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任泽平:传统燃油车迎来诺基亚时刻! 新能源时代跨步进入

好邻居 2022-08-27 17:34:57

来源:金融界



  今天讲讲关于新能源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改变,以及带来的机遇。大概为大家讲解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二是我看好的一些新能源的方向。新能源是中国经济未来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有望引领全球产业革命,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01为什么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为什么新能源这个赛道如此的重要?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重视发展新能源?为什么新能源是当前最具爆发力、最有前景的?



  首先来说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发展新能源?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是保护我们的地球,第二是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第三是抓住产业革命机遇和大国竞争的需要。



  第一,保护地球。大家知道今年特别热,历史上很少遇见这么热的天,导致有些城市甚至拉闸限电。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在变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高,化石能源排放量过高。全球正在解决温室气体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那就是往绿电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向去发展。从高碳到低碳,是全球的大势所趋,生活在这片地球上,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其中,新能源,就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案,中国也向全球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爱护地球,是全球各国共同的理念。



  第二,能源安全。为什么像中国、美国这样的国家特别重视发展新能源?我们十多年前就开始大量补贴新能源,新能源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机会,跟我们的国情、能源安全是有很大关系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中国石油70%是进口的,现在的中美贸易摩擦、全球地缘、俄乌冲突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如果石油进口一旦断了,70%的石油没有了,那么整个交通、工业就会瘫痪。原油是上个产业革命时代的工业血液,我们70%的原油来自于进口,这个70%中又有70%需要走马六甲海峡,这带来了我们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尤其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但在中国,有广阔的沙漠可以用来做光伏的来源,以后沙漠就可以变废为宝,变成光田,“新油田”,这是我们的优势。



  第三,大国竞争。我们正在迎来第三次能源革命,这次能源革命将深刻改变全球的技术、产业、贸易,包括地缘政治的版图,第一次能源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煤炭大规模使用,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霸主。后来电力的发明,汽车大规模使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现在我们正面临新能源革命,发展新能源,是大国竞争的需要。比如,美国最近出台的法案,美国要求在美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要使用美国生产的电池和原材料,这实际上就是在打压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所以各国都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博弈与竞争。



  再比如欧洲,欧洲是非常激进的,欧洲在2030年到2035年禁售燃油车,也就是说再过十年,欧洲不让卖燃油车了,就是要倒逼企业发展新能源。为什么欧洲在发展新能源上这么积极?因为欧洲的石油对俄罗斯的依赖度太高,它在燃油车时代的不安全感会更强烈。美国要建立自己的新能源产业链,尤其是拜登上台以后,大量的进行补贴,打击亚洲的竞争对手。这都是大玩家。



  不可忽视的还有日本这个大的玩家,在传统车时代日本的丰田本田,甚至把美国的车逼得节节败退,日本的新能源有松下电池做得很好,还在先发制人,搞氢能源,为什么日本重点发展氢能源?因为发展锂电需要锂、镍等材料,日本都没有,中国有一些,主要储存在澳大利亚、拉美。日本在氢能源领域目前还是领先的,并注册大量专利,注册专利就是位置优势,就可以向别人申请收专利费了,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为什么美国可以打压华为?因为半导体的原材料是硅,美国最早申请了这个专利,所以奠定了美国的芯片霸权,美国每年专利费收益很大,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掐掉别人的专利使用权,这就是在位者的优势。



  那么同样新能源也是如此,但现在大家都拉平了,传统车中国不如别国,但是新能源时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



  第三次能源革命中,谁能率先跑出来,谁就可能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能源革命的霸主。



  为什么新能源空间巨大?我们去年卖了352万辆车,渗透率13.6%,按照S型曲线理论,当一个产品它的渗透率超过10%,它的基础设施、技术迭代、消费者使用习惯,就进入到了一个快速渗透率提高的,爆发式增长阶段。那么新能源车在去年达到了352万辆,增长1.6倍,今年新能源汽车预计销售600万辆,将近翻倍增长。



  今年中国GDP增长上半年2.5%,全年预估在4%左右,但是新能源增长一倍,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谷的背景下,有一个行业能够增长一倍,你就要留意了,这就像20年前的房地产一样,它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



  那么,我们站在现在往后看,新能源车究竟有多大空间呢?我们现在整个乘用车销量2600万辆,截止到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600万辆,渗透率25%左右,那后面还有四倍空间,再考虑到我们这个汽车保有量的提升,那么未来可能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是3000万辆。如果未来新能源完全替代燃油车,那就是五倍空间,如果留个10%给燃油车,那就是四倍空间,你现在能不能找到一个行业,确定性如此之强,又在快速的增长,在未来五到十年有四倍空间?只有新能源!



