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宋元学案》目录


正文

武夷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修定) 武夷学案表 胡安国(子)寅(别为《衡麓学案》。) (上蔡、龟山、廌(子)宁(孙)大本(别见《五峰学案》。) 山讲友。)赵复(别见《鲁斋学案》。) (朱氏、靳氏门(茅堂续传。) 人。)(子)宏(别为《五峰学案》。) (二程私淑。)(从子)宪(别为《刘胡诸儒学案》。) (泰山再传。)江琦 曾几(子)逢 (子)逮(别见《震泽学案》。) (从孙)集(别见《廌山学案》。) 吕大器(别见《紫微学案》。) 陆游(别见《荆公新学略》。) 范如圭(子)念德(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薛徽言(子)季宣(别为《艮斋学案》。) 胡铨(子)泳 (子)澥 杨万里(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周必大(别见《范许诸儒学案》。) 胡襄 谭知礼 韩璜 李椿 方畴(别见《紫微学案》。) 刘芮(别见《元城学案》。) 黎明 (附师张昕。) 向沈 向浯(别见《五峰学案》。) 向涪 汪应辰(别为《玉山学案》。) 杨训 闾丘昕 彪虎臣(子)居正(别见《五峰学案》。) (父约。) (附张所。) 乐洪 徐时动 王枢 张默 曾渐 (并武夷再传。) 邹浩(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朱震(别为《汉上学案》。) 曾开(别见《廌山学案》。) 刘燮 向子韶(子)沈(见上《武夷门人》。) 唐巩 李植(别见《苏氏蜀学略》。) (并武夷讲友。) 叶廷珪黄祖舜 (武夷同讲。)叶颙 (附兄顗。) 陈俊卿(子)守 (子)定 (子)宓(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郑丙 武夷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从谢、杨、游三先生以求学统,而其言曰:「三先生义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遗书》者为多。」然则后儒因朱子之言,竟以文定列谢氏门下者,误矣,今沟而出之。南渡昌明洛学之功,文定几侔于龟山,盖晦翁、南轩、东莱皆其再传也。述《武夷学案》。(梓材案:梨洲定《武夷学案》,以武夷为上蔡门人,谢山则谓在师友之间,而洲后人又有驳之者。盖武夷固由上蔡以私淑程子,上蔡亦未以门弟子接之也。) ◆朱靳门人(孙、程再传。) 文定胡武夷先生安国 胡安国,字康侯,建之崇安人。绍圣四年进士第三人,除荆南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以所举遗逸王绘、邓璋为范纯仁之客,蔡京恶之,除名。大观四年复官。宣和初,提举江东路学事,寻致仕。末年,侍臣交荐,起除尚书员外郎,至起居郎。召对,除中书舍人。为耿南仲所忌,出知通州。高宗召为给事中,论故相朱胜非,遂落职奉祠,休于衡岳之下。着《春秋传》进览,除宝文阁直学士。绍兴八年四月十三日卒,年六十五,谥文定。先生自少时已有出麈之趣,登科后同年宴集,饮酒过量,是后终身不复醉。尝好弈,母吴氏责之曰:「得一第,德业竟止是弈邪﹖」后不复弈。为学官,京师同僚劝之买妾,事既集,慨然叹曰:「吾亲待养千里之外,曾以是为急乎!」遽寝其议。行部过衡岳,欲一登览,已戒行矣,俄而思曰「非职事所在也。」即止。罢官荆南,僚旧饯行于渚宫,呼乐戏以待,而交代杨龟山,具朝膳,鲑菜萧然,引觞徐酌,置《语》、《孟》案间,清坐讲论,不觉日晷之暮也。壬子赴阙,过上饶,有从臣家居者设宴,用音乐,先生蹙然曰:「二帝蒙麈,岂吾徒为乐之日﹖敢辞!」转徙流寓,遂至空乏,然「贫」之一字,口所不道,亦手所不书。尝戒子弟曰:「对人言贫者,其意将何求﹖」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先生曰:「世间惟讲学论政,则当切切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可决之于人,亦非人所能决也。某出处,自崇宁以来,皆内断于心。虽定夫、显道诸丈人行,皆不以此谋之也。」壮年尝观释氏书,后遂屏绝,尝答曾几书曰:「穷理尽性,乃圣门事业。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贯之,知之至也。来书以五典四端每事扩充,亦未免物物致察,非一以贯之之要,是欲不举足而登泰山也。四端固有,非外铄;五典天叙,不可违。充四端,惇五典,则性成而伦尽矣。释氏虽有了心之说,然其未了者,为其不先穷理,反以为障,而于用处不复究竟也。故其说流遁,莫可致诘,接事应物,颠倒差谬,不堪点检。圣门之学,则以致知为始,穷理为要。知至理得,不迷本心,如日方中,万象皆见,,则不疑所行而内外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不当矣。来书又谓:『充良知良能而至于尽,与宗门要妙,两不相妨,何必舍彼而取此。』夫良知良能,爱亲敬长之本心也。儒者则扩而充之,达于天下,释氏则以为前麈,为妄想,批根拔本而殄灭之,正相反也。