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附录二 刘师培法言补释

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学行篇。)李注云:“驾,传也。”案:驾说犹淮南子所谓腾词。淮南缪称训云:“子产腾辞。”高注云:“腾,传也。”而说文亦说腾为传。腾、驾二字义同。

羿、逢蒙分其弓。(同上。)俞氏樾曰:“分读为焚。”案:俞说非。说文训分为别,引伸之则为离析之义。庄子渔父篇:“远哉!其分于道也。”司马彪注云:“分,离也。”素问五常政大篇云:“分溃痈肿。”王砅注云:“分,裂也。”则羿、逢蒙分其弓犹言裂其弓耳,不必改“分”为“焚”也。

有教立道,无心仲尼;有学术业,无心颜渊。或曰:“立道,仲尼不可为思矣。术业,颜渊不可为力矣。”曰:“未之思也,孰御焉?”(同上。)音义云:“天复本‘无心’并作‘无止’。”俞氏樾从之,谓:“立道不止,则为仲尼;述业不止,则为颜渊也。”(俞读“术”为“述”,是也。)案:“无心”当作“无止”,是也。而俞氏所解则非。无止仲尼,犹言有教立道者不独仲尼也;无止颜渊,犹言有学术业者不独颜渊也。“无止”与“岂惟”同,故或人以为难,谓“立道仲尼,不可为思;术业颜渊,不可为力。”其意无非谓圣贤不可跻及耳。扬子答之,则“学未之思也,孰御焉”,“孰御”上疑脱一“思”字,言果其能思,虽欲为仲尼,无御之者。所以申明上文“无止仲尼”之语,言欲为仲尼,只在能为。非仲尼之后无仲尼也。

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吾子篇。)案:“劝”字不可解,当读为“倦”。古“卷”字作“倦”,(汉书严助传:“士卒罢倦。”即罢倦也。)卷、雚古通。庄子天运篇云:“淫乐而劝。”“劝”即“倦”字。此文亦然。礼记乐记云:“吾端冕而听古乐 ,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即此文“倦”字之确解。盖扬子之意以为赋词仅可施于讽诵,舍讽诵而外,则令人观之思卧矣。

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纻絮三千,寒如之何矣?(同上。)李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案:色字与寒字对文,则必为误字,疑“色”当作“炎”。(毛诗传云:“炎,热气也。”尔雅释训云:“炎炎,熏也。”)炎字古与焰通。(左传庄十四年“其气焰以取之”,汉书五行志作“炎”。)焰字从●,色字篆文之形与●字相近,故由●字误为色字,实则●字即炎字也。绿衣者,衣之丰厚者也;(绿训为饰,见尔雅注。)纻絮者,物之单薄者也。故绿衣不宜于暖,纻絮不宜于寒,二语为对文。李注失之。

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修身篇。)案:此“勤”字当训为苦。本书先知篇:“或问民所勤。”注云:“勤,苦也。”此文勤字与彼义同。

荧魂旷枯,糟莩旷沈。(同上。)李注云:“莩,熟也。”柳注以“糟”为“精”之误,而训莩为目精之表。俞氏樾曰:“荧魂以喻轻清之气,糟莩以喻重浊之气。糟者酒之汁 ,莩者米之皮也。其轻清者日以枯,其重浊者日以沈,斯盲矣。”案:众说均非。惟柳改“糟”为“精”,则其说甚确。淮南子俶真训云:“夫人之事其神而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此皆失其神明,而离其宅也。”精营二字正此文“荧魂精莩”之的解。(高注以“营慧”连文,失之。)“荧”当作“营”,老子云:“载营魄。”注云:“神之常居处也。”法言之“荧魂”,即老子之“营魄”。(素问调经论云:“取血于营。”与老子“营魄”同义。)盖神之养于中者谓之营,神之显于外者谓之精。凡从孚声之字均含有外字之义。(如“浮”字、“郛”字、“烰”字之类是。)精莩者,精之浮露于外者也。柳注以为目皮,失之矣。考扬子此文,盖以神之内蓄者日以枯,神之外著者日以沈,(沈即消减之义。)则其智日昏。以此为学,是皆冥行索途也。(荧、营古通。淮南原道篇:“精神乱营。”注云:“营,惑也。”汉书礼乐志云:“以营乱富贵者之耳目。”注云:“营犹回绕也。”案:乱营、营乱,与庄子齐物论“黄帝之所听荧”、史记孔子世家“以匹夫而荧惑诸侯”之“荧”字同义,则“荧”字当作“营”。此荧、营古通之证也。)

