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史记新注》目录


正文

  译文 往昔颛顼帝命南正重掌管天事,北正黎掌管民事。唐虞时代,重黎的后嗣仍然担任这种职务,直到夏商二代,所以重黎氏世代主管天地。在周代,程伯休甫是重黎氏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的后裔失去主管天地的职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职掌周史。周惠王、襄王的时候,司马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晋中军隋会逃奔秦国,而司马氏转入少梁。

  自从司马氏一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就分散了,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一支,做过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一支,因传剑术理论而显名,蒯聩是这支的后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同张仪争论,于是秦惠王命他为将伐蜀,攻下之后,就做了蜀郡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随事武安君白起。少梁这时已改名为夏阳。司马靳和武安君坑杀赵国在长平的士兵,回国来和武安君都被赐死在杜邮,葬在华池。司马靳的孙子名叫昌,做过秦的铁官,正当秦始皇的时候,蒯聩的玄孙司马卬,做过武信君的部将而巡察朝歌。诸侯分封为王的时候,司马卬被封为殷王。汉伐楚的时候,司马卬归顺于汉,将他的封地改置为河内郡。司马昌生无泽,无泽为汉长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死后,都葬在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从唐都学天文学,从杨何受《易》学,从黄子研究道家学说。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担心学者不了解学术宗旨而固执谬论,于是论六家的要旨说:《易·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都是为了治世,只不过各家说法不同,有明白和不明白的地方罢了。我曾观察阴阳家的方术,夸大灾祥而忌讳众多,使人拘束而多畏惧;但他们论述四时变化的大顺,是不可差错的。儒家的学说广博而缺纲要,烦劳而少功效,因此他们说的难以全部信从;但他们制定君臣父子关系的礼节,明确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是不可改的。墨家俭啬而难遵循,因此他们所说的不能完全照办;但他们务实节用的办法,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酷而少恩情,但他们确定的君臣上下的秩序,是不可改变的。名家使人拘束而丧失真实;但他们确定名实关系,是不可不考查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客观规律,使万事万物得到满足。他们的学术,本着阴阳家的大顺,采集儒家、墨家的长处,摄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代转移,顺应事物变化,处世办事,无所不宜,宗旨简要而容易把握,事情虽少而功效甚多。儒家就不同。他们以为君主是天下的表率,君主倡导而臣下附和,君主在先而臣下随后。这样就君主劳苦而臣下安逸。再说大道的要点是,去掉刚强和贪欲,不耍花招和滑头,舍弃这些而任用道术。过于劳神就会疲倦,过于劳力就会病倒。身心过于劳累,却要想和天地共存,这是不可能的。

  阴阳家以为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条规禁忌,顺着它就吉利,违反它不死就亡。未必是这样,所以说“使人拘束而多畏惧”。可是阴阳家论述的春天萌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不遵循就没有什么做天下的纲纪。所以说“四时变化的大顺,是不可差错的”。

  儒家以《六艺》为准则。《六艺》的经传以千万计,学者世世代代不能通晓其学术,毕生精力不能究明其礼制,所以说“广博而缺纲要,烦劳而少功效”。可是明确君臣父子关系的礼节,制定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哪一家都不能更改。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说尧舜的德行是:“堂只高三尺,土阶只有三级,用茅草苫屋而不修翦,采树木做椽而不刮削。用土簋盛饭吃,用陶器盛汤喝,粗粮做的饭,野菜做的汤。夏天穿葛衣,冬天穿鹿裘。”他们送葬死者,桐木棺材只厚三寸,哭丧不过于哀恸。丧礼的要求,必定是这样为众人的表率。使天下的人都这么办,就尊卑没有差别了。时代转变了,事业自然不会一样,所以说“俭啬而难遵循”。总的说来,务实节用,确是人给家足的办法。这是墨家的长处,哪一家都不能废弃。

  法家不分亲疏,不别贵贱,一概取决于法令,这就将亲爱亲属、尊敬长上的伦理道德断送了。只可以临时应付一下,而不可永远施行,所以说“严酷而少恩情”。像尊崇君长,鄙薄臣下,分清职责而不得相互超越,哪一家都不能更改。

