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地道記 司州河南郡

  雒陽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城東北隅。周威烈王冢。劉昭注補一。稱晉太康地道記。 按係兩引其書。而太康下脫一記字。

  洛陽宮西宜秋里。門東向。南壁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人多祀之。編珠一。

  尸鄉。故殷湯所都者也。亦曰湯亭。田橫死于是亭。故改曰尸鄉。酈道元水經注陽渠水下。

  右雒陽。案郡國志。匽師有尸鄉。晉省匽師入雒陽。故列此。

  王城去雒城四十里。劉昭續漢書郡國志注補一。

  蒯鄉在縣西南。有蒯亭。同上。

  右河南。

  訾在縣之東。劉昭注補一。

  坎埳聚在縣南。同上。

  坎埳聚在鞏西。水經注十五洛水下。 按注云。京相璠曰。鞏東地名坎欿。春秋。王出及坎埳。服虔亦以為鞏東邑。地道記言在鞏西。非也。

  右鞏。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滎澤。水經注濟水下。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大伾在成皋。古成皋兼包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太平御覽水部。

  右成皋。

  潁水出陽城山。劉昭注補二。

  右陽城。

  陽翟去洛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劉昭注補二。

  釣臺下有陂。俗謂之釣臺陂。太平寰宇記七。

  右陽翟。

  滎陽郡

  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水經注濟水下。

  右京。

  陽武滎陽有博浪沙。張良為韓擊秦始皇處。御覽百五十九州郡五。 太平寰宇記二。

  右陽武。

  令縣在滎陽。史記索隱六。

  右令。

  宏農郡

  漢宏農本函谷關。有桃林也。寰宇記六。

  宏農亭在宏農縣東十三里。水經注河水下。

  右宏農。

  湖本胡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云黃帝自此乘龍上天也。水經注四河水下。

  右湖。

  秦之華陽。潼關是也。劉昭注補一。

  太華山在縣西南。同上。

  右華陰。

  上洛郡

  郡在洛上。故以為名。水經注二十渭水下。

  右郡。

  嶢關當在上洛縣西北。同上十九。

  右上洛。

  伊水東北入雒。劉昭注補一。

  右盧氏。

  平陽郡

  平陽有堯城。劉昭注補一。

  右平陽。

  楊故楊侯國。晉滅之以賜大夫羊舌肸。漢以為縣。屬河東郡。後漢同。魏置平陽郡。楊縣屬焉。寰宇記四十三。

  梁城去楊縣五十里。叔嚮邑也。劉昭注補一。

  右楊。

  皮氏縣有介山。子推所逃隱于是。水經注四汾水下。

  右皮氏。

  河東郡

  咸山在安邑南。劉昭注補一。

  右安邑。

  首山在蒲阪。與胡縣相連。宋書州郡志二。

  蒲阪有雷首山。一名滌山。徐堅初學記八。

  右蒲阪。

  襄陵。晉武公從曲沃徙此。劉昭注補一。

  右襄陵。

  左傳。文十三年。詹嘉處瑕。在猗氏縣東北。同上。

  右猗氏。

  汲郡

  汲縣有銅關。劉昭注補一。

  右汲。

  朝歌本沫邑也。詩云。爰采唐矣。沫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禹貢。紂都在冀州大陸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邑號朝歌。水經注九淇水下。

  右朝歌。

  庾袞入林慮山。食木實。餌石蕋。得長年也。陳藏器本草。

  右林慮。

  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秦始皇改曰修武。水經注。 清水下稱王隱說。

  右修武。

  河內郡

  河陽別縣。非溫邑也。水經注河水下。

  右河陽。

  廣平郡

  肥鄉太康中立。以隸廣平也。水經注十濁章水下。

  右肥鄉。

  陽平郡。

  元城縣南有瑣陽城。劉昭注補二。

  右元城。

  樂平東南有夷儀。道通襄國。夷儀山在城北故塞。寰宇記五十九。

  右樂平。

  魏郡

  高堂隆刻鄴宮屋材云。後若干年當有天子居此宮。惠帝止鄴宮。治屋者土剝更泥。一作屋。始見刻字。計年正合。二字一作在今時。 歐陽詢藝文類聚六十二。 御覽九十七又百七十三。

