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读史方舆纪要》目录


正文

  ◎四川七

  ◇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汉为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属齐通郡。后周析置平羌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嘉州时州治广通县。广通,今眉州治也。或曰,隋移嘉州治此。大业二年,又改眉州。大业二年,改置眉山郡于此。唐复为嘉州。天宝曰犍为郡。乾元初,仍曰嘉州《旧唐书》:是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州为中都督府,寻罢。宋因之亦曰犍为郡。庆元二年,升嘉定府以宁宗潜邸也。开禧初,又赐军号曰嘉庆节度。元曰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复为嘉定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六。今仍曰嘉定州。

  州倚三峨而带二江唐杜佑曰:州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宋鲜于绘曰: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且北去成都不过五驿,东指江阳,易于一苇,从来繇外水而指成都、犍为、武阳,其必争之道也。宋牟子才言,嘉定为镇西之根本,以州据黎、雅上游也。然津途便利,密迩叙、泸,讵非成都之噤吭乎?

  ○龙游废县今州治。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峨眉县,平羌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嘉州。开皇九年,改县曰青衣。平陈日,有龙见水中,随军而进,十年,因改曰龙游。大业初,为眉山郡治。唐为嘉州治。宋因之。宣和初,改曰嘉祥县,寻复故。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开禧中故址,西北依山,东南临江,江水啮城,城辄坏。明正统中,障以木栅。成化中,复捍以石堤。正德中,于城东南两面掘地?石,深厚皆八尺余,高倍之,复编柏为栅以附石,始称坚完。嘉靖二年,复改筑西北一隅,又于水城增崇雉堞。自是皆以时修葺。城周十二里有奇。

  平羌废县州北四十里。后周置平羌县,属平羌郡。《志》云:本汉时平羌戍也。后周保定间,因故址置县。隋因之,属嘉州。大业初,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平羌镇,属龙游县。《一统志》:平羌故城在州南十八里。似误。○废丰远监,在州界。《宋志》嘉州有丰远监,掌铸铁钱。元废。

  ○九顶山州治东一里隔江。山有九峰,曰凤集、曰栖鸾、曰灵宝、曰就日、曰丹霞、曰祝融、曰拥翠、曰望云、曰兑说。山下有凌云寺,唐开元间,僧海通者,于渎江、沫水、蒙水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覆之。咸通十年,南诏蛮陷犍为,掠陵、荣二州,既而大集于凌云寺,与嘉州对岸。州刺史杨?等勒兵拒之,蛮潜遣奇兵自东津济,夹击官军,官军溃,遂陷嘉州。《志》云:寺在州城东南。又乌尤山,在九顶山之东。旧名乌牛,突出水中,作犀牛状。黄庭坚改为乌尤,亦名乌龙山,俗仍呼为乌牛山。明初,明玉珍据重庆,元将完者都将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明玉珍遣兵劫乌牛山寨,捣嘉定,是也。大佛寺,见犍为县山之左。又有马鞍山,《唐志》:嘉州有二十四镇兵,一曰马鞍镇,盖置于此。一云在州南八里。又有圣冈山,在州治东南,山冈与凌云寺相连,因名。一名东山。

  高标山州治西半里。一名高望山。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其相接者有杨雄山,有洞深邃,相传子云所居。《志》云:在治西一里。又城西门外有古像山,有石镌佛像,如凌云大佛而略小。俗云,初作此为式也。又茶山,在州西二里,产茶。

  三龟山州治东。以形似名。中间一峰,循其趾而上,弯环有九洞。宋德?初,元将汪德臣攻嘉定,守将昝万寿战败,籍境内三龟、九顶、紫云诸城以降,即此。紫云城见犍为县。又州治南有洛都山,俗名龟子山。郭璞所云将州对洛都者也。

  青衣山在州东南大江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又九龙山,在州东二里,俯临大江。○锦江山,在州北四十里,大江自成都环流至此,登山下瞰,萦绕如带。又白崖山,在州北八十里,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称佳胜。

  ○大江在州城东,俗名通江。自眉州流入界,又南经乌尤山下,为三江会流处。中有洲,曰黑水尾,旧为茶商批验之所。又东南流入犍为县界。《志》云:大江经州东,青水、沫水从西南来注之,谓之合水。晋永和三年,桓温讨李势,循外水西上,势遣李福拒温,自山阳趋合水。山阳,峨眉山阳也。又唐咸通十年,南诏陷犍为,薄嘉州,刺史杨?与蛮夹江而军,蛮阴自上游济,背击王师,?走。嘉州陷,江盖州之襟要也。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阳江州西南九十里,亦曰阳山江。阳,一作羊。即大渡河也。源出雅州羌界,下流自越?卫境流入州界,径峨眉县南,至州西,又东径州城南入大江。《通典》谓之青衣江,以与青衣水合流也。或谓之峨水,以峨眉山水流入也。自蜀以西之水,交会于此。详见大川大渡河。

  青衣江州西十五里。其上流自青神县流入夹江县界,至此会于阳江,而东入大江。《图经》:青衣、沫水合流处,有观音滩,自滩而上,曰鱼村、曰浮桥口,路出雅州之道也。《郡志》:州境有渎江,发源成都府温江县,径双流县界,又径眉州丹棱县、青神县,入州境,至州城东而入大江。盖即青衣水讹为渎江耳。详见大川青衣水。

  泥溪河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又临江溪在州西二十里,源出三峨山,流合青衣江而入大江。《志》云:州治北有竹公溪,又平羌县界有三溪,今皆湮。○明月湖,旧在州治南,今为平陆。又西湖,在城西,方广十里。

  吕公堤在城东。《志》云:州城三江门当二水之会,岸被水啮,易于?圮。宋守吕由诚筑堤,连延不断,以御冲波,郡人德之,号曰吕公堤。

  ○平羌关在州西北。《唐志》平羌县有平羌关。《州志》云:白崖山南有临江关,今废,即平羌之讹也。又嘉禾关,亦在州北。又有紫石关,当嘉、眉两州分界处,山石皆赤,因名。二关皆近代所增置。○嘉庆关,在州城东大江东岸。《志》云:凌云寺之西即嘉庆关。

  二石阙在州西南旧市镇。《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阙,汉武使唐蒙下夜郎置。《舆地碑目》云:旧市镇石阙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晏殊《类要》误作二石关,近《志》皆从之。宜辩。又《州志》云:关在州东。亦误。

  凌云驿州治东。水驿也。又州北四十里有平羌水驿,即故平羌县,皆大江所经也。《志》云:州东南四十里有金石井巡司,万历中革。

  峨眉县州西八十里。西北至洪雅县八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为峨眉县地。隋开皇九年,改峨眉曰青衣。十三年,复置峨眉县于此,属嘉州。大业中,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因之。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绥山废县县西四十里。刘?句曰:本名荣乐城,隋招致生獠置县于此,因山为名也。唐属嘉州。宋乾德四年,省入峨眉县。

