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嚴可均曰:「百谷王」,各本「王」下有「者」字。「以其善下之」,河上無「其」字。

  謙之案:治要引無「者」字,御覽地部引有。又傅、趙本「之」下有「也」字,御覽地部、皇王部引同。唯地部引無「之」字,高翿本同。柰卷作「以其善下之故」。

  丁仲祐曰:「水注谿曰谷」,見公羊僖三年傳「無障谷」注,及爾雅釋水李注,楚辭招魂「川谷徑復」注。

  謙之案:「王」,往也。「百谷王」,謂為百川之所歸往,故能為百谷長也。

  是以聖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

  嚴可均曰:王弼無「聖人」,河上、王弼作「上民」。「必以言下之」,御注作「以其言」。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諸本均有「聖人」二字。「上民」,景龍、御注、敦煌庚、辛諸本「民」均作「人」。「必以」,御注本、敦煌辛本均作「以其」。下同。

  謙之案:遂州、磻溪、樓正、顧、彭、傅、范、趙、高、柰卷均有「聖人」二字,道藏王本亦有。嚴遵有「聖人其」三字。又「必以」,杭州、高翿、磻溪、顧、彭、趙並作「以其」,傅、范作「必以其」。嚴本無二「必」字,二「欲」上均有「其」字,「人」並作「民」。御覽皇王部引同此石,惟二「人」下均有「也」字。金人銘曰:「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淮南說山訓曰:「江海所以能長百谷者,能下之也;夫唯能下,是以能上之。」語意同此。

  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魏稼孫曰:御注無「聖人」二字。「樂推而不厭」,此句「厭」字及後「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御注作「 」。前「厭飲食,是以不厭」,御注作「猒」。畢沅曰:河上公作「處民上而不重,處民前而不害」。王弼作「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明皇同弼,「民」作「人」。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聖人」二字。

  謙之案:景福、河上、顧、彭、高、趙、傅、范均有「聖人」二字,遂州、磻溪、樓正本無。文子道德篇引作「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眾不害,天下樂推而不厭。」嚴遵本作「故在上而民不重,居民之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而上之而不知厭」。傅奕本作「是以聖人處之上而民弗重,處之前而民不害也,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范本同,惟下「不」作「弗」,無「也」字。

  高亨曰:民戴其君,若有重負,以為大累,即此文所謂重。故重猶累也。而民不重,言民不以為累也。詩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鄭箋:「重猶累也。」漢書荊燕吳王傳「事發相重」,顏注:「重猶累也。」此重有累義之證。淮南子原道篇:「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主術訓:「百姓載之,上弗重也;錯之,前弗害也。」蓋皆本於老子。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爭」下有「也」字,辛本「不」作「無」,壬本作「非以其不爭」。謙之案:王本、河上本作「莫能與之爭」,傅本首句上有「不」字,范本「以其不」作「不以其」,嚴本作「非以」。又強本成疏及榮注引經文,與敦煌辛本同。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高本漢:下、後韻。陳柱增二「爭」字韻。

  右景龍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六字,河上本七十八字,王本七十六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二字。河上本題「後己第六十六」,王本題「六十六章」,范本題「江海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