到光大列祖列宗的勋业。凡有超人作为的人,必定遭到落后势力的反对。有独到见解的思维,就要承担傲慢无知的老百姓的埋怨。我打算改衣匈奴之服,训练老百姓骑射的功夫,肯定要遭受社会舆论的非议,咋办?”肥义说:“我听人们说:犹疑不决,办不了大事。行止无常,不会有好声名。王既然决定不顾落后势力的反对,就不要管天下人的议论了。须知有崇高德行的人,不迁就世俗的成见,创建宏伟事业的人,不一定凡事皆就商于民众。从前,舜与有苗同舞。禹光着身子来到裸国,哪里是为了涵养身心而乐其所欲,而是为了弘扬圣德以取得成功哟!愚人对如何走上成功之路,心中无数;智者对未来的发展,则了如指掌。大王还有什么顾虑呀!”赵王说:“我对胡服的信念,并不动摇,我怕的是天下人笑我。狂人之所喜乐,聪明人认为可悲。愚人所讪笑的事,明哲之士看得很清楚。世人会拥护我的。胡服取得的成功,不可限量啊!即使世间的人都跑来笑我,胡地中山是会为我所有的。”于是武灵王改穿胡服。

  武灵王派王緤告诉公子成说:“寡人已经穿上胡服,即将上朝会见群臣,想请叔父也换上胡服。在家中应听命于长上,在朝中则听命于君王,此古今通行的准则。子女不该反对父母,臣子不该违背君王,这是先王定下的规矩。(按:原文“兄弟”二字有误,解在注文。)今寡人公布易服的条令,而叔父不肯易服,我担心要引起天下人议论。治理国家有常规,而利民是根本。参议政事有原则,贯彻执行最重要。彰明盛德先要在基层作宣传,而推行政令则首先要取得上层社会的拥护。今改衣胡服的宗旨,并非为了涵养身心而乐其所欲。凡事皆有既定的目标,而后才能有的放矢,事成功立,然后趋于完善。今寡人唯恐叔父违背从政的常规,所以帮助叔父达成共识。同时寡人听说:凡有利于国家的行为都是正义的。得到贵戚拥护的事,名声不会受损,希望凭借叔父的声望,促进胡服改革政令的成功。特派王緤求见叔父,请改衣胡服。”公子成再拜叩首说:“臣已听说大王改穿胡服的事了。臣不才,卧病在家,未能前来进谒。大王既如此垂问,请恕我直言回答,以表达个人的愚昧和忠诚。臣听说中国这个国家,是聪明才智者汇聚之区,万方财货集中之所在,圣哲贤人在这里弘扬教化,仁义道德在这里贯彻施行,《诗》、《书》、《礼》、《乐》在这里普遍应用,精巧技能在这里得到尝试,远方之人来此观光学习,蛮夷之邦莫不仰慕中国的义行。今天王竟然不惜抛弃这许多宝贵的东西,而仿效远方的服饰,改变圣贤的教导,抛弃古贤的成规,违背民心,使有识之士彷徨不知所措,其后果必将使中国人遭受苦难。臣愿大王好好考虑。”使者将公子成的一番话回报。王说:“我早听说叔父有病,过些时我自己去看望他。”

