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续资治通鉴长编》目录


正文

  起仁宗慶曆三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丙寅,上清宮火。尋有詔以宮地為禁軍營。監察御史裏行包拯,有章乞勿修。按拯為裏行,乃在此月癸酉,以宮地給禁軍,當是癸酉後也。

  己巳,陝西都轉運使、起居舍人、天章閣待制孫沔為禮部郎中、環慶路都部署、知慶州,戶部副使、兵部員外郎程戡為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

  辛未,以試方略人黃通為試大理評事,張定方為祕書省正字,姚光弼、張紘為試將作監主簿。光弼,內斌孫也。

  先是,諫官歐陽修言:「臣伏見御史臺闕官,近制令兩制并中丞輪次舉人,遂致所舉多非其才,不能稱職,如蘇紳昨舉馬端,卻須朝廷別有行遣。臣謂今兩制之中,姦邪者未能盡去,若不更近制,則輪次所及,勢須舉人。近聞梁適舉王礪【一】、燕度充臺官,其人以適在姦邪之目,各懷愧醜,懼其汙染,風聞皆欲不就。以此言之,舉官當先擇舉主。臣欲乞今後只令中丞舉人,或特選舉主。仍見朝班中雖有好人,多以資考未及,遂致所舉非人,今乞不限資考,惟擇才堪者為之。況臺中自有裏行,以待資淺之人。仍乞重定舉官之法,有不稱職者,連坐舉主,重為約束,以防偽濫,庶幾稱職,可振綱紀。」

  又言:「臣近曾上言為臺官闕人,乞不依資考選舉,仍令添置裏行,所貴得材,可以稱職【二】。竊聞近詔宋祁舉人,依前只用舊例,又未有議復裏行。臣竊歎方今大臣,事無大小,知其弊不肯更改。凡臺官舉人,須得三丞以上成資通判【三】,此例蓋自近年。然近年臺官,無一人可稱者,近日臺官【四】,至有彈教坊弟子鄭州來者,朝中傳以為笑。臺憲非才,近歲尤甚,是此例不可用明矣。然而寧用不才以曠職,不肯變例以求人,今限以資例,則取人之路狹;廣其路猶恐無人,何況專守其狹?若使資例及者入三院,未及者為裏行,又於差除,都不妨礙。況今四方多事之際,揚威出使,正要得人。臣今欲特降指揮,令舉官自京官以上,不問差遣次第,惟材是舉,使資淺者為裏行,資深者入三院。臣見前後舉臺官者,多徇親舊,舉既非材,人或問之,則曰:『朝廷限以資考,致別無人可舉。』今若改此繆例,責其惟材是舉,則不敢不舉有材之人。所冀漸振臺綱,免取非笑。」

  景祐初,置殿中侍御史裏行、監察御史裏行,凡四人,以三丞以上嘗歷知縣人充。既而久闕不除,於是詔以兩人為額。裏行以兩人為額,據百官志,即慶曆三年事,今附見。王拱辰舉李京、包拯,或因修疏也,更詳之。癸酉,太常博士李京、殿中丞包拯並為監察御史裏行,中丞王拱辰所薦也。

  京,趙人,嘗知魏縣,奉法嚴正,吏不便,欲以計中京【五】,遂相率遁去。監司果議以苛刻斥,知府任布曰:「如此,適墮吏計中。」京賴以免。

  拯,合淝人,事父母以孝聞。嘗知天長縣【六】,有訴盜割牛舌者,拯使歸屠其牛鬻之。既而又有告殺牛者,拯曰:「何為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盜者驚伏。徙知端州,州歲貢硯,前守緣貢率取十倍以遺權貴人。拯命製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改新知懷州、司勳員外郎周越知台州,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言越素貪濁,而懷州路當衝要,宜擇人以代之也。

  辛巳,詔引進、四方館使,自今並兼領閤門事。

  又詔武臣乞致仕而嘗坐贓者,降一等除官。

  初,光化軍賊邵興帥其黨趨蜀道,遇華、商、虢等州提舉捉賊上官珙,殺之;又敗興元府兵於饒風嶺,本府軍校趙明以眾降,乃自州北循山而西。捉賊使臣陳曙等領兵追擊興於壻水,及其黨皆就擒。壬午,詔並淩遲處斬。曙,若拙子也。韓琦家傳云:琦遣秦州將官王子方邀殺之。今不取。

  諫官歐陽修言:「臣竊見近日盜賊縱橫,張海等二三百人未能敗滅,光化軍宣毅卒又二三百人作亂【七】。臣謂朝廷致得盜賊如是者,不惟中外無備,蓋由威令不行。昨王倫賊殺主將,自置官稱,著黃衣,改年號,事狀如此,乃是反賊,使其不敗,為患如何【八】!既敗之後,不誅家族。凡小人作事,亦須先計,成則獲大利,不成則無大禍,有利無害,誰不欲反?只如淮南一帶官吏與王倫飲宴,率民金帛獻送,開門納賊,道左參迎,苟有國法,豈敢如此?而往來取勘,已及半年,未能斷遣。古者稱罰不踰時,所以威激士眾,今遲緩如此,誰有懼心?遂致張海等,官吏依前迎奉,順陽縣令李正己延賊飲宴,宿於縣廳,恣其刼掠,鼓樂送出城外。其人敢如此者,蓋為不奉賊則死,不奉朝廷則不死,所以畏賊過如畏國法。臣恐朝廷威令,從此遂弱,盜賊凶勢,從此轉強。臣聞刑期無刑,殺以止殺,寬猛相濟,用各有時。伏望陛下勿採迂懦所說婦人女子之仁【九】,尚行小惠,以誤大事。其宣毅兵士,必有家族,伏乞盡戮於光化市中,使遠近聞之悚畏,以止續起之賊。其正己仍聞己有臺憲上言【一○】,亦乞斬於鄧州,使京西一路官吏聞之畏恐,知國法尚存,不敢奉賊。從來只被迂懦之人,因循不斷,誤陛下事,壞得天下事【一一】。勢已如此,不可更循舊弊,武怒威斷,惟陛下力行之。」

