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网课

英国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源头在中国

南波兔 2019-07-30 14:40:07

这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实际上是处于“欧洲中心论”知识环境中(此说不确,在当代西方知识精英中,“欧洲中心论”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独倚危阑看落晖”注)的作者约翰·霍布森对这一荒谬体系的一次集中反驳。这是全然以历史数据勾勒东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社会学和比较社会学著作,具有一定朴学层面上的意义。它立志于一项极大的工程,即重述世界史。这也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翻案文章,该书也就是以一系列小翻案来完成“东风西渐史”大翻案的过程。从而,让我们再次看到世界的双生一体,替代文化批评中显然的一字褒贬春秋大义,是更加客观理性意义上的对东西方文化隔阂的一次梳理和澄清。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东方,以及真正的历史上的欧洲。所以,它是一部极具意义的著作。寻找失落的身份和被遗忘的东方,以及追问东方化的西方如何完成所谓“胜出”,达成东方西方世界的分化等等,都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历史话题。

基于更宏观的视野,作者以19世纪为界,将历史分为两段,即东方为“先发地区”的时代,与西方为“后发地区”的时代。而书中所力图矫正的、长期隐没在暗处的历史,就是前者,即19世纪近代之前整个的历史。公元500年到1800年之间,世界就是以东方为中心的世界,长达千年的东方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存在,足以说明,整个世界的跨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东方全球化的历史。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同时期欧洲的落后蛮荒的面貌。同时,专门对1492年到1850年之间所有欧洲中心论所幻设塑造的各种“发现东方”“发现世界”及独立创造近现代文明的神话,进行逐一论证,从而各个击破。同样,偏离欧洲视角来讨论近代西方崛起,看到的将是一场有悖于今天种种“常识”的“东风西渐”的遗忘之旅。

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大式的文明标榜。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

“言必称希腊” 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体亦非民主。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己有的拿来主义。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

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作者尤其比较了中国的国际朝贡体系,后者貌似落后的等级制,维护的却是“文明的中央王国”;前者的“人类主义”道德理念,践行的却是以武力和掠夺“拯救”堕落东方,普及自己的“文明标准”。东方主义和欧洲中心论,都是在想象和虚构中贬东扬西。东方在有色眼镜中被歪曲为专制、放纵、野蛮的低等文明,成为永远不开化、未成人的彼得·潘世界。这种分裂东西的文明优劣论本身分明是一种“智力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也为帝国主义炮制出了征服东方的口实。

欧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是以“隐性种族主义”达成其障眼法的。尽管种族主义的命名远远晚于帝国主义时代,但是实质上这种形成于18 世纪的不以遗传而以文化政治环境来区分文明优劣,实质上也确实构成了种族主义式的歧视,从而导致欧洲人真诚相信帝国主义是用来帮助东方、拯救东方,从而忽略了其侵略的本质。19世纪诗歌《白人的负担》便透露出欧洲人甚至把对堕落东方的救赎当作是一种义务、道义上的责任。19世纪中叶科学种族主义的诞生,以及新教教义复兴,也是英国走向帝国主义的温床。历史走向近代,观念产生一切。道德的旗帜高扬,一叶障目,看不见的是哲学和想象对思想空间的霸权背后的道德悖论。最终,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殖民地国家造成的消极的经济影响,甚至破坏性的文化影响,永远无法估量,而且,今天仍在继续。

还有一点是值得质疑的,即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东方最终能否凭借自身实现近代的工业化。毕竟西方的经济遏制战略抑制了东方的经济增长潜力。这个问题,在日本崛起的讨论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解决。日本的明治崛起,不是常识意义上的美国佩里准将打开了它的国门,而是它自身德川幕府时代的积渐而成。当然,之后日本的“脱亚入欧”战略已经无奈地说明了当时历史情境下欧洲的优胜者地位。成王败寇,过河拆桥,历史的霸权逻辑从来都不失信。

从此,人们必将遗忘,19世纪之前曾是东方世界缔造了全球经济和世界一体的文明。本尼迪克特说过,“历史岂能被写成仅仅属于某一族群的人的历史”。欧洲的狭隘主义所创造的一系列自我中心的神话“迷思”,终将被摒弃。被边缘化了的东方及其长达千年的世界文明的主体地位,终将被重新认知。也正如《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卢格霍德评论该书后说的:“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在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为历史的正名,两百年、三百年的时间,都远远不够。