  武灵王来到公子成家,亲自向叔父请安,并说:“服饰是为了使用方便;礼制是为了办事顺利。圣人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从具体出发而制定礼法,所以既利于民,国家亦深受其益。至于剪短头发,在肌肤上雕刺花纹,涂饰两臂,衣襟左掩,那是瓯越地区的民俗。染黑牙齿,额上雕花,鱼皮作冠,长针缝衣,那是大吴地区的民俗。礼法服饰虽有所不同,其目的在于方便都是一致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舍变幻,不同性质的事物,在礼法就应该区别对待。因此,圣人认为只要于国家有利,方法就不一定雷同;只要于事方便,礼法就不必拘于一格。儒家同一师承,而礼法有所不同;中国风俗相同,而教化却有差异。何况穷山荒谷,只好方便行事了。所以事物去舍的变化,智者不能强求一致。边远地区与内地的服饰,虽圣贤也不强求一律。穷乡僻壤,风俗多奇异。只见一隅的陋儒之学多诡辩。不明真象就不要胡乱猜疑。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也不妄加非议,才是公正的态度,以求达到尽善尽美。今叔父讲的是一般的风俗问题,而我所主张的是如何改革风俗的问题。我国东有黄河和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共享其利,却缺少舟楫的利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以东,有燕和东胡的国境,而西与楼烦、秦、韩接壤,现在却没有武力防御。寡人如果缺少舟楫的设施,濒水而居的老百姓,将何以守卫黄河和薄洛之水。今变服骑射,是为了保卫赵国与燕、三胡、秦、韩边境的安全。当初简主不在晋阳和上党设防,而襄主兼并戎国、略取代国以防御诸胡的入侵,这是愚人、智者都明白的事理。早些时中山仗恃齐国的强兵,侵占我土地,捆绑我人民,引水倒灌鄗邑。若非社稷神灵的保佑,鄗邑几乎不守。先王为此而感到羞愧,这种怨恨至今未报。今设骑射以为备,近则可以改变上党的形势,而远可以报中山的怨恨。可是叔父拘泥于中国的习俗,违背简、襄先王的遗愿,讨厌改变服饰的名义而忘记鄗城的耻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公子成再拜叩首说:“臣实在太愚蠢,不明白大王的意图,竟敢附和世俗之见,这是臣的罪过。今大王将继承先王简、襄的遗愿,完成先王未遂的事业,臣怎敢不服从听命呀!”再次下拜,叩头谢罪。于是赐给公子成胡服。明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于是开始颁布“胡服令”。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都劝阻赵武灵王不要改制胡服,还是老办法方便。赵王说:“先王习俗皆不相同,效法哪个古法好呢?帝王们都不因袭前人,有什么礼法可以遵循的呢?伏羲神农推行教化而不用刑罚,黄帝尧舜使用刑罚而不动声色。到了夏、商、周三王随着时代的前进制定法规,因事物的变化规范礼制,规章制度,都从实际出发,衣服器械,各自为了使用方便。所以礼制不必千篇一律,只要便于国家,无须仿效古法。圣人的兴起,不需要因袭前代,皆能统治天下。夏、殷的衰败灭亡,不是也没有变更传统的礼制吗?可见不用古制未必是错,而因循旧礼也不见得可取。如果说,服饰奇异就意志淫荡,那么邹鲁之乡就不会有操守高尚的人啦!风俗奇特老百姓就落后,那么吴越就出不来聪明才智的人啦!何况圣人量体裁衣,礼制的标准是办事方便。进退的礼节,衣服的款式,用来管理老百姓,并非用以限制贤人的。所以管理老百姓与习俗同流,贤者与改革同在。谚语云:‘靠书本知识去驾驭马的人摸不清马的脾气。用古法处理今天的事务不理解事物的变化。’遵循旧法不可能超越世俗;泥古不化,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你们都欠明白。”于是穿起胡服,招募勇士,训练骑射。

  武灵王二十年,王巡视中山边境,到达宁葭;西行巡视胡人地区,到达榆中,林胡王献马。回来,派楼缓使秦,仇液使韩,王贲使楚,富丁使魏,赵爵使齐。代相赵固主持诸胡事务,向胡人展示军威。

  二十一年进攻中山。赵袑为右军将,许钧为左军将,公子章为中军将。赵王任总指挥。牛翦任战车和骑兵的首领。赵希统管胡、代两地兵马。赵与率军向陉进发,在曲阳与赵希会师,攻取丹丘、华阳、鸱诸要塞。赵王统率大军攻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割让四邑求和,赵王许和停战。二十三年,进攻中山。二十五年,惠后去世,派周袑衣胡服为王子何师傅。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扩张领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日,在东宫举行传授王位的盛大朝会,立王子何为赵王。祭祀祖宗宗庙之礼完毕,新王临朝亲政。任命大夫悉为大臣,肥义为相国,共同为王师。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之子。武灵王自号为主父。主父为了让儿子独立主持国政,自己身着胡服率领大夫一行去西北勘察胡地。他设想从云中、九原径直南下,袭击秦国。于是自己诈称是赵国使者奉派来秦。秦昭王不知其诈。不久,他对这位使者体态伟岸,气度非凡,不是人臣的模样发生怀疑,乃派人追赶。而主父骑马飞奔,已经出关了。〔抓到几个落在后面的随从,加以审问,果然是主父,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的原因,是为了亲自考察秦国的地形,顺便观察一下秦王的为人。

