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皇朝经世文续编》目录


正文

  说赈上    
彭泰来

周礼以荒政十二聚万民。首曰散利。财散则民聚。故赈灾者弭乱之本。然而事有当务之急。不先其急。则虽散而人不获其利。而散之亦不易。汉之汲黯刘颂。晋之王蕴邓攸第五访韩韶。至唐之员半千韩思复。以一尉一参军。皆能擅发郡县之粟。以起沟壑。古之赈于官者如此。宋富知青州。河朔大水。劝民出粟十五万石。以活流民。赵抃知赵州。解金带劝富民。施者云集。林概知常熟县。出俸粟劝土豪输数千石。并赖全济。官赈之藉于民者如此。以吾土今日论。使汲黯诸人复生。竭郡县之积。民得升合。官费邱山。不旬月而嗷嗷者如故。有司以大府意。劝分于富民。不得已也。虽然。救饥者粟切而金缓。童稚皆知之。以为今日之富民。皆自发其仓廪之粟以赈乎。将不免市粟而赈乎。如必市粟而赈。则粟之所由来当筹及也。且富民固不足恃。又甚病。不訾素封。此地无有也。里巷温饱之户。能积累自殖。其人必纤啬坚忍。轻誉重实。耰鉏箕帚。亲者避色。不幸凶岁。生事蹇剥。方使掊其身命之物。为乡党宗族谋举火。其疾首蹙頞而不应者。情也。其不敢不应者。以虑祸也。敓襄质。毁墙屋。倾囷箧而蹂躏者。不知几家矣。无锱铢以塞有司之令。则祸至而无所诉。犹沃焦釜。姑免灼焉。烹饪非所知也。可不谓病乎。贤者不能急病让夷。而欲瘠土之腴。好行其德。其可恃哉。涸阴将冻。衣褐并尽。枵腹引领。以望不可知之来年。行且见之矣。语曰。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未至之备。无可言矣。至而后救。亦其时矣。救之而当务之急。奈何。大惠不费。散一而两利。使邻境无遏籴而已矣。

  说赈下    
彭泰来

春秋之世。鲁饥。臧文仲以鬯圭玉磬告籴于齐。齐归其玉而予之籴。晋饥。乞籴于秦。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彼实敌国。各固其圉。犹急救患恤邻之义。今天下一家。一总督所部。而出粟之地。动言封江。亦霸者之所笑也。广东民逐山海利。不田。田亦不给。又置重兵。满汉家口数十万。视广西几三倍。外通番夷。珍怪委积。四方游宦商旅。系踵骈迹。耕者一而食者十百。肇庆广州。岁即稔。必移粟于广西。广西之粟。常种外有山禾。涝不及而耐旱。有七禾八禾九禾十禾。谓其月皆可蓺。无旷土。无后时。民逐末者稀。自浔梧达于南宁。皆东方。泛舟之役所必至。浔之贵县。南宁之横州。尤市贩所聚。然贩之稍殷。则遏商塞涂。颗粒不使东下。官征贿而遏。曰官封。奸人聚党倡众而遏。曰民封。农粟内死。估运外废。食操舟者千余家。失业为狗鼠盗。而二郡之米价不可问矣。广州尚可致米洋舶。而肇庆惟新江绥江米稍裕。闭益急。则独受其患者高要。今岁浔梧虽水。而贵县以上皆大熟。南宁以上归德果化上林向武田州诸土司。米及菽麦并充牣。传闻横州米积不得出。蒸郁纠结如李梅。使当道者善治之。东民虽病未绝也。此散一而两利者也。昔黄裳治抚州。令闭籴者籍。强籴者斩。刘清之治万安。使大家得钱。细民得米。皆荒政之最善者。然犹为境内蕴年者治也。吾邑之不登四岁矣。二之蓄。所在悬罄。而籴不通。富民将簏而槁。何暇言赈哉。桔槔虽勤。不如引渠。豆区虽优。不如挽输。斗斛不翔于市。则樵渔百工。妇孺佣丐。皆有谋食之路。非赈而视赈之利实大。唐崔倰为湖南观察使。湖南旧法。虽丰年贸易不出境。邻部遭荒不。倰至削其禁。自是商贾流通。资物益饶。广西服用百货。无一不资于广东。东盐十日不至。则千里淡食。天灾流行。乃邻自封。知其獘而罔革。岂古今异情耶。抑互管统部。其分民甚于敌国耶。或曰。官封贿至则解。民封不易以法禁。异哉。当道者。能使富民损身家之养以赈贫民。独不能使西民收贸易之利以活东民。此何理也。诛墨吏。剔莠民。通有无之津。而后人不思乱。

  酌拟灾赈章程疏         
直隶总督琦善

窃照直隶省本年夏令雨泽愆期。农田受旱。以近畿一带为稍重。前经臣预筹灾赈事宜。具折奏闻。声明另拟章程。届期奏办在案。兹查顺天府一属。荷蒙 赏拨米豆平粜煮赈。此外各州县。亦经臣先后奏明缓赋减徭。出借义谷。 湛恩汪濊。该贫民等当可无失所之虞。而自六月二十七八日以来。据各州县禀报连次得雨。秋禾已种者。尚可挽救。未种者亦可播种杂粮。无地贫民。皆得佣工餬口。较之未雨以前。迥不相同。第地势有高下之别。雨泽有大小之分。其中固不乏转歉为丰。亦有受旱已深。得雨未足之处。就目前情形而论。尚有应须勘办各州县。虽节候未交处暑。遽难议定灾分。而一切查灾放赈事宜。皆系獘薮攸关。自应预立章程。期归画一。盖非杜绝浮冒。则帑必虚糜。非任使得人。则民无实济。因为详采例文。参酌成案。并于前直隶督臣方观承之赈纪。前闽浙督臣汪志伊之荒政辑要各书。择其易行而无獘者。纂为一帙。分列勘灾蠲赋查赈放赈煮赈平粜六目。而冠以总说六条。敬谨另录清折。进呈  御览。是否有当。恭候  训示遵行。

   灾赈总说

一曰安民。 灾之初起。民心易于惶惑。且有携带老幼。出外求食者。不为设法经理。民何以安。首在停减赋役以体恤之。西北各省。赋轻役重。如递犯解饷修堤防河之类。均不能不藉民力。甚或有官署日用所需。亦往往派累于民。此在丰年尚觉不支。而况当灾祲之将至。惟有将新旧粮赋。先请停征。其应派差徭。分别公私。将私者全行革除。公者酌为减雇。使得省一分之力。即可免一日之饥。而民安矣。次在惩治游棍以保之。人虽至愚。无不有室家田业之恋。即因贫窘不能自存纷纷外出求食。其意祗在谋生。岂自罹法网。凡有聚集多人。强借强索。或抢夺肆行。皆系无赖游民。及盗窃匪徒。本无地土可耕。遂尔乘机滋事。地方官虑其人众。一味以姑息为能。势必涓涓不塞。流为江河。惟当指名严挐。按例究办。如其中实有种地贫民。误听邀约同行者。立予省释。一面出示谕以成灾与否。尚在未定。各当谨守田业。以待补种杂粮。否则亦当保聚室家。静候赈贷。毋轻去其乡。毋流而为匪。使之有法可畏。有利可几。而民安矣。至弭盗所以保富。而保富即所以贫。是缉捕亦安民之一端。尤当视丰年为加意焉。

一曰除獘。 獘之大。莫甚于灾赈。书役乡保。无不以办灾为利薮。各牧令养尊处优。于境内荒歉情形。全未目击。惟以乡保之呈报为凭。而乡保即按户派费。名为报荒钱。及勘定灾分。照例蠲缓。而承办之书吏。又按亩索钱。名为蠲缓费。然所派索者。尚在有田之户。至于造赈册则需册钱。给赈票则需票钱。不遂所欲。竟可遗漏户口。删减口数。甚或隐匿赈票。扣赈银。是虽真正灾民。亦皆受讹索之累。院司道府各衙门书吏。明知其獘。因而任意苛驳。勒索分肥。或竟上下勾通。凡赈册销册。皆空白来省。由司书代为攒造。其公事之捏混。固不待言。而巨细费用。皆出自赈银。其惠及贫民者。尚有几许。以 国家数千百万帑金。半耗没于若辈之手。言之殊堪愤懑。非上下衙门各本官淬励精神。密察严防。不能除此獘也。

一曰盟心。 作獘在胥役。而察獘在官。然必先绝己獘。而后能察人獘。各牧令皆来自田闲。届值岁事无成。岂竟不知小民疾苦。无如谋利孔亟。问心未遑。其初每惮于办灾。或于勘灾时少报灾分。以冀熟田之尚可启征。而不顾民力之竭。查赈时又恐委员书役盘费口粮纸张等项。虽有例销。不敷支给。更有无名杂费。如部院司道府各衙门书吏之多方需索。皆欲于赈银取偿。于是放赈之先。即将银价减报。迨易钱折收。每一两不过大钱千文。以钱合银。不及八钱之数。他若虚开户口。捏报村庄。更属不肖之尤者。不思口粮纸札。所费几何。如果公事一无瑕疵。亦何畏内外各衙门书吏之挑剔。而乃剥饥腹之微资。供长官之浮费。使每口每月少得大钱数十文。即少数日口粮。穷黎生命所关。为民父母。何忍出此。设竟不知自检。则不但不能察书役之獘。且须与书役相勾通。将见明干者亦被其欺朦。柔懦者更受其挟制。利有限而患无穷。又奚取邪。惟爱民之心能胜其谋利之心。则措置一秉至公。而奸獘自无窃发。以此心对民。即以此心对  君。相在尔室。鬼神鉴之。

一曰择人。 办灾莫重于放赈。必先将户口查清。而后赈无遗滥。其中应赈与否。暨极贫次贫。一邑之广。为牧令者虽挨户清查。亦不能尽悉。而况寄耳目于吏胥乡保。其獘更不可胜言。莫若慎选诚实绅耆。为里党所敬服者。大乡二三人。小乡一二人。作为董事。祇取人品端方。不论有无职衔。该牧令务当屈己访求。优予礼貌。先令将一乡应赈户口。逐一开出。分别极贫次贫。及大小口数。攒钉草册。存于内署。勿令书吏经管。以杜抽改。俟一路开齐。该印委各员。即亲诣覆核。傥有徇情滥报之户。即于册内扣除。并将董事更换。迨散赈时。仍令董事住厂。协同散放。则吏胥乡保捏报冒领诸獘。皆可净绝。他如平粜煮赈借给耔种口粮等项。亦皆由董事涉手。如果经理得宜。始终不懈。由该地方官分别等差。禀请奖励。盖董事与灾民。生同里闬。地近情亲。于灾民平日景况。皆所习知。设董事开报稍有不公。灾民亦必相指摘。是董事可助有司之指臂。而灾民即为董事之监临。得人而理。无踰此者。惟在该地方官认真采访。勿以平日走动公门干预公事之徒。滥行充数。致与胥役串同一气。并令诚实各董事。退避不遑。则事无不举矣。

