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颠覆式学习》读书文摘

南波兔 2019-10-23 10:27:19

1、每个出色的团队都需要有出色的领袖,学习团队也是不例外。在研究团队合作时人们发现,在一个小组中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应该听谁的,随着成员之间交流的深入,很快就会出现一个小组成员,他/她通过有效地沟通,让每个小组成员的大脑都跟自己发生同步化,自然而然就成了小组的领袖。小组其他成员之间也互相有交流,但他们之间的同步化程度远不如他们各自和领袖之间那么强烈。这个现象造成了小组的向心力,是小组整体表现出色的原因。要出现这样的小组领袖,首先需要组员们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合作,就像你首先必须打开手机上的蓝牙,不然它就不能跟别的手机配对。这种强烈的意愿会调度大脑中许多不同的区域,有的能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有的区域掌控着认同感,让我们对其他团队成员产生认同。

2、共情比我们通常说的同情要更进一步。如果说我们的朋友遇到了挫折,很沮丧,我们为他感到难过和惋惜,这是同情;而如果我们不仅是感到难过,还感同身受,似乎自己也遇到了挫折而情绪低落,这是共情。能产生共情的当然也可以是正面情绪,就像之前提到的在球赛中运动员们的情绪和竞技状态互相感染,甚至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了。共情不但会让情绪传染,也会让我们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动作,比如看到身边的人打哈欠,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

3、共情对于提升认知能力的影响有多个方面。它是社会的黏合剂,不但能够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还能够缓解人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会让我们的记性变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迟钝,从而让学习效率降低。而与同伴或老师之间的共情则会缓解精神压力,这也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好处。除了能够减轻压力,共情还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开放和活跃的思路,避免思维僵化和视野狭窄。这些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4、由镜像神经元和催产素带来的共情,能够减轻学习时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是协作式学习的优点之一。协作式学习。就是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个协作式学习小组里,小组成员之间紧密交流,每个组员同时扮演“教”和“学”两种角色,正所谓教学相长,在分享、倾听和讨论中提高自己和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

5、虽然电量比不上电鳗的放电器官,我们的大脑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放电方式,这体现在四种不同频率的脑电波:当我们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会产生β波,这种波的强度比较低,但频率却很快;当我们坐着放松的时候,会出现α波,这种波的频率比β波要慢,但是强度要高一些;如果彻底放松了,甚至有点迷糊了,那就进入了θ波的阶段,这种波频率比α波还慢,但是震荡的强度却更高,从它无拘无束的波形上就可以看出是在放飞自我;而当δ波出现时,频率是最慢的,意味着你已经睡着了。

6、许多家长都会注意到,他们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好像总是很容易分心,而且一副坐不住的样子——转来转去、不停地摇椅子、跺脚。这样的孩子经常会被诊断为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目前我国儿童ADHD的总发病率是5.7%,其中男童的发病率是7.5%,是女童的两倍。这些孩子在做不同的事情时差异很大,学习的时候总是坐不住,但在玩游戏、看动画片时却可以聚精会神、一动不动。这让家长们觉得很费解,孩子分明是可以集中注意力的,为什么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不行了呢?作为家长和教师,在看到多动症的孩子不停地转来转去的时候,试图阻止他们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要是安静下来了,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而在玩游戏或者看电影时能够那样集中注意力,是因为这些对于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里面没有深奥难懂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在有意抗拒学习而不集中注意力,只能说是因为学习比玩耍要费脑子多了。

7、游戏化学习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是作为常规学习方式的补充,不过在北欧国家芬兰,游戏化学习受到芬兰政府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主流。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芬兰政府意识到要让这个国家能具有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每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但受客观资源的局限,要实现教育上的突破必须依赖创新,而且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就认定了游戏化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也能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8、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寒窗苦读”之类的说法。但孔子在《论语》中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他明显区分了三类人的学习效果。如果仅仅是知道怎么学习,那肯定比不上喜欢学习,而以学习为乐则是更高一个层次。现代神经科学为孔子的这个观察提供了佐证。在之前说到具身认知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认知和情绪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面,积极的情绪可以让思维更加敏捷,让我们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也就是“好之者”所达到的境界。而“乐之者”更进一步,需要对学习产生近乎“上瘾”的热情,这就需要利用多巴胺奖赏回路。奖赏回路不只是让人更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更专注、增强记忆力、激发创造力。