  罗目废县县西南九十里。唐麟德二年,开生獠置县,并置沐州治焉。上元三年,州废,县亦省。仪凤三年复置,属嘉州。刘?句曰:县初治峨眉县界内陀和城,如意初,移于今治,距旧县三十余里。宋乾德四年,废为罗目寨,属峨眉县。

  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详见前名山峨眉。

  龙门山县西十里。两崖峭峙,仰观青天,仅露一罅,岩壑奇胜,不一而足。又罗蒙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罗目山,亦高广。二山盖即峨眉之别阜。

  ○阳江县西南百里,即大渡河也。自越?界流入境,经废罗目县南罗目江流入焉,亦谓之峨水。又东入州界。

  罗目江在县西。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平以北,至罗目废县之上,合二溪之委为江。水石甚奇险,下流入于阳江。《寰宇记》:罗目县西南五里有小铜梁,盖在罗目江之上。○符文水,在县西三十里。出峨眉山洞中,北则白水,南则黑水,过双飞桥下而汇流为一,下流亦注于阳江。

  夷惜水县东南五十里。又天津水,在县西南百五十里。皆出越?界,东北流入县境,注于阳江。○秦水,在县西南二十里,亦出峨眉山麓,下流汇于阳江。《志》云:秦惠王克蜀,移秦人万家以实之,秦人思秦之泾水,遂于此水侧置戍,谓之泾口。唐天宝六载,改曰秦水。《名胜志》:今夹江县治名泾上。泾水疑在其地。又种玉溪,在县西十里,出龙门山,亦曰龙门溪,流合于秦水。

  ○土地关县西南四十里。《边略》:县地西南二边,邻松坪木瓜、大小赤口等处,自县三十里至高桥,又十里至土地关,二十里至龙池场,二十里至大围关,五里至铁索桥,五里至射箭下坪,三里至射箭上坪,此县之旧界也。坪外八里至黑龙溪,四里至虎皮冈,始分两岐,右路由上马胜溪至金口厂,为邛部司新附之民,名归化乡,有阳化堡设焉。由金口厂二十里至楠木园,五十里至天池,八十里至万家石,三十里至松坪,则黎州境内矣。左路由下马胜溪至古金寺,渡中镇河,有中镇巡简戍之。又十七里而至太平墩。墩有两岐,右路过阳村行百里,乃至猡犭回。猡犭回,亦新附蛮种也。左路上蛮鬼冈,冈势险峻,树木丛杂,入冬徂春,烟雾不收,雨雪层积,即蛮人亦鲜踪迹。又十五里至空木,即永宁墩。八里乃至栖鸡坪,今筑平夷堡处,城池候馆咸备焉。由栖鸡五里至泠溪,二十里至热水河,十里至四百囤,又二十五里而主西河,设有镇远墩,过墩四十里为杀马溪,悬崖峭壁,中逼河流,人过此者,两头牵索,缘索而步,至下山处,名为?马漕。又五十里则木瓜夷种巢穴也。栖鸡,一作茜鸡。

  靖夷堡在县西南。《志》云:万历初,猓夷猖獗,增设此堡以备之。又中镇亦在县西南,临中镇河,明初置巡司于此。又陀和镇在县西南,后周时置戍于此。唐仪凤中,为罗目县治,寻改置陀和镇兵于此。宋废。○峨眉驿,在县西南。唐置峨眉镇于此,寻改为驿。明初,傅友德于大渡河造船,以达建昌,曹震言,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多瘴疠。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可行,乞以时开通,移温江至建昌,各驿马置峨眉新驿为便。从之。寻废。

  夹江县州西北八十里。东北至青神县六十里。本龙游、平羌二县地,隋开皇三年,析置夹江县,属嘉州。唐、宋因之。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南安废县县西北二十五里。汉县,高帝封功臣宣虎为侯邑。武帝时,属犍为郡。后汉因之。自晋以后,皆属犍为郡。梁属齐通郡。后周属平羌郡,寻废。今为南安镇,亦曰南安乡。○夹江旧城,刘?句曰:本夹江废戍也,在今县北八十里,地名泾上,隋于此置夹江县,唐武德初,移于今治。

  ○万松山县东北三十里。山有三峰,中峰尤为峻耸,环山皆松也。其南曰天马山,山势高骞,一名马鞍山。相近者曰伏龟山,冈峦绵亘,盘曲有九。又有葛藤山,以形如葛藤也。滨江又有帘钩山。《志》云:以两山夹江,状若帘钩而名。自天马以下俱在县东三十里。○丈人山,在县东十里,亦曰九盘山。上有石,峭拔如人立,俗谓之丈人峰。相近者曰虎履山,上多虎迹,因名。

  平羌山县西十五里。山高广,下瞰平羌江。后周以此山名县。又凤凰山在县南十里,冈峦攒列,飞翥若凤。又县西三里有云吟山,亦耸秀。○千佛崖,在县西八里,数峰崭然,崖石峭拔,崖旁多镌佛像,因名。西岩瀑布悬流,响震林壑。

  ○青衣水县西十九里。自眉州青神县流经县界。洪雅川亦自县西流合焉,因有夹江之名。或曰,非也。大江经县东,青衣经县西,故云夹江。旧《志》:青衣水经南安故城,亦谓之南安峡口。蜀汉章武三年,汉嘉太守黄元叛,杨洪度其必乘水东下,敕诸将陈?等于南安峡口邀遮,果得元。是也。青衣水又东南流,至州城西而入于阳江。

  洪雅川县西三十里。自洪雅县流入界,东西曲流百三十里,与青衣水合,亦谓之雅江。○至川溪,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峨眉山麓,流入县界,合青衣水而注大江。又龙鼻溪,在县西南十五里,其地有龙鼻山溪流绕其下,因名。又飞水溪,在县西十里,状如素练,一名瀑布泉,皆东流注于大江。《志》云:江西去县三十里也。又天水溪,亦在县西。有天生桥,在依凤冈东,其桥天成,涧水出其下,流而为溪,灌田千顷。

  向君堤在县西南,延袤数里。《志》云:蒙江啮岸,县令向君捍之,锸沙泞中,得白金一箧,资以就堤,亦名白金堤。蒙江即青水江也。

  ○弱氵焉镇在县东南。有弱氵焉渡,盖青衣水渡口。《后汉志》县有鱼涪津。《蜀都赋》注:津在县北三十里。或以为即今武阳县之鱼符津也。

  洪雅县州西北百三十里。东北至眉州丹棱县六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为齐乐县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改置县,属嘉州。唐武德初,置犍州治此。贞观初,州废,改属眉州。开元七年,复置义州于此。明年,州废,仍属眉州。宋初因之。淳化四年,改隶嘉州。元至元二十年,废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复置。今城周六里有奇,县编户三里。