  兗州陳留郡

  儀封人。浚儀人。此縣人也。劉昭注補二。

  右浚儀。

  長垣古衛。故匡。城地。孔子所厄處也。御覽 州郡四。

  右長垣。

  承匡城在縣西。左傳文十一年。會郤缺於承匡。劉昭注補三。案御覽誤列入長垣縣下。

  右襄邑。

  濮陽郡

  廩邱者。春秋之所謂齊邑矣。實表東海者也。水經注二十四瓠子水下。  右廩邱。

  濟陽郡

  成武縣有秺城。劉昭注補二。

  右成武。

  高平國

  金鄉縣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鑿石為冢。深十餘丈。隧長三十丈。旁卻入為室三方。云得白蛇二字因御覽五百五十七引補。白兔。不葬。更葬南山。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冢今在。或云漢昌邑所作。或云秦時。劉昭注補三。

  右金鄉。

  湖陸縣西有費亭城。魏武帝初所封。同上。

  右湖陸。

  東平國

  壽張有蚩尤祠狗墟。同上。

  右壽張。

  秦亭在范縣西北。同上。

  右范。

  豫州潁川郡

  長社縣本名長葛。社中樹暴長。漢改名。劉昭注補二。

  右長社。

  汝南郡

  吳房有吳城。同上。吳房  右吳房。

  襄城郡

  襄城故城。楚靈王築。水經注二十一汝水下。

  右襄城。

  高陵山。汝水所出。劉昭注補二。

  右定陵。

  汝陰郡

  汝陰有陶邱鄉。詩所謂汝墳。同上。

  右汝陰。

  新蔡有大呂亭。故呂侯國。同上。

  右新蔡。

  梁國

  梁孝王築城十二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同上。

  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睢陽縣南。同上。

  右睢陽。

  項有公路城。袁術所築。同上。

  右項。

  陳城西南角有淮陽城。漢淮陽城也。寰宇記十。

  陳城南道東有宛邱。漸欲平。水經注沙水下。

  陳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由矣。同上二十二沙水下。

  犖北有谷水。同上。

  右陳。

  惠帝永康中。復立陽夏縣。寰宇記十。

  右陽夏。

  苦城南三十里有平城。劉昭注補二。

  右苦。

  沛國

  沛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同上。

  右沛。

  豐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同上。

  右豐。

  左傳昭八年。大蒐於紅。同上。

  右紅。晉書地理志作虹。

  譙郡

  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龍亢縣東南。同上。

  右龍亢。

  魯郡

  孔子葬於魯城北泗水上。水經注二十五泗水上。

  五父衢在魯城東。劉昭注補二。

  右魯。

  薛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同上。

  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水經注二十五泗水下。

  右薛。

  弋陽郡

  西陽故弦子國也。水經注三十五江水下。

  右西陽。

  楚滅邾。徙其君此城。劉昭注補。

  右邾。

  安豐郡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雩婁在安豐之西南。水經注決水下。

  右雩婁。

  安豐縣。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安城矣。水經注三十二沘水下。

  決水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水經注三十二。

  右安豐。

  冀州趙國

  房子有礫塞。中谷塞。劉昭注補二。

  右房子。

  元氏有石塞。三公塞。同上。

  右元氏。

  中邱有石門塞。燒梁關。同上。

  右中邱。

  平原國

  平原有篤馬河。劉昭注補四。

  右平原。

  樂陵國

  厭次屬平原。後屬樂陵國也。史記索隱三。

  右厭次。

  樂陵國有新樂縣。水經注九清河下。

  右新樂。

  勃海郡

  晉改阜邑為阜城。寰宇記六十三。

  右阜城。

  河間國

  中水縣屬河間。史記索隱本紀七。

  右中水。

  清河國

  清河國凡領清河等六縣。初學記八。

  右清河。

  靈有鳴犢關。劉昭注補二。

  右靈。

  中山國

  蒲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所出也。同上。蒲陰縣有安陽關。蓋安陽關。都尉治。俗名斯川為陽安壙。水經注十一滱水下。