  名家苛细考察,不识大体,使人不得反省真实内容,一切取决于名而违背人情,所以说“使人拘束而丧失真实”。至于由名以求实,错综比较,以验证结论,这是不可不考查的。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不为,做起来容易实行,说的话难以明白。他们的道术以虚无为根本,以因循为手段,没有一成不变之势,没有固定不变之形,所以能探究万物之情。不抢在事物之先,也不落在事物之后,所以能成为万物的主宰。用法不用法,随时而定;限度不限度,随物而合。所以说“圣人无机巧之心,牢牢守着顺时变化的原则。虚无是道的伦常,因循是君的总纲”。群臣就位,各尽其才,实和名相符叫做端,实和名不相称叫做窾。空话不听,奸邪就不发生,贤和不肖自然区分,白和黑就会露形。全在于应用了,什么事都可办成。这就符合大道,混混沌沌,光耀天下,而又无名。人的生存是精神,精神寄托于形体。精神过度使用就会竭尽,身体过于劳累就会病倒,形体和精神脱离必然死亡。人死不能复生,离去了不能再来,所以圣人对此非常重视。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物质。如果不先安定精神,而说“我有办法治理天下”,怎能办到呢?

  太史公掌管天官的职务,不理民政。有个儿子名迁。

  迁生在龙门,在河的北面、山的南面一个耕牧之家生活,十岁就诵读古籍。二十岁往南方游历长江、淮河一带,上会稽山,寻访禹穴、视察九疑山,渡过沅水、湘水;再往北方渡过汶水、泗水,在齐国、鲁国的都城讲学,参观孔子的故迹,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在鄱县、薛县、彭城遇到困难,经过梁国、楚国返回。返回后,迁做了郎中,奉汉朝使命往西征讨巴、蜀以南地区,向南经略邛、筰、昆明等地,才回京汇报。

  这一年皇帝开始搞汉朝的封禅大典,而太史公停留在洛阳,不能参加这件事,所以发愤将死。他的儿子迁恰好完成使命返回,在河、洛地区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迁手低声哭道:“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追溯远古在虞夏之世曾功名显赫,掌管天官的事。后世中途衰微,完结在我身上吗?你如果能做太史,就可以继承祖业了。现在皇帝承千年以来的大统,到泰山封禅,而我不能随行,是命运吧,命中注定吧!我死了,你必定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所打算的著作啊。况且所谓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其次是臣事君主,最终是树立声名。扬名于后世,使父母分享光荣,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方面。天下人都颂扬周公,说他能发扬文王、武王的道德,宣扬周公、邵公的风教,表现太王、王季的思想,再上承公刘,这样尊崇始祖后稷。幽王、厉王之后,王道丧失了,礼乐衰微了,而孔子修复旧业,整理《诗》《书》,著作《春秋》,使学者到现在还视为榜样。从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以来四百多年,诸侯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历史记载无人过问。现在汉朝兴起,天下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辈出,我做太史而不予以记载,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很惶恐不安,你多加考虑吧!”迁低头流泪,说:“小儿虽然不才,情愿全力编撰先人所记的历史材料,不敢缺略。”

  太史公(谈)死了三年,司马迁就做了太史令,开始研究国家的藏书和档案。过了五年就是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冬至,汉朝修改了历法,在明堂宣布,诸侯遵照新的太初历。

  太史公(迁)说:“先父说过:‘从周公去世五百年后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后到现在又是五百年了,有人能继承往昔圣世的事业,整理《易传》,上接《春秋》,吸取《诗》、《书》、《礼》、《乐》的精华吗?’用意在此吧!用意在此吧!我怎敢推让这个历史重任呢。”