其为外也肃括。(同上。)李注云:“括,法也。”案:薛君韩诗章句云:“括,约束也。”则括即约束之义,与肃字略同。(说文:“括,絜也。”案:絜亦约束之义。)

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问道篇。)“苓”字义不可通。宋咸以为“蒙”字之误。吴秘曰:“苓,苓耳也。苓耳徒有其名,而无聆闻之实。”俞氏樾曰:“苓读为笭。说文:‘笭,车笭也。’释名:‘笭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笭笭也。’此言惟圣人可以开明,其它则如车笭,言所见者小也。”案:宋、吴之说固非,俞说亦穿凿。开明为智字之义,则苓字必当愚昧之义。古字“令”与“民”通。说文:“笢,竹肤也。从竹,民声。”而仪礼士丧礼作“靲”,此其确证,则“苓”当作“民”。郑注:“民,冥也。”春秋繁露:“民者,暝也。”贾子新书:“民之谓言萌也,萌之谓言盲也。”荀子注云:“民泯无所知。”则扬子所谓“苓”,即泯无所知之义。书吕刑“泯泯焚焚”,汉书“泯”作“湎”。湎亦昏昧之状,与开明之义相反。

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问神篇。)李注云:“手者,桎梏之属。”俞氏樾云:“手,‘午’之误字。午,啎也。”案:二说均非。古文“手”字作“又” ,说文云:“又,手也,象形。”而“又”字复通作“有”,诗终风“不日有曀”,既醉“昭明有融”,郑笺皆训有为又。仪礼士相见礼“吾子有辱”,周礼考工记弓人云“有三均”,郑注亦训有为又。(又“宥”字亦通作“又”,礼记王制:“王三又。”郑注云:“又当作宥。”)皆其确证。且古文“囿”字亦作“有”,风俗通云:“囿犹有也。”而商颂“九有”即“九囿”之假文。均囿、有古通之证。此文“手”当作“囿”。盖“囿”字古文作“有”,有、又二字古通,复由又字误为手字也。不囿与不制义符,言龙无所制,圣人亦无所囿。与前文“圣人不制”相应。

至书之不备者过半矣,而习者不知。(同上。)案:此说可以破汉博士以尚书二十八篇为备之证。下周者,其书谯乎!(同上。)案:“谯”当作“◆”。礼记乐记云:“其声◆以杀。”又云:“志微◆杀之音作。”“◆”即“遒”字,其书谯者,言其文促急,无安雅之音也。此节系扬子论尚书文体之变迁,故由浑浑而灏灏,由灏灏而噩噩,均文词由厚而薄,由微而显之证。故至周以下,其文迫促,正与浑厚相反。李注以酷烈解谯字,盖训谯为杀,其义稍晦。

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同上。)李注云:“势,亲也。名卿,亲执政者也。言何不与之合势以成名也。”洪氏颐烜、俞氏樾均读“势”为“埶” ,均以“盍势诸”三字为句。俞氏又谓“名卿可几”,名与卿各为一事。案:李氏之说近是。名卿者,与名王、名相、名臣同例,乃有名之卿也。或人之意以为若与有名之卿相亲附,则名可几。下语“可几也”三字,犹言名可几也。不言名者,以上文既有“无名”二字,故省其文也。若扬子答或人之问,均言名不必由卿而获。如郑子真者,乃不附名卿而亦成名者也。凤鸟跄跄,匪尧之庭。(问明篇。)李注云:“言凤降步于尧之庭,非尧之庭则不降步也。”案:李说非是。果如其说,则本文必需增字而后明。盖“匪”字即古“飞”字也。古匪字与飞同,考工记:“且其飞色必似鸣矣。”先郑注云:“飞读为匪。”此其证也。盖匪从非声,非字亦从鸟飞取义,故古飞字皆作“蜚”。如史记周本纪“蜚鸿满野”、司马长卿封禅文“蜚英声”是也。此文匪字盖即蜚字之异文,义与飞同。(汉稿长蔡湛颂:“飞陶唐氏。”孔耽碑:“飞其学也。”此两飞字,其一即“非”字,其一即“匪”字也。亦匪、飞通用之确证。)李氏不知古字通假之例,以匪为非,失之甚矣。