  右蒲陰。

  望都縣有馬安關。劉昭注補二。望都縣有馬溺關。水經注十一滱水下。望都縣有委粟關。同上。

  右望都。

  常山郡

  元氏改屬趙國。其常山郡移理於真定。寰宇記六十一。

  右真定。

  自上曲陽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恆山。多山阪。號一作名。飛狐口。劉昭注補二。

  右上曲陽。

  幽州

  幽州因幽都以為名。句亦見御覽州郡部八。山海經有幽都之山。今列於北荒矣。寰宇記六十九。

  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地為幽州。御覽州郡部八。

  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為幽州。夏殷省幽併冀。為冀州之域。周復置幽州。寰宇記六十九。右州。

  范陽國

  故安縣屬范陽國。寰宇記六十九。

  右故安。

  上谷郡

  上谷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改名朔調也。水經注十二聖水下。

  右郡。

  燕國

  安樂晉封劉禪為國。水經注沾水下。

  右安樂。

  北平郡

  鴻上關。尉治。北平而畫塞於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遠。兼縣上所拯也。水經注十滱水下。

  右郡。

  遼西郡

  遼西人見有浮棺。欲破之。語曰。我孤竹君原落子字。也。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之會也。水經注十四濡。

  右郡。案郡國志。孤竹城屬令支。晉書地理志無此縣。故附郡。

  平州昌黎郡

  昌黎有青城山。劉昭注補五。

  右昌黎。

  并州太原郡

  晉水出龍山。水經注六。

  右晉陽。

  少山即大谷水所出。經祁縣界。寰宇記四十。

  右陽邑。

  上黨郡

  高都縣有太行關。丹谿為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復由關矣。水經注九沁水下。

  右高都。

  西河國

  晉改茲氏為隰城縣。注原脫。

  右隰城。

  西河有中陽。舊縣也。水經注六文水下。

  右中陽。

  穀遠今名孤遠。後代語訛耳。御覽州郡部七。

  右界休。案寰宇記。晉省穀遠縣入界休。

  雍州

  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遏。故取名焉。蓺文類聚地部一。

  右州。

  京兆郡

  枳道亭在霸水西。劉昭注補一。宋敏求長安志一。

  右霸城。

  藍田有虎侯山。劉昭注補一。

  右藍田。

  西鄭。鄭桓公友之始封。水經注。 渭水下稱王隱說。

  右鄭。

  馮翊郡

  蓮勺縣屬馮翊。寰宇記二十。

  右蓮勺。

  扶風郡

  池陽有嶻薛山。在北。有鬼谷先生所居。劉昭注補一。

  右池陽。

  郁夷省併郿。蓋因王莽之亂。郁夷之人寄理郿界。因併於郿。太平寰宇記三十二。

  省斄即邰也。以併郿。蓋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併郿。非省縣也。同上二十七。

  右郿。

  雍縣。秦德公所居。西虢地也。水經注十八渭水下。

  右雍。

  汧縣屬秦國。漢故城在今縣南。漢置隴關。西當戎翟。今名大震關。在今縣西。寰宇記三十二。

  汧陽縣屬秦國。吳山在西。初學記八。

  右汧。

  安定郡

  烏枝有烏水。出薄洛谷。劉昭注補五。

  右安定郡。舊烏枝縣。案烏枝。郡國志屬安定。安定。北地。二郡。由涼州。自晉初皆移屬雍州。此及泥陽縣亦久省。今附此。

  北地郡

  泥陽有泥水。出郁郅北蠻中。同上。

  右北地郡。舊泥陽縣。

  蒯成屬北地。史記索隱六。

  右蒯成。

  始平郡

  司竹都尉治鄠縣。其園周百里以供國。宋敏求長安志八。

  右鄠。

  新平郡

  漆水在漆縣西。劉昭注補一。

  右漆。

  涼州

  涼州城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一作七十。里。東西三一作三十。里。本匈奴所築也。以上亦見蓺文類聚六十三。乃張氏之世居也。又張駿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自張駿以下。亦見御覽百九十七。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幸。并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宮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水經注四十都野澤下。

  漢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有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舍築闕於此以上亦見蓺文類聚六十二。泉。太守填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水經注四十。