  修又言:臣聞江、淮官吏等各為王倫事奏案,已到多時,尚未聞斷遣,仍聞議者猶欲寬貸。臣聞昨來江、淮官吏,或斂物獻送,或望賊奔迎,或獻送兵甲,或同飲宴。臣謂王倫一叛卒【一二】,偶肆猖狂,而官吏敢如此者,蓋知賊可畏而朝廷不足畏故也。今若更行寬貸,則紀綱隳壞【一三】,盜賊縱橫,天下大亂,從此始矣。何以知之?昨王倫事起,江、淮官吏未行遣之間,京西官吏又已棄城而走,望賊而迎。若江、淮官吏不重行遣,則京西官吏亦須輕恕,京西官吏見江、淮官吏已如此,則天下諸路亦指此兩路為法,在處官吏,皆迎賊、棄城、獻兵、納物,天下何由不大亂也。

  臣伏思祖宗艱難造基,陛下憂勤嗣業,而一旦邊疆外叛,盜賊內攻,其壞之者誰哉【一四】?皆由前後迂繆之臣,因循寬弛,使朝威不振【一五】,綱紀遂隳。今已壞之至此,而猶不革前非,以寬濟寬,何以救弊?如晁仲約等情理至重,但合深行,議者無由曲解。或聞以謂「自是朝廷素不為備【一六】,不可全罪外官」,假如有殺父與兄者【一七】,豈可只言自是朝廷素無教化,而不罪殺親之人【一八】?又如有人掠奪生人男女金帛,不可只言自是朝廷素無禮讓,而不罪刼人之賊。迂懦不可用,可笑如此。李熙古豈獨是朝廷素有備之州【一九】?傅永吉豈獨是朝廷素練之兵?蓋用命則破賊矣。今朝廷素無禦備,為大臣者又不責之守州縣者,合罪又寬之,竊緣韓綱是大臣之家【二○】,父子兄弟並在朝廷,權要之臣,皆是相識,多方營救,故先於江、淮官吏寬之,只要韓綱行遣不重。今大臣不思國體,但植私恩,惟陛下以天下安危為計,出於聖斷,以勵羣下,庶幾國威粗振,賞罰有倫。其晁仲約等,乞重行朝典。

  初,羣盜剽刼淮南,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禦,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勞【二一】,且厚遺之,盜悅,徑去不為暴。事聞,朝廷大怒,樞密副使富弼議誅仲約以正法,參知政事范仲淹欲宥之,爭於上前。弼曰:「盜賊公行,守臣不能戰,不能守,而使民醵錢遺之,法所當誅也;不誅,則郡縣無復肯守者矣。聞高郵之民疾之欲食其肉,不可釋也。」仲淹曰:「郡縣兵械,足以戰守,遇賊不禦,而又賂之,此法所當誅也。今高郵無兵與械,雖仲約之義,當勉力戰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小民之情,雖醵出財物,而得免於殺掠,理或喜之,而云欲食其肉,傳者過也。」上釋然從之,仲約由此免死。既而,弼慍甚,謂仲淹曰:「方今患法不舉,舉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眾?」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之事,柰何欲輕壞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他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弼終不以為然。其後,兩人不安於朝,相繼出使。弼還自河北,及國門,不許入,未測上意,比夜,彷徨不能寐,遶床歎曰:「范六丈,聖人也。」范文正公作參知政事,富文忠公作樞密副使時,盜起京西,掠商、鄧、均、房,光化軍棄城走。奏至,二公同對上前,富公乞取知軍者行軍法,范公曰:「光化無城郭,無甲兵,知軍所以棄城,乞薄其罪。」仁宗可之。罷朝,富公怒甚,謂范公曰:「六丈要作佛耶?」范公笑曰:「人何用作佛?某之所言有理。少定,為君言之。」富公亦不樂,范公從容曰:「上春秋鼎盛,豈可教之殺人?至手滑,吾輩首領,將不保矣。」富公聞之汗下,起立以謝曰:「非某所及也。」富公素以丈事范公云【二二】。據邵伯溫見聞錄所稱光化軍,蓋謬也,今從蘇氏龍川別志以為張海,亦恐誤,今削去賊名姓,仍附誅光化叛卒之後。蓋慶曆間,賊王倫起京東,掠淮南,張海起陝西,掠京西,不聞張海嘗過淮南也。范仲淹正傳亦指王倫,不稱張海。傳所載守令當誅者,不但仲約一人,今但從別志。王堯臣慶史記此事,亦與邵伯溫同,但稱王倫不稱張海,伯溫蓋誤也。

  諫官孫甫言:「竊觀與西人議和,其利一而其害有四。且西邊宿兵以來,國用空耗,而民力匱乏,今若與約和,則邊兵可減,科斂可省。其為利一也。始,契丹聲言,嘗遣諭西人,使臣中國;今和議成,恃其功。且去歲乘西邊屢敗,已有割地之請,朝廷意在息民,故但增歲賂,而不忍起二方之役。今若更有所求,將安拒之乎?此其害一也。自天下承平,四十年間,武事不飭,及邊鄙有警,而用不習之將,不練之兵,故久無成功。然比來邊臣中材謀勇健者,往往復出,方在講訓不懈,以張中國之威。一日因議和弛備,復如曩日,緩急必不可用。此其為害二也。自元昊拒命,終不敢深入關中者,以沙州唃厮囉等族素所不附,慮為後患也。今中國與之通和,賂遺之厚,彼必專力以制二蕃,強大之勢,自茲以始。此其為害三也。且朝廷恃久安之勢,法令弛而不振,紀綱墜而不修,忠邪不辨,用度不節,未聞有為陛下安危計者。及西戎起釁,而初猶忽之,至累敗王師,始議更張法制,以救前事之弊。苟戎人遂和,又且一時無事,前日恃物力之完盛,以致今日之患。今其勢大屈,若復安逸,則他時之患,不可枝梧矣。此其為害四也。凡利害之機,安危之計,願陛下留神而熟圖之。」

  癸未,詔:「自今見任【二三】,前任兩府及大兩省以上官,不得陳乞子弟,親戚館職并讀書之類。進士三人以上,一任回無過犯者【二四】,許進著述召試,取優等者充【二五】,遇館職闕,取曾有兩府二人、兩省三人同罪舉充者【二六】,仍取著述看詳試補。此即范仲淹等所陳十事,其二曰抑僥倖,已具九月丁卯。會要以為十一月二十六日詔【二七】。

  諫官歐陽修言:

  伏見國家近降詔書,條制館閣職事,有以見陛下謹於名器,漸振紀綱。然而積弊之源,其來已久,僥倖之路,非止一端。今於澄革之初,尚有未盡,其甚者,臣見比年外任發運、轉運使、大藩知州等,多以館職授之,不擇人材,不由文學,但依例以為恩典。朝廷本意,以其當要劇之任,欲假此清職以為重。然而授者既多,不免冒濫,本欲取重,人反輕之。加又比來館閣之中,大半膏粱之子,材臣幹吏,羞與比肩,亦有得之以為恥者。假之既不足為重,得者又不足為榮,授受之間,徒成兩失。臣欲乞今後任發運、轉運使、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職。若其果有材能,必欲重其職任,則當升拜美官,優其秩祿。況設官之法,本貴量材,隨其器能,自可升擢,豈必盡由儒館,方以為榮。

  臣竊見近年風俗偷薄,士子奔競者,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干謁權貴以求薦舉,如邱良孫者。又有廣費資財,多寫文冊,事業又非絕出【二八】,而惟務干求勢門,日夜奔馳,無一處不到,如林槩者。此二人並是兩制臣僚奏乞召試,內邱良孫近雖押出,而林槩已有召試指揮。舊來本無兩省以上舉館職明文,尚猶如此奔競,今若明許薦人,則今後薦者無數矣。臣欲於近降詔書內兩省舉館職一節,添入「遇館職闕人,即朝廷先擇舉主,方得薦人」。仍乞別定館閣合存員數,以革冗濫。

  又,臣竊見近降詔書,不許權貴奏子弟入館閣。此蓋朝廷為見近年貴家子弟,濫在館閣者多,如呂公綽、錢延年之類,尤為荒濫,所以立此新規,革其甚弊。臣謂今後膏粱子弟,既不濫居清職,則前已在館閣者【二九】,雖未能沙汰,尚須裁損。欲乞應貴家子弟入館閣見在人中【三○】,若無行業文詞為眾所知,則不得以年深遷補龍圖、昭文館,并待制、修撰之類。所貴侍從清班,不至冗濫。修疏附見,其從違當考。林槩,福清人。

  乙酉,陝西宣撫副使田況言:「自冬初,諸路得諜者,皆聲言西界迤邐,遇乞、剛浪嵬等諸腹心謀叛賊,事覺被誅,國中大亂。臣竊疑朝廷方遣使議和,賊所希甚大,若心實欲和,則當夸示凶勢,幸我曲從,以厭其私,豈肯詐揚此聲,自見危弱?此其勢實衰,而亟求款附也。若其國人果叛,猶且倔強,妄有干求,不宜過有許與,示邊人以弱。如諜者所得皆詐,則蓄謀懷毒,志未可量,雖盡副所求,只足納侮。朝廷既恃和懈備,賊乃羸形伺隙。禍發所忽,昔人所戒,望與二府大臣熟計其事【三一】。其歲給,恐不可復增也。」

  丁亥,詔曰:

  周大司樂掌學政,以六藝教國子,則官材蓋本於世冑。而今之蔭法,推恩太廣,以致疏宗蒙澤,稚齒授官。未知立身之道,從政之方,而並階仕進,非所以審政重民也。其著為令,使夫冢嗣先錄,以篤為後之體;支子限年,以明入官之重。設考課之格,立保任之條【三二】。古不云乎,爵祿者,天下之砥石,人君所以礪世而磨鈍。咨爾庶位,體茲意焉。

  宰相、使相,舊蔭子為將作監丞,期親太祝、奉禮郎,自今子、期親悉如舊,餘親以屬遠近補試銜。樞密使、副使、參知政事,子為太祝、奉禮郎,期親校書郎,今子孫及期親、尊屬如舊,餘以次補試銜。僕射、尚書,子為校書郎或正字,期親寺監主簿,今子孫并期親、尊屬如舊,餘屬第補試銜。三司使、翰林學士侍讀侍講、龍圖閣樞密直學士、丞郎,子為正字,期親寺監主簿【三三】,今子及期親、尊屬如舊,餘屬第補試銜或齋郎。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諫議、舍人、知制誥、龍圖天章閣待制、卿監、三司副使、知雜,子為寺監主簿,期親試銜,今惟長子聽如舊,餘屬第補試銜或齋郎。郎中、省府推判官、館閣職,舊郊恩薦補,其嘗以贓抵罪,復故官至郎中及員外郎任館閣職,止蔭子孫親屬一人【三四】,尚在謫籍者弗預【三五】。轉運副使、提點刑獄,悉於郊禮前到任踰一年,乃聽蔭補。

  凡選人年二十五以上【三六】,遇郊,限半年赴銓試,命兩制三員鎖試于尚書省,糊名謄錄。習辭業者,試論或詩賦【三七】,詞理可采,不違程式為中格;習經業者,人專一經,兼試律,十道而通五為中格,聽預選。以上經兩試【三八】,九選以上經三試,至選滿,有京朝官保任者三人,補遠地判、司、簿、尉,無舉者補司士參軍;或不赴試、亦無舉者,永不預選。

  京朝官年二十五以上,歲首赴試於國子監,考法如選人,中格者調官。兩任無私罪,有監司、知州、通判保舉官三人,入親民;經三試,朝臣保舉者三人,與下等釐物務;兩任無私犯,監司或知州、通判保舉者五人,入親民,願易武弁者聽。

  其武臣:使相,子為東頭供奉官,期親左侍禁,今子及期親如舊【三九】,餘屬自左班殿直第官之。樞密使副、宣徽、節度使,子為西頭供奉官,期親右侍禁,今子孫及期親、尊屬如舊,餘屬自右班殿直以下第官之。統軍上將軍、節度觀察留後、觀察使、內客省使,子為右侍禁,期親右班殿直,今子孫及期親、尊屬如舊,餘屬自三班奉職以下第官之。客省使、引進使、防禦使、團練使、四方館使、樞密都承旨、閤門使,子為右班殿直,期親三班奉職,今子孫及期親如舊【四○】,餘屬三班借職以下第官之。正刺史,子為三班奉職,期親借職,今子孫及期親尊屬如舊,餘屬為差使殿侍。諸衛大將軍、內諸司使、樞密院諸房副承旨,子為三班奉職,期親借職,今子孫并期親尊屬如舊,餘屬為下班殿侍。諸衛將軍、內諸司副使、樞密院承旨,子為三班借職,嘗以入己贓坐罪,遷至諸司副使、諸衛將軍,止蔭子若孫一人。初任川、廣、福建七路,恩如舊。

  凡三班試弓弩於軍頭司,力及而射有法,為中格。習書算者,三班院書家狀,誤纔三字;算錢穀五事通三,為中格。習六韜、孫吴書,試義十而通五,為中格;兼弓弩為優等。願試策者聽之,五通三為中格。或習武藝五事,馳射嫺敏,通書算者,亦為優等,補邊任【四一】。武藝不羣,策詳而理暢,為異等,引見聽旨。