  而且新能源的产业链条又特别的长,整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还包括未来的智能驾驶,锂矿钠矿巩矿,涉及的软硬件,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共享出行,产业链是非常巨大的。



  房地产大的存量时代结束了,峰值出现,去年我们房地产销售约十八万亿,现在房地产往下走,那么谁能替代房地产把这个巨大的缺口顶上?就是新能源,比如说我们卖600万辆,10万、15万一辆,这就将近一万亿,再加上上下游呢,那可能就是三万亿,虽然距离房地产还有巨大差距,但是它在快速增长,房地产是以每年负的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下滑,未来我们整个新能源这个赛道,市场空间不是万亿,是十万亿,十五万亿的空间。未来有可能能够替代房地产成为中国最大支柱行业的,没有别的,就是新能源和数字经济,而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是相互迭代、相互支撑的。



  新能源有大把的机会,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02 看好哪些新能源的方向?



  一是整车。在传统车时代,中国的燃油车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因为其他国家,像是美国,从福特开始,汽车工业长达上百年,中国想用短短十年二十年赶超别人一百年的沉淀,是不大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专利,天天被收专利费。还有一个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我们远大打算用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换回来。传统车时代满大街跑的高端的BBA,中端的,也都是人家日本、美国、德国的车,中国的车基本是低端的不赚钱,这就是传统车时代。



  现在新能源车时代不一样了,因为大家拉齐了,比如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和燃油车的零部件是不一样的,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所以大家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虽然全球来看特斯拉占了先机,但中国的比亚迪,包括长城、吉利等等,都在积极的向新能源汽车进军。



  所以,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是有可能换道超车的。



  新能源赛道上我们之所以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占整个新能源汽车成本的40%,得动力电池者得天下。全球前四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占了两席,第一是宁德时代,出货量全球排第一,第二是日本松下,第三是韩国LG,第四是比亚迪,后面还有我们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等等,全球前十大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占了一半。



  所以在整个新能源汽车时代,无论整车,还是核心零部件,包括未来比如说智能化。百度推出的polloa无人驾驶,华为的汽车智能化升级,中国企业都站在了战场一线。



  中国企业家的进取心是非常强的,我听他们讲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的老大,曾毓群在他的办公室挂了一幅字,叫赌性坚强。第一是赌,赌要动脑子;第二是坚强,需要意志力,魄力极大。当然动力电池的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七也在快速的追赶、跑马圈地,老大的位置并不意味着江山永固,行业竞争十分激励,格局瞬息万变。



  包括中国的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这些上游企业,我们还在积极的在全球大规模的并购,比如并购澳大利亚的锂矿,能看出我们在整个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上是有先发优势的。



  在全球来看,真正在产业链达到了闭环,有竞争力的,能够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革命的两个巨头,不是美国就是中国。



  有同学会问,日本、欧洲、德国都是传统车燃油车时代的霸主,为什么他们就不行呢?这就叫诺基亚时刻,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好厉害的,在苹果手机智能机出现之前,2010年前后,诺基亚是世界的霸主,一度占据了全球手机出货量的40%,后来乔布斯发明了苹果手机,我们迎来了智能机时代。两三年的时间,诺基亚就从世界霸主快速衰落。



  现在全球燃油车也在面临着诺基亚时刻。



  大家也会问,为什么这些国家不做新能源?这就叫经济学上讲的沉没成本,他们原来在传统汽车投入太重了,是传统车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现在要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就是革自己的命,这个事儿是很痛苦的。当然,他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赶超我们呢?这取决于这些国家的危机感,现在看德国也开始往新能源转型,包括宝马、大众都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但是比美国、中国落后了一步。



  讲是这么讲,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制造业是非常惨烈的,它跟地产企业不是一个概念,地产本质上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制造的东西都甩给了上下游,在预售制的背景下,实际上房地产玩的是金融,高杠杆、高周转,这不都是金融吗?



  而制造业,是需要巨大的耐心的,你会发现我们不少原来做房地产,包括一些金融的财团转型做新能源,现在还没看到一个成功的。



  中国的企业家造车一定要想明白,第一,有没有这个基因;第二,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造车的烧钱速度,跟造别的不是一个概念,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几十亿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因为建一个工厂就得几十亿,真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入场券起步两三百亿,这不是一般人玩的,五年前,中国新势力造车企业五六十家,现在剩下五家,90%的新势力企业流血而死。所以,你看到的都是带着光环的成功者,你没看到的是这个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烧钱如此快速,90%已经离场了。