  上大夫壶遂问:“以前孔子为什么作《春秋》的呀?”太史公答:“我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统治衰落以后,孔子做鲁国的司寇,被诸侯所忌恨,被大夫所排挤。孔子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用,道术无法实行,就在《春秋》中评论历史是非,为天下定出标准,批评帝王,指斥诸侯,诛讨大夫,目的在达成王道而已。’孔子说:‘我如果只是作义理的说教,还不如通过讲述历史事实更能深刻地表达观点。’《春秋》一书,从思想高度来说,表明了三王之道,就一般内容而言,分辨了人事的纪纲,分别嫌疑,明确是非,排除犹豫,奖善惩恶,尊贤退不才,保存已经灭亡的国家,继续已经绝世的后嗣,补救偏弊,振作废业,这些都是王道最重要的内容。《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变化的道理;《礼》整顿人伦,所以长于行为的规范;《书》记载先王事实,所以长于政治的宣传;《诗》记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所以长于讽喻的内容;《乐》在于自立其乐,所以长于和乐的主题;《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处理人事的原则。因此可以说,《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书》用来记述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发挥道义。拨乱世归于大治,只有依赖《春秋》最合适。《春秋》文字只几万,要旨有几千。一切事物都综合于《春秋》。《春秋》之中,被弑的君主三十六人,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诸侯流亡不能保有其国家的很多很多。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都在于抛弃了根本。所以《易》说‘有一点过失,就会产生巨大的差错’。所以说‘臣弑君,子弑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长久地酝酿发展起来的’。所以国家的君主不可以不知《春秋》,如果不知,站在前面的谗邪小人就不能看清,跟在后面的乱臣贼子就不能察觉。做臣下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如果不知,就会遇到常事不能适当处理,遇到事变不能随机应变。做君主的做父亲的如果不通晓《春秋》大义,一定蒙受罪魁的恶名。做臣下的做儿子的如果不通晓大义,一定落入篡弑的法网,蒙受死罪的声名。实际上都以为做得很对,做了又不知是不是符合大义,受到舆论谴责便咎无可辞。不通晓礼义的要旨,就会产生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情况。君不像君就会有人犯上,臣不像臣就会身遭诛杀,父不像父就没有恩情,子不像子就忤逆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拿天下最大的过错戴在头上,只能承受而没法推辞。所以《春秋》这部经典,确是礼义的大宗。礼可以预先禁止事故发生,法是施行于事情发生之后;以法制裁的事情容易看到,以礼禁止的事故不易察觉。”

  壶遂再问:“孔子的时代,在上没有圣明的君主,他自己又不被任用,所以作《春秋》,流传史文以判断礼义,当作王者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面有了明君,您自己又在朝廷供职,国家万事俱备,上下各得其所,先生所论述的,打算说明什么?”

  太史公回答:“很对,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纯正厚重,作《易》八卦。尧舜的盛德,《尚书》予以记载,后世制礼作乐予以表扬。汤王、武王的丰功,诗人予以歌颂。《春秋》褒善贬恶,推考三代的美德,赞扬周代,不仅专事讽刺讥弹而已。’汉朝建国以来,到了当今圣明的皇帝,获得祥瑞的征兆,进行封禅大典,修改历法,更换服饰的颜色,承受天命,恩德无边无际,海外不同风俗的国家经过几重翻译叩关前来朝贡的,多得无法说清楚。臣下百官尽力颂扬皇帝的大德,总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况且贤能之士而不被任用,这是掌国家权力者的耻辱;主上英明圣智而大德没有广泛宣传,这是主管官吏的过错。何况我是个太史令,抛开明圣盛德不进行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不进行传述,忘却先人的遗嘱,罪责再大不过了。我只是所谓叙述故事,整理世代的传授,并不是所谓创作,而您拿来比做《春秋》,就错了。”

  于是开始撰写史文。过了七年,太史公遭到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牢。叹息着说:“是我的罪孽啊!是我的罪孽啊!身体毁坏而不可用了。”又冷静地深思,说:“《诗》《书》言简义深,是想表达它们一定的思想。从前西伯被囚在羑里,推衍《周易》;孔子厄困于陈蔡,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外,著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编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写了兵书;吕不韦流放蜀地,传下了《吕氏春秋》;韩非囚禁于秦国,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是先圣先贤发愤创作的结晶。这些人都是内心积愤无处发泄,所以才叙述往事,启示未来的人。”于是就叙述唐尧以来,直到麟止;实际上从黄帝写起。

  缅怀往昔黄帝,取法天地以为纲纪,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人遵守统序,各自立了法度;唐尧让位,虞舜也不自居;赞美帝功,流传于万世。作《五帝本纪》第一。

  禹的大功,使九州安宁,光宠于唐虞之世,德流布到后世子孙;夏桀荒淫骄横,被放逐于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商始于契,到了成汤立国;太甲曾居于桐,盛德归于伊尹;武丁得到傅说为相,称为高宗;纣王沉溺于酒色,诸侯就不来朝。作《殷本纪》第三。