  右州。

  武威郡

  姑藏城。匈奴所築。舊名蓋臧。後人語訛為姑臧城。水經注河水下。

  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劉昭注補五。

  右姑臧。

  倉松南山松陝水所出。同上。

  右倉松。

  燉煌郡

  咸寧三年起居注。載燉煌郡上金洞中生金。百陶不消。可以切玉。御覽八百十。

  右郡。

  秦州隴西郡

  首陽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故名苗谷。水經注十七。

  右首陽。

  蘭池縣屬隴西郡。初學記八。

  右蘭池。

  大夏縣有禹廟。禹所出也。水經注河水下。

  右隴西郡。舊大夏縣。

  南安郡

  新興縣。南安之屬縣也。水經注十七渭水下。

  右新興。

  天水郡

  漢陽有大阪名隴坻。亦曰隴山。郡處其西。故曰隴西。其山堆旁崩。聲聞數百里。揚雄所謂響若坻頹者也。御覽州郡十一。

  右成紀。

  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峽。水經注二十。

  武都郡

  河池有泉街水。劉昭注補五。

  右河池。

  晉昌郡

  惠帝以燉煌土界闊遠。分立晉昌郡。文選答子悌注。

  晉昌。護匈奴中郎將。別領戶。同上。

  梁州

  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東限扞關。今漢中巴郡、汶山蜀郡、漢嘉、江陽、朱提、涪陵、陰平、廣漢、新都、梓潼、犍為、武都、上庸、魏興、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底績也。水經注三十六桓水下。

  魏末克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七郡為梁州。理漢中之沔陽、歷。晉太康中。州又移理漢中郡。寰宇記一百三十三。

  右州。

  漢中郡

  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表立。宋書州郡志三稱晉地記。 案王隱傳。隱撰晉書當成於成帝時。下距孝武太元十五年已遠。此晉地記當是別一書。姑附錄於此。

  右郡。

  梓潼郡

  梓潼五婦山。馳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以為郡。劉昭注補五。

  右梓潼。

  新都郡

  綿竹有紫巖山。綿水之所出焉。同上。

  右綿竹。

  梓潼有漢德縣。宋書州郡志四。

  右漢德。

  晉壽郡

  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晉壽郡。宋書州郡志三稱晉地記。 案馥非孝武時人。

  右晉壽。

  巴郡

  平州屬巴郡。史記索隱六。

  右平州。

  巴東郡

  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漢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水經注三十三江水下云。湯水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右魚復。

  南漢中郡

  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宋書州郡志四稱晉地記。

  右郡。晉書地理志無。今附此。

  益州越嶲郡

  鹽池澤在南。劉昭注補五。

  右姑復。

  牂柯郡

  且蘭有沈水。同上。

  右沮蘭。

  鄨縣不狼山。鄨水所出。同上。

  右鄨。

  西隨。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龍谿。同上。

  右西隨。晉書地理志無此縣。

  寧州雲南郡

  連山無血水所出。同上。

  右梇棟。

  興古郡

  劉禪建興三年。分牂柯置興古郡。治律高。水經注溫水下。

  右律高。

  興古郡治宛漏縣。水經注三十六。

  右宛漏。

  句町有文眾水。劉昭注補五。

  右句町。

  毋掇有橋水。出橋山。同上。

  右毋掇。

  賁古南鳥山出錫。同上。

  右賁古。

  大河水東至毋掇。入橋水。同上。

  右滕休。

  興古郡漢興縣。宋書州郡志四。

  右漢興。

  建寧郡

  同瀨縣有同虜山。水經注三十六。

  銅虜山米水所出。劉昭注補五。

  右同瀨。

  青州齊國

  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劉昭注補二。 按因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故名。

  右臨淄。

  東安平有羌頭山。同上四。

  右東安平。

  濟南郡

  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主祠。同上。

  右下密。

  樂安國

  臨濟本狄。左傳狄伐衛懿公。同上。

  右臨濟。

  北海國晉書地理志無。今從晉太康地記。

  鄑城在都昌縣西。同上。

  右都昌。

  安邱有渠邱城。同上。

  右安邱。案二縣。晉書地理志皆無。

  東萊郡

  黃縣東二百三十里。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刻二碑。東二百三十里。有始皇漢武二碑。同上。案此係兩引。原誤合為一條。