举兹以旃,不亦珍乎!(同上。)宋注云:“旃,之也。言举此诸德以议之。”俞氏樾曰:“‘旃’疑‘称’字之误。称犹言也。”案:“旃”字不必改字,说文:“旃,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众。”盖旃为军中之◆识,引伸之即为旃表之义,犹旌字用为旌表之旌也。此文“举兹以旃”,犹言举两龚、蜀庄之行以为师表也。岂必改“旃”为“称”乎?

或问“哲”。曰:“旁明厥思。”问“行”。曰:“旁通厥德。”(同上。)李注云:“动静不可由一涂,由一涂不可以应万变。应万变而不失其正者,惟旁通乎!”案:旁当训广。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大也。”又曰:“旁 ,广也。”故荀子“旁魄”,(性恶篇。)杨注训为广博;庄子“旁礡”,(逍遥游。)司马注训为混同;而吴都赋“旁魄论都”,文选注亦训为宽大。盖旁明者,犹言光明;旁通者,犹言横通。古字“横”、“光”二字均与“广”同。如书“光被四表”,汉书作“横”;诗“缉熙光明”,传训为广,是也。李说未晰。(又案:“或问哲”之“哲”,与前文“允◆尧儃舜之重”之“◆”,古亦通用。彼文李注训为知。方言云:“晓、哲,知也。”则允◆之“◆”当作“哲”矣。此文之哲则系“知”字之代词。)

假则偭焉。(寡见篇。)李注云:“至于圣人远言远义,则偭然而不视听。”案:偭者,背也。离骚云:“偭规矩而改错。”王注云:“背也。”汉书贾谊传应邵注同。又夏侯婴传曰:“面雍树驰。”集解曰:“面,偝也。”盖假“面”为“偭”。此文言今人所视者迩文,所听者迩言,若远文远言,则背之而驰。即上文“寡见人好”之义也。李注未晰。

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鹑兮。去之五百岁,其人若存兮。(同上。)李注:“春木芒然而生。”宋、吴本“芒”作“芚”,温公从之。案:易“芒”为“芚”,斯与下语协韵。序卦传曰:“屯者,物之始生也。”说文曰:“屯象艹木之初生。”是屯象春木初生之形。古“芚”字均作“屯”,后人加艹为“芚”,遂由芚而误作“芒”矣。

秦之有司负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负圣人之法度。(同上。)李注曰:“秦法已酷,吏又毒之。”案:负犹背也。战国策秦策云:“魏必负之。”注云:“负,背也。”释名:“负,背也。”礼记明堂位郑注云:“负之言背也。”史记五帝纪:“负命毁族。”正义云:“违也。”违义亦与背同。故凡以背任物皆谓之负。(如论语“负版” ,方言“负佗”,以及尔雅之“负丘”,皆是也。)此言秦有司所行者,非秦之法度;秦所行者,又非圣人之法度。(古音负与否同。否又与非为双声,故负字兼有非义。)下文言“秦弘违天地之道”,即指背圣人之法言也。

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五百篇。)宋咸曰:“开,开布也。”俞氏樾曰:“开,通也。以孔子历聘诸侯为通迹也。”案:尔雅释言:“恺、悌,发也。”郭注云:“发,发行也。”此恺悌与释诂乐易之训不同。诗齐风云:“齐子岂弟。”笺云:“此岂弟犹言发夕也。岂读为闿。弟,古文尚书以为‘圛’。圛,明也。”孔疏申其义曰:“上言发夕,谓初夜即行。此言闿明,谓侵明而行。”(案:闿亦有明义,方言:“暟,临昭也。”盖侵明而行,义取临昭,故曰闿圛。)盖“闿”即“岂”字之正字。又与“开”通,方言云:“阎、苫,开也。楚谓之闿。”是开、闿古通之证。此文开迹与发轫同,言孔子历聘诸侯,数往来于列国也。