  弃善于种植粮谷,德业最盛是西伯;武王在牧野一战,就安抚天下;幽王、厉王昏乱,丧失了酆镐;日益衰微到了赧王,宗祀断绝。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先人,伯翳曾辅佐大禹;穆公思义,哀悼崤之役中的牺牲将士;用人殉葬,诗人作《黄鸟》一章表示哀伤;昭襄王奠定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始皇即位后,并吞了六国,销毁兵器铸成钟鐻,希望停息战争,号称始皇帝,倚仗武力逞强;二世命运不长,子婴成了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无道,豪杰纷纷起义;项梁用兵,项羽继续;杀庆子冠军,援救赵国,得到诸侯拥护;诛杀子婴,背叛怀王,遭到天下人反对。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暴虐,汉王建功立德,从蜀汉愤发向东,还定三秦;诛灭项籍,奠定帝业,天下安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殒,诸吕不得民心;加强吕禄、吕产的权力,使得诸侯谋虑;杀了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使得大臣惶恐,终于发生诸吕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开国之初,由谁继位不明,迎代王即帝位,天下心悦诚服;废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施恩德,称为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骄横,吴王率先作乱,朝廷发兵诛讨,七国服罪,于是天下安定,太平富足。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兴以来第五代,建元年间最为隆盛,对外排斥夷狄,对内修正法度,举行封禅大典,修改历法,更换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三代久远了,年数不可考,只能根据谱牒和古代文献,大略地推算,作《三代世表》第一。

  周幽王、厉王以后,周朝衰微,诸侯擅自为政,《春秋》记载不全;而谱牒只是概要,五霸更替盛衰。为了解周代诸侯始末情况,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后,诸侯国的陪臣执掌政权,强大的诸侯国僭号称王;直到了秦,终于并吞中原的诸侯,收取了六国的封地,自号称帝。作《六国年表》第三。

  奏朝暴虐,楚人起义,项氏又乱,汉乃仗义征伐;八年之内,号令天下者变更了三次,事情繁乱,变故众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自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的新立、废黜、分封子弟、削减封地,当时的谱纪不大清楚,主管的官吏又没有接续记载,它们世代强弱的原因也许可以窥探。作《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高祖创业时的开国元勋,辅佐得力,剖符分封;子孙世袭,已分不清嫡庶,有的被杀、被废而失爵绝祀。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期间,对功臣和宗室子弟封赐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在北方讨击强大的匈奴,在南方征诛劲悍的越人,因为征伐蛮夷,以军功封侯者多了起来。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强大了,曾发生七国合纵的事;众多的诸侯子弟没有爵位封邑,汉朝就对他们推恩分封,既削弱了诸侯势力,又使恩德归于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家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师表。根据汉朝兴建以来的将相名臣年表,对贤者记载他们的政绩,对不贤者列出他们的行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推究三代以来的礼制,各代都因情况不同而有所减少和增加,但总的看来是以近人情、通王道为原则,所以礼根据人情加以节制修饰,又和古今世变协调一致。作《礼书》第一。

  音乐其事,在于移风易俗。自《雅》《颂》之乐兴起之后,人们已喜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已传世很久了。人情受音乐的感染,远方殊俗的人也会怀柔向化。比拟《乐书》历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作《乐书》第二。

  不用兵不能强大,不施德不能昌盛,黄帝、汤王、武王因此而兴,桀王、纣王、二世终于灭亡,用兵能不慎重吗?《司马法》传世长久了,太公望、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和发扬,切合近世需要,深明人事变化。作《律书》第三。

  律处于阴而制约阳,历处于阳而制约阴,律和历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不容许轻忽。黄帝、颛顼、夏、商、周五家的历法各不相同。只有太初颁行的历法较为正确。作《历书》第四。

  占星望气的书,多夹杂吉凶祸福的内容,不是常道;推求它的文字,考究它的应验,没有差异。综合历来的史实,检验天体运行的轨道和度数而加以论述,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而为帝王的,很少讲符应而行封禅;如果封禅,那末群神无不奉祀。探讨对诸神名山大川的祀典,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州都得安宁;到了汉武帝筑宣防宫,开通沟渠。作《河渠书》第七。