  右黃。

  惤有百枝萊君祠。同上。

  右惤。

  東萊掖縣有過鄉。北有過城。古過國也。史記索隱十。

  右掖。

  徐州東海郡

  海中去岸百九一作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一作闊。五尺。厚八一作三。尺三一作八。寸。以上亦見初學記八。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同上。

  右贛榆。

  蘭陵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同上。

  右蘭陵。

  戚屬東海。史記索隱六。

  右戚。

  琅邪國

  陽都屬琅邪。同上。

  右陽都。

  東莞郡

  廣縣在東莞。同上。

  右廣。

  荊州南郡

  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水經注三十二夏水下。

  右華容。

  襄陽郡

  永康元年。襄陽郡上言得鳴石鐘。聞七八里。御覽五十一地部十六。 案此引王隱晉書。當是瑞異記。非地道記也。今兩錄之以備攷。

  右郡。

  義陽郡

  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宋書州郡志三水經注三十。 案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氏。平林。義陽四縣置。

  右郡。

  魏興郡

  安康縣屬魏興郡。寰宇記百四十一。

  右安康。

  上庸郡

  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廣昌為庸昌二年省。同上。

  右郡。

  宜都郡

  吳分南郡立宜都郡。

  右郡。

  零陵郡

  泉陵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水經注三十八湘水下。

  右泉陵。

  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水經注三十八湘水下。史記正義一稱王隱晉書。

  右應陽。

  安成郡

  宜春縣出美酒。隨歲舉上供。刺史親付計吏。寰宇記一百九。

  右宜春。

  揚州吳郡

  吳有鹽官縣。水經注江水下。

  右鹽官。

  吳興郡

  陽羨有章浦亭。周處封章浦亭侯。即此。寰宇記九十三。

  右陽羨。案晉書地理志。惠帝永興元年。割吳興之陽羨等立義興郡。則吳興郡應有此縣。

  晉安郡

  晉安郡。太康三年置。文選酬王晉安注云即今之泉州。

  右郡。

  廬江郡

  尋陽南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漢。亦一都會也。御覽百七十州郡十六。

  右尋陽。

  鄱陽郡

  鄱陽安樂出黃金。鑿土十餘丈。披沙之中。所得者大如豆。小如粟一作粱。米。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十。

  右樂安。

  廬陵郡

  太康中。以雩都、贛、南野、等縣。割為南康郡。而廬陵百姓去管遙遠。乃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寰宇記一百九。

  右石陽。

  交州交阯郡

  羸〈阝婁〉南越侯織在此。劉昭注補五。

  右羸〈阝婁〉。

  九真郡

  九真郡有松原縣。水經注三十六溫水下。

  右松原。

  九德郡

  九德郡有浦陽縣。同上。

  右浦陽。

  九德郡有九德縣。同上。

  右九德。

  九德郡有南陵縣。晉置也。同上。 宋書州郡志稱。九德郡南陵縣。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王隱志有。

  右南陵。

  日南郡

  日南郡去盧容浦口二百里。故秦象郡。象林縣治也。水經注三十六溫水下。

  右盧容。

  日原脫今補。南郡象林南有四國。皆稱漢人。貢金供稅。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十。

  右象林。

  朱吾縣屬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縣民漢時不堪二千石長吏調求。引屈都乾為國。林邑記曰屈都夷也。水經注三十六溫水下。

  右朱吾。

  合浦郡

  朱崖在大海中。遙望朱崖洲大如菌。舉帆一日一夜至洲。周匝二千里。徑度七八百里。上可十萬家。女多姣好。長髮美鬢。御覽六十九。

  右朱崖。

  廣州東官郡晉書地理志。成帝分南海郡立東官。

  海陽縣故屬東官。宋書州郡志五。

  右海陽。

  綏安縣故屬東官。同上。

  右綏安。

  海寧縣故屬東官。同上。

  右海寧。

  湖陽縣政屬東官。同上。

  右湖陽。

  臨賀郡

  臨賀縣故屬南海。同上。

  右臨賀。

  蒼梧郡

  高要縣東去郡五百里。刺史下避毒徙縣水居也。水經注。 浪水下稱晉書地理志。

  右高要。

  猛陵縣龍山。合水所出。劉昭注補五。

  右猛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