关百圣而不惭。(同上。)案:“关”读为“贯”。礼记杂记云:“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关毂即贯毂。又孟子“越人关弓而射之”,史记陈涉世家载贾生过秦论作“士不敢贯弓报怨”,贯弓即关弓。此关、贯古通之证。广雅云:“贯,穿也。”诗齐风“射则贯兮”,易剥卦“贯鱼以宫人宠”,贯均训穿。贯百圣者,言其贯通百王之道也,即论语“一贯”之“贯”。

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病,行有之也,病曼之也。(同上。)李注曰:“行有之者,周有德也;病曼之者 ,秦无道也。”盖以德与道训两“之”字。不知道、德二字未见于前文,此文安得用“之”字以为代?案:前文云:“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此“之”字与彼“之”同。尔雅:“之,往也。”小尔雅:“之,适也。”战国策齐策曰:“之其所短。”注云:“之犹用也。”此文两“之”字,意与“用”近。周人所以多行者,由于有所用;秦人所以多病(病,李训为屈沈,是也。)者,由于无所用也。李说非。

申、韩险而无化。(同上。)李注云:“险克所以无德化。”案:“险”当作“检”。古检、险二字均与“佥”同,(如尔雅释言“检,同也”,“检”即“佥”字。书“其勿以佥人”,“佥”即“险”字。)故可通用。仓颉篇云:“检,法度也。”荀子儒效篇云:“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注云:“检,束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是妇女之检柙。”注云:“规矩也。”又周黄徐姜申屠传云:“执法以检下。”注云:“犹察也。”检而无化者,言其以法制束民,而不知以德化之也。即重法律而轻道德之义。史记自序:“名家俭而难遵。”“俭”亦“检”字,盖苛察缴绕乃名、法二家所同也。

邹衍迂而不信。(同上。)李注云:“迂回而不可承信。”案:迂当作夸。史记孝武纪云:“事如迂诞。”注云:“夸诞也。”此迂字通夸之证。佚周书谥法解云(一):“华言无实曰夸。”吕览本生篇云:“非夸以名也。”注云:“虚也。”夸而不信,犹言虚夸而不信也。史记封禅书言邹衍以阴阳五德显,又言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怪迂之“迂”,亦当作“夸”。此亦“邹衍夸而不信”之确证。

若污人老。(先知篇。)李注:“污,慢也。”案:左传昭元年:“处不辟污。”注云:“劳也。”诗周南:“薄污我私。”传云:“烦也。”污人老者,言不知古人安老之义,以劳苦之事役之也。孟子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古代之老休而不劳,今反其道 ,故扬子以为讥。李注非也。

或曰:“正国何先?”曰:“躬工人绩。”(同上。)李注云:“躬,身也;工,官也。言先正身以临百官,次乃览察其人,考其勋绩也。”案:李说非是。说文云:“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是人有规矩亦谓之工。躬工犹言身正,谓己身能循规应矩也。绩字尔雅训为继,而左传昭元年“远绩禹功”,注亦训绩为续。躬工人绩,犹言己身既正,则人循之耳。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董子春秋繁露亦谓“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四方”。均以正己在先,正人在后,即法言“躬工人绩”之义也。法言文词隐奥,李注望文生义,可谓失扬子之旨矣。(一)“谥”字原本作“证”,形近而讹,今改。

吾见玄驹之步,雉之晨雊也,化其可以已矣哉!(同上。)案:此数语之旨,前儒多未分析。吴注训步为行,俞樾训步为步马之“步”,实则此即步趋之“步”也。盖玄驹之步,言蚁有君臣之谊也;(言其相随不乱。)雉之晨雊,言雉有夫妇之谊也。(诗曰:“雉鸣求其牡。”又曰:“雉之朝雊,尚求其雌。”)物尚如此,则民间之化安得从缓?此扬子以物之有化,慨民之无化也。前儒均未达此旨。