  货币的发行,为了促使农商之间交易;但物极必反,发生了玩弄巧诈,兼并膨胀投机争利的事,以至于放弃农桑而趋务商贾。作《平准书》以观察时事变化,第八。

  太伯避让季历,逃到南方蛮夷地区,文王、武王兴起,继承了古公的王业。阖庐杀王僚而自立,使得楚国宾服;夫差战胜齐国而骄狂害贤,杀伍子胥用革囊裹尸抛在江中;听信伯嚭而亲近越国,吴国终于灭亡。称许太伯谦让的高风,作《吴世家》第一。

  原先封于申的吕氏衰微了,所以尚父起初微贱,后来投靠西伯,被文王、武王尊为国师;在群公中功勋第一,韬略深奥莫测;年高发黄时,受封于营丘,不违背柯之盟,桓公因此兴起,成了诸侯的盟主,霸业显赫。田常、阚止争宠,姜姓逐渐灭亡。称许尚父的谋略,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或依或违,周公安抚天下;致力于礼乐教化,使天下和乐生活;辅佐成王,使诸侯尊宠周室。隐公、桓公之际的争权夺位,是什么风气呀?三桓内争逞强,鲁国于是衰败了。称许周公旦作《金縢》篇的高尚品格,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灭纣之后,天下没有安定就死了。成王幼小,管叔、蔡叔怀疑,淮夷反叛,于是召公遵守大义,安抚了皇室,使得东方安宁。燕王哙的禅位,造成了祸乱,称许《甘棠》之诗的思想内容,作《燕世家》第四。

  管叔、蔡叔监视武庚,是要安抚商代遗民;等到周公旦摄政,管蔡二叔作乱而不能再享爵禄;杀了管叔鲜、放逐蔡叔度,都由周公主持;大任所生十子,周朝赖以保宗卫国。称许蔡仲能够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圣王后嗣不会绝灭,舜禹就是这样;由于德行美盛,后裔也沾了光。历代享有祀典,到了周朝封舜禹的后裔为陈杞二国,被楚所灭。后来田氏又在齐国夺了权,舜是何等圣明啊!作《陈杞世家》第六。

  收集殷的遗民,康叔受封才有卫国,商人一再变乱,有《酒诰》、《梓材》予以警告,到了朔出世,卫国倾危不宁;南子讨厌蒯聩而酿成祸乱,父子之间丧失名分。周室日益微弱,战国七雄逞强,卫国因为小弱,角反而最后一个灭亡。称许那《康诰》的思想价值,作《卫世家》第七。

  箕子啊!箕子啊!正言没有被人采用,反而自身成了奴仆。武庚死后,周朝封了微子。襄公在泓受了伤,得到君子的称赞。景公谦逊的美德,感动荧惑退行。剔成暴虐,宋国由此灭亡。称许微子问太师之辞,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死后,叔虞受封于唐。君子讥刺晋侯取名不当,后来果然被曲沃武公所灭。骊姬受宠,酿成祸乱延了五代;重耳不得意而发愤振作,才能建立霸业。六卿专权,晋国从此衰亡。称许文公勤王而得到天子赏赐珪玉鬯酒,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创业,吴回接续;到了殷末,粥熊始入谱牒。周朝用了熊绎,接着是熊渠。庄王贤能,恢复已攻克的陈国;伐郑胜利时赦免郑伯,因华元说情而从宋国退兵。怀王客死于秦,子兰仇恨屈原;因为喜欢阿谀而听信谗言,楚国终于被秦国并吞。称许庄王的义气,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的儿子,封在南海,身上涂着花纹,头发全都剪掉,和鼋鼍在一起,世代守着封禺山,奉祀大禹。句践困守在那里,才重用文种、范蠡。称许句践本是蛮夷而能修德,灭了强大的吴国以尊崇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到了东方,是太史建议之功。等到侵周取禾,王朝的人颇有非议。权臣祭仲被宋国要挟而乱立国君,引起郑国长期内乱。子产有仁义之名,世代被称为贤者。三晋前来侵伐,郑就亡于韩国。称许厉公纳惠王于周,作《郑世家》第十二。