  ○南安废县在县东南。贾耽曰:后周废南安县,隋义宁初,改置南安县于废县西,属嘉州。唐武德二年,改属眉州。五年,省入洪雅县。开元八年,复以獠户置南安、平乡二县,属义州。明年,州废,二县俱并入洪雅。是也。《州志》:县西四十五里有洪雅故县。县初置于此,后移今治。

  ○九胜山县北一里。九峰屹立,近如屏阑,远如户闼,为县之胜。又八面山在县南三十里。峰峦高峻,黛色参差,八面如一,因名。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金釜山。冈陇回环,草木丛郁。一名主簿山。下有金釜渡,洪雅水所经也。或以为即丹棱县之金釜山。恐误。

  竹箐山县西三十里。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石?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又云占山在县西七十里,高出诸峰之上,四时云气笼罩尝半县。西百里又有阿吒山,岩石雄峻,其东岩瀑布千仞,响撼山谷。《志》云:县西又有思经山,与雅州分界,其北有废严道县址。

  雪坡在县南,即峨眉山麓也。胡氏以为雪岭之坡。今夹江县西有雪岭,一名宝子山,坡盖在其西。唐咸通十年,南诏入寇,与官军相持于大渡河,蛮密分兵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渡江陷犍为。沐源川,今在犍为县界。

  ○青衣水县西北七十里。自雅州名山县东南流入县界,又东南入眉州丹棱县境,亦曰平羌江,下流入夹江县。○洪雅川,在县西七十里。一云源出阿吒山,绕流县界,而入夹江县境,县以此名。唐武德九年,益州将郭行方击破眉州叛獠于洪雅川。是也。

  花溪县西六十里。其上流为雅州之周公水,流入县界,东北流入青衣水。又有龙溪,在县西南六十里,分流为二,左流为大龙溪,右流为小龙溪,盘曲围抱,如游龙然。下流皆注于洪雅川。

  犍为县州南百里。东南至叙州府三百里。汉南安县地。后周置武阳县。隋初改名属戎州。唐初因之。上元初,改属嘉州。宋、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

  ○沉犀城县南十五里。《志》云:后周保定初,置沉胥郡治此。隋开皇初废。或曰,即故犍为县治。《宋志》大中祥符四年,徙县于惩非镇,即今治云。○紫云城,在县东南十五里。亦曰子云城,相传杨子云曾居此。宋宝?中兵乱,筑城置戍于此。德?初,昝万寿以紫云城降元。是也。今其地为水月市。

  玉津废县县西北三十九里。《志》云:隋大业中置。唐初属嘉州。宋乾德四年,废入犍为。

  ○犍为山县南十五里。相传汉以此名县。又南五里曰沉犀山,近大江亦曰沉犀滩。沉犀城以此名。○四望山,在县东北百里,山高耸,可以四望。

  ○大江在县城东。自嘉定州南流经此,又东南入叙州府宜宾县界。唐咸通十年,南诏攻黎州,分兵东出,诡服汉衣,济江袭陷犍为,遂焚掠陵、荣二州间。《州志》:县北十里有蟆颐滩,大江所经也。湍流峻急,为行舟患。近凿而平之,公私便利。

  沐源川县西南百里。自马湖府沐川长官司流入界,经县南入于大江。今县南有清水溪,源出马湖界,流入境,下流至孝女渡入江,曰清溪口,即故沐源川矣。唐咸通中,南诏蛮自雪坡奄至沐源川,寻陷犍为,即此。又四望溪,在县东北百里,发源三江镇,下流入岷江。○汉水,《志》云:在县东北百八十里。汉成帝时,得古磬十六枚于水滨,名宝磬川。其下流东入资江。

  鸳鸯?奇在县东北,临大江。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李势将昝坚拒温,至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奇渡向犍为,温军至青衣,从彭模直指成都,坚至犍为,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军遂溃。合水,今州东阳江合大江之口也。彭模及沙头津,俱见眉州彭山县。

  ○沐源镇在县西南,以近沐源川而名。唐嘉川二十四镇兵之一也。乾符初,高骈筑沐源川城,盖即故镇筑以御蛮寇。《新唐书》县又有犍为市、庄牛径等镇。

  石马滩镇县北四十里,有巡司。又县东北百里有四望溪口巡司。其相近者,又有永通盐课司。又税课局,在县西十里。○沉犀驿,在县治南。水驿也。又南四十里为下坝驿。又六十里接叙州府境之月波驿,县北五十里又有三圣驿,又北六十里达于凌云驿。

  大佛寺县东南四十里,唐所建。元末完者都以明玉珍据重庆,屯兵大佛寺,将攻之,明玉珍遣兵捣嘉定,遂攻破大佛寺。

  荣县州东二百里。西北至成都府井研县百五十里。汉南安县地。隋大牢县地,属资州。唐武德初,置荣州,治大牢。贞观初,析置旭川县。永徽二年,移州治焉。天宝初,曰和义郡。乾元初,复曰荣州。继又增置威远军于城内。宋因之,亦曰和义郡。治平四年,改旭川县曰荣德。绍熙中,又升州为绍熙府,以光宗潜邸也。端平以后,废徙不一。元亦曰荣州,以州治荣德县省入。明初因之。洪武九年,降州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七里。

  ○大牢废县县西南五十里。宋白曰:萧齐置南安郡,治南安县,即此地也。后周废。隋置大牢镇。开皇十三年,改置县,属资州。仁寿初,山獠作乱,以卫文?为资州刺史,到官,獠方攻大牢镇,文?单骑谕降之,即此。唐初,析置荣州,寻治大牢。永徽中,州移治旭川,大牢属焉。天宝初,改曰应灵郡。宋仍属荣州。明初省。○罗水废县,在县南,唐初置。《新唐书》:景龙二年,省云州及罗水、云川、湖连三县入大牢,其地皆与大牢相接也。

  公井废县县东三十五里。刘?句曰:唐武德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地,于公井镇置荣州,以界内荣德山为名。是年,改镇为公井县。六年,州移治大牢,公井属焉。宋初因之。熙宁四年,省为公井镇,入荣德县。《宋志》公井有盐场一,端平三年废。

  资官废县县西南百二十里。本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宋齐因之。后周省。隋末复置,改曰资官。唐武德初,属嘉州。六年,改属荣州,县有盐有铁,故曰资官也。宋仍属荣州。元省。《邑志》:县治西一里有荣王城,宋宝庆初筑,以封弟与芮,周一里有奇。元末隳。

  ○凤鸣山县治西北。《志》云:自县治北至县治西南之浮图崖有五山相连,亦曰五山。

  荣德山县东北四十一里。唐因以名州。《志》云:山在群山中,峭拔突起,高五百余丈。有小径至山顶,以木为梯,上有石室二十四,相传皆仙真幽栖之所。一名老君山。又有荣隐山,在县北三十里,亦幽胜。一名石筠山。又荣黎山,在县东十五里,上有龙池,县有三荣之名以此。