刚则甈,柔则坏。(同上。)李注云:“甈,燥也;坏,湿也。”案:李注未穷甈、坏之本训。广雅云:“甈,裂也。”(释诂二。)说文亦云:“甈 ,康瓠破罂也。”甈、劓均从臬声。广雅训劓为断,则甈即破裂断折之义矣。说文云:“坏,一曰瓦未烧也。”史记张释之传云:“盗长陵一坏土。”索隐云:“砖未烧之名也。”太玄云:“或锡之坏。”注云:“未成瓦也。”是坏为未烧之瓦。未烧之瓦,其体未坚,则坏又为不坚致之义矣。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重黎篇。)李注云:“俗巫多效禹步。”案:巫、步皆为官名。周礼夏官校人:“冬祭马步。”郑注云:“马步神为灾马者。马神称步,谓若玄冥之步、人鬼之步。”步与酺同。地官旅师祭酺,故书作“步”。郑注云:“酺者,为人物◆害之神也。”盖害人物之神谓之步,祭害人物之神亦谓之步。洪范五行传云:“帝令大禹步于上帝。”(下言“方淮用咎于下”。)此禳除灾害名为步祭之证也。由是掌禳除灾害之祭者,其官亦谓之步。淮南子云:“羿除天下之害,死为宗布。”(除害者,即除害人之物。如楚词言羿射日乌是。)而汉书郊祀志亦有诸步之官。诸步即宗布之转音。盖巫主降神,步掌禳物,因禹有降神除物之奇,故后之为巫、步之官者,遂多托大禹之说。扬子巫、步并言,亦据当时之有步官耳。自步官既废,而法言之旨亦失矣。

夫欲雠伪者必假真。(同上。)李注:“雠,类也。”案:雠当作售。诗谷风云:“贾用不售。”郑笺云:“如卖物之不售。”文选西京赋注云:“售犹行也。”均即此“雠”字之的解。请问“盖天”。曰:“盖哉!盖哉!应难未讥也。”(同上。)李注云:“再言‘盖哉’者,应难以事,未有近其理者。”俞樾曰:“‘应难’二字涉注文而衍。”案:此乃扬子自言其难盖天八事也。“未几”承上文“几乎!几乎”言。“应难”为句,“未几也”为句。言盖天之说当加以辩难,非若浑天之近理也。俞说非。

至蠡策种而遁,肥矣哉!(同上。)李注:“美蠡功成身退,于此一举最为善。”案:“肥矣哉”三字为句,与先知篇“难矣哉”一律。易遯卦“肥遯”,汉本多作“飞”,或本作“蜚”。此“肥”字亦与飞同。汉书五行志云:“慧孛飞流。”注云:“飞绝迹而去也。”扬子以肥称范蠡,即指其超然高举言也,与“肥遯”之“肥”同。李说非。

始皇方虎●而枭磔,噬士犹腊肉也。越与亢眉,终无挠辞,可谓伎矣。(同上。)李注:“伎,有才伎也。”案:李注望文生意。“支”与“搘”同。国语注(国语“天之所坏,不可支也”注。)云:“支,柱也。”国策注(西周策“魏不能支”注。)云:“支犹拒也。”(后汉书郭泰传注又训支为持。)枝从支声,义亦训拒。(庄子齐物论:“师旷之枝策也。”司马氏注云:“拄也。”史记项羽本纪云:“莫敢枝梧。”注引瓒说曰:“小柱为枝。”)此伎与支、枝义同。言越能与始皇相支柱也。史记鲁仲连传云:“技桓公之心。”亦与此文之“伎”同。