  惠文王二年,主父巡行新开拓的土地,离开代国国境,西行与楼烦王在西河相遇,向楼烦王展示军威。

  三年,灭中山,流放中山王于肤施。修建灵寿生圹,北方之国刚刚归顺,去往代国的道路畅通。主父出巡归来,论功行赏,进行大赦,接连五天赐臣民酒酺庆祝。封长子章为代国安阳君。章一向骄奢放纵,立弟为王,心有不服。主父又叫田不礼为章相。

  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身强力壮、意志骄横,广结党羽,野心很大,一定有图谋不轨的打算。田不礼这个人,残忍好杀而又骄纵不驯。二人臭味相投,必定滋生阴谋诡计。田不礼是个出身侥幸的小人。小人有所企求,考虑问题往往草率从事,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同类相残,共归于尽。依我看来,祸必不久矣。先生责任重,影响大,动乱一爆发,矛盾要集中在你身上,先生将先受其祸。仁者博爱,智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何以治国。先生何不称病不上朝,把国政交给公子成。您不要成为众人埋怨的对象,也别给祸乱创造条件。”肥义说:“不可以。当初主父把今王托付给我时说:‘你的态度要坚定,切勿动摇自己的信念,坚守一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再拜接受主父的委托,并纪录在册。现在害怕田不礼发难而忘记诺言,还有比这更大的变心吗?接受庄严的使命,一转身就不认帐,还有比这更严重的负义吗?变心负义之臣,刑法所不容。谚云:‘死者复生,生者不愧。’我已有言在先,既欲实现自己的诺言,哪能考虑保全自己的身躯!须知:坚贞之臣,只有在患难中方能见忠节。忠信之臣,只有在祸乱中才能表现其德行。承你赐教,可谓忠于我矣。可是,我已有言在先,绝对不敢食言。”李兑说:“好啦!您多保重!过了今年,将再也见不到你了。”李兑挥泪而出。李兑多次去见公子成,商量如何对付田不礼。

  又过些时,肥义对信期说:“公子与田不礼的事真令人担忧。他们对我表面上说的好听,骨子里却用心险恶。公子不能尽为子之孝,田不礼不能尽为臣之忠。人们说,朝廷里出了奸佞,是国家的祸害;宫中有了谗臣,是国君的蠹虫。此人贪婪,野心很大,内得主父的欢心,外则胡作非为。矫主父之命横行霸道,一旦攫取政权,并不为难,国家就要遭殃了。我现在非常担忧,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国君出入宫禁不可不加强警戒以防盗贼。从现在起,主父如果召见国君,一定立即通知我。我将用自己的身躯先作抵挡。国君的安全有了确实保证,才能应召。”信期说:“我能听到这番话,真是好极了。”

  四年,群臣朝见,安阳君也来朝。主父令惠文王上朝听政,自己从旁观察群臣宗室礼仪的得失。主父看到长子章神情沮丧,反而北面称臣,屈居其弟之下,顿生怜惜之心。他想把代从赵分出,令章为代王。这一设想未获实现而中辍。

  主父和惠文王游览沙丘,寝宫不在一处。公子章即与田不礼率其党徒作乱,诈称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肥义先王而入,被公子章杀害。高信即为王与公子章战。公子成、李兑闻讯自邯郸赶来,征召四邑之兵勤王平叛。杀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消灭叛乱党羽而安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

  公子章兵败时,逃往主父寝宫。主父开门纳之。公子成、李兑因此围攻主父寝宫。公子章战死。公子成、李兑商量说:“由于公子章的反叛,我们才围攻主父寝宫,现如撤后解围,我们全都活不了。”公子成、李兑便围攻主父寝宫。下令曰:“宫中所有人等,立即出宫,后出者格杀弗格族。”宫中人全都出来了。主父欲出不能,又没有吃的,饿得到处寻找雏雀充饥。三个多月,主父饿死在沙丘宫。主父肯定死了,才发讣告向诸侯报丧。

  此时惠文王年少,公子成、李兑专擅国政。二人因罪惧诛才围攻主父。主父最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受到宠爱,好几年不外出巡察,生下儿子何。于是废掉太子章,立何为太子。吴娃死,对何的怜爱之心减弱了,却滋生怜悯故太子之情,想立二子皆为王,犹豫不决,造成这个大乱子,结果父子二人皆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多么可悲啊!