  ○荣川在县东,亦曰荣溪。自成都府仁寿县界流入,又东南与双溪合流,东南入叙州府富顺县,合金川,注于大江。《志》云:荣川亦名遁水。又有东川,在县北,亦自仁寿县山谷中出,东南流经城下,会于荣川。○双溪,在县北。其水一自西来,流浊;一自东来,流清。二水相合,流经城下,会荣川东川而入富顺县界。

  ○新罗镇县南八十里,有盐课司。或曰,司盖与富顺县接界。

  威远县州东三百里。东南至叙州府富顺县百三十里。亦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初置,属资州。唐初,改属荣州。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

  ○和义废县在县东南百里。隋末置。唐初属泸州。贞观八年,改属荣州。宋乾德五年,并入威远县。又至如废县亦在县东南。唐贞观初,置婆日、至如二县,属荣州。二年,又割泸州之隆越县来属。八年,俱并入威远县。

  ○中峰山县北百里。山峰高耸,与资县分界。又两母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二峰并耸,皆有石崖下垂,望之如乳。又佛顶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悬崖百尺,上镌佛像,因名。《志》云:县东十五里有葛仙山,亦高秀。

  ○献宝溪县西北七十里。《志》云: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一出两母山,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又有中溪,在县南,下流合于荣县之荣川。○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又硫黄川,在县北四十里,溪自山壑中来,旁有一窍,硫黄随泉而出。

  ◇泸州东北至重庆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永宁宣抚司三百四十里,西至叙州府三百五十里,北至重庆府合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六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八十五里,至京师九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巴国地。汉属犍为郡,后汉因之。建安十八年,析置江阳郡。三国汉及晋因之。宋、齐仍曰江阳郡按沈约《志》:江阳郡,晋安帝时乱,失本土,乃侨置于武阳。宋时,始复旧土,因为东江阳郡。《萧齐志》亦曰东江阳郡。梁兼置泸州。隋郡废州存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改曰泸川郡。唐初复为泸州武德初,置总管府,寻曰都督府。刘?句曰:州督羁縻十州,天宝初,督十四州。天宝初,曰泸川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泸州亦曰泸川郡。宣和元年,赐军额曰泸川节度。乾道六年,移潼川路安抚司于此。《宋志》:泸州领羁縻州十八。景定初,没于蒙古,寻复取之,改曰江安州。元仍曰泸州,以州治泸川县省入,隶重庆路。明初改直隶布政使司,仍曰泸州编户七十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西连?道,东接巴、渝,地兼夷汉,江带梓、夔,控制边隅,最为重地。今自州而北,一军出中水,可以径达广汉。自州而东,江水兼众水之流,浩瀚洋溢,吴楚百石大舟可方行而至。自州以西,水陆兼济,不十日可抵成都,泸州惊则两川尽城守矣。宋绍定中,魏了翁知泸州,时泸为大藩,控边面二千余里。了翁乃修武备,治城郭,为捍御之计。既而叛将刘整以州降蒙古,教之侵宋,泸州失而蜀益不可为,宋之亡亦日迫矣。泸实当东西腰膂之地,谋蜀者所当先也。

  ○泸川废县今州治。汉置江阳县,属巴郡。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邑。武帝改属犍为郡。后汉因之。建安中,为江阳郡治。三国时,诸葛武侯尝屯兵于此。晋仍为江阳郡治。宋、齐因之。梁为泸州治。或曰州治马湖江口,误也。隋泸州亦治此。大业初,改县曰泸川,仍为郡治。唐因之。宋淳?三年,徙治于江南岸神臂山,谓之铁泸城。元还旧治。至元二十年,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为土城,宋政和间旧址也,元毁。明初,因故址修筑,?石为固。弘治初,增修。嘉靖中,又复营治。隆庆三年,复增拓之。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泾南废县州西南四十五里,在泾水之南。唐贞观八年,析泸川县置泾南县,属泸州,寻复省入泸川县。

  九支城州西南百余里。本南广蛮地,宋大观二年内附,因置纯州,领九支、安溪二县。宣和二年,州废,改县为九支城,属泸州。《州志》:九支城在州西五十里。似误。○武都城,在州西南境,亦南广蛮地。宋大观三年内附,建滋州,领承流、仁怀两县。宣和三年,废州为武都城,以仁怀为堡,承流县并入焉。元初废。

  思峨废州亦在州西南境。唐天授二年所置羁縻州也,领多溪、洛溪二县,属泸州都督府。宋因之。熙宁八年内附。政和中,属长宁军。又羁縻顺州,亦在州境。唐载初二年置,领曲水、顺山等五县,属泸州都督府。宋因之。后俱废。今州有思峨洞,或云州盖因洞而名。

  ○神臂山州东八十里,亦曰神臂崖。北临江渚,险固可凭。宋淳熙三年,余?迁州城于山上,所谓铁泸城也。○方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志》云:山分八面,有九十九峰,下瞰江流,深?无际,顶有巅池,周围一里,唐时尝改名曰回峰山。又《水经注》: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绵水即资江也,南去方山犹十余里,盖径山北东入江耳。

  宝山在州城西。初名堡子山,宋陈损之,易今名。两江合流,下瞰城郭,为郡之胜。一名泸峰山。又三华山,在治北一里,有三峰耸秀。州东三里曰归子山,下临江滨。○南寿山,在州南十里,初名博望山,宋政和中,晏州叛夷平定,守臣绘图以进,诏改今名。又州南五里有瑞鹿山,亦高秀。

  思峨洞州西南二百里。初入稍隘,已乃宏广,相传为故思峨州地也。又龙女洞,在州东北二十里。崖壁高峻,有二洞,甚幽邃,人不能到。又州南十里南田镇有飞云洞,亦幽胜。

  ○泸江在州城东,即大江也。自叙州府南溪县流径江安纳溪县,过州城南,又东北出而会雒江。今州治东隅即为江浒。夏潦水涨,两江环合,弥漫浩渺,如大海然,州人谓之海观。并流而东入合江县境。《志》云:泸江中有大石阙,亦曰黄龙堆。春水涨则堆没阙平,水涸时常为舟楫患。余详大川大江及川渎异同。

  资江在州城北,即中江也。自叙州府荣昌县东南流,至州城东,合于泸江。《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雒会。是矣。详见前大川雒水。

  支江州城西北,大江分流也。自叙州府南?县鸳鸯圻而东,入州界,经安流镇,又东入于资江。又有赤水,自隆昌县界流入州境。合于支江。○九曲溪,在州东北十里。蜿蜒九曲,可通小舟,引流灌溉,为利甚博。又有澄溪,在州治南。源出宝山下,流常澄洁,下流俱入于大江。

  ○龙透关州南七里。相传诸葛武侯所立。又州南二十里有?道寨。《志》云:东汉征南夷,尝屯军于此。○博望寨,在州南十里。宋政和七年置,亦曰南寿寨,以寨在南寿山下也。又绥远寨,在州西南。宋大观中置,隶滋州。宣和三年,改隶泸州。宋末俱废。

