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正文

  1956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苏联大使尤金。

  毛泽东当时是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说到高兴之时,毛泽东主席随口吟诵了这样两句诗: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说完之后,毛泽东没有对这诗句进行解释。

  翻译不懂得其中的含义,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只好就句子而句子地直译了其中的意思。

  当然,尤金听了以后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诗的意思。

  然而,毛泽东在哪个时候----中苏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吟诵这样的句诗,寓意是极其深长的。

  其实,当时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首诗的来历。有人甚至认为是毛泽东所写的。也不好问毛泽东,只是在那里点头。(背景资料《落日余辉》)

  原来,这首诗来源于“六尺巷道”的故事。

  作者是清人张英。

  张英,1627年---1708年,桐城人,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一次,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方姓的邻家发生了争执,几乎酿成流血事件。方姓家族也是大姓望族,家里也有做大官的。于是乎,也不甘示弱,并自感有理,一纸诉状,告到了官府。因双方的家庭背后都有一定后台,县衙的县令不敢贸然断案。

  张英的家里,知道方姓家族告到了官府,害怕自己家里吃了亏,便立即给张英写了一封书信,将家中的情况全部地告诉了张英,并说明,这府第的地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没有也不能有半点理由让给别人。一定要张英想办法,保住自己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

  张英在北京,接到家信后,认真地阅读,得知了其中的情况后,然后认真地进行了一番思索。感到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决定以诗代信,写了一首诗。诗云: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接信后,对他写的诗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仔细品位了其中的含义。随即遵嘱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家族看到张家这样处理这个事情,自感有不妥之处。也随即仿效张家的做法,亦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就成了六尺的巷道。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津津乐道。

  到目前为止,老百姓经常说道的“亲戚礼道”中的“礼道”,就是互让三尺土地而成的“巷道”。至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村落的建筑,依然还都有“六尺巷道”的印记。

  针对当时的中苏关系,毛泽东在接见苏联大使尤金时,吟诵这段诗句,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当然,当时的尤大使未必能够理解毛泽东的深刻寓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圣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