而以为不相妨,何哉﹖」着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及《文集》若干卷。三子:寅、(梓材案:文定之于致堂,以弟子为子,事见《衡麓学案》本传。黄氏补本必以致堂为从子,赘。)宏、宁。从子宪。 宗羲案:先生为荆门教授,龟山代之,因此识龟山。因龟山方识游、谢,不及识伊川。自荆门入为国子博士,出来便为湖北提举,是时上蔡宰本路一邑,先生却从龟山求书见上蔡。上蔡既受书,先生入境,邑人皆讶知县不接监司,先生先修后进礼见之。先生之学,后来得于上蔡者为多,盖先生气魄甚大,不容易收拾。朱子云:「上蔡英发,故胡文定喜之。」想见与游、杨说话时闷也。 祖望谨案:朱子所作《上蔡祠记》有云「文定以弟子礼禀学」,洲先生遂列文定于上蔡门人之目,非也。文定尝曰:「吾于游、杨、谢三公,皆义兼师友。」又曰:「吾丈人行也。」然则何尝自称弟子﹖《龟山行状》尝言文定传其学,而文定不以为然,曰:「吾自从伊川书得之。」则于上蔡可知矣。洲谓先生得力于上蔡,不知但在师友之间也。 (梓材谨案:致堂《斐然集》为《先公行状》云:「元佑盛际,师儒多贤彦。公所从游者,伊川程先生之友朱长文,及颖川靳裁之、朱乐圃,得泰山《春秋》之传。」则先生为泰山再传弟子,可知其《春秋》之学之所自出矣。) 胡氏传家录(补。) 士当志于圣人,勿临深以为高。 流光可惜,无为小人之归。 学以立志为先,以忠信为本,以致知为穷理之门,以主敬为持养之道。 曾子之言曰:「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故切莫假借人。 学以能变化气质为功。 某初学《春秋》,用功十年,览诸家,欲求博取以会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又十年,时有省发,遂集众传,附以己说,犹未敢以为得也。又五年,去者或取,取者或去;己说之不可于心者,尚多有之。又五年,书成,旧说之得存者寡矣。及此二年,所习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圣人之旨益无穷,信非言论所能尽也。 凡出身事主,本吾至诚恳恻、忧国爱君、济民利物之心,立乎人之本朝,不可有分亳私意。议论施为,辞受取舍,进退去就,掳吾所见义理行之,勿欺也,故可犯。未有至诚而不动者矣。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陈仲举于曹节,庾元规于苏峻,皆怀愤疾之心,所以误也。诸葛武候心如明镜,不以私情有好恶,故李平、廖立、马谡,或废或死而不怨。武候此心,可为万世法。 (梓材谨案:谢山所节文定《传家录》九条,今移一条为刘君曼《附录》,又一条移入《高平学案》。又谢山所录文定语三条,并入《附录》。) 时政论 宗羲案:绍兴元年,先生以舍人兼侍讲召,先以《时政论》献。论入,复除给事中。其论之目曰《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核实》、《尚志》、《正心》、《养气》、《宏度》、《宽隐》。先生自谓:「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不能易此论也。」间采数则。 拨乱兴衰,必有前定不移之计,而后功可就。陛下履极六年,以建都则未必有守不移之居,以讨贼则未必有操不变之术,以立政则未必有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则未必有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图,后悔何及!(《定计论》。) 设险以得人为本,保险以智计为先。人胜险为上,险胜人为下;人与险均,纔得中策。方今所患,在于徒险而人谋未善。今欲固上流,必保汉、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此守江常势,虽有小变,而大概不可易者也。(《设险论》。) 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诚意。故人主不可不学也。盖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必本于方寸。不学以致知,则方寸乱矣,何以成帝王之业乎﹖(《正心论》。) 用兵之胜负,系军旅之强弱;军旅之强弱,系将帅之勇怯;将帅之勇怯,系人主所养之气曲直如何耳!盖人主,将将者也,以直养气,自反而缩,则孟子所谓「约」而狐偃所谓「壮」也,壮则强;以曲丧气,自反而不缩,则孟子所谓「馁」而狐偃所谓「老」也,老则弱。凡曲直者,兵家制胜之先几也。陛下勇于为善,益新厥德,使无有曲直可议,则守为刚气,可塞乎两间,震为怒气,可以安天下矣!(《养气论》。) 百家谨案:先生诸论,自谓虽诸葛复生,为今日计,必不可易也。细观之,亦尚多泛论,不十分切要。当日事势,只要高宗复仇之心切,则此气自然塞两间,自反有何患不直乎! 附录 少长,入太学,昼夜刻励。同舍有颍昌靳裁之,尝闻程氏之学,与先生论经史大羲,以是学益强,识日明。 登第时,考官定为第一。宰执以策中无诋元佑语,欲降其等,哲宗亲擢第三。 钦宗一日问中丞许翰识安国否,对曰:「臣虽未识其面,然久闻其名。自蔡京得政以来,天下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不为所污者,惟胡某一人而已。」 何桌建议:「天下之势,治平则宜内重,遭变则宜外重。