  有了骥和耳,才显出造父的本领。赵夙奉事晋献公,赵衰继承其业。协助晋文公尊奉王室,终于成了晋国辅佐。襄子受了困辱,才灭了智伯。主父亲身受围挨饿,取雀充饥,终于饿死。赵王迁荒淫,不用良将李牧。称许赵鞅讨平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受封于魏,卜人早就知道了。到了魏绛杀扬干的御者以申军法,戎翟前来求和。文侯尊崇学术,以子夏为师。惠王自恃,被齐秦攻伐。信陵君被魏王怀疑,诸侯便不协助魏国。终于亡了大梁,魏王假成了奴仆。称许魏武子协助晋文公成就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的阴德,是保护孤儿赵武,使他复兴赵氏。因他继绝立废,得到晋人的敬仰。昭侯显名于诸侯,因为任用了申不害。怀疑韩非而不信用,被秦国袭灭。称许韩厥辅佐晋国,匡正周室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完子逃避陈国之难,到了齐国,施善积德五代,得到齐人的歌颂。成子掌了大权,田和成了齐侯。王建思想动摇,被秦迁徙于共。称许威王、宣王能挽救乱世而独尊周室,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衰微了,诸侯更加放纵。仲尼痛感礼废乐崩,便努力研究经学,以建设王道,挽救乱世重返于治世,在他的著述中,为天下制定法则,使六艺的纲纪永垂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无道,而汤、武革命;周室无道,而《春秋》写作;秦朝暴虐,而陈涉起义,诸侯响应,犹如风起云涌,终于消灭了秦。天下的新生,首先是陈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汉王坐成皋台,薄姬才得幸。窦姬曲意到了代地,使诸窦显贵。栗姬仗势骄横,反使王氏得以立为皇后。陈后骄贵失宠,终于另立卫子夫为皇后。称许卫子夫女德如此,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用了诈谋,在陈擒回韩信;因为越楚地区百姓剽悍轻捷,高祖便封少弟刘交为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淮泗一带,成为汉朝的宗藩。刘戊因邪谋败露而自杀,刘礼又继为楚王。称许楚王刘交辅助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起兵,刘贾参与;被黥布袭击,丧失了封地。营陵侯刘泽以言语激动吕太后,得封为琅邪王;受了祝午诱惑而轻信齐王,往而不能返回,于是脱身西行入关,遇上拥立文帝的时机,又获封为燕王。天下未定的时候,刘贾、刘泽因为是宗室,作了汉朝的属藩辅佐。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已经平定,刘氏亲属寡少;刘肥先壮,被封为齐王,镇守东方。哀王擅自兴兵,发怒想杀诸吕,因外家驷钧暴虐,朝廷大臣不拥立哀王为帝。厉王和姊私通,因主父偃勘问而酿成王畏罪自杀之祸。称许刘肥为高祖的助手,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兵围汉王于荥阳,相峙三年;萧何这时镇抚山西,推算着不断地向前方输送兵员和粮饷,使百姓爱汉,而不乐意为楚卖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和韩信一起定魏地,击破赵军,攻克齐城,于是削弱了楚的势力。接续萧何为相国,一切都不变革,百姓得以安宁。称许曹参不夸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在营幕里用计,无形中制胜敌人,子房计谋军事,不知出了什么主意,没有勇敢杀敌的战功,办难事于容易处下手,做大事于细微处完成。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用了六个奇计,使得诸侯服从汉朝;铲除了诸吕,陈平是主谋,终于安定宗庙,保住社稷。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合纵,阴谋削弱京师,而周勃异常地深通权变;吴楚谋反,周亚夫驻守于昌邑,以控制齐赵,而放弃梁以牵制吴楚。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国叛逆,为京师屏障的,只有梁为捍卫;梁王恃宠夸功,几乎遭到大祸。称许他能抵抗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都封了王,亲属之间相处和洽,大小诸侯都是京师的屏藩,各得其所,超越本分的事情就减少了。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武帝的儿子封王,有关的文件洋洋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利,只有他追求正义;让出君位而自己饿死,得到天下人的称赞。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俭朴,夷吾奢侈;齐桓公因有管仲而称霸,齐景公因有晏子而国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清净,任其自然;韩非忖度人情物理,遵循客观规律。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以来王者掌握《司马法》,穰苴能加以发扬光大。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没有信、廉、仁、勇四项品格,不能传习兵法、讨论剑术,更不能符合军事的客观要求;如果俱备,对己可以修身,处世可以应变,君子以为这就是兵家的道德了。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楚平王的太子建遭到谗言,连累到伍奢被囚,伍奢的长子伍尚去救父亲,次子伍员逃奔吴国。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献,三千弟子受业,后来都做了师傅,崇尚仁道,激励节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从卫国到了秦国,实行他的法术,使秦孝公强大称霸,后世还奉行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诸侯都担忧贪狠的秦国连衡;而苏秦能保存诸侯,用合纵以抑制贪强的秦国。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已经合纵一致,而张仪能申明他的说法,又瓦解了诸侯的合纵。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国所以能向东方扩张称雄诸侯,是由于樗里、甘茂的策划。