  新能源时代到最后还有一轮洗牌,全球不会有那么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三股势力一个是新势力造车,互联网造车;第二的传统车的转型;第三是有核心零部件再去造车,比如比亚迪,原来是造电池的,后来造车。到最后全球能够剩下的整车企业恐怕也就是那些。



  新能源未来还要有一次革命,未来的革命我认为是分三个方向的:第一个方向是从煤电转向绿电,现在新能源汽车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大家想,现在新能源汽车用的电从哪儿来?中国目前的电70%是煤电,剩下的才是水电、光伏和核能。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是主要靠煤电,是高碳电,未来没有光伏、风电、储能、燃料电池的发展,我们的新能源就还是个伪命题。新能源革命,未来也会革新能源的命,绿电会对煤电进行大规模的代替。



  第二个方向是未来的智能化革命,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化有可能改写整个行业,比如无人驾驶,共享出行、辅助驾驶,车路协同这些领域。



  第三个方向是燃料电池的革命,如果说未来氢能源大规模普及,现在的锂电、三元电池,岂不是都被替代掉了?原来的那些厂线是不是大量的都被废掉?这个行业在快速的变革当中,你会发现还会有一轮一轮的起来,一轮一轮退场,这就是这个行业非常刺激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整车企业已经有万亿巨头出来了,国外有特斯拉,国内有比亚迪,动力电池也已经有万亿的企业,比如宁德时代。很多同学问怎么去寻找下一个宁德时代,下一个特斯拉,下一个比亚迪呢?我跟他讲,它可能就不出在这个领域,下一个万亿企业出现在哪里?我给大家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我认为可能是在智能驾驶,智能化,光伏,储能,燃料电池这些领域。这些行业能为大家带来几十倍几百倍的回报,惊心动魄,也九死一生,因为这些行业空间巨大、爆发力巨大,但同时也特别烧钱,而且还在快速的技术变化与变革。



  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行业是什么格局?特斯拉,肯定有一席之地。但我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一定会崛起,那有同学问,任老师,现在美国不是出来法案了吗,也试图在新能源领域去中国化,我跟他讲这跟芯片领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美国在芯片领域占据了大量的先发优势和专利,叫芯片霸权。



  新能源,中国跟美国同一起跑线,美国不可能、也无法遏制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崛起,它不具备打击中国整个新能源链条的能力。



  那么未来汽车界的世界格局,我认为是中美两强,再加上德国、韩国、日本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上给这两强做配套。



  中国哪些汽车企业会起来呢?现在已经占据优势的,比亚迪,有可能会胜出。在新势力里面,目前的五家,有可能只能再活几年,一年卖10万辆,活不下去的,至少要卖30万甚至50万辆以上,未来才能活下去。所以说我觉得现在目前的新势力企业,这五家最后能剩两家就不错。



  还有传统车转型过来的也可能占据一席之地,甚至通过其他领域杀进来,比如小米造车,小米造车有没有戏?可能真的有戏。小米手机打的是性价比的概念,打性价比、互联网造车,用造手机的方式,除了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大量的组装、采购,如果用这套模式来做新能源汽车,我认为有可能是可行的。当年小米手机出来以后,就把那些山寨机全部干掉,它能够大规模的起量,规模效应,占据中间价格,就是讲性价比,虽然上有苹果,原来三星后来华为,但中间的档位被小米占据了,所以快速的出货量进入全球的前三,出货量大规模上升以后,也降低了它的成本。



  即使小米不一定能成功,但这种性价比的打法,是可能成功的。在中国的这个车里面,30万以上的占比也就不到10%几,不到20%,真正主流的能够上量的,是5万到25万这个价格区间,占了我们60%的汽车的销量。谁能够占据这个赛道,谁就能成为霸主。高端跑车卖出一百辆一千辆有啥用呢,没有规模化效益,不赚钱。而小米、比亚迪,或者特斯拉向下打,打到10万到15万,快速的出量,一年卖个三五百万辆,一统江湖。大规模的规模效应,成本快速下降,薄利多销,没有对手,关键是掌握巨大销量以后,对上下游有巨大的议价能力,比如采购设备,别人采购一万件,我采购一百万件,一万件和一百万件你给到的价格,那是没法比的。。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二个方面,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远大前景,以及面临的激烈竞争。



  ——储能



  再跟大家聊聊储能,最近的资本市场,炒储能炒的非常火热,储能也确实非常激动人心。



  储能是什么概念呢?大家知道整个电网是有波峰波谷的,但电网是有巨大的电量浪费,为了保证波峰的用电,波谷的电量是被放掉的。第二是我们有大量的弃电,弃风的现象,它是间接性的,有时上不了网,这就导致许多光伏风电大量的被浪费掉了。第三,为了保证白天的电,我们现在没有储能,也就是说晚上很多的电都白白流走了。如果有了储能这个事情就不一样了。