乞分置四道,帅臣以都总管为名,各付一面,为卫王室、御狂寇之计。」先生奏曰:「内外之势,适平则安,偏重则危。今州郡太轻,理宜通变。然一旦遽以数百州之地,二十三路之广,分为四道,则权复太重。假令万一抗衡跋扈,号召不至,又何以待之乎﹖欲乞掳见今所置帅司,选择重臣,付以都总管之权,专治军旅,每岁一按察其部内。或有警急,京师戒严,即各帅所属守将应援。如此,则既有拥卫京师之势,又无尾大不掉之虞,一举两得矣。」其后以赵野为北道,先生言魏都地重,野必误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为群盗所杀,西道王襄拥众不复北顾,卒如先生言。 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黄潜善讽康执权论其托疾,罢之。三年,张忠献浚荐先生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补。) 高宗谓曰:「闻卿奥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之点句正音。先生奏曰:「《春秋》乃仲尼亲笔,实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也。陛下必欲削平僭叛,克复宝图,使乱臣贼子惧而不作,莫若储心仲尼之经,则南面之术尽在是矣。」除兼侍讲,专以《春秋》进讲。 会除故相朱胜非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先生奏:「胜非昔与黄潜善、汪伯彦同在政府,缄默附会,循致渡江;尊用张邦昌,结好金国,沦灭三纲,天下愤郁。及正位冢司,苗、刘肆逆,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强敌凭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国安危,深恐胜非上误大计。」胜非改除侍读,先生持录黄不下,左相吕颐浩特命检正黄龟年书行。先生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况胜非系臣论列之人,今朝廷乃称苗、刘之变,能调护圣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废君为行权,先儒力排其说。盖权宜废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谨于此。臣以讲《春秋》入侍,而与胜非为列。有违经训。」遂卧家不出。时吕颐浩再相,欲倾右相秦桧谋于席,益目先生为党魁,引胜非为助,乃降旨曰:「安国屦召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其自为谋则善矣,百官象之,如国计何!」落职奉祠。 先生至丰城,寓居半载,乃渡南江而休于衡岳,买地结卢,为终焉计,颓然当世之念矣。 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辞,诏从其请,与祠。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内祠兼侍读。未行,陈公辅疏诋假托程颐之学者。先生奏曰:「本朝自嘉佑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会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载在祀典,仍诏馆阁,裒其遗书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奏入,公辅与中丞周秘、侍御石公揆交章劾先生学术颇僻,除知永州,辞,复予祠。进宝文阁直学士,卒。 初,王介甫以字学训经义,自谓千圣一致之妙,而于《春秋》不可偏旁点画通也,则诋以为断烂朝报,直废弃之,不列学官。下逮崇宁,防禁益甚。先生谓《六籍》惟此书出于先圣之手,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者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中原之祸殆由此乎。于是潜心刻意,自壮年即服应于此,至年六十一而书始就,慨然叹曰:「此传心要典也!」盖于克己修德之方,尊君父、讨乱贼、攘外寇、存天理、正人心之术,未尝不屡书而致详焉! 先生不及二程之门,杨、游、谢三君子皆以斯文之任期先生。谢公尝谓朱子发曰:「康候正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也。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将降大任焉耳!」 上蔡曰:「闻公进道甚笃,德业日美,所到岂可涯涘,真足畏也!更以其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尤佳。」 曾吉甫问文定甚处是精妙处,甚处是平常处。曰:「此语说得不是。无非妙处。」徐宪曰:「亦无非寻常处。」(补。) 吉甫尝问:「今有人居山泽之中,无君臣,无父子,无夫妇,所谓道者果安在﹖」曰:「此人冬裘夏葛,饥食渴饮,昼作入息,能不为此否﹖」曰:「有之。」曰:「只此是道。」(补。) 又尝问曰:「某已永感欲尽孝,如何行﹖」曰:「何曾一日离得!」