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古诗词
发现
电子书下载
思维
中医
内参
武术
游记
课程
排行榜
知识库
工具下载
CTF
众测
峰会
20年
商城
论坛
注册
|
登录
首页
读书
网课
发现
素材库
电子书下载
文摘
思维
中医
武术
内参
诗词
游记
我的
我的书籍
我的书架
我的订单
我的网课
个人中心
管理中心
消息
《旧五代史》
正文
旧五代史
梁书一 太祖纪一
梁书二 太祖纪二
梁书三 太祖纪三
梁书四 太祖纪四
梁书五 太祖纪五
梁书六 太祖纪六
梁书七 太祖纪七
梁书八 末帝纪上
梁书九 末帝纪中
梁书十 末帝纪下
梁书十一 列传一 后妃
梁书十二 列传二 宗室
梁书十三 列传三
梁书十四 列传四
梁书十五 列传五
梁书十六 列传六
梁书十七 列传七
梁书十八 列传八
梁书十九 列传九
梁书二十 列传十
梁书二十一 列传十一
梁书二十二 列传十二
梁书二十三 列传十三
梁书二十四 列传十四
唐书一 武皇纪上
唐书二 武皇纪下
唐书三 庄宗纪一
唐书四 庄宗纪二
唐书五 庄宗纪三
唐书六 庄宗纪四
唐书七 庄宗纪五
唐书八 庄宗纪六
唐书九 庄宗纪七
唐书十 庄宗纪八
唐书十一 明宗纪一
唐书十二 明宗纪二
唐书十三 明宗纪三
唐书十四 明宗纪四
唐书十五 明宗纪五
唐书十六 明宗纪六
唐书十七 明宗纪七
唐书十八 明宗纪八
唐书十九 明宗纪九
唐书二十 明宗纪十
唐书二十一 闵帝纪
唐书二十二 末帝纪上
唐书二十三 末帝纪中
唐书二十四 末帝纪下
唐书二十五 列传一 后妃
唐书二十六 列传二 宗室
唐书二十七 列传三 宗室
唐书二十八 列传四
唐书二十九 列传五
唐书三十 列传六
唐书三十一 列传七
唐书三十二 列传八
唐书三十三 列传九
唐书三十四 列传十
唐书三十五 列传十一
唐书三十六 列传十二
唐书三十七 列传十三
唐书三十八 列传十四
唐书三十九 列传十五
唐书四十 列传十六
唐书四十一 列传十七
唐书四十二 列传十八
唐书四十三 列传十九
唐书四十四 列传二十
唐书四十五 列传二十一
唐书四十六 列传二十二
唐书四十七 列传二十三
唐书四十八 列传二十四
唐书四十九 列传二十五
唐书五十 列传二十六
晋书一 高祖纪一
晋书二 高祖纪二
晋书三 高祖纪三
晋书四 高祖纪四
晋书五 高祖纪五
晋书六 高祖纪六
晋书七 少帝纪一
晋书八 少帝纪二
晋书九 少帝纪三
晋书十 少帝纪四
晋书十一 少帝纪五
晋书十二 列传一 后妃
晋书十三 列传二 宗室
晋书十四 列传三
晋书十五 列传四
晋书十六 列传五
晋书十七 列传六
晋书十八 列传七
晋书十九 列传八
晋书二十 列传九
晋书二十一 列传十
晋书二十二 列传十一
晋书二十三 列传十二
晋书二十四 列传十三
汉书一 高祖纪上
汉书二 高祖纪下
汉书三 隐帝纪上
汉书四 隐帝纪中
汉书五 隐帝纪下
汉书六 列传一 后妃
汉书七 列传二 宗室
汉书八 列传三
汉书九 列传四
汉书十 列传五
汉书十一 列传六
周书一 太祖纪一
周书二 太祖纪二
周书三 太祖纪三
周书四 太祖纪四
周书五 世宗纪一
周书六 世宗纪二
周书七 世宗纪三
周书八 世宗纪四
周书九 世宗纪五
周书十 世宗纪六
周书十一 恭帝纪
周书十二 列传一 后妃
周书十三 列传二 宗室
周书十四 列传三
周书十五 列传四
周书十六 列传五
周书十七 列传六
周书十八 列传七
周书十九 列传八
周书二十 列传九
周书二十一 列传十
周书二十二 列传十一
世袭列传一
世袭列传二
僭伪列传一
僭伪列传二
僭伪列传三
外国列传一
外国列传二
志一 天文志
志二 历志
志三 五行志
志四 礼志上
志五 礼志下
志六 乐志上
志七 乐志下
志八 食货志
志九 刑法志
志十 选举志
志十一 职官志
志十二 郡县志
附录:进旧五代史表
暂无章节
国学
旧五代史
放入书架
开始阅读
简介: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共一百五十卷,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九七三年)四月至七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昉等同修。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时的辑本。旧五代史所叙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时期。 从公元九○七年朱温称帝起,到九六○年北宋建立,五十多年间,中原地区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前后相继,中原以外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独立王国,史称「五代十国」,其中还没有包括当时我国境内契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时期,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分裂割据政权之间,充满了激烈的军阀混战,造成了频繁的王朝更迭。五代大地主军阀集团的割据政权是极端残暴、极端腐朽的,旧五代史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这些政权的反动统治。他们「徵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一]他们「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二]他们急徵暴敛,明抢暗夺,或使「数州之[一]旧五代史卷三四唐庄宗纪八[二]旧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货志民,屠啖殆尽,荆棘蔽野,煙火断绝,凡十余年」,[一]或使「一方之民,若据炉炭」。[二]他们甚至用泥土製钱,因杨柳吐絮而徵税,把山中的野草当茶卖!他们「卖官鬻狱,割剥蒸民,率有贪猥之名」。[三]更有甚者,后晋石敬瑭不惜匍匐于契丹军事集团脚下,甘当「儿皇帝」。