  储能会解决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是用电的数量,数量上将会极大的节约能源,我们的电网为了保障峰值,实际上晚上波谷的电量被大量的浪费了,储能设备就像一个超大型充电宝,把被浪费的电储存起来,用电峰值时进行再放出来。第二是用电的质量,我们现在因为是光伏、风电很不稳定,是上不了网,或者是间歇性的,风电,光伏的使用率也就百分之七八十,有百分之二三十被浪费掉,如果我们有好的储能技术将它们储存起来,就可以调节电价,有了储能,就会有一个商业模式,在波谷时充电,在波峰时放电,将会有利于整个能源效率的节约。储能是未来非常大的赛道。



  储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终极的解决方案。我们刚才说新能源车还是使用的煤电,是高碳的概念,那么未来,有了光伏、风能、储能,储能之后再给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或者说给电网供电,这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要发展储能呢?锂电池是大量的用锂用镍,储能不一定用这些材料,可以用巩用钠,中国对镍是大量的依赖进口且本地十分稀缺的,但我们的钠和巩,这些矿产元素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中国具备发展储能的天然条件。不仅中国,欧洲队发展储能也特别积极,因为欧洲的能源很依赖俄罗斯,近期欧洲的通胀非常严重,如果以后能实现光伏、储能这个解决方案,将使欧洲极大的能源独立,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氢燃料电池



  我们聊了整车、锂电池、储能,还有一件事是氢燃料电池。氢是非常重要的绿色能源,世界各国可能这个缺锂、那个缺钠、这个缺巩,另一个缺油,但都不缺氢。因为氢是可以从水中,也可以从煤气中,各种物资中都有氢。氢二氧一,是最基本的元素,以后燃料电池,氢能源电池能够大规模的商用,那是更大的解决方案。目前日本主要在攻克氢能电池。



  那么氢能源有什么特点?我为大家讲讲其优势与劣势,我们将锂电池、三元电池、磷酸锂铁叫固态电池,氢能源是燃料电池,液态电池,这两者的不同,其一是锂电池固态电池已经大规模商用了,技术上相对成熟,包括充电的基础设施以及开始大规模进入商业化阶段,但是氢能源还没有进入大部分人的生活,处在研发阶段,我个人观点认为,氢能源就是十年前的动力电池。你会看到很多企业除了布局锂电外,也开始前瞻性的去布局氢能源。第二个不同是能量密度不同,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它有续航里程的上限,所以大规模的长途,这个锂电就不能满足了。但氢能源,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比固态电池要高,这就是它的优势,能够跑长途。第三个不同是体积不一样,液态体积更大,目前基础条件下是固态的两倍,未来城市用车使用锂电,但卡车、货运车要用液态电池,要用氢能源电池,它的体积更大,续航里程更远,能量密度更高。



  当然,氢电池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制氢,二是运氢,三是加氢。因为它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也需要保障,打个比方,在燃油车时代,相当于每个车拉了个油罐,两车相撞,油罐爆炸,在电车时代,相当于每个车拉了个动力电池,到了燃料电池,每辆车拉了个小型氢弹。想想看,一旦相撞,小型氢弹爆炸,直接就炸飞了。所以对安全性的要求会更高,加氢站也是,如果你的社区在加氢站旁边,要是出了安全事故,整个社区可能夷为平地。所以燃料电池的巨大优势是能量密度,也更绿色,缺点是对安全性与体积的要求更高。



  总结一下,今天的新能源话题为大家讲了。我们正在迎接新一轮能源革命,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保护地球、能源安全、大国竞争。未来有哪些赛道机会?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光伏、风能、储能、燃料电池、充电桩、智能化等等。



  最后讲讲新能源的产业政策。前段时间,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关于中国要不要搞产业政策有个辩论,有学者认为中国不能政府干预市场,不能搞产业政策,有失公平,也有失效率。那么我举一个案例,最近美国总统拜登8月9日推出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芯片必须要在美国生产,在美国制造,才可以享受到美国政府高达五百亿美元,相当于三千多亿人民币的补贴,如果不在这生产,就会被处罚。这是用胡萝卜加大棒啊。美国一方面不让别的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产业政策,结果自己搞起来特别来劲,这就是双重标准。答案一目了然。没有国家超前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中国新能源产业怎么可能站在全球的一线?不是所有的产业政策都是成功的,但是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成就有目共睹,早期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功不可没。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如果很好的结合起来,一起打造大国重器,就能占领全球科技前沿,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到:
最新评论(0)
更多
匿名者
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