(补。) 先生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实历仕之日不及六载。虽数以罪去,而爱君之心,远而愈笃。每被召,即置家事不问,或通夕不寐,思所以告君者。然宦情如寄,泊如也。 《拙斋纪问》曰:胡文定尝言:「读《系辞》须是都将作《易》看,不可泛说。且如『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才说性本寂然,感之斯通,便泛滥,须于《易》中求之。四十九筮蓍,当其未揲时,固寂然矣,『问焉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岂非感通乎﹖『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读《易》时其心自然肃敬,非有以使之也。其余皆然。互体亦岂可不信,如《归妹》互体为《泰》,而《泰》五爻有『帝乙归妹』之语,《归妹》之义有『天地不交』之语,此类可见。」 问文定与秦桧厚善之故,朱子曰:「秦尝为密教。翟公巽知密州,荐试宏词。游定夫过密,与之同饭于翟,奇之。后康候问才于定夫,首以秦为对,云其人类荀文若,又云无事不会。京城破,金欲立张邦昌,执政而下无敢有异议,惟秦抗论以为不可,康候益义之,力言于张德远诸公之前。后秦自北归,与闻国政,康候属望尤切,尝有书疏往还,讲论国政。康候有词掖讲筵之召,秦荐之也。然其雅意坚不欲就,是时已窥见其隐微一二,有难处,故以老病辞。至后来秦做出大疏脱,则康候已谢世矣。」 百家谨案:靖康金议立邦昌,马时中伸抗言于稠人曰:「吾曹职为争臣,岂可缄默坐视,当共入议状,乞存赵氏。」秦桧不答,时中即自属稿,就呼台吏连名书之。桧既为台长,则当列于首。以呈桧,桧犹豫。时中帅同僚合辞力请,桧不得已,书名。是桧迫于马时中,以台长列名,何尝抗论。乃知当时无论贤愚,尽为桧欺矣。幸文定宦情如寄,天下后世亮之。因叹知人之难也! 吕东莱《与朱侍讲书》曰:「胡文定《春秋传》,多拈出《礼》『天下为公』意思。蜡宾之叹,自昔前辈共疑之,以为非孔子语,盖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以尧、舜、禹、汤为小康,真是老、墨子之论。胡氏乃屡言《春秋》有意于『天下为公』之世,此乃纲领本原,不容有差。」 ◆武夷讲友 忠公邹道乡先生浩(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文定朱汉上先生震(别为《汉上学案》。) 侍郎曾先生开(别见《廌山学案》。) 刘先生燮 刘燮,字君曼,河清人。与胡文定游。(参《斐然集》。) 附录 《胡氏传家录》曰:四海神交,惟河清刘曼字君奕,其人有相业。(补。) (梓材谨案:先生名字,二书不同,未知孰是。) 忠毅向先生子韶 向子韶,字和卿,开封人。故相文简公曾孙,钦圣宪肃皇太后之再从侄也。清约如寒士,强学自励,永嘉刘安节与胡文定皆深交。元符三年擢进士第,累官至知淮宁府。视事六月,寇兵至陈,先生率诸弟城守,励战士,开喻百姓。既而城陷,骂贼而死。子十人,或死或虏,惟沈与鸿得免。诏赠通议大夫,谥忠毅。(参《杨龟山集》。) 唐先生巩 唐巩,字处厚,荆南人。与胡文定情义最笃。(参《斐然集》。) 忠襄李先生植(别见《苏氏蜀学略》。) ◆武夷同调 叶廷珪,字嗣忠,口口人。知德兴县,张邦昌伪诏至,不拜。高宗中兴,历官太常寺丞,补中秘府。轮对,议与秦桧不合,出知泉州、漳州。先生笃学淳雅,名重当时,叶颙、陈俊卿、黄祖舜、郑丙皆出其门。有《诲录》三十卷。(参《姓谱》。) ◆武夷家学(孙、程三传。) 文忠胡致堂先生寅(别为《衡麓学案》。) 参议胡茅堂先生宁 胡宁,字和仲,文定次子。以荫补官。试馆职,除敕令所删定官。迁祠部郎官,出为夔路安抚司参议官。除知沣州,不赴。学者称为茅堂先生。文定作《春秋传》,修纂检讨尽出先生手。又自着《春秋通旨》,总贯条例、证掳史传之文二百余章,辅传而行。吴渊颖曰:「胡氏传文,大概本诸程氏。程氏门人李参所集程说,颇相出入,而胡氏多取之。盖欲观正传,又必先求之《通旨》,故曰『史文如画笔,经文如化工』。若一以例观,则化工与画笔何异。惟其随学变化,则史外传心之要典,圣人时中之大权也。世之读《春秋》者自能知之,不可昔者向、歆之学而异论也。」由吴氏之言观,则茅堂《通旨》之书多与文定相参考,可以互证者矣。是书在元初赵仁甫最传之,(云濠案:仁甫一作仁辅,即江汉先生。)故《胡氏春秋》遂颁学宫。惜乎今之不可复见也!(修。) 谢山《书宋史胡文定传后》曰:致堂、籍溪、五峰,茅堂四先生并以大儒树节南宋之初,盖当时伊洛世适,莫有过于文定一门者。四先生殁后,广仲尚能禅其家学,而伯逢、季随兄弟游于朱、张之门,称高弟,(梓材案:季随为朱、张高弟,伯逢特与朱、张有辩论,当非受业弟子。)可谓盛矣。茅堂还朝,秦相问曰:「令兄有何言﹖」对曰:「家兄致意丞相:善类久废,民力久困。」秦相已愠,因谓茅堂曰:「先生《春秋》议论好,只是行不得。」茅堂曰:「惟其可行,方是议论。」又问:「柳下惠降志辱身,如何﹖」对曰:「总不若夷、齐之不降不辱也。」遂以书劝避相位,以顺消息盈虚之理,秦相愈怒。一日,忽招茅堂饭,意极拳拳,归而台章已下。《宋史》秖载其蔡京之对,且谓因致堂与秦相绝,遂并罢,不知茅堂自不为秦屈,不一而足,非以致堂之牵连也。 (梓材谨案:五峰序吕氏《中庸解》云:「靖康元年,河南门人候师圣自三川避乱来荆州,某兄弟得从之游。」考靖康初年致堂为校书郎,禀学于龟山,则五峰所谓兄弟,特兼茅堂而言矣。