  蔭長子孫,皆不限年,諸子孫須年過十五,若弟姪須年過二十,必五服親乃得蔭。已嘗蔭而物故者,無子孫祿仕,聽再蔭。

  自是,任子之恩殺矣,然猶未大艾也。此亦仲淹等所陳十事之二也,其略已見九月丁卯。任子之恩少殺,猶未大艾,此本志語也。

  戊子,錄故陝西提舉捉賊、內殿崇班、閤門祗候上官珙子士堯為右班殿直,以珙與羣盜鬥死也。

  己丑,御史中丞王拱辰言:「昨西人乞賣青鹽,如聞朝廷欲指定緣邊一兩州軍放行,臣尚恐以為未便。且博易青鹽,雖自官中糶賣與民,然必開沿邊蕃戶冒販之路。若止留官中日用,又歲月所費幾何?臣欲乞只於保安軍榷場博易青鹽,逐旋輦至鄜州;許客人如解鹽價請算,於關東地分出賣,毋得入陝西、河東。一則鹽法不壞,二則商賈見利,算者必多。商賈既行,更不須輦至鄜州,只令就保安軍請算,此亦濟權宜之策也。」

  庚寅,詔陝西宣撫使韓琦、副使田況赴闕。諫官歐陽修言:「竊聞已降中書劄子,抽回韓琦、田況等歸闕。昨來琦等奉命巡邊,本為西賊議和未決,防其攻寇,要為禦備。今西人再來,方有邀請,在於事體,必難便從;邊上機宜,正須處置。仍聞韓琦、田況各有奏狀,言邊防有備,請朝廷不須怯畏,每事曲從。竊以勝敗之間,安危所繫,料琦等如此奏來,則邊事可知自有枝梧,不致敗誤。臣謂且令琦等在彼撫遏,則朝廷與賊商議,自可以持重【四二】,不須屈就。今議方未決,中道召還,則是使賊知朝廷意在必和,自先弛備。況事無急切,何必召歸?其召韓琦等劄子,伏乞速賜指揮抽回,且令琦等在彼經略,以俟西賊和議之決。」

  詔選在京五百料錢以上禁軍武技最高而眾所服者,每營五人,令樞密院籍記,以備驅使。

  辛卯,同修起居注歐陽修,請自今上殿臣僚退,令少留殿門,俟修注官出,面錄聖語。從之。

  諫官孫甫又言:「竊見張子奭使夏州回,雖聞元昊欲稱臣,然歲乞賣青鹽十萬石,兼遣人回易京師及乞增歲給之數。如聞大臣議於緣邊置榷場【四三】,計賣鹽五七萬石及互市諸物。臣以謂西鹽五七萬石,其直不下錢十餘萬貫。況朝廷已許歲給之物二十萬,今又許賣鹽,則與遺北敵物數相當。北敵之勢,與中國抗,且因入寇澶淵,先帝息民為心,故不惜歲給之厚。今元昊世為藩臣,擁區區數州之地,非北敵比。一日無故叛命,因其復欲稱臣,便同北敵所賂之數,實恐他日為患不細。且去歲北敵忽有割地之請,雖復繼盟,今又見厚給元昊,其貪欲之心得自已乎!況自德明之時,累乞放行青鹽,先帝以其亂法,不聽。及請之不已,命追德明弟入質而許之,是以彼必不從之事,以杜其意。蓋鹽,中國之大利,又西戎之鹽,味勝解池所出,而其產無窮。既開其禁,則流於民間,無以隄防矣。兼聞張子奭言,元昊國中頗甚窮蹙。就如其說,朝廷不必急和。且元昊拒命以來,雖屢敗王師,殺掠邊民,然起事之初,自當收拾人心,凡所得,逐時分給其眾,兵力雖勝,用度隨窘,此亦可信。當彼窘乏之際,尤宜以計困之,安得汲汲與和哉!議者不過以王師數戰不利,若與和,則邊用可省。然不慮北敵邀功,元昊畜計於後,有不可枝梧之勢。今西邊窺賊之勢已熟,將之能者漸出,而兵之精者可用。朝廷若減冗兵,罷不材之將,為持久之計以待之,何患賊之不困也?古之為天下者,見不可為之勢而尚為之,今日之勢,非不可為,但顧目前之利而不為爾。賣鹽之請,固不可許,望陛下與大臣審安危大計而決定之。」

  歐陽修言:

  伏見張子奭奉使賊中,近已到闕,風聞賊意雖肯稱臣受冊,而尚有數事邀求,未審朝廷如何處置?臣聞善料敵者,必揣其情偽之實;能知彼者,乃可制勝負之謀。今賊非難料,但患為國計者昧於遠見,苟一時之暫安,召無涯之後患,自為削弱,助賊姦謀。此左傳所謂疾首痛心【四四】,賈誼所以太息慟哭者也。

  今議賊肯和之意,不過兩端而已,欺罔天下者,必曰賊困窘而求和;稍能曉事者,皆知賊權詐而可懼。若賊實困窘,則正宜持重以裁之,若知其詐謀,則豈可厚以金繒,助成姦計?昨如定等回,但聞許與之數,不過十萬,今子奭所許,乃二十萬,仍聞賊意未已,更有過求。先朝與契丹通和,只用三十萬,及劉六符輩來,又添二十萬。今昊賊一口已許二十萬,則他日更來,又須二三十萬【四五】,使外域窺見中國廟謀勝算,惟以金帛告人,則邈川首領【四六】,豈不動心?一旦興兵【四七】,又須二三十萬。生民膏血有盡,彼求無厭,引之轉來【四八】,何有限極?今已許之失,既不可追,分外過求,尚可抑絕【四九】。見今契丹往來,尚在沿邊市易,豈可西蕃絕遠,須要直至京師?只以此詞,自可拒止。至如青鹽弛禁,尤不可從。於我雖所損非多,在賊則為利甚博。況鹽者,民間急用,既開其禁,則公私往來,姦細不分。若使賊損百萬之鹽以啗邊民,則數年之後,皆為盜用矣。凡此三事,皆難允許。今若只為目下苟安之計,則何必愛惜,盡可曲從。若為社稷久遠之謀,則不止目前,須思後患。