一曰通粮。 比户鲜有盖藏。一经成灾。全赖米谷流通。以给朝夕。而奸商囤户。往往于灾象未成之先。闭而不粜。又有粮食聚集之区。本可源源贩运。而该地游棍。辄以籴多价贵为词。私设卡隘。拦截不令出境。是粮之在本境者。既聚而不散。在邻境者。又遏而不行。因之牙侩居奇。市价翔贵。甚至有价无粮。虽贫民措得升斗之资。亦无从买食。斯时地方官或严禁铺户长价。或开仓碾谷平粜。未始不可救一时之急。第市粮苦无来源。仓贮例有定额。恐平粜难于为继。减价亦属空谈。况行商米客。惟利是图。探知贱价之区。岂兴贩前往。是市价愈平。谷来愈少也。惟有将奸商游棍。一一访拏究办。庶囤积遏籴之獘。不禁自除。再于关津隘口。将米客照例免税。并严禁书役家丁。暗中讹索。使商贾获利较多。闻风至。则粮自通而价自平矣。

一曰劝捐。 地方水旱成灾。定例有正赈。有加赈。 国家所以惠贫民者。有加无已。然经费有常。而赈期有定。夏灾须待本年谷熟。秋灾须待来年麦熟。为日甚长。势不能尽仰食于官。惟有于成灾之后。先由地方官倡劝殷户捐输。庶可于官赈之余。稍资接济。第灾有轻重之分。地有贫富之别。此在一州一县之内。尚有不同。而况十数州郡之广。是当因地制宜。为统捐分捐之法。如其邑处弹丸。民鲜殷实。而被灾又不甚重。则各分各乡。设立董事劝捐。先将一乡户口核计。每日需银米若干。或两月或三月共需银米若干。如捐出银米。能敷所用。即于官赈期满后。由董事接续散给。如不敷所用。则或改为平粜。辘轳转运。或改为煮赈。撙节均分。总以捐项完竣为度。此分捐之法也。若遇被灾较重。灾口较多。势不能以一乡所捐。供一乡所用。则于捐项宽裕之区。计其贫户无需此数开销。即以余资酌为分拨。先由各州县督同董事核算。已捐若干。尚缺若干。以此乡之有余。补彼乡之不足。盖视一州一邑。犹一乡也。再有不敷。则请之于郡。郡有不敷。则请之于省。总期酌盈剂虚。民食无缺。此统捐之法也。至捐项无论多寡。皆须将捐户姓名。及银谷数目。造册汇报。并榜示通衢。其捐数在三四百两以上者。则具禀专报。以凭汇同照例奖叙。

   勘灾

一凡州县查勘灾田。须凭灾户自行呈报。应先勘就简明呈式。首行开列灾户姓名住居村庄。次行即列被灾田亩若干坐落某区某图或某村某庄。又次行开列男妇大几口小几口。某姓名田数区图村庄大小口数。俱留空格。后开年月。每张止须如册页式样。迭作两折。预先刊刻分给。第恐各灾户未必尽能识字。难以照填。则令灾户转告该乡董事代为填送。总不许涉乡保之手。地方官查对粮册相符。即各归各庄。分钉成本。用印存案。作为勘灾底册。

一灾户开报既齐。该印委各员。即携带前项灾册。亲赴各村按田踏勘。将勘实被灾分数田数。于册内注明。如有多余少报。以及原系版荒坑坟无粮废地。并止种麦不种秋禾。名为一熟地者。均于册内扣除。其勘不成灾。收成歉薄者。仍为按户登明。若原册无名。临勘时报到者。勘明被灾果实。亦注明灾分。附于该庄册后。

一灾分轻重。应照被灾村庄实在情形。不得以通境成熟田地统计分数。致灾区有向隅之苦。至一村一庄之中。大抵情形相仿。不必过为区别。转致奇零纷杂。难于查办。且易滋高下其手之獘。应各就一村一庄计算分数。俾无偏陂不均。迨勘齐之后。一面核造总册。一面先将被灾村庄轻重情形。开折通禀。并绘本境地舆全图。注明村庄。将被灾之处。用色渲染清楚。随折同送。以便查核。

一定例秋灾不出九月。原指题报之期而言。本年直隶省旱灾。系由渐而成。有收无收。在七八月间已可定局。各该州县应于处暑节后白露节前。被灾情形。勘确通报。以便汇同入告。不得延至九月。始行详报。致稽例限。其灾田分数蠲缓册结。例应自题报情形之日起限。四十五日具题。迟则计日处分。而此四十五日中。例由协查厅员及该管道府加结送司。再由藩司核明详院。始克拜疏。节节延。每致赶办不及。应令州县一经勘齐。即造具灾分顷亩科则蠲缓总册。并造被灾区图田亩册。出具印结。一面径送藩司查核转造。一面分送协查厅员。并由该管道府加结移送汇转。以期迅速。至灾赈公文。均关紧要。应于封面填明灾赈公文字样。或由驿递送。或专役投。不得发交铺兵转递。致有迟滞。

   蠲赋

一灾蠲钱粮。定例被灾十分者。蠲正赋十分之七。被灾九分者。蠲十分之六。被灾八分者。蠲十分之四。被灾七分者。蠲十分之二。被灾六分五分者。蠲十分之一。蠲剩钱粮。系被灾十九八分者分三年带征。七六五分者。分二年带征。至于先经报灾后。经勘不成灾田地钱粮。有奉  旨缓征及题明缓征者。各被灾州县应一并查明实在科则顷亩。另开一册。随同成灾田亩送司。以凭酌办。

一入官旗地被灾。该管官将该户原纳租银作为十分。按灾请蠲。被灾十分者。蠲原租十分之五。被灾九分者。蠲十分之四。被灾八分者。蠲十分之二。被灾七分者。蠲十分之一。被灾六分以下。不作成灾分数。其原纳租银。概缓至来年麦熟后起征。

一扣除灾户钱粮。应按实被灾田数目验算。应蠲应缓。于额征解册内分注扣除。其未被灾田钱粮。不应统扣蠲缓。此理所易明者。从前竟有州县误认统征分解之说。混将灾田蠲缓之项。照阖县田粮额数。不分灾熟。概行摊扣。以致追赔。可为鉴戒。

   查赈

一各庄饥口。向凭地保开报。固难凭信。即印委各员携带烟户册查对。其中迁移事故。亦难尽确。在有田灾户。尚有灾呈开报家口。其无田贫户。更无户口可稽。现已分饬各该州县按乡选举诚实董事。据实开报。俟一路报齐。由印委各员。亲诣复核。极次贫户。及大小口数。如无冒滥情獘。即当面登册填给赈票。并于赈户门外壁上。用灰粉大书极贫次贫某人大几口小几口字样。以便上司委员不时抽查。再于该村公所。将赈户姓名口数出榜悬示。俾各共闻共见。查完一庄。再查下庄。按五日一次开折通禀查核。

一饥口在十六岁以上为大口。十六岁以下至能行走者为小口。其在襁褓者。不准入册。

一贫民极次最难分晰。全在察看情形。如实在贫乏民佃。专藉数亩薄地。被灾无收。或房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是为极贫。如田虽被灾。或尚有微业可营。而止能自顾一身。不能顾及一家者。是为次贫。极贫则无论大小口数多寡俱须全给。次贫则老幼妇女全给。其少壮丁男力能佣趁者酌给。

一业户中有一户之田。散在各里者。应统行查核。如系熟多荒少。或田虽被灾。家业尚可支持者。毋庸给赈。如系荒多熟少。实系贫苦者。应归于住居村庄。按照灾分给赈。不得分庄混冒。违者究追。

一地方遇有灾赈。每有奸民希图冒滥。或父兄子弟同居。捏分数户。或将粮食衣物藏寄。故作贫穷。或以邻村老幼。认作亲丁。或本有雇主可依。冒称无靠。种种情伪。难以悉举。此次均由董事开报。当不致再有此獘。第恐经官覆勘时。该奸民等或扶老携幼。遮道哀求。或暗使妇女混行哄闹。更有刁生劣监书吏兵役及屯居旗人从中把持。以冀必得。该地方官应密访姓名。先期示禁。如有违犯。严拏究治。一业户之田。类多佃户代种。内如本系奴仆雇工。原有田主养赡者。毋庸给赈。如系专靠种田为活之贫佃。田既遇荒。业主又无养赡。并查明极次。及所种某某业主之田。按其现在灾地分数给赈。不得分头冒领。

一寄庄人户。须查明实系本身贫乏。方许给赈。否则恐其身居灾地。田坐熟庄。易滋冒滥。或人居隔县。田坐灾邑。本系田多殷户。其管庄之人。自有业户接济。亦可毋庸给赈。

一被灾村庄之鳏寡孤独疲癃残疾之民。除有力自给。或亲族可依。及已入养济院者。毋庸给赈。其无业无依。遇灾乏食者。悉照所住村庄灾分轻重。分别极次。一体给赈。其余不被灾村庄内之四茕。概不准给。总以被灾不被灾分清界限。不得以附近灾地牵混。

一被灾村庄内有无田贫民。或藉工佣趁。或手艺餬口。因被灾失业。无处营生者。应随住居村庄灾分轻重。分别极次。一体给赈。无灾村庄。不得滥及。其余有本经营。开铺贸易者。务须严禁混冒。察出从重究治。

一查赈之时。如有贫户因灾外出。未经给赈。自必有烟户原册可查。空房遗址可验。承查委员。应即查明。于赈册内一一注明。以备该户闻赈归来时。查明补给。汇册报销。如向系贸易他乡。及灾前他出者。不准入册。若一州一县之内。外出贫户。多至数千者。即使一无混冒。亦可见该牧令之抚绥无术。除准其补给外。仍将该牧令记过撤参。

一赈册赈票。俱系用坚韧棉纸。赈册以百页为一册。每页两面十户。刊列号数。钤盖缝印。以天地元黄等字样。为委员号记。人占一字。印于册面。所查某庄。即摘写庄名一字。编为册内号数。委员执册挨户。登注灾民口数。仍将州县草册查对。是否相符。如某项口无。则填以圈。按户注明极次字样。查完一村庄。合计大小口总数。注明册后。一日查过数村庄。即通计数村庄男女大小口总数。注明册后。封送总查之厅印官复核。移交地方官办理。

一赈票须照两联串票之式。当幅之中。填明号数。钤盖印信。每百张钉为一本。票首用委员号记。依格册内所开极次贫户大小口数填注。如某项口无。则填以圈。以一票截给本户。以票根存官比对。各灾民持票赴厂。监赈官点名验票相符。即照票给领银米。并另制月分图记。放讫一月。则于票上依次盖用某月放讫图记。赈毕掣票。其外出归来之户。查明入册。