  五年,以鄚、易二州与燕。八年。筑城南行唐。九年,赵梁为将与齐联合攻韩,前锋到达鲁关,旋即撤退。十年,秦昭王自立为西帝。十一年,董叔率军与魏氏伐宋,取得魏国的河阳。秦攻取赵国的梗阳。十二年,赵梁率军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去世。十四年,国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攻齐,占领灵丘。惠文王与秦昭王在中阳会见。十五年,燕昭王来赵会见惠文王。赵与韩、魏、秦联合进攻齐国。齐王败走,燕孤军深入齐境,攻占临菑。

  十六年,秦多次联赵攻齐,齐人深以为患。苏厉为齐国给赵王上书说:臣听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要是他道德懿行尚未遍布于海内,教训恩泽尚未普及到全民,对鬼神的四时祭飨还不很经常。然而甘露时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瘟疫绝迹。众人感戴贤主,而贤主并不以此为满足。

  今足下的懿行功德,对秦国来说,并非经常得到重视。而对齐国的积怨深仇,亦并非不共戴天。可是秦、赵结盟,迫使韩国出兵。秦果真爱赵国吗?秦果真憎恨齐国吗?如此严正的问题,贤主应该慎重考虑。秦国并非爱赵而憎齐,不过是想灭亡韩国,吞并二周,把齐国当钓饵,等着天下诸侯上钩。惟恐事不成,出兵裹胁魏、赵。又恐天下畏惧秦国,就以人质来取信。害怕诸侯起而攻秦,则要求韩国出兵,壮自己的声威。名义上施恩德于邻邦,实际上危害国力空虚的韩国。臣以为秦国的谋略必定如此。天下事有形势异而所患则同的情况。楚长期苦于征伐,无力他顾,而中山遂亡于赵。今齐亦久苦于征战,必定会导致韩国的灭亡。打败齐国,王与六国共分其利。而灭韩,则秦独吞其果。然后秦国吞并二周,将祭器运往西方,所有的胜利果实,都被秦一家独占。为了助秦攻战,赵国赋田计税,耗费巨大财力,请问大王得到哪些好处?比一比,能有秦国那么多吗?游说之士的计谋说:“韩亡三川、魏亡安邑,不崇朝就要祸延赵国。”燕国要是占有齐国北部疆土,燕的南界至赵国沙丘、钜鹿的路程,缩短了三百里。韩属上党距邯郸只有百来里。要是燕、秦觊觎赵国的河山,抄近路三百里就能到达。秦之上郡接近赵国的挺关,到榆中也就是千五百里。秦以三郡之众进攻赵国的上党,那末,羊肠以西、句注以南的地区,就不为大王所有了。秦国越过句注,断绝常山的对外交通而固守之,只有三百里的路程就和燕国联成一气了。从此西北的代马胡犬不能东入赵,而昆山之玉也无法输出,这三件宝也不为大王所有了。大王长期攻伐齐国,纵容强秦攻打韩国,祸患必定会到这种地步,愿大王好好想一想。何况齐国所以被征讨,是由于齐国亲近大王啊!当年诸侯相属出兵以图赵,燕、秦结成联盟,兵临赵境也为期不远啦。五国图谋瓜分大王的土地,而齐独退出五国同盟,为了大王的危难处境作出了牺牲,引兵西向,制服强秦。秦王废去西帝的称号而求和解。将高平、根柔归还给魏,巠分、先俞归还给赵。齐国侍奉大王,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了,谁想到今天反而受到惩罚。臣怕天下诸侯,今后想亲近侍奉大王,不敢自以为是了。