  臣願陛下試發五問,詢於議事之臣。一問西戎不因敗衂而肯通和之意,或用計困之,使就和乎?或其與北敵連謀而偽和乎?二問既和之後,邊備果可徹而寬國用乎?三問北使一來與二十萬,西人一去,又二十萬,從今更索,又更與之,凡為國計者,止有此策而已乎?四問既和之後,使北敵不邀功責報乎?敵或一動,能使天下無事乎?五問元昊一議和許二十萬,他日保不更有邀求乎?他日有求,能不更添乎?陛下赫然以此五事問之,萬一能有說焉,非臣所及,若其無說,則天下之憂從此始矣。

  方今急和繆議,既不可追,許物已多,必不能減。然臣竊料元昊不出三五年,必須更別猖獗以邀增添,而將相大臣,只如今日之謀,定須更與添物。若今日一頓盡與,則他日何以添之?故臣願惜今日所求。其如西賊雖和,所利極鮮,北敵若動,其患無涯。此臣前後非不切言,今無及矣。伏望陛下留意而思之,且不可與,彼若實欲就和,雖不許此亦可【五○】,若實無和意,與之亦有後慮也。

  壬辰,詔限職田。凡大藩長吏二十頃,通判八頃,判官五頃,幕職官四頃。凡節鎮長吏十五頃【五一】,通判七頃,判官四頃,幕職官三頃五十畝。凡防、團以下州軍長吏十頃,通判六頃,判官三頃五十畝,幕職官三頃【五二】。其餘軍、監長吏七頃,判官、幕職官並同防、團以下州軍。凡縣令,萬戶以上六頃,五千戶以上五頃,不滿五千戶並四頃。凡簿、尉,萬戶以上三頃,五千戶以上二頃五十畝,不滿五千戶二頃。錄事參軍比本判官。曹官比倚郭簿、尉。發運制置,轉運使副,武臣總管,比節鎮長吏。發運制置判官,武臣鈐轄,比防、團州長吏。諸路轉運判官,比大藩府通判。安撫都監,路分都監,比節鎮通判,大藩府判官【五三】。黃汴河、許汝石塘河都大催綱,比節鎮判官。節鎮以下至軍監,諸路走馬承受并寨主,都同巡檢,提舉捉賊,提點馬監,都大巡河,不得過節鎮判官。在州監當及催綱、撥發,巡捉私茶鹽賊盜,駐泊捉賊,不得過幕職官。巡轄馬遞鋪,監堰,并縣、鎮監當,不得過簿、尉。自此人有定制,士有定限【五四】,吏以職田抵罪,比前日稍希闊焉。此即范仲淹等十事,其五曰均公田也,已具九月丁卯。

  其明年,諫官余靖言:「伏觀去冬十一月敕,頒定天下職田頃畝數目,令三司指揮。無職田處,及有職田而頃畝少處,并元標得山石積潦之地不可耕植者,限三年內,檢括官荒田并戶絕地土,及五年以上逃田支撥添換,以慶曆四年為始。斯蓋陛下所以勸羣臣、養廉吏之大惠也。然朝廷舉事,當以民為本,民患未去,官吏何安!而尚紛紛擾之?伏見淮南、江、浙經春少雨,麥田半損,蝗蝻復生;京西東、荊湖南北、廣南處處盜賊,未盡撲滅;陝西、河東輦運困苦。且庶民惶惶,失其農業,而長吏以下各營其私,憂民之心有所未至。加之檢括,寧不騷擾?況今來所定頃畝,比於舊數,三倍其多,貪吏因緣,其害甚大。伏乞朝廷特降指揮,舊有職田處,即依慶曆元年已前舊制外,其未有職田處【五五】,更候三二年,別取朝旨摽撥。」余靖奏不得其月日,今附此。據王罕傳,謂以戶絕荒田為公田,非法意,則必因靖奏,遂有釐革,但史不詳載爾。

  初,詔定天下公田,諸路多誤以戶絕為荒田,給官吏。其後國子博士華陽王罕提點湖南路刑獄,諭所部以法不當給,聽自舉覺。既而廣南諸州,坐收戶絕田以贓廢者七十餘人。知審刑院張揆嘗見湖南官吏列首狀,他日,遇罕殿廷,謂罕曰:「公德及人多矣。」王罕事,據王珪誌罕墓及本傳。罕為湖南憲,乃慶曆五年十一月【五六】,張揆知審刑,又在皇祐五年二月,今并附此。王稱東都事略,詔曰:「廉素者士之常,而富貴者是人所欲也。昔先帝詔復公田,合王制班祿之差,得聖人養賢之道。然郡縣受地,有無不齊,其議所以均之。」

  詔樞密院,比差官詳定國朝勳臣名次,若本家見無人食祿者,祿其下子孫一人。

  司天監言,五星皆在東方,主中國大安。

  十二月丙申,翰林學士、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宋祁,請諸庫務事有未便當更置者,皆使先稟度可否,而後議於三司;又請增置勾當公事朝臣一員。並從之。提舉司勾當公事,自祁始也。祁薦太常博士王疇為勾當公事,時有宦者同提舉,疇辭於中書曰:「翰林先進,疇恐不得事也,然以朝士大夫而為閹人指使,則疇實恥之。」乃更用太常博士張中庸為勾當公事。疇,博文子。中庸,蜀州人也。

  元昊又遣張延壽等來議事。

  丁酉,安化州蠻以方物入貢。

  辛丑,幸荊王元儼第問疾【五七】。

  太常丞、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知諫院歐陽修為右正言、知制誥。初,中書召試而修辭不赴,特除之。

  陝西宣撫使韓琦言:據司馬光記聞,琦以三年十二月八日奏疏,實錄乃繫之四年正月五日,今依記聞移見此月辛丑。四年正月戊辰,乃書從琦所請,罷城水洛。「今朝廷未能討伐元昊,則為守禦之計,修完城寨,遇賊至,清野以待之,當不戰而自困矣。臣自至涇原路相視諸城寨,類當營葺。然鎮戎軍及山外弓箭手,今年差役修城,已有勞苦之嗟,來春止令增築所居城堡,必自無辭。如聞更修生戶所獻水洛城,頗為未便。蓋水洛城通秦州道路,自涇原路新修章川堡,至秦州〈广禾〉穰寨百八十里,皆生戶住坐,止於其中通一徑,須築二大寨、十小堡,方可互為之援。其土功自以為百萬計,仍須採山林以修敵柵、戰樓、廨舍、軍營及防城器用。雖即完就,又須正兵三四千人,更歲積糧草,始能屯守之。其費若此,止求一日以通秦、原之援,兼去儀州黃石河路才較近兩驛。況劉滬昨已降水洛城一帶生戶【五八】,近李中和又屈伏隴城川蕃部,各補職名為屬戶。若進援兵,動不下五六千人,諸小蕃族豈敢要阻?是則雖無水洛之援,官軍亦可往來。且近邊城堡,切於保聚人民,尚力有未及,何暇於孤遠無益之處,枉勞軍民乎?請就差劉滬、李中和為涇原、秦鳳路巡檢,令每月互領兵於水洛、隴城川習熟所通之道,以備緩急策應。仍乞只作朝廷指揮,下陝西四路部署司、涇原路經略司,且併力修葺逐處未了堡寨,其水洛城,候別奏聽旨。如朝廷未以為然,乞選差親信中使至涇原、秦鳳路,詢問文彥博、尹洙、狄青等,即知修水洛城於今便與未便。蓋彥博、洙、青皆以為未便也。」