9、在学校里,你要是在上课做笔记的时候画画,肯定会被老师看成是在开小差。不过其实用画画或者说是图形来辅助文字的笔记,才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不信,你可以看看达·芬奇是怎么做笔记的。 达·芬奇的笔记总是图文并茂,而且不论是文字的笔迹还是旁边的草图都十分细致。达·芬奇在对自然界和对人体的观察、学习中积累下了许多这样的笔记,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作为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是利用图形化思维的成功案例之一。

10、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还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人天生喜欢听故事。西班牙的科学家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用fMRI来研究人们在读到一些词汇时大脑的反应。当人们读到“香水”“咖啡”时,他们脑中的嗅觉皮层“亮了”,也就是说被这些词汇激活了;相反地,读到“椅子”或者“钥匙”,嗅觉皮层就没有什么反应。后来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打算看看人们对于比喻的反应,结果发现当人读到“她的歌声像丝绒一样柔滑”和“他的手像树皮一样粗糙”时,感觉皮层被激活。只是读到“她的歌声很悦耳”或者“他的手很粗糙”,感觉皮层则毫无反应。同样的现象还有描写动作的词汇。法国语言动力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像“约翰抓住那个东西”“巴伯罗踢球”这样的句子会激活人的运动皮层,就好像人是自己在做这些动作一样。也就是说,如果单纯观察人的大脑,你很难分清这个人是在做运动、闻各种气味还是他只是读到关于这些的描写。

11、于是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读故事的时候很像是计算机在模拟大气状况的变化一样,都是一种模拟。而通过这种模拟,读故事的人可以进入故事里,体会故事人物的感受。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家还发现,当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的时候,读者也会觉得仿佛是自己正在跟别人对话。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时,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网络是用来理解和估计别人的意图和感受的。在读到故事中的人物相互对话时,这些神经网络同样会被激活。心理学家们还发现经常读故事的人能够在现实中更好地理解别人,并且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12、曾经(或者是直到现在)很流行的观点是我们平时只用了大脑所有潜能的20%,或者是10%、5%等。这样的说法最早也是来自对神经科病人的观察,因为有些病人大脑的某些部位被切除后,一开始会出现一些认知或者是身体机能上的障碍,但过不了多久就恢复了。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认为大脑似乎有许多平时闲置的脑组织,可以随时顶替损坏的部位来执行功能。这当然又是一个谜思。

13、那么关于大脑各部分功能和潜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答案:神经可塑性。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本身是在不停地变化,根据情况需要,大脑会改变自己,尽量满足要求。如果大脑某部分损坏了,那另外一个或几个本来是执行其他功能的部位就会承担起损坏部位所执行的功能,但最后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像平时在工作中,一个团队的同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如果其中一个人请假了,他所承担的工作就会分摊到其他人身上。为了不耽误团队整体的效率,其他人就必须加班。但每个人能够高效工作的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所以为了弥补有人请假带来的影响,其他人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质量却不能保证,难免顾此失彼。大脑中各部分组成的是一个十分紧凑而高效的团队,这意味着每一部分都承担着多重角色,甚至要同时完成不同的任务。