一例给票领赈。如有赈未领完。原票遗失者。查实补给。仍于册内注明票失换给字样。以防拾票人冒领。

   放赈

一定例被灾十分。极贫给赈四个月。次贫给赈三个月。被灾九分。极贫给赈三个月。次贫给赈两个月。被七八分灾。极贫给赈两个月。次贫给赈一个月。被六分灾。极贫给赈一个月。被六分灾之次贫。及五分灾。例不给赈。止准酌借口粮。春借秋还。其酌借月分。或银或米。随时酌办。

一放赈宜多分厂所。使饥民散而不聚。除城关外。各按被灾附近村庄二三十里适中之地。使领赈之人可半日往还者。设为一厂。或寺院。或搭棚。务须地场宽大。分别男东女西。每厂须设两门。以便一出一入。先放远庄。次放近庄。务令鱼贯而行。毋致拥挤喧哗。该地方官将某某村庄在某处厂内。何月日放给。先期明白晓谕。并令地保庄头传知各户。以便灾民按期赴领。免致往返守候。

一定例赈粮每月大口给米一斗五升。小口七升五合。若银米各半兼放。大口月给米七升五合。小口月给米三升七合五勺。各州县应每厂各设七升五合桶三只。三升七合五勺桶三只。并备斗三张。斛一张。由该管道府按照仓斛较准。在于桶口四面烙印。分发各厂应用。以免零量稽迟。及截短桶口偷减赈粮之獘。如吏役斗级人等。敢有短少量。轻则枷示厂所。重则立毙杖下。该管官失于觉察。一并参究。如银三米七银四米六搭放。均照此办理。

一折赈米价。定例直隶省每石折银一两二钱。历奉  恩旨加增。准折给银一两四钱。计每月大口应给银二钱一分。小口应给银一钱五厘。若银米各半兼放。计每月大口给银一钱五厘。小口给银五分二厘五毫。数更零星。如以原银按口秤剪。不特折耗滋多。而封裹非止一人。又岂能逐包覆看。且穷乡僻壤。并无钱铺。贫民领银易钱。亦多未便。自应照历次章程。由官按照时价。公平易换钱文。将每一两易钱若干。补足串底。核明大小口数。应给若干。先期详报。一面按口用绳串。毋许短缺一文。以便临期随米散给。遇有小建。即钱米并计。于钱文内总扣一日。不必银米分扣。傥州县官故将钱价报昂。希冀换多给少。定即严参示惩。如全放折色。亦照此办理。

一被灾州县中。向来居住之旗人。应与民人一例赈恤。俱当查明。如有同居兄弟叔侄披甲食粮。并家奴有主可以资助者。均不在应赈之列。其余闲散下屯。专靠种地并无生业者。应令有旗各属并理事丞倅。逐一确查。照例给赈。其户住居灾地者。亦令地方官会同场员。查明极次户口。分别给赈。

一坐落灾地营分兵丁。原有粮饷资生。但家口多者。难免遇灾拮据。令该管营员查明除本身及家属在三口以内。不准给赈外。其多余家口。分别极次开册移县。该地方官会同该营亲查确实。汇入民户一体给赈。

一灾地贫生。例准给赈。应令该学教官查明实系贫乏。照依旧章。每户以三大口为率。造册移县。覆查明确。核明应赈米数。每米一石。折银一两。移交教官。传齐各生。在明伦堂唱名散给。如有遗滥侵蚀。即将该教官揭参。

一灾赈案内。应需各项银两。有由府转发者。每致时日稽迟。且有绕越道路多费运脚之处。自应由各该州县径行备文赴司请领。该司衙门一面发银。一面移行该管道府州知照。如司书有留难需索情事。许该州县禀明究办。至勘灾查赈员役盘费饭食。除照例现任正印及丞倅等官不准支给外。其候补试用等官。及现任之教职佐杂各官。自查灾之日起。每员月给盘费银八两。每官一员。拨给书办二名。跟役二名。每名日给饭食银四分。放赈时。每厂书办二名。衙役四名。斗级四名。每名日给饭食银四分。如遇车马难行之处。每官一员。应乘坐官船一只。水手四名。书役小船一只。水手二名。每名日给饭食银四分。按日计算。核实报销。

   煮赈

一被灾较重地方。定例于例赈之外。准于近城处所。冬月煮粥兼赈。江苏省大口日用米二合。小口日用米一合。江西省无论大小口日用米四合。米数多寡不同。似当以大口三合小口一合五勺为酌中之数。第恐经理不善。则或偷减米粒。搀和糠。或节缩柴薪。搅用石灰。不特下咽为难。且易致人病证。是宜选用诚实董事。分项经管。自淘米下水。以至起锅贮缸。皆须亲督夫役理料。以防滋獘。其粥必须稠厚。足充一饱。至发粥时。则须人厂粥厂分为两处。人厂内再分男女两厂。先令领粥贫民齐集厂内。按名给筹。再赴粥厂领粥。以杜重复冒领。其舀粥铜铁杓。皆按大小口米数较准。并于杓口錾字分发。使分派得以均匀。夫役无可偷减。一被灾较重之区。如有绅衿富户。实心好善。自愿捐资设厂。煮粥赈饥者。应即通详批允。听其举行。固不须吏胥干预。亦不必官为经理。惟于厂所酌派员弁弹压巡查。以防奸匪滋事。若止系一村一里。捐项无多。来食粥者。不过数十家。皆为该绅富所熟识之人。则并不必派员巡查。转多烦扰。统俟事竣。查明捐户姓名及银米各数。造册详请。分别奖叙。

   平粜

一平粜食粮。原应青黄不接。米少价昂时举行。所以平市价。便民食也。如遇灾地秋冬正放赈粮。小民有米可资。原可无需平粜。况灾邑食粮有限。若赈粜同时并举。势必仓箱尽罄。来春反无接济之资。自应于放赈时暂缓平粜。撙节留余。以为青黄不接时粜济民食。不得早图出脱。致贻仰屋之忧。

一平粜向系听民自行赴粜。并不查开户名。是以奸商蠹役。得以乘机舞獘。买属贫民往复购买。积零成趸。昂价转售。是若辈得饱贪囊。而贫民仍无实惠。自应照放赈之例。责成董事。查明生计艰窘。应籴平米之人。给予照票。令其持票往籴。每户不得有两票。每票不得过三升。仍于票内填注日期。不准一日再买。如此。则户名可考。而冒买之獘除。米数有定。而囤积之獘绝。再于各乡多分粜厂。俾免贫民仆仆道途。则其惠愈均。所用量米升桶。亦应一律较准验烙。以防偷减。如有州县先将仓谷亏空。于平粜时虚报籴数。希冀存价弥缝者。严参治罪。

  条陈荒政事宜疏     
彭世昌

臣维荒政者。 国家之仁政也。有豫备于未荒之前者。有补救于已荒之后者。全在大小官吏。因时制宜。多方筹办。庶有裨于民生。然非博采旁询。确有成见。则布置难期其周妥。且非准今酌古。都为一编。则查者孔惑于分歧。用不揣冒昧。谨遵我 朝成宪。广取古今之说。悉心融萃。期于篇幅不繁。而纲目悉备。辑为备荒事宜十有四条。救荒事宜四十有二条。另缮进呈。恭候  钦定。拟请 饬发各省循照办理。不但已荒之区宜力图补救。即未成灾地方亦宜先事豫防。有备无患。固非止为一时计也。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施行。

 备荒事宜十四条

一曰重农事。 自古为政莫先足食。足食不外务农。我 朝念切民依。重农贵粟。屡颁  谕旨。诚二帝三王之用心。而万世兆民所永赖也。有司牧之责者。凡夫劝课之方。允宜实力奉行。并讲求区田代田诸法。以厚民生。毋得徒事虚文。此为备荒第一义。

一曰勤开垦。 生齿日繁。待食者众。向之所耕田亩。可食千人者。今以之食万人。或虑其不给矣。欲求充裕之法。不若于各省闲旷之处。令民择地开垦。其无力者。官为贷给牛种。而不遽行升科。则民有所利。而愿往者多。既岁可增百万之粟。且无人满之患。亦一举两善之道也。

一曰兴水利。 水利之兴。所以资蓄泄。备旱潦。变歉岁为乐岁也。各直省大吏。宜饬查各属境内形势。细加筹度。何处可以疏渠。何处可以筑堰。何处可以穿井开塘。或劝民自为。或动用公款。官为办理。务期事在必行。则效有必致。岂止一时之利哉。

一曰急补种。 昔人谓地方遇有水旱。种植必不得时。即须先察地利。如水多则急以不忌水者种之。旱久则急以不畏旱者种之。失彼得此。尚可支持其半。此诚备荒之急着也。

一曰备杂粮。 杂粮如豆麻荞麦芋薯等物。其种甚多。不论南方北方。皆宜广为之备。虽地气或有不齐。但能随时种。多寡必有所获。其足以资接济一也。大抵南人以稻谷为大粮。北方以粟麦为大粮。此外往往多不留意。一遇歉岁遂不可支。是宜预为之筹也。

一曰治菜圃。 民不可有菜色。不可不兼治菜圃。盖萝葡莴苣菠薐葱韭瓜瓠之属。平时可以佐食。荒岁亦足以充饥。其法以数亩之地。缭以短墙。或限以枳篱。先种长生韭二三十畦。余莳时蔬一二十种。惟务勤加灌溉。每种菜一亩。八口之家。四时皆可取给。若近城市。其利尤倍。

一曰广树植。 树谷之外。可以供食用备饥荒者。莫如树木。雍正二年   上谕。舍旁田畔及荒山不可耕耘之处度量土宜种植树木桑柘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资用即榛楛杂木亦足以供炊爨。仰见  圣虑周详。无微不至。地方官宜责成乡耆里长。广为劝谕。就所宜之木。随处种植。勿视为不急之务。

一曰裕仓储。 积储者。天下之大命也。常平之制善矣。此外如义社各仓。并宜一律兴举。凡立仓。不论若干家若干人。总以乡村附近联络者。公设一仓。如乡村零户有难于联络者。或每族各设一仓。或一族中每房各设一仓。均听其便。如建议之初。仓廒未立。或神庙。或公祠。或殷实之家仓屋有余者暂行借储。一俟积谷稍充。便可另自置仓。又募谷不拘一法。总以无抑勒无假手为要。宜于秋熟时。州县官设立印簿。遣绅衿耆老数人转相劝谕。听捐户自登姓名。谷数多寡。各量其力。银米悉从其便。出者毋吝。劝者毋勒。或每年一捐。或数年一捐。或一捐不复再捐。均酌度情形。随宜办理。捐谷既有成数。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更有推广劝募之法。如称寿开筵酬神演戏等事。节其糜费。捐入义仓。此祝寿酬神之上术。亦即备荒之长策也。又司出纳。宜择老成殷实者一人总管。再择一二人逐年分管。仍设立四柱册。登记明晰。互相稽查。不经官吏之手。州县官核实转报而已。至遇岁歉。即以本地所积之谷。散给本地之人。先尽极贫。次中贫。至家计稍可自支者。不必散给。仍以岁之上下。分别赈贷赈粜赈济。又积谷尚未充盈。不妨变通办理。创质谷法。于东作方兴之时。听农民以物质押。资其工作。秋后加利清还。于仓储有益。于民亦便。臣父大忻。道光年间。曾仿此法。捐谷千余石于族。并置仓廒一座。择人经理。今行之数十年。积谷颇裕。不但本族可无匮乏之虞。且逐渐可以及远矣。至于日积日多。谷不胜用。又宜划分若干。为恤嫠育婴等会。以广任恤。此亦计虑之所必及也。