  甲辰,賜河陽修雄武隄役卒緡錢。

  乙巳,桂陽監言猺賊九百餘人復寇邊。丁未,賜桂陽監捕擊猺賊軍士緡錢。

  戊申,以祕書丞張子奭為祠部員外郎,右侍禁王倫為左侍禁、閤門祗候,並以累使夏州之勞也。

  湖南攻討蠻猺,久之不克,己酉,詔轉運使郭輔之等,如未能以兵翦除,即就便招撫之。楊畋至湖南,乃募才勇,深入峒討擊。然南方久不識兵,士卒多畏懾。及戰孤漿峒,前軍卻,大兵悉潰,畋踣巖下,藉淺草得不死【五九】,卒厲眾下六峒。楊畋兵敗孤漿峒,不得其時,此據本傳,附見招撫後。或因畋兵敗,遂命輔之招撫也,當考。卒厲眾平六峒,當是四年冬末、五年春初事。

  置陝州監軍資庫京朝官一員。

  庚戌,權御史中丞王拱辰,言翰林醫官許希非士族,而其子乃與皇兄弁升之女納婚,不可以亂宗室之制,請罷之。奏可。

  諫官孫甫言:

  元昊以數州之地,世臣中國,一旦拒命,數年擾邊。大臣不能謀於朝,將帥不能勝於野,守備寖久,師老財匱,前以金帛二十萬與之議和,而彼和無厭,猶有所求。漢以金帛遺匈奴,賈誼謂中國卑辱之甚,遂至流涕。今與一小蕃議和,當歲給之物,近又增至二十五萬,彼猶偃蹇,未滿其意,卑辱又甚於漢矣。今使人回,其請通青鹽及歲遣人回易京師,聞皆不許,於體頗為得之。

  近聞元昊殺用事之人遇乞等,且方議和未決之際,彼殺用事者,正揚虛聲,欲邊防之弛備爾。況邊郡多已經賊蹂踐,惟慶、秦二州居民與屬蕃富完。又鎮戎軍據賊要害,彼豈須臾忘也?今日之事,尤在預擇將帥。擇將之術,必任責於大臣。昔周世宗以秦、鳳之亂,命宰臣王溥擇將,而得向拱。既成功,而世宗謂溥曰:「平秦、鳳,卿之力也。」蓋自古良將,多由輔臣薦用。去歲定川之敗,陛下憂憤未已,大臣乃言懷敏非材所致,而邊事未足以煩聖念。此實欺君之言。且西戎為邊患數年,大臣不能選良將,及其敗也,則曰將帥非材【六○】,以苟免其過,豈非欺君之言乎?責成之術,不可更循前失。今陝西兵官惟种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戰可守,自餘闇懦險貪者,大臣不可謂不知也。苟不知,何以共謀國事?既知而更置惟在於速爾。

  議者或謂秦州有唃厮囉之援,賊必不敢入,此又不料事機之甚也。唃厮囉自為曹瑋所敗,豈無怨心?近歲朝廷授以節制,使圖元昊,受命以來,未嘗有一毫之效。前月元昊破瞎氊,而唃厮囉不敢出救,既不敢救其子,況能為秦州之援乎?惟朝廷速擇將帥而深計之。

  甲寅,降秦鳳路都監、內藏庫副使張龜年遠小監當,龜年擅以官圃之利自入;及領軍救蕃族,過河而軍士溺死者眾,故降之。

  乙卯,以北平軍隸定州,以朝臣為軍使兼知北平縣事,其都監、主簿、縣尉、監當使臣並如舊,餘官省之。

  丙辰,衛尉少卿卞咸為司勳郎中。改少卿知梓州,既辭疾不行,然以其前為陝西轉運使有餽邊之勞,猶遷之。

  省御河催綱官。

  丁巳,大雨雪,木冰。

  戊午,以南京府學為國子監。

  己未,契丹國母遣彰國節度使蕭運、左諫議大夫李坤,契丹主遣懷德節度使耶律順、右諫議大夫郭瑋,來賀正旦。

  庚申,許廣州立學。

  是月,澧州獻瑞木,有文曰「太平之道」。諫官歐陽修言:

  知州馮載,本是武人,不識事體,便為祥瑞,以媚朝廷。臣謂前世號稱太平者,須是四海晏然,萬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敵驕淩,藏伏之禍在後。一患未滅,一患已萌。加以西則瀘戎,南則湖、嶺,凡與邊庭連接,無一處無事。而又內則百姓困敝,盜賊縱橫。昨京西、陝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數百人之盜,不能一時翦滅,只是僅能潰散【六一】,然卻於別處結集。今張海雖死,而達州軍賊已數百人,又殺使臣,其勢不小。興州又奏八九千人,州縣惶惶,何以存濟?以臣視之,乃是四海騷然,萬物失所,實未見太平之象。

  臣聞天道貴信,示人不欺,臣不敢遠引他事,只以今年內事驗之。昨夏秋之間,太白經天,累月不滅,金木相掩,近在端門。考於星占,皆是天下大兵將起之象,豈有纔出大兵之象,又出太平之字?一歲之內,前後頓殊。星象麗天,異不虛出,宜於戒懼,常合修省【六二】,而草木萬類,變化無常,不可信憑。臣又思,若使木文不偽,實是天生,則亦有深意,蓋其文止曰「太平之道」,其意可推也。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則太平,失其道則危亂。臣視方今【六三】,但見其失,未見其得也。願陛下憂勤萬務,舉賢納善,常如近日,不生逸豫,則三二歲間,漸期修理。若以前賊張海等小衰,便謂後賊不足憂;以近京得雪,便謂天下大豐熟【六四】;見北敵不舉兵,便謂必無事;見西賊通使,便謂可罷兵。指望太平,漸生安逸,則此瑞木,乃誤事之妖木爾。臣頃見太平州曾進芝草者,今又進瑞木,竊慮四方相效,爭造妖妄。其所進瑞木,伏乞更不宜示臣僚【六五】。仍乞速詔天下州軍,告以興兵累年,四海困敝,方今當責己憂勞之際,凡有奇獸、異禽、草木之類,並不得進獻。所以彰示明德,感勵臣民。

