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一)恭录《离骚》与《九歌》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喜欢在读过的书籍上作批注,坚持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他早年批阅过的书籍和撰写的笔记、日记很多,带回韶山冲老家的就有一大网篮。1927年马日事变之后,族人为了防备反动派的搜查,把它搬到山后烧掉。他的塾师毛宇居不忍心,从火中救出一本课堂笔记,现在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笔记用的是九行直线本,共47页(94面)。前面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面36页题名《讲堂录》,主要是“修身”和“国文”的笔记,当是1913至1914年听杨昌济与袁仲谦两位老师讲课时所记。

  《离骚》和《九歌》系全文抄录,一笔不苟,可见爱好之深。

  如众所周知《离骚》和《九歌》都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正当国势积弱变衰的转折关头。作为宗室贵族的一员,他在楚怀王时曾担任过仅次于令尹的要职左徒。他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实现富国强兵,对外联齐制秦,这些进步主张曾一度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但不久便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毁,被黜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顷襄王时,再度流放江南。因忧伤国事,发愤乍为辞赋,倾诉其眷念祖国和人民的情愫。后秦楚交兵,楚接连丧师失地,怀王入秦不返,郢都亦遭残破,他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怒,自投汨罗江而死。而其高远的理想、卓绝的人格及其所经历的种种历史巨变与心灵上的波卷澜翻,便集中反映在那些优美卓绝的辞赋之中。

  (二)浪漫主义的悲剧

  《九歌》是屈原采用楚国民间祭神祀鬼的歌曲为原始材料,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作品。全套歌词,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充满神话色彩和优美想像,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之一,但与屈原本身的遭际无直接关系。

  《离骚》题意为“遭逢忧患”,是屈原自叙自诉之作。全诗二千余字,约分为三大段:第一大段,叙述自己志洁行芳的品格和修养,辅佐楚王励精图治的奋斗努力,适后遭谗被疏的原委,并揭露楚国的黑暗现实与政治危机。第二大段,通过神话传说和超现实的手法,假托男女恋情,抒写自己追求理想而不可得的矛盾痛苦心理。最后一段,借助求神问卜来摆脱苦闷彷徨,却得出了楚国不可久留的结论,因而飘然远引,开始幻想的漫游。但爱祖国、爱人民的强烈感情战胜了远适异国的幻梦。一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终于决心以生命殉祖国、殉理想。全篇曲折变幻,波澜迭起,而贯串其间的一条主线,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这条主线又展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矛盾;其二是诗人远游自疏的心态与眷恋故国之情的矛盾。两者互相纠结而构成诗人心灵上的悲剧性冲突,整个诗思便以浪漫主义手法扣紧冲突而逐步展开。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实主义着重于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如实的描绘,它以客观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反映对象;而浪漫主义则侧重于直接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充分揭示自我的精神面貌,抒发内心的种种矛盾。《离骚》所展示的悲剧,既是屈原内心世界的悲剧性冲突;也是统治集团中个别先觉者与整个腐朽势力发生冲突而酿成的悲剧。

  (三)“骚之苗裔”

  艺术创作,“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鲁迅)唐代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诗,宋代的辛(弃疾)词,都是屈骚的继承和发扬。杜牧《李长吉歌诗序》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毛泽东终身酷嗜屈骚,兼爱三李诗与辛词。更难得的是,他自己又是一个洋溢着屈骚情怀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有《挽易咏畦》(1915年)和《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等诗作。后一首诗并有句云:“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明显地追踪屈骚遗响。至于他后来的诗词,更是充满着奇诡的想像和意境,在他正式发表的五十首诗词中,就有二十二首化用了各种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当然,毛泽东的创造活动决不限于诗的艺术世界,他更善于在政治、军事等现实世界中自由驰骋。在他的生命历程中,虽然也有像屈原那样横遭贬谪的倒霉时刻,但从全过程来看。却是冲波逆折,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一曲凯歌。诗词的艺术世界与政治的现实世界既有距离又有相通之处。屈骚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激励着他的战斗生涯,成为他席卷神州江山的内驱力,这是无疑的。到晚年,浪漫主义精神又被极度夸大和扭曲,甚至演变为发动“大跃进”和“文革”狂澜的深层心理基因。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鲜有涉及者,尚待作进一步的开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