一曰禁种罂粟。 栽种罂粟。大为农田之害。例禁綦严。民间傥有仍前栽种者。应从重议罚。以备里社之荒。并责成该族长里长。立令拔除。改种五谷。如有顽梗不遵者。该族里长禀究。盖少一废谷之地。即多一产谷之地。不得以积习难除。致妨民食。

一曰戒浮靡。 谚云。富家一席酒。贫家半年粮。此言奢靡之蠹也。不独富也。即家无担石之粮。往往亦染于习气。有效尤者。此辈虽在丰年。已不能给。一遇饥岁。立饿死矣。地方官宜剀切出示劝谕。富者务宜图匮于丰。省无益之费。为有用之地。贫者愈当量入为出。力求撙节。庶几家给人足。可恃无恐也。

一曰酌禁远粜。 禁粜固非善政。昔人谓收成之方。仰屋而叹。荒俭之地。顿足而呼。是也。然以本地足谷。遂任四方多粜。则本处之粮必尽。贫民不免于饥死。亦不可不虑。今有一法。凡地方丰收。及旧存足支三年者。酌留两年之谷自备。其余一年之谷。任其远粜。若利其价高。任意多粜。致本处之粮骤贵且尽者。准人举发。籍其谷分存义仓。

一曰预筹他籴。 凡事豫则立。地方遇有水旱。若待其成灾之后议籴。则价必腾踊。且恐缓不济急。须于灾象甫兆时。通盘算扣本境户口若干。需谷若干。现存仓谷若干。不敷若干。预于他方谷多处。买存以待不时之需。亦备荒先着也。

一曰安插游民。 游民者。民之蠹也。平日游手好闲。生计无出。往往三五成。藉端生事。一遇饥馑。多为盗贼。是宜设法以安插之。或劝其学习杂艺。或贷以资本。使之谋小生理。或令充当闲役。或令看守庙宇。皆无不可。

一曰保全富民。 保食六条。终于安富。良以富者。贫之母也。一邑有富民。则一邑缓急可恃。一乡有富民。则一乡缓急可恃。若富民凋敝。贫民何依。设遇灾歉。更何所恃乎。是在贤有司于无事时加意护持。而后有事时得赖其力。如平粜助赈施粥诸举是也。

 救荒事宜四十二条

一曰勘灾。 勘灾务在亲履田亩。勘准分数轻重。如八九十分五六七分之等。轻重已确。将来核赈及钱粮蠲缓等差。即以此为张本。但事变无定。有现勘得本属轻灾。及十日半月之后。竟成重灾者。此又不可不察也。至灾区有谓宜特遣大员往勘者。盖为慎重灾伤起见。非遣官不足以专责成。又有谓遣官无益。且多一供亿之烦。不如令地方官自勘者。皆未可执为定论。窃谓中荒之岁。被灾止在一方一隅。则仅令有司自勘为便。若遇大荒之岁。赤地数千里。饥民数百万。则必特遣大员会同督抚办理。方可期其有济。惟巡历所至。须是自携资斧轻骑减从。然后能不扰也。

一曰报灾。 匿灾者。罪无可辞矣。即经报闻。而或稍涉迟延。哀此穷黎。朝不谋夕。尚可少待须臾耶。地方官于踏勘之后。务宜遵照例限。详报上司。上司立即准题。如有迟报逾限者。照例扣算月日议处。伏查乾隆六年   上谕。向来各省报灾原有定期若先期题报便不合例朕思按期题报乃指其本而言至于水旱情形为督抚者察其端倪早为区画随时密奏则朕可倍加修省而人事亦得以有备若过拘成例则未免后时矣。敬绎   圣训。是即依限题报。且恐后时。况任意迟报乎。

一曰停征。 地方遇有水旱。灾象已成。即宜一面停征。一面力请督抚具题请蠲。如奉准蠲免。即刊刻誊黄。为百姓明白豁除。傥或不与豁除。犹朦混私征。是使实惠不得及民。且重以流亡之苦也。尚得谓之司牧乎。

一曰审户。 林希元荒政。首言审户难。良以户口不清。则百獘从此而起也。然办理亦自有要。宜仿保甲之法。挨门逐户查验。丁若干口。作何生理。有无残疾及田粮等项。编排的实。然后散赈之时。大口小口。极贫次贫。皆可按籍处分。无滥无遗。岂止弭盗而已哉。惠士奇谓厘户之法。当仿照韩琦河北救荒政。而择甲户之以资为官者。宪司礼请之。属以计口均户而分五等。每县若干都。每都五人。视民居稀稠而增减其数。复受之粟。而属以亲至某乡。聚民均给。人日一升。幼小半之。十日一周。终而复始。至麦熟止。仍分粜粟之所。给粟之所。俾均主之。而有司总其成。此法亦可采用。

一曰发仓。 各省常平仓谷。原以备歉岁之用。时当大饥。地方官宜申请发仓。以裕民食。其有义仓社仓之处。并令一律开放。至发仓之时。或出三存七。或出四存六。或尽数粜贷。或尽数赈济。均酌量轻重情形。随时办理。务期实惠及民。

一曰截留。 大荒之岁。仓谷不敷。除停解本地粮米外。如有他处官粮经过。不妨权宜截留。一面报闻。即一面赈济。盖救饥如救焚。稍缓须臾。恐无及矣。况 朝廷念切民瘼。必蒙 允从。上年山西河南奇荒。经各大吏奏请。无不立沛 恩膏。并有不待陈请而 施恩至三至四者。洵古以来所未有也。

一曰挪籴。 万口嗷嗷。截留之粮。又告罄矣。此时欲赈则无米。欲籴又无银。计惟有暂挪公帑。择诚实能干之人。急往他处采买。循环周转。以资接济。俟丰岁设法补还。此亦权宜之策也。

一曰招商。 地方偶遇偏灾。全赖各商运贩米麦。源源接济。谨按乾隆元年。议准行令督抚转饬管理关务各关。凡有米船过关。即询明该商如果前往被灾各邑粜卖者。免其纳税。给与印票。责令到境之日。呈送该地方官铃盖印信。以便回空核销。如有免税米船偷运别省。并未到被灾地方先行粜卖者。将宽免之税加倍追出。仍照违禁例治罪。其所以鼓舞招徕之者至矣。有子民之责者。尚其早为之计哉。

一曰不抑价。 商贾辐辏。市价不期平而自平矣。若米方大贵。强令抑价。则上户之有蓄积者。既不粜。而商贩闻之。亦惧其亏折而不来。故古人有遇饥增价而米反贱者。其识见诚过人远也。然亦须审其时势如何。傥我方增价。而商贾未知。即知之而一时贩运未到。嗟彼贫民。何堪食此贵米乎。不若于产米之区。张示增价榜文以招商。而于本地之价。仍听其自涨自落为无獘也。

一曰禁闭粜。 收成歉薄。米价昂贵。铺户因而囤积居奇。富户因而观望专利。在所不免。是宜严定章程。铺户除流通外。囤积在三百石以上。富户除本家口食外。存余在一百石以上者。许人举发。借谷赈饥。诬告者反坐。则闭粜者有所畏而不敢。又不开人藉端报复之端也。

一曰禁强籴。 闭粜有罚矣。而强籴者亦宜严其法。盖时方大饥。民易生乱。强籴虽为索食起见。而乱心已萌。若不严为之禁。势必愈无忌惮。从此而抢掠而掳杀矣。故昔人行荒政者。有榜于通衢曰。强籴者斩。今虽悯其可原。然立法要不可不严也。

一曰禁烧锅。 烧锅以酒为业。耗谷甚巨。在平时准其开烧。犹曰裕课商也。若遇奇荒之岁。万口待哺。自宜暂请停止。以裕民食。

一曰开捐。 灾伤过重。虽 朝廷迭沛恩施。不敷尚巨。且正赋既已蠲免。恐亦无帑可发。是必力请开设捐纳一途。不拘输米输银。或半米半银。总期于赈务有济。又须轻减数目。推广章程然后应例者。可期其多且速。而百万生灵全活不少也。

一曰劝捐。 人皆有不忍之心。当地方大饥。岂无乐善好施者。是宜剀切劝其量力捐输。以捐数之多寡。分别奖励。若有破格多捐。为人所难为者。即专案具题请  旨。格外旌奖劝捐。并宜先出资以为之倡。又劝捐宜先访与殷户相善之人。令其往劝。殷户乐助则已。傥实有蓄积而不乐助。或乐助而数极微末者。有司官始亲往劝。往必以礼循循善诱。喻以桑梓补助之谊。动以阴骘获报之说。不可强勒。又有零捐之法。无(谕)[论]在城在乡。劝令各户每日捐钱或四文六文。或捐米四合二合。积少成多。亦可稍资赈济。盖为数少则人易从。而办理甚易。其钱米或一日一敛。或几日一敛。均听其便可也。又近来有塔捐图式。其法以京钱五千为一愿。或捐一愿。或捐数愿。以至十百千万愿。各随心力。多寡不拘。愿捐者将姓名捐数。书明塔图内。集腋成裘。亦简便易行。

一曰请协。 地方大饥。本处实形支绌。即不妨移书于邻省之成熟者借拨银米。以资协济。救灾邻。古之道也。各省果有赢余。断无有彼此疆界之理。况今  皇上有令各省协济之谕乎。

一曰定期。 不论赈贷赈施赈银赈米。均当先期出示传谕。的于某月某日开赈。不可失期。致令穷民空劳往返。其开放之期。的以五日十日为限。盖一日一给则太烦。若总给之。又恐饥民领赈到手。不知撙节也。或谓旬给升斗。官不胜劳。民不胜病。莫若计其地理远近。口数多寡。人给两月粮。归治本业。可无伤生理。又谓凡城市每给五日。乡落三十里内者。每给十日。三十里外者。每给半月。此则在乎因时制宜也。

一曰榜示。 办赈最忌颟顸。百獘由之而生。宜于赈饥地方稠人广众之所。张贴榜文。领到 恩米若干。截漕若干。收过捐输若干。各省协济若干。放过若干。实存若干。一一揭明。俾共见共闻。交相考核。庶散赈者可无侵欺之虞。受领者可免冒领之獘。诚良法也。