  詔諸祥瑞不許進獻,聽申禮部知。此詔據會要,初不與修相關,今附見,或因修建言,乃下詔也。

  是歲,河北降赤雪,河東地震五六年不止【六六】,諫官孫甫推洪範五行傳及前代變驗,上疏曰:「赤雪者,赤眚也,人君舒緩之應。舒緩則政事弛,賞罰差,百官廢職,所以召亂也。晉太康中,河陰降赤雪。時武帝怠於政事,荒宴後宮。每見臣下,多道常事,不及經國遠圖,故招赤眚之怪,終致晉亂。地震者,陰之盛也。陰之象,臣也,後宮也,兵革也。三者不可過盛,盛則陰為變而動矣。忻州趙分,地震六七年。每震,則有聲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者也。惟唐高宗本封於晉,及即位,晉州經歲地震。宰相張行成言:『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宜制於未萌。』其後武昭儀專恣,幾移唐祚。天地災變,固不虛應,陛下救舒緩之失,莫若自主威福【六七】,時出英斷,以懾姦邪,以肅天下;救陰盛之變,莫若外謹戒備【六八】,內制後宮。謹戒備,則切責大臣,使之預圖兵防,熟計成敗;制後宮,則凡掖庭非典掌御幸,盡出之,以省浮費,且裁節其恩【六九】,使無過分,此應天之實也。」

  又言:「竊見景福內庫,祖宗積經費之餘,以備非常之用。近歲諸路物帛,多入內庫,中外盡疑宮中之私費。唐置瓊林、大盈二庫,率供燕侈,楊炎、陸贄請罷之。今日景福之積,頗類唐之二庫。後宮之數,臣雖不知,但聞三司計肉食者千餘人,又上有貴職【七○】,下有私身【七一】,當不啻數千人矣。臣近聞染院計置染綾羅甚急,以備宮中支用,言左藏庫所積紅羅,去冬已絕,他物稱此,則浮費可知也。陛下省之,立可感動人心,以消災譴。張修媛寵恣市恩,禍漸已萌。夫后者,正嫡也,其餘皆婢妾爾。貴賤有等,用物不宜過僭。自古寵女色,初不制而後不能制者,其禍不可悔。」帝曰:「用物在有司,朕恨不知爾。」甫曰:「世謂諫臣耳目官,所以達不知也。若所謂前世女禍者,載在書史,陛下可自知也。」上深嘉納之。是年,張美人生女幼悟,但不知是何月,五年四月卒,才三歲。

  韓琦既至陝西,屬歲大饑,羣盜嘯聚商、虢之郊,張海、郭邈山、黨君子、范三、李宗者,為之渠率,眾相合涉京西界,刼掠州縣。環繞虢州盧氏之東,洛陽、長水之西,脅從者僅千餘人。繼而光化軍宣毅叛卒五百餘人,邵興為之長,至商於瀼口,眾已千餘人,與上官珙戰,珙死之,餘軍以失主將【七二】,悉潰散於藍田界上,藏匿山谷間【七三】。邵興又距百里【七四】,揭榜招誘本州鑄錢監兵約二千人,皆鄜、延、涇、原失陷主將正軍及鼎、澧、岳、鄂累作過配隸籍中者。商虢、藍田馳急報於延雍,而帥臣未有所處。琦尋遣屬官乘傳往商於,料簡錢監役兵。其舊係沿邊禁兵,即令卻歸元配州軍,仍隸籍鼎、澧、岳、鄂州;壯健役兵,並押赴陝府,填龍猛、龍騎、壯勇闕額。邵興誘致之謀,遂不得行。又遣內侍黃琮、范遷齎宣撫司榜,收集上官珙下散軍,諭以免罪歸所屬,仍召謝雲行等將沿邊土兵,入山捕張海等。邵興以無援,竄入興、洋界,被殺,十一月辛巳,陳曙擒邵興於壻水。張海等相繼殲衂【七五】,擒捕餘黨殆盡,關輔遂安堵矣。紀事本末四年二月壬寅,以東頭供奉官陳曙遷職有差,賞誅賊之功也,西邊屬羌之亂。

  是冬,大旱,河中、同、華等十餘州軍物價翔貴,饑民相率東徙。琦即選官分詣州縣,發省倉賑之,奏差提點刑獄許宗壽專切往來提舉蒲、華、同三州,所活凡二百五十四萬二千五百三十七人,他州人數稱是。時民力久困,琦乃蠲賦役,察官吏能否者陞黜之。又以兵數雖多而雜以疲老,耗用度,選禁軍不堪征戰者,停放一萬二千餘人【七六】。後田況乞選諸路軍不堪戰者為廂軍,云:「若謂兵驕久,一旦澄汰,恐致亂,則去年韓琦汰邊兵萬餘,豈聞有亂者哉!」此據琦家傳,並附歲末。薛向未嘗為琦屬官,家傳稱屬官薛向,恐誤,今削去姓名。實錄載田況奏在三年七月,今移見四年六月,就彼辨之。

  注 釋

  【一】近聞梁適舉王礪「礪」原作「勵」,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一論臺官不當限資考劄子改。

  【二】可以稱職「以」原作「為」,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一再論臺官不可限資考劄子改。

  【三】須得三丞以上成資通判「通」原作「過」,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同篇改。

  【四】近日臺官「日」原作「者」,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同篇改。

  【五】欲以計中京「計」,宋本、宋撮要本、編年綱要卷一二同作「奇」;宋史全文及宋史卷三○二李京傳作「苛」。

  【六】嘗知天長縣「天長縣」,原作「天畏縣」,按宋無「天畏縣」,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宋史卷三一六包拯傳改。

  【七】光化軍宣毅卒又二三百人作亂「作亂」二字原脫,據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三論光化軍叛兵家口不可赦劄子補。