  板桥堡在州西南。相近有政和堡。俱宋政和初置。《宋志》:州境有羊羝寨,治平四年废。又有白{艹刀}寨。皇?初,知益州田况发白{艹刀}子弟讨叛夷,是也。元丰二年废。又有大硐寨,元丰三年废。○石门堡,在州境,宋李焘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是也。或曰,即今州南石棚镇。

  石棚镇州南二十里,有巡司。又有李市镇巡司,在州北百里。○泸川水驿,在州治东。又东六十里有黄舣水驿。又立市马驿在州治北,盖州当水陆津涂也。

  纳溪县州西南四十里。西南至叙州府长宁县二百二十里。本泸川县地,宋为纳溪堡。皇?二年,增置军寨巡简。绍定五年,升为纳溪县,属泸州。旧有土城,今废。城址不及三里,编户三里。

  ○旧县城县北十里。元大德中,移县于江北,以避水害,即此城也。至大初,复还今治。今亦谓之旧县坝。

  楼子山县治东一里。层峰叠嶂,俨若楼阁。又县东四里有掇旗山,相传武侯树旗于此,以誓蛮人。又舞凤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山势起伏,横开如凤舞。

  ○大江在县城北。自江安县流入界,又东南出泸州城南。《舆程记》:自县至州江道凡七十里。盖水流盘曲也。又有掇旗滩,在县东二里江滨,相传亦以武侯名。

  纳溪县治西。县境大川也。永宁宣抚及泸州卫以北之水,汇流经江门峡口大洲,而北至县西门入于大江。亦谓之纳江。旧《志》云:源出阿永蕃部,即永宁属夷也。今县有纳溪河口巡司。

  ○倒马关县南百三十里。明初置,路通云南、交趾,因倒马坎为名。又石虎关,在县南百五十里。明初置,通云贵之道,关前有石如虎,因名。○保子寨,《志》云:在县西十里,相传武侯南征尝驻兵于此。

  江门寨在县西南。宋元丰四年,置江门寨,属乐共城。后城废,寨属纳溪县。今为江门堡,南去永宁一百三十五里。江门水马驿亦置于此。《舆程记》:由江门水道而北,径峡口水驿至纳溪县,共二百四十里。是也。○大洲堡,在县南百四十里,亦宋元丰中置,属乐共城。今为大洲水驿,又改大洲驿为通邮驿,属江安县。《舆程记》:县南七十里至渠坝驿,又七十里至大洲水驿,又南六十五里为峡口水驿,与永宁接界。《州志》:渠坝驿在泸州治南,大洲驿在江安县治东。似皆误。

  江安县州西南百二十里。西至叙州府南溪县百二十里。汉江阳县地,后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晋属江阳郡。刘宋为东江阳郡治。齐、梁因之。隋开皇初,仍曰汉安县,属泸州。十八年,改县曰江安。唐仍属泸州。宋因之。今城周六里,编户二十里。

  ○绵水废县在县西绵水溪口汶江中洲上。晋太元中置县,属江阳郡。刘宋属东江阳郡。齐梁因之。隋仍曰绵水县,属泸州。唐仍旧。宋乾德五年,废入江安县。○施阳废县,在县西。唐贞观初,以夷獠户置施阳县,又置思隶、思逢二县,属泸州。八年,省施阳县入江安。十三年,又省思隶、思逢入焉。又废南井监,《志》云:在县东北,宋南渡后置监。有凤凰山,山有雁塔,元初监废。今为南井铺。

  ?阴废县在县西南。唐羁縻晏州所领县也。宋熙宁七年,熊本降泸夷?阴酋不下,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发黔南军讨败之于黄葛下,追奔深入,?阴乞降,本受之。以其酋个恕知归徕州,于是氵育井、长宁乌蛮、罗氏鬼主诸蛮,皆愿内附。黄葛,或曰山名也,在县南归徕州,即?阴县改置。

  乐共城在县南百里小龟山上。宋元丰四年置城于此,后并入江安县。《宋史》:元丰元年,命韩存宝经制泸州纳溪蛮,存宝破其后城。二年,罗苟蛮叛犯纳溪,议者言罗苟不加诛,则乌蛮观望,为害不细。存宝檄归徕酋乞弟击平之。既而乞弟率兵至江安城下责赏,寻益桀敖,官军击之,败没。四年,改命林广讨之。广败乞弟于纳溪,破乐共城,进至斗满村,又次落婆囤。乞弟遁,广率兵深入,自发纳江即入丛箐,无日不雨雪,士卒死者不可胜计。过老人山,山形剑立,度黑崖,历鸦飞不到山,进抵归徕州,竟不得乞弟,师还,筑乐共等城为戍守。政和五年,晏州夷卜漏反攻乐共城,官军拒却之,是也。纳江,即纳溪。

  ○汉阳山县南四里。孤高突起,为南境之望。又县南四十里有照山,峰峦岩壑,为一邑之胜。○连天山,在县南七十里。回旋曲折,高耸连天。又南三十里即小龟山矣,乐共城旧置于山上。

  ○大江在县北。自南溪县流入境,又东接纳?县界。《志》云:县西旧有三江碛,控江为险,宋嘉熙三年,筑城于此,以御蒙古。或曰,三江碛即绵水口也。

  绵水在县治西。源出连天山,北流经废绵水县,入于大江,谓之绵水口。或曰,绵水合于氵育溪诸水,同入大江也。○氵育溪,在县南。源出叙州府长宁县,流入县界,入大江。又安乐溪,宋邓绾云:在县东北。自合江县南境上接蛮界,西北流至县境,入江。一云,即纳溪分流也。时未建纳溪县,故云自合江境流入耳。○泾滩,在县南三十里。滩上有山插天,瀑布悬流,侧有卧石,下流会于绵水。

  ○安远寨县南七十里。世传诸葛武侯征蛮,于此屯驻。《宋志》:元丰三年废平夷堡,于罗池改筑安远寨,属泸州。后废入江安县。又有西宁等寨,亦元丰中置,后废。

  梅岭堡县西南百二十里,相传亦诸葛武侯屯兵处。又南有镇溪寨,《宋志》:元丰四年,置乐共城,领江门寨、镇溪堡、梅岭堡、大洲堡。是也。政和中,晏州蛮卜漏反攻破梅岭寨,寻讨平之。元废。江门、大洲,见上纳溪县。○席帽溪寨,亦在县境。《宋史》:元丰五年,林广入归徕州,师还,筑乐共、江门、梅岭及席帽溪等寨,西达氵育井,东到纳溪,皆控制要害。是也。寨旋废。

  江安驿在县西,水驿也。《舆程记》:自南溪县之龙腾驿,东六十里至江安驿,又六十五里为董霸驿,自此而东六十里即纳溪县之纳溪驿。《会典》有通邮驿,即纳溪之大洲驿改今属。

