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是,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
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此时的它已经可以自己去接受阳光雨露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着名词汇“蘑菇效应”。
蘑菇效应本来指的是:很多人还没长成大蘑菇,就已经被杂草掩盖,很多人可能会被黑暗期埋没。
但今天有书君,要给大家讲的,恰恰就是蘑菇效应里——黑暗时期隐藏的正能量。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或者努力奔跑的路上,这里没有光、没有肥料、没有帮助、没有桥梁,只有你自己在咬着牙坚持。
有的人在长期看不见光明的绝望中,放弃了。
有些人在黑暗中砥砺前行,最后变成了强大的、可以自己接受阳光雨露的人。
努力并不一定会达到目的,但努力一定会有一个努力的结果。
在19世纪中期,有个男人,他一度成为伟大的代名词,但是在他变得伟大之前,却比很多人都惨淡。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猎人家庭,他童年的全部就是砍柴、挑水、干农活。
在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环境,更没有好的教育。
但和别的孩子不同,他很爱读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坚持自学。
没钱买纸、笔,就选择看书。
无论是在砍柴,还是在放牛,无论是在挖地,还是在吃饭休息,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看。他夜读的灯火总会闪烁到很晚很晚。
长大后,他没有选择继续待在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
他吃苦耐劳什么活儿都干——
打短工,当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
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
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贫穷,但又非常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人,最后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没有争议的伟大总统。
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在当选总统之前,林肯的一路都是坎坷的: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
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后花了16年才把债还清。
1835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即将结婚时,未婚妻却死了,他的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了!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而此时的林肯已经51岁了,他大半生都在泥淖和黑暗中,但是他从未被困难所吓倒。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如果毅力是成长的羽翼,那懂得在被低估的人生中静下心来,就是一叶方舟,它将你盛载去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2015年,小说《三体》斩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奖。
有一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他就是刘慈欣。
童年的一个夜晚在他的记忆中深刻而清晰:
我站在一个池塘边上,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们一起仰望着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
那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那是1970年4月24日,那年我7岁。
ldquo;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所有人都在埋头“赚钱”的时代,他却记得7岁时候仰望过的星空,在这个社会的人们眼里“像疯子一样”写着科幻小说。
童年埋下的梦想的种子,在40多岁的刘慈欣的生活里显得格格不入。
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好好上班就好了,写什么科幻小说,简直太幼稚了。
但是刘慈欣知道,自己闪闪发光的脑海里藏着什么。
大学毕业后的刘慈欣回到娘子关发电厂工作。
在这里,他待了近30年。
在娘子关发电厂的老同事、老邻居都不知道,身边一直生活着一位科幻巨人。
一位工友还非常认真地告诉他:“网上有个写科幻小说的和你同名,可火了。”他只是笑笑。
刘慈欣并没有什么大块的写作时间,除了工作,他和别人一样要考虑“工作、养家、生活”的琐事。
他白天作为计算机工程师上班,每天兢兢业业朝九晚五;下班还要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学。
但到了晚上,刘慈欣就开始在脑海中搭建各类时空,从白垩纪到未来千万年的星际,把它们编成故事。
他生活在平凡的生活里,却不会让自己的星空渐渐暗淡无光,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创作的细节。
尽管这里山川闭塞,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但刘慈欣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居住在大城市。
他说:“那样会被经常性的活动分散精力,写小说的人应该生活在比较偏远安静的地方。”
如果他想找一些资料,就坐上铁皮火车,一路颠簸疲惫地到北京,但他乐此不疲。
在娘子关下,刘慈欣脑海里构建着巨大的故事场景,在深夜、在孤独时、在零零星星的闲暇里,他像黑暗中的行星,探寻着自己的宇宙。
在那个遥远的,小小的发电厂的日日夜夜里,他创作了30多篇短篇科幻小说、6部长篇科幻小说,共计400余万字。
只有这样可以沉静下来的人,才能够成就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的全新地位。
他最具代表的作品《三体》,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赞叹,在奥巴马的推荐下,《三体》风靡世界,无数人都被它宏大的意义和深刻的思考折服。
《爆裂鼓手》里的“魔鬼老师”弗雷彻说:
世界上没有比“good job(干得好)”这种暗示更加有害了。因为这两个词让人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尤其对于很多年轻人,这句评价会使他们陶醉在短暂或肤浅的成功里,失去了进一步向上冲刺的动力。
很多年轻人,会在自己还没有长成可以接受到阳光的蘑菇前,就因为自满,而止步不前。
在影片中,安德鲁是一个鼓手学生,他加入的乐团指挥正是“魔鬼导师”弗雷彻。
能够加入这个乐团的人,都是表现极佳的学生,安德鲁已经练鼓多年,并对自己的打鼓技巧也有自信。
但意外的是,第一次排练,导师就对他扔了凳子,说他的鼓技菜鸟不如。
导师认为打鼓必须超越极限,节拍、速度、律动都必须创造巅峰,否则就是“废物”。
安德鲁非常不能接受这些暴虐的批评,更是对他提出的高要求苦恼不已,无论他怎么打鼓,总会被导师骂得怀疑人生。他陷入了黑暗。
他开始恋爱,开始家庭聚餐,开始不太出现在排练室里。
在一段看似平静,实则慌乱的时间里,安德鲁的心中依然放不下音乐,为了参加接下来乐团的一场表演,他决定把所有时间投入练鼓。
每天在所有人都还没到时,他就独自在排练室练习,哪怕是放假他也按时到达。
为了练好均匀的鼓点和飞越的速度,每分钟300多次敲击,打得他的手皮开肉绽。
满手是血的他,在身边放了一桶冰,十指一出血,他就把手伸进浸冰桶里止住,然后继续练习。
度过了无数日日夜夜后,他终于获得了表演机会。
就在去演奏会的路上安德鲁出了车祸,他被撞得头晕目眩,满身是伤。
一切都陷入绝境的时候,安德鲁从车里踉跄而出,他没有去医院,而是带着满身的车祸血迹、狼狈心酸地闯入舞台开始表演。
没错,他几乎连命都不要了。
在电影最后一场表演里,他疯狂地敲击鼓点,仿佛整个世界都剩下他和鼓点,整个乐团连同导师都被他出神入化的鼓声震撼不已。
在门后看着这一切的父亲的表情里,不是那个努力的骄傲的儿子,而是被一个人彻彻底底的蜕变,惊讶到不可思议的撼动。
安德鲁成就了鼓手的奇迹,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在黑暗中煎熬过的种种,都成了最动人的回忆。
采铜写过: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
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那么人生之路可能就会好走很多。
如果你想要成长,就必须要褪去庸然的外壳,经历内心煎熬、筋骨劳累、身受贫困、在社会的熔炉中锤炼、受阻。
只有走过这一切,你才会被淬炼成一颗真正的明珠。
它将警觉你的精神,让你坚定,让你沉静,让你倾空自己的心,这样才干和能量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你的热血和虔诚的心。
正如海子所说:
要有最朴素的梦想
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