一曰设厂。 凡办赈必设厂。设厂必择本城及四乡适中之地。使领赈者道里相均。傥一乡一厂。相距仍远。即宜添设一二厂。庶老弱不难赴领。雨雪可以无阻也。若能男女分厂尤善。

一曰赈贷。 稍贫之人宜赈贷。即所谓借用食谷是也。然亦有本非贫户。夤缘多借。辗转粜卖以图利者。不可不察。宜照审户之法。查明应贷户口若干。每日需谷若干。准借若干。核实办理。若赈贷不敷。或自出谷。或劝富民出谷接济。皆宜推而行之也。

一曰赈粜。 次贫之人宜赈粜。即所谓减价平粜是也。然须查得实系贫民。方许籴减价之米。仍示以限制。给以印票。凭票给领。若富民并家计稍能自支者。概不许籴。如此。则贫民得沾实惠。而冒滥图利之獘可免矣。或谓文彦博知益州时。减粜不限以数何如。按此须恃有谷多乃可。否则不如限以升斗之数。尚为稳着。

一曰赈济。 至于极贫之民。籴则无钱。贷则难偿。非赈济不足以资全活。或赈米。或赈钱。或赈粥。另分条于后。夫赈济不难于饥者必赈。而难于赈者必饥。赈者未必饥。则饥者未必活。何者。以有限之财。当无穷之冒。必不济也。明高攀龙常有此议。然亦无他妙法。仍不外随门逐户。查核必实。无使不饥者冒领。则饥者之受惠不少也。

一曰米赈。 赈济之法。莫善于散米。昔人言之綦详。盖给谷。则小民未必家家有碾米之具。且升斗而碾之。龠合而碾之。亦不胜其烦矣。散米则无虑此。又小民得米。和野菜煮食。一日之赈。可支两日。一人之赈。可供二人。此法不但可行于赈济。且可行于赈粜。今 朝廷已行之有效矣。

一曰钱赈。 散米诚善矣。傥扣算米石不敷赈给。又宜酌量变通。或先尽米。再用钱。或钱米分配。或全以钱代。均无不可。或谓赈银亦有数便。盍以银代。不知银质坚厚。豪厘难于分析。又秤有低昂。色有高下。易滋朦混。且贫民得银。又将易钱。辗转之闲。伤耗不少。若用钱则无以前诸獘。又三五零钱。取用甚便。亦法之善也。

一曰粥赈。 粥赈之举。议者谓煮粥多搀和石灰。非活人乃杀人。又谓壮者得歠。而不能及于老弱残疾之人。近者得餔。而不能及于荒村僻壤之境。又谓聚万千饥民于一处。气蒸而疫疠易染。众聚而奸盗易萌。又谓司事者多扣。民无实济。此数者。诚不能无虑。但在乎办理得人耳。若就近多设厂所。择诚实绅士。属以钱谷煮赈之事。不准吏胥经手。粥熟必先亲尝。放粥之时。专立二人监理。一在厂外。一在厂内。鸣锣一通。令领赈者鱼贯而入。男归一处女归一处讫。鸣锣二通。按人次第匀给。得粥者即令散去。不准停留。明日复然。多备苍朮艾叶等物。随时熏烧。并不时稽察饥民出入。戒其无得滋事。如此则何诸獘之有。又张伯行有担粥法。每日煮粥一担。令人肩挑。随处散给。粥尽则已。明日再煮。担粥者众。则全活者多。且无争挤之患。其法亦极简便。又久饥之人。肠胃枯细。骤饱即死。魏禧分次给粥之法。可酌用也。饥民至厂者。随其先后。来一人则坐一人。以次挨坐。已坐者不许再起。一行坐尽。又坐一行。以面相对。以背相倚。空其中路。可令担粥人行走。坐定后。击梆一通。高唱给第一次食。令人次第轮散。有快餐先毕者。不得混与。一次散讫。然后击梆二通。高唱给第二次食。如前法。三次即止。又陆世仪谓久饥之人。不可食饭。即糜粥亦不可多食。因思得施米汤法。朝夕炊粥饭时。少增勺米。汤沸。必挹取数盏盛大瓮中。多多益善。明晨以汤再炊。量入麦粉少许。使成稀粥。更以水姜三四块。捣碎调和。各就门首施之。或一次。或早晚二次。汤尽为度。用以少润饥民肠胃。

一曰展赈。 展赈者。  圣朝有加无已之仁爱也。或加赈口粮。或添设粥厂。或展限月分。固已。其有茕独老疾之不能自存者。尤格外厚。以及岁寒无衣者。为给棉袄。露宿无屋者。为谋栖止。疾病为给医药。病故为备棺槥。法良意美。凡为司牧者。可不实力奉行。妥为经理乎。

一曰止流民。 饥馑洊臻。何以使民不轻去其乡。抛弃生业乎。地方官宜遵嘉庆七年之 谕。先期出示各乡村。谕以即有赈恤。令其静候。不得远离。一面设厂平粜。以定民志。良以辑之于既流之后。不如抚之于未流之先。彼饥民既知本地可以餬口。又何乐于荡析离居耶。

一曰抚流民。 至若本乡无可食。不得不转徙他乡者。所至之境。地方官应不分畛域。加意抚恤。择宽广寺院。或空闲房屋。分别安插。每处设一人经管。稽其出入。官为计口授粮。并严明约束。不得藉端滋事。其有亲旧可依者。令依亲旧。有健壮可佣工者。令其佣工。

一曰收养遗弃幼孩。 饥民遗弃子女于路。如有愿收养者。具呈报官。某日某处。收得幼孩几人。官为给以印票。日后长大。一听养主役使。若有父母及亲属襁挈而来者。收养家酌给钱文。立字二纸。听其自定限期。何时领回。并开明如有病故逃亡。与养主无干。一与该父母亲属收执。一存收养家。傥限满不领。至两年以外者。即由养主安遣。仍报官存案。傥或无人收养。地方官即宜设局抚育。俾孤儿得免于饥饿而死。亦少者怀之之意也。

一曰禁止买良为贱。 岁值奇荒。至鬻卖子女为生。惨已极矣。而娼优之家。乃有乘危贷买。仍习贱业者。此宜急行禁止也。在饥民计穷路绝。原出于万不能已。而为民父母者。独不思所以矜全之乎。应即出示晓谕。凡乐户不得再买良家子女。犯者治以应得之罪。其已买者。设法代为赎回。方是仁人君子之用心。

一曰禁抢夺。 饥民抢夺。止于食物。犹曰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也。至抢夺非止食物。则其情亦难恕矣。若一概纵容。势将为窃为盗。而向来为窃盗之人。难保不混入饥。掠取财物。是宜不时巡察。如乡城之间。有白昼任意肆抢者。即照例究处。惩一警百。亦荒政之所不得已也。

一曰资回。 向例春初耕种之时。有愿归本乡者。即资送回籍。顾资送之例。不皆有益。而间或滋獘。有已去而复来者。有去东而适西者。若必拘定成例。转多混冒虚糜。于灾黎无益。是以乾隆二十八年   上谕。流民故乡既无生计四出佣趁即揆之古人无常职转移执事之条未始不可俾之并生并育又何至束缚驰骤强以势所不能朕以为与其资送无实济不如加赈济之期俾民获实惠之为愈也。然法贵因时。道在变通。故光绪四年。我  皇上又有将各处饥民妥为资遣回籍之 谕。盖时而移民就粟。时而移粟就民。总期于实惠及民而已。

一曰给种。 食为民天。小民终岁所仰。全在及时耕种。饥馑之后。颗粒不存。纵有田可耕。而无粮可种。坐误耕期。盖所在多有。地方官宜遵历年  谕旨将州县所存仓谷。酌给籽种。俾资耕作。或劝富有力者。于本图内贷给。俟秋成之时。许其加利收还。查种谷一石。可得新谷一二十石。借者虽出息。仍获利十倍。两益之道也。

一曰兴工。 救荒之策。莫善于以工代赈。如开渠筑堤修葺城垣等事。酌量举行。令小民得力役之资。为餬口之计。其不能赴工之老弱残疾者。仍给以口食。至民间土木应兴各工。亦宜劝令及时修举。彼此两有裨益。

一曰清庶狱。 东海杀孝妇。大旱三年。地方大饥。得非由于冤狱莫伸耶。不然。或承审案件。任意积压。以致拖累无辜。上干天和。急宜及时分别清理。除罪重者戒狱卒无得凌虐。仍依限讯结外。其稍轻者。或令人取保。或交人看守。若审系无干之人。立即释放。以消戾气而召甘和。

一曰赎罪。 除罪大恶极外。虽重罪准其纳赎。盖粟者。饥民所仰以为命也。犯者能出多粟以救饥。是所戕者止一人之命。而所活者且百十人之命。罪足相抵。 朝廷纳其粟以赈饥。是因恤千百人之命。曲以全一人之命。法亦非枉。权中有经。夫岂汉之入粟赎罪。所可同日语哉。虽永着为令可也。其章程拟即照吕刑酌定每锾折谷若干。

一曰弛禁。 饥馑洊臻之时。流离满道。乃有宴会为乐。及搭台演戏者。于心何安。周礼十二荒政聚万民。九曰蕃乐。注云。闭止乐奏也。此等自应严加禁止。惟工作力役之人。仰食于此者甚众。若一概禁止。不愈绝其生路乎。昔范仲淹守杭。值岁大祲。纵民竞渡。张宴湖上。自春至夏。富民空巷出游。盖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此救荒之得其权也。今更有一法。凡岁荒有仍前演戏宴宾者。计日令其出谷若干以赈饥民。不禁之禁。似更平允。又山林川泽之利。流民可资为生者。暂时宜弛其禁。

一曰暂质。 大荒之岁。贫民有持衣物易食者。往往千钱之值。止售得百文十文不等。饥饿不免。而又寒无衣炊无釜矣。此时地方官宜暂挪动钱粮。听民质押。俟秋后赎还即可补码。并广劝富民各出资本。开设质铺。许其取利。如千钱之物。量质五六百文。贫民虽加利取赎。犹不至受大亏。而富民亦不无微利。

一曰择人。 有治法。尤在有治人。人之贤否不易知。总以平日存心为断。官吏存心于爱民。则为官吏之贤者。绅士存心于济人。则为绅士之贤者。官吏贤。宜加意委任以专责成。绅士贤。宜优礼延请以资助理。此为最要者。

一曰访察。 得人矣。又须不时访察。吏胥有无克扣朦混。户口有无遗漏重冒。斗秤有无低昂。米钱有无短少。办理是否得宜。始终是否不懈。今日东而明日西。循环周历。并时将穷民艰苦情状。及古来救人济人报应故事。与之谈说。俾各动其恻隐之心。此最紧要。至于出访之时。宜微服而往。出其不意。勿使人得为备。

