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东山经

  1、东山经之首,曰樕蟊(矛改朱)①之山,北临干昧②。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之鱼,其状如犁牛③,其音如彘鸣④。

  

  ① 郭璞云:“速株二音。”

  ② 郭璞云:“亦山名也;音妹。”

  ③ 郭璞云:“牛似虎文者。”

  ④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止作其音如彘,无鸣字,是也。

  

  2、又南三百里,曰藟①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②。

  

  ① 郭璞云:“音诔。”

  ② 郭璞云:“科斗也,尔雅谓之活东。”

  3、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①,其名曰(上此下虫)②鼠,见则其邑大旱。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倏④,其喙如箴⑤,食之无疫疾。

  

  ① 郝懿行云:“毛,说文作尾。”

  ② 郭璞云:“音咨。”

  ③ 郭璞云:“音枳。”

  ④ 郝懿行云:“倏即鯈字。”

  ⑤ 郭璞云:“出东海;今江东水中亦有之。”

  

  4、又南三百里,曰勃□①之山,无草木,无水。

  

  ① 汪绂云:“□,古齐字。”

  5、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①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鱼②。

  

  ① 郭璞云:“音同减损之减。”郝懿行云:“减即减损之字,何须用音,知经文必不作减,未审何字之讹。”

  ② 郭璞云:“一名黄颊;音感。”

  6、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鱼。

  

  7、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①。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① 郭璞云:“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8、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①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① 珂案:泺音落。

  

  9、又南三百里,曰楠山①,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②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① 郝懿行云:“楠即豺别字。”

  ② 郭璞云:“未详;音序。”

  10、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鯈(鱼改虫)(虫庸)①,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① 郭璞云:“条容二音。”

  11、又南三百里,曰泰山①,其上多玉②,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③,其鸣自□。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④,其中多水玉。

  

  ① 郭璞云:“即东岳岱宗也。今在泰山奉高县西北,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也。”珂案: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北。

  ② 珂案: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此经玉作石。

  ③ 珂案:狪音通。

  ④ 郭璞云:“一作海。”

  

  12、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①,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②。

  

  ① 郭璞云:“一作涯。”

  ② 郝懿行云:“羸当为蠃,字之讹;茈蠃,紫色蠃也。”珂案:吴任臣、何焯、毕沅校同;汪绂本正作蠃。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蟊(矛改朱)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耳申)用鱼①。

  

  ① 郭璞云:“以血涂祭为(耳申)也。公羊传云:‘盖叩其鼻以(耳申)社。’音钓饵之饵。”珂案:经文及注文之(耳申),汪绂本、毕沅本均作衈,郝懿行亦校作衈,谓衈者衅也,将刲割牲以衅、先灭耳旁毛荐之;又谓郭引公羊传乃谷梁传之误。

  

  东次二经

  

  1、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①,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②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③,其名曰軨軨④,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① 郭璞云:“此山出琴瑟材,见周礼也。”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高诱注云:“空桑,地名,在鲁也。”又文选思玄赋旧注云:“少皞金天氏居穷桑,在鲁北。”均即此。

  ② 郭璞云:“音旻。”

  ③ 郭璞云:“或作吟。”

  ④ 郭璞云:“音灵。”

  2、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谷①而无水,多鸟兽。

  

  ① 珂案:谷当作榖,诸本皆误,唯吴任臣本作榖,是也。

  

  3、又西南四百里,曰峄①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②,其中多蜃珧③。

  

  ① 郭璞云:“音亦。”

  ② 郝懿行云:“尔雅疏引此经作激汝之水,玉篇同。”

  ③ 郭璞云:“蜃,蚌也;珧,玉珧,亦蚌属;肾遥两音。”郝懿行云:“尔雅云:‘蜃小者珧。’即小蚌也。”

  4、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5、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①,其状如胏②而有目③,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④。

  

  ① 郭璞云:“音鳖。”珂案:文选江赋注、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鱼上有之字;御览珠蟞作珠鳖,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朱鳖,郝懿行云,珠朱、蟞鳖并古字通用。

  ② 珂案:经文胏,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肺,作肺是也。

  ③ 郝懿行云:“此物图作四目;初学记八卷引南越志云:‘海中多珠鳖,状如胏(珂案:蕴石斋本初学记作肺),有四眼六足而吐珠。’正与图合,疑此经有目当作四目,字之讹也。”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

  ④ 郭璞云:“无时气病也。吕氏春秋曰:‘澧水之鱼,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鱼之美也。’”

  6、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芑①。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②,名曰犰狳③,其鸣自□,见则螽蝗为败④。

  

  ① 郝懿行云:“南山经呼勺之山下多荆杞,此经作芑,同声假借字也;下文并同。”

  ② 郭璞云:“言佯死也。”

  ③ 珂案:经文犰狳,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犬几)狳,音几余。

  ④ 珂案:说文十三云:“螽,蝗也;蝗,螽也。”螽蝗只是一物。经文螽蝗为败,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虫蝗为败,于义为长。“为败”者,郭璞注云“言伤败田苗”,是也。

  

  7、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8、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①,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②,其鸣自□,见则其国有恐。

  

  ① 郭璞云:“亦水玉类。”

  ② 郭璞云:“音儒。”

  9、又南三百里,曰卢其①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鵹鹕②,其状如鸳鸯而人足③,其鸣自□,见则其国多土功。

  

  ①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百二十五卷引此经卢其作宪期。”

