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特定时期、然后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真正的领悟到一些哲理。
抛开这些特定情境,哪怕你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也难以身临其境,启智开慧。
01.
《道德经》上说:“抱其雄,守其雌;抱其阳,守其阴;抱其尊,守其卑”。
雌雄、阴阳、尊卑都是事物对立的两面,任何事物要想立起来,就必须得阴阳兼济,不可废了任何一端。
老子认为“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于是曾国藩觉得老子实在是高明,虽然写的是出世,教给人的却是如何正确地入世。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曾国藩读着很是激动,忽然一股激情按奈不住,啪的一声拍案而起,在书房地上时而疾走,时而奔跑,时而又驻足不前。
奔跑时他在大笑,驻足时他在沉思,最后他又写下当天的学习笔记“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潜心学习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学有长进,便想试试自己是否能够做到“以柔克刚”。
朝廷里谁最刚强?那就是武将左宗棠。想起当初自己打败仗时,左宗棠的讥诮和詈骂,现在想起来还感觉言犹在耳。
但是现在他满不在乎这些,为了试探自己的学问功夫,他要勇敢一点。
左宗棠听说曾国藩要来拜见自己,有点“丈二高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赶紧叫来下人,嘱咐他们看紧大门,时刻注视情况,不要放曾国藩进来。
左宗棠想让曾国藩吃个闭门羹,原路返回。可是曾国藩在很远的地方就下轿步行,而且脱了官袍,穿的是布衣,这给足了左宗棠面子 。
要知道当时按官职高低看,曾国藩是左宗棠的上级。左宗棠思虑半天,终于决定开门迎接。
二人好多年没见了,现在曾国藩依仗湘军统帅的身份在朝廷里正红的发紫,官职升了又升。
原本以为他一定还是那么傲慢,于是左宗棠准备小心地与他周旋,心里想着一些不好的词准备回骂他。
岂料曾国藩这回却态度极为诚恳,不但虚心请教,还掏心掏肺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左宗棠感到自己先前真是错怪了他,内心不禁有点歉意。
这时曾国藩又开始恭维左宗棠的书法,并恭敬地请左大人题字,左宗棠明知他的意思却并不拒绝,愉快地为他题写了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当左宗棠亲自将曾大人送出府门,曾国藩心里暗自得意,此行的目的圆满完成,自己对《道德经》的领悟也是学以致用。
从此以后,曾国藩处处践行《道德经》里的箴言,说话做事没有不成功的,可以说他被后人誉为“官场道德楷模”正是源自他这段时间的学习。
02.
梁启超高度评价曾国藩,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还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可见,曾国藩的个人品德、修行是何等的高尚。
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为了让李鸿章发挥才干,向朝廷推荐了他,又愿意主动让贤,让有能力的人去做事。
对素来交恶的左宗棠,他也是从不记仇,极力向朝廷举荐左宗棠去收复新疆,并说朝中只有他一人有此能,事实证明,他得主张是对的。
太平天国政权被推翻后,朝廷坐不住了,因为曾国藩的势力很强大,所有人都听他指挥,简直就是一个“赵匡胤”再世,当时幕僚中多数人也常常私下谈论着怎么给曾国藩黄袍加身。
但是这一切都被曾国藩拒绝了,他的这个决定正是来源于老庄之学,“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他在自己功成名就,国内安定,政局不利的情况下,果断的解散了他的湘军。
但是他让学生李鸿章保留了淮军,自己则裁撤了湘军。既能保留自己和家族的平安,又能有势力在手,还不至于手里无权被人欺负。
可以说,这种柔刚的腕力正是来源于老庄之道,该放手时就放手,该不放的坚决不放。
凭借于此,曾国藩成就了一番伟业,晚年的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待遇,朝廷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他祖上三代为农,但是到了曾国藩手里,三个弟弟当了官,儿子也做了官,代代子孙都出人才。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文化的三面大旗,若能学通其中两家,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必能有特立独行之才干,此生必能有所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