  希望大王慎重加以考虑。大王不参与诸侯攻齐,举世必定认为大王的行动是正义的。齐得以保全社稷,会加倍输诚侍奉大王,天下诸侯必定都尊重大王。秦王如讲道义,大王率领天下与秦和好。秦王如肆暴虐,大王率领天下共同制裁之。如此,举世的声名威望,都集中于大王一人之身了。

  于是赵乃罢兵,谢绝秦国,不攻打齐国。赵王与燕王相会。廉颇为将,进攻齐国的昔阳,夺取了昔阳。

  十七年,乐毅率领赵军攻占魏伯阳。秦埋怨赵不与秦结盟进攻齐国,兴兵伐赵,攻占赵二城。十八年,秦攻下我石城。王再次来到卫东阳地区,溃决黄河水,进攻魏国。洪涝成灾,漳河水泛滥。魏冉来任赵相。十九年,秦袭取我二城。赵答应归还伯阳给魏。赵奢为将,进攻齐麦丘。

  二十年,廉颇为将,进攻齐国。赵王与秦昭王会于西河外。

  二十一年,赵筑坝引漳河水流经武平西。二十二年,瘟疫大流行。立公子丹为太子。

  二十三年,楼昌为将,进攻魏国幾城,没有攻下。十二月,廉颇为将,攻取幾城。二十四年,廉颇率军进攻魏房子,修葺城池而还。又攻取安阳。二十五年,燕周为将,攻取昌城、高唐。答应魏国一起攻秦。秦将白起在华阳打败我军,一名将军被俘。二十六年,攻取东胡所占代地及瓯脱地。

  二十七年,引漳河水流经武平之南。封赵豹为平阳君。河水泛滥,大片土地被淹。

  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进军至平邑。停止修筑北九门大城工程。燕将成安君公孙操弑杀燕王。二十九年,秦、韩相互攻战,秦围阏与。赵派赵奢为将,抗击秦军,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赵王赐赵奢封号为马服君。

  三十三年,惠文王去世,太子丹继位,是为孝成王。

  孝成王元年,秦攻赵,占领赵三城。赵王新即位,太后掌权。秦猛烈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曰:“必须长安君为质,才发救兵。”太后不肯。大臣极力劝谏。太后干脆对左右说:“谁要再来讲长安君为质的事,老妇就吐唾沫啐他的脸。”左师触龙说愿见太后。太后一肚子气,等候左师来到。进来了,左师不紧不慢走到太后跟前坐下,向太后抱歉说:“老臣腿脚不灵便,总是走不快,有好长时间没有来拜见太后了。私下揣谋,不知太后尊体近来安适否,所以想来拜望您。”太后说:“我也是离开车子走不了道儿呀!”左师问道:“饭量不减吗?”太后说:“凑合喝点粥。”左师说:“老臣前些时很不想吃东西,勉强散散步,一天三四里,饭量才好一些,身体也感到松和一些。”太后说:“我可不行。”太后不高兴的脸色稍稍缓解。左师公说:“老臣的儿子舒祺,最小的那个,没有多大出息。老臣日益衰老,私下疼爱小儿子,想在黑衣卫补个缺,让他也能保卫王宫,特冒死罪向您请求。”太后说:“可以嘛。今年多大啦?”答曰:“十五岁啦!年龄是小一点。我忖思还是在我填于沟壑以前,亲自拜托您为好。”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答曰:“可不,比女人还利害呐!”太后笑着说:“哪里,女人比男人利害。”答曰:“老臣愚见,您老人家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太后说:“老先生错啦!我疼爱燕后,哪里比得上长安君啊!”左师公说:“大凡父母之爱子女,无不为子女深谋远算。老人家送燕后出嫁时,紧跟着她的脚步,为她远嫁而哭泣,是多么的悲哀呀!已经出嫁,还能不思念吗?可是在祭祀祷告时却说:可千万别回来哟!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王位吗?”太后说:“对呀!”左师公接着说:“从现在算起,三世以前,凡赵王子孙受封为侯的,其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公又说:“抛开赵不谈,其他诸侯后代有仍然在位的吗?”太后说:“老妇没有听说过。”左师说:“得!时间短的,祸及其本人,时间长的,祸延其子孙。莫非人主的子孙都没有好下场吗!?而是由于他们身居高位,鲜有功勋,俸禄优厚,却无劳绩,可是他们拥有大量的珍宝重器!今天老人家可以给予长安君以显贵的地位,可以把肥沃的土地封赐给他,可以多多赏赐他珍宝重器,就是不让他为国家建立功勋,一旦您老人家山陵崩塌,请问长安君凭什么能在赵国安身立命!?所以老臣以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的太少,故以为您疼爱长安君,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啦!好啦!你说咋办就咋办吧!”于是为长安君配备车骑一百乘,去齐国为质。齐国方才派出救兵。