一曰劝惩。 访察之后。则贤否自见。而劝惩可施也。司事者。果系廉能公正。实力奉行。在官吏则分别奏请奖叙。在绅士则分别给以奖励。如有克扣侵渔等獘。无论官绅。亦即随其轻重。或予严惩。或令罚谷。务期赏足以劝。罚足以惩。

一曰集思。 言荒政者。自古及今。最为详备。周礼荒政十二聚万民外。宋董煟救荒全策。有人主当行六条。一曰恐惧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贤。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诤谏。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宰执当行八条。一曰以调燮为己任。二曰以饥溺为己责。三曰启人主敬畏之心。四曰虑社稷颠危之渐。五曰进宽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财发粟之策。七曰择监司以察守令。八曰开言路以通下情。监司当行十条。一曰察邻路丰熟上下。以为告籴之备。二曰视部内灾伤大小。而行赈救之策。三曰通融有无。四曰纠察官吏。五曰宽州县之财赋。六曰发常平之滞积。七曰毋崇遏籴。八曰毋启昂价。九曰毋厌奏请。十曰毋拘文法。太守当行十六条。一曰稽查常平以赈粜。二曰准备义仓以赈济。三曰视州县三等之饥而为之计。四曰视邻郡三等之丰而为之备。五曰申明遏籴之禁。六曰宽弛抑籴之令。七曰计州用之盈虚。八曰察县吏之能否。九曰委诸县各条赈济之方。十曰因民情各施赈济之术。十一曰差官祈祷。十二曰存恤流民。十三曰早检放以安人情。十四曰预措备以宽州用。十五曰因所利以济民饥。十六曰散药饵以救民疾。牧令当行二十条。一曰方旱则诚心祈祷。二曰已旱则一面申州。三曰告县不可邀阻。四曰验旱不可后时。五曰申上司乞常平以赈粜。六曰申上司发义仓以赈济。七曰劝富室之发廪。八曰诱富民之兴贩。九曰防渗漏之奸。十曰戢虚文之獘。十一曰听客人之粜籴。十二曰任米价之低昂。十三曰请提督。十四曰择监视。十五曰参考是非。十六曰激劝功劳。十七曰旌赏孝弟以励俗。十八曰散施药饵以救民。十九曰宽征榷。二十曰除盗贼。是皆留心荒政者。所宜博采旁询。兼收并蓄。庶临事时确有把握。可以次第举行也。

一曰通变。 大饥之时。既已胸有成见。不至束手。然或拘于一格。刻舟胶柱。仍属无济。昔人所以必戒拘文也。盖时势不同。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者。有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是必随时立法。因地制宜。期于灾黎有裨。荒政之能事毕矣。

  备荒议    
陈廷经

从来救荒之良法多矣。然有通有塞。必视其地。有利有獘。必视其时。又或行或不行。必视其人。盖无定法也。善治天下者。筹当事之策。必筹先事之策。先事之策。莫要于开水利。而立义仓次之。设砦筑堡又次之。昔禹之治水有三。始泄之以去害。则导川入海。继蓄之以兴利。则潴水为泽。终乂之以播种。则浚畎及川。故夫子称其尽力乎沟洫焉。沟洫之法。即周官遂人之法也。今之江南水利也。有合于遂人之法矣。三江之两旁。或十里。或五里。则有纵浦。纵浦者。江之支流也。纵浦之两旁。或三里。或二里。则有横塘。横塘者。又浦之支流也。塘之两旁。又有港。港之两旁。又有沟渠。而凡江浦泾塘之上。莫不有岸。万夫有川。三江也。川上之路。则江岸也。千夫有浍。纵浦也。浍上之道。则浦岸也。百夫有洫。横塘也。洫上之涂。则塘岸也。十夫有沟。港也。港上有畛。则港岸也。夫间有遂。则沟渠也。遂上之径。则塍圩也。此即遂人之法也。按禹贡扬州之域。所称厥田上下。而至今皆成饶沃者。得水之利故也。堰以潴之。坝以壅之。堤以束之。圩以之。闸以时而启闭之。水至有以泄横流之溃。水退有以溉高仰之田。所以雨则不溢。旱则不涸。田有秋而财赋甲于天下。然而东南水多而不尽得水利。西北水少而恒不免水害者。何也。则沟洫不修故也。是故沟洫之制。无地不宜。而西北尤亟。考西北诸郡邑。或支河所经。或涧泉所出。皆可引之成田。以杀水势。其淀之最下者。皆可留以潴水。淀之稍高者。皆可如南人成圩之法。水利兴而水害亦除矣。大抵天下形势。近山者在乎辟泉吐溜。滨河者在乎穿渠引流。至高山平原。水利所穷之处。在乎多开池塘水库。多凿井以资灌溉。随地制宜。或瀹之使通。或渟之使汇。或涤之使畅。或障之使回。不限方圆。不定多寡。不拘曲直横斜。因地势而利导之。因古法而变通之。总以水之蓄泄为度。旱涝均必可资也。夫西北地广人稀。而岁入无多。家无盖藏。惟水利兴。将饶沃无异东南。大利一也。东南转输。一石费至数石。昔人谓西北有一石之收。则东南省数石之赋。大利二也。河南防河堤。湖广防江堤。南直浙江防海堤。有沟洫以容之。涨发不忧冲决堤岸。抢筑岁费。渐次可裁。大利三也。军政莫甚于屯田。沟洫通利。荒土开垦。悉可耕种。因此召募开屯。不费饷而兵额充足。大利四也。邪教之起。多由游民。百姓皆从事于陇亩。风俗曰靖。大利五也。沟涂纵横。戎马不能踰越。足资阻固。大利六也。以此推之。岂复有尧灾汤旱之虞哉。

虽然。义仓之法不可以不立也。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仓人藏粟。遗人委积。皆预为先备。以为散利之地。故朱子设立社仓。所以保富安贫。与王安石青苗有异。为法至善。后世行之。有病于挪移者。有利于豪强武断而不及穷黎者。有出息而遇歉岁则其本难偿者。非立法之獘。行法者之獘也。其法在每乡劝谕为之。或一乡自建一仓。或数乡共建一仓。绅耆有愿助者。不拘定数。以济其施。豪富不助者。视所应出。以重其罚。登记有司。户口有册。出入有掌。开闭有时。散领有签。斛斗有式。次年春夏。推陈出新。因子多少。贷与农人。息取加二。小荒则贷贫而减其息。必公议而酌行之。大荒则尽捐而赈其穷。必计众而均分之。虽有公事急需。不得轻移以致耗散。如有豪强强籴。不得宽纵以起纷争。曰月积之。岁岁积之。斯民无大饥之患矣。盖官之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则吏胥无由滋。城之专为备。不若乡之多所备。故贮于乡而不贮于城。则散敛可以随时。其法可久行而无獘者也。虽然。砦堡之制则又不可不设也。周官救荒之政。除盗贼居其末。后世备荒之策。防盗贼居其先。义仓之置于乡。无城郭足恃。或有劫夺骚扰。则义谷荡耗。断难复聚。是所以固守御者。正未可少也。往时北方居民。恒葺砦而栖。恃楼为固。十里五里之地。三家五家之村。并入团居。互相捍。内圉既固。外患不侵。计无有善于此者。大抵村镇之有墙濠。犹州县之有城池。挑濠之法。一宜深。使不易填。二宜阔。使不易越。三宜暗。使不易渡。濠内所取之土。便可筑墙。形势宜险要。基址宜坚。修筑宜厚。墙濠之外。栅门以扃之。角楼以巡之。瞭台以望之。吊桥以开拽之。无事则力田兴作。有事则闭门守御。至其中清查户口。则于保甲专其责成。督率工程。则与水利同其筑浚。可以固生聚。可以保积贮。可以行清野之法以困敌。所谓一举而众善备者也。此皆备荒之大要也。然而愚者可以乐成。难以图始。此议一出。必有难之者。一则笑其迂缓。而不知成大事者。必不可求近功也。一则虑其费大。而不知有大利者。必不可惜小费也。一则畏其烦难。而不知天下无难成之事。患无任事之人也。为长上者。与其焦虑于征赋无从。罪黜将至。何如集父老而谋于先时。为富室者。与其咨嗟于租课弗登。寇盗愈炽。何如消鄙吝而图其长策。为小民者。与其涤场无望。呼贷无门。转徙流离。囹圄沟壑。何如悉筋力于畚挶。忍疲劳于井里乎。此三者之宜讲。昭然可者也。至于禁远粜。禁游民。教他往豫粜。教多畜别种。随其时其地而善用之。则存乎其人。良法具在。可按而行也。

  备荒说    
赵元益

备荒之策有八。一曰树艺。夫所谓树艺者。不专在粟也。茍宜于种植者。皆可作粟观也。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孟子教惠王于农时之外。即进之以洿池山林诸大政。古语云。木奴千。无凶年。诚以备荒之法。宜广而不宜隘。宜全而不宜偏。杂粮借以辅谷。则卒岁无忧。而粒食匪艰也。巨木郁为茂林。则地气上腾。而天气下降也。今天下亦竞言务本矣。然南方习于种稻。菽麦次之。谷种则未多也。北方狃于种黍。菽麦次之。水田则仅见也。又竞言重农矣。然内则关陕襄邓许洛齐鲁多沃壤也。弃而芜之。倚籴邻境胡为者。外则朔方五原云代辽西皆耕地也。委而旷之。专仰输挽胡为者。岂地利之不足。果有不可通变树艺者欤。抑安于偷惰。而不愿舍旧谋新也。或曰。山多田少之地。其田硗确。功费大而利息薄。其沙瘠不堪树艺者。岂能强之使为膏腴邪。为是说者。特不知转移土脉之法耳。苟能讲求树艺。则天下实无不可用之土也。要在格物者之善察其性耳。英国挪佛一郡。昔为荒地。嗣审其土宜。广植罗卜。居民以之牧羊而获利特厚。撒里司白厘平原土本硗薄。自肥以鸟粪。而百谷滋生。伊里岛田向苦卑湿。后用机器竭其水。土脉特肥。他如栽树引雨。植树防荒。西法与古制相通。实多可采。将见树艺之学日精。旱潦必因之愈少。而果蔬草木。皆可以资民用。此备荒之要事也。一曰绘图。水旱之灾。成于天者显而可见。成于地者散而难稽。可见者无不求免于意中。难稽者无不恝置于度外。今北方之地。旱则千里沙碛。潦则一片汪洋。必得雨水调和。乃能成熟。幸天时而失地利。果何故哉。盖不明地形之高下。水道之源流。胶于成见。不能因势利导耳。然则欲用地利以济天时之穷者非先绘地图不为功。成法具在。其利靡涯。巡行阡陌。按视形势。每苦阅历难周。心目易昧。有图则何处可通沟渠。何处应修堤障。地之高低。何蓄何泄。水之原委。何去何从。不出户庭。已得要领。利一。凡兴大工。办大役。必博稽众说。择善而从。然恐舆论纷纭。莫衷一是。有图则其说一一可证。不能托诸空言。利二。水旱报荒。县令下乡踏勘。四顾茫然。即欲分别等差。亦恐无从下手。诿之书役。需索牵混。作獘繁多。有图则田畴道路村庄。无不悉载。何处先旱。何处先潦。如示诸掌。无所隐亦无所饰。利三。履亩清丈。所以均赋税而苏民困也。然旧用之弓。与部定之弓。参差不等。或盈或缩。百獘丛生。有图则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按亩均收。分等定税。豪强不能欺隐。利四。绘图必用计至开方之法。测量精详。悉心定准。有总图。有分图。凡细港支河。以及地势之高卑。水流之顺逆。潮行之通塞。皆须实事求是。一一备载。则地利不失矣。此备荒之善具也。