  ② 郭璞云:“音黎。”

  ③ 郭璞云:“今鹈鹕足颇有似人脚形状也。”

  

  10、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①,无草木,多水。

  

  ① 珂案:海内北经有列姑射,有姑射国,即此姑射之山之国也;见海经新释卷七“列姑射”节注①。

  

  11、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

  

  12、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13、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14、又南五百里,曰缑氏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① 郭璞云:“一曰侠氏之山。”

  

  15、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①,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郭璞云:“音毙。”

  16、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①,名曰蠪侄②,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① 郝懿行云:“广韵说蠪蛭无九首二字,余并同。”

  ② 郭璞云:“龙蛭二音。”珂案:经文蠪侄、注文龙蛭,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蠪蛭、龙侄。

  

  17、又南五百里,曰(石垔)山①,南临(石垔)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②、四角、牛尾,其音如□狗,其名曰(上山下攸)(上山下攸)③,见则其国多狡客④。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洁钩,见则其国多疫。

  

  ① 王崇庆云:“(石垔)音真。”

  ② 郝懿行云:“藏经本目作首。”

  ③ 郭璞云:“音攸。”郝懿行云:“说文、玉篇无(上山下攸)字,疑(上山下攸)当为,古从艸之字或从屮,屮亦艸也,海内经有(上山下囷)狗,即菌狗,亦其例。”

  ④ 郭璞云:“狡,狡猾也。”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①。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

  

  ① 郭璞云:“麋鹿(属)角为觡;音格。”

  

  东次三经

  

  1、又东次三经之首①,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②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③胡,其鸣自□。

  

  ① 珂案:汪绂本东次三经上无又字,是也。

  ② 郭璞云:“音详。”

  ③ 郭璞云:“音婉。”

  2、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3、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①。

  

  ① 郭璞云:“即鮇鱼;音味。”

  4、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5、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6、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①,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②,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③。

  

  ① 珂案:毕沅本作孟于之山,云据藏经本。

  ② 郭璞云:“未详。”

  ③ 郭璞云:“鲔即□也,似鳣而长鼻,体无鳞甲,别名(鱼亘),一名(鱼黄)也。”

  7、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①,有山焉,曰跂②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③,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④。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⑤之鱼,其名自叫⑥。

  

  ① 珂案:疑经文本作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五百里,曰、行二字衍;有北次二经洹山、东次二经葛山之尾及北姑射之山相同句式可证。

  ② 郭璞云:“跂音企。”

  ③ 郭璞云:“今河东闻喜县有瀵水,源在地底,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即此类也。”


  ④ 郭璞云:“蠵,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瑁而薄。”珂案:蠵音携。

  ⑤ 郭璞云:“音蛤。”

  ⑥ 郝懿行云:“名,藏经本作鸣,是。”珂案: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均作鸣。

  

  8、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①,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

  

  ① 郝懿行云:“玉篇广韵并作踇偶山。”珂案:踇隅音亩宇。

  

  9、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①,东望榑木②,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① 郭璞云:“即少海也;淮南子曰:‘东方大渚曰少海。’”

  ② 珂案:即扶桑。见海经新释卷四“汤谷十日”节注②。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①。

  

  ① 珂案:言人身羊角之神见,则风雨水败害田禾也。

  

  东次四经

  

  1、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①,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②,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③,亦食人。

  

  ① 珂案:汪绂本东次四经上无又字,是也。

  ② 郝懿行云:“经文猲狙当为獦狚,玉篇广韵并作獦狚,云,狚,丁旦切,兽名,可证今本之讹。”珂案:王念孙校同。


  ③ 郭璞云:“音祈。”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云:‘鬿堆焉处?’王逸注云:‘鬿堆,奇兽也。’柳子天对云:‘鬿雀在北号,惟人是食。’则以鬿堆为即鬿雀字之误,王逸注盖失之。”

  2、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鱼羞)鱼①,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②。

  

  ① 郭璞云:“今虾□字,亦或作(鱼羞);音秋。”珂案:(鱼羞)即鳅,俗名泥鳅。

  ② 郝懿行云:“疣当为□。”珂案:即赘□。

  

  3、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①,可以服马②。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③,其臭如蘪芜,食之不(米费)④。

  

  ① 郭璞云:“音起。”郝懿行云:“李善注西京赋引此经作杞,云‘杞如杨,赤理’,是知杞假借作芑也。经内多此例。”

  ② 郭璞云:“以汁涂之,则马调良。”

  ③ 珂案:何罗鱼亦一首十身,见上文北山经谯明山。

  ④ 毕沅云:“广韵云:‘(米费)同屁,气下泄也,匹寐切。’”

  4、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①,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郭璞云:“如人呕吐声也。”

  5、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鱼羞)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穣①。

  

  ① 郝懿行云:“当康大穣,声转义近,盖岁将丰稔,兹兽先出以鸣瑞,故特记之。”

  6、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①,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① 郭璞云:“音滑。”

  7、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①,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① 郭璞云:“音庾。”

  8、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①。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②,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③。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鱼羞)鱼。

  

  ① 郭璞云:“女桢也,叶冬不凋。”

  ② 郭璞云:“音如翡翠之翡。”

  ③ 郭璞云:“言体含灾气也。”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①。

  

  ① 珂案:毕沅本里字作三,有注云“此下当脱里字”。又此经不言神状及祠物,疑文有阙脱。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