然《闽书》径称致堂从候师圣游,则于《刘李诸儒学案》仍列致堂于候氏之门,而益以茅堂可也。) 承务胡五峰先生宏(别为《五峰学案》。) 简肃胡籍溪先生宪(别为《刘胡诸儒学案》。) ◆武夷门人 教授江先生琦 江琦,字全叔,建阳人也。宣和三年进士,主高安簿。尝摄令新昌,民负税有至十年者,闻先生至,不待遣吏而华输。移永丰丞,历任邵武军、永州教授,不求荐达。张魏公抚福建,辟为幕官,不就。主管台州崇道观以卒。先生游于游、杨之门,卒业胡氏,深于《春秋》。尝以所学正于龟山,龟山抚书而叹曰:「百年绝学,留心者希。吾老矣,之子勉旃!」着《春秋经解》三十卷,《辨疑》一卷,《语》、《孟说》各五卷。其在永丰,丁丧事,寮友赙之甚厚,先生曰:「大事当自尽矣,敢为诸公费。」致堂推以为畏友,尝问之曰:「学道者无所得,鲜不归于佛。兄既有得,而或者以为亦趋空寂,信乎﹖」先生笑曰:「是谓我为陈相也。安有此!」(补。) 文清曾茶山先生几 曾几,字吉甫,河南人。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迁校书郎,为应天少尹。高宗即位,历提举湖北、广西运判,江西提刑,广西转运。为秦桧所恶,奉祠。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召对,授秘书少监。先生承平时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权礼部郎。孝宗立,以通奉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着有《经说》二十卷、(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曾吉甫《周易释象》五卷。」)《文集》三十卷。子逢,亦以学称。(修。) 宗羲案:朱子言:「曾吉甫答文定书天理人欲之说,只是笼罩,其实初不曾见得,文定便许可之,他便即如此住了。」盖亦入于禅者也。 曾茶山语(补。) 崇德必先事后得,如释氏却是先得后事。 道只在日用处,须玩「师冕见」一章。 《子张》一篇,惟记诸弟子之言,盖有深旨,欲明群弟子学之所至。 在己为忠,推己及物为恕。合彼己以为一,便是一以贯之。通天下是一个心。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茶山语四条,今移入《元城学案》者一条。) 附录 先生早从舅氏孔文仲、武仲讲学,又从刘元城、胡文定游,其学益粹。 林拙斋《纪问》曰:尝问尹和靖日用下工夫处,和靖曰:「须求喜怒哀乐未发以前底心。」少蓬曰:「如今才举,便是发了,如何求得未发之心﹖」和靖曰:「只如吉甫未发意来相见时,岂有许多事,才举意来,路中乘轿,来相见吃茶吃汤,如此类求之。」 (梓材谨案:少蓬盖紫微之别称。此条前设问辞即茶山,故下有「只如吉甫」云云。据此,则茶山尝及和靖之门矣。) 知州范先生如圭 范如圭,字伯达,建阳人。从舅氏胡文定受《春秋》学。以乙科授武安节度推官。召试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忤秦桧,谒告奉祠,读书不与外事者十余年。起判邵州、荆南。召对,提举江西,复奉祠归。起知泉州,寻罢。绍兴三十年,卒,年五十九。 舍人薛先生徽言 薛徽言,字德老,永嘉人也。从胡文定公学。高宗即位,以布衣上书言六事,曰国势,曰边防,曰刑赏,曰巡幸,曰财用,曰官吏。成建炎二年进士。赵丰公为中丞,先生以书谒之,大见称赏。丰公连章劾吕颐浩,高宗是之,对曰:「是皆温士薛徽言为臣发之。」次日缴上其书。丰公进枢府,先生亦蒙召对,首以强志勤政、君子小人为言。授枢密院计议官,请建立方镇以固篱落,从之。东宫虚位,首陈大计,请择贤宗室立为皇子。时高宗春秋方富,莫敢言者,言之自先生始。于是娄寅亮继请,高宗擢寅亮为御史,已许其请矣。未几,又中止。先生因星变再上书论之,言:「陛下已有旨,召宗室三人入侍。此命一出,万口称庆。乃其二人,一见而止,一人未闻促召。切料小人必有荧惑陛下已成之志,识者为之寒心。」于是立嗣之议始定。又言:「佞幸未去,国论未定。忧其所不足忧而忘其所当深忧,此乃大可忧者。」颐浩再当国,欲中伤之,不得,乃以权监察御史宣谕湖南。奏言本路不便于民者十事,且请令大将岳飞绥定湖南,荐宪司吕祉等五人及隐士黎明,劾去贪墨吏谢微等。时折彦质以枢臣帅潭,代李纲,先生言李有成效,不应遽易。颐浩乃言小臣不当荐举将相,且以其奉使时擅易守臣,于是诸使皆有殊迁,而先生权发遣兴国军。张魏公督军湖南,召还幕府。以比部郎召,历兵部、吏部二司、左司检正中书门下诸房文字。先是,徽宗讣至,上疏力言以日易月之非。大将岳飞以忤督府,弃军归庐山,手书劝令军。刑侍奏:有父夜盗子财,子不知而杀之者,当以夜入人家、登时杀死之律。先生谓:「父子法不别籍,非人家也;子富而父贫,是不孝也;人子弒父,而有勿论者乎﹖」从之。迁起居舍人。赵丰公之三入也,先生以为事功难就,当如姚崇以十事要明皇,俟许可始观政,丰公不能用。秦桧知平江,过阙,望丰公留之而不得,先生谓丰公曰:「桧从此怨矣!」丰公疑曰:「桧居永嘉,故君助之邪﹖」由是稍疏之,而不知先生之忠于己也。和议起,丰公以下皆去国,而先生独留。盖桧亦以前事谓先生厚己,稍亲之,而先生不为所用。初,丰公之去,惟二郎官与先生送之,丰公语先生,欲以桧罔上一事入告,先生止之。丰公既颇疑先生,喟然叹曰:「鼎去,君安得独留!」先生戏应之曰:「未可量也。」桧闻之,益以先生为助己。先生乃上言帝王之孝在复雠,因援汉高帝桮羹之说。且言万里梓宫,真伪莫辨。