  【八】乃是反賊使其不敗為患如何「乃是反賊,使其不敗為患」十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同篇補。

  【九】伏望陛下勿採迂懦所說婦人女子之仁「懦」原作「儒」,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改。下同。

  【一○】其正己仍聞已有臺憲上言「仍」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補。

  【一一】壞得天下事「得」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補。

  【一二】臣謂王倫一叛卒「卒」字原脫,據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三論光化軍叛兵家口不可赦劄子補。閣本此句作「臣謂王倫一卒」。

  【一三】則紀綱隳壞「紀綱」,原作「綱紀」,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二論江淮官吏劄子乙正。

  【一四】其壞之者誰哉「之」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一五】使朝威不振「朝威」,原作「朝廷」,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改。

  【一六】或聞以謂自是朝廷素不為備「或聞以謂」,原作「謂或聞以」,據同上書乙正。

  【一七】假如有殺父與兄者「有」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一八】而不罪殺親之人「親」字原脫,據同上書及閣本補。

  【一九】李熙古豈獨是朝廷素有備之州「是」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二論江淮官吏劄子補。

  【二○】為大臣者又不責之守州縣者合罪又寬之竊緣韓綱是大臣之家「為」下原脫「大臣者又不責之守州縣者,合罪又寬之。竊緣韓綱是」二十一字,據閣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補。又歐集在「合罪又寬之」下更有「天下之事,何人任責」八字。

  【二一】使人迎勞「勞」原作「營」,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改。

  【二二】富公素以丈事范公云「云」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補。

  【二三】自今見任「今」原作「京」,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大詔令集卷一九三誡約兩府兩省不得陳乞子弟親戚館職任詔改。

  【二四】一任回無過犯者「回」原作「內」,據同上書改。

  【二五】取優等者充「充」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補。

  【二六】取曾有兩府二人兩省三人同罪舉充者各本同。案宋大詔令集卷一九三誡約兩府兩省不得陳乞子弟親戚館職任詔,此句作「即以嘗有兩府臣僚二人或大兩省已上三人嘗保薦者」,疑「充」字衍。

  【二七】會要以為十一月二十六日詔宋本、宋撮要本「詔」下均有「四年四月六日可考」八字。

  【二八】事業又非絕出「事業」,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一論舉館閣之職劄子作「所業」。

  【二九】則前已在館閣者「在」原作「有」,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改。

  【三○】欲乞應貴家子弟入館閣見在人中「應」原作「令」,據同上書改。

  【三一】望與二府大臣熟計其事「熟」原作「孰」,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三二】立保任之條「任」原作「家」,據宋本及宋大詔令集卷一六一任子詔、長編紀事本末卷四二抑僥倖改。

  【三三】期親寺監主簿「寺」原作「侍」,據同上書及閣本改。

  【三四】止蔭子孫親屬一人「止蔭」上原衍「閣職」二字,據同上書刪。

  【三五】尚在謫籍者弗預「尚」原作「倘」,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四二抑僥倖改。

  【三六】凡選人年二十五以上「上」,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長編紀事本末均作「下」。

  【三七】試論或詩賦原作「或試論詩賦」,據上引書及宋大詔令集卷一六一任子詔乙正。

  【三八】以上經兩試上引宋大詔令集「以」字上有「七選」二字。

  【三九】今子及期親如舊「子」下原有「孫」字,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宋大詔令集、長編紀事本末卷四二抑僥倖刪。

  【四○】今子孫及期親如舊上引宋大詔令集「期親」下有「尊屬」二字。

  【四一】補邊任「任」原作「在」,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四二抑僥倖改。

  【四二】自可以持重「重」原作「理」,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暨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二論乞令宣撫使韓琦等經略陝西劄子改。

  【四三】如聞大臣議於緣邊置榷場「如聞」,原作「始聞」,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四四】此左傳所謂疾首痛心「左」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二論西賊議和請以五問詰大臣狀補。

  【四五】又須二三十萬「二三十萬」,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作「一二十萬」。

  【四六】則邈川首領「邈川」,原作「選用」,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改。

  【四七】一旦興兵「興」原作「典」,據同上書改。

  【四八】引之轉來此句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補。

  【四九】尚可抑絕「可」原作「未」,據同上諸本、同上書改。

  【五○】雖不許此亦可「此」原作「也」,據同上書改。

  【五一】凡節鎮長吏十五頃「凡」原作「比」,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宋史卷一七二職官志改。

  【五二】幕職官三頃「三頃」,宋本、宋撮要本作「二頃」。

  【五三】安撫都監路分都監比節鎮通判大藩府判官本句宋會要職官五八之一○作「路分都監比節鎮通判,州都監比大藩府判官」。宋大詔令集卷一七八略同。宋史卷一七二職官志「大藩府判官」作「大藩府都監,比本府判官」。

  【五四】士有定限「士」,宋本、宋撮要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四二均公田作「土」。

  【五五】即依慶曆元年已前舊制外其未有職田處此一十七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五六】乃慶曆五年十一月「乃」原作「及」,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改。

  【五七】幸荊王元儼第問疾「第」原作「弟」,據活字本改。

  【五八】生戶「生」原作「主」,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改。

  【五九】藉淺草得不死「得不死」,原作「不得死」,據閣本、活字本及宋史卷三○○楊畋傳改。

  【六○】則曰將帥非材「帥」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補。

  【六一】只是僅能潰散「只是」,原作「久之」,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三論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劄子改。

  【六二】常合修省「常」原作「當」,據同上書改。

  【六三】臣視方今「方」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歐陽文忠公文集補。

  【六四】便謂天下大豐熟「謂」原作「為」,據同上書改。

  【六五】伏乞更不宜示臣僚「伏」原作「狀」,據同上書改。

  【六六】河東地震五六年不止「年」原作「日」,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編年綱目卷一二、宋史卷二九五孫甫傳改。

  【六七】莫若自主威福「若」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宋史補。

  【六八】莫若外謹戒備「謹戒備」,原作「除戎器」,據同上書及閣本改,下同。

  【六九】且裁節其恩「且」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七○】又上有貴職「上」原作「下」,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閣本改。

  【七一】下有私身「下」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七二】餘軍以失主將「以」原作「與」,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韓魏公集卷一三家傳改。

  【七三】藏匿山谷間「山」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七四】邵興又距百里上引韓魏公集「距」下有「商」字。

  【七五】張海等相繼殲衂「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韓魏公集卷一三家傳補。

  【七六】停放一萬二千餘人「餘」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