周之顺、赧,以成周而西倾。(渊骞篇。)案:顺、慎古通。顺即周之慎靓王也,故与赧王并言。实蛛蝥之靡也。(同上。)李注:“若蛛蝥之虫小巧耳。”案:下文言聂政壮士之靡,荆轲实刺客之靡,若此文以虫类为喻,则与下文不一律。蛛蝥即侏儒之异文耳。方言云:“●◆,◆蝥。”尔雅注作“蝃蝥”,本即侏儒之转音。侏儒义训为短,因蜘蛛形短,故假侏儒以为名。考短人谓之侏儒,而梁上短柱亦谓之侏儒,或谓之棳。(凡从●声之字均训为短。)侏儒之合音为竖,人之短者谓之竖,贱者亦谓之竖,故人之短者为侏儒,贱者亦谓之侏儒。(此由古代体愈长者愈贵,如君长之“长”及丈人是。体愈短者愈贱,如童是也。)左传襄四年称臧孙为侏儒;汉高祖称人为竖儒,或称为竖子。此蛛蝥义与竖子同,犹孟子斥人为贱丈夫耳,与下文壮士、刺客一律。若靡字,吴训为披靡,司马兴训靡为娴(一),其说均非。惟俞樾据广雅训靡为“为”,其说最确。蛛蝥之靡,犹言此乃竖子之所为耳。下文两“靡”字亦然。(一)“兴”字于此义不可解,疑当作“则”。“叔孙通”。曰:“椠人也。”(同上。)李注云:“见事敏疾。”吴注云:“叔孙通杂采秦仪,着汉仪,简牍之人也。椠犹牍也。”俞樾曰:“‘椠’疑作‘◆’。温公注太玄,以◆◆为锐进躁急之志。叔孙通未知礼乐必百年而兴,急欲兴之,故以为◆人。”案:椠与渐同。盖古“渐”或书作“椠”,与椠相似,故尔致讹。书吕刑:“民兴胥渐。”王引之解渐为诈。又荀子不苟篇云:“知则攫盗而渐。”议兵篇曰:“是渐之也。”正论篇曰:“上幽险则下渐诈矣。”庄子胠箧篇曰:“知诈渐毒。”诸“渐”字均当训诈。盖扬子以叔孙通为诈人也。夫叔孙通之所为,无一而非谲诈。又五百篇以鲁二臣不受通征,称为“大臣”,则扬子之嫉通也久矣,故以渐人斥之。

非夷尚容。(同上。)李注云:“非夷、齐,是柳下惠,戒其子以尚同。”案:此指东方朔戒子之诗,言朔诗言首阳为拙,柳下为工。此“容”字疑“禽”字之讹。禽即柳下惠之名,尚禽指柳下为工言,非夷指首阳为拙言。“尚禽”与“非夷”对文。

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君子篇。)李注云:“楼航不挹浆,冲车不载荠。”俞樾云:“‘荠’当为‘齐’,齑之假字。郑注周礼,曰:‘凡醢浆所和,细切为齑。’此言楼航不可挹酒浆,冲车不可盛齑醢也。”案:“浆”当作“桨”。方言云:“所以隐棹谓之●。”注云:“●,摇橹小橛也。”荠训为“采荠”之“荠”。礼记孔子燕居篇言君子之在车也,“和鸾中采荠”。采荠为乐名。周礼乐师云“趋以采齐”,而夏官复有齐右之官,是采荠为行车之音也。盖航为大舟,冲为行军之高车,此言大舟不必恃橹棹之用,兵车不必合采荠之音也。故或以“大器不周于小”为问,即言大器于小者有所不备也。采荠单称为荠,与周礼钟师“齐夏”一律。李、俞之说均非。

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同上。)李注云:“弹驳数家,侻合于教。”案:侻、诡二字乃方言。今人心有所是则称为兑,俗书作“对”;心有所非则称之若丫。侻即“兑”字之音,诡即“丫”字之转音。盖以荀子非数家为允,而以斥思、孟为非也。李注未晰。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不果矣,人以巫鼓。”(同上。)俞樾曰:“说文:‘果,木实也。’淮南高注:‘果,诚也。’传书之不果,犹言传记之书多失实耳。”案:俞解不果诚确,惟下二句则未解。“不果则不果”者,则训为法言后世之书,记事失实,均以承袭古书之故。古书不能征信于前,斯后世之书不能垂信于后,犹近人所谓以讹传讹也。(不果则不果,犹言后世不实之书均效则往古不实之书耳。)若“人以巫鼓”,李轨解巫鼓为妄说。不知巫即巫觋之巫,鼓即瞽瞍之瞽也。古代巫主降神;瞽主掌乐,亦主降神。故国语言瞽史知天。古代荒渺之谈,神语之史,大抵出于巫、瞽二官。“人以巫鼓”者,言传记之书既多失实,遂使人人逞荒渺之说,与巫、瞽同。李说非也。