已而直前与桧廷辩曰:「偷安固位,于相公私计则良便,然忍君父之辱,忘宗庙之耻,于心安乎﹖」是日极争移晷,感寒疾,不数日卒,遗疏犹诋秦计甚力。故事,左右史卒官,与其子二人恩泽。至是,上诏特赐帛百匹,恩泽如例,而秦桧格之。先生之大功在议国本,其大节在争和议。《宋史》作传,寥寥不满十行,亦异甚矣!次子季宣,别为《学案》。(补。) 忠简胡澹庵先生铨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先生策万余言,高宗见而异之,将冠之多士,忌者移置第五。授抚州军事判官,未上,转承直郎。丁父忧,从乡先生萧子荆学《春秋》。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除枢密院编修官。秦桧主和,先生抗疏言王伦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并言孙近传会桧议。桧以先生狂悖鼓众,编管昭州。桧死,量移衡州。擢起居郎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因讲《礼记》,曰:「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愿陛下无以名器轻假人。」又言:「陛下自即位以来,号召逐客,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惟臣在尔。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又言:「廷臣以箝默为贤,容悦为忠,驯至兴元之幸,所谓『一言丧邦』。」上曰:「非卿,不闻此言。」金人求成,先生请锐意恢复,绝口勿言和字,一弱于和,不能自振。除宗正少卿,乞补外,不许。兼国子祭酒,寻除权兵部侍郎。上以灾异,诏廷臣言阙政急务。先生以赈灾为急务,议和为阙政,谓和议成有十可吊,不成有十可贺。符离之败,朝论急于和戎。魏文节杞使于金,金人留之,分兵攻淮,乃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时惟高邮守陈敏拒敌,射阳大将李宝拥兵不救,先生劾之,宝惧,始出师犄角。大雪,河冰皆合,先生持铁锤锤冰,士皆用命,金人遂退。干道初,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乞致仕,除宝文阁待制,留经筵。求去,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陛辞,犹以归陵寝、复故疆为言。上问今何归,先生曰:「归庐陵。臣向在岭海,尝训传诸经,欲成此书。」特赐通天犀带以宠之。先生归。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诏藏秘书省。淳熙七年,卒,谥忠简。有《澹庵集》一百卷行于世。(参史传。) (梓材谨案:先生初事萧三顾,为《春秋》学,复学于胡文定。南迁后作《春秋集善》十一卷,张魏公为之后序。其谪新州时,作《易传拾遗》十卷,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于《易传》之外,李泰发为之序。见《直斋书录解题》。谢山《学案札记》,胡忠简《易传》十卷。又案谢山底本标题有《澹庵学案》之目,知其于《澹庵集》与其学派必多釆录,惜经并入武夷,而其稿不全。) 直阁胡先生襄 胡襄,字季,永嘉人也。绍兴进士,累官江西提刑。隆兴初,面对,备言:「靖、宣之事,岂惟庙谟外失,亦由人心内离,愿陛下览观覆辙,备而后动。」孝宗是之。除太常少卿,兼枢密院都承旨,历江东、福建提刑,直秘阁,卒。先生早学于武夷,而当秦桧时亦以为赵鼎、胡寅之学,被锢十有余年。(补。) (云濠谨案:《两浙名贤录》,先生早学于胡氏,固已一出于正。晚复交朱子,由是体用浃洽,本末纯粹。朱子尝语人曰:「永嘉前一辈人物,究竟终别。」盖指刘、许以后及先生也。) 谭先生知礼 谭知礼,字子立,长沙人。延康殿学士世绩之族子。生长市廛间,碌碌习举子业。胡文定公至衡山,先生往从之,居其精舍之旁,尽扫前日气习,抱《春秋》研其旨,余力治《资治通鉴》。文定卒,弟子多散去,先生亦归省其家,遽还衡山,居萧寺,与五峰兄弟不舍昼夜读书,以坏器盛粗饭菜羹,若将终身。谓五峰曰:「吾不得圣人之道,终身不归。」会其亲卒,先生奔丧,未及除服,亦卒,君子惜之。(补。) 谏院韩先生璜 韩璜,字叔夏,故颍川人忠宪公之后也,南渡后居衡山。累官广西提刑、知谏院。胡文定公来衡山,先生因从之讲学,而与致堂侍郎尤相善。致堂称其官广东,壁立无所污染,又尝荐之执政。及在言路,以忤秦桧出,筑室衡湘,致堂与向秘阁宣卿时相过从,称三友。北宋公相家之盛,莫如吕氏、韩氏,其子孙皆能以学统光大之。吕氏则荥阳学于伊川,紫微学于龟山、广平诸公之门,仁武、德元学于和靖,(梓材案:仁武,弸中字;德元,稽中字。)而韩氏则德全学于元城,先生学于武夷,咎学于和靖,东莱又咎之,佳话也。(补。) 侍郎李先生椿 李椿,字寿翁,永年人。累官潭州安抚使、敷文阁直学士、吏部侍郎。其尉衡山时,受业文定。尤深于《易》,作《周易观画》二卷。朱子尝铭其墓,谓其「逆知得失,不假蓍龟,不阿主好,不诡时誉,生平大节,不惟进退险夷一无可憾,而超然于死生之际」。魏鹤山曰:「侍郎拳拳于诸葛之出处,举一隅以明《易》之用,有非占毕陋儒所能识者。」余详《宋史》本传。先生深于《易》,顾其误信麻衣道者心法,则好奇之失也。(补。) 通守方困斋先生畴(别见《紫微学案》。) 