  合江县州东百二十里。东北至重庆府江津县二百七十里。汉犍为郡符县地,后汉为符节县。晋仍曰符县,属江阳郡,县寻废。永和中,改置安乐县。宋齐因之。梁时亦曰安乐戍。后周置合江县,属泸州。隋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废符县在县南。汉置县于此。《水经注》:汉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即此。元鼎二年,始置符县。后周时,置合江县于今治。隋以后因之。宋嘉熙三年,兵乱,移县治于榕山。四年,又移县治于安乐山,皆筑城为守。元复还今治。明天顺中,始筑土城。成化中,?以石。弘治正德中,皆增修之。

  安溪废县县西南百里。本蛮地,宋大观中,置纯州,并置安溪县隶焉。又南为美利城,亦属纯州。宣和二年,州废,县及美利城皆降为寨,属合江县。元俱废。

  ○榕山县南五里。山高秀,上有芙蓉池,即宋嘉熙中筑城处也。俗亦名容子山。其相近者,曰月台山,孤峰突立,之溪环绕其麓,如新月然。○安乐山,在县西五里。三峰奇秀,中有八洞及泉石诸胜,亦宋嘉熙中筑城处。《志》云:唐天宝中,尝改山名曰合江山。俗亦谓之笔架山。

  ○大江在县北,自州东流入县界。县西北二十里有白龙滩,即大江所经也。至县治东有之溪流合焉,因谓之合江。又东北入重庆府江津县界。

  之溪在县治西南。一名小溪。源出遵义府仁怀县境,环绕如之字,径县南十里之丁山及安乐山之麓,复绕流而东北出,合于大江。

  ○遥坝寨在县南。宋大观中置,属合江县。宣和二年废。四年复置。《志》云,县境又有安溪、小溪、青山等寨,皆宋皇?以后置。元初俱废。

  冈门镇在县南。路通遵义。万历中,杨应龙之乱,合江募兵扼冈门以拒之,是也。○牛脑水驿,在县治北。县西六十里又有神山水驿,西去泸州黄舣水驿六十里。又史霸驿,在县东六十里。又东七十里为汉东驿,即江津县界也。

  附见:

  泸州卫州西南二百九十里。《志》云:卫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袤九十里,东至永宁卫界,西至九姓长官司界,各十里,南至太平长官司界五十里,北至纳溪县界四十里。洪武二十五年,陕西长安卫军征云南还,命驻守州城,改为泸州卫,分立左右中前后五所隶焉。正统中,调前所于利州卫,后所于青川所。成化四年,都掌种大坝蛮叛,事平,因迁卫于宋江渡。其地本名渡船铺,增置官军,并调重庆卫前所充之,即今卫也。卫城即成化初筑,?以石,周四里有奇,有门四。弘治间,复于东城外筑土城,周一里有奇,控制蕃落,为西南之要害。

  ○腰营山卫北二十里。明初命将南征,师出州境,尝屯驻于此。又有仙洞,在卫治南半里,深一里,中有池,水常不竭。

  ○宋江在卫治东。《志》云:源出大坝儿北洞,即今叙州府兴文县界也。又悦江,在卫东北,源出兴文县之氵若武箐。《志》云:以流经废羁縻悦州而名。又有思晏江,在卫西四里,源亦出兴文县界,以径故羁縻思晏县而名。皆北流径江门驿,至纳溪而注于大江。

  ○洞扫堡卫南三十里。本蛮寨。成化四年,官军攻都掌蛮,破其洞扫、海纳、龙背、豹尾等寨,事平,改为堡,属泸州卫。又定远堡,在卫南五十里,太平堡,在卫南九十里,水峡堡,在卫东南一百里,亦曰水流崖堡,俱成化四年所置也。○江门堡,在卫北五十里,即纳溪县之江门寨也。又大洲堡,在卫北百三十里,即纳溪县之大洲驿。渠坝堡,在卫西北百八十里,即纳溪县之渠坝驿也。又三层堡,在卫西北百六十里。俱成化四年置,俱分拨卫兵戍守。

  泸州驿卫西五里,马驿也。又有来节驿,亦在卫境。或云,本在州北,近隆昌县之玉蟾山,万历初,移于此。

  ◇雅州东至嘉定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黎州所二百四十里,西至天全六番招讨司百里,北至邛州二百里,东北至眉州二百四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七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秦属蜀郡。汉为蜀郡西部。汉延光初,置蜀郡属国。三国汉改汉嘉郡。晋因之。宋属晋原郡。齐梁仍旧。西魏置蒙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属邛州。仁寿四年,置雅州。大业初,改曰临邛郡。唐初,复为雅州开元三年,置都督府于此,督羁縻十九州。天宝以后,多至五十七州。刘?句曰:羁縻州并生獠、生羌,但有州名,无属县,亦无实土。天宝初,曰卢山郡。乾元初,复曰雅州督羁縻州如故。五代因之《五代史》:王建时以雅州为永平军。一云,后唐清泰初,孟知祥置。误。宋仍曰雅州亦曰卢山郡。《宋志》:雅州领羁縻州,凡四十有四。元亦为雅州初属嘉定路,寻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初,仍曰雅州,以州治严道县省入今编户四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三。今因之。

  州襟带西川,咽喉夷落,唐韦皋、李德裕由此以挞伐吐蕃,鞭弭南诏,所谓邛崃、大度之险也。《寰宇记》:州西和川路,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今州之西徼迫近番戎,山高谷深,天险陡绝,灵关、碉门、始阳,向称三路,而碉门要害尤为巨防也。

  ○严道废县今州治。秦县,属蜀郡。《华阳国志》云:始皇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其地,因名严道。后往往徙罪人于此。汉文帝六年,诏徙淮南厉王长于严道邛邮,即此。县亦属蜀郡。后汉延光初,属蜀郡属国。三国汉属汉嘉郡。晋因之。宋省入汉嘉县。杜佑曰:永嘉以后,李雄据蜀,此地芜废。是也。齐亦为汉嘉县地。梁因之。西魏置始阳县,并置蒙山郡治焉。隋开皇十三年,改县曰蒙山,寻为雅州治。大业初,复曰严道县。自是州郡皆治此。洪武四年,省县入州。《城邑考》: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累石为固,有门四,城周五里。

  徙阳废县在州西。汉县,属蜀郡。徙,音斯。或曰,徙,榆蛮也。亦曰斯榆。《汉纪》:元狩中,发使者出?尨、出冉、出徙、出邛?,指求身毒。即此徙也。又《西南夷传》:自?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都,最大。又《西域传》:建元中,司马相如使西夷,邛、﹂、冉、?尨、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元鼎中,始置徙县,即斯榆地也。后汉改属蜀郡属国都尉。晋曰徙阳县,属汉嘉郡。大宁初,越?斯叟攻成将任回,斯叟即徙之遗种也。宋属晋原郡。齐因之。后废。