语乎者,非嚣嚣也与?(同上。)案:此“乎”字系代词。语乎者,犹言语此也,即指语仙术者言也。与古籍各“乎”字均殊,非语助词,亦非状事、状物之词。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孝至篇。)李轨注“天地之得”云:“得养育之本,故能资生斯民也。”注“斯民之得”云:“得资生之业,是故系之一人也。”注“一人之得”云:一人之得统御天下者,以百姓之心为心。”其说均望文生训。初疑“得”当作“德”,自今观之,则“得”字盖即“中”字也。中、则双声,东、得双声,而“得”字又读若登。登、东、中均一声之转。又诗旻中与频韵,读中为真,与职韵同转。今川、蜀之人于职韵之字多读若东部之音,扬子为蜀人,故据方土之音,书中为得。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此即扬子以斯民为天地之中所从出也。缁衣云:“民以君为心。”此即扬子以一人为斯民之中所从出也。孟子云:“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又云:“一正君而国定矣。”此即扬子以心为一人之中所从出也。盖扬子之意,以为天下之治乱,系于君心之邪正。一人者,即君之谓也。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齐桓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同上。)案:上节用齐、鲁诗之说,下节用公羊之说。时今文立学官,扬子不得不从也。

或曰:“55北夷,被我纯缋,带我金犀,珍膳宁餬,不亦享乎?”(同上。)李轨注云:“嫌礼胡如此,太盛也。”司马光曰:“‘享’当作‘亨’。”俞樾云:“‘享’当作‘厚’,厚、享二字隶文相似而讹。”案:享字不误。下文云:“是为宗庙之神,社稷之灵也,可不享?”又自序云:“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譔孝至。”则孝至一篇所言以祀鬼宁神为主,而祀鬼宁神又以得四表欢心为主。昔孝经以“四海之内以职来祭为孝”,即扬子此文所本。“55北夷”四语,言匈奴臣服于汉,无异汉民,即序文所谓“得四表欢心”也。“不亦享乎”,“享”即神不享此之“享”,言既得四表欢心,则鬼神亦必来享。故下文又云:“是为宗庙之神,社稷之灵也。”惜注家未明此义。

郡劳王师。(同上。)李轨注曰:“劳王师而郡县之也。”王怀祖云:“郡者,仍也;仍,重也,数也。言数劳王师。”案:“郡”当作“群”。上文言“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则边外之夷非仅一族,故言群劳王师也。郡、群均从君声,故借“群”为“郡”。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序。)李注读“终后诞章”为句,“乖离诸子图徽”为句。宋咸云:“图徽,图善也。”案:“终后诞章乖离”为句,“诸子图徽”另为句。终后诞章乖离者,终后犹然嗣是。言孔子以降,而乖离之说大章也。(“乖离”即“华离”,即下文所谓“差参不齐一也。荀子:“四方之国有侈离之德,则必灭。”亦即此乖离之义。)“徽”与“◆”通。诸子图◆,犹言诸子自谋树帜也。即各立一说,自相旌异之义。李、宋二说均非。

动不克咸,本诸身。(同上。)李注读“动不克咸”为句,“本诸身”为句,训克为能,训咸为皆。案:“动不克”三字为句,“咸”字当连“本诸身”读。考修身篇云:“君子不动,动斯得矣。”此序文即综括前文之旨。动不克者,犹言不能行也。孟子有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动不克”与“行有不得”同,“咸本诸身”即彼书所谓“皆反求诸己”也。盖扬子之意以为不能行道,由于不能正身,故用孟子之义而稍变其词。李说非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