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控制河山,围攻大梁,使诸侯束手而臣服秦王的,是魏冉的功绩。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在南方攻下楚的鄢郢,在北方摧毁赵的长平军,包围赵都邯郸,是由武安君白起为统帅;击破楚国,灭了赵国,是王翦的计谋。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家、墨家的著作,通晓礼义的纲纪,制止梁惠王求利的思想,论列历史上兴衰的原委。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喜欢接待宾客贤士,士人来到了薛地,为齐国抵御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听信冯亭游说而争一时之利,赴楚请求救兵解除邯郸的围困,使赵王仍旧名列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能以富贵者的身份尊重贫贱者,贤能者屈于不肖者,只有信陵君能够做到。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冒着身命危险,让君主终于脱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方投奔楚国的,是由于黄歇的义气。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受魏齐的侮辱,而在强秦大显威风,让出相位给贤士,范蔡二人都是这样。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领先实行他的计谋,联合五国的军队,替弱小的燕国报了强大的齐国之仇,洗雪了燕先君的耻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强横的秦王面前得意,而委屈自己对廉颇十分尊重,二人为了国家而不计个人得失,都在各国享有很高威望。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湣王丧失临淄逃到了莒城,只有田单以即墨为据点击退燕将骑劫,终于保卫了齐国。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用诡辩解除邯郸被围之患,轻视爵禄,喜欢任意行为。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用文辞向国君讽谏,用比喻以表彰正义,《离骚》是这种主题思想。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为子楚结欢华阳夫人而得以立嗣继位,使列国各种人士争入秦国效力。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沫用匕首威胁齐桓公,使鲁国收回失地,齐国做到守信;豫让一心为智伯报仇而无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订出重大的计划,抓住时机促使秦国进一步发展,终于统一天下建立帝国,李斯是主谋。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替秦朝开拓疆域,在北方击败匈奴,沿着黄河、阳山修筑长城,巩固边防,建置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守赵地、保常山以广拓河内,削弱楚国的势力,在天下树立了汉王的威信。作《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收集西河、上党的军队,跟从汉王到了彭城;彭越在梁地扰乱楚军后方,使项羽陷于困境。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据淮南一带叛楚投汉,汉用他劝说大司马周殷前来投降,终于在垓下击破了项羽。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逼迫我方的京索,而韩信攻下魏、赵,平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占有二分,因而灭了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两军在巩洛对峙,而韩信为汉王镇守颍川,卢绾断绝项籍的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项王,齐军牵制项羽于城阳,汉王才得以乘机进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城野战,获功回报,樊哙、郦商出力了,不但随侍汉王,还替他解脱过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初定天下的时候,文治还没有办到,张苍做主计,统一度量,编定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通使结盟,联络诸侯,使诸侯都来亲附,做汉室的屏藩辅佐。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能详细知道秦楚间的事情,只有常常随从高祖平定诸侯的周緤。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迁徙豪族,定都关中,同匈奴订立和约;制定朝廷礼仪,订立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化刚强为柔和,终于做了汉臣;栾公不因受到权势威胁而怕死。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犯颜直谏,使君主行动合乎道义;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建树长远的大计。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遵循法度,不失大体,称说古时贤人,使主上越加英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为人诚朴宽厚、仁慈孝顺,出言迟钝,行动敏捷,一生谨慎,是忠厚长者之风。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守节耿直,义气足以称得上清廉,行为足以激励向贤,担任重要职务时不徇私舞弊。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行医,是医家大宗,技术精明,后世继承下来,没有改变,仓公的医术可以说是和扁鹊差不多。