提刑刘顺宁先生芮(别见《元城学案》。) 黎先生明(附师张昕。) 黎明,字才翁,长沙人也。以孝友信义著称。师事胡文定公。建炎之乱,文定避地荆门,先生为卜室庐,具器币,往迎之。胡氏之居南岳,实昉于此。先生少尝从学张御史昕,昕托其母,至是陷于贼,先生间关入贼所,取而归之。尝过郢州,李允文以京西提刑至郢,先生曰:「郢多招安之寇,而允文凶恶,其来必与为乱,不可久居。」即去之。后一月而难作。薛舍人徽言使湖南,高宗令访山林不仕贤者,以先生荐,命未下而卒。先生之古道,盖亦候无可之流,而湖湘学派之盛,则先生最有功焉。去今六百余年,莫能举其姓氏者。予从《薛常州集》、《魏秦公集》得其略,亦稍足以传矣。(补。) 通直向先生沈 向沈,字深之,知淮宁府谥忠毅子韶子也。故开封人,南渡后家衡山。忠毅死难,其家几无类,先生以逆妇于胡文定公家得免。先生痛心家国,日从文定讲明春秋复雠之说,而时方主和议,无路自申,积忧熏心,早衰多病,遂于禄仕泊如。事其叔父秘阁子忞如父。其监南岳庙也,湖南安抚刘昉尝以时宰意劾子忞,先生义不为昉属,遂引去。所生母李氏自淮宁相隔,历岁久远,迎养礼绝,追制服。言者以忠毅淮宁之节,当用其后人,尚书下符促召,先生叹曰:「时方多难,无辱其先人足矣。余非所愿也。」竟不往。前后凡五监南岳庙,以右通直郎致仕。初,朝议官忠毅后六人,先生以其一奏季弟鸿,其余悉以叔父子忞之命畀诸族人,其后叔父亦以郊恩先畀先生之子,而后其孙,世以为义门云。(补。) 通判向先生浯(别见《五峰学案》。) 大夫向先生涪 向涪,芗林之少子也。从文定。(补。) (梓材谨案:楼攻媿跋《芗林家规》云:「芗林遗训,凛然如生,而三子俱贤。兴国及邵倅既遵行维持于前,贰车高寿,独殿诸公,保家之庐尤为深长,既闻于郡,又刻之石。」贰车当是先生。又案:朱子《向芗林文集后序》云:「始公之薨,而五峰先生胡公实状其行。后十余年,而端明学士汪公始铭诸幽。又后二十余年,而公之季子大夫公乃以公之《文集》三十卷者属某,使为之序。」又云:「大夫少以公命受学南阳胡文定公之门,今年七有六,谢事而老于家亦已十八年矣。」是可见先生之大概,时盖淳熙十二年云。 文定汪玉山先生应辰(别为《玉山学案》。) 太学杨先生训 杨训,字子中,湘潭人也。受学文定。尝问孝,文定曰:「谨言而慎行。一言之尤,一行之悔,是为不孝。」先生退而思曰:「吾从事于《新经》之教,以太学进士争能否于笔舌间者已二十年,岂有内省之功从事于言行者乎!」乃更诵《语》、《孟》、经史,稼穑致养,不汲汲于利禄。其在文定碧泉讲舍,求愈久而愈恭,称高弟。(补。) 清简闾丘先生昕 闾丘昕,字逢辰,丽水人也。累官吏部侍郎,谥清简。受业胡文定公门,故与明仲共着《二五君臣论》一卷,六十四卦各为之说。其大旨谓:以阳居阴而为九二,则臣有时而失之强;以阴居阳而为六五,则君有时而失之弱。盖作于绍兴时,意有所属也。张宣公为之序。(补。) 祖望谨案:此特侍郎因时讽谏之说耳。九二非必尽枋臣,六五非必尽孱主。绍兴之枋臣,宁复有阳德﹖盖穷阴剥庐之小人也! 彪先生虎臣(父约。附张所。) 彪虎臣,字汉明,湘潭人。父约,孝友浑厚,闻有言人过失者,则掩耳去之。先生以经术教授,学者争迎致。天性和易,而教尚方严,以不欺为本,以孝弟为先,以文艺为后。故从之者不徒务进取,有所畏而不为。青人张所早游京、洛,闻二三先生绪论,所至志访求人物,宣和中典教长沙,遣其就学,远近士子益依归焉,号为乡先生。卒,年七十五。子居正。胡文定之南渡熊、湘也,先生一见,有得于心,及其子长,遂命受业胡门云。(参《胡五峰集》。) (梓材谨案:《一统志》谓先生尝从胡文定父子游,似未分晰。) 乐曲肱先生洪 乐洪,字德秀,衡山人也。从文定游。自号曲肱先生。所著有《周易卦气图》一卷,郭白云为之序。(补。) 教官徐先生时动 徐时动,字舜粼,丰城人也。胡文定高弟。绍兴进士,为虔州教官。改吉州,未及岁,移疾,遂不复仕。《着孟子说》十四卷、(云濠案:一本作四十。)《西江录》三卷、《师门答问》一卷。(补。) 祖望谨案:《胡文定公传家录》,曾吉甫、杨子中与先生共辑之。 (云濠谨案:《胡氏传家录》,曾、徐、杨三子所记文定答问语也。又文定次子和仲所录《庭训》亦详。) 通判王东谷先生枢 王枢,字致荣,丰城人也。学通群经,尤精《春秋》。少游胡文定公门。绍兴进士,参吉州军事。郡给军衣有滥恶者,众哗于庭,莫能制,先生正色折之,乃定。知瑞金县,改判岳州,所至每诣学宫,执经讲论。又改鼎州,茶寇络绎,道路不通,或欲焚山绝茶,或欲官自收鬻,先生定议,特为长短引之法,以便负贩,湖民赖之。卒官通判常德府。有《东谷集》。(补。) ◆向氏家学 通直向先生沈(见上《武夷门人》。) ◆叶氏门人 庄定黄先生祖舜 黄祖舜,字继道,福清人。宣和三年进士,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察授,曷若要成郡守。出判泉州,将行,疏乞于科举外访求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学,以表率诸士。其尤异者,以名闻。留为仓部郎中,权刑部侍郎兼侍读。进《论语讲义》,词义明粹,下国子监梓行。寻知枢密院。金人侵淮,大将刘锜病不能军,诸将王权、刘汜退败,高宗欲诛之。先生曰:「败军罪实难赦,然刘锜有大功于国,若闻而愤死,得无快敌心乎﹖」帝嘉纳之。卒,谥庄定。所著《论语讲义》,朱子多引用之。其它《易》、《诗》、《礼说》及《历代史义》凡数万言。(参《道南源委》。) 祖望谨案:黄继道,《宋史》有传。其所著《论语说》,沈大廉尝引之,胡五峰先生又合二家审正之。