一曰农学。古者设农官。亲行田亩。教诲农事。月令王命布农事。善相邱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农乃不惑。命有司趋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三代圣王养民之制。保民之意。犹得于载籍中推求之。今国家以财用委司农。而四方贡赋掌之户部。凡诸部诸寺诸监。皆得按其盈虚。以至为存留。为起解。为拨补。皆得操其赢缩。自军兴以来。边镇之疾呼。司马之督遣。主兵者动以误饷之罪责司农。主财者且不容以出入之数衡民力矣。更何论乎百姓多寡虚实之数。农民补助赒恤之事乎。名实之不符。非细故也。或曰。州县为亲民之官。其责至重。凡先王豫备之政。农部所不能行者。州县应体察时地。因势而利导之。然而何可得也。今州县之吏。惟知司钱谷之出入而已。有能致意于沟之洫之耕之耨之者乎。司催科之缓急而已。有能致意于食之用之节之积之者乎。幸有其人。所用非所长。卒不得志以去。为今计。莫若择精敏仁惠之大员。加以总督农务之权。如汉赵过官以搜粟都尉。元姚枢官以劝农使。专于教民耕植。宽以岁月。委以便宜。则责有归而效有属。或仿泰西农学馆之法。藉化学之理。查究地脉。何土与何物相宜。借植物动物之学。俾栽种牧畜。各顺其性情。则不但原有之物。出产较前丰美。且可博采万方佳种。萃于一堂。散于通国。而农务因农学而愈盛矣。此备荒之本政也。一曰铁路。采买米谷为赈饥之用。路近则易为力。路远则难为功。欲使载米之器良便。而运米之价又廉。舍仿造铁路之外。别无善法。昔人云。千里馈粮。民有饥色。又云。备荒需粮。别无奇策。惟有相道路之远近。就便转输。以通米粮之有无而已。夫以粟匮财竭之时。而运济米粮。必相道路之远近为便。否则近者幸而远者不幸矣。又况亢旱为灾。浃月不雨。内河浅涸。舟楫不通。数十里之内。皆资担负。稍缓须臾。民困益甚。谚云。救荒如救焚。救焚者。必取水速而且多。方能灭火。救荒之道亦然。以此有余。补彼不足。有铁路。则多而不费。速而不劳。诚莫大之利也。或曰。方今国用支绌。若勉筹巨款以造铁路。诚恐所得不偿所失。且沿江海之省。已有轮舶往来。运载亦甚便矣。是亦不可以已乎。呜呼。为是说者。盖未尝综计其利耳。欲成不世之功者。岂可为浮言所惑邪。考西国初创铁路之时。议政院中皆以为不可。甚有诮之为病狂者。逮后行有成效。人皆诧以为奇。人之难与图始。中西一辙。今中国创造铁路。已先择要道小试其端。俾民习于见闻。知其利益。然后逐渐推行。无往不效。水道有轮船者。内地则有铁路以辅之。且与电线互相表裹。此备荒之新政也。

一曰保商。古时人占百亩以自给。后世则富者田连阡陌。农夫无田。往往佃人之田。具牛种。纳租税。身其余几。而都邑富民。安坐而食其租。大半务为纤啬。操其有余之势。以规倍称之息。而农民于是益困。救其獘者。欲使画井授田。各得其分。势必有所不能。欲务劝分发粟以损有余。事又有所不便。前人所以有安富救贫之议。为通变之方者。即重农积谷之微意也。顾吾以为今之富户。大半在货殖而不在农田。平日积贮倍息。操其奇赢。藉有资财。要结当路。有寻常富民所不能为者。富商毅然为之。当道即藉其力以成大功。即如前年左文襄出师西征。饷需不给。藉富商胡道设法接济。克底于成。推此以论。水旱偏灾。暂借富商之力。办一方之赈。亦复何难。苟得秉政诸公。诱掖有方。奖励有法。安有不以为荣。而裹足不前者。虽然富商之慷慨者。岂易得哉。不孚以情。而操之太蹙。则怨咨交作矣。不量其力。而索之太奢。则靳固其财矣。此保商之所以不可不讲也。闻欧洲各国。以商务为本。上下一心。尽力保护。并设商务大臣专理其事。立有商埠要区。俱设领事。屯泊兵船。以资翼而壮声威。所以商民踊跃。日臻富强。今中国于商情尚多隔膜。亟宜以礼貌相待。以信义相孚。以纷华相戒。以忠悃相勖。既培植于平时。即可效指臂于临事。此备荒之微权也。一曰治河。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固非人力所可挽回。若夫历代河决之患。其故不由天而由人。禹之治水。顺水之性。行所无事。人固无不知之者。水性就下。不能强之使顺吾意。人又无不知之者。乃何以今之治河。不因水性之自然。而惟藉人力以制之。狃目前之利。而贻无穷之害。昔汉贾让治河下策云。缮完故堤。增卑培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当今治河以此为上策。竭天下之脂膏。给河工之烦费。国病而民亦病焉。更可嗤者。官员藉河务而升迁。吏胥藉河决为利薮。故寍使水患之频兴。而不顾民生之大计。功利之中于人心。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居今日而筹水患。必求至当不易之策。为一劳永逸之计。度量地势之高卑。寻求水道所归宿。山陵当路者凿之。城郭受冲者迁之。宣泄积潦。排决归路。不与水争咫尺之地。而后民安其居。水归其宅。然此未可贸焉从事也。必用测绘之法。测近河各州县广轮高下。合为一图。应请照前议绘图策。于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详细测绘平面图。又辅以直剖面图。则河道之分合。水面之高低。上下曲折之形势。显然可睹。而河工亦有所藉手矣。此备荒之大计也。

一曰蚕桑。贾子论积储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景帝诏曰。农事伤。饥之本也。女红害。寒之原也。古人论备荒者。未有不饥寒并计。农桑并重也。吴中田赋之重甲天下。夏秋二税之外。加以漕粮之费。民无余蓄。幸有蚕桑之利。实佐事蓄之资。自海禁既开。西洋番舶。贸迁何啻百万。吴丝衣被天下。其利无穷。逮道光己酉咸丰丙辰水旱迭至之时。吴越之民。禾谷尽罄。势已岌岌。不旋踵而已安定者。识者谓蚕桑之利。实有转移之力焉。顾吾考古人所言蚕桑之利。如书诗孟子及春秋传所载。皆在郑晋楚齐鲁之闲。未尝及吴越也。而何以今昔之情形不同若是。谓地无遗利邪。则西北诸省千百里弥望平原。任其荒芜何多也。谓人力不遑邪。则今江北惟通海尚知纺绩耳。至淮扬之闲。妇子终日遨嬉。仰一人而食者。比比然也。谓其事之不习邪。则邻壤相望。止须佣蚕妇并种树之工。教丁男童女为之。初无南北风土之隔也。欲兴其事。宜官为倡导。择地之稍高宜桑者。募嘉湖人教以种桑育蚕。并仿制机具给民。募江南人教之织。乡一人。数年之后。民稍获利。将不待劝戒。而趋之者多矣。此备荒之兼务也。一曰制造。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周礼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又九职。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古圣王兴造事业。为民开衣食之源。则工与农又并重也。顾吾考三代以后。工虽居四民之一。而视农为尤轻。惟考工记一篇。专补司空事官之属。其后管子言定民之居工立三族。后世营造之书。寥寥罕觏。岂非以工为末技而贱之乎。然而未可畸轻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货恶其弃于地。力恶其不出于己。百工者。能饬力于五材。辨而用之。与农夫之饬力以长地材。无二理也。中国与泰西交涉以来。见其铁舰轮船枪之利。设厂制造以图自强。而制造洋布开矿诸机器。无暇讲求。不得已购自外洋。漏卮莫塞。识者病焉。或又谓中国生齿日繁。小民藉各艺以谋衣食。若改用机器制造。必致夺其旧业。转以病民。不知创行新法。皆中土本无之事。与寻常之工作无关。况洋布羽呢。本系外洋进口之货。仿之可兴民利。开矿则取地之宝藏以供人用。如疏通水道。则有挖泥之机船。平旷之区。可用风车等法。以代人力之劳。遇旱则掘深井以桔槔取水。灌溉田畴。遇潦则开水道以气机戽水。导注江湖。此各项机器。如能专力精思。不惜工本。自行制造。则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又泰西定例。凡能别出新裁。制造奇器。实为有益者。则必给以保单。限以年数。准其独造。期满之后。他人始可仿制。创始者名利兼收。故不惜苦心孤诣。巧争奇。中国能踵而行之。必有才智之人。出乎其闲。此备荒之旁职也。按此八者。宜与古人成法相辅而行。古来如农务仓储荒政惠诸大端。皆有实效可收。惟能豫备于平时。即为后日之补救计。而临事之补救。大半从平日之豫备而成。所可恨者。古人良法美意。多败坏于因循废弛之人耳。

 备荒用西法。虽创论。而实可见之施行。非揣摩风尚者可比。存之以备一格。

  宝山筹赈事略
章谦存

一曰缓征。乾隆六十年灾不重于今。其时邑宰但请缓征灾田。而熟田则征如故。又以重法绳之。及至民间死亡相藉。复行捐赈之令。于是有变田宅以输赋。鬻子女以输捐者。至今父老言之。犹垂泪如绠縻也。极歉之年。穷民(八)[入]口之资。已无所措。况输赋乎。即富民略有盖藏。既输公帑。焉能更有余力出资以济人。此易明之理也。今王明府独出己见。分毫不征。其时有笑之者。有阻之者。余时病足不能出门。独闻之而叹曰。得主脑矣。乃敢与议斯役也。