14、符合人的天性的方式有助于学习,但我们的天性中也有妨碍学习的因素,比如爱拖延。拖延的习惯让我们不想早早开始学习,总要先上上网、看看手机、玩玩游戏,拖拖拉拉地不想把事情做完。这个坏习惯也和边缘系统有关。边缘系统让我们能够趋利避害,集中精力躲过眼前的危险,或者尽情享受当下的乐趣,不去考虑长远的事情;它还喜欢把学习和工作这样的事情跟疼痛联系起来,觉得这些都是很痛苦的事。于是,这种只注重眼前,而且喜欢把学习和工作任务想象得很艰巨的特点让人好逸恶劳。与边缘系统这个多年的“老司机”相比,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却是个“菜鸟”。前额叶皮层掌控着我们的理性、自制力,它能够未雨绸缪地为将来做计划,不断提醒我们,该学习啦!但是菜鸟终究会落进老司机的套路里,它不够强大,对大脑的影响力远逊于边缘系统。

15、那个时候,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自己的大脑。进化论把生物从最简单到最复杂划分为许多等级。对大脑内部的不同结构,也依样画葫芦,划分了许多等级。划分的依据很简单,我们大脑中哪些部位跟低等动物的(如鱼类、蜥蜴)类似,那就是在进化中很早就出现的,承担着低等的功能的部位,比如脑干、下丘脑,它们的作用是让我们保持清醒,维护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影响内分泌等。比这些稍微高等一点的是产生情绪的部位,像杏仁核、丘脑、海马体(这几个部位合在一起又叫边缘系统)之类,它们能够让人产生恐惧、厌恶、愤怒等情绪。最后,是一些高等哺乳动物才具有的部位,比如大脑前额部分的脑皮层(前额叶皮层),那就是进化中很晚才出现的,负责很高级的功能,比如进行逻辑思维、对未来做出计划等。那些低等部位恰巧位于大脑的底部,而后越往上越高级。更完美的是,低等部位会把信息层层上报,最后呈递给高等部位——大脑皮层来做最后的决策,像极了19世纪的等级社会。

16、“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熏陶。美国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已经指出,社会所谓的学前教育期,在时间上实际已经晚了。真正的教育,从孩子刚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研究还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17、睡眠对于记忆和学习来说,是一个分类、整理的过程。在NREM和REM中,大脑会强化那些我们需要的记忆,消除另一些多余的、没有必要保留的记忆,所以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18、这个现象就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借助视觉、听觉所收集的信息来学习,而是依赖整个身体。身体就像一个巨大的感觉器官。体表分布着许许多多感受器,有物理感受器,它们能够感受外界的压力;有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环境中的温度变化。肌肉中还分布着另一类感受器,它们能够通过感受肌肉所受到的张力来让大脑知道身体目前的姿势和动作。我们闭上眼睛,扭转躯干,即使没有看见自己现在的身体,也能大概“想”出来自己现在是一副什么姿势。这就是得益于肌肉里的这类本体感受器。 但身体不仅仅是通过感受器来感知外界的信号,它还直接参与了对这些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是大脑的延伸。这可能和你之前读到过的关于大脑的知识不太一样,因为之前神经科学家们都喜欢把大脑类比作一台计算机,身体和外界环境给大脑这台计算机提供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处理,给出反馈信息,输出到身体各部分,身体再执行这些命令。

19、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样一段信息,要是我们动手把它写下来,即使写下来之后就不再去看,也比仅仅是看着这段信息之后在心里默默记下来,要记得牢。同样是用心去记忆,效果却不一样,似乎是书写这个动作让我们记忆得更清楚了。 这个现象就是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借助视觉、听觉所收集的信息来学习,而是依赖整个身体。身体就像一个巨大的感觉器官。体表分布着许许多多感受器,有物理感受器,它们能够感受外界的压力;有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环境中的温度变化。肌肉中还分布着另一类感受器,它们能够通过感受肌肉所受到的张力来让大脑知道身体目前的姿势和动作。我们闭上眼睛,扭转躯干,即使没有看见自己现在的身体,也能大概“想”出来自己现在是一副什么姿势。这就是得益于肌肉里的这类本体感受器。

周林文《颠覆式学习》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到:
最新评论(0)
更多
匿名者
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