此外有《易说》、《诗国风小雅说》、《礼记说》、《列代史议》、《黄庄定集》十五卷。 (梓材谨案:先生《论语说》,其为沈氏所引者三条,已见《周许诸儒学案》。) 论语说 乡人林德肤尝云:时人称季文子三思,夫子以为不然,曰如能再可矣,何望其三乎。如三家之强,文子殆未之思也。 祖望谨案:此条胡五峰取之。 先儒谓牛指仲弓之父,非也。斥父称子,岂圣人之意。言才德之不系于世类耳! 祖望谨案:此条胡五峰取之。 「君子义以为质」四语,似属立政言。若学者,则「敬以直内」乃其本。 胡五峰曰:圣人之言无所不通,但四事诚非敬以直内不可,不必专指立政也。 「君子不施其亲」,不私于亲也。 正简叶先生颙(附兄顗。) 叶颙,字子昂,仙游人。政、宣间与兄顗徒步入京师,并隶太学博士弟子员。金人入寇,顗力战死之。先生绍兴中进士,知常州,或劝其献羡余,当得美官,先生不可。后官至宰相,识大体,抑侥幸,服食、田宅不改其旧。卒,谥正简。(参《姓谱》。) 正献陈先生俊卿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人。绍兴中进士,累官侍御史,劾黜秦桧党,疏言张浚忠荩。历同知枢密院事,授右仆射,以用人为己任,奖廉退,抑奔竞。后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谥正献。先生孝友忠敬,得于天资。为人清严好礼,终日无惰容。虽疾病,见子孙必衣冠。胸怀坦然,遇人无少长,一以诚实。一言之出,终身可复。于外物澹然无所好,独喜观书史,疾病犹不释卷。其学一以圣贤为法,于浮屠、老子之说,未尝过而问也。(参《朱子文集》。) 尚书郑少融丙 郑丙,字少融,福州人。淳熙间吏部尚书。尝言「伪学」不宜信用。(参《道命录》。) 谢山《跋宋史郑丙列传》曰:庆元道学之禁,滥觞于郑丙,《宋史》诋之甚峻。予夷考之,则前此丙亦清流,一自倡攻道学,遂丧名节,而一跌不可复振矣!朱子尝言:「建宁自程、郑二公至今,圣节不许僧子升堂说法,其余无敢任之者。」程公即泰之也。《桯史》:丙初登西掖,力言赏功迁职之滥,奎札奖许;又力雪陈龟年之狱。韩子师以曾觌援,将召用,丙力争之,大臣多谮为卖直,上独重之,亟迁吏书。王公谦仲方丞宗正,因进对,有「爱莫能助〞之荐。如是,虽古之名臣,何以加诸!水心亦称丙之风力。呜呼!朱、王,叶三老者,皆庆元党魁也。丙亦何心猖,晚节相背而驰乎!然《宋史》一概抹而不书,则亦非善恶不相掩之史法也。 ◆茅堂家学(孙、程四传。) 胡季立先生大本(别见《五峰学案》。) ◆曾氏家学 司晨曾先生逢 曾逢,字原伯,文清长子。仕至司农卿。最以学称。(参史传。) 侍郎曾习庵先生逮(别见《震泽学案》。) 知军曾先生集(别见《廌山学案》。) ◆曾氏门人 仓部吕先生大器(别见《紫微学案》。) 中大陆放翁先生游(别见《荆公新学略》。) ◆范氏家学 帅机范先生念德(别见沧洲诸儒学案。) ◆薛氏家学 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别为《艮斋学案》。) ◆澹庵家学 承务胡先生泳 胡泳,字季永,忠简长子。六岁随忠简调新州,诗人陈元忠目为「《春秋》生」。二十四岁随忠简归庐陵,讲道家垫,兄弟怡怡如也。先生学有家法,尝读《横渠易》,至「心化在熟」,击节叹曰:「至言也!请终身诵之。」官承务郎,监江、淮总领所惠民局,兼行宫杂卖场。淳熙初,卒。(参《周益公集》。) 奉议胡先生澥 胡澥,忠简次子。官承事郎,监南岳庙,又为奉议郎、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杨诚斋称其修洁博习,能世其家。(参诚斋《荐士录》。) ◆澹庵门人 文节杨诚斋先生万里(别见《赵张诸儒学案》。) 文忠周平园先生必大(别见《范许诸儒学案》。) ◆彪氏家学 彪先生居正(别见《五峰学案》。) ◆武夷再传 县官张先生默 张默,字成父,竹也。魏忠献公之从孙,传《春秋》之学于胡文定公。所至作吏皆有声。见杨文节公《荐士录》。(补。) 祖望谨案:宣公亦有送其之官襄阳诗,而文节误以为魏公之从子,或传写之讹也。 (梓材谨案:文节《荐士录》本云「能传胡文定《春秋》之学」,盖得其《春秋》之传耳,非亲受学于文定,列为武夷再传可也。) 文庄曾先生渐 曾渐,字鸿甫,南城人也。绍熙中进士,累官吏部侍郎。谥文庄。详见叶水心墓志。朱子言曾渐多是禅。 宗羲案:湖南一派,如致堂之辟佛,可谓至矣。而同学多入于禅,何也﹖朱子曾举一僧语云:「今人解书,如一盏酒,被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又添些水,次第来添去,都淡了。」愚独以为不然。佛氏原初本是浅溥,今观其所谓如来禅者可识已。其后吾儒门中人逃至于彼,则以儒门意思说话添入其中。稍见有败阙处,随后有儒门中人为之修补增添。次第添来添去,添得浓了,以至不可穷诘。而俗儒真以为其所自得,则儒淡矣。可叹也! 祖望谨案:文定卒于绍兴八年。鸿甫得及其门,则当生于靖康以前,岂有绍熙中尚存者!岂别一人邪﹖抑或私淑之学邪﹖当俟博物者更考之。 (梓材谨案:《水心文集》有《中奉曾公墓志》云:「开禧二年卒,年四十二。」其生年当在干道元年乙酉,距文定之卒绍兴八年戊午,又二十七年,其不得受业文定可知。又案:文庄与韩侂冑同时,朱子所论,非有别人,谢山疑为私淑,当是也。) ◆陈氏家学 承议陈先生守 承奉陈先生定 直阁陈复斋先生宓(并见《沧洲诸儒学案》。) ◆茅堂续传 隐君赵江汉先生复(别见《鲁斋学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