原题: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作者:韩猛

原载于《天津日报》2010年3月1日第11版《读书》

内容简介:本书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

作者简介:约翰·霍布森(John M Hobson),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著有《国家财富:国际经济和政治变化中的比较社会学》(1997)、《国家与国际关系》(2000),与林达·维斯(Linda Weiss)合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种历史比较分析》(1995),与史蒂夫·霍布顿(SteveHobden)合编《国际关系的历史料会学》(2002)。

译者简介:孙建党,河南省汝州人,1969年生,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

校对者简介:于向东,河南省汝南人,1958年4月生,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王琛,河南省息县人,1967年7月生,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媒体评论:

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于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本书为此在学术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霍布森的论点证据充分,值得认真思考。——珍妮特·阿布一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

本书研究深入,涉及范围广,积极回应了欧洲中心论观点,并证明有众多的非欧洲人民对现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是作者曾祖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经典著作《帝国主义》的后续之作。——马丁·伯纳尔(《黑色雅典娜》的作者)

约翰·霍布森的描写极具雄心,从字面和寓意上都力求重绘世界历史版图。借助于一系列经济与文化史学的既有成就。他对这一千年的世界史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叙述”。这也许是对“东方对西方崛起有所贡献”的最好概括。他认为,西方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知识的采纳。对非洲劳工的奴役和对亚洲经济体非对称贸易协定的实施。作为对欧洲胜利的反驳,本书实乃其曾祖父之《帝国主义》的回应。——尼尔·弗格森(《帝国》的作者)

证据表明。对于西方20年的崛起,亚洲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霍布森博士用扣人心弦的笔调和富有挑战性的构想,将这些碎片拼在了一起。他的宏伟构想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埃里克·琼斯(《欧洲奇迹和循环增长》的作者)

这是一本重要的比较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著作,既言简意骸地反驳了欧洲中心论,又收集了欧洲和亚洲历史方面令人信服的证据。霍布森认为。所谓的使欧洲主宰世界的许多发明实际上是从亚洲(通常是由中国)扩散到欧洲的,弧洲(中国)直到l9世纪仍然和欧洲一样发达。——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两卷本)的作者]

本书富有洞察力和独创性,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描写现代世界历史的文本。霍布森博士突破了学术界对东西方关系原有的认识,对西方文明既定的设想进行了校正,追溯了东方对西方的蒙恩。这是一种罕见的智力再现——一部非凡和发人深省的著作。——萨西·瑟罗(《伟大的印度小说》作者)

目录:

图表

前言和致谢

地图:奥博—戴尔世界投影图

第1章:反驳纯粹西方的欧洲中心论神话:发现东方化的西方

第一部分:作为“先发地区”的东方:东方通过东方全球化发现并主导世界,公元500—1800年

第2章:伊斯兰和非洲开创者:在亚非大发现年代构建世界和全球经济的桥梁,公元500—1500年

第3章:中国开创者:第一次工业奇迹和中国孤立主义的神话,约公元1000—1800年

第4章:东方保持优势:东方专制主义与印度、东南亚和日本孤立主义的双重神话,公元1400—1800年

第二部分:落后的西方:东方全球化和基督教国家的建立,公元500—1498年

第5章:基督教国家的建立和欧洲封建制度的东方起源,约公元500—1000年

第6章:意大利开创者的神话,公元1000—1492年

第7章:瓦斯科·达·伽马时代的神话,公元1498—约1800年

第三部分:作为“后发地区”的西方与后发优势:东方全球化与西欧作为先进西方的重塑,公元1492—1850年

第8章:1492年神话和发现美洲的不可能性:亚非对西方后来居上的贡献,公元1492—约1700年

第9章:英国工业化的中国起源:英国是擅长模仿的“后发国家”,公元1700—1846年

第10章:塑造欧洲种族主义身份和创造世界,公元1700—1850年:作为一种道德天职的帝国文明使命

第11章:英国工业化的黑暗面和放任主义的神话:战争、种族帝国主义与工业化的亚非起源

第四部分:结语:东方化的西方与西方的欧洲中心神话

第12章:理性的西方自由民主国家和东西方大分裂的双重神话,公元1500—1900年

第13章:东方化西方的兴起:身份/动力、全球结构与偶然性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到:
最新评论(0)
更多
匿名者
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