  子义听说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那是骨肉之亲啊,尚且不能凭借于国无功的尊显地位,和不劳而获的俸禄,以永远保有国家的金玉重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齐安平君田单率领赵军进攻燕中阳(中人),占领中阳。又进攻韩注人,占领注人。二年,惠文后去世,田单任赵相。

  四年,孝成王在梦中穿着衣背中缝左右两色的衣服,驾驭飞龙飞升,未达所至就溅落在地上,却看到金玉堆积如山。第二天,王召见名叫敢的筮史,命他占卜吉凶。筮史说:“梦中穿着背缝两侧异色的衣服,意味着残缺不全。御飞龙上天,不到天庭就溅落,意味着徒具虚声,而无实际。见到金玉珠宝堆积如山,意味着一场灾祸。”

  后三天,韩国上党守将冯亭的使者来到,说:“韩守不住上党,将要纳入秦国。上党吏民都习惯赵的风土人情,不愿做秦臣民。上党十七个城邑,都愿叩求大王并归于赵,如何赐福全体吏民,听王裁夺。”赵王大喜,召见平阳君赵豹告知此事。赵王说:“冯亭献纳十七座城邑,接受它怎么样?”赵豹说:“圣人把无功受益看作是祸害。”赵王说:“人家感怀我的恩德,怎能说成是无功受益呢?”赵豹说:“秦蚕食韩氏土地,阻绝通往上党的道路。秦人自己认为上党之地垂手可得。韩国不让上党归并于秦,是想嫁祸于赵。秦国付出了代价而赵坐享其利。即便是强国大国,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占小国之利,小国弱国又怎能用这种方式去占大国的便宜呢?这怎么可以说不是无功得利呢?何况秦国以牛田之水向前方输送军糈以蚕食韩国,秦以第一流的军事装备占领韩国土地。秦国政令畅行,不能和他作对,一定不能接受上党的城邑。”赵王说:“动员百万大军攻城略地,穷年累月,未必能攻取一城。如今眼看十七座城邑如同礼品一样送来我国,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呀!”

  赵豹出宫。赵王召见平原君和赵禹,告知此事。二人说:“动员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也打不下一座城池。今坐受十七座城邑,这是大利,不可失去机会。”赵王称善。于是命令赵胜受地。向冯亭宣告说:“敝国使者臣赵胜。敝国君命令赵胜宣布:以三万户都邑封太守,三千户都邑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一律加爵三级。吏民应相安无事。每人赐金六溢。”冯亭流涕不肯见使者。冯亭说:“我不能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为国家守地,不能以死殉国,是一不义。韩王入地于秦,我不服从,是二不义。出卖国家土地而受食邑,是三不义。”赵国发兵占领上党,廉颇率军进驻长平。

  七月,廉颇被免,以赵括代之为将。秦军包围赵括。赵括死,全军投降,所部四十余万众全被活埋。赵王后悔不听赵豹之言,招致长平的一场灾难。

  赵王依旧不肯屈从秦国。秦军包围邯郸。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领燕民叛赵回归燕国。赵以灵丘赐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救兵,回国后,楚国救兵来到。魏公子无忌,也率兵来救。秦解除对邯郸的包围。

  十年,燕进攻赵昌城,五月攻占昌城。赵将乐乘、庆舍进攻并打败秦将信梁的部队。赵国太子去世。秦军攻占西周。赵命大夫徒父祺巡边。十一年,修葺元氏城,设上原县。武阳君郑安平逝世,收回其封地。十二年,邯郸仓被焚。十四年,平原君赵胜逝世。