旧五代史揭露的军阀割据势力的种种罪恶行径,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上分裂割据的危害性和维护全国统一的重要意义,无疑是有益处的。 旧五代史在编撰上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它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 这些实录「皆无识者所为,不但为尊者讳,即臣子亦多讳饰」。[四]旧五代史在转述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它们固有的缺陷。石敬瑭这样的无恥之尤,獲得了「旰食宵衣,礼贤从谏」,「能保其社稷」[五]的美名。桑维翰是首先提倡投靠契丹军事贵族集团的,旧五代史编撰者却为之開脱,说「和戎之策,固非误计」,[六]讚美桑维翰是「効忠」后晋的「社稷臣」。[七]冯道毫无骨气,一生投靠过许多搞分裂割据的军阀,旧五代史的作者却说:「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八]这些论述,完全违反了历史事实,不能不说[一]旧五代史卷一五李罕之传[二]旧五代史卷一三五僭伪列传二刘陟传[三]旧五代史卷九八安重荣传[四]十七史商榷卷九三[五]旧五代史卷八○晋高祖纪六是旧五代史的重大缺陷。此外,旧五代史还有其他许多缺点,如材料芜杂,概括力差观点不统一,大多数文章写得很不高明,等等。 就史料價值而言,由于旧五代史编撰者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较近,因而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相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删去了许多应当保留的重要史料。因此,两者还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北宋时期,新旧两史並行。金章宗泰和七年(公元一二○七年)规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一]到了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时,未能找到原本。馆臣邵晋涵等就永乐大典中辑录排纂,再用册府元龟、资治通鑑考異等书引用的旧五代史材料作补充,大致恢复了原来面貌的十分之七八。同时还从其他史籍、类书、宋人说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数十种典籍中辑录了有关的资料,作为考異附注,与今辑本旧五代史正文相五补充印证,在不少方面丰富了原本的内容。今辑本旧五代史作为四库金书之一,于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编成缮写进呈,标明原文辑录出处,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注文附在有关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订则另附黄色粘籤。一九二一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简称「影库本」)。后来又有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缮写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刊本(简称「殿本」),补充史实的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实考订则作为「考证」附于卷末,文字颇有改动,内容也有不少增删,并删去了辑文的出处。现存的旧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据殿本翻印的。此外,还有乾隆时期孔荭谷的校抄本(简称「孔本」,现仅看到近人章钰过录本)、彭元瑞校抄本(简称「彭本」)及抱经楼卢氏抄本(简称「卢本」),它们都以保存辑文出处为贵,内容大致和影库本相同。其中孔本是根据较早的辑录稿本抄写的,未改的清朝忌讳字较多,并保存了后来编定本删去的数十条注文。至于一九二五年的嘉业堂刊本(简称「刘本」),则以卢本为底本,再根据殿本作了大量校补,体例比较芜杂。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就是根据刘本影印的。 本次整理校点旧五代史时以影库本为底本,同时用殿本、刘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参校,并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瑞等人的校勘成果。对史文辑录所据和注文引用的史料出处,除根据原书通行本进行必要的校勘外,还参校了残宋本册府元龟影印底样、复旦大学藏旧抄本五代会要、周星诒过录的顾广圻校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永乐大典残卷膠卷及照片。凡有增删或重要異文可备参考的,一律作为校记附于卷末。辑本因避讳而改动的文字,除影响文义的外,一般不再改回。有些古代少数民族的人名等,辑本曾按照当时官定的辽史索伦国语解的译名作了改动。这种译名后来并不通行今均恢复原文,于译名第一次出现处出校。辑本原注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的卷数颇有错误和脱漏,今有原本可查对的迳予改正增补。关于注文,除保留影库本原有的外,还在避免重複的原则下,根据邵晋涵旧五代史考異、殿本、孔本等作了增补,并注明来源,以求成为比较完备的本子。由于旧五代史的版本流传问题比较複杂,现把一些重要版本的序跋附录书后以供参考。
更多
发布时间:
2020-02-01 18:50:30
最后修改:
2020-02-01 18:50:30
圣贤书院
圣贤书院