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汇集了历史上近2000则智谋故事,令毛泽东爱不释手,圈点批阅。《智囊》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泽东读此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毛泽东看来,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历史上以此战法驰骋天下的最杰出人物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自幼聪睿过人,临机果敢,不拘小节,心智深远人莫能测度。十七八岁时随其父李渊奉诏征战,深入敌阵,独往独来,所向披靡。时群雄并起,天下蜂拥。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气数已尽,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逐鹿天下。攻取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孙杨有为帝,是为恭帝。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李世民为京兆尹。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称帝,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平生以礼下士,广纳英才,为盗为侠者皆能为其所用,贤能之士无不委身甘效死力。在李渊谋取天下的征战中,李世民武功最巨。唐武德元年(公元618)七月,薛举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称帝。李世民率众讨之,无功而返。不久薛举死,其子薛仁杲嗣位,李世民再次兴师讨伐,与薛仁杲在折庶城(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对峙六十余日,敌众十余万人,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敌锐气。至敌粮尽、两将来降,李世民才说:“彼气衰矣,吾当取之。”命庞玉先在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北)南攻击敌人,敌将宗罗侯全军出战,庞玉先战败未溃之际,李世民出其不意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奄出,大败薛军,薛仁杲降。李世民与兵法家李靖探讨兵法思想时,曾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这既是李世民对中国兵法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是他战争实践的高度概括。  

  孙膑的“驷马之法”源于《孙子兵法》的虚实思想。《孙子兵法》指出:“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之所加,如以段投卵者,虚实是也。”认为能做到从战争实际出发,因敌情的变化而变化,避实击虚,战胜敌人,就是用兵如神。无为虚,有为实。中国兵法上讲的虚实,一般而言弱、寡、饥、劳、怯、乱、不虞是虚,强、众、饱、逸、勇、治、有备是实。用兵的法则是避开敌人之实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发现和制造敌人之虚,适时攻击。这是中国兵法思想的核心,李世民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才做到了以弱胜强,百战百胜。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以弱敌强,屡建奇功,千古罕有。1920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晚年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一再流露对李世民能征善战的赞赏。秋收起义失败后,在几千起义官兵中愿意再跟毛泽东走的只有七十二人,毛泽东就是以这七十二人为班底,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在与强敌的斗争中不断壮大,最终走向胜利,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业。李世民与毛泽东相比逊色许多,千古中国能军能出李世民之右者,仅毛泽东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