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贬低封爵,刘濞被封为吴王,遇上汉室初定天下的时机,得以镇抚江淮一带。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作乱的时候,窦氏宗族中只有窦婴贤能而好交游,士人投奔他,他带领大军守荥阳以抗拒山东诸侯。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可以应付近世的事变,宽厚可以争取人们的好感。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对敌人勇敢,待士兵仁爱,号令简易,军士衷心服从他。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从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原的祸患;要掌握它强和弱的情况,设备防御,或出兵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出兵边塞外,收复河南地,攻破祁连山,开通了西域,摧败了匈奴。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刘氏宗室竞相奢侈糜烂,只有公孙弘以节约衣食作为百官的首务。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平定中原以后,南越王赵佗能安抚杨越,保守南方的屏障,向汉朝称臣纳贡。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王叛乱的时候,东瓯人杀了刘濞,保守封禺山,为汉朝的臣民。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丹的旧部逃散在辽东,朝鲜王满收容了这些逃亡者,屯聚海东,安抚真藩,保守边塞,为汉朝的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奉使经略西南,通使夜郎,邛、笮的君长请求内服为臣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子虚赋》中的事,《大人赋》中的话,华丽浮夸,但它的宗旨是风谏,倾向于无为。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反叛,高祖封少子长为淮南王,镇守江淮以南,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遵循法令的官吏,不夸功逞能,百姓未曾称道,也没有过失。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衣冠端正立在朝廷,群臣没人敢虚言浮夸,汲长孺确实庄重;喜欢推荐人,被称为长者,郑庄享有清名。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死后,京师不重视学校教育,只有建元、元狩之间,文风兴盛。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百姓多不务农桑而投机取巧,作奸犯科,老好人没法去感化,只有一律严刑重罚才能整治他们。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朝已和大夏通使往来,而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向内望着,想瞻仰中国。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别人危难愿去救授,别人穷困乐意救济,有仁人的风格;不失信,不背弃诺言,有可取的侠义行为。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事奉君主能使其耳目喜悦,颜色温和,而得到宠幸,不仅是他们容色可爱,本领也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和别人家争权夺利,上下都没有拘牵而能与时推移,别人不会加害,是由于因循自然。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的日者,根据不同的风俗而施展技能。要总观他们的宗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王用龟不同,四夷卜法各异,但各家都用来判断吉凶。大略地探测其要点,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触犯国家政法,不妨害百姓大众,选择时机做买卖而赚点钱,聪明的人也以为有可取的地方。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我大汉承继五帝的遗绪,接续三代中断的事业。周道衰微之后,秦代抛弃古文,烧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玉版等处的图书都散失了。汉朝兴起之后,萧何整理律令,韩信著述兵法,张苍拟定规章制度,叔孙通制订礼仪,于是文质兼备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古籍不断地有所发现了。从曹参推荐专讲黄老之术的盖公之后,贾谊、晁错发扬申商之学,公孙弘因懂得儒术得以显贵,这一百年之间,天下已发现的遗文古事无不集中在太史府。太史公照常父子相继这个职位。慨叹道:“唉!我想到先人曾掌管这事,显名于唐虞时代,到了周朝又主管这个职事,所以说司马氏世代主持天官。一直轮到了我,敬慎地思念着!敬慎地思念着!”汇集天下散失的文献,王者的业绩所以兴盛,要考察自始至终的全部过程,要了解盛衰转变的内在联系,论评帝王的实践活动,略推三代,详录秦汉,从古代黄帝记起,一直记到现在,作十二篇本纪,具备系统性的纲目了。同一时期而不同世系,年代先后不大明白,作十篇表。礼乐的减增,律历的改变,兵家的权谋,山川的改造,鬼神的迷信,天人的关系,承敝而通变,作八篇书。二十八个星座环绕北极星,三十条辐同集中于一个毂,始终地运转,辅弼之臣忠信不渝,坚守臣道,以侍奉君主,犹如星辰、辐毂的关系一样,作三十篇世家。扶持正义,卓异不凡,抓住时机,建功立业,名载史册,作七十篇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编述大略,借以收集散佚,弥补阙漏,成一家之言,协调《六经》的不同传述,整齐百家不同的说法,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传京师,等待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撰述自黄帝以来,到太初讫止,一百三十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