  蒙阳废县在州西北。《新唐书》:唐初析州界,置蒙阳、长松、灵关、阳启、嘉良、大利六县,属雅州。武德六年,俱省入严道县。

  罗岩废州州西四百八十里。《寰宇记》:雅州管和川路、夏阳路羁縻州,凡四十有六,罗岩其首也。诸州去雅州近者四百余里,远者六百余里。和川路有罗岩以上三十七州,夏阳路有让川州以下九州。《宋史》:雅州西山蛮有部落四十六。是也。○会野废州,《通典》云:在州西北五百七十里。贞元中,吐蕃会野首领高万唐等来降。又有东西二嘉梁州,在州西五百六十余里。贞元中,其首领亦来降。又欠马、白坡等州,亦在州西五百余里。宋时诸州仍在四十六州之列。按:《新唐志》雅州羁縻有欠马州而无白坡,唯黎州羁縻有柏坡州。

  晏山城在州西界,唐置。《新唐书》:雅州有和川、始阳、灵关、安国四镇。又有晏山、边临、统塞、集重、伐谋、制胜、龙游、尼阳等八城,盖皆置兵以控扼蛮部处。○逋租城,在州西徼外。又西北境有木波城。唐贞元中,韦皋使雅州将路惟明趋吐蕃逋租、偏松等城,既而皋败吐蕃于雅州,克木波城。是也。又有嵬龙城及业城,俱唐时吐蕃所置,近雅州西界。

  ○蔡山州东五里。《禹贡》:蔡、蒙旅平。即此蔡山也。岩峦高耸,为州之望。州东十里有地,名旅平,即大禹旅祭处。俗呼为落平。又诸葛武侯祀周公于蔡山,今亦名周公山。○雅安山,在州治西,由沉黎而来。一名月心山。州旧治山上,宋大中祥符间,州守何昌言以地多岚瘴,徙治于山麓。

  严道山州南五里。本名鹿角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悬空山,在州南二十里,层峦耸翠,称为奇胜。○金鸡山,在州北二十里,上有金鸡关。又北十里有凤飞山,峰峦起伏,如凤飞然。又翠屏山,在州西二十里,山峰环列,因名。

  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相传诸葛武侯擒孟获,还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

  ○青衣江州西六十里。源出卢山,东南流至州境,合沫水,经名山县南,又东入嘉定州洪雅县界。详见大川青衣江。

  平羌江在州城北。源出徼外,流入境,绕州城西北郭,下流合于青衣江,故青衣亦兼平羌之名。旧传羌夷入寇,诸葛武侯击平之于水上,故曰平羌。又长?江,在州东南二里,一名邛水。其源自邛崃山?涌而出,绕城东北,入于平羌江。

  沫水州西五十里。源亦出卢山,东流至此,会于青衣江,故青衣江又有沫水之称。又有周公水,在州东四里。源出荣经县瓦屋山,流经周公山,因名。下流入嘉定州洪雅县界,即花溪也。《志》云:周公山下有麒麟渡,即周公水津济处。相传麒麟尝游此。

  和水州西南四十里。源出蕃界,流入境,合于平羌江。《禹贡》和夷底绩,唐有和川路,皆以此水名。

  ○金鸡关在州北金鸡山上,一名山鸡栋关。又金沙关,在州东北二十里。○雅安驿,在州治东,马驿也。《志》云:州城内旧有茶场,宋熙宁中置,城南又有阜民司,明洪武九年置,收买番马,后罢为民居。今州治北有税课司。

  绳桥在州西北平羌江上,所谓多功路之绳桥也。旧名高桥,以绳架栈,下瞰峡江,为险要处。《志》云:州西北一里曰清源桥,东北十里曰龙门桥,三十五里曰道远坝桥,五十里曰鱼喜河桥,州西七里曰铜头河桥,其近多功路者,曰大绳桥,皆索桥也。

  名山县州东北四十里。东至邛州蒲江县百二十里。汉蜀郡青衣县地。后汉为汉嘉县地。晋以后因之。西魏置蒙山县,属蒙山郡。隋初,属邛州。开皇十三年,改始阳县曰蒙山,因改县曰名山,寻属雅州。唐、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复为县。土城,周二里,编户三里。

  ○汉嘉废县在县西。本青衣羌地。汉高六年,置青衣县,属蜀郡。十一年,废梁王彭越为庶人,传处蜀青衣,是也。武帝天汉四年,废沉黎郡,分置西部都尉治青衣。后汉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阳嘉二年,改青衣曰汉嘉。三国汉为汉嘉郡治。章武二年,汉嘉太守黄元以汉嘉叛,寻讨平之。晋仍为汉嘉郡治,寻废。宋以县属晋原郡。萧齐因之,后废。《水经注》:汉嘉县,故青衣羌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汉武置西部都尉主青衣。公孙述有蜀,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尝置青衣郡云。

  百丈废县县东北六十里。刘?句曰:在临邛县南百二十里。唐初,置百丈镇,以百丈山为名。贞观八年,改置县,属雅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省入名山县。元?二年复置。元因之。明初废。今为百丈驿,有百丈桥。又废土城邑,《志》云: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传武侯征蛮时所筑,遗址犹存。

  ○蒙山县西十五里。山有五峰,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有甘露井。《禹贡》:蔡、蒙旅平。此即蒙山也。《水经注》:青衣水出于蒙山,宋人谓梁州之山,西山皆岷,北山皆嶓,南山皆蒙,峨眉在《禹贡》则蒙山之首云。○莲花山,在县北十五里,山有五峰,耸列如莲花。

  百丈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穴,圆百尺,深百丈,唐以此名县。又泉池山,《寰宇记》云:在百丈县东四十里。其山四面悬绝,上有泉池。《邑志》云:百丈县近南五里有铜鼓山,为汉唐戍守之地。○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一名鸡鸣山。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因为名山戍。隋以此名县,盖即州北之金鸡山矣。

  大?山县东四十里。南接河罗戍,北入邛州,高七十里,上耸天际。《寰宇记》:县西又有罗绳山,自蒙山西北入芦山县界,东北接邛州火井县界,皆山之高大者。

  ○青衣江在县南。自州界流入,又东南流径嘉定州洪雅县,北入眉州丹棱县境。亦谓之邛崃水,又名平羌水。○百丈河,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莲花山,径百丈废县东,下流入邛州蒲江县界,为铁溪河。一名千尺潭,以水源远而深也。

  ○鸡栋关县西南鸡栋山上,即金鸡关也。《唐志》名山县有鸡栋关。○百丈马驿,在县东北,即故百丈县治。

  荣经县州西南百二十里。南至黎州所百三十里。本严道县,后废。唐武德三年,改置荣经县,属雅州。宋因之。元末,省入严道县,设巡司焉。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县。土城周三里,编户二里。