二曰行籴贵早。籴法宜精。七月以后。本地之产既尽。而常熟昆山一带。陈米尚多。遏之不使出境。苏之枫桥。浙之长安。皆上江籼米辐辏之处。而沿河地棍。复藉端索诈。于是市价日腾。嗟乎。小民两番耔种。两番工力。所未尽者皮耳骨耳。安能食此贵米。待至集费放赈。而皮骨皆尽矣。故行籴不可不早也。宝山社仓霉烂无着。惟常平一仓约米五千石。本不敷一县十一厂之籴。遽行减籴。则转运不继。何以支数月之久。于是亲诣各镇。延请绅富量力出米。依原价行籴。升三十五钱给之印幡。行文经过州县。层迭输运。而市价因之不昂。然而籴久则其本必亏。船脚工价。亦不能无累。至十一月二十日。议捐局面。已见大概。于是尽发常平五千之米。于十一厂。顿减其价。升二十八钱使贫富之力两纾。而议捐益为有据。向使徇绅士之见。议捐不必议籴。正恐捐费未集。民生已不可问。向使先公籴而后义籴。则公籴减价于先。义籴不能勒使减价。乃增价于后。岂知由重而渐轻则民心安。由轻而加重则民志惑。惟先义籴。价不贵于他所。民心安矣。次公籴而价大减。民心更安矣。然后给赈。以故半载以来。菜色不形。和气洋洋如常年。盖行事次第固宜如此。非朝三暮四之术也。赵清献公知越州增米价。文潞公在成都则减其价。曾子固兼用二公之法。其通判越州。令所在富民出粟。视常平价稍增。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粟。今则参三法而用之者也。刘晏云。善救荒者不待赈籴。法得焉耳。

三曰细量灾分。灾轻则贫口少。时日短。重则贫口多。时日长。必然之事也。嘉庆二十年之灾。尚有三四分收成。多者五六分。第以米价高昂。人心惶乱耳。石米钱五千有奇劝成之数三万有奇。赈期三四十日而止。今因川广纯熟。米石三千钱有奇。开岁四千然而本地之产。分毫无有矣。本地有出产。则米虽贵而有转运之资。且以其资籴大麦番藷。皆可以充饥。不必尽食米。故米贵而灾反轻。本地无出产。米虽贱。无资以籴米。并无资以籴大麦之类。且宝山无米。籴于他处。常熟昆山一带。禁米出境。地棍藉此沿河索诈。其船脚既有费。而索诈又不赀。故米估之米。不得不贵。兼之一岁田功。两番工力。尽被雨师风伯席卷以去。以故核其灾分。较二十年三倍且四倍矣。以重三四倍之灾。而不有三四倍之捐数。则药不及病。与药不对证者。相去几何。然宝山非饶沃之地。欲成十余万之大局。非有一二人以一万八千为之首倡。则通邑富人之心不动。事曷由济。故曰酌量灾分。实议捐之根柢也。大费不可以再举。救人不弃于半途。与斯役者其详之。

四曰察量邻界。宝山之广福邻嘉定。其办理有章程无足虑。盛桥六图。灾重而富户少。又邻镇邑之刘河。月浦人察知其情。不欲与之合厂。是以调剂三百石之米。又添设粥厂约米百余石。以故人情安堵。真如邻上海。其杂乱尤甚。赖董事同心协力。赈籴并行。赈数视他厂更厚。使本地之人。不为邻邑乱民所蛊惑。其功甚巨。虽曰侥幸成功。然任斯责者。不可不察也。

五曰量力劝谕。劝沈一万。劝朱八千。宜其难矣。人以为口舌之功。而不知非也。其财名著者。其心固自知非有此数。不足以服通县之心而保家业。况典铺尤招之媒。栗栗危惧。固有之情也。特不经官劝捐。虽有此情。既不自言以招贫民之祸。又不倡首以招富人之尤。极力劝勉。极力推辞。而针芥已相投于不言之表。此局一定。则通邑富人。其数之依次而降者。其多寡皆自了了于心矣。是故察见其情。无不易也。所难者恰当其分耳。一则典多于田。凶年虽有亏息。终不大亏。一则田多于典。虽曰连年之蓄积多。而本年则亏者大。此一万八千之所由分也。向使皆一万。皆八千。其事不成。是故酌量身分。与酌量灾分等也。又本年花衣。春夏石三千。秋后石十千。积花之家。多者数千石。少者三四百石。每劝十分抽一。故人不苦而事易集。尝有同宅同田。一有花。一无花。捐数判若天渊。要在无意时访得其实耳。门弟子有诮余者曰。先生忠厚长者。而亦用策士劫人之术乎。余曰。是行仁之术。非劫人之术也。相与一笑。

六曰调剂城厂与灾分较重之区图。本地中人之产。可数者落落十余户。并入一典。总捐二千余金。已力尽筋疲矣。而贫口无业之民。不下六七千口。每口约一千文。四月计之。约短三四千金。又本年盛桥有问等六图。被灾更重。向与月浦同厂。月浦人计其灾分轻重。捐数必不敷六图赈放。于是欲推入罗店。罗店已成之局。必不能更加六图。彼此争控。余不得已。别约六图之人。到城会计悉索。以贫口与捐户。细为较量。约少三百余石之米。此皆不能不藉他处之富厂通融调剂者。富者首罗店。次真如。次大场。次江湾。或提二千。或千五百。或一千。通盘筹划。以归均平。然此惟奇荒极歉行之。若寻常荒歉。又在临时酌量轻重。多寡进退。与时消长。不得执一例例之也。

七曰主张。劣衿顽民之类。品行不端之人。不得与董事之列。无从插手分肥。捏造流言。贻害董事。此风江湾大场最盛。向年控案累累。使董事疲于奔命。是以稍知自爱。与有力者率多退避。惟地方官与身任劝捐者。明白晓谕。言凡劝捐系官奉上宪办理。并非董事之责。有以苛派勒捐等词控董事者。悉官为承当。不使董事一人到官。又必勤身到厂。杜绝一切供应。不使有浮费。访查董事之中。如有徇私包庇。及事外勒派者。严行禁止。或径斥退其人。以杜祸本。

八曰量厂分人情。别立总董以收人心。捐数之大者。不得不任以董事之权。何也。自出己财。自为经理。较不知疼热者。相去有闲。然人情甚难画一。或因己捐数稍大。冀幸后手有余。以为退还之计。于是有输缴不勇之獘。有苛刻散捐之獘。或董事偶有事故。不能每日到厂。一日如此。日日因之。一人如此。人人因之。加之度岁收帐归帐。竟可无一人到厂。就使厂差传到捐户。无人与之说合。总甲催到捐户。无人与之收钱。而厂内有涣散之獘。厂外有流言之獘。加意整饬。终成棘手。他厂之有条理者。固无虑此。当察看某某厂人情多推诿无慷慨任事者。须访得公正一二人主持其事。专其事权。则号令一而人情定矣。如真如之姚剑方捐数多而董事力。善之善也。江湾盛东序以馆为生。不捐不董。愚强之而出。任事之后。自书告白。贴之厂前。云某奉父师派任总董。如有丝毫苛庇。定遭雷殛火焚。观者为之悚然。广福须豁如亦然。明林佥事着救荒丛言。首列二难。一曰得人难。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九曰贫口捐数陆续张贴。核日期以定贫口。一名该若干钱米。此易事也。但贫口有初不在家。闻赈来归。亦有岁内自以为力可支持。岁外势绌。势必领赈者。或有编总漏开者。此三等人。其应补无疑也。而编总每乘机冒滥。一单开数千户数百户。挟制董事。董事不欲取怨于小人。如数入册。以致原捐之数。不敷赈放。此獘在今年亦颇有之。明林公二难。曰审户难。是已。惟有将初查贫户。白土书门。照数贴出。其有续增一户一口。由董事禀官查验。分别应增与否。随即续行贴出。如此。则冒滥口数之獘。自当稍清。而捐数之不能遽贴者。其故有二。一则早为贴出。恐散捐之人。核对贫口已足敷用。于是大势退避。而贫口续增。必至竭蹶。一则大捐户身任董事。冀幸散捐多。将来后手赢余。可以摊派退捐。此董事者之居心也。今有续贴之法。原捐之数先贴。与原贴贫口之数。孰赢孰缩。既已人人共见。而续数又相比对。约半月一贴。则既无藏匿之獘。而流言亦无自而起。即已捐者。亦不能托词不缴矣。此事责成勤敏厂书一人。每三日一报。城中立总书一人。随到随核随报。厂差须勤干一人。督率编总。催捐催缴。今番亦未能各厂如令。因劝捐稍迟。协助太少。未免顾此失彼。稍有参差。不无流獘。日久反多费心力耳。后之从事者。宜鉴于此。

十曰严禁厂中浮费。此番于役。一切轿伞夫役。皆由本官自发。即火食亦系自备。不许以丝毫扰厂。本学以众门生陈请。云老师下乡。门生辈不备一餐之供。颜面攸关。于是许以二簋。究不能食。其合口菜点。仍系自带。至于宝山书差。惟捐赈一节。尚知畏惧。不敢妄为。其饭食皆由本官给发固妙。即不能。厂中开发。甚属无几。若夫贫口无爨火之光。而厂局则辉煌灿烂。贫口无一餐之饱。而厂局则酒胾流醊。岂惟体制不符。亦且居心何等。今幸各厂皆听教条。要知此皆流言之本。构讼之根。不可不谨也。

十一曰劝捐必用。教官凡事气味相近。则语言易入。知县为一县之主。绅士中之高品者不肯交接。仓卒相谈。扞格不入。其卑者趄嗫嚅。何能倾吐肺肝一言邪。又其下者。欲藉此以取欢悦。其言岂复可信。惟教官常与士大夫相接。其言之是者进之。其言之非者退之。一无忌讳。彼此得以尽情。天下未有其情不达而足以立事功者。若夫嘻笑怒骂而人不怨。或曰。此在平日居心行事。诚信相孚。非取给临时者。是说也。余愧未能也。然何其言之近道乎。

十二曰贫生分别文武。归厂给散。其文生则令总甲代领。以养士气。武生则须查其安分与否。分别给与。俱赴学报名传知各厂办理。

十三曰十一厂之外当添四厂。刘行向与广福合厂。多所抵牾。二十年分之。今已见效矣。城厂向与吴淞口合厂。虽不抵牾。而贫口不便。今亦分之矣。惟大场一厂四十五图。统辖数十里。江湾一厂。西南一带亦远厂十余里。恃其旷隔。不受节制。盛家桥六图。与月浦人情抵牾特甚。当于彭王庙立一厂。以收江湾西南隅各图。收大场东南隅各图。真如东北隅各图。陈家行立一厂。以收大场杨行相远各图。胡家庄立一厂。以收蕴藻南北各图。总之厂面宜小。小则捐户不能遁。而贫口易于查。惟罗店四十四图有怡善堂为之总。且亦和洽。似可以无庸分晰。其当分者曰彭浦厂。曰胡庄厂。曰陈行厂。曰盛桥六图厂。今未及行。以告将来。

十四曰各捐随多少以赡各图。今川沙抚民同知。小轿一乘。书一人。役二人。接图立董。书捐查贫口。其图之捐数多者。多给几文。图之捐数少者。少给几文。人情俱服。此后有某某图分立意阻挠者。官为经纪。此法可用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