  十五年,赵王以尉文地方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派遣丞相栗腹赴赵修好,以五百金献赵王为寿酒之资。栗腹归燕向燕王报告说:“赵国壮男都战死在长平,下一代尚未成长起来,可乘机出兵讨伐。”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间征求意见。昌国君说:“赵是四面受敌的国家,老百姓娴习军事,不可用兵讨伐。”燕王说:“咱们以多胜少,两个人对付一个人,不行吗?”乐间说:“不行!”燕王说:“我用五个对付一个,行不行呢?”乐间回答说:“不行!”燕王大怒。群臣也都认为没有问题。燕国终于派遣两个军和战车二千乘,栗腹率领一军攻打赵国的鄗邑,卿秦率领一军攻打赵国的代邑。廉颇出任赵军主将,打败并杀死栗腹,俘虏卿秦、乐间。

  十六年,廉颇围燕,赵封乐乘为武襄君。十七年,代理相国大将军武襄君进攻燕国,包围燕都。十八年,延陵钧率军随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秦发兵攻占我榆次等三十七座城邑。十九年,赵与燕交换国土。赵把龙兑、汾门、临乐给燕国。燕把葛、武阳、平舒给赵国。

  二十年,秦王嬴正新立,秦攻占我晋阳。

  二十一年,廉颇为将,攻占魏繁阳。孝成王去世,子赵偃即位,是为悼襄王。悼襄王改派乐乘代替廉颇为将。廉颇不听,袭击乐乘,乐乘败走。廉颇畏罪逃亡到魏国。

  悼襄王元年,赵对魏进行紧急战备。赵计划打通平邑至中牟的通道,没有成功。

  二年,李牧为将,进攻燕国,占领武遂、方城。秦邀请赵国春平君,借故扣留不放。泄钧替春平君向秦文信侯吕不韦说情:“春平君这个人,受到赵王的宠信,却招致近侍郎中们的嫉妒。他们在一起商量,认为‘春平君入秦,秦人必定要加以扣留’。因此算计好让春平君来到秦国。现在您扣留春平君,恶化了和赵国的关系,恰恰中了郎中们的计,您不如遣返春平君而扣留平都侯。春平君的言行在赵王面前受到重视,赵王必定多割赵地取赎平都侯。”文信侯说:“好的。”因而遣返春平君。赵修筑韩皋城。

  三年,庞煖为将,进攻燕国,擒杀燕将剧辛。四年,庞煖率领赵、楚、魏、燕的精锐部队进攻秦国蕞城,没有攻下,转而进攻齐国,夺取饶安。五年,任命傅抵为将,驻守平邑。庆舍率领东阳、河外部队驻守黄河渡口。六年,以饶阳赐封长安君。魏答应将邺城给赵。

  九年,赵进攻燕,占领貍、阳城。赵未及还师,秦攻占邺城。悼襄王去世,子幽缪王迁继位。

  幽缪王迁元年,修筑柏人城。二年,秦进攻武城,扈辄率军赴救,兵败,扈辄战死。

  三年,秦进攻赤丽、宜安,李牧率部与秦战于肥下,打败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四年,秦进攻番吾,李牧与秦作战,打败秦军。

  五年,代大地震,自乐徐以西,北到平阴,楼台房舍墙垣大部分倒塌,地面裂成地沟东西宽一百三十步。六年,大饥馑,百姓的谣言说:“赵人张口嚎,秦人开口笑。如若不相信,请看地上毛。”

  七年,秦进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与之战。赵王听信谗言,诛李牧,废司马尚,命赵怱及齐将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赵怱军为秦消灭,颜聚败逃。赵王迁投降。

  八年十月,秦占领邯郸。

  太史公说,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母亲是邯郸倡家女,得到悼襄王的宠爱。悼襄王废嫡子嘉而立迁为太子。赵迁向来品行卑劣,听信谗言,诛杀良将李牧,信用佞人郭开。”这是多么的荒谬啊!秦俘虏赵迁以后,赵国逃亡的大夫们拥立赵嘉为王。赵嘉在代地称王六年。秦进兵破嘉,赵国灭亡,秦改建赵地为郡。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