  旄牛废县在县西。汉县,属蜀郡。后汉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二年,旄牛夷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是也。三国汉属汉嘉郡。晋因之。宋属沉黎郡。萧齐仍旧,后废。俗亦谓之牛头城。○邓通城,在县东三十里。相传汉文帝赐通严道铜山,铸钱于此。旁有饿死坑,亦以通名。又古城,在县西五里。相传诸葛武侯征南时,屯兵处也。唐李德裕增筑之,置兵戍守。

  御侮城在县西。唐太和中李德裕帅西川,作仗义城,以制大度、清溪关之阻;作御侮城,以控荣经犄角之势;作柔远城,以扼西山吐蕃,复邛崃关,又于雅州筑伐谋、制胜等八城。是也。仗义城,今见黎州所。○静寇城,在县西境。唐乾符二年,于雅州置金汤军,并置静寇军,是也。《新唐书》:静寇军,故延贡地。

  ○邛崃山县东四十里。一名邛﹂山,亦曰邛?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剧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筇竹杖也。有九折坂,亦曰邛崃坂。李吉甫曰:邛崃山自沉黎直走千里,至临邛,环抱为镇山云。详附见前重险临关。

  铜山县东北三十里。山产铜,相传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处。萧齐永明八年,议更钱法,益州行事刘悛上言,蒙山下有严道铜山,旧铸钱处,可以经略,不果。宋初平蜀,其故将全师雄等复叛,讨平之。余党据铜山,推谢行本为主,复击败之,即此。○自由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山深远,连亘黎州界,上出群山之表。又有孟山,亦在县东二十里,俗传孔明擒孟获处,其下有七纵桥。盖传讹也。

  大关山县西八十里。山极险隘,当西南夷要路。或曰,山即邛崃之西麓,邛崃关置于此,因名。又晒经山,在县北二十里。山高峻,俗传唐三藏晒经处。○瓦屋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灵异,上有雷洞。又石狗山,在县南六十里,以石形似狗而名。《寰宇记》:县东西皆连接,大山岩峦,阻绝不辨疆界。

  鸡止崖县西二十五里。本名栖止,其崖西临险路,由大关山而东,至此,方坦平。肩担背负者,悉栖止于此,因名。《寰宇记》谓之鸡心山,传讹也。又大相公岭,在县西百里,相传诸葛南征时经此,因名。《志》云:大相公岭有虚阁险崖,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尝修治之,以通行旅。

  ○荥经水在城东。荥水出大相公岭,流至城北,经水出瓦屋山,流经城南,会流而东北入于平羌江。隋时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菩萨溪,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瓦屋山,东北流入州界,注于平羌江。

  ○邛崃关县西八十里,今曰大关。隋大业十年置,为控扼番戎之要隘。详附见重险临关。○天险关,在县东北四十里,据邛崃九折坂之险,至为要害。又紫眼关,在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番人流寓于此,因名。《土夷考》:紫眼夷编氓殆半里,其地紫眼关与西番相接,广可四十里,袤百里。自瓮溪、飞水,小路直透冷碛番,皆为紫眼关地。又飞水关,亦在县西北,路出西番。

  碉门寨县西北百五十里,即和川镇、雅州西通蛮路也。元至元初,置碉门等处安抚司于此。二年,安抚司高保四言,碉门旧有城邑。中统初,为宋所废,众依山为栅,去碉门半舍,欲复戍故城,便于守佃,敕秦蜀行省相度行止。明初,亦设碉门百户所,有石城足以控御,盖州之灵关、碉门、始阳,皆通番之道,而碉门最为要害。两山壁立,一水中通,特设禁门以限中外。碉门以外,即天全境,所谓万里乾河,直达碉门者也。○蛮宿川,在县西境,亦唐时招纳吐蕃之道。又有夏阳路,俱近天全招讨司界。

  雄边寨在县西北。中有讲武堂,宋淳熙间,创屯营于此。○太平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又有黄土堡,在县西五十里,俱明初置,属大渡河千户所官军戍守。大渡河所今见黎州所。

  箐口驿县东三十里。县南三十里又有新店驿。○大通桥,在县西三十里。洪武五年,因征云南,置为﹂桥,往建昌、云南之要路也。

  芦山县州西北百里,东至名山县九十里。本严道县地。隋初,置卢山镇。仁寿末,改为卢山县,属雅州。唐宋因之。元末,省入严道,设巡检司。明初,复置今县。县土城周五里,编户三里。

  ○大渡废县县西北五十里。唐仪凤二年,析卢山县置,属雅州。长安二年,复省入卢山县。又故灵关道,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属越?郡。后汉因之。晋废。即今临关也。○姜维城,在县治南。《志》云:姜维置城于此,以拒西羌,隋开复此地,即故城置县。又开明城,在县西七里,相传蜀王开明所筑。

  ○卢山县东九里。接黎州所界,隋以此名县。或谓之卢奴山。其相接者,曰始阳山,俗呼为罗绳山,在县东十里,西魏以此置始阳县。《寰宇记》:卢山高八里,束道控川,横亘入邛州大井县界,青衣水出焉。○百步山,在县北四十里,路接蛮界,仅百步许,险隘难行。

  灵山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竦峻,林木深阻,为蜀西之襟要。刘?句曰:县西北六十里有卢山,下有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卢关。关外即生獠,盖即灵山矣。又龙头山,在县西南。绵亘四十里,绕县前后,夭矫如龙,连接番部,实为要害。又有崖钵山,在县西百里。上耸云汉,莫测其高,崖上有石,其状如钵,因名。

  ○大渡河县北四十里。从生羌界流入境,邛雅西道往来者,必渡此水。又南入黎州界。详见大川大渡河。○青衣江,在县东南,源出卢山,流入州界。详见大川青衣水。

  龙门河县东北五十里。有二源,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东流,经冷砧河,南流会于金鸡峡口,过鱼喜河、八步关、青源河,南流入于青衣江。○浮图水,在县西北五里,亦从生羌界来,中有孤崖如浮图,因名。流合于大渡河。

  圣水县东十里。连筒引之,行里许,伏流二三里,复涌出分为五,因以圣名。又老君溪,在县南六十里,相传以老聃曾经此而名。下流皆入青衣水。

  石波堰县东三里。源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溉田。又涌泉,在县东北五里,泉水涌出,为居民灌溉之利。○三江渡,在县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志》云:三江渡水注多功峡,入平羌江。又多功河,上有飞仙阁,为木栈道,即古漏阁也。

  ○临关县西北六十里。本曰灵关,亦称零关。正统初,改今名。有巡司戍守。详见前重险临关。○八步关,在县东北五十里。

  飞仙关县南五十里。亦曰飞仙阁,即古漏阁也。《梁益记》:大小漏天在雅州西北,山谷高深,沈晦多雨,而黎州常多风,故谓黎风雅雨。宋宇文普《新路赋》: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孤峰上绝于青天,湍波下走于长川。断崖横壁立之岸,飞流溅千丈之泉。盖谓此。

  附见